如何评价戴望舒早后期诗歌

如何评价戴望舒早后期诗歌,第1张

  《戴望舒诗全编》包括了迄今所能搜求到的戴望舒的诗创作、译诗和诗论的全部,

  真正是一本“全编”。这些文字,无论是诗作与诗论,还是他从西方诗海中挑选而精心

  译出的诗,都有一股特殊的魅力。我再次翻阅一过,头脑里下意识地又萦回着戴望舒诗

  歌生涯及其评价的种种问题。无论如何,戴望舒这份遗产,对于新诗是重要的,我们没

  有理由不加以珍视。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

  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

  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优伤的感情。他的诗与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

  ,情是他的诗的骨子。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

  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

  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份的纯粹的情绪。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

  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如果拿四十

  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番草

  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

  与象征主义的意象。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

  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

  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

  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架空的感

  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

  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

  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

  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

  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

  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

  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

  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一九二五——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现实相

  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

  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

  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象

  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

  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戴望舒大约在一九二二——一九二四那两年间开始写新诗。当时通行着一种“自我

  表现”的说法,做诗通行直说,通行喊叫,以坦白奔放为标榜。戴望舒及其诗友对于这

  种倾向,私心里反叛着。他们把诗当作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能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

  ,他们可以说是偷偷地写着,秘不示人。他们把诗看作一种泄漏隐秘灵魂的艺术,厌恶

  别人当面翻阅自己的诗集,让人把自己作品拿到大庭广众之下去宣读,更是办不到。所

  以戴望舒写诗,是要把真实隐藏在想象的屏幕里,他的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

  ”(《诗论零札》十四),他写诗的动机是在表现自己与隐藏 自己之间。“假如有人问

  我烦忧的缘故,/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烦忧》)这就是说,戴望舒的诗确是表现

  了他的真情实感,甚至隐秘的灵魂,但它不是直接的,而是吞吞吐吐的,是通过想象来

  暗示的。与政治理想的幻灭一样,他的爱情婚姻生活也一再受挫折。戴望舒的好些名诗

  ,都写的是对他真实爱情的欢乐与痛苦生活的想象。他与诗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绎年曲折

  而徒劳的爱情,酿造了他的诗歌。初恋的阴影使他写了《路下的小语》、《林下的小语

  》;订婚仪式之后他对爱情持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执着,使他写下了《百合子》、《八

  重子》、《村姑》;两人感情性格不合,又使他写下了《过时》、《有赠》;婚期一再

  延期举行,使他的诗里一再出现病态孤独者的形象。总之,戴望舒的诗,是抒情诗,艺

  术想象是一大特色。由于艺术想象的需要,或者说由于隐藏自己的需要,诗人常常要借

  助各种形象或意象来抒情,这就产生了抒情诗里一种远距离投射感情的情况。比如《村

  姑》一诗,诗人是借村姑以抒写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激动,有人由此说戴望舒此时已转

  变了感情,开始关注劳动妇女的命运,那是很牵强的。正如《梦都子》等几首写日本舞

  女的诗,并不说明戴望舒瞩目于国际题材或中日友好,他只是借此写爱情中的忧郁与陶

  醉罢了。

  戴望舒的译诗,与他的新诗创作大体上是同时开始的,而且也大体上是同步的。关

  于这方面的情况,他的挚友施蛰存先生多有介绍。一九二五年秋天,他进上海震旦大学

  读法文,开始接触雨果、拉马丁、缪塞等法国诗人。一九二七年以后,因郁达夫在《创

  造季刊》上介绍美国诗人欧莱斯特·道生的诗集,戴望舒与杜衡合译了道生的全部诗歌

  和诗剧。后来,戴望舒抛开了浪漫派,倾向于象征派。但是,魏尔伦和波德莱尔对他也

  没有多久的吸引力,他最后还是选中了果尔蒙、耶麦等后期象征派诗人。到了法国之后

  ,兴趣又先后转到了法国和西班牙的现代诗人。戴望舒所译的西方诗,已经尽可能不遗

  漏地收进《戴望舒诗全编》里了。应当说明,戴望舒的译诗,其中有好些诗,看来他不

  是为发表而译出的,我认为他是为了创作上的借鉴而译的,这些译诗都是经他的朋友施

  蛰存先生整理的,因此,对于研究戴望舒的诗创作,尤觉弥足珍贵。戴望舒受到西方诗

  的影响与暗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准。他早期的诗,有些道生和雨果的情

  调,中期的诗,有法国象征派诗人保尔·福尔和耶麦的风格,后期的诗,有西班牙诗人

  的情绪,甚至气质。在这个过程中,戴望舒留给我们好些宝贵启示。他不重复自己,更

  不固步自封,他总是孜孜地探索前进的道路。在他最后一个诗集《灾难的岁月》里,我

  们可以看到,像《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这些诗,很有些阿拉贡、艾吕雅的影响。

  这也就是说,戴望舒已经走到了革命的或左翼的超现实主义文学的殿堂,他的创作并没

  有因思想水准的提高而降低了艺术的追求,或者使自己封闭和僵化起来。戴望舒成熟时

  期的诗论,强调表现新的情绪,纯粹的情绪,强调诗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他说诗

  应该去掉音乐的成份、绘画的长处与字句的美丽。后来他又说,真正的诗是在任何语言

  的翻译中都永远保持着它的价值。他的这些主张,加上他才华卓绝,情思茂密,因此,

  他为中国新诗开辟了新途径:从“白话入诗”的“白话诗”时代,到“散文入诗”的“

  现代诗”时代。为建立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戴望舒结合翻译与创作,经历了一个漫

  长的探索过程,留下了宝贵的教益。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作为戴望舒的诗友,艾青曾经说他所

