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上承古典乐派传统,下启浪漫乐派之风格与精神,因而在音乐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自1814年开始他的听力急剧下降,于是放弃了钢琴演奏和指挥,但却坚持创作。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6首钢琴奏鸣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及2部弥撒曲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贝多芬因此在华语世界中被尊称为“乐圣”。
音乐成就及特色
贝多芬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弦乐四重奏。带Op编号的作品有138部。
至于带有WoO标签的作品则有205部,表示该作品是“Werke ohne Opus-Nummer”(不带Op编号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有很多在他生前都被发表了,但是他并不认为这些作品值得配上一个Op号。
而比较少见的是带“Hess”编号的作品,共14卷,这些作品是由瑞士作曲家威利·黑斯(Willy Hess)为贝多芬作品全集作出的补充。
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其32首编号钢琴奏鸣曲,包括《悲怆》和《月光》等被汉斯·冯·彪罗尊称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他早期的音乐,受海顿和莫札特的古典主义风格影响很大,如第一交响曲。而在早期钢琴奏鸣曲,如《悲怆》中,其和声特点、八度的频繁以及丰富厚实的织体,体现了穆齐奥·克莱门蒂和杨·杜赛克对贝多芬的影响。到了中后期,作品越发表现出他强烈的个人风格,贝多芬甚至借着音乐道出自己的理想和诉求。
贝多芬可以说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札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当时巴赫的音乐还有待人们的发掘。但贝多芬的老师内弗在教学中已经让贝多芬感受到这位“欧洲音乐之父”的过人之处,贝多芬曾说过:“他不是小溪(Bach,在德语中与“巴赫”谐音),而是大海。”
1855年,W·德兰兹提出了对贝多芬创作时期的著名三分法。虽然这一划分不断遭受批评,说其中有过分绝对化和不够确切的现象,但是它却非常有助于人们体会贝多芬创作风格的发展:
1、早期:约在1802-04年以前。这期间贝多芬明显的显示出他对古典主义传统的依赖。
2、盛期:约于1802-04年到1812-14年。贝多芬大部分有名的作品都诞生于此时期。根据作品的气质,此时期有时也被称为“英雄主义”时期。一般认为其肇始于《英雄》的创作,或更早的海利根疗养时期。
3、过渡期:随着1814/15年最后的登台演出,至1819年耳疾重度恶化为止,贝多芬陷入了数年的低产,音乐思想也开始转变。此间的重要作品几乎只有第28与第29号钢琴奏鸣曲(后者即著名的“槌琴”)。
4、晚期:历经低谷后,自1819年贝多芬提笔写作《庄严弥撒》起,其作品显示出晚期的创作特征,自省而哲学化,规模也进一步被扩大。但由于前者之创作费时许久,直至1822年后贝多芬方才有更多其他体裁的作品。
扩展资料:
创作特点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
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早期:贝多芬、凯鲁比尼、韦伯、帕格尼尼、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蒂、舒伯特、彻尔尼。
2、 前期: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白辽士、梅耶贝尔。
3、 中期:威尔第、瓦格纳、奥芬巴赫、布拉姆斯、小约翰·施特劳斯、布鲁克纳、弗兰克、古诺、比才、圣-桑。
4、 民族乐派: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西贝流士、阿尔贝尼兹。
5、 后浪漫主义:福莱、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埃尔加、格拉祖诺夫。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扩展资料:
历史
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则可以从1813年ETA霍夫曼论述贝多芬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始,到1914年勋伯格提出“不协和音的解放”为止。
浪漫派时期的音乐比起之前的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时期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浪漫时期的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时期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瓦格纳,钢琴音乐的代表是李斯特。
浪漫主义音乐对曲式结构进行了极大的丰富与扩充,出现了诸多小型曲式结构,例如小品曲、幽默曲、叙事曲、阿拉伯风格曲、音乐的瞬间、随想曲、浪漫曲、间奏曲或即兴曲等。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马勒和勃拉姆斯时代式微。
浪漫时期的音乐在晚期出现了更多不同的乐派,包括法国的印象乐派(德彪西、拉威尔)和欧洲各地的民族乐派(西贝柳斯、斯美塔纳、强力集团等)等。
浪漫音乐始于十八世纪底,而古典音乐始于十八世纪中旬。
浪漫音乐的主题或表达式比较自然、自我表现,而古典音乐的主题、表达方式比较克制、注意情绪平衡。
古典音乐的器乐编排包括无钢琴独奏的交响曲,而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包括较大的交响乐和独奏钢琴作品。
浪漫的和声包括半音音阶和声,而古典音乐大部分是全音阶和声。
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注重自我表现、抒发作曲家个人思想与情感的时代,尤其本时期的钢琴音乐不论在题材、体裁还是创作手法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钟爱钢琴音乐的创作与表现,与西方音乐史的其他几个音乐分期纵向比较,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具有民族性、个性化、情感化、新精神和标题性的五大特征,并不约而同的形成了特有的作曲家群体、流派和代表,这是以往的音乐历史分期所不可替代和比拟的。
这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风格特点~~~~
文艺复兴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
