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第1张

“浪漫”不是表象的东西,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态度,就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假设建构的理想境界,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浪漫体现的其实正是不浪漫。可人们又将这种认识再结合实际,企图来改变,而制造浪漫。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最初的“浪漫主义”是针对伪古典主义而提出的,等同于“新文学”或“自由主义”,是“反对模仿,强调独创的文学主张”的代名词,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统治欧洲文坛约二百年的现状,故它是古典主义的发展,也是古典主义的否定。直到 1827 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的指向才正式确定为与“现实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是指作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强烈的主观性,来表现对现实的极端不满,体现对理想的强烈追求的审美原则。采用大胆的想象、夸张和变形等手法来塑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直接抒发内心的激情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热切追求的一种创作原则。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摘要:

本文以“浪漫主义文学”为经线,从浪漫主义文学的概念,形成与发展,分类、特点及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等几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浪漫主义 文学 特点

正文:

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一 、什么是浪漫主义及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不是表象的东西,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态度,就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假设建构的理想境界,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浪漫体现的其实正是不浪漫。可人们又将这种认识再结合实际,企图来改变,而制造浪漫。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最初的“浪漫主义”是针对伪古典主义而提出的,等同于“新文学”或“自由主义”,是“反对模仿,强调独创的文学主张”的代名词,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统治欧洲文坛约二百年的现状,故它是古典主义的发展,也是古典主义的否定。直到 1827 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的指向才正式确定为与“现实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是指作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强烈的主观性,来表现对现实的极端不满,体现对理想的强烈追求的审美原则。采用大胆的想象、夸张和变形等手法来塑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直接抒发内心的激情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热切追求的一种创作原则。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和源头,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诞生背景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19世纪之交的欧洲面临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期。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激烈的反复的权力争斗。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几经周折,不仅摧毁了法国君主制的根基,而且撼动了整个欧洲大陆,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次革命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在它的感召下,欧洲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动乱年代,许多国家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但是,在保卫和巩固这次革命成果的过程中,曾出现极其复杂的形势,经历了一场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斗争。一方面,英法等国在经过不同程度的社会变革之后,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另一方面,欧洲弱小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并在1848年达到高潮。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预言的那个理想社会根本没有出现。贫富对立更加尖锐,阶级压迫更加残酷,资产阶级的恶德败行以最丑恶的形式表现出来。法国革命后的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在广大社会阶层中引起了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浪漫主义思潮就是在这一宏阔的社会背景中诞生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口号是: 抒情主义 · 回归自然 · 回到中世纪。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卢梭《新爱洛绮丝》,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雨果《巴黎圣母院》,高尔基《海燕之歌》。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浪漫主义的兴起最早在德国,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海涅,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麦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很多现代主义者自称“新浪漫派”,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在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如此密切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三、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一)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的区别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而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从这里引出了浪漫与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造物的表现;浪漫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古典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浪漫主义强调自由、个性、个体,古典主义强调服从、共性、整体等等。而这一切从世界观上讲,则体现了对世界对自然的看法。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理性主义认为世界、自然有如一架精致的机器,一个完美的几何模型,世界与自然的运作受可知的规律的支配。而浪漫主义则把自然视为一个未知世界,是神秘的,值得敬畏的,不断演化的。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上。

浪漫主义不屑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而是着力地表现理想型、未来型,现实不存在而应该存在的生活。而现实主义则强调对人和事物作如实的描绘,它写的是生活本来是怎么样的。例如郭沫若的《凤凰涅盘》,并不醉心于现实世界的精雕细琢,全篇洋溢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光明和未来的热心向往,对理想世界如醉如痴的讴歌。而鲁迅的《祝福》,描绘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现实生活的真实图画,通过这一篇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血泪史,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

2、在人物意象的建构上。

浪漫主义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伟人、英雄身上,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从而绘制理想中的英雄伟人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普通人身上,将其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心理状态等,逼真、客观地再现出来,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产生真实可信、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李白与杜甫同为唐代诗人。李白诗中的人物形象,因为现实中的坎坷遭遇,而满怀悲愤,因而在梦中畅游天姥,与神仙同歌同舞,如痴如醉,幻想着有朝一日“仰天大笑出门去”,“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暂时失意的怅惘之中,“且放青鹿白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保持了心灵上、精神上的超越一切霸绊,极端自由的可贵的内核。而杜甫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则颠簸在现实的战火与坎坷之中,目睹的是“夜吏捉人,老翁逾墙,老妇哭诉”等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经历的是“天阴雨漏,娇儿饥哭,破被如铁”的穷人遭遇,痛苦、眼泪、呻吟,一切都是现实中人物的活生生再现。再如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和高尔基笔下的丹柯,曹雪芹的贾宝玉与吴承恩的孙悟空,无不如此。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现”与“浪”两种不同创作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的人物特色与风格。

