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神秘之路通向内心……

浪漫主义……神秘之路通向内心……,第1张

浪漫主义是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从18世纪末持续到19世纪中期,到了1850年以后,就不再有一个涵盖诗,哲学,艺术,科学与音乐的“纪元”了。这个运动从德国开始,最初是为了反对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

当时的新口号是感情,想象,经验和渴望,以往隐而不显的浪漫主义成为德国文化的主流。许多浪漫主义者自认是康德的传人,因为康德已经确认我们对于“物自身”所知有限,同时也强调自我的作用对于知识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完全随心所欲的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浪漫主义者就利用这点发展几乎毫无限制的自我崇拜,并且因此而歌颂艺术方面的天才。

贝多芬就是其中之一,他用音乐来表达自我的情感与渴望。文艺复兴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都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艺术家可以提供一些哲学家无法表达的东西。根据康德的说法,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他的认知能力,德国诗人席勒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想法,他说,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像玩游戏一般,而人唯有玩游戏时是自由的。有人甚至把艺术家比作上帝。

艺术家有创造宇宙的想象力,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这种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的心态正是浪漫主义者的特色,他们也可能会怀念一个已经失去的年代,例如中世纪,对神秘的东方也怀有一份憧憬。

浪漫主义主要兴盛于都市地区,大多是年轻人,通常是一些并不很认真读书的大学生,有明显的反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会称警察或他们的房东为敌人或庸俗市侩。1800年左右,第一代浪漫主义者都是年轻人,浪漫主义运动是欧洲的第一个学生运动,他们有点像150年后的嬉皮。

拜伦和雪莱都是恶魔派的浪漫主义诗人,很多浪漫主义者很年轻就死去,通常由于肺结核,有的是自杀,而活得比较久的通常大约30岁就不再信仰浪漫主义了。

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向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卢梭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把大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它们的共同特色是都在大自然中体验到一种神圣的“自我”。

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哲学家是谢林,生于1775年到1854年间,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他说自然是肉眼可见的精神,精神则是肉眼看不见的自然,物质乃是沉睡中的智性。对许多浪漫主义者而言,哲学,自然科学研究和诗学都是不分家的。

挪威裔自然学家史戴芬,一语道破了浪漫主义运动的特色。他说,我们厌倦了无休无止的与粗糙的物质世界奋战,因此决定选择另外一个方式企图拥抱无限,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在那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历史方面,历史哲学家赫德认为,历史的特性是连续,进化与设计,说他的历史观是动态的,因此他把历史当成一个过程。浪漫主义加强了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浪漫主义使许多领域重新定位,一般把浪漫主义分两种,一种是普世性的浪漫主义,另一种是民族浪漫主义。

这两种浪漫主义相连接的主要是“有机体”这个名字,浪漫主义把植物和国家都当成活生生的有机体,因此,一首诗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赫德首开风气之先,前往各地采集民谣,将他们称为“民族之声”,把民族故事称为“民族的母语”,人们开始在海德堡采集民谣与童话故事,其中就有格林童话故事。

艺术故事是由某位作家写成,民俗不是咋,浪漫主义者积极开发的类型,例如,德国有维护福满就行,其中,童话故事是浪漫主义者理想中最完美的文学形式,始终是有充分的空间看着他自己的创作力。

打破幻象的形式叫做浪漫主义的反讽,例如,挪威据作家一易卜生在《皮尔金》这出戏里,有一个角色就说出来“没有人会在第五幕演到一半的时候死掉一次”。

当浪漫主义者将每件事都融入进精神里去时,黑格尔是第一个出来拯救哲学的哲学家。

这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

第四部 <卜吕梅街的儿女情和圣德尼街的英雄血>

的第五卷 <结尾不象开头>

<石头下面的一颗心>

把宇宙缩减到唯一的一个人,把唯一的一个人扩张到上帝,这才是爱。

爱,便是众天使向群星的膜拜。

灵魂是何等悲伤,当它为爱而悲伤!

