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的精神?

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的精神?,第1张

追寻延河实际上指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是中央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困难。然而,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纷纷涌向延安。因为延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献身于崇高理想的精神,是在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和照顾的精神,是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工作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在未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我们仍然需要提倡努力工作。

即第一画面——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即第二、三个画面高原归耕和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即第四、五个画面一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即第六个画面———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作者作品自评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我8年前的一首诗作,没想到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第12册语文课本中。回忆这首诗的写作过程,心中再次涌起火辣辣的激情和沉甸甸的思索……。1968年,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陕西工作。我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当时,正是十年动乱时期,延安的面貌变化不大。1974年我到延安采访,那里的人民依然比较贫困,我心里难过极了。归来后,写一首《延安,我为你哭泣》的诗,留在我的日记本上。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延安的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延安人民丢掉了老牛破车,通了飞机、火车,窑洞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人民越来越富裕。1991年,我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再次不定期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浮想联翩,遐思漫伸……我看到当年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垦出陕北的锦绣江南;我望着延河清澈的流水,这河水曾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闻着枣园梨花的清香,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彪炳史册的革命雄文;我走进杨家岭“鲁艺”的礼堂,毛泽东那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回响在我的再边。追寻当年革命前辈的足迹,我更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丢。延安精神既体现了***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在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延安精神更要发扬光大,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基于这种认识,我开始构思,创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 诗写完后,1992年,收入我的诗集《人生之恋》(陕西人民出版社),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评论家马莹伯撰文说:“这首诗以高昂的激情和生动的形象讴歌了延安精神,强调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这首诗,1993年荣获全国诗歌“菊花奖”,1994年入选《新时期诗歌精选》。1997年选入5年制语文课本第10册,今后又选入6 年制语文课本第12册。 1992年,我来到深圳,虽然离开了生活工作20多年的黄土地,但延河永远在我心中流淌,融入我的血管,净化我的灵魂。 文章结构: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第一段(第1、2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1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 第2节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第二段(第3、4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3节用“高楼大厦”代表现代化。第4节用“航天飞机”代表现代化。 第三段(第5、6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第5节主要从反面说明如果失去延安精神会怎样。第6节主要从正面说明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课文的写作背景: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 写作特点: 1、全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颂表现出来的。如追寻“延河”,实际上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追寻“枣园”,实际上是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2、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节奏和韵律比较鲜明。全诗压的是ang韵,听起来声韵铿锵。

