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英文电影观后感(观后感中文)!

5篇英文电影观后感(观后感中文)!,第1张

1玩具总动员1

最近,我看了一部极具“人情味”的动画片,它的名字就是《玩具总动员》。

它讲述的是:

胡迪是小主人安弟最喜欢的传统牛仔玩偶,他和其他玩具趁主人不在时,便会“活”起来一起玩闹。可是好景不常,最新奇的热门玩具巴斯光年来了,他让胡迪备受冷落。失宠的胡迪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只好处心积虑地想要赶走巴斯。最后,胡迪和巴斯不幸化敌为友的故事。

看完此片,我想到了那些以前被我丢弃的玩具,它们在黑暗的垃圾桶,废弃堆里,是否会伤心,是否会抱怨?我想是的,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玩具,它们也是有思想的,当你的玩具被你遗忘的时候,他们也会难过的。

或许,你现在觉得那些老玩具已经不潮了,但是你在抛弃他们的时候,没有怀念过曾经与他们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吗?

2功夫熊猫

还是一贯的梦工场的高水准,画面精致细腻,人物生动传神,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最重要的是它以最简单易解的方式说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界上没有任何捷径和秘籍,唯一的制胜法门就是相信自己。

不想再说更多的剧情,因为它真的很出色。看的过程中,频频出现人们会意的笑声,整个氛围相当的轻松和惬意。这个片子做得非常地道,一点儿也没有是由西方人演绎的感觉,不论是故事还是其中传达的意境,不论是画面还是其中的细节,都是东方式的;唯一特别的可能就是出现的现代的口语,比如ok之类的。

3美人鱼公主

周日中午没睡午觉,特意看了动画片《美人鱼公主》,相信这部动画片很多人都看过,因为它美丽,浪漫,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而且制作精美,设计巧妙,又尤其美人鱼形象堪称一绝。

美丽的爱丽儿是一条可爱的小美人鱼,她一心向往人类世界,每天都想尽办法游出海面,企图能够接触人类。可是接触人类世界却是人鱼法律所禁止的。她聪明、勇敢、喜欢冒险,常和她最好的朋友小比目鱼胖胖还有音乐大臣赛巴斯丁一起出去探险

个人很喜欢美人鱼这个动画角色,也许每个女人潜意识里都会有些浪漫情结吧(老公经常强调我不浪漫,太现实,喜欢斤斤计较,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虽然我一直没找到机会和辩词来进行反驳,但我心里是从来都没承认过我有这么多的缺点的。),虽然小孩都上幼儿园了,但还是喜欢看这个动画片。

4《冰河世纪3》——观后感

从两只松鼠的开场到两只松鼠的结束将此故事做了一个引导的作用。

整个故事给人有种从外界进入一个环境美丽但确又有着难以想象的冒险,最后战胜敌人最终boss鲁迪救回朋友到了自己的家园完美结局。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生动,让人的心里有随着故事发展起伏和夸张的似人情感表现出角色的观众的心理舒畅,有让人在观看中找到解放天性,狂放野性奔放的想象力等,除此之外还有里面的角色的拟人行为思想和动作的结合体现给我的感觉是很有趣、很搞笑、很轻松。影片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独特有种让人想进入这样环境的感觉。在影片的画面和音效的完美结合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好感。

5《飞屋环游记》——观后感

本影片在没有冰河时代那种有搞笑和赏心悦目也没有那种惊奇的搞怪夸张幻想在里面,只是很似人的故事情感的塑造了一个人物的思想和被改变到最后的为了救罗素和kevin和查尔斯的战斗让故事有了一个很好的体现人的性情和理想愿望等。他在为了完成心爱人的愿望将他们的房子放到天堂瀑布不懈努力坚强执着 一定要将这件事做完而放弃了kevin被查尔斯抓走而为了房子放弃营救,看出他心里情绪是多么在乎他妻子的愿望不为过之后,看了妻子留给他的……而想通。之后他在回想到与罗素、kevin和狗的生活,这些让他感受到了朋友的重要。他就马上行动去救罗素。他就把所有房子里的东西让自己……在有失去房子他那时的心里和最后罗素坐在房子旁数车的色彩,说明人物已经从过去的悲伤中走了出来,这里可以体现整部片子的人物生活性情的改变,说明我们现实也许要……

