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情都以暧昧模糊为美?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情都以暧昧模糊为美?,第1张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与最,宜室其家。”中国古代的诗歌,都是非常含蓄的。而不是直接的表达出你情我爱。同样,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是婉转的。

含蓄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过于直白的表述反而会造成不好的效果。欲说还休的朦胧感,往往能够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而且中国人的含蓄是自古有之的,并不会直接将情爱全部表达出来。

(一)、朦胧之美,蕴含其中

诗歌和文章,往往是传承精神最好的方式。更何况,古代没有如此先进的交流媒介。而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就在文学作品中一步步的流传了下来。古人以含蓄为美,它不是不表达而是换做了另一种可以引人思考,引人入胜的方式去传递思想感情。如果说的太过直白,那么既没有营养,又不会令人铭记。

1 含蓄是一种浪漫

《诗经》是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表达方式大都为婉转的说明。它大都是先描写环境,而后寓情于景。将自身的感受,置身于天地之间,从而更容易引起共鸣。比如那首著名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过景物的描写,能够使人更直观的感受到对于爱人的思念和爱恋之情。如果太过于直白,那么就显得太苍白无力。“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不论道路有多么艰险,都会去追随寻找自己的心上之人。

这就比直接描写爱人的外貌,要有说服力的多。还有《卫风》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心爱之人假借卖布之名,跨越淇水,翻过顿丘只为了能够见上一面。这一句间接的表现出了男女谈情说爱的朦胧之感,有些暧昧又有些羞涩。

汉人所作的《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写香草、以配忠贞,……灵修善于美人,以譬于君”。屈原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楚辞》在文学史上犹如一盏明灯。

但是他本人也是非常含蓄的,并不会直接将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写出来。而是常常将君王比做成香草美人。甚至一度还有人怀疑他是同性恋,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隐晦的表达罢了。如果太过直白,往往会给人留下话柄。

2 更好的表达效果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如果屈原,总是在诗文中写自己如何如何的爱这个国家,如何如何的想辅佐君王。那么满朝文武,必定会认为他是在为自己邀功请赏。而且,这种效果也达不到。反而是含蓄婉转的写出来,才会显得更加坦荡。

同样,在诗歌中表达男女情愫,也不宜太过直白。那样便会显得自己太过多情,再加上古代的思想并不开放。先秦时期的人们受制于礼乐制度,逐渐的后世之人在前世诗文的熏陶之下喜欢上了这种隐晦的表达。

所以,后来才出现了许多托物言志的诗文。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既不会给人造成反感,又可以营造浪漫。即便对方不接受自己,那么也有能够后退一步的余地。因此,模糊的情感往往才是真正的内心独白。

(二)、礼教制度,精神压迫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现在许多古装戏,比如清宫剧还有明朝戏,不论是前朝还是后宫规矩都非常大。在如今炙手可热的宋朝电视剧《清平乐》中,曹皇后也是因为规矩严谨而不受喜爱。古代的女子讲究三从四德,什么事情都喜欢循规蹈矩。

1 世俗眼光的枷锁

《世说新语》“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这本书中记载了很多竹林七贤的故事,而正是因为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才能够被称为魏晋风流人物。“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步兵曰:“仲容已预之,卿不得复尔!”

他们自己也非常清楚,这种不在乎世俗眼光的行为不可以传到后辈身上。所以,阮浑也想加入其中时,阮籍才不同意。魏晋时期,国家动荡,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但是礼教的约束,尚且如此严密,更何况在其他朝代。

春秋时期有礼乐制度、春秋大义,而到了汉朝则开始推行儒家教育。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婚恋也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是会遭受他人非议的。

2 言论不自由的禁锢

古代是不能随便乱说话的,更不能妄议朝政。而皇帝是九五之尊,怎么可能会允许自己的臣民随便议论。即使是说好话,他们也不配。所以,大家都习惯了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用来暗讽也是用的模糊表达。

社会环境不开放,人们的思想也不开放。还有商鞅主导实行的疲民政策,使得所有人的想法都不敢恣意的表达。对于朝政或者婚恋情感方面,古人逐步的开始学会了用模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古代的社会发展,就是君主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他们用儒家思想,来规化所有人的生活习惯。而儒家就像是一根尺子,什么事情都需要严谨的对照刻度来做。不仅是爱情,亲情也是如此。孟子曾说“天下之人,不归杨,则归墨”。

