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女高音的图书抒情女高音

抒情女高音的图书抒情女高音,第1张

书 名: 抒情女高音

作 者:王景彬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ISBN: 9787503936531

开本: 16开

定价: 4800元

本套教材基于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声部划分理论,将男女各声部细化为十三个声部,以每个声部为单位,各选一百首咏叹调,分四册,陆续出版,共计五十二余册。所选作品涵盖各主要音乐时期,欧美国家著名作曲家创作的经典歌剧咏叹调。同时,为了方便演唱者对整部歌剧的全面了解,每册书都按照角色在歌剧中的出场顺序,囊括该角色在该歌剧中演唱的所有经典咏叹调。

每册书都包含一篇论文,从歌剧艺术的历史发展和歌剧演出的传统等角度,根据歌剧角色的分配系统和声音的生理条件,对该册书所涉及的声部给出明确的学术界定。

同时,每册书以角色为基础,针对每首咏叹调,将文字部分分为歌剧简介、角色说明、角色的发展变化、对角色的看法、歌唱家的观点、咏叹调信息、咏叹调背景、演唱提示和歌词翻译部分,全面剖析角色的戏剧和音乐特征。 女商音声部划分体系

歌剧《费黛利奥》

马塞莉娜的咏叹调

噢!假如我们已经结合

歌剧《卡门》

米凯拉的咏叹调

这儿,通常是走私犯们的隐蔽处

歌剧《风流寡妇》

汉娜·格拉维里的咏叹调

一个森林女神(维利亚之歌)

歌剧《丑角》

内达的咏叹调

鸟儿在天空呜叫

歌剧《玛侬》

玛侬的咏叹调

我感到眼花缭乱

好了,玛依,别再幻想

再见了,我们的小桌子

要服从声音的召唤

歌剧《魔笛》

帕米娜的咏叹调

我能感到它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伯爵夫人的咏叹调

噢!爱情,给予我些安慰

美妙的时刻在哪里

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安东尼娅的咏叹调

她已经飞走了,情人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咪咪的咏叹调

人们叫我咪咪

从那里高兴而去(咪咪的告别)

穆塞塔的咏叹调

漫步街上

歌剧《图兰多特》

柳儿的咏叹调

主人,请听

你虽被冰块所包围

歌剧《贾尼·斯基基》

劳蕾塔的咏叹调

噢!我亲爱的爸爸

歌剧《奥赛罗》

黛丝德蒙娜的咏叹调

我母亲曾有个可怜的女仆(杨柳之歌)

万福玛丽亚

歌剧《弄臣》

吉尔达的咏叹调

亲爱的名字

假日里,当我在教堂祈祷上帝时

歌剧《自由射手》

阿加特咏叹调

我岂能入睡……轻柔的旋律

即使乌云将它遮掩

花腔女高音不是音域中最高的音

这三种女高音都是女高音的范畴,具体是哪种女高音不是以音的高低来划分的是以音的色彩来划分的

女高大致上分为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三种

具体划分还有很多

唱低音时较弱,响度不大,随着音的增高,力度响度逐渐增大,高音区的音较为响亮、圆润,唱时也较轻松自如。女高音中较多见的是抒情女高音和戏剧女高音,前者音色柔和,圆润,后者音色雄厚有力。还有一类音量较小,轻快而灵活的女高音,擅长演唱快速的音阶、跳音和各种装饰音,便是花腔女高音。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歌剧的创始人”——韦伯

德国作曲家韦伯(1786—1826)出生在一个旅行剧团领班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戏剧和音乐爱好者,有一副漂亮的歌喉,母亲是一位德国女高音歌唱家。

韦伯从小常常随着父亲率领的小剧团,沿着德、奥两国的小城镇流浪演出,受到剧院、舞台气氛的熏陶。这种流浪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到了社会和民间音乐, 他的歌剧《自由射手》被公认为德国第一部民族歌剧。歌剧上演后,很快地传遍每个偏僻角落。著名诗人海涅在给友人的信中饶有风趣地描写了《自由射手》在群众中流传的盛况:清早从他窗户下走过的小学生用口哨吹着《出嫁时的花环》;理发师上楼时也唱这首歌;在他外出作客时,一位姑娘在钢琴上弹的也是这支歌。德国甚至还出现了“自由射手”牌啤酒,“自由射手”式女装。它也为欧洲浪漫主义的歌剧奠定了基础。

欣赏:

《邀舞》又名《华丽回旋曲》[柏辽兹配器](8:46)提示:

引 子:描写一位绅士风度的男宾在舞会开始前,向一位青年贵妇人发出的邀请。

第一段:描写各种不同的舞蹈形象。基本主题雄健有力,表现热烈的舞会气氛和兴致勃勃地翩翩起舞的形象。 第二段:描写轻盈妙曼、回旋飞动的舞姿。

第三段:描绘轻若飞燕的舞步和眉笑目语、脉脉含情的意态。 第四段:描绘舞会进入了高潮和结束。 尾 声:描绘舞伴们相互致谢和告别。

15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小学教员家庭。他8岁开始学习音乐;16岁担任助理教师,教授私人钢琴,以此谋生。1813年,当他毅然离家去维也纳作一个“自由艺术家”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欧洲处于反动王朝复辟的时期。