美国南方的社会性质和历史发展。早在殖民地时期,南方就和致力于发展工商业的北方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建立起以种植园经济为中心的农业社会。直到20世纪30年代,南方仍然是封闭的农业社会,2/3以上的人口仍然从事农业生产,过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这种封闭的农业社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南方文化和南方人性格中的保守主义的根源。正是由于这种保守主义,南方人对现代化,对资本主义工商文明似乎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而对各种新思想更是怀有一种恐惧和仇视的复杂心理。卡什(WJCash)认为:“对新思想的怀疑”是“南方固有毛病之一。”注释WJ Cash, The Mind of the South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41), p439注尾甚至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方各州议会还通过了法案,禁止进化论之类的新思想在南方传播和在学校讲授。不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教师都有人因为敢于讲授进化论而遭解聘、驱逐,乃至审判。新思想对“南方社会的影响不论在什么阶层,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恐惧和愤怒。”注释WJ Cash, The Mind of the South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41), p336注尾也正是由于南方社会、南方文化和南方人性格中的这种保守主义,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现代化终于波及到南方并深刻地改变着南方的时候,它在南方、在南方人心灵中造成的震憾比在美国其他任何地区都更为强烈。在很大程度上,南方文艺复兴就是这种震撼的结果,是南方保守主义在文学艺术中对现代工商文明作出的反应。

美国南方社会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奴隶制和种族主义。内战前南方有390多万黑奴,占南方总人口的1/3。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就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尽管内战之后奴隶制被废除,黑人的社会地位和白人的种族主义思想并没有多大改变。种族问题一直是触及南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本质的根本问题。不仅如此,奴隶制和种族问题是北方和南方长期冲突的主要根源。而同北方的冲突成了决定南方历史进程和影响南方人思想乃至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同北方冲突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南北战争,它中断了南方战前短暂的经济繁荣并将其排除在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外,使南方大大落后于美国其他地区,以致罗斯福总统在1938年还将南方看作是美国的“头号经济问题”。另外,南北战争的失败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南方的封闭保守状况,而且使南方成为美国唯一具有向后看的历史意识和深沉的悲剧感的地区。这对南方文艺复兴的产生和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早期移民的开拓精神和种植园生活接近大自然,南方人性格中本来就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而同北方的冲突更促使他们把南方浪漫化。特别是在像奴隶制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的肿瘤的问题上,南方人感到自己处在一种被谴责、被攻击的境地。于是他们从政治斗争到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全面为南方进行辩护,创造了一系列“神话”。奴隶主被美化成“仁慈”的主人,“慈父”般地照看着无依无靠的黑奴;而奴隶们则对主人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在浪漫化了的种植园里人们过着欧洲中世纪贵族们的那种舒适、悠闲、高雅的生活。内战的失败不仅没结束这种粉饰南方的倾向,没有使南方人深刻检讨自己失败的根本原因和认真分析南方社会自身的弊端与罪恶,相反却更加刺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加强了他们对旧南方的浪漫情结。于是在南方的传统故事和种植园文学中,南方成了充满“甜蜜、柔情和阳光”的“乐土”,

耽美的英文简称是BL,即Boys’ Love 的缩写。

翻译成中文是男孩子间的爱,也称为少年爱。与GAY圈不同,这个群体大多是纯爱,没有相对的复杂性。

耽美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耽”即沉溺、入迷的意思,耽美概指唯美、浪漫、沉溺于美的事物。后来,耽美一词逐渐被用来表述男性与男性之间的爱情。

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耽美派的最初本意是“反对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

耽美在日文中的发音为 耽美(たんび)tanbi,本义为“唯美、浪漫”之意,如耽美主义就是浪漫主义。耽美,沉溺于美,详细解释则是“包含一切美丽事物,能让人触动的,最无瑕的美”。

