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美术教师是培养学生们欣赏美学的眼光,能提升学生们的美学修养。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美术教师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第一篇:美术教师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冬去春来,20xx年又到来了。20xx年以来,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借以促进提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本学期,结合第八次课程改革,确立的学习重点是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美术新课程标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等。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听课、开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我任教四年级的美术课和一年级3个班的书法课,共计19节课,另外还有4节美术选修课,课时量比较大。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美术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
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旧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脱离学生实际问题,我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设计了“神奇的鞋子(设计发明课)”、“我的椅子(写生课)”、“神奇的椅子(设计课)”、“美丽的门帘(易拉罐制作)”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我负责的美术选修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选修课教学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比较大型的文艺表演活动,“英语周活动”,大型“英语剧”表演,“小学部师生手工制作发明展览”等等;同时还有许多的宣传海报、展览橱窗、各科的课件制作等任务。其中不仅涉及到很多的美术宣传工作,有的更是需要我们全程积极参与创作作品。对于学校布置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能以我最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教科研方面本学年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美术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本来想在美术选修课开设“儿童水墨画”兴趣小组,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实现,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美术教学的特色点,为开创石岩公学美术教学的新天地作出贡献。
其他的有些工作也有待于精益求精,以后工作应更加兢兢业业,做好工作计划,争取更大进步。
第二篇:美术教师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并认真做好记录。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美术新课程标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文章如。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听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和五年级的美术课。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时注重课前的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美术方面的技能和相关的美术知识,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修改学生的美术做品,,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并加注作业评语,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鼓励学生自信给学生创造发展特长的空间,使学生对美术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旧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脱离学生实际问题,我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设计了“我设计的鞋子(设计发明课)”、“造型独特的椅子(设计课)”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我负责的变废为宝校本课程,为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课下收集生活中的可再利用的废品,并创新制作成样品给学生观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重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都十分喜爱上我的校本课程。学生所收获颇多。
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选修课教学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不仅涉及到很多的美术宣传工作,有的更是需要我们全程积极参与创作作品。对于学校布置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能以我最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教科研方面本学年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美术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美术教学的特色点,为开创石佛营小学美术教学的新天地作出贡献。
第三篇:美术教师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这学期所从事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基本上比较顺利圆满的。可以说,在工作中我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但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现对这一个学期中的美术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取长补短,教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
一、美术课堂
这学期我担任初二年和高一年的美术课教学工作。初中学生的美术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在动手作业这块会表现不尽理想,但是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在指导技巧的同时,鼓励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在美术认知领域里,初中生也表现得较为懵懂,但是教材里丰富的课题可以给他们带来许多新奇的感受。我认为牢牢抓住他们的新奇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上好美术课的一个情感要素!那么怎么样让学生一直保持着这份学习的积极性呢
首先是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选择将教材里的课题进行扩展,在上好教材重难点的情况下,不忘介绍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把进度调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这些他们喜欢的东西。例如,在上绘画课时,我不是给学生一个题目,规定他们去画什么,而是给学生提一个要求,允许他们大胆的去画、去表现自己的创作思路。并且通过多媒体使学生多欣赏多观察,在每次上课时,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纠正、鼓励;而对一些画得好的学生则进行表扬,把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点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手工课上,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课外寻找内容。当学生看着自己的一件件作品,瞪大眼睛,或许他都不敢相信自己会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来,一下子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学习紧张的神经也放轻松了。现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而我上课也轻松了许多,或许这就是“寓教于乐”道理吧。
其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创作美术作品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作画面就会显得呆板,相反,当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后画面就会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再者,提高学生的表现欲也很重要。只有让学生在自己高高兴兴地参与学习实践中,才能使得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创新的火花迸发,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知识掌握了
高一年这边课堂教学以美术鉴赏为主,重点从对各类艺术作品的欣赏讨论中,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课堂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宽,需要精心备课,收集大量可能被学生提问到的资料。精心准备用于多媒体幻灯片的和视频,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课题主题。另有开设美术特长生的课,为周一、周三、周五下午第三节第四节课,旨在注意挖掘有美术禀赋且有意踏上艺术道路的学生,提高其欣赏及艺术感悟能力,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学生在课后也很积极的自动留下提问和绘画。虽然超出工作时间,但是看到学生那么积极也是一种很大的动力。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都以培育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力求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外,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上 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
对于学校布置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能以自己最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按时上岗,尽职尽责,与同事们和谐相处。
这一年的工作中,有收获也有不足。比如控制不好课堂长度、纪律控制不够理想等。我会好好总结教学经验,再接再厉。
;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作品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小说分类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代表作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古城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沈从文的生平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孩童趣事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去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沈从文墓地
沈从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县人,生于一九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病故于北京,终年八十六岁。
先生一生中,著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著。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我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先生从凤凰走向世界文坛,为家乡为民族争得了荣誉。
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县委、县政府与其家属商议,决定将先生骨灰安葬在“听涛”山下。沈家主动自理安葬费。
杜田村“听涛”山距离县城中心一公里半,远则积山万丈,争气负高,含霞饮景,参差岱雄;近则圭壁联植,环美幽丽,沱水通脉,清滢秀澈,岩泽气通,如珠走镜,似仙境也!