在儒家学说看来,非常反对墨家提出的兼爱。认为这是一种无父无君的思想,所以君王是国家的首脑,父亲则是家庭中的主导。所以父亲的形象往往是沉默寡言的,儿女之间与其交流也无法太过直白。

(三)、历史传承,铭刻骨髓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西方人与中国人相遇后面对他们的贴面礼都略显尴尬。中国古代礼仪中,见面都是习惯于抱拳。当然,这种现象仅存在于同辈之间。古人习惯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含蓄。这种现象,要归咎于礼法制度。

1 各省分散,习俗不同

诸葛亮在《隆中对》曾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先秦时期,各诸侯割据一方。再加上周天子无力对其形成控制,这才有了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在这期间,每个地方都衍生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这一点即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也是无法改变的。

古代各国之间百姓的交流,必然会有些隔阂。许多事情,没有办法明说。比如直言不讳的拒绝,以及颐指气使的挑出错误。这些都是行不通的。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所以,即便是出现了统一的朝代这种隔阂也不是一时之间就能消除的。人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不用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归根结底,人们已经忘记了如何去直白的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皇权越强,百姓的声音就越弱。先秦的婚恋观相对而言还比较奔放,但是遇到大一统的时代君主们为了更好的束缚民众就大兴儒家教育。比如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就是为了让为自己所用之人全部充满忠君爱国的思想。

还有清朝的文字狱,甚至连隐晦表达都容易引火烧身。比如《虬峰文集》中的“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作者就被处以死刑。在当时几乎所有关于明和朱的字眼,都会被统治者认为是在暗讽。可想而知,草木皆兵到了这种程度,含蓄的表达都不行,更不用提直白的明言。

2 语言的特殊性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的一句话往往能够表达多重意境也就是双关。但相对而言,这又是它的局限性。如果将话语说的太过直白,那么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如旁敲侧击,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尤其是在古代,大臣向君王进谏时,更是要谨言慎行。不然就有可能“朝登天子堂,暮为田舍郎”。这种习惯自古以来,皆而有之。正是因为言论的不自由以及封建礼教制度太过繁复,大家不可能直言不讳的说明自己的意图。

如果有些话说的太过直白,往往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就像网上流行的段子,如果直接和女孩说想一起睡觉那就是流氓,而说想和你一起起床那便是徐志摩。因为婉转、含蓄的表达,它所呈现的暧昧程度和浪漫指数是远远高过直接说出真实想法的。

汉语天生的魅力便在此处,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写作文章上,朦胧的写出来就会更加的耐人寻味。

结语:

在思想不开放的年代,少年之间的爱恋都是非常羞于表达的。如果太过恣意洒脱,会被人认为是放浪形骸。而且,君主制度的压迫造成了许多人敢怒不敢言。

所以,他们都找到了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含蓄的说明自己的想法。这不是不表达,而是将他上升了一个层次。正如徐志摩所说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如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没有爱字,却满满的都是情意。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之下,社会的文化与审美更偏向于含蓄深沉,和中简静。就拿《罗密欧和朱丽叶》和《梁祝》作比,虽同为悲剧,同为赞美忠贞爱情,可能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可能骨子里更认同东方式的含蓄的爱情和朦胧的意境。私以为,梁祝的故事铺垫,主人公的情感发展是内敛而深厚的,丝毫不觉得突兀。故事情节沉稳舒缓。来龙去脉流畅,环环相扣。虽然是传说,但是有种从容的真实感。就像梁祝的爱情,从一见钟情,朝夕相处,私定终身到敢于天地斗,敢向封建说不的殉情,就是一帧帧考究的中国画。而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从初始就热烈直白,所谓惊鸿一瞥直至生死相许,过少渐入佳境的文墨。可能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艺术表达和审美的差异吧。然,爱情,从来都是一件让人百转千回,牵肠挂肚之事啊。文字与**中的爱情,或多或少都有缺憾,却使其如此完美的存在于世人心中。有时候中国人的含蓄,倒是一种说不出口的深情呐。