内容概述

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尔家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

在一次钓鱼的时候,保尔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

一天,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了。保尔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来的途中,保尔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沟里,与朱赫来一起逃走了。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拷打,坚强不屈,为迎接白匪头子彼得留拉来小城视察,一个二级军官错把保尔当作普通犯人放了出来。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弟弟送到喀察丁参加了红军。

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能干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特别是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拢和疾病的威胁。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冬妮娅的爱情产生了危机,冬妮娅那庸俗的个人主义令他反感。等到在修筑铁路时又见到她的时候,她已和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了婚。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俩人逐渐产生了感情。但他又错把丽达的哥哥当成了她的恋人,因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

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是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且入了党。由于种种伤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丧失了工作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在海滨疗养时,他认识了达雅并相爱。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终于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者介绍

尼·阿列克谢椰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1222),苏联著名的布尔什维克作家,自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以来,他就同书中的保尔·柯察金一道,成了世界上千万千万有志青年的朋友和楷模。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酿酒厂的季节工,母亲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家境十分贫寒。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书,十岁左右就开始干活谋生。奥斯特洛夫斯基干过各种职业,如帮人家牧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等,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1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一度被德国军队占领,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收集敌人情报和将革命布告贴到德军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务,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

1919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同白匪军作战。第二年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右眼因伤而丧失了80%的视力。严重的伤痛使奥斯特洛夫不得不离开队伍。然而,伤势刚刚有所好转,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转入劳动建设,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突击队,投入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在工地上,他染上了伤寒并患了风湿病,常处于昏迷状态。这场大病还未痊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伯聂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因为长时间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更加严重,又很快并发了多发性关节炎,肺炎。从此失去了最起码的健康,并日趋恶化,到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也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学习文学创作,是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进入生活的入场券”。

1927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两个月后小说写完了,他把小说封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万万没想到,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这意外的打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但这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规模更大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小说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随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另一组三部曲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贡献。1936年12月,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人物

保尔·柯察金(此为英文版的译名,已经约定俗成,依原文读音应为“帕维尔·柯尔恰金”,爱称:保夫鲁沙,保夫卡)

谢廖沙·勃鲁扎克——保尔童年时的朋友,红军战士,共青团区委书记

瓦莉娅·勃鲁扎克——谢廖沙的姐姐,共青团员

丽达·乌斯季诺维奇——红军师政治部工作人员,共青团省委常委

伊万·扎尔基——红军战士,共青团区委书记

伊格纳特·潘克拉托夫——码头工人,货运码头共青团书记

尼古拉·奥库涅夫——机车库共青团书记,共青团区委书记

费奥多尔·朱赫莱——水兵,党的地下工作者,省肃反委员会主席,军区特勤部副部长

多林尼克——木匠,党的地下工作者,市革委会主席

阿基姆——共青团省委书记,乌克兰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

托卡列夫——老钳工,筑路工程队队长,区党委书记

亚历山大·普济列夫斯基——红军团长

列杰尼奥夫——老布尔什维克

阿尔焦姆·柯察金——保尔的哥哥,钳工,市苏维埃主席

波利托夫斯基——火车司机

扎哈尔·勃鲁扎克——谢廖沙的父亲,火车副司机

玛丽亚·雅科夫列夫娜——保尔的母亲

达雅·柯察金娜(爱称:达尤莎)——女工,保尔的妻子

冬妮娅·图曼诺娃——保尔少年时的女友,林务官的女儿

德米特里·杜巴瓦——共青团区委书记,托派

沃洛佳·屠弗塔——共青团省委登记分配部部长,托派

茨韦塔耶夫——铁路工厂团委书记,托派

瓦西里神甫——乌克兰社会革命党党徒,反革命分子

维克多·列辛斯基——波兰世袭贵族,中学生,告密者

彼得留拉——土匪头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害出命来干。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更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强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且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且就是在他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主义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保尔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

