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感,是俄苏美学的第一具象化特征。而俄苏美学的震撼力,首要体现即是这片土地上的雕塑和建筑,充满了斯拉夫人的剽悍野心和战斗民族的不屈血性。
1强力而悲壮的钢铁雕塑
必须要提的,是勒热夫战役纪念雕塑。雕像高约25米,由88吨特质青铜铸造,半个身子化为鹤群,托起年轻士兵的身躯,他头颅低垂,但腰杆挺直,手中紧握什帕金冲锋钢枪,沉默地注视着脚下的土地和人民。
共产主义的神圣战士,在血腥战场中倒下,也要化身长鸣的云端白鹤,紧紧守护国土家园,热血身躯不再,但钢铁意志永存。勒热夫战役,二战中最残酷血腥的战役之一,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而钢铁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死死守护的,是祖国母亲的尊严。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雕像“祖国母亲在召唤”,高达8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纪念碑之一,愤怒的母亲怒吼着,右手执剑,左手指向西方,号召着英雄儿女击退侵略者的进攻。苏联时期还修建了另一座名为“祖国之母”的雕像,正位于风暴中心乌克兰的首都基辅。
雕塑一手执剑,一手高举刻有苏联国徽的盾牌,苏联解体后,这尊雕像曾几次面临要被推倒的波折,但最终因乌克兰拆卸费用财政紧张而作罢。
俄苏美学雕塑的艺术感染力究竟在哪里?除了高大巍峨的形体、肃穆刚硬的神情对人第一印象所造成的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凝聚了民族精神的雕塑,能传达出无法轻易言表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情绪。
《他们将会成长》,纪念格鲁吉亚卫国战争的雕塑,一位昂扬着头颅的母亲,膝下是两个怀抱长剑的孩童,它们将历史的伤痛收拢汇集在钢铁水泥之躯上的每一寸、每一厘,沉默无言地注视着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也目睹着这个民族再次被历史激荡。
《极地卫士纪念碑》,也叫做阿廖沙纪念碑,为纪念打败德国30周年而建,此处无言,但胜过万千之语。
2前卫先锋的未来主义建筑,建筑是用石头写就的历史书,正如前苏联试图创造出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的意识形态的雄心,苏联的建筑领域也试图创造出从未出现过的奇观。直至今日,苏联时期的建筑依然是建筑史上无法轻易翻过的一章。
首先是抽象前卫的构成主义建筑,不规则的几何线条组成大块立体结构,简洁、高大,产生一种来自异世界的架空感,克里米亚的友谊疗养院,混凝土圆柱体,外型宛如一枚巨大的飞船。各式疗养院是苏联时期社会制度中的一大特色,毕竟列宁有名言,“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格鲁吉亚的积木式办公大楼,组成楼体的各个板块相互独立又纵横交错。
还有充满原始压迫感的粗野主义建筑。摈弃建筑外观多余的装饰,直接用混凝土展示原始压迫感和粗犷严酷的美感。第比利斯仪式宫,高耸错落的弧形圆柱体,类似超现实的太空来物,俄罗斯国家机器人研究院,美苏激烈的太空竞赛早早卷到了建筑设计领域。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太空拱门,在前卫与抽象之外,苏联时期的建筑也保留了俄式文化中的华丽与古典。其一代表就是莫斯科地铁,被称为“地下艺术殿堂”,一些线路中还藏有密道和地堡,以供战时所需。
无论是建筑还是雕塑,俄苏美学里有宛如梦幻的奇观张力,体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一种未来主义式的幻想和憧憬,超前的审美意识在现在看来依然令人惊异。
3、浪漫与悲怆构成了这个钢铁民族的审美内力,浪漫和悲怆同在的民族审美,最直接的艺术体现就是音乐。不管是民谣小调发展而来的歌谣,还是壮阔激昂的钢琴演奏曲,苏联的浪漫从不是精巧细腻式的。
明媚春光下依依难舍的恋人,即将迎来炮声隆隆的火光;期盼着互诉衷肠的隐忍缠绵之前,先下定了保卫家国甘愿赴死的决心。俄苏美学无坚不摧的力量感后,隐藏着风干的绝望和宏大的悲凉。
这种民族审美的形成,与俄罗斯民族的英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宗教传统有关,干燥严寒的高纬环境塑造了俄罗斯民族天生沉静忧郁、善于忍耐的性格特征,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下,俄罗斯的历史几乎是在入侵与反入侵的战乱围攻中生成的。
战斗促生出对英雄和勇士的肯定与敬仰,也在民族性格中烙下强大的悲剧感和牺牲意识,这种英雄情怀最终在苏联时期汇成一曲壮阔的集体主义英雄悲歌,从基辅罗斯公国开始,逐渐统一各斯拉夫部落信仰的东正教,宣扬仁爱、宽恕苦难,也拷问灵魂。
千年传承下的封闭肃穆基调和悲天悯人情怀,支配着俄罗斯人民对人格的审美理想,大我的家国情怀与小我的个体悲剧,都映照出俄罗斯民族这种坚定的信仰感。
4、俄苏美学的美丽从未消亡俄苏美学至今影响着无数艺术领域的创作。抽象艺术被认为从西方发源并渐成主流,但其实,抽象艺术三位先驱里,有两位都来自俄罗斯,分别是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