3、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

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而现实主义则往往要求细腻的描绘、客观的叙述、冷静的刻画、朴素的语言、讲究细节的逼真刻写。如:郭沫若的《凤凰涅盘》,通篇包裹着气冲云宵的磅礴气势,手法上极尽夸张之能事,语言上多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手法。在一派超现实的幻想之中,营造出一幅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图画。而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鲁镇临近除夕的节日氛围和鲁四老爷的书房的细腻的描绘,对整个故事冷静的、不动声色的、客观的叙述,对祥林嫂从外貌、肖像到内心和灵魂的逼真的刻划,都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来展示的。

4、在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

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比如,白居易在《缭绫》中也抒情,“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表现了对织女的同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在陈述事实、对比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景色的描写,却是在激情中的想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尤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

四、浪漫主义文学的类型

由于作家的政治立场不同,理想的性质与取向不同,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形成了保守与进步两种倾向,也就有了所谓的“积极”和“消极”之分。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是英国的拜伦等。

(一)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所谓的积极浪漫主义,是指那种表现了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一致的理想和感情的文学;这种浪漫主义因为有积极进取的特点,它表现的理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并以这种理想来批判一切丑恶的现实。反抗不合理的现实,追求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进步理想,塑造并赞美具有叛逆精神和进步理想的人物形象,引导人们反抗并变革不合理的现实。因而,作品总是具有宏伟的气魄,磅礴的激情,昂扬的情调,具有鼓舞和激发人们前进的力量。英国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拜伦不仅严厉地遣责和嘲笑骚塞等消极浪漫主义作家,而且还以他火一样炽热的歌声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叛之情,表现了对上流社会的极端厌恶与失望。我国五四运动以来,出现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高涨的社会运动和时代潮流促使郭沫若的《女神》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正如闻一多所说,“《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不肖子。”

(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

所谓的消极浪漫主义则是指那种把已经或正在消亡的生活作为理想的文学,这种浪漫主义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把目光投向过去,已经被历史所遗弃的生活成了它的理想的寄寓之所,因此消极浪漫主义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其艺术趣味也因此透露出灰暗、病态的气息。正如法国作家缪塞所说:“浪漫主义是流泪的星星,是呜咽的风儿,是哆嗦的长夜……它是意想不到的滂沱,是使人憔悴的冥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浪漫主义就一定是不好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被历史发展所遗弃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并非都是毫无可取的,历史的发展有时候也会以美好事物的丧失作为代价。例如,我国唐代传奇中就有《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属于消极浪漫主义一类的作品。

五、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浪漫主义文学作为一种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学思潮,尽管其作家的政治倾向和创作风格差异很大,但创作上还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

(一)强调抒发主观,表现理想

浪漫主义作家对法国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都企图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因此,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便成为浪漫主义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

浪漫主义作家一般对现实生活强烈不满,又由于他们的气质和个性的关系,在创作中他们不愿意去精确地描写现实,而是按照应该有的样式去描写生活,不着意于普通的实际生活的描写,也不着意去描画细节的真实,而是驰聘想象描写奇人奇事奇境,有时甚至打破人神界限、时空界限、生死界限,表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奇特的艺术境界。他们执著追求理想,以幻想的世界否定和批判现实。如: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魔小说,作品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了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曲折地影射和揭露现实世界中的黑暗和腐朽。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孙悟空斩妖除怪的斗争中,形象地概括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斗争智慧和经验。

再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是这样。《牡丹亭》描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叙说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梦中见一书生手持柳枝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以后,她便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葬之于牡丹亭畔。三年后,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过南安,拾得杜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丽娘幽魂出现,又与柳梦梅相会,并得再生。丽娘复活后,与梦梅同往淮安求其父母许婚。杜宝见了大怒,视女儿为妖孽,诬梦梅盗掘女坟。这时梦梅正好得中状元,乃上书自辩,杜丽娘也登朝申诉。终于得到皇帝承认,夫妻父母团圆。剧本通过这种理想的曲折的情节,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封建伦理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作者把青年男女的这种理想生活描写得真实感人,并不受现实生活观念的种种局限,完全是按照理想的样式来描绘的。