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
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
凤凰县人民政府
一九九二年清明立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姻缘
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沈从文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很简单。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没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心爱的人靠得更紧,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专心于写作的沈从文在生活上一塌糊涂,一次洗衣服时,兆和发现了一张揉碎了的当票。原来沈从文把兆和的一只戒指当了,却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这个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不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孙焘
孙焘,男,1979年1月生于山东青岛市,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师从美学家叶朗先生。现为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教师,主讲中西美学、文化概论、论文写作等课程,兼任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系列通识讲座。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中国美学通史·先秦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中文名:孙焘
出生地:山东青岛
出生日期:1979年1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美学通史·先秦卷》
个人简介
2012年起,任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讲师、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学术领域为:中国美学、美学基础理论、价值观与信仰、跨文化交流、审美教育学等,旨在探索中西文化的比较与融通、传统思维与价值观的当代转化。
学习和工作经历简介
2013年起,中国戏曲学院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组织和主持每周一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讲堂”。“讲堂”立足于审美、艺术、文化交流、文化管理等领域,旨在拓展听众的学术视野和文化眼界,加强跨学科交流及学术与实务的互动,推动文化研究与传播。
2012年9月起,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教师,主讲课程:西方哲学、中国文化史、东方文化研究、中西美学与文化、毕业论文写作等。
2011-2012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承担行政与学术两方面的工作。行政方面:在中心主任的指导下,负责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活动组织、网站建设、媒体宣传等工作。学术方面:承担学术课题研究、维护学术交流平台等。
2009-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王德胜教授),课题:《中国古代艺术学的人文基础》,研究先秦儒家、道家经典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对中国艺术观念的影响。2011年8月,博士后出站。
2003-2009年,北京大学。2003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硕士研究生,美学专业,2005年硕博连读,师从著名美学家叶朗教授,研究美学原理和中国美学。2009年毕业,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博文约礼:君子人格与秩序重建》,探讨作为审美教育的礼乐文化对于塑造君子人格和重建社会秩序的意义。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与诸同道一起学习传统中医理论、太极拳、儒道释经典等,组织和参与相关读书会。
在家乡青岛读小学、中学,1997-2001年就读青岛大学,文学学士。
学术工作和成果
2018年11月,文章《不同文化内核的存异与沟通》,《社会科学报》1631期,2018年11月8日6版
2018年7月,文章《虚构作品为何还需要“真实”》,《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7月30日07版
2018年4月,文章《青年审美文化焕新传统艺术》,《人民日报》,2018年04月17日14版
2018年3月,论文《美感与信仰关系的百年往复——论“以美育代宗教”的隐含预设》,《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25-29页
2018年2月,论文《形神与气象:的心性类型学说及其当代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151-159页