康定斯基作品、马列维奇作品,他们的艺术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出现的达达主义、新造型主义、包豪斯等大批现代抽象艺术流派。架空式的未来主义美学,对今天的科幻作品、电子游戏也给予了直接的滋养和灵感来源。
借鉴苏联重工业美学的《流浪地球》,借鉴苏联美学风格的游戏《原子之心》。而对于中国人民,从赫鲁晓夫楼、布拉吉连衣裙到钢铁年代让人热泪盈眶的建设精神,俄苏美学在社会物质建设和精神传承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苏联时期的审美如此具有感染力?让人动容的,是其中坚定的信仰感和昂扬的理想主义,它们曾无比执着强势地存在过,而后决绝地破碎。
《再见,列宁》,不相信东德已经瓦解的母亲亲眼目睹被拆除的列宁雕像,人们叹息的是一个地跨欧亚两洲,占据全世界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庞然大物的消亡。
201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新西伯利亚市波波娃文化馆取出前苏联人50年前放入墙中的时间胶囊,是战火血光里用血肉之躯和理想信念建立起的、夹杂着善与罪恶的国家机器的倒坍;时间胶囊内有50年前的苏联民众写给未来人的信,更是让数千万人甘愿为其付出生命的理想主义的破灭。
“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曾在欧洲游荡过”。我无法以轻松的口吻来回忆俄苏美学,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曾燃烧的一场明亮到刺目的巨火,皑皑白雪覆灭旷野,但俄苏美学的美丽,永不会消亡。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卢梭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和伏尔泰、狄德罗并称为启蒙运动的三大领袖。原籍瑞士,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十二岁起便出外谋生,作过差役、学徒、仆人、店员、家庭教师、乐师。长期在瑞士、法国辗转流浪。一生经历坎坷,遭受过种种屈辱和迫害,对社会不平等现实极为不满,终身为推翻封建专利,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奋斗不息。写有小说《新爱洛绮丝》、 《爱弥尔》、 《忏悔录》和歌剧六部。主要理论著作有《论科学和艺术》、《论语言的起源》、《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民约论》、 《致达朗贝尔论戏剧书》、 《论法国音乐的信》、 《音乐辞典》等。
在卢梭的思想体系中, 自然和人是他注意的中心。他提出了“天赋人权”和“回归自然”的口号。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和财产的情操。在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下,人们是自由的,人们的感情是自然的, “风尚是粗朴的”。私有制的出现,造成了人间的不平等。窒息了人的个性;而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则使道德败坏、奢侈、*逸、邪恶的风尚流行,人们失去了自己的自然天性。他认为要根除罪恶、改革社会、必须“回归自然”、返回到那种纯朴、天真、无知、自由的“自然状态”中去。但他所谓“回归自然”,并非主张人类倒退到野蛮的太古时代去做野蛮人, 而是要以“太古时代”为镜子,恢复自己的自然天性,敢于“返求自我”,表现真实的“自我”,使人性挣脱一切社会枷锁和怠惰、骄傲、虚荣、奢侈织成的罗网,获得自由的发展。在他的小说《新爱洛绮丝》和《爱弥尔》中,贯穿了这种“回归自然”、 “看重感情”、 “崇拜自我”的思想。
卢梭的另一引人注目的重要思想是他对一切科学与艺术的否定。他把科学,艺术与道德对立起来,把科学、艺术的进步同风尚的解体、道德的沦丧相联系,认为“奢侈”是科学与艺术的永恒的伴侣,科学与艺术助长了奢侈,奢侈又促进了艺术的堕落。这种笼统地、不加区别地否定一切科学与艺术的文化虚无主义自然是偏颇的,但也应承认在他的极端的论述中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他的矛头主要还是指向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伪科学和腐朽没落的封建文艺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触及到了阶级社会中科学与艺术为统治阶级所垄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加深了人间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他在1758年给达朗贝尔的信中,对这种极端的观点有所纠正。认为在消灭了不平等现象的社会制度下,艺术对道德风尚足能起到一些良好的作用。