浪漫主义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作者的感情常常如激流奔腾,火山爆发,势不可挡。郭沫若曾说:“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我自己觉得我的想象力实在比我的观察力强。”“我又是一个冲动性的人。……我在一有冲动的时候,就好像一匹奔马,我在冲动窒息的时候,又好像一只死了的河豚。”他在“五四”时期写的《炉中煤》就是作者“眷念祖国的情绪”的强烈情感的倾泻。与现实主义偏重于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相比较,浪漫主义则表现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二)崇尚自然,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

由于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厌恶,对庸俗丑恶现实的反感,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便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鄙俗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些非凡的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环境里。他们强调在人和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例如,他们观察大自然和充满活力的生物美,作为宇宙精神的体现。怀着对大自然深厚的爱,他们把自然视为真理的展现。因此,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然人性的歌颂,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从而为欧洲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正如美学家李斯托威尔所说:“自然这块天地,不得不等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方才得到了充分而又细致的发掘。拜伦、雪莱、华兹华斯、歌德,是他们第一次把大海、河流、山峦带进了他们自己的作品。”

例如: 郁达夫的《迟桂花》写“我”的一位昔日同学经历了个人种种不幸的打击后,百事看穿,闲淡村居的精神状态,又写了他的一个虽遭受封建婚姻折磨但仍然天真无邪的年轻寡妇莲儿,还写了“我在游山途中为莲儿的纯真健美所倾倒,产生的邪思俗念被她纯洁质朴的人格和优美清新的山水净化的情形。最后,“我”由衷地祝愿这位主人公和自己都要像迟桂花一样得到迟来然而持久的幸福。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其特有的潇洒飘逸的文彩,重点塑造了健康质朴的莲儿形象,两度遭受婚变的莲儿被逼无奈返回了娘家,却缓和了“家里沉闷的空气”,并助我“干起了一点事业”。在陪“我”游山的一路上,“我”亦真正领会了她的“康健和自然的美”与“纯粹真率的谈话”,“她的朴素的天性真真如翁则生之所说,是个永久的小孩子的天性。”作者借这个质朴的形象宣扬了一种纯洁清新的人性美,与当时世俗的炎凉纷争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作品之所以具有一种沁人心脾的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还得益于郁达夫妙于无痕,恰到好处的自然景物的展示。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景写情,融情于景。如在描绘清晨景色清新怡人时说“山中的清晓,又是一种特别的情景”,“窗内外饱浸着晴天爽朗的清晨光线,窗子上面的一角,却已经有一缕朝阳的红箭射到了。”“早晨的空气,实在澄鲜得可爱”,“一味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和入在桂花香味之中。”又如描写太阳西斜时“一种清新寂静的淡绿色的光同清水一样,满浸在这附近的空气里流动”,凡上述之景,可见得在这样环境中活动的人物该是何等的心旷神怡与雅致情趣,也为烘托儿形象造就了合适的场景。

这些景物写的已经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而是人物在特定的情感状态 下对自然景物的印象和体验,着上了明显的主观色彩,再加上作者的语言清隽幽婉,洒脱俊逸,却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溶入在了诗意而又美好的氛围之中了。而那贯穿全篇的散发着浓郁香气的迟桂花则是用来象征和谐、青春与幸福,是对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境界的向往,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在人世纷争中寻求心理宁静的心境,也使作品更具有了一层令人遐想回味的艺术魄力。《迟桂花》真可谓是一曲清新和谐、远离尘嚣的自然美、人性美的赞歌。“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认为:“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

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也常常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表现人的自主能力和奋斗精神。以此来塑造理想中的英雄。如: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有许多主人公所到之处的自然风景的精彩描写:有勒芒湖上的波光水影,有阿尔卑斯山上的冰河瀑布,有希腊的古国风光等等。诗人之所以热衷于大自然的描写,是为了借助大自然的壮美来突现理想中的英雄形象。

(三)喜欢采用中世纪题材,想象丰富,表达自由。

浪漫主义作家都特别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活动就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为此,还提出了“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其特点在想象的丰富,情感的深挚,表达方式的自由以及语言的通俗。他们对过去怀有强烈的兴趣,特别是在中世纪,他们被原始事物吸引,因为原始事物通常是纯粹的,接近大自然的。浪漫主义者写了很多关于美洲印第安人的事情。他们把印第安人幻想成接近自然的野蛮贵族。他们的态度与那些强调印第安人是野蛮的,堕落的原始人的清教徒截然不同。他们把印第安人比作撒旦。浪漫主义者看到印第安人接近自然并且因此接触上帝。

(四)艺术形象塑造的理想化 。

塑造艺术形象不同,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用德国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所以,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所以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浪漫主义是按照理想中的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感情逻辑去想象和创造艺术世界。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创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主观的愿望。