不见那唯一充塞天地的人,这是何等的空虚!呵!情人成上帝,这是多么真实。人们不

难理解,如果万物之父不是明明为了灵魂而创造宇宙,不是为了爱而创造灵魂,上帝也会伤

心的。

能从远处望见一顶紫飘带白绉纱帽下的盈盈一笑。已够使灵魂进入美梦之宫了。

上帝在一切的后面,但是一切遮住了上帝。东西是黑的,人是不透明的。爱一个人,便

是要使他透明。

某些思想是祈祷。有时候,无论身体的姿势如何,灵魂却总是双膝跪下的。

相爱而不能相见的人有千百种虚幻而真实的东西用来骗走离愁别恨。别人不让他们见

面,他们不能互通音讯,他们却能找到无数神秘的通信方法。他们互送飞鸟的啼唱、花朵的

香味、孩子们的笑声、太阳的光辉、风的叹息、星的闪光、整个宇宙。这有什么办不到呢?

上帝的整个事业是为爱服务的。爱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命令大自然为它传递书信。

呵春天,你便是我写给她的一封信。

未来仍是属于心灵的多,属于精神的少。爱,是唯一能占领和充满永恒的东西。对于无

极,必须不竭。

爱是灵魂的组成部分。爱和灵魂是同一本质的。和灵魂一样,爱也是神的火星;和灵魂

一样,爱也是不可腐蚀的,不可分割的,不会涸竭的。爱是人们心里的一个火源,它是无尽

期、无止境的,任何东西所不能局限,任何东西所不能熄灭的。人们感到它一直燃烧到骨

髓,一直照耀到天际。

呵爱!崇拜!两心相知、两情相投、两目相注的陶醉!你会到我这里来的,不是吗,幸

福!在寥寂中并肩散步!美满、光辉的日子!我有时梦见时间离开了天使的生命,来到下界

伴随人的命运。

上帝不能增加相爱的人们的幸福,除非给予他们无止境的岁月。在爱的一生之后,有爱

的永生,那确是一种增益;但是,如果要从此生开始,便增加爱给予灵魂的那种无可言喻的

极乐的强度,那是无法做到的,甚至上帝也做不到。上帝是天上的饱和,爱是人间的饱和。

你望一颗星,有两个动机,因为它是发光的,又因为它是望不透的。你在你的身边有一

种更柔美的光辉和一种更大的神秘,女人。

无论我们是谁,全有供我们呼吸的物质。如果我们缺少它们,我们便缺少空气,不能呼

吸。我们便会死去。因缺爱而死,那是不堪设想的。灵魂的窒息症!

当爱把两人溶化并渗合在一个极乐和神圣的一体中时,他们才算是找到了人生的秘密,

他们便成了同一个命运的两极,同一个神灵的两翼。爱吧,飞翔吧!

一个女人来到你的跟前,一面走,一面放光,从那时起,你便完了,你便爱了。你只有

一条路可走,集中全部力量去想她,以迫使她也来想你。

爱所开始的只能由上帝来完成。

真正的爱可以为了一只失去的手套或一条找到的手帕而懊恼,而陶醉,并且需要永恒来

寄托它的忠诚和希望。它是同时由无限大和无限小所构成的。

如果你是石头,便应当做磁石;如果你是植物,便应当做含羞草;如果你是人,便应当

做意中人。

爱是不知足的。有了幸福,还想乐园,有了乐园,还想天堂。

爱中的你呵,那一切已全在爱中了。靠你自己去找来。天上所有的,爱中全有,仰慕;

爱中所有的,天上不一定有,欢情。

“她还会来卢森堡公园吗?”“不会再来了,先生。”“她到这个礼拜堂里来做弥撒,

不是吗?”她现在不来这儿了。”“她仍住在这房子里吗?”她已经搬走了。”“她搬到什

么地方去了呢?”

“她没有说。”

多么凄惨,竟不知道自己的灵魂在何方。

爱有稚气,其他感情有小气。使人变渺小的感情可耻。使人变孩子的感情可贵!