他一生共写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响曲《未完成》、钢琴五重奏《鳟鱼》、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

他创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称,他的歌曲优美、质朴而深刻,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压抑、欢乐与痛苦,成为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

欣赏:

1、小提琴独奏曲《小夜曲》(2:46) 歌词大意:①“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

②“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她在向你恳求,它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

2、A大调钢琴弦乐五重奏(鳟鱼)第四乐章(7:35)创作背景: 1817年,舒伯特创作了著名的歌曲《鳟鱼》,歌曲用二段体写成。第一段描写鳟鱼在清澈的小河中欢畅地戏游,第二段描写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得以浑水摸鱼。后来,创作《A大调钢琴弦乐五重奏》时,采用了这首歌曲的曲调,故又称《鳟鱼五重奏》。

16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标题交响乐奠基人”——柏辽兹

柏辽兹(1803——1869)是法国浪漫乐派音乐的创始人。1803年12月11日,出生在法国里昂近郊的一个医生家庭。童年时学习过长笛和吉他,182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830年,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留学,一年后回国进入创作的全盛时期。于1869年3月8日病逝于巴黎。

他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幻想交响曲》,还有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罗马狂欢节》序曲、《拉科奇进行曲 》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此外,他撰写了著名论著《配器法》,还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评论,对高尚音乐的鉴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热情奔放,富于幻想。他开创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先河。他首创了“固定乐思”的手法,在配器方面他是管弦乐大师,他大胆创新,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使管弦乐队的色彩焕然一新。

欣赏:

1、“拉科奇进行曲”(4:55) 又名《匈牙利进行曲》,是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沦》第一部分的选曲。作品取材于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内容为:浮士德独自漫步在匈牙利原野上,天色破晓,田野上响起农民的合唱和民间舞曲。突然,远处传来雄壮的号角声,出征的匈牙利军队列队走来。

2、《幻想交响曲》一至五乐章片断(14:10) 演奏: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 指挥:伯纳德-海廷克

17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最幸福的音乐家”——门德尔松

德国著名作曲家、浪漫乐派的杰出代表。1809年2月3日,生于汉堡,父亲是大银行家。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12岁开始作曲,17岁成名,20岁时开始以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的身份游历了欧洲各国,从此名声大振。1843年,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由于常年过度劳累,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上亲人逝世的打击,使他心力交瘁,不幸于1847年11月11日逝世,年仅38岁。

他的作品旋律流畅、结构完整、温柔舒适、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由于生活经历所限,音乐难免缺乏深刻的思想表达,但其幽雅、宁静、精致、诗意的音乐境界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仲夏夜之梦》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著名作品。除此之外,由于他的发掘、推崇和亲自指挥,巴赫的作品才受到重视。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器乐体裁,他也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对19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欣赏:

1、钢琴独奏曲《春之歌》[巴伦勃依姆](以)(2:02) 这首小品于1842年创作的。是他的四十八首《无词歌》中最流行的一首。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的图画。它将永远唤起我们对春天的眷恋和向往。

2、《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海费兹](11:00)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热情的快板,e小调,2/2拍。 第一主题:独奏小提琴首先奏出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的一首幽静的抒情诗,显得有些多愁善感,随后独奏小提琴用更温暖、更美丽的声音来歌唱它。

18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德国浪漫乐派领袖”——舒曼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德国浪漫乐派的领袖。他出生于一个书商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学习钢琴,1834年他创办了音乐杂志《音乐时报》,1840年与他钢琴老师车尔尼的女儿克拉拉结婚,幸福的生活给他带来了一系列创作上的灵感。在创作的同时他开始写音乐评论,他是第一个肯定柏辽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的音乐才华的人。1854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他由于只看到革命的败局,看不到未来的革命曙光,内心非常痛苦,以致精神失常,自投莱茵河。他虽然被救起来,但最后还是在精神病院中悲惨地死去。

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狂欢节》、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交响曲四首、协奏曲及歌曲集等等。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他大量深刻生动、尖锐泼辣的评论,对引导社会音乐思潮的健康发展,抨击庸俗落后的音乐观念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欣赏:1、《梦幻曲》选自《童年情景》[格鲁米欧](2:39) 它刻画了一个童年的梦幻世界,表现了儿童天真、纯洁的幻想。乐曲分三段,第一段是主题的呈示,宛如已坠入沉思的梦境,接着梦中出现美丽的世界。然后梦幻升腾,像是进入一层比一层更美、更奇异的梦境。 中段没有新的音乐素材,仅是主题旋律的变化反复,节奏与第一段相同,因而仍然保持了幻想的情绪。但由于旋律有了一定的变化,仿佛在梦幻中从一幅图景又转入另一图景。

音乐进入第三段时,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最后以无限深情而富于诗意的乐思结束了全曲。