中国式的浪漫只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才能感受,只有懂得中国的人才能领悟,也只有热爱她的人才能拥有。

1、东风系列导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系列近程、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同时,其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关于它的名字来源,很有中华文化的特色,是来源于红楼梦中的一句诗“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虽然不是很有意境,但是却表达出了我们国家在研制东风导弹时所面临的困境和前辈们所作出的努力。

2、鹰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一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也是中国装备的第一种自主研发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中国最早期的反舰导弹叫做上游,取力争上游之意,现在的空地导弹叫做鹰击,是鹰击长空的意思,不仅带给人一种威力强劲的感觉,而且在气势上也压倒一片,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从中也可以看出,国人在起名字上的智慧。

中国式浪漫的事件:

1、2021年7月1日晚,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隆重播出。随着激昂深情的歌声响起,绚烂的焰火升腾出“100”的纪年,盛放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璀璨焰火让全国人民都为之震撼,“鸟巢烟花”的相关话题也立即登上了热搜。

2、2022年2月20日晚,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惜别冬奥的画面真的是看的叫人直呼,中国人的浪漫真的是太绝了!在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支柳枝送给远行者,以此寄情。这也是属于东方的独特浪漫。其实这个节目的背后蕴含的寓意远不止如此。从里约奥运会开始,缅怀逝者成为了“规定动作”。

3、2022年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迎来惊艳开端,看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在折柳送别中道尽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延续到了刚刚闭幕的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巨大的“留声机”勾连记忆的流转,道尽“曲终人未散”的共情。 

每个公民和自己的国家都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个人才能够过安定幸福的生活。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更加的繁荣富强,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边强马壮。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虽然我们不能够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但是每个国人骨子里都有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一份对自己祖国清澈的,纯真的感情。

曾经“亮出党员徽章的”新疆大叔,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伴着朝阳缓缓升起。如今新疆大叔圆梦了。他站在天安门广场,看着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在晨光中伴随着微风,顺着旗杆一一点点升到了旗杆的最顶端。他在他顿时感觉热血沸腾,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是他盼望已久的心愿,心愿的达成让他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也流露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最真挚的感情。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天安门是我们祖国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宽阔的天安门广场,鲜红的五星红旗。象征着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这是我们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很多年轻人神往的地方。很多游客都想趁着旅游的时间来一次天安门广场,看一次与太阳同一同升起的五星红旗。感受一下我们泱泱华夏的繁荣昌盛,感受一下我们在盛世中的幸福安康。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新疆大叔能够穿越几千公里,穿越雪山戈壁,穿越青山苍翠。来到我们伟大的祖国的首都。庄重的看一回升旗仪式。他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他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幸福和满足。他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员的可爱和真诚。

我们中华56个民族就是一家人。在长城下唱歌,在国旗下注目,看到祖国的发展,看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非常自豪。但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积极加入中国***,但愿我们每一个***员都能够有如此浪漫纯真的爱国之心。

中国人的73种浪漫

氛围感 (风月)

松下听琴;月下听萧;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呗。

月下谈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月下对美人,情意益笃。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

仪式感 (应时)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萧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

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

劳作滋味 (玩物)

一日之计种蕉;一岁之计种竹;十年之计种柳;百年之计种松。

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品质生活(精微)

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族中尤物;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中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尤物。

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关;闻滩声如在浙江;闻赢马项下铃锋声,如在长安道上。

与自然做知己 (物我)

愿作木而为樗;愿在草而为蓍;愿在鸟而为鸥;愿在兽而为鹿;愿在虫而为蝶;愿在鱼而为鲲。

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

万物情绪 (有情)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命薄。

一恨书襄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薛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有毒。

文化问题,儒家统治时期,感情不外露,即所谓城府,尤其男女感情更是不上正统台面的东西,因为女人没地位;红色统治后,废儒术,阶级为农民工人,所谓革命友谊,正面讲是又共同的追求爱好三观正确,其实是在处于弱势时期生命随时不保的相濡以沫,优势时期不想被知识分子鄙视的恼羞成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7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