子深情 在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前的那棵柳树旁,陈列着这样一张历史照片。照片中既没有鲜花河流的背景,也没有蓝天白云的衬托,只有几孔旧窑洞依稀可见。照片的中央,站着衣着简朴的毛泽东和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毛岸英。身为父亲的毛泽东,面带欣慰的笑容,慈祥的脸上流露出深情的目光。依偎在父亲身边的毛岸英,他那张过早经历了生活磨难的年轻面孔,显得兴奋、激动又略带拘谨和腼腆。每当观众朋友们参观到这里时,都会停住脚步久久地凝视这张照片,似乎想从这张普通的照片中,探寻当年一代伟人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父爱和希望。 那是1946年1月8日的下午,当分别了近20年的毛岸英突然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主席仔细地打量着儿子:个头比自己还要高,英俊的眉宇间,既透出妈妈的秀气,又继承了父亲的气质。主席慈祥的笑了。 谈话间,师哲提出给毛泽东父子照张相,主席点头同意,于是历史的瞬间凝聚在镜头里,为我们后人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 当主席望着儿子白白净净的书生面孔时,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你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于是毛岸英遵照父亲的教导,自己背着行李,带着小米和劳动工具,徒步去了10多公里外的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毛岸英背着自己生产的金黄金黄的小米,也是一张实实在在的“毕业证书”回到延安,交了一份令父亲十分满意的“答卷”。主席望着儿子黑里透红的脸和布满厚茧的双手,脸上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爱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主席对子女的爱是深沉、细腻而严格的。当童年的岸英跟着母亲杨开慧坐牢时,他焦急牵挂;少年的岸英领着弟弟流浪于上海街头时,他委托组织四处寻找;岸英留学时,他写信寄书,勉励教育;在延安时,他严格要求岸英,不能吃小灶和中灶饭,只能拿着碗筷到大灶就餐;教育岸英不能有任何的优越感,主席的儿子和农民的儿子是一样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让儿子回湖南老家,看望邻里乡亲,看一看开慧妈妈;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送子出征,投入到解救朝鲜人民的火热战斗中;当岸英血洒异国疆场的噩耗传入国内时,这位父亲忍受着失去爱子的巨大悲痛,说出了感天地、泣鬼神的话语:“岸英是我的儿子,可他首先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死得其所,死得值得!”多么博大的胸怀,多么高尚的情感啊! 几十年过去了,伟人们相继离开了我们,可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前的那棵老柳树却依然默默地守护着这张照片,诉说着凝结于这张照片中的父子深情。 信念的力量 在民族空前危机的中国,是中国***人来自延安的政治主张,唤醒了敌后的千千万万进步青年。 “到延安去!”成了当时中国最时髦的口号和最能体现自己政治觉悟的见证……这样,跨越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奔赴延安,就成了抗战时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时有诗人是这样形容奔赴延安的决心和阵容:“万重山,险又难,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涛涛。”那些在长途跋涉、穿越封锁线的青年,用更激昂的诗句相互鼓励着前进:“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去……” 31岁的陈学照,留学法国,博士学位。她后来回忆说:“我对国民党没有一丝一毫的幻想,在他们那里,看到的只是贪污腐化。”苦闷和仿惶中,她来到延安。但延安的艰苦生活和文化差异,使这位身穿法式大衣,头戴贝雷帽的女记者,不久离开延安去了重庆。但在那里,腐败的社会,艰难的生计又使她第二次重返延安,这一次,她再也没有想到离开延安……后来,她成为中国***内第一位有博士学位的女党员。颇有名气的上海青年摄影家吴印咸,应邀参加《延安与八路军》纪录片的摄影,来延安前他明确表示拍完片子就回上海。等片子拍完后,不想赤化的吴印咸竟向党组织递上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 据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统计,通过他们这里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超过1万人,仅1935年3个月,就有2300多进步青年从这里奔向光明……这份保存在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的投奔者名单,不少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和爱国青年,他们中有:茅盾、艾青、高士其、萧三、刘白羽、华君武、贺敬之……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到延安,就如鱼得水展示出旺盛的生命之花…… 那时的延安,物质生活并不富有,延安,你是怎样让他们义无反顾地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柯仲平在1939年写的《延安与青年》一诗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诗中写道:“青年,中国青年,延安吃的小米饭,延安穿的麻草鞋,为什么你要爱延安?