2018年1月,论文《自拍、弹幕和应援:“带宽革命”中的美学理论新问题》,《美与时代(下)》,2018年第1期,46-49页
2017年12月,文章《生机不息:叶朗的中国美学研究道路》,《美术观察》,2017年第12期,132-133页
2017年7月,活动受邀参加意大利马切拉塔歌剧节系列文化活动,在马切拉塔大学人文学院为师生做关于中国戏曲与中国文化的英文讲座,并作为对话嘉宾在马切拉塔歌剧节开幕式暨小型讨论会上与意大利学者对谈“戏剧艺术与文化交流”,最后还访谈了马切拉塔孔子学院的中国志愿者。
2017年6月,论文《相感于象:为“美的社会性”寻回“心灵”》,《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59-65页
2016年7月,文章《国产奇幻类**开始促进人性反思》,《人民论坛》,2016年第7期,132-134页
2016年7月,论文《美,中西哲学在深处相遇——张世英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6年第7期,75-84页
2016年7月,论文《张世英“万物一体”学说的美学意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7期,60-65页
2016年2月,文章《为大众文艺的价值观探索点赞——以琅琊榜等三部影视作品为例》,《人民日报》,2016年2月26日24版
2014年12月,文章《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人民日报》,2014年12月5日24版
2014年8月,讲座“价值观念整合的文化本位”,人民论坛读书会(第25期)
2014年6月,文章《历史题材的“意义”回归》,《人民日报》,2014年6月3日13版
2014年1月,专著《中国美学通史·先秦卷》、《中国美学通史·清代卷》(第三作者)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系孙焘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美学通史”(06JJD760003)的成果。
2013年11月起,组织并主持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文化交流与传播讲堂”系列讲座。
2013年1月,论文《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叶朗先生侧记》,《传记文学》2013年第1期
自2012年开始,为《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撰写北京地区美学研究发展报告。
2012年6月,与北大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锋教授合作主持第一届北京大学-夏威夷大学Uehiro基金美学暑期班,组织24名在京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与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的安乐哲教授、唐克己教授围绕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国的《中庸》和《庄子》展开4场交流讨论。
2012年6月,作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赴法国巴黎,与杜小真教授、陆丙安女士合作整理居法艺术家熊秉明先生遗稿,期间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参访交流。
2011年8月,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协调组织美学与艺术学沙龙、学术网站改版等。协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人叶朗研究有关“国家文化战略”子课题的内容:立足于适应新时代环境的文化建设、价值导向、对外文化战略等问题。
2011年2月,论文《“文”、“物”、“象”与华夏艺术的人文源头》,《船山学刊》2011年第2期
2010年10月:论文《艺术学如何“以史出论”?》,《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2010年8月:负责2010年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宣传工作,分工撰写新闻通稿、学术综述,为《光明日报》有关专栏撰写会议报道,并协助组织新闻发布会、学术访谈、议程报道等工作。论文《提升人生境界与“大美育”》,《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2010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哲学形上学与认识论”国际年会,发表论文《“忘”与审美体验:道家知识论的艺术学维度》
2010年1月,论文与叶朗合作撰写《开放、吸收与对话:60年的中国美学和文艺学》,收入《北大视野:新中国60年学术流变记》(北大出版社,2010)。
2009年1月,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答辩并提交学位论文《博文约礼:君子人格与秩序重建》,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室。
2007年秋,任叶朗教授“美学原理”公选课助教,协助超星数字图书馆的课程视频采集工作。
