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不是有神论?

佛教是不是有神论?,第1张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但如果有神论是指“承认超自然的神存在”,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佛教在数千年演变中发展了众多的分支,今天能够追溯到的原始佛教,也即是佛陀本人宣讲的教义,与印度教有很多共通之处,如业、轮回和解脱的概念等。当然,也有很大的区别。印度教中,“梵(神)”创造和拥有一切,原始佛教反对这一点,认为神并非一切的创造者,而凡人经过正确的修行,也能达到觉悟者的境界,超脱轮回。但原始佛教并没有否认神的存在。在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所提到的故事中,也出现了印度教中的一些神祗。其实在原始佛教中,佛陀的主要理论(三法印、四圣谛、 十二因缘)着眼点在人上,跟神没太大关系,而且在当时的印度,有神是无可动摇的大背景,如果从根本上否认神的存在,佛教的生存发展可能就岌岌可危了。如果再看一下从原始佛教往后的经典,各路神祗更是层出不穷,神通越来越强,阵容也越来越庞大。首先,追溯到佛陀的原初思想,他认为人的解脱不能靠神,自己按正确的道路去修行,才是解脱的唯一办法。修行最终的目标是达到涅槃的境界而成佛(即觉悟者。大乘佛教修改了这个目标,认为最终要帮助众生成佛),但不是成“神”。而且神的永恒存在与佛教“无常”的基本教义是冲突的。佛教理论不管后来如何发展,都淡化神的形象,强调佛的力量(大乘佛教更强调菩萨),即使没有否定神的存在,至少也是不关心神的存在了。当然,即使佛经中提到了神仙魔王,也可以解释为都是比喻的意象。比如在佛陀证悟的故事中,他击败的各路魔头女妖,可以认为这只是在通过象征的手法讲述佛陀战胜了自己的心魔而已。一些佛教徒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解释佛经的,如果我们认为这种阐释能代表佛教,那佛教就没有神。另外,很多人也喜欢用“无二”(nonduality)的方式来回答一切佛学的问题:既不是有神,也不是没有神。如果他们代表佛教,那这问题的答案就是……没法说。拈花一笑自己猜。其次,大乘佛教强调“空性”,认为一切的本性是“空”(让我们在这里忽略一些极其复杂的细节),如果有统御一切的神的存在,是会导致问题的,尤其是大乘和密乘中非常重要的唯识和中观学说中,超越性的神是没有合理的位置的。要在一个精密的逻辑系统里再兼容源于印度教的神,不如直接回避这个问题,尤其是这对于修行没什么帮助。根据“无”或者“空”的思想,很多在初级修行时强调的真实存在的概念,在达到更高层次的修为以后来看,是不存在的。“诸法空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苦集灭道……” 有六根吗?有,但是根本上来说(ultimately),没有。有四圣谛吗?当然有,但是根本上来说,没有。有神吗?神佛就好像肥皂,你要洗手就要先涂上,但最终还是需要被洗掉的。宗萨仁波切说,别的宗教都号称自己才是真的,只有佛教说自己是假的。最后还有个原因,如果佛教徒去跟基督徒讲法,可能就不会说佛教是无神论,只是说,我们的神佛跟你们的基督其实是一致的,佛陀的开示跟基督的传道,讲的道理也是相通的。这种技巧被称为方便法,也叫忽悠,就是先吸引你的兴趣,进来看看再说。说拜佛可以求财求子也都是非常成功的方便法。对于无神论者来说,佛教无神的说法自然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任何一个宗教派别,到最后都要寻找和明确一个永恒的皈依处。那就无法回避或绕开 以下三个终极命题:

1、我是谁?

2、世界万法的起源?

3、我应该如何继续存在?

佛教和基督教、儒教等,均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说,儒教甚至还不到一般意义上宗教的层次)。关键问题在于,真相只有一个!所以,其本质区别就在于:佛教,基督教、儒教等谁说的究竟真实而圆满的,不是片面和肤浅的!!

依《大般涅槃经》或者《楞严经》、《大法鼓经》等而开示,佛教的概要框架围绕着二句话:

1、众生,以非我(无我)计我; 即把不是永恒常住的五蕴、或外有情(一神教、梵天等),当作或妄想为永恒的自我或皈依处,执着不舍,落入常见。

这是第1重颠倒:开显凡夫及外道,不能断我见;把五蕴中的1或数蕴当做真实常住的自我,把假我当做我,执着不舍,不断追逐!