卢梭是启蒙运动三大领袖之中,对近代资产阶级各方面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个。歌德推崇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罗曼·罗兰称赞他是“精神力量对时代起强大作用的最有声色的范例之一”。他的哲学、政治思想成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先导,他的“回归自然”、“崇尚感情”的美学思想及独树一帜的创作实践,对启蒙文学和后来的感伤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天才说
一种唯心主义的创作论,古希腊时期已见其端倪,尤其是在柏拉图的灵感说中。而其正式形成并发生重大影响则是在欧洲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在美学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
康德在其著名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认为:美的艺术(在第二自然的意义上、有意图同时又象是无意图的艺术)只有天才能够创造。康德说: “天才就是那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定法规。既然天赋的才能,作为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机能,本身是属于自然的,那末,人们就可以这样说:天才是天生的心灵秉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制定法规。”康德指出:天才的特点,首先是创造性,其次是范例性,第三是不可学习和传授,第四是只有艺术有天才,科学没有天才;构成天才的各种心灵的能力是想象力和理解力。然而康德本身又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把天才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方面又表示如果天才与审美趣味发生矛盾而又不得不有所牺牲的话,就宁可牺牲天才;一方面说天才包括想象力和理解力,一方面又说天才只包括想象力。
康德的天才说是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之一。而浪漫主义运动是对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一个反抗。新古典主义强调服从理性、尊重权威。提倡亦步亦趋地摹仿古代的作品。这一切对于发展中的资产阶级来说,自然都是极大的束缚,所以到了浪漫主义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就响亮地喊出了“天才”、 “情感”、 “想象”三大口号。康德的天才说在这种背景下诞生,无疑地是有其历史进步作用的。它强调独创,反对摹仿;强调自然,反对呆板,这些对于文艺创作上的解放思想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至于康德天才说本身的矛盾,则反映了康德在浪漫运动和新古典主义之间的徘徊。
天才说的消极方面也是很明显的。天才说把艺术创作才能特殊化,神秘化,认为天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这样,艺术也就成了高不可攀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者也承认天才,但是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天才说有明显的不同:一是将先天条件与后天条件相比,认为后天条件是主要的,二是将天才与人民相比,认为人民是主要的,个人必须与人民结合。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朗吉弩斯
朗吉弩斯(Longi-nus,生卒年不详)罗马时代的希腊修辞学家、批评家。其生活年代一说为公元三世纪,一说为一世纪。他的主要著作《论崇高》 (该著作的外文转译本中其他译名为《关于崇高》、 《风格的诸印象》、《关于伟大的作品》),是用希腊语写给罗马贵族的一封信,共四十四章,属于修辞学范围,现仅存残缺本。
朗吉弩斯在书中探求崇高风格的五种因素,即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藻饰的技法,高雅的措词和将前四种联系成为整体的堂皇卓越的结构。他认为前两种因素来自天赋,后三种则靠后天的学习与训练。五种因素的共同基础在于运用语言的能力。作者在书中按照五种崇高风格的来源顺序讨论,从希腊罗马以及其他民族的古典作品中引例加以论证。全书明确提出古希腊文化的最重要精神是崇高,提倡崇高人格,崇高风格,主张向古典文化的崇高品质学习,从此, “崇高”成为美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朗吉弩斯着重论述风格和人格的内容,指出崇高的风格来自崇高的人格,人格决定风格,风格表现人格。重视人格即重视诗人的灵魂高尚。崇高人格指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和慷慨激昂的感情,其特征为胸襟旷达、志气远大。他所论述的人格是一种普遍永恒的人性。崇高思想的特点在于仰视真理、高瞻远瞩,富有感天地泣鬼神的精神力量。崇高感情似出自迷狂气息、神圣灵感,能使人心荡神弛。这种感情注入作品即可使读者欣喜若狂。朗吉弩斯针对当时道德败坏、文风萎靡,指出 对创作和风格的重大作用在于足以使整个结构堂皇卓越,产生惊人的威力、迷人的