这是一件怪事,你知道吗?我在黑暗中。有个人临走时把天带走了。

呵!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同睡在一个墓穴里,不时在黑暗中相互轻轻抚摸我们的一个

手指尖,这已能满足我的永恒的生命了。

因爱而受苦的你,爱得更多一点吧。为爱而死,便是为爱而生。

爱吧。在这苦刑中,有星光惨淡的乐境。极苦中有极乐。

呵鸟雀的欢乐!那是因为它们有巢可栖,有歌可唱。

爱是汲取天堂空气的至上之乐。

深邃的心灵们,明智的精灵们,按照上帝的安排来接受生命吧。这是一种长久的考验,

一种为未知的命运所作的不可理解的准备工作。这个命运,真正的命运,对人来说,是从他

第一步踏出墓穴时开始的。到这时,便会有一种东西出现在他眼前,他也开始能辨认永定的

命运。永定,请你仔细想想这个词儿。活着的人只能望见无极,而永定只让死了的人望见

它。在死以前,为爱而忍痛,为希望而景仰吧。不幸的是那些只爱躯壳、形体、表相的人,

唉!这一切都将由一死而全部化为乌有。

应当知道爱灵魂,你日后还能找到它。

我在街头遇见过一个为爱所苦的极穷的青年。他的帽子是破旧的,衣服是磨损的,他的

袖子有洞,水浸透他的鞋底,星光照彻他的灵魂。

何等大事,被爱!何等更为重大的事,爱!心因激情而英雄化了。除了纯洁的东西以

外,心里什么也没有了,除了高贵和伟大的东西以外,它什么也不依附了。邪恶的思想已不

能再在这心里滋长,正如荨麻不能生在冰山上。欲念和庸俗的冲动所不能攀缘的崇高宁静的

灵魂高踞青天,镇压着人世间的乌云和黑影,疯狂,虚伪,仇恨,虚荣,卑贱,并且只感别

来自命运底下的深沉的震撼,有如山峰感知地震。

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解析:

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生于莫斯科。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使俄罗斯文学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主要作品有长诗《叶普盖尼奥涅金》等。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普希金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时代的旗帜。他作为民族意识的体现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普希金对俄罗斯本国作家影响巨大,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诗人能与之相比。

普希金的青少年时代

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农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的影响。1811年进彼得堡皇村学校。 1812年战争所激起的爱国热潮给少年普希金极大鼓舞。在校期间,他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丘赫尔伯凯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时,他的诗歌才能已经开始显露出来。1814年,他朗诵的《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 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在外交部任职,并先后参加了“阿尔扎玛斯社”与“绿灯社”。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 (1817)、《乡村》(1819)等。他还写了一首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 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被沙皇 政治流放到了南俄。

南方流放时期

普希金于1820 年5月来到南俄后,先后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和基希尼奥夫等地逗留,并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南俄一带是十二月党人南社的据点,普希金和他们关系密切,在思想上受他们的影响。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风光也在这一时期普希金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南方流放时期是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 时期。在这几年里,他写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南方流放的后期,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关系恶化。1824年当局截获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 并以此为借口,将普希金放逐到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软禁了起来。

乡村幽禁时期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着他。他中断了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但接近了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和俄罗斯普通的人民。他在这二年里经常到集市上听农民谈话和唱歌,并十分注意收集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普希金从那里学习人民的语言,吸取了许多有益的养料,这一切对普希金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两年里,普希金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囚徒》、《致大海》、《致凯恩》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几十首抒情诗 ,叙事诗《努林伯爵》,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六章。

就在他被软禁在乡间的时候 ,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普希金一直关心着时态的发展。起义失败后,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拉拢诗人为其服务,决定将其召回莫斯科。

重返京城时期

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热情赞扬十二月党人的崇高志向的诗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故滞留波尔金诺,这三个月成了普希金创作中的丰收时期。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别尔金小说集》(其中包括《射击》、《暴风雪》、《村姑**》和《驿站长》等)、四部小型悲剧和几十首抒情诗。

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后,定居彼得堡。他的行动仍受到沙皇 的监视。这一时期,普希金在创作上仍不断有优秀作品出现,如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杜勃罗夫斯基》、叙事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抒情诗《致诗人》、《秋天》和《纪念碑》等。30年代中期,普希金与当局的矛盾日益加剧,此时一个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普希金于1837年 2月8日与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去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8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