  走过的是中国一个正直的、有很高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他常常要通过自己

  真切的感受,甚至惨痛的教育,才能比较牢固地接受或拒绝公众所早已肯定或否定的某

  些观念。戴望舒早期的诗,常常流露一种哀叹的情调,充满了自怨自艾和无病呻吟,象

  一个没落的世家子弟,对人生采取消极的、悲观的态度。他曾一度对现实采取积极的态

  度,但没有持续多久,他又很快回到一个思想紊乱的境地,越来越深地走进了虚无主义

  ,对自己的才能作了无益的消耗。他徒劳地思索着,除了使自己困惑外,不会有更好的

  答案。应该说,造成这种思想状况的原因,是诗人所经历的复杂的苦恼、苦难和不幸。

  在这种处境下,写诗差不多是他灵魂的苏息和净化,是他从现实逃避的通逃薮:“找是

  比天风更轻,更轻,/是你永远追随不到的。”(《林下的小语》)他想象自己是世俗的

  网所网罗不到的,而借此以忘记,以此自我安抚。戴望舒这个写诗动因,可以说是无意

  识的,诗人未必明白察觉了,但它是真实的。及到后来,写诗不再是安抚与苏息,看来

  他是有些绝望与幻灭了,于是他在《乐园鸟》一诗中,写下了如此深深困惑的诗句: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

  昼,夜,没有休止,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

  还是永恒的苦役?

  以及: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这样的问题,自然不仅仅戴望舒问过,然而又有谁能回答呢?

戴望舒是出生在浙江杭州的现代象征派诗人,也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家。戴望舒于一九零五年出生,先后在当时极具有代表性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还曾经和他人一同创办过一个小诗社,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戴望舒和杜衡等人一同来到施家避难,在这个时期他爱上了施家**施绛年,虽然比他要小五岁,但是施家**已经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很具有个性,与戴望舒的忧郁内向不同,后来因为性格上的巨大落差导致了感情上面的不平衡。

属于现代诗派。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扩展资料

喜欢看书和买书是文人的共同爱好,戴望舒嗜书如命。喜欢书的文化人,即使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书,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会感到其乐无穷。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就是摩挲观赏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满足的,况且薄暮的塞纳河又是这样的窈窕多姿!”

戴望舒留学法国期间,虽然衣食无着,人在异乡,但只要手上有钱,总会量力而行,日积月累,竟然买了不少书。好友施蛰存对此艳羡不已,写信给戴望舒时说:“听说你有许多书运来,甚想早日看见。”

施蛰存也经常委托他帮忙买书,两位好朋友在面对好书时,总是不可遏止地想着要去拥有它。施蛰存讲到戴望舒在信中所讲的巴黎书业的盛况时,总是会发出可怜兮兮的叹息:“我只恨无钱,不然当寄你三四百元给买大批新书来看看也。珍秘书之嗜好至今未除,希望继续物色,虽无书寄来,目录也好。

参考资料:

-戴望舒

戴望舒属于现代诗派。

戴望舒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戴望舒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戴望舒的诗歌特点:

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思为基点,诗歌中所蕴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爱情诗在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受到晚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现代连释。

综言之,戴望舒的爱情经历是现代的,爱情特质是现代的,但他所赋予的表现形式却是古典的、传统的。其次,戴望舒诗歌中的悲秋主题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诗人以咏秋的传统题材来呈现现代人寂寞与青春烦忧的感伤情怀,加强了诗歌的审美张力。

生平简历

编辑

经历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

戴望舒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职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2名字由来

编辑

望舒名字取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后用作月的代称。取名“望舒” ,意在迎取光明。[1]

3著作书目

编辑

《我的记忆》(诗集)1929年,水沫书店

戴望舒作品

戴望舒作品

《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戴望舒诗全编》1989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

4代表作品

编辑

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现收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5翻译书目

编辑

《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

《少女之誓》法国 沙多勃易盎著,1928年,开明书店。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 沙贝洛尔著,1928年,开明书店。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年,亚细亚。

《天女玉丽》法国 保尔穆杭著,1929年,尚志。

《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年,水沫书店 。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年,光华 。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 伊可维支著,1930年,水沫书店 。

《一周间》 苏联 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年,水沫书店 。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年,金马 。

《青色鸟》法国 陀尔诺夫人著,1933年,开明书店 。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年,天马。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 梅里美著,1925年,中华书局。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

《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年,商务印书馆。

《比较文学论》法国 提格亨著,1937年,商务印书馆 。

《密友》意大利 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年,三通 。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 波德莱尔著,1947年,怀正 。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 洛尔伽著,1956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译诗集》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6作品赏析

编辑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

雨巷

雨巷

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联系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本诗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洁又忧郁的姑娘,也可把其当做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苦闷,对未来的渺茫憧憬。戴望舒_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ad2yMPG8df5Ez945jUuD8WRDMnF-RuYxDklxMPUUNW0XsNrQqHIhKMGDzssMxvu

没有关系。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普希金: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情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兰斯顿休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哈莱姆派的代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09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