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李白,你更欣赏谁?

苏轼和李白,你更欣赏谁?,第1张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子瞻的诗词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这种心态是我所向往的,可是我一直做不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父亲在给我取名时,就用的李太白的《行路难》,寓意是望我可以有凌云之志,遗憾我让他失望了。很难说这两位中华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谁长谁短,我觉得他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才华横溢,忧国忧民,嗜酒如命,命运多舛。或许是因为苏轼李白晚生了三百年,似乎他的文辞中所反应的哲学思想亦比李白要深厚。“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大彻大悟。东坡居士有词传唱万年,谪仙人则以诗百世流芳。如果非要作出评价,我个人是最仰慕苏轼的,他太全面了,如能得其一分,此生足矣。

苏轼和李白,两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是不可逾越的存在,所以不能简单来比较文学成就的高低。

李白是诗仙,在唐诗中的地位不可撼动。

苏轼是词人的代表,同样是无法企及的高度。

要比较只能比较两个人的不同吧,而不是高低。

李白和苏轼都是我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咖。如果要比比谁更厉害,我认为是苏轼。

单从诗歌的成就上说,李白更厉害。李白是唐代诗歌成就最高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称为"诗仙"。李白的许多作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白的诗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大气磅礴。如果说就诗歌方面的成就来说,李白一定是大多数人心中的NO1。他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许多佳句更是让人信手拈来。

而苏轼则是"综合性人才",玩的是综合实力,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

散文创作方面,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诗歌创作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的创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书法艺术方面,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是"宋四家"之首;

在绘画艺术方面,他在墨竹画方面造诣很深,还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此外,他还懂治水,主持修建了"苏堤";还懂酿酒与美食,独创了如"东坡鱼"、"西湖牛肉羹"等名菜,他还与多位名僧为友,研究佛学……

这任何一个方面的成就都可秒杀众人,何况苏轼还门门精通,所以我认为,苏轼更牛。

苏轼比李白高得多,苏轼的诗词书画美食都很强,是全才,对人生的思索远非李白可比。诗因为篇幅的原因,很小的娃儿就可以读诵,所以很多人小时候就知道了李白,其实大多数中老年文化人更喜欢苏就。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1

李白与苏轼的空灵

李白是天真汉,苏轼是阿Q翁,他们都是浪漫的牢骚家,是屈原的衣钵弟子。屈李苏都怀抱伟大的政治理想,但就像陆游、辛弃疾空有伟大的军事理想一样,如果真有机会,他们未必就真有能耐实现他们的抱负。

之所以他们的骚怨一个清高、一个豁达,一个飘逸、一个幽深,那是因为他们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一个则深染了佛家思想的色彩,但两人都是欲入世而不得后的出世之想,是充满苦味的空灵和洒脱。

2 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和结果上。

李白是有名气的翰林供奉,却是“草民”。在唐代科举盛行时,李白不屑于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却幻想着实现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的非凡政治抱负。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在唐朝,从一介武夫进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的,并不罕见,要说文人一夜之间就被擢于权力要津,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科举制度既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又是一种任用人才的官人制度。朝廷定期举行这种公开考试,就是为了给任何人以同样进身的机会,尽管这种做法有其局限性,但它采取公开竞争的方法,是比以前的任何一种选举制度都更进步、更合理的。李白却不愿走这样的入仕之路。他一生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甚至没有获得有所作为的机会,是他当初不愿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然结局。从李白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及其在政治上所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以看到李白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耽于幻想,是一个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苏轼是翰林学士,是进士出身,“身经百战”的科班人物。苏轼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就要实际得多。他的父亲在科场几试身手,名落孙山,对科举考试的不满,苏洵在《上韩丞相书》、《广士》等文章中,均言之切切。要说对科举考试容易产生消极看法,苏轼倒比李白更有可能。但苏轼父母和他本人都同样清楚,在当时不走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切政治抱负都无由实现。尽管他们也深知考试之弊,仍然竭尽全力准备应考,并且一举高中。苏轼此后一直浮沉于宦海,即使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和灾难,他毕竟在一生中脚踏实地地实践着自己的政治主张,生活信念,并且尽可能地惠民一方,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实事。苏轼一生的政绩,赢得千载人民的怀念爱戴,与他当初以现实的态度对待科举考试有关。苏轼比李白更能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人生的漫长旅程。更准确地说,苏轼能够把现实生活和艺术幻想区别开来,避免用不切实际的幻想处理现实生活问题。

