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第1张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造仍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部分,既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部抛弃,而是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它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和再生。所谓推陈,即立足于当代,扬弃那些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所谓出新,即对这一层次的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提炼,并积极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2,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即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必须积极加以继承,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继承与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在当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对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积极加以继承,并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

将现代内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当代中国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扩展资料

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这些方针阐明了在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一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起来;二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三是要努力去实现生活和社会认同这种传承、发展这种传承;四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

首先就是找出传统文化的生动性。其实,传统本身就具有着生动性,但传统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久远,岁月的变迁,空间的转换,可能使它的生动转变或减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种生动的文化,这时,就要对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动的部分进行“修复”。

参考资料 人民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造仍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部分,既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部抛弃,而是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必须积极加以继承,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3、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对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积极加以继承,并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将现代内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重塑当代中国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扩展资料:

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积淀传承中,发挥了无可替代而又令人惊叹的历史作用。但自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它深厚植根的社会土壤开始发生变化,及至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中华传统文化遂进入了一段曲折坎坷、命运多舛的艰难尴尬境地。

其间,无论是推崇厚爱、传承努力、转型奋争,还是贬损否定、恨怨斥责、弃如敝履,都已转化为当今我们所取态度的经验借鉴、教训汲取、启示依归。我们要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并从历史传统中获取精神养料,唯一的选择也是正确的态度,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动因:现实需要与主体使命共同指向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传承延续内在规律的现代彰显,是它历经抗争磨难之后寻求新的作为的真切呼唤,更是当代中国语境下民族复兴伟业对中华传统文化释放能量、发挥作用的客观要求与现实需要。

是承载民族复兴伟业的执政党和人民大众面对历史文化传统必然怀有的主体使命和责任担当。

要义:实质内涵与原则遵循亟待厘清

指明目标方向固然重要,而厘清实质内涵与原则遵循同样不可或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什么是创造性转化,什么是创新性发展,二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们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才能达到目标?这些基本要义需要搞清楚。只有搞清楚了,我们才能够真正破题、切题、入题。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整体,却又各有侧重、各有所指。所谓创造性转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包括在理念上、内容上、表达上、形式上等各层面。

其内涵要求主要有:一是以“现实”为尺度,按照当今时代要求、现实社会标准、当代中国人思维进行转化;二是以服务于现实为旨归,力求与现代社会接轨、与民众需求吻合,达到为今天所用、为现实所用。

三是以创造性为特征,即不是简单搬运移植过来,而必须具有新生新造之韵,体现为新蕴含新样式。所谓创新性发展,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提升超越,重在阐发立足现实并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创新内容。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独特的浪漫指的是什么?中国人传统的爰情表达方式体现在哪些方面古代人表达爱情,和现代人比起来,应该还是比较含蓄的吧!现代人最熟悉的很多诗都是用来表达爱情的。比如诗经里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唐朝诗歌里的爱情诗就更多了。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张籍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还有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宋词里也有很多。比如: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除了写诗表达爱情之外,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会送定情物。不过古代的定情物和今天的定情物稍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下面这几种:香囊。古代女子送给自己心上人,最好的礼物就是亲手做的香囊。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就亲手给贾宝玉做了一个香囊,但由于贾宝玉一时惹恼了林妹妹,黛玉一怒之下就把香囊给铰坏了。礼物要符合对方的气质。比如钟情书生就送扇子,喜欢侠客就送宝剑。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用心。第二种礼物就很特殊了,是头发。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是不能轻易给人的。如果能剪下一缕青丝,送给情人就有托付终身的意思。“青丝”的谐音是“情丝”,是绝好的表达爱情的信物。

真实的浪漫存在于彼此相爱的两人之间。由初识的浓情蜜意,热情似火,到后婚后的一杯茶,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温柔的相视而笑,争吵后的一个甜甜的拥抱,一句“我错了,我爱你”,直到辞暮之年,彼此牵手一起回忆我们的过往,甚至在一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还能再说句“谢谢你陪我这一世,下一世换作我陪你。”

中国式浪漫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爱情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下是具体的中国式浪漫表现:

送月饼: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赠送礼物。在中国式浪漫中,男女之间会互相送月饼,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爱意。

留情书:在古代,男女之间往往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他们会写情书来表达自己的爱意。这种方式在中国式浪漫中仍然被广泛使用,许多人会写情书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红线牵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叫做“红线牵缘”,意思是说每个人的命中注定会有一个伴侣,这个伴侣就是上天安排的。在中国式浪漫中,男女之间会相信这种说法,认为自己和对方是命中注定的。

送花:送花是西方文化中的浪漫表现,但在中国式浪漫中也有类似的表现。男女之间会互相送花,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关心。

