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 =========== 卓文君 一位富家**,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毅然同一位只有一面之缘的才子趁夜私奔,这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是极为可贵的。这一伟大的私奔,连同那首流传已久的《凤求凰》,以及她当垆沽酒的故事,早已响遍全国,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感人、最浪漫的爱情故事。她,就是蜀中名女卓文君。 我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古代名女的历史,印象之中,似乎一个女人能够流传至今,仅凭自身的美貌是不够的。比如貂婵、杨贵妃,她们能够流传至今,是和有关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又比如前面提到的花蕊夫人、薛涛,她们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她们出众的才情。可见,美的传播,是需要载体的。而卓文君,她的出名,除了那惊世骇俗的私奔,还有她用诗赋劝感丈夫,保护自己爱情的传奇经历。 相如抚琴,文君沽酒。这童话般的故事并没有延续多久。凭着出众的才华,司马相如不久就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也许,传奇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他们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在宫里,一个在宫外。身份的改变和空间距离的相隔甚远,使得这位多情的才子开始恣意妄为了。那是一个流行“三妻四妾”的社会,远离文君的相如没能抵挡住周围的诱惑,欲纳茂陵女子为妾。想着昔日夫妻的恩爱,这位才子似乎并不好意思向妻子开口,于是便给文君寄了一封无字信。文君接信后,明白其意,提笔写了一首《白头吟》和《诀别书》,作为回信寄给丈夫。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诀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 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在这首《白头吟》诗后,文君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而不悟”。 随后,她再补写道:“朱弦断,明镜缺,朝露唏,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我不知道一位女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的。长夜漫漫,孤独的灯影照着孤独的文君。悲凉无奈的心情伴着她果敢自绝而又充满爱意的期盼,一齐揉和在这短短的几行诗句里。默念着这些文字,我心中却满怀感叹。“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我读到的是一种追求和渴望,那是一份暧暧的由爱而升华的亲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期望。“闻君有两意,故来想诀绝”,我读到的是一种自信,是勇敢的自绝。“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我读到的是一份无奈,是伴着回忆和依恋的期盼。 于是,注定了这首《白头吟》和《诀别书》,要流传与世,成为爱的宣言。 哀怨的《白头吟》和《诀别书》,使相如十分惭愧。当年患难相随、恩爱如蜜的日子又浮现在他眼前。相如终没纳妾,两人重归于好。此后不久,他回到文君身边,两人又度过了十年恩爱的岁月,直到相如病逝。第二年,文君亦离开人世。 我反反复复地想,究竟是什么使文君留在了历史里?她又在世人心目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良久,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一个名门之女,敢于为争取自己的爱情幸福而违抗父命与人私奔,她的勇气是可嘉的,她对爱是执著的。面对穷困潦倒的司马相如,一个从小过着丰衣足食生活的富家**,能当垆卖酒,与夫相濡以沫,她是坚定而毫不畏惧的,并且无怨无悔地守候着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当她得知丈夫怀有二心时,一方面坚定地提出要与之诀绝,这是何等的自尊和自信;另一方面又饱含对丈夫的爱和依恋,情文并茂,真诚感人。她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感化了丈夫,保护了自己的爱情。从私奔到沽酒到劝夫,无论哪一点,不仅在古代非常不易,就是在今天,也是令人钦佩不已的。 我曾经独坐在文君酒家的长凳上,品着文君美酒,静静地等待夜幕的降临。华灯初上,琴台路灯火辉煌。星光雾霭之中,一位美丽勇敢而又充满才情的女人,隐隐约约向我走来,然后又飘向遥远的古代。 薛涛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也许是最繁荣、最浪漫的。这是一个盛产诗歌和音乐的朝代,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上,它曾孕育诞生了无数的文化名人。在这些如过江之鲫的文人当中,有一个女人,连同她的凄美艳丽和绝世才情,以及她所发明的一种专门用于写诗的彩色诗笺,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里踽踽走来,穿行在成都上空锦江两岸。她就是薛涛。 我无法阻止自己去探寻她充满传奇的一生。渐渐地,她的缱绻情怀,她的命运所透出的伤和痛,她对生命的坦然和大度,以及她对美的发现和追求,不断地在我的心中汇积起来,凝结在笔端。 薛涛字洪度,自幼便天赋过人,尽得父亲悉心栽培。她八岁能诗,精通音律。十四岁时,父亲去世,迫于生计,她只得沦为歌伎、诗伎(注意:是“伎”而非“妓”),凭自己的美貌和才情陪人赋诗、弹唱。由于她诗才出众,名声甚广,时任剑南节度使的韦皋准备奏请朝庭封她担任女校书郎官职,“但格于旧例,未被应允”,实为遗事。尽管如此,人们仍然称她为“女校书洪度”,以示对她的尊敬。在薛涛有生之年,镇守四川的节度使共换了十一位,每一位对她都十分敬重和青睐。当时与她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杜牧、刘禹锡、元稹等,一时传为佳话。晚年,她隐居城郊,死时62岁。