保尔又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作家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为基础来描写保尔的。因此,保尔的动人事迹不是艺术上的虚构,而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惟其真实,所以更加感人。但作者又反对把这部小说完全看成作家的自传,因为“这是小说,而不是传记”。他在保尔身上集中了他同时代许许多多同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他说:“在这本书中,我写的不是保尔柯察金一个人,而写的是千百万柯察金,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奋身投入战斗的千百万男女!”保尔的形象既是自传性的,更是梗概性的,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

主题思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新人成长历程和揭示新人优秀品质的优秀小说。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

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小说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中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解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这一主题的阐发: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可以这样来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的一生应当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去度过。

艺术特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读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但作者又不拘泥于生活事实,对人物和情节作了大量典型化处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一样,对自传体小说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小说的全部描写都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来展开,结构紧凑自然在刻画主人公性格的时候,又人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他的优秀品质。通过描写保尔怎样对待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亦即怎样对待革命与个人、公与私、生与死等重大问题的态度,把保尔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格外丰满生动,光彩照人。

附:保尔·柯察金的三段恋情:浪漫主义情结

他与冬妮亚(林业官的女儿)、丽达(女政委)、达雅(工人)的三段恋情,暗含了一个红色的俄罗斯男人逐渐远离肉体、远离奢华,而向精神、原则、理念皈依靠拢的心灵历程。对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丽达女政委的爱情产生在共同革命生活中,“革命高于一切”的口号窒息了保尔心中残留的对丽达的爱恋;与工人女儿达雅的结婚与其说出自爱情,不如说出自拯救,这时的保尔已肉体残缺而精神凸现,保尔靠着“精神”、“意志”自救,也拿着它照亮达雅的眼睛。他的精神已被视为“共产主义事业燎亮的明灯”。

说句实话,这部书在中国之所以一向能得到广大年轻读者的青睐,确实是由于充盈在前半部里的关于成长的苦难和青涩又真实的爱情。在文学中没有爱情的时代,“冬妮亚”这三个字以它所特有的充满异国情调而又神秘温婉的意象搭配,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心灵,可以说,那时的“冬妮亚”就是“爱情”的代名词,“爱情”在读者心中随着少女冬妮亚的出现而滋长并辉煌一时,像冬日里一颗火烫而又幽闭倨傲的孤星;又随着成年以后与保尔恩断情绝的冬妮亚,以别样的批评宣传模式在当年的读者心中泛起一样无望的涟漪——正是那样的时代暗合了美学意义上悲越凄绝的爱情,给了那一特定时代的年轻人一种“欲爱不能”的精神洗礼,从而深味了爱的崇高与难觅。

尽管这样的结局是凝重的,但第一代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青年读者还是无比幸运地找到了可以现学现用的浪漫蓝本。他们当然无法忘却这样一本为其人生发展带来重大启迪的好书……

新的旅行开始了,叛逆的一方是新的孩子。你不曾看到他们脸上迸出的欣喜吗?那是一种从被允许阅读的文本中有了意外发现的会心的愉悦,因为他们年轻,还有足够的热情自己庆贺自己。当然你也许会世故地笑笑说:“总有那么一天……”

是啊,地老天荒,只有主流和叛逆,一直那么相安无事地旅行下去。

评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共产主义国家最著名的“革命小说”之一。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曾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肖洛霍夫说它是“生活的教科书”。但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它只是“斯大林的宣传机构炮制的神话”,马克·斯洛宁说它“文笔平淡,结构松散”,列·费·叶尔绍夫说它“简洁明快,几乎只用动词”。

自1980年代中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逐渐为苏联人所淡忘。1997年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八辑的“名着重读”系列,其中没有收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也有人呼吁不要丢掉保尔·柯察金这样的英雄。俄罗斯《真理报》1997年6月17日《保尔·柯察金和洛丽达》一文中说“……劳动人民的子弟们应当知道他们的祖辈、父辈在沙皇时代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怎样为革命、自由而战斗,怎样进行了劳动人民的革命,怎样在自己的国家里建立了社会公正的制度,怎样打败了法西斯!……因此,无论如何,不应当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这些作品从现有读物中删掉……。”