青年回答:我们不怕走烂脚底,也不怕遇上九妖十八怪,怕就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不能到前方抗战,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这首诗生动地说明,这种力量不是别的,就是共同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正是靠着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路线,靠着广大***员无私无畏、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才成为理想的化身,中国的希望,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 历史的瞬间 这幅照片,拍于1939年的联防司令部,照片上的毛泽东穿着打了补丁的裤子,神情自若地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的干部作报告。毛泽东很善于演讲,当他正扳着手指一、二、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延安**团的摄影师吴印咸同志按下了快门,为人们留下了这幅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他将这历史的瞬间留传至今,一代伟人朴素的精神风貌由此在全世界人民的脑海中定格。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陕甘宁边区及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之中。重重困难,考验着每一个***人,怎么办?毛泽东问大家:“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人响亮的回答。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在边区展开了。在那自力更生、共渡难关的日子里,毛泽东以身作则,他不仅亲自下地种田,而且还带头勤俭节约,每月只有5元津贴费和3元菜金,住窑洞,吃小米,穿粗布衣。 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来临了,战士们都穿上了又暖和又整齐的新棉衣,可主席穿的依然是那件已经穿了4个年头的旧棉袄,两个胳膊肘上也不知打了多少次补丁,袖口都露出了棉花。当毛主席穿着补有大块补丁的衣服到中央各部门和马列学院、抗大等单位开会、讲课时,同志们都很有意见。纷纷批评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负责任,警卫员满肚子委屈。同志们的意见反映到中直管理局,管理局领导认真研究后,到沟萍布店扯了几尺蓝丝布,给主席做了一件新棉衣。 棉衣做好后,主席说什么也不肯穿,警卫员贺清华灵机一动,干脆趁主席休息的时候,把新的送进去,旧的拿出来。主席起床后,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棉衣,床边却放了一件新棉衣,便在窑洞里呼唤警卫员,几个警卫员紧张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进去。主席唤起名字来:“贺清华!”没有办法,贺清华只得硬着头皮进去。“这是哪儿来的?”主席指着棉衣问。贺清华低着头说:“是,是管理局给主席做的。”主席生气地说:“为什么?我有棉衣穿,为什么要缝新的?”贺清华连忙解释:“主席,我想把你那件拆洗一下,结果拆下来洗时,一搓烂一块,一搓烂一块,等洗干净再去补的时候,那布真的是缝不起来了,实在是糟得连针线也挂不住了。”主席看着贺清华无奈的神情,说:“那你说怎么办?”贺清华赶紧说:“主席,已经做好了,你就穿上吧。”“那不行!”主席严厉的说,“这样吧,你去把这件退回去,给我领一件和战士们穿的一样的粗布棉衣。” 一代伟人,朴素浑如田舍翁,才使摄影大师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吴印咸老人为这幅照片取了一个普通而又寓意深刻的名字———那就是艰苦创业! 毛泽东和小青马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一匹昂首挺立、雄姿勃发的白色骏马。这匹马满身白毛中杂有少许斑点,首尾长187厘米,高132厘米,它四蹄直立,马头高昂,那栩栩如生的神态好似正在等待出征的主人,一旦抖动缰绳,便扬蹄而去。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在转战陕北时骑过的小青马。 当时,中央机关还没有汽车,中央首长外出时,总是要骑马或步行,为了给主席物色一匹好马,中共西北局派人到三边草地去选购,马由几位回民兄弟送到延安后,中央办公厅派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去验收。一匹是小青马,另一匹是白嘴头的小红马,据送马的老乡介绍,这两匹马属川马品种,个头虽小,但力气大,走起路来平稳,速度快,性情也温顺老实。贺清华分别骑上跑了几圈,果然不错,于是将小青马留给了毛泽东主席,小红马留给了周恩来副主席。从此,小青马成了主席工作上的好帮手。 每当我们看到这匹马,就仿佛看到了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1947年。这一年3月,蒋介石调集胡宗南部23万兵力向我陕甘宁边区发起了重点进攻,当时我驻守边区的部队只有2万多人,而蒋军则十倍于我,在这紧急关头,党中央、毛主席于3月18日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这时候,小青马成了主席唯一的交通工具。一次马掌掉了,主席硬是坚持徒步行军,生怕把马蹄磨坏了;小青马也似乎明白自己的责任重大,每次都要等主人坐稳当以后才迈动四蹄,既灵敏又稳当。说停就停,说走就走。 主席骑上这匹骏马,越过座座高山峻岭,跨过条条大河深谷,穿越高原战火的烟尘,挥鞭指点万里江山!40天内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打得胡宗南部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转战陕北期间,主席行程1000公里,12座县城,上千个村镇,在毛主席乘坐的这匹小青马身后,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时光似流水,岁月如穿梭!转眼间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小青马同它的主人一起来到了中南海,小青马的历史使命完成了。然而,主人并没有忘记它的功劳,将其以军功马的身份送往北京动物园由老红军周根山饲养。随着岁月的流逝,马的岁口渐渐增大,小青马的毛色由青变白,成了一匹小白马。后来,据动物园的档案记载,1962年小青马临终时,向着主席居住的中南海方向长嘶三声,伏地而亡。似乎最后向主人告别说:“我去了,多保重!”皮被制成标本,1964年运回延安革命纪念馆对外展出。 几十年过去了,今天,小青马仍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光荣的历史,向每一位观众讲述着当年毛泽东扬鞭定乾坤的峥嵘岁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76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