薛涛一生共作诗500余首,《全唐诗》收录其诗89首之多。 薛涛的诗清丽婉转,又不失意深境远。幼时,父亲曾指着院中的一棵梧桐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要她应对。她随声接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续接的诗既生动又切题。韦皋到成都上任时,为试其才,命其即席赋诗。她从容题下了《谒巫山庙》一诗: 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秀;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楚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半画眉长。 这首诗不但格调清新,又有追古溯远之意,令在座的人叹服称道。 成都是镇守西南边陲的重镇。韦皋离开成都后,继任节度使李德裕在城西修建了“筹边楼”,作为战时的指挥所。楼落成之日,他在楼上宴请名流,席间请薛涛作诗。她随手写下了《登筹边楼诗》:“平论重写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诗意豪迈雄浑,谁能想到此诗竞出自一个风尘女子之手。 薛涛非常大度和有气节。她喜欢竹子,并在诗中把自己比作孤高的青竹,希望与竹林七贤共醉。尽管她常出入灯红酒绿之中,但内心却很寂寞,深切地渴望一份爱情。繁华掩藏了她感情世界的空白,却掩盖不了她那渴望的心。一直到她四十二岁那年,她才与来蜀办事的著名诗人元稹相识相知。她开始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两人在蜀度过了一年如胶似漆的感情生活。这一年的生活,令她终身难忘。一年后,无稹返京交差,一去不返。薛涛苦苦等待了他十年,等到的结果却是元稹另觅新欢。她满怀幽怨,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名诗《锦江春望词》四首寄给元稹,其中一首是: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可见她的心境之悲怆。 一首小诗,终究没能留住执意离去的无稹。这是薛涛的悲哀,也是成都的遗憾。薛涛对元稹的感情是真挚的,对他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从此之后,她终身未嫁,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度过了余生。 流年似水,她渐渐看淡了人间世象。晚年,薛涛隐居浣花溪畔,遍种竹子,闭门居家,以诗抒怀,过着宁静平淡的日子。闲来无事,她自己发明了一种造纸的方法,用一种叫胭脂木的材料,用井水经特殊加工,制成彩色别致的纸笺,用来誊写自己的诗文。渐渐地,这种诗笺被人们争相摹仿,流传很广。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曾写信向她索纸。这就是后人所称的“薛涛笺”。 在浣花溪畔的竹林里度过了近20年孤独平淡的生活后,寂寞的薛涛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正如她在《锦江春望词》中所写的那样,“春愁日断绝,春鸟复哀吟”,“哪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薛涛是寂寞的,也许《春望》这组诗,才是她花开花谢般无奈的绝望。无疑,这首诗是她用流血的心吟唱的。 诗人已去,遗迹却存。如今,薛涛的坟仍在锦江岸边,她的故居已开辟成一个公园,让人们凭吊着。那口用于制作“薛涛笺”的古井,已被人们称作“薛涛井”了,只是不知“薛涛笺”现在是否还在生产。或许,它已经失传了吧! 花蕊夫人 在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唐宋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朝代,这就是史学家们所称的五代十国。这是一个征战频繁的动荡年代,也是一个文学发展成就较高的年代。那时的蜀国,有一位名垂青史、广为传颂的人物,她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一个女人。她就是花蕊夫人。 细数成都3000年的历史,这个美丽的女人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书写成都的历史,无论如何都是绕不开她的。这一切,不仅仅因为她的美丽,还有她的诗,以及她留给这座城市的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花蕊夫人姓费,成都都江堰人,歌妓出生。她是后蜀主孟昶的贵妃,因貌美而号称“花蕊夫人”。“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我无法凭空想象她的美丽,更不能穿越时空去目睹她的芳容,一切就只能根据记载来臆断了。想必这位深得孟昶宠爱的贵妃,应该是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姿吧。 美不是花蕊夫人留名青史的主要原因,因为漂亮的妃子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让历史记住这个女人的,是她的诗文。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后人把她的诗编撰汇集成《花蕊夫人宫词》,共100多篇。《宋词三百首》、《全唐诗》都曾收录有她的诗词。翻开长长的中国文学史,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和名声的女人并不多,花蕊夫人算其中之一。然而,她是以贵妃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名单里,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诗词不是花蕊夫人留给成都的唯一,她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更为重要的东西。由于她喜欢芙蓉花,于是孟昶便下令在成都城墙上遍种芙蓉,连寻常百姓也要家家种植。每年秋季,待到芙蓉花开时,城中“四十里如绵绣”,花香袭人,锦团遍地,争奇斗艳,红火连天,远看如朝霞灿烂,十分壮观。从此,成都有了“芙蓉城”的雅号。这一称号一直沿用至今。花蕊夫人也因此被人们尊为“芙蓉花神”。中国没有一座城市曾经在它的城墙上栽满鲜花,也许成都是个例外。一座城市的别名,因此而得名,这恐怕也是少有的。而这一切,却起因于这位女人的爱好。 