在中国的影响

1942年梅益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英文版翻译成中文[3],之后从1952年至1995年的44年间,一共印刷出版57次,发行250万册。

中国***党员吴运铎在军火研制过程中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但他坚持工作,写做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80年代的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也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影响比它在其他国家,甚至包括苏联、俄罗斯本国,都更大,其中一个原因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中国政府当作共产主义思想教材来提倡青年阅读,其中保尔筑路一段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文;另一原因是这本书的发行以及推广都异常到位。

影视剧目

这部小说曾经多次被拍摄成**、电视剧。

1942年苏联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拍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57年苏联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拍摄了**《保尔·柯察金》。

1999年时,中国大陆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原著改编了一部同名的电视剧,剧中使用了多名乌克兰演员并用中文配音。这是第一部中国改编的苏联电视剧。2000年播映受到好评。编剧:梁晓声等。总导演:韩刚。该剧获得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和第2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长篇奖。

主要内容: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阅读感受: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都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保尔•柯察金 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文学、外国文学、小说、名著、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正”。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豪放派词人。

编辑本段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编辑本段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编辑本段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

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幺,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幺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幺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编辑本段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内容概述

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尔家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朱赫来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

在一次钓鱼的时候,保尔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

一天,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了。保尔到处打听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来的途中,保尔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沟里,与朱赫来一起逃走了。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拷打,坚强不屈,为迎接白匪头子彼得留拉来小城视察,一个二级军官错把保尔当作普通犯人放了出来。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弟弟送到喀察丁参加了红军。

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能干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忘我地投入到艰苦的体力劳动中去。特别是修建铁路的工作尤为艰苦;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还有武装匪徒的袭拢和疾病的威胁。

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冬妮娅的爱情产生了危机,冬妮娅那庸俗的个人主义令他反感。等到在修筑铁路时又见到她的时候,她已和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了婚。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俩人逐渐产生了感情。但他又错把丽达的哥哥当成了她的恋人,因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

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组织上不得不把保尔送回家乡去休养。半路上误传出保尔已经死去的消息,但保尔是第四次战胜死亡回到了人间。病愈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并且入了党。由于种种伤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丧失了工作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让他长期住院治疗。在海滨疗养时,他认识了达雅并相爱。保尔一边不断地帮助达雅进步,一边开始顽强地学习,增强写作的本领。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终于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者介绍

尼·阿列克谢椰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1222),苏联著名的布尔什维克作家,自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以来,他就同书中的保尔·柯察金一道,成了世界上千万千万有志青年的朋友和楷模。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酿酒厂的季节工,母亲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家境十分贫寒。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书,十岁左右就开始干活谋生。奥斯特洛夫斯基干过各种职业,如帮人家牧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等,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1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一度被德国军队占领,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收集敌人情报和将革命布告贴到德军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务,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

1919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同白匪军作战。第二年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右眼因伤而丧失了80%的视力。严重的伤痛使奥斯特洛夫不得不离开队伍。然而,伤势刚刚有所好转,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转入劳动建设,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突击队,投入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在工地上,他染上了伤寒并患了风湿病,常处于昏迷状态。这场大病还未痊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伯聂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因为长时间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更加严重,又很快并发了多发性关节炎,肺炎。从此失去了最起码的健康,并日趋恶化,到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也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学习文学创作,是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进入生活的入场券”。

1927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两个月后小说写完了,他把小说封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万万没想到,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这意外的打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但这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规模更大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小说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随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另一组三部曲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贡献。1936年12月,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人物

保尔·柯察金(此为英文版的译名,已经约定俗成,依原文读音应为“帕维尔·柯尔恰金”,爱称:保夫鲁沙,保夫卡)