3 对自己的才能的自信心上

李白和苏轼,都是天赋极高的才士,在他们的作品和言行中,都流露了对才能的高度自信。仔细比较一下,两人的自信也存在差别。

首先,李白的自信有不少自我理想化的色彩,苏轼的自信则有较多的自励成分。

李白天宝初年被召入京,临行时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惊人之句,对此行的政治期望极高。其实,由皇帝下达诏书征辟草泽之人,至少在汉代就形成了较为正规的制度。这种征辟活动的实质,政治宣传的目的是最重要的。除了某些身怀绝学之人以外,一般人被征辟,主要是享受政治上的荣誉,安排的官职并不一定十分显要。李白对这一活动的历史应是了解的。他以一介布衣被征,主要因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才华,召为翰林供奉——扮演一个御用文人的角色,正是征召他的全部用意。至于适当时候是否委以官职,就要看他的表现而定了。不幸的是,李白却赋予了这次被征太多的理想化内容,以为长期以来的幻想性抱负,当初“历抵卿相”未能实现,这一去必然可以实现了。由于他基于对自己政治才能太过理想化而对此行寄予过高希望,一旦到了京城,只不过为皇帝写写歌词,凑凑兴,使他产生了极大的失望。于是,言行之间不免有所流露,授予讥谗者以口实。、最终连一般人可以捞到的一官半职,李白也没有得到,在宫廷里无聊地呆了两三年,“赐金放还”草草收场。这里不想评价他没有得官是好是坏,只想用这个例子,来分析李白纯以文人的理想化眼光看待政治现实,在政治生活中处处碰壁,是不可避免的。

苏轼在宋神宗逝世的几个月里,从汝州团练副使起知登州,数月之间擢为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升擢之快是少见的。苏轼面对政治地位的急遽变迁,以他的才能是完全胜任的。但他的最大感受主要不是惊喜、自负,或对前程想入非非,而是忧惧、谨慎,想着怎样以工作成绩来报答知遇之恩。因此,元祜之初他与有恩于己的司马光争论役法,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而最大限度地放弃了他所喜爱的文艺创作,不过想尽量把份内工作做得出色一些,既是极答知己,也是不给环伺周围的小人任何攻击的把柄。因为饱受小人谗害的苏轼,任何时候都不会对严酷的政治斗争掉以轻心,他清楚地知道,政治斗争与艺术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存方式。所以,对苏轼来说,出乎意料的仕途荣宠,不仅仅是名利的满足,还有掩蔽在名利之下的可怕陷阱,一不小心,就会为之付出惨痛代价。这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未曾置身其中的李白是难以体验的。

其次,李白的自信较少受到政治斗争的直接伤害,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种难得的真纯,苏轼的自信不断受到身世挫折的考验,其体现的方式是不断变化的。

李白迟至晚年,才因入水王幕府而受到政治的无情惩罚,系狱流放,让他领略了政治生活残酷可怕的滋味。总体说来,由于他长期置身官场争斗之外,对政治生活并不熟悉,所以他的理想化政治抱负,以美好希望的形式存在于心,总是想试试“铅刀一割”,却始终没有现实允许的机会,当他在诗歌里作动情的咏叹时,显得尤其动人。说句对李白也许不太公平的话,庆幸现实始终没有给他提供从政的机会,如果让他到官场里踢打一番,他未必就能像谢安一样,拯救了苍生黎元,然后全身而退。当他以文学的形式描述其天真烂漫的理想抱负时,特别动人可爱,因为文学是需要幻想的。如果真把他的理想付诸实践,得到的回报只能是失败。

苏轼年青时代“慨然有天下之志”,与李白是极其相似的,但苏轼自从介入变法革弊的争论,就始终处于政治震荡的中心,无法抽身事外。他因此受到一系列的政治打击,不仅一己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甚至连累到兄弟妻儿。在尝试了这些教训之后,并不是他的自信心消失了,而是开始思索一个新的人生课题:自信心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价值尺度之上从苏轼一生价值观的转变可以看出,他越来越朝着实践人生的精神价值、即日益超越世俗名利地位的方向努力。苏轼晚年远贬岭海,支撑他的生活勇气并不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恰恰相反,他对官场是非之争极为厌倦,对政治前程已完全绝望,是远离政治纷争的自由自在生活,不计得失的精神松弛,以及超越名利而获得的人生洒脱,心境宁静淡泊,使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体认到生活的满足,生命的美好。靠着这样的精神力量,他有幸生还中原,没有横死天涯。很明显,苏轼晚年的自信,并非基于对政治能力或价值的判断,而是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对自己的人格追求,坚定不移的信念。