2、又,众生以我计非我(无我);不知不证诸法的真正起源永恒常住的“第8识如来藏心”,乃至拨无因果、落入断见。

此是第2重颠倒:众生不知不证本来常住自性清净涅槃、本觉圆妙明心,不知不证真我的存在,不能迈向佛道,成就常乐我净的究竟解脱。(详见《楞严经》、《涅槃经》等开示)。

所以,佛教和基督教、儒教等的最大区别在于:基督教、儒教等,不能断我见,不证五蕴虚妄,不具有解脱的功德;基督教、儒教等都不能超越第6识意识境界,不能洞察诸法的真正起源第8识如来藏心,故不能通达世界诸法最后的真实。而这二者,都只有在佛教中可以成办;而且佛教含摄了基督教、儒教等(在佛教中有其定位),而反之则不能!

依五乘教法,解脱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

1、人天善法(涵盖基督教、儒教等):能暂时解脱于贫穷、困顿、病苦等,暂时获得人天安乐(资财富饶、眷属美满、健康长寿、五欲自恣、禅定喜悦等);但仍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轮回之苦,仍然不免“天人五衰”等苦。

用修福满足欲望的方式,暂时解脱于苦。

2、二乘解脱道:可以究竟苦边,免去轮回之苦,入无余涅槃,解脱于三界;但这样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三界自我消失,不再有三界我),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

方便称其为解脱。

3、佛菩萨乘:究竟成佛!修得的是解脱色,常乐我净,能恒现于三界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究竟解脱!

补充: 佛法的修行目标和法门 ,主要分为五乘教法,概要如下:

1、人、天善法(主修 五戒十善),通道教、基督教、儒教等弘扬人天善法的宗教 ;

2、小乘(二乘)解脱道:目标是断无明和烦恼(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不涉及无始无明和尘沙惑),实证五蕴假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实证人无我,破我执等,主要为自己个人离苦、解脱三界。

(极果是:阿罗汉、辟支佛。

但这样的修得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举个不恰当的譬喻,就像是永远永远永远的昏迷了,不再苏醒过来;昏迷的状态没有知觉,当然无苦,却也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凡夫死后必定会产生中阴身去投生,重新产生意识觉知。但定性二乘极果 入无余涅槃可以不再有这个现象,死后就消失在三界,不再出生中阴身,也不再现起意识觉知,也就永远离苦;所以他们还是圣者!)

举个例子,来譬喻二乘的修行:餐桌上有一杯很脏很脏的水,怕它污染餐桌,就把” 杯子+里面的污水 “全部放进垃圾袋中,打包、扎起来、扔掉,这样就不会有污染了。(大乘的修行,对比见后文))

3、大乘佛菩萨道:目标是为了利乐众生,而上求佛道,破除无明和断烦恼(不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也在后来的修道中次第断除其随眠的种子);实证五蕴假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破我执等,却留惑润生、不入无余涅槃;并进一步实证实相心第8识心体、破除无始无明,并依此而次第进一步断除尘沙惑所知障上烦恼,转舍第八识阿赖耶识名为异熟识、无垢识,实证大般涅槃、一切种智,成就四智圆明、法报化三身,常乐我净,并恒以实证的光明智慧来利乐众生,乃至成佛后亦利乐众生无有穷尽,所以灯灯辗转相传,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极果是:佛世尊。

但这样的修得的是解脱色,常乐我净,能恒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对应前面的例子,来譬喻大乘的修行:餐桌上有一杯很脏很脏的水(本来可能会污染餐桌),但我们不是就简单地把它包扎起来扔掉;而是通过种种方法,把这杯水里面的粗重污染杂质先沉淀、去除(实证二乘解脱道的五蕴空相”人无我“),然后再把去除粗重杂质后的脏水,继续不断不断过滤,最后再把脏水,还原为一杯清澈透明的纯净水(佛地无垢识),这样也就不会污染餐桌了。非但没有污染,还可以用来清洗餐桌了!。(虽然结果同样是没有污染,但这两者结果内涵的差距和耗费的辛劳过程,却岂止是天地悬隔?!这就是为什么二乘解脱证初果后,只需要1生(最多7次人天往返)就能成就,而大乘佛菩提道却要3大无量阿僧祇劫成就;果不同,道亦不尽相同,所以《法华经》云,二乘解脱极果只是化城。))

般若智慧,就是对应其中的 ”实证实相心第8识心体、破除无始无明“ 的环节,也就是对应唯识五位中的”见道通达位“ 。般若智慧,只有在大乘佛菩提道中有,属胜义谛;二乘解脱道中没有般若智慧(二乘圣者证世俗谛,只是实证意识心等前6识虚妄,实证五蕴空相以及空、无相、无作三三昧等;只是了知有本际第8识恒存,所以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但没有亲证);其余基督教、儒教等人天善法中更没有般若智慧(为修善和世智辩聪)。

般若为从解脱道转进迈向佛菩提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再后面修行依托的根本!所以《金刚经》云:”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就是因为:再后来成佛之道的修行,都是依托般若智慧”实证实相心第8识心体、破除无始无明“为前提和根本的。

以上仅是末学个人浅见,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供您参考;若有更符合经教、更如理的答案,请以其为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01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