谢廖沙·勃鲁扎克——保尔童年时的朋友,红军战士,共青团区委书记

瓦莉娅·勃鲁扎克——谢廖沙的姐姐,共青团员

丽达·乌斯季诺维奇——红军师政治部工作人员,共青团省委常委

伊万·扎尔基——红军战士,共青团区委书记

伊格纳特·潘克拉托夫——码头工人,货运码头共青团书记

尼古拉·奥库涅夫——机车库共青团书记,共青团区委书记

费奥多尔·朱赫莱——水兵,党的地下工作者,省肃反委员会主席,军区特勤部副部长

多林尼克——木匠,党的地下工作者,市革委会主席

阿基姆——共青团省委书记,乌克兰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

托卡列夫——老钳工,筑路工程队队长,区党委书记

亚历山大·普济列夫斯基——红军团长

列杰尼奥夫——老布尔什维克

阿尔焦姆·柯察金——保尔的哥哥,钳工,市苏维埃主席

波利托夫斯基——火车司机

扎哈尔·勃鲁扎克——谢廖沙的父亲,火车副司机

玛丽亚·雅科夫列夫娜——保尔的母亲

达雅·柯察金娜(爱称:达尤莎)——女工,保尔的妻子

冬妮娅·图曼诺娃——保尔少年时的女友,林务官的女儿

德米特里·杜巴瓦——共青团区委书记,托派

沃洛佳·屠弗塔——共青团省委登记分配部部长,托派

茨韦塔耶夫——铁路工厂团委书记,托派

瓦西里神甫——乌克兰社会革命党党徒,反革命分子

维克多·列辛斯基——波兰世袭贵族,中学生,告密者

彼得留拉——土匪头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害出命来干。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更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强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且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且就是在他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主义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保尔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

保尔又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作家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为基础来描写保尔的。因此,保尔的动人事迹不是艺术上的虚构,而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惟其真实,所以更加感人。但作者又反对把这部小说完全看成作家的自传,因为“这是小说,而不是传记”。他在保尔身上集中了他同时代许许多多同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他说:“在这本书中,我写的不是保尔柯察金一个人,而写的是千百万柯察金,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奋身投入战斗的千百万男女!”保尔的形象既是自传性的,更是梗概性的,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

主题思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新人成长历程和揭示新人优秀品质的优秀小说。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

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小说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中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解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这一主题的阐发: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可以这样来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的一生应当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去度过。

艺术特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读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但作者又不拘泥于生活事实,对人物和情节作了大量典型化处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一样,对自传体小说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小说的全部描写都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来展开,结构紧凑自然在刻画主人公性格的时候,又人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他的优秀品质。通过描写保尔怎样对待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亦即怎样对待革命与个人、公与私、生与死等重大问题的态度,把保尔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格外丰满生动,光彩照人。

附:保尔·柯察金的三段恋情:浪漫主义情结

他与冬妮亚(林业官的女儿)、丽达(女政委)、达雅(工人)的三段恋情,暗含了一个红色的俄罗斯男人逐渐远离肉体、远离奢华,而向精神、原则、理念皈依靠拢的心灵历程。对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丽达女政委的爱情产生在共同革命生活中,“革命高于一切”的口号窒息了保尔心中残留的对丽达的爱恋;与工人女儿达雅的结婚与其说出自爱情,不如说出自拯救,这时的保尔已肉体残缺而精神凸现,保尔靠着“精神”、“意志”自救,也拿着它照亮达雅的眼睛。他的精神已被视为“共产主义事业燎亮的明灯”。

说句实话,这部书在中国之所以一向能得到广大年轻读者的青睐,确实是由于充盈在前半部里的关于成长的苦难和青涩又真实的爱情。在文学中没有爱情的时代,“冬妮亚”这三个字以它所特有的充满异国情调而又神秘温婉的意象搭配,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心灵,可以说,那时的“冬妮亚”就是“爱情”的代名词,“爱情”在读者心中随着少女冬妮亚的出现而滋长并辉煌一时,像冬日里一颗火烫而又幽闭倨傲的孤星;又随着成年以后与保尔恩断情绝的冬妮亚,以别样的批评宣传模式在当年的读者心中泛起一样无望的涟漪——正是那样的时代暗合了美学意义上悲越凄绝的爱情,给了那一特定时代的年轻人一种“欲爱不能”的精神洗礼,从而深味了爱的崇高与难觅。