2007年夏,全国政协(无党派界别)赴湖南考察调研文化产业发展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情况。孙焘受邀作为研究人员随同赴湘,协助政协工作人员撰写关于文化产业的考察报告与大会发言稿,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提升“软实力”的角度分析通俗流行艺术、大众文化(涉及剧场演出、动漫、影视、旅游等)和文化产业运营等领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6年,与彭锋教授合作翻译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的《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当中有关流行艺术、身体自省意识等部分章节。
随笔杂文
2019年1月,《年节时看“人情往来”之变》,社会科学报,1643期,2019年1月31日6版
2018年2月,《艺考:大学教师看才艺基础教育》,南方周末,2018年2月14日
2018年1月,《好善无争的贾迎春为何命苦》,南方周末,2018年1月4日
2017年12月,《人近中年,勿追“风口”》,南方周末,2017年12月14日
2017年5月,《为什么“人算不如天算”?》,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11日
2017年3月,《要“为人”,还是要“为己”?》,南方周末,2017年3月28日
2017年3月,《文艺引导当尊重市场和民意》,人民论坛网,2017年3月20日
2017年1月,《为什么相信善恶有报?》,南方周末,2017年1月12日
2016年11月,《理想的学术普及还有多远?》,读书,2016年11期
2016年11月,《的三观和国产片的瓶颈》,南方周末,2016年11月17日
2016年10月,《“君子不器”:做自由的专业人》,南方周末,2016年10月27日
2016年10月,《评影片:越是心灵的越要细描》,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1日
2016年9月,《:中间阶层,忧从何来?》,南方周末,2016年9月30日
2016年9月,《诗意不必在远方》,南方周末,2016年9月22日
2016年9月,《别误解“中庸”》,南方周末,2016年9月16日
2016年9月,《大学生涯,勇敢“做自己”》,南方周末,2016年9月8日
2016年8月,《“物质追求”与生存忧患》,南方周末,2016年8月18日
2016年5月,《"不管闲事"的文化不适应现代社会》,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26日第6版
2015年4月,《艺考切忌被功利绑架》,人民日报,2015年4月24日
2014年1月,《职业伦理中的“义利之辨”》,中国青年报,2014年1月13日
部分社会工作
2005-2013,北京大学中医学社,常务理事。参与审校《在北大学中医》(城市出版社,2009)、编辑《未名医话》(北大内部刊物,2011)
2005,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文化公选课授课义工(一学期),为高中生讲解中国思想经典。
一 李碧华简介
李碧华,原藉广东台山。
从小喜爱文学艺术,中学时代便向《幸福家庭》和《中国学生周报》投稿,以后当过教师,从事多种职业。
一九七六年,曾任职记者(人物专访)、编剧教师,在影视、舞台剧等艺术领域颇有建树,又在《东方日报》等多家报刊撰写专栏及连载小说。其作品大部份在发表的同时拍成**。影响较大的如《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生死桥》、《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奏俑》、《诱僧》等,曾获多种国际奖项。
二 李碧华作品
1 小说:《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纠缠》、《生死桥》、《秦俑》等。
2 电视剧本:《七女性》、《北斗星》、《年青人》、《小时候》、《狮子山下》、《岁月河山》、《烙印》、《霸王别姬》、《江湖再见》等。
3 **剧本:《父子情》、《细圈仔》、《窥情》、《胭脂扣》、《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秦俑》等;舞剧作品《搜神》、《女色》。
4 散文集:《白开水》、《爆竹烟花》、《红尘》、《青红皂白》、《戏弄》、《镜花》、《绿腰》等。
三 李碧华作品的特色
(一)李碧华小说的特色
李碧华的小说并不是一般的纯言情小说,它们有比爱情更丰富的内涵,在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面上所给人的思考,是一般的言情小说所不能比拟的。
1 作品有着引人深思的“边缘性”:浪漫性与社会性相融合
李碧华尝试走一条“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探众家之长。她的小说既不在纯文学中苦思,又不在消费文化阵营盘桓过久。其作品虽严肃但不沉闷,虽世俗但不无聊,而是熔通俗文学的浪漫性与纯文学的社会性二者于一炉。好处是兼容并蓄,雅俗共赏,但往往不易把握,难以界定。
八十年后期鸳鸯蝴蝶派式的故事欠人入胜,重要原因是缺乏社会背景。李碧华为写这篇小说,搜罗了二十世纪初香港娼妓的各个方面资料。《胭脂扣》透过这个时代的习俗、礼仪、言语、服饰、建筑,以至以卖*为基础的畸型人际关系,使这个时代得以重现眼前。
《胭脂扣》对历史的重构是一种“怀旧”,这种“怀旧”与世纪末世界性的“怀旧”潮流契合,因此在香港带起了一股“怀旧”风潮,并使香港的“怀旧”由当初的“西洋风”转入“中国式”,从中让人感受到到文学跟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内在关联。