4

二人的豪放与“仙气”的区别。

有人把李白与苏轼作过一个比较,得出结论说:“虽然与李白一样,苏轼也算得上是北宋一代最为豪放的文人,但他仍比李白细腻得多,内向得多,也往往在狂放之余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慎静以处忧患’,正是苏轼人生哲理的核心。”唐宋士人的心理和情感差异,确实是各自时代政治气候的晴雨表。

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女士曾比较过太白东坡这两位古代诗仙之不同,谓东坡乃是“人而仙者”,他有“人”的烦恼,需用飘忽的“仙气”予以解脱,与太白之“仙而人者”有着显著不同。同时,正是其为人那份难得的坦诚、直率和心地善良,又让后世之人提到他就倍感亲切。美籍华裔学者李一冰说:“苏轼是一个力求精神自由、富有性情的人,所以喜欢和朋友作毫无遮拦的谐谑,恣意说笑,但却绝对容忍不了庸俗,特别厌憎虚伪的做作。他是一个求痛快的人,假使不能怒骂,他就用‘嘲讽’来发泄这种情绪。充满机智的嘲讽使旁人称快,却也使受者刻骨仇恨。然而,一千年来,同情他的多数人,从那些讽喻中,领略他的热情,欣赏他的正直。”(《苏东坡新传·浩气不亡》)正是他那胸襟浩荡而正气凛然的伟大人格,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崇敬与亲切。

苏轼对官场很厌倦,却终身没有离开官场;他对名利相当淡薄,但从未坚决拒绝;政治对他太不公平,他并没有斩断与政治的联系,他对山水林泉极为耽爱,却未曾离群索居,隐逸楼迟。这一切从消极方面分析,表明随着宋代专制政治空前强化,文人自立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只能依赖于为官取禄。从积极方面看,是苏轼立足现实有所作为的生活原则作出的必然选择。苏轼的人生态度,就是在这种时代环境中长期生活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更显出文人的现实生活态度,也更加的让人感到理解与同情。

5

李白毕竟主要是一位诗人,其文学成就相对局限,文化贡献相对小一些;而苏轼则不单是一个诗、词、文、书、画兼擅的文艺全才,而且是一个兼通儒、释、道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多方面的文化创造和贡献使他足当宋型文化的主要代表,甚而象征性人物也毫无过分。

6

" 李白是酒,苏轼是茶"

李白喜欢饮酒,喜欢在酣畅中寻找自我,他强烈的个性就宛若酒般的刚烈,喜怒爱乐爱憎极其鲜明而外露酒同时也赋予了李白色彩缤纷,瑰丽多姿态的生活态度,和超越现实的气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超凡脱俗,这就酒的内质

而苏轼同样也是豪放的,但他的豪放却有别于李白李白是豪放中洒脱奔放,而苏轼的豪放中则带有沉稳和理思比较的内敛,合茶的淡雅和清高的特征,即便再浓再烈,也不会超脱其本质其实苏轼也是喝酒的,只是他的酒来得更理性,喝完之后还不忘来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仙”,苏轼是宋朝现实主义“文豪”。二人都是光耀千古的文坛的大咖,他们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二人都是在“生前”成名,死后“封神”,二人的仕途都不太顺利等等。李白的诗洒脱、浪漫,富有夸张的想象,而苏轼的词淡泊、豪放,刚中带柔。唐朝人喜欢李白,宋朝人喜欢苏轼。两家“粉丝”总想拿他们来比较一下,“关公战秦琼”,谁弱谁强?谁是第一?

宋神宗有一次和旁人提起李白、苏轼,讲了一句话,似乎给这一场争论定了音。宋神宗说:李白虽然是大才子,但是比起苏轼还是差了一点,因为他没有苏轼博学!但是,他们一个人写的是诗,另一个人填的是词,真的可以这样“横加比较”吗?那么,姑且来做一个娱乐分析,供大家乐一乐吧!