就在孟昶与花蕊夫人游宴寻诗的时候,“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第二年秋,他命部将率军6万攻蜀,次年初,无心恋战的孟昶自缚出城请降。旋即,她和丈夫被押赴汴梁。在一片杜宇声声中,囚车伴着她的哀叹,渐渐远离蜀国。在途经葭萌关时,她提笔在驿站的墙上写下了“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的诗句。一首好词,可惜只有上阕。因为士兵催行,她只得停笔。我不知道此时她面对离别的蜀国大好河山,在杜鹃的声声啼血里,是怎样的痛楚和遗恨。 到了汴梁不仅,孟昶暴病而终。这位子承父业,创造了两个中国第一的年轻皇帝——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皇家画院和亲笔题写了中国第一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是被宋太祖毒死的。而他创造的贴春联活动,却逐渐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最普遍的风俗。第二年,花蕊夫人被宋太祖纳为贵妃。一日,太祖前去探望,并问她亡国的原因,她口占一诗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这首《述亡国诗》悲愤婉转,不卑不亢,表达了一个有气节的亡国女的深深悲叹。 身陷宋宫的花蕊夫人是抑郁的。她并没有因为新主的宠幸而乐不思蜀。据说由于她非常思念孟昶,便悄悄将他的画像挂在卧室里拜祭。后来,此事被宋太祖发现了,便问她挂的是谁的画像。她巧妙地回答挂的是送子图,方解了围。此后,这一做法被其他妃子效仿,并逐渐从宫中传到民间,成为一种风俗。于是,人们又尊称她为送子观音。 花蕊夫人怎么死的,史无记载,流传的版本却很多。较普遍的说法是她是被赵匡胤的弟弟用箭射死的。 花蕊夫人死了,成都城墙上的芙蓉花也渐渐被人废弃了。一个美丽的才女就这样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然而她把她的诗留给了成都,把她缠绵的爱情故事留给了成都,也把美丽的芙蓉花留给了成都。 站在21世纪的门槛,漫步在蓉城的大街小巷,一切都显得那么普通和空荡,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遥想着这里曾经遍布的芙蓉花,思绪象停滞了一般。历史是最无情的,它亘古不变地演绎着强者生存、弱者灭亡的真理,并毫不保留地带走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然而历史又是有情的,它总会留下些什么,也会让人们记住些什么。 这就是花蕊,一个美艳的夫人,一个极具胆色的贵妃,一个充满才情的女子。
《牡丹亭》的主旨:表达了古代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束缚人性的封建道德礼教的批判。全剧借杜丽娘为爱而死,又起死回生的故事,表现了一种可以超越生死的爱情理想,表达了古代女性试图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生命意识。
《牡丹亭》的主要内容
《牡丹亭》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后来杜丽娘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情深而亡的杜丽娘,成为了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牡丹亭》的赏析
全剧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结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赏析一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4]
赏析二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侄赵眘(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眘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1165年(乾道元年),稼轩上赵眘《美芹十论》;1170年(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写于同年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这“问姮娥”是含有无限凄凉意的。虽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却决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转,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突变为奋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概,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三)之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结更发奇思异想,把这股“英雄语”(周济语)、“英雄之气”(陈廷焯语)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对明月怀念家人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如此“可照见家中人也”。后来他漂泊夔府孤城,离家千里,此时对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会孤寂。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酉阳杂俎》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词源自传说故事,前人诗句,但内蕴丰厚多了。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对客把酒,词人抒发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只是点到而已。他准确地把握了“诗亦相题而作”(瞿佑《归田诗话》)的道理,由首至尾未离中秋咏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飞腾的想象,使“节序”之作更上一层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