魅力,他突出论述了想象问题,认为艺术创作是创造性想象,必须鲜明生动、虚构夸张,想象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形象化手段。崇高想象是在灵感和热情感发之下仿佛目睹所描述的事物,并使其呈现在听众眼前。论述崇高风格时涉及人才、天才、技巧、语言、结构等问题,指出天才的本质在于具有超人的因素、精神的伟大和思想的崇高。
朗吉弩斯要求作品高于现实,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不在于小巧奇异, 而在于气魄、力量和狂飚闪电似的效果,这是贯穿《论崇高》的中心思想。这些观点预示了浪漫主义理论的萌芽,对浪漫主义文学和批评起了一定影响。
朗吉弩斯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普遍永恒标准的人,认为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喜爱的作品才是真正崇高,这一思想为古典主义所继承。朗吉弩斯的理论既有古典主义因素,又有浪漫主义因素。其《论崇高》最初出版时影响不大,在十七世纪由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译成法文,并加以长篇评论后,始被奉为经典,英国古典主义作家德莱顿称朗吉弩斯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的最大批评家。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夏多布里昴
弗兰克斯·瑞奈·德·夏多布里昂(FrancoisRene de Chateaubriand,1768—1848)法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十九世纪上半期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早年曾入军界,参加过孔德的贵族叛乱集团。他曾一度受拿破伦赏识,出任驻罗马使馆秘书等职,后又辞职,与斯太尔夫人等结成反拿破伦政治集团。181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历任贵族院议员、内政和外交大臣等职。波旁王朝垮台后,专事写作直至逝世。
他的小说《阿达拉》和《勒内》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其中勒内形象是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世纪病”典型。他的理论著作主要有《基督教的真谛》和《论英国文学》。 《基督教的真谛》是他的重要美学和哲学著作,曾被称为法国消极浪漫主义的宣言书。全书分为“教理与教义”、 “基督教的诗意”、 “美术与文学”和“信仰”四个部分。全书的中心思想是教人“热爱基督教”,基督教是人的精神支柱。由此出发,他探讨了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和哲学等,他把基督教看成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把基督教精神看成是衡量艺术优劣的准则。他认为“在一切现今存在过的宗教中,基督教是最富于诗意、最人道、最利于自由和文艺的”,它给智慧和艺术带来宝贵财富, “差不多所有的科学和文艺都来自宗教。”人神合一的“基督教在它诞生时就(给诗人)提供了理想的精神美和理想的性格美”,是它“给予艺术家以完美的楷模”,因此文艺创作的成功与否要取决于基督教。
夏多布里昂反对启蒙主义所倡导的“理性”,推崇神秘和忧郁,他的美学理论也是以神秘主义为基础,以忧郁美为特征的。他提出“在宇宙中,一切都是隐藏着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人本身也是“一个不可解释的神秘事物”,而基督教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神秘境界。在他看来,忧郁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而基督教发扬了忧郁的倾向,以忧郁表现了对神秘天国的思慕、向往,因此艺术的使命不在于
反映现实,而在于“超乎世界之上”,进入神秘、梦幻的境地,描绘出忧郁、虚空的心灵,并认为唯有这样才是美的作品。于是他提出艺术家要追求非尘世间的“真正的”美的主张。这些正是消极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艺观大都与神学观念有联系,但是夏多布里昂与此有所不同,他的宗旨在于从美和艺术的角度为基督教辩护,以复兴封建的、教会的统治,对抗当时的革命运动。他的美学理论对当时的浪漫主义文艺运动起了消极以至反动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