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在这一天,男女之间会互相赠送礼物、表达爱意,这是中国式浪漫的一个重要表现。

总之,中国式浪漫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爱情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无论是送月饼、留情书、红线牵缘、送花还是七夕节,都是中国式浪漫的具体表现。

另外,中国式浪漫注重细节和情感的表达,强调情感的深度和内涵,而非表面的浮华和炫耀。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是简单的肉体欲望,而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共鸣。他们在一起时,会互相倾诉内心的痛苦和快乐,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情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精神和情感的共鸣上的。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三书六礼”。这种婚礼形式注重礼仪和仪式感,但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相扶持。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会互相赠送礼物,表达彼此的爱意和承诺。这种婚礼形式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承诺。

这是一个与“现代文化”相对的名词。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民族又具有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力。第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多元性。第三、长于积淀,注重交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三、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是传统的继承,传统是现实的基础,没有传统便没有现实。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虚无主义,一种是国粹主义,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当正确地对待我们祖国的文化遗产,反对虚无主义,就是要充分认识祖国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国文化有许多在今天也该大讲特讲的部分,比如,儒家思想中有关对人性的论述,提出的伦理道德等观念,至今还有现实指导意义。反对国粹主义,就是也要看到中国文化中的糟粕,也以儒家思想而言,两宋理学中那些“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实在让人反感而不能接受。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为了让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并激励他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当中也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但是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一些老旧的思想落后的文化肯定是不会符合现在的发展趋势的,因为不符合现在人们的思想,所以这些文化就不会得到特别好的传承,只能够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被淘汰。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文化当中一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完全摒弃掉,然后再把传统文化与现在的时代所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与时俱进的文化。

一、封建传统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虽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这也并不能证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积极正面的。在古代的时候,因为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一些等级,还有身份都是非常重视的,但是放到现在,这种重视就是不平等的表现,现在随着国门打开,我们已经开始追求人人平等了,男尊女卑这样的思想文化也应该被抛弃了,因为它并不符合我们现在时代的主流。

二、坚决摒弃

在传统的文化当中,肯定会有一些并不符合现在时代潮流的一些思想,这些封建思想是要被完全抛弃的。这些思想已经与现在的时代格格不入了,而且有很多的思想放在古代的时候是非常正统的,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放在现代,这些思想就能够严重的体现出不平等,不自由的意思,所以如果要做到取其糟粕的话,对于不被大众所接受的封建思想是要坚决摒弃,决不容忍的。

三、与时俱进

一个优秀的历史文化虽然经受的住时间的检验,但是这也并不证明它就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学会不断的创新,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优秀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虽然有糟粕,但是也有着很多的精华,比如说像“孝”,“礼”,这些思想核心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国人,对于这些文化,我们也应该和时代相结合,把它发展成一种新的,更容易让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的形式。

1、作为北京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的设计充满了中国式浪漫。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挂起的大红灯笼,同时加入了冰雪的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瑞雪兆丰年”的美好寓意深度结合。

雪容融头顶的如意造型象征吉祥幸福;头部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连续图案,寓意着和平友谊,同时也突出了举办地的特色;十三对和平鸽也代表着第十三届冬残奥会;装饰图案以剪纸艺术为载体,彰显了中国传统元素;雪容融的主调是红色,红彤彤的灯笼代表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

2、执子之手,死生契阔。中国农历元宵节适逢情人节,2022北京新闻中心2月14日举办主题为“歌舞翩跹庆团圆”的“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嘉宾讲述艺术作品中的传奇故事,让观众在传统文化中寻觅和体味“中国式浪漫”。

3、400多年前,剧作家汤显祖写下《牡丹亭》。“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超越世俗,超越生死;如今,来自北京的北方昆曲剧院让汤翁笔下这份缠绵至深的爱情在舞台重现,再度感染观众。

4、舞剧《曹雪芹》中有许多传递情感的肢体表达。刘震提到,剧中有一幕是曹雪芹和爱人在镜框后的楼梯上共舞。这一创新呈现让观众感受到空灵的爱情,镜框则让人联想到《红楼梦》的“镜中花”。

在另外一幕中,天上的月光打在地面,两位演员在光圈中跳舞,自然让人产生“水中月”的遐想——镜花水月,正是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的内心写照。

5、在各种类型的爱情作品中,有的用惊鸿一瞥“惊艳”时光,有的用念念不忘“温柔”岁月。《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中,作者纳兰性德用“人生若只如初见”追忆爱情在初见刹那的怦然心动。

在这部作品中,他将这份历久弥新的惊艳从爱情延伸到友情和家国之情,诠释出人们为情甘愿坚守一生的执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9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