跟那些景幻情真的言情小说不同,李碧华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很明晰的。对于现实的逼真描摹与瑰丽的想象力,是李碧华同时具备的能力。《胭脂扣》、《凤诱》、《秦俑》、《霸王别姬》等等,都有着特定的时空,过去、现在纠结一起,在不断的循环之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有着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不再执着于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天地里进行。
2 把“传奇”和现世的爱情并置、比较。
李碧华把“传奇”和现世的爱情并置、比较,让在其中出出进进的人物彼此在有意无意中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镜子。在镜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另一个不被人知,甚至不为自己所知的一面。如钱钟书说过的那样:“好象小孩子要看镜子里的光明,却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
李碧华所塑造的人物,如《秦俑》里不圬的秦俑,《霸王别姬》里执着的程蝶衣,《胭脂扣》里痴情的如花等,他们的引人入胜之处远超于纯浪漫的因由,不仅因为她是是已“过去”了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们已成为“传奇”,他们所代表的那一个时代那大套价值观,在当代社会已不复存在。而这种缺失,看在李碧华眼中,是对现世的莫大的调刺。
如她的《胭脂扣》,一个三十年代已谢世的“塘西红阿姑”,飘然从阴间来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寻找她的情人。他们曾相爱甚笃,因不被家庭接受而生计无着,双双服毒自杀,谁知在黄泉路上没能重逢,她便拼了一条心向閰王求情,宁愿下世投胎减去十年寿命,也要到阳世来走一遭,以详究竟……最后是大失所望,断然消失,宁愿回到阴间,也不要再看到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作品表面看来是一个很艳情的故事,但她从一个女鬼的爱情中确立了一种地老天荒也不能抛弃的价值观。这是深刻、永恒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当代社会脆弱易碎的人伦关系是一个有力的批判。
李碧华以一种瑰奇诡异的笔致,触及到现代都市人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某个情结,使他们震惊、重新检视现代的爱情观与价值观,认同她所怀恋的是人类精神最值得记取的某一部份。这种从震惊到认同的过程,也是她成为畅销作家的过程。
3 把普通的情节特定化,赋予角色流动而多变的功能。
李碧华擅长把角色指派到经常变动的位置,赋予她们多变的功能,让他们的本像与影像或不同时代的形象互相审视,造成多元的心理空间和多重人格。如《秦俑》中的冬儿,第二生的她已成了一个三流的**小明星朱莉莉,第三生更成了日本少女山口靖子,三个时代的形象各异、人格差距也很大。《胭脂扣》中袁永宝和凌梦娟就是被如花的痴情所感动,重新检讨两人之间的关系的。跟现世的众多的情侣关系一样,这对现代恋人似乎只是为了“互相方便”才走在一起的。他们对婚姻并不热衷,生活与工作的急速节奏又往往使他们心浮气躁,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感动于如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但最终,他们也就停留在此罢了,如花为爱情所做的,他们是断不会做的。“传奇”依然是“传奇”。
4 善于在古典的情怀中,抒发华美的悲哀,经营浪漫的凄迷。
李碧华善于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故或想象与夸张的瑰宝,重新植入现代的因缘。如《胭脂扣》里的如花是个典型,死后还魂也要来找她尚在人世的爱人;《秦俑》中的蒙天放三世之后仍无法忘怀他的冬儿,仍在不渝的等侍,尽管后来冬儿已面目全非了。《凤诱》里,李凤姐从古远的年代辗转来到香港,但经济急速发展中的香港并不是天堂,人们都感到失意和失落,想来寻找一段热烈的爱情的李凤姐大失所望,黯然离去。在李碧华这里渲染了一种魅惑的古典气氛,为现世提供了一种别具风格的浪漫想象。
她的大部份小说,都让人感到有着诡异的风格,神秘气息很重。生死轮回,缘订三生等传说的介入,成为惯常情节构架,巧妙地跋涉于时间的长河,又把人物的情怀推向极致,加上被审美化了的情欲,让作品蕴含着浓郁的古典诗意。
(二)李碧华散文的特色
李碧华的散文,你会感到作家对人性的洞微烛隐,也会意识到对自我对人性的陌生。李碧华的纤纤细笔像一束细碎的光亮,照亮我们不易觉察到的那些体验与感觉,抹去心智的尘沙。
象《球爱》,作者以桌球技术的高下喻恋爱经验的高低,新颖别致。“初上场的人,手足无措”,“开始时,常打不中任何波”,“炉火纯青的高手,……总是大小通吃,得心应手,无敌寂寞,横扫一切,清台,归于虚空”。她说的既是桌球,也是爱的体验——所以叫《球爱》。李碧华对人性真相的探究,让一般人汗颜心虚。《比较》一篇开宗明义:“一切都是比较。”结尾引申下去,举例“比较”的种种,如“爱人的戏语,比不爱人的诺言好。”“魔鬼的戒律,比上帝的放任好。”“*妇的矜持,比节妇的幻想好。”诸如此类,令人警醒,闭目想想,莫不如是。《狠批》中“批”道:“没有所谓‘矢志不渝’,——只因找不到更好的。”“没有所谓‘难舍难离’——是外界诱惑不够大,若真大到足够叫你离去,统统拨归‘缘尽’。”“没有所谓头也不回,——不回顾,当然是马上有了填补,无心恋战。”“……还可以狠批下去,万事都在‘衡量’二字。”真可算是把人性世情写得“白”透了,她的这一番警醒,可以让人刹那间明了,惊悸,哦,原来是这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