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以瓦根扎尔和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歌剧虽然是古典派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方面,特别体现在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上。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影响了维也纳乐派,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是古典派音乐中极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是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奏鸣曲形式,他们还在交响乐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这个乐派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也是受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维也纳古典乐派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是浪漫乐派的音乐风格~~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
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柏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舒柏特的创作中心是艺术歌曲,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漫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舒柏特选用的诗歌范围很广,有歌德、席勒等大诗人的诗,也有它的朋友朔贝尔的作品。他歌剧中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柏特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但许多歌剧中淳朴的音乐语言,常常接近于民歌,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节歌的形式也是舒柏特歌曲创作的主要形式。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
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十三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理查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乐派作曲家。作为一位作曲家,施特劳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交响诗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精心创作主导动机以及专门描写人物、地点、情景的音乐片断。他的管弦乐配器方面同样显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线条思绪极尽各种乐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个极平常的动机或主题也能发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主要受瓦格那的“乐剧”的影响,作曲技巧虽然高超,但内容比较苍白,与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较要单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时象一篇充满绚丽辞藻的散文,但却在复述一个空洞无聊的内容。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贝多芬的动荡,勃拉姆斯的结构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对管弦乐队的熟练把握使他的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纪末的文化特征,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他的创作和瓦格那一道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来临。
古典流派:以定调音乐为主,为皇宫、皇室家族而作,奏鸣曲居多,多为无标题曲目,结构严谨,节奏稳定。多为小的、优美的、圆润的乐句,并出有比较明显的强弱、明暗关系的对比。代表人物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其早期作品)。
浪漫派:突出的是炫技性,个人情感丰富,常用渐快、渐慢,经常改变速度,弹性速度运用较多,经常变换拍子,旋律极具歌唱性,乐句有长有短,乐句的波动性较大。转调方式多为远关系,力度变化丰富,有极想、极弱出现。代表人物有李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等。
印象派:突出特点为用音程关系烘托气氛,音乐场景感十足,有如身入其境,用音色来“描绘”景色。代表人物为德彪西。其实印象派是属于浪漫派的一部分,二者皆处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
勃拉姆斯(1833―1897年),全名为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德国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但勃拉姆斯依然保持着古典主义的创作特色。他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主义作曲家,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非常广泛,在交响曲、管弦乐、室内乐、协奏曲、钢琴曲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浪漫主义生机盎然、日益成熟的时代,勃拉姆斯的音乐虽产生于门德尔松、舒曼等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后,但他的个性风格与艺术趣味独树一帜,和当时欧洲推崇的“综合艺术”“标题音乐”等新潮流相反,勃拉姆斯将自己的创作根植于古典音乐的传统之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变奏曲主要有:独奏钢琴变奏曲《舒曼主题变奏曲》Op9(1854年)、《原创主题变奏曲》 Op21l(1859年)、《匈牙利歌曲变奏曲》Op212 (1859年)、《亨德尔主题变奏曲》Op24 (1861年)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I、II》Op35(1862―1863年)。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一直与古典主义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他摒弃浪漫主义音乐过分追求自我感受的即兴性,努力建构古典的大型音乐建筑,重铸古典主义音乐的磅礴恢宏之气。