尽管这样的结局是凝重的,但第一代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青年读者还是无比幸运地找到了可以现学现用的浪漫蓝本。他们当然无法忘却这样一本为其人生发展带来重大启迪的好书……

新的旅行开始了,叛逆的一方是新的孩子。你不曾看到他们脸上迸出的欣喜吗?那是一种从被允许阅读的文本中有了意外发现的会心的愉悦,因为他们年轻,还有足够的热情自己庆贺自己。当然你也许会世故地笑笑说:“总有那么一天……”

是啊,地老天荒,只有主流和叛逆,一直那么相安无事地旅行下去。

评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共产主义国家最著名的“革命小说”之一。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曾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肖洛霍夫说它是“生活的教科书”。但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它只是“斯大林的宣传机构炮制的神话”,马克·斯洛宁说它“文笔平淡,结构松散”,列·费·叶尔绍夫说它“简洁明快,几乎只用动词”。

自1980年代中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逐渐为苏联人所淡忘。1997年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八辑的“名着重读”系列,其中没有收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也有人呼吁不要丢掉保尔·柯察金这样的英雄。俄罗斯《真理报》1997年6月17日《保尔·柯察金和洛丽达》一文中说“……劳动人民的子弟们应当知道他们的祖辈、父辈在沙皇时代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怎样为革命、自由而战斗,怎样进行了劳动人民的革命,怎样在自己的国家里建立了社会公正的制度,怎样打败了法西斯!……因此,无论如何,不应当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这些作品从现有读物中删掉……。”

在中国的影响

1942年梅益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英文版翻译成中文[3],之后从1952年至1995年的44年间,一共印刷出版57次,发行250万册。

中国***党员吴运铎在军火研制过程中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但他坚持工作,写做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80年代的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也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影响比它在其他国家,甚至包括苏联、俄罗斯本国,都更大,其中一个原因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中国政府当作共产主义思想教材来提倡青年阅读,其中保尔筑路一段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文;另一原因是这本书的发行以及推广都异常到位。

影视剧目

这部小说曾经多次被拍摄成**、电视剧。

1942年苏联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拍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57年苏联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拍摄了**《保尔·柯察金》。

1999年时,中国大陆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原著改编了一部同名的电视剧,剧中使用了多名乌克兰演员并用中文配音。这是第一部中国改编的苏联电视剧。2000年播映受到好评。编剧:梁晓声等。总导演:韩刚。该剧获得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和第2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长篇奖。

主要内容: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阅读感受: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都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保尔•柯察金 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文学、外国文学、小说、名著、奥斯特洛夫斯基

用英语介绍常德是:

1、英文介绍:

Changde, known as "Wuling" and "Langzhou" in ancient times, is a prefecture level cit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Hunan Province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Hunan, in the west of Dongting Lak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under Wuling Mountain, it is historically known as "the throat of Sichuan and Guizhou and the gateway of Yunnan and Guizhou" 

It is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circle around Dongting Lake

The name of Changde City comes from Lao Tzu: "it is a river in the world, and Changde is inseparable"; The romantic complex such as the historical story "Liu Hai cuts down the woodcutter"

"Meng Jiangnu cries for the Great Wall" and Tao Yuanming's "peach blossom source" run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Changde City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creating a unique "virtue culture" of Changde

2、中文翻译:

常德,古称“武陵”、“朗州”,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

常德城名源自《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历史故事“刘海砍樵”、“孟姜女哭长城”以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等浪漫主义情结贯穿常德城二千多年的历史,开创了常德独有的“善德文化”。

地势:

常德市西北部属武陵山系,多为中低山区;中部多见红岩丘陵区。常德地貌大体构成是“三分丘岗、两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

山地面积67761万亩,占常德市土地总面积的248%,平原面积97898万亩,占总面积的359%,水面22076万亩,占81%,丘陵岗地853万亩,占总面积的31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6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