浪漫主义的作品根据表现理想的需要来塑造艺术形象,把人物描写成理想的样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他是人和猴的结合,也是人和神的结合,既有猴的真切的自然特点,又有神的魔力和人的秉性。他闹龙宫、扰地府、反天宫,神通广大,力大无穷,聪明过人,法力无边,连玉皇大帝也奈何他不得,是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塑造出来的具有神奇色彩的叛逆性的形象。高尔基的《伊则吉尔老婆子》里的丹柯,他勇敢地率领众人,努力走出威胁生存的大森林;当火把熄灭而堕入黑暗之中时,他掏出自己的心来,将其点亮给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从而走出了死亡之地。丹柯显然是理想化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为了塑造理想化的艺术形象,浪漫主义作者常常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选取题材,通过想象,创造出奇境奇事,为塑造理想化的人物服务。

  浪漫主义是由这些而催生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与现实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自然观的世界观是什么意思。浪漫主义所谓的自然是针对古典主义而言的。他们认为,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造物的表现;浪漫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古典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浪漫主义强调自由、个性、个体,古典主义强调服从、共性、整体。等等。而这一切从世界观上讲,则体现了对世界对自然的看法。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理性主义认为世界、自然有如一架精致的机器,一个完美的几何模型,世界与自然的运作受可知的规律的支配。而浪漫主义则把自然视为一个未知世界,是神秘的,值得敬畏的,不断演化的。

  塑造艺术形象不同,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用德国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所以,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所以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浪漫主义是按照理想中的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感情逻辑去想象和创造艺术世界。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创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主观的愿望。

  虽说表现主观情感是各种文学类型共有的特点,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对情感的抒发上,浪漫主义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和现实主义比较一下,可以说在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两者之间有这样的区别,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比如,白居易在《缭绫》中也抒情,"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表现了对织女的同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在陈述事实、对比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景色的描写,却是在激情中的想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尤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

  在理想主义精神的支配下,浪漫主义文学更多地采用了远离现实生活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以富于幻想的方式创造出想象的和虚构的艺术世界。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曾说:浪漫主义艺术"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因此浪漫主义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往往带有幻想的特点,在虚构的特殊的环境中,描写一些具有奇特的超人品格、行为和能力的形象。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了纯洁自由的爱情,可以死而复生;《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能力;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以他的人格、道德,可以感动一切人,可以做到一切事,可以使从不说谎的修女,也为之违反教规。所有这些形象显然不是现实生活种可能有的,而是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希望,富于理想色彩的人物或英雄。正如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最狭义最本质的意义上说,浪漫主义就是人的灵魂的内在世界,他的心灵的隐秘生活。在人的胸部和内心里,潜伏者浪漫主义的秘密源泉。" 为了表现理想和激情,浪漫主义常常以强烈的对比色彩来强化和突现主观倾向。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以美与丑的对比、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反差,表现了作家爱憎分明的情感。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浪漫主义文学尤为重视自然。这个"自然"既是指那个与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大自然,又是指突现了人之本性的自然。浪漫主义文学所以关注自然,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是因为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的失望。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质欲望的弥漫,而逐渐丧失了。因此,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然人性的歌颂,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从而为欧洲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正如美学家李斯托威尔所说:"自然这块天地,不得不等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方才得到了充分而又细致的发掘。拜伦、雪莱、华兹华斯、歌德,是他们第一次把大海、河流、山峦带进了他们自己的作品。" 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也常常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表现人的自主能力和奋斗精神。以此来塑造理想中的英雄。

  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浪漫主义文学经常使用异常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传奇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形式,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自然奇观和异域风情揉合起来,以表现理想中的世界和人生,呈现出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现实主义创作的冷静刻画和细节真实在浪漫主义作品中是极少见的,即使是写实的场面,浪漫主义也把笔墨用在对奇异新鲜事物的表现上,尽力表现主观感觉和思想感情。

  注重主观感情和理想的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根本特点,因此,由于理想的性质与取向不同,浪漫主义也就有了所谓的"积极"和"消极"之分。所谓的积极浪漫主义,是指那种表现了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一致的理想和感情的文学;这种浪漫主义因为有积极进取的特点,它表现的理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并以这种理想来批判一切丑恶的现实。而所谓的消极浪漫主义则是指那种把已经或正在消亡的生活作为理想的文学,这种浪漫主义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把目光投向过去,已经被历史所遗弃的生活成了它的理想的寄寓之所,因此消极浪漫主义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其艺术趣味也因此透露出晦暗甚至病态的气息。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消极浪漫主义就一定是不好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被历史发展所遗弃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并非都是毫无可取的,历史的发展有时候也会以美好事物的丧失作为代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764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