一、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古典特色
1具有古典的“纯音乐”理想
勃拉姆斯虽然身处浪漫主义潮流时期,他却毅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追求传统、严肃的古典主义风格的“纯音乐”。勃拉姆斯之所以选择亨德尔主题作为其大型变奏曲的主题,主要因为亨德尔的主题中具有巴洛克风格,能更好地表达传统、严肃、朴素、古典的思想。《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虽取自炫技主题,然而勃拉姆斯在他的创作中,把朴实而严肃的风格融入其中,这是勃拉姆斯追求古典风格纯音乐的必然结果。
2具有多样性统一的变奏技巧
勃拉姆斯多样却又统一的变奏技巧得到了许多音乐家的高度认可,譬如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奥诺德・勋伯格就是其中一位。他在《风格与思想》一书中,有篇文章叫《革新者勃拉姆斯》,文中高度颂扬了勃拉姆斯的变奏技巧。他认为勃拉姆斯的变奏技巧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设计,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复。湖南师范大学教师邹艳香在《勃拉姆斯〈舒曼主义钢琴变奏曲〉的音乐分析》中认为,勃拉姆斯“总是使用不同的形式来重复主题中的乐节、动机和其他结构成分,如果可能的话,就采用展开性变奏”。譬如,在《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中,勃拉姆斯紧紧抓住主题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特征进行各种变奏,不但有节奏变奏、旋律变奏、曲式变奏、织体变奏、和声变奏和调式、调性变奏,并且经常把两种,甚至更多变奏因素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变奏。勃拉姆斯就是把主题中的素材充分利用并加以发展,使每一段落在具有独特风格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3具有古典主义的均衡结构
古典主义一向追求“均衡”和“统一”原则,勃拉姆斯在变奏曲的创作中就一直继承发展着这个原则。他曾说:“变奏曲应当更简洁一些,更严格一些。”譬如《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0P35的主题共12小节,前面4小节和后面8小节分别加以反复,得以形成24小节,勃拉姆斯在整个变奏曲中大致上保持着这一结构形式。
4具有深入严谨的对位手法
对位法一直对勃拉姆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卡农和赋格。《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就是他运用历史悠久的对位法原理进行的一次实验。例如《舒曼主题变奏曲》变奏十四的二度卡农、变奏十的倒影、变奏八的八度卡农,《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变奏二十的内声部旋律化等,都体现了“Brahms”(勃拉姆斯)式的严谨变奏。舒曼在恩德尼希精神病院时写给勃拉姆斯一封未发出的信中曾评价勃拉姆斯的对位法,说从整个变奏曲可以明显看出,勃拉姆斯对对位法是做了深入研究的。
二、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浪漫主义特点
虽然勃拉姆斯追求的是古典主义的理想,但他的钢琴变奏曲不可避免地受到浪漫主义时代的影响,他出色地处理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与古典主义形式之间的矛盾,并在这一变奏曲式的写作上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所说,“他所掌握的形式对他来说并不是枷锁,而是创作新的音乐形象的动力。”勃拉姆斯的钢琴变奏曲最初是以装饰变奏为主,主题鲜明,之后逐渐走向性格变奏,其中《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是勃拉姆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其地位之重要,正如周薇在《西方钢琴艺术史》中所言:在钢琴艺术史上堪与巴赫《哥尔德堡变奏曲》及贝多芬《狄亚贝利变奏曲》匹敌。在此之前,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作品大多是在小范围的沙龙里演出,而《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以及《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与赋格》却纯粹是为音乐厅的音乐会而创作,所以演奏效果大气辉煌。然而, 这两首所不同的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纯粹是一首炫技性作品,而《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却是性格变奏,每一段都十分精彩。变奏曲式对于作曲家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即在有限的材料上进行无限变化,这对作曲家的想象力和艺术技巧都是重大的考验。
总而言之,英国作家保罗・霍尔姆斯也曾说,“勃拉姆斯是唯一把古典的宝藏完整无缺地继承下来的人,与他同辈的人,无一像他那样更接近贝多芬的理想,无一像他那样用真正的交响思维重建古典音乐的全部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勃拉姆斯创制了最后的、真正伟大的古典艺术。他犹如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执著地奔向自我选定的目标,把古典的传统上升到一个新的诗意境界。
参考文献:
[1]吴继红勃拉姆斯[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马休斯勃拉姆斯钢琴音乐[M]于少蔚,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3]保罗・霍尔姆斯勃拉姆斯[M]王婉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体教育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应该是~
古典派——代表人物:贝多芬等
浪漫派——代表人物:肖邦等
现代派——代表人物:肖斯塔科维奇等
复调派——代表人物:巴赫等
印象派——代表人物:拉威尔、德彪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