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浪漫主义,就要求有丰富的想象力,楚辞里面,神女,天帝,东太皇一,风神,等,莫不是想象丰富者能为之。楚辞的集大成者,屈原,以他为例子,屈原的理想,现实根本不得实现,然后理想又是如此的迫切,在两者的差异与内心的渴望下,唯有寄情于天地鬼神之道,魂漫游四方,上天入地,南来北往,浪漫的想象(注,这个浪漫可不是我们今天男女幽会的浪漫)天马行空,然而,他的特质为何?我们就需要从时代和楚辞中的内容去看。离骚,是作者对理想的期望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的诉苦,诉说,和对理想追求的漫漫无期却坚定不移的志向。因为这些因素,作者内心的孤苦的,现实中,都是失望的东西,所以用了想象,美好的想象,就是浪漫主义所在了。
所以这样看来,浪漫主义的特质,就是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反应与无奈。就是对美好理想追求却碍于现实的冷酷无情。但是最最主要是还是其中的美好追求
谢谢
自己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你可以把一个人想象得很美好,所以你会非常喜欢他,迷恋他,而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么一个人是很难说的,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了人会让你感觉跟你想象中的理想之人差距很大的,毕竟现实就是现实,跟小说和电视剧都是不一样的,小说和电视剧都是作者通过现实想象出来的,那里面的人物总是刻画得非常美好的,而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那样的人吧!
安格尔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 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练而又单纯的风格,始终 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他的绘画吸收了 15世 纪意大利绘画、古希腊陶器装饰绘画等遗风,画法工致,重视线条造型,,因而差 不多每一幅画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这些特点尤其突出地体 现在他的一系列表现人体美的绘画作品中,如《泉》、《大宫女》、《瓦平松的浴 女》、《土耳其浴室》、《荷马的礼赞》、《后宫佳丽》、《加拉的玻林娜•埃莲 诺尔》、《莫第西埃夫人》等。1805年,安格尔完成了《里维耶夫人肖像》一画,这幅肖像在色彩方面无疑也 是安格尔的杰作之一。匀整的颜色如同镶嵌一样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色彩显示着形 体,带有某些起伏的暗示,但没有求助于阴影。身体和衣服用象牙白突出出来,组 成画面的受光部分,深蓝色的沙发则组成画面的阴影部分。这两种颜色都被纳人黑 色的背景。红、黄两色的小小变化无害于整体效果。个性和朴实的表情、明暗和单纯——使这幅肖像别有一种优美滋味。
神话的一般理解是上古时期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被一些文人记载,形成有条理,有逻辑的完整故事。这些神话一般都不真实,但是这些超现实的画面也都基于对真实事件和历史的想象。
在澳大利亚这样一个拥有众多丛林的国家,丛林神话是澳洲人身份构建的重要因素。
澳洲大陆遍布古老神秘的丛林,造就独特的神化原型
民族神话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体现出了这个民族诞生之初的地理历史背景,还凸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经由神话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紧紧依附在民族想象之上。
在澳大利亚,它的原住民创造了这种关于丛林文化的想象。
在早期的丛林神化故事中,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经常在里面狩猎,捉鸟,捕鱼。直到1778年殖民者踏上这片土地之前,这里的土著一直是这片丛林的主人。
他们这在这样炎热而干旱的气候环境下养成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除此之外,他们也存在着独特宗教祭祀习俗,这些行为多与流传下来的神话有关。在这些土著部落,宗教祭祀仪式都是秘密性的,不能向外人公开的。
他们拒绝向欧洲入侵者透漏他们宗教仪式中岩石雕画的任何信息,因而这些神秘的仪式也都失传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他们祭祀的图腾和仪式当中窥见一些影子。这些都与他们日常在丛林中的生活以及神话相关。
这些土著人认为,一切的生命体,动植物,以及这片大陆上的风俗,文化,仪式都和当地的地貌相关。这是他们的先辈流传下来的“灵”所创造的。
在1788年英国囚犯被放逐到这片土地上的时候,一些丛林歌谣对这些囚犯进入丛林后的生活轨迹做了描述。
他们自从监狱中逃跑之后就依靠盗窃和抢劫为生,这给丛林神话留下了很多素材,比如著名的丛林强盗。
但这些强盗的描述都是贬义的,丛林人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好感。因为他们并没有道德,他们劫掠不分贫富,只以利益为上。与之对立的是“丛林英雄”-内德 凯利,作为澳大利亚文化符号的象征,直到今天都有着重要影响。
绘画,**,音乐等领域的艺术都试图利用凯利的“侠盗”“丛林”等元素对神话进行重构,并将其作为澳大利亚的民族象征加以展现。凯利身上极具有侠盗的特点,侠肝义胆,劫富济贫,又同时相貌英俊,有勇有谋。因而被人们竞相称赞和颂扬。
著名的澳大利亚民族文学奠基人亨利 劳森就曾经书写和延续了澳大利亚土著神话和凯里神话,
为此他还专门前往丛林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书写他们在抗争中坚韧”,“不屈”的丛林精神。巩固了澳大利亚神话的象征意义。
“丛林神化”被城市人书写,神话究竟是想象还是历史真实?