一、李白的诗和苏轼的词

李白的诗

李白活着的时候,是唐朝人心目中的“神级”偶像。就连我们的“诗圣”杜甫,也是他的小迷弟。杜甫一生不知道写了多少关于李白的诗篇,就今天流传下来的名篇,就有十多首。

杜甫认为李白是继南北朝“宫体诗”大家庾信和“乐府诗”高手鲍照以来,最“无敌”的诗歌创作者。因此,作为一个李白诗歌的狂热爱好者,杜甫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李白一生中的起起落落。

李白诗歌潇洒豪迈,想象力奇崛,喜欢在诗篇中引用神话典故来比喻现实。比如,他在《蜀道难》中形容秦岭山高水急时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六龙是炎帝的座驾,飙行于天空之上。炎帝的车驾遇到秦岭的高处,也飞不过去。

李白的诗长于颜色描写。比如:他曾在《送友人》中写“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在《赠孟浩然》中写“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青对白,红对白。还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疑似银河下九天”,紫色的烟和银色的河。所以,李白十分擅长运用颜色词汇来营造氛围。

李白的诗长于动作描写。他在一首写蜀僧的诗中说“蜀僧抱绿倚,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送友人》中又写“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诗中的李白,意态潇洒,一气呵成!

李白的诗情感真挚,大胆直白。有许多诗,直接运用第一人称“我”开头。比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有“我昔东海山,劳山餐紫霞”。另一些诗,即使不用“吾”和“我”来开头,也体现出同样的“自我中心”,孤介、傲岸的特点。

苏轼的词

苏轼在宋朝时也是全民的偶像,根据史书记载,宋神宗和太后都是他的粉丝。苏轼有一首很出名的诗歌叫《惠崇春江晚景》,词中写“竹外桃花三两枝”,不过笔调比较闲淡,所以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宋词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要论想象力,苏轼也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是比起李白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苏轼的词作又比李白更老成、更淡泊,也更洒脱一些,比如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人比较起来,李白就是一个血气方刚,对前途充满想象的“少年”。苏轼则更像一个,看穿世事,随时准备隐居的老人。

二、李白、苏轼的文章

宋神宗评价苏轼比李白博学,我们看苏轼的简介也会发现,他似乎除了诗、词,在散文、书法与绘画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苏轼凭借散文的功力,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书法也被人称为“石压蛤蟆体”,自成一家,别无分号。同时,他的画作似乎也不错。对于书画,没有什么心得,也就暂时不做评价了。下面随便跟大家聊一下,他和李白的“散文”。

李白的文章

李白如今传世的散文并不多,不过其中也有一两篇很好的,选入了上辞版《古文观止鉴赏词典》。其中一篇叫《与韩荆州书》,是李白当年给韩朝宗写下的自荐书。这一篇文章,对后世研究李白的身世和背景,特别有用。因为文章证实了在《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者,不是别人,就是李白自己。

在这一篇自荐书中,李白自称“陇西布衣”,交代了他的籍贯。又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他夸赞韩朝宗“笔参造化,学究天人,”但是又傲娇地提出要与之“长揖”见交。通篇行文词藻瑰丽,和他的古体诗一样的“夸张”、“跳脱”。

李白还有一篇写夜宴的小品文,同样也是大气、唯美。自称胸中文章,乃是“大块”(大自然)给予。

苏轼的文章

苏轼在散文上的成就高于李白,他的前后《赤壁赋》旁征博引,显出了个人的博学与练达。同时,他的部分游记也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中。除此之外,苏轼也作过《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样的议论文章。因此,他散文涉及的面也比较广,符合宋神宗对于他博学的评价!

结语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盘点一下这两位文坛大咖所擅长的东西。李白擅长写诗、舞剑,有少量书法、散文作品传世。苏轼擅长:填词、写散文、书法、绘画,且在宋词、散文上的成就非常高。因此,论“博学”,苏轼是强于李白的,所以宋神宗没有讲错。

不过要论“才华”,那就不太好说了。因为李白在唐诗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上面,是“一千年无出其右者”。他夸张、浪漫的想象力与一气呵成的动作描写,犹如古剑出匣,龙吟清风。让人每一次读毕,都觉得神魂一震。而苏轼的作品,虽然“有一些阅历的人”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假如把“才华”理解成”“天纵之才”的话,那么“才华”就是上天的恩赐,文章是大自然的赐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即使是“诗圣”杜甫,对李白的“才华”都是“望尘莫及”的。

因为李白的“才华”,他就是天生的,别人学也学不来,后人通过“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都不一定能够达到苏轼、杜甫这样的高度,更不要说李白这样的天才。当然,必须得承认:从思想内容的深度上来讲,李白活了一千多年,都还只是一个“少年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92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