澳大利亚的神话在其延续的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的土著萌芽阶段,凯利英雄阶段,劳森的续写阶段。丛林的神话传统无可争议,
然而这些神话却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书写的,这就让人对丛林神化产生了怀疑。究竟是丛林神话还是城市神话?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这些颂扬平等,团结,坚韧和务实的丛林神化肯定是从丛林中诞生再进一步传播到城市当中去的。
丛林是这些神话诞生的基础和源泉。是这个国家的灵魂。
不论是曾经的丛林文学的浪漫主义描述还是后期劳森的现实主义书写,都将丛林的烙印深深的刻在了澳大利亚人的身上。
虽然这些丛林神化并不是由当地人完成的,而是这些城市人完成的。
其中英国记者亚当斯体验了丛林人的艰辛生活后感慨,正是这种丛林间的艰苦,才造就了澳大利亚的品质,他们崇高,仁慈,善良,高尚。
亚当借助了波尔克和威尔斯
这两个丛林冒险者曾经企图穿越澳大利亚南北丛林但却被吞噬的故事。表明了生活在这种丛林里的人比那些生活在沿海地区丛林中的人更容易被丛林吞噬。
这种丛林的吞噬力量也激起了众多探险者对丛林的征服欲望。丛林从而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城市名片。
这种丛林的标记使得澳大利亚远离英国这个“母国”,成为其新的文化标记。
这是他们对母国文化移植的一种反叛。
19世纪的伦敦,已经是狄更斯笔下腐朽不堪的样子,
新兴的悉尼既延续着它的文明和高雅,也延续着它的肮脏和腐朽。而专属于澳洲的,就只剩下了丛林。
无论是在土著时期的神话想象,还是凯利的侠盗形象,都根植于丛林的背景之上。
这些品质和精神都和丛林风貌息息相关,劳森更是用实际的书写来表达从林的真实。这对丛林神化只是城市人的想象的论断做出了深刻的反击。
尤其是劳森的作品,它不再满足于构建英国人想象中的澳大利亚,而是去探寻真实的澳大利亚,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种民族想象。他用自己的身体与丛林真实的碰撞,他和这些丛林人们互惠互利,休戚与共。
指出他们和城市的庸俗和虚伪不同,赞美了丛林人的侠义,正直,不畏艰辛的生活方式。
在劳森的笔下,这些丛林人虽然看起来
“粗俗不堪”,然而他们有着自己的信念,追随着丛林人的反抗精神,公然对城市的法则进行挑战。
这些对丛林的浪漫和现实的书写都都构建了一个真实的丛林想象。让今天的澳大利亚人对丛林向往不已。
劳森一反浪漫主义笔调,将真实的丛林如数道来
有别于其他神话,澳大利亚的这种丛林神化因为源于那种孤寂和荒凉的丛林之中,这种神秘的地域特色本身就极具想象色彩。
特别在19到20世纪的阶段,澳大利亚的文学,美术,音乐等等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这些艺术形式都带上了丛林的神秘色彩和标签。
由于这种神话主要还是基于对历史的想象,劳森反对英国传统中对丛林的浪漫想象,他认为丛林人的真实生活应该被如实记录。
他们在炎热干旱的环境下生存,被迫接触蛇虫,蟋蟀和壁虎,并与他们为伍。
丛林人经历了“火与血”的历练,在客观的现实中缔造了一种“现实神话”。
这些种种的细节,现实的神秘经历都是丛林神化当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丛林神化的创作传统无一不是经历磨难的形象。
丛林风貌缔造了丛林神化,经由劳森的书写缔造了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劳森神话”,在这个澳大利亚创作的黄金时代,既有佩特森笔下理想化的丛林,又有劳森笔下真实的丛林,这两种体系混合交融体现了澳大利亚人的从林情怀,这本身就是一种神话。劳森神话不仅仅是关于劳森个人的,更是关于澳大利亚民族的。劳森是一个特殊的作家,他未曾受过教育,并且双耳失聪,但他却以毕生的经历去书写澳大利亚的丛林,并在去世的时候享受了“州葬”的待遇。
在澳大利亚艺术界,他个人的悲剧就是一部神话。
他在半聋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华丽的篇章,奠定了自己的民族传奇地位。虽然在55岁就离开了他所深爱的丛林,他的经典地位被一代一代不断的传颂。
他是一个短暂而惊艳的创作天才,他去往丛林的真实体验,他对丛林的客观描写,造就了澳大利亚的民族神话,他选择了丛林的工人,农民以及女性进行多层次的书写,使得我们更为了解澳大利亚这个民族的生存情况。
在澳大利亚19世纪80,90年代,正是政局动荡不安的年代,工人罢工不断,政党交替更迭。劳森远离城市的纷扰,漫步于丛林。
他的描写有些缺乏艺术性,被评判为“牺牲美学价值”的收获,这注定是种遗憾,然而这种作品还是带着澳大利亚人特有的幽默感。
这些丛林神化不仅独具澳大利亚的地域和文化风貌的特征,还是澳大利亚民族独立的基石。
在世纪之交诞生的澳大利亚人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开始日益感受到建立一个自由独立的澳大利亚民族的必要性。
探寻这些文化的起源只能从一些没有被记叙下来的土著人的从林歌谣中找到了,他们是这些澳大利亚人在丛林中劳作时的口头创作,它源于人们围坐在篝火边吟唱的传统,神话其实和文学艺术密不可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