2、《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片断(5:45) 演奏:弗兰兹、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伯恩斯坦

19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生于华沙附近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侨居波兰的法国人,并是一位长笛演奏家,母亲是波兰贵族世家的女儿,钢琴弹得很好。他从小喜欢音乐,6岁接受严格的钢琴教育,9岁就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跟随院长艾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30年,20岁的肖邦出国作旅行演出。他来到了巴黎,当时的巴黎是群星荟翠的艺术之都。他在这里以作曲家、钢琴家的身份获得了盛誉。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乐潇洒、飘逸、含蓄、柔情,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热烈、深沉的富爱国热情中表现出来的。,人们称他为“钢琴诗人”。他为后世留下了二百余首钢琴珍品,有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代表的27首练习曲,有富于民族风格的51首玛祖卡舞曲,有着阳刚之美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也叫波罗涅兹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钢琴音乐中的精品,另外还创作了许多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等。

欣赏:

1、《降D大调一分钟圆舞曲》 (小狗)(1:51)

2、《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15:06)演奏:伦敦交响乐团、钢琴:鲁宾斯坦 、指挥:安德列-普列文

(注)安德列-普列文(1929--)出生在德国的柏林,犹太人。二战期间随家人到了美国,从1963年开始指挥生涯,先后担任过美国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和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

20 第五讲:浪漫主义音乐(中、晚 )

“钢琴魔王”——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是19世纪欧洲乐坛上声名显赫的匈牙利钢琴家和作曲家。1811年生于匈牙利的雷丁,父亲是贵族庄园的管家,业余音乐家。他6岁起学习钢琴。8岁开始作曲。9岁已成功地举办了钢琴独奏会。10岁时,全家迁往维也纳,他跟车尔尼学习钢琴,跟萨列埃里学习作曲。13岁创作了歌剧。40年代末,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886年7月31日逝世。

他在作曲方面,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这一体裁(注:一种单乐章的表现诗情画意和文学性内容的管弦乐曲)。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交响乐作品,如《浮士德》、《但丁》等等,此外,还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级钢琴练习曲、13部前奏曲等作品。

做为一代钢琴巨匠,他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了顶峰。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被称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因此获得了“钢琴魔王”的美称。

欣赏:《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钢琴版)[希福](9:07) 这首作品写于1851——1854年。它运用了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查尔达什》(这种舞曲的前半部称“拉索”,速度缓慢;后半部称“弗里斯”特点是速度迅急,常用切分节奏)写成的。 第一段:缓慢的第一部分全是匈牙利的歌曲,委婉的旋律充满内在的激情,它唱出了匈牙利人民的悲痛、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奇特的音响效果,都是模仿匈牙利民间乐器在演奏的情景。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出现了舞曲部分,描绘了民间节日里,身着盛装的人们在欢欣起舞的热闹场面。

21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新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新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业余乐师,母亲是裁缝,家境非常贫困。自幼随父亲学习小提琴,7岁学习钢琴,10岁开始学习作曲。20岁时,舒曼发现了他,并在《音乐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引人瞩目的文章《新的道路》,热情赞扬了这位青年音乐家。

当时德国音乐界有两种流派,一派是魏玛乐派,他们主张标题音乐,提倡综合艺术,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等人。另一派是以门德尔松、舒曼组成的莱比锡乐派,他们搞无标题的纯音乐,不写歌剧,只写器乐作品。因为勃拉姆斯固守传统,有人说他是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一个“古典主义者” 。

他的代表作品中以《c 小调第一交响曲》(1876年)最引人注目(曾被称作贝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81年)和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21首等,都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喜欢的作品。

欣赏:

1、《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14:20)VCD 演奏:波士顿交响乐团 指挥:小泽征尔

注:小泽征尔(1935--)生于中国的沈阳。第二年他们全家迁到了北京,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全家才回到日本东京。他是卡拉扬和伯恩斯坦的学生。从1962年先后在日本广播协会、美国芝加哥、加拿大多伦多、美国旧金山和波士顿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他与印度指挥祖宾-梅塔一起誉为世界级东方指挥家。

2、《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乐队)[阿巴多](2:22)

22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俄罗斯音乐巨匠”——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1840—1893)生于乌拉尔一个采矿工程师的家庭。自幼学习钢琴,10岁考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1862年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后与他的学生米留科娃结婚,这不幸的婚姻使他极度失望,从而陷于绝望。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富孀冯-梅克夫人给予了他精神和物质的支援。1893年,柴科夫斯基染上霍乱,同年11月6日在彼得堡去世,终年53岁。

他广泛地吸收意大利的歌剧、法国的芭蕾舞、德国的交响乐和歌曲的精华,他的音乐着重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温暖的抒情性,旋律和配器都极富表现力。 他的代表作品是交响曲:第四、五、六(1878、1888、1893年);管弦乐:《罗米欧与朱丽叶》(1869年);歌剧:《奥涅金》(1878年)、《黑桃皇后》(1890年);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夹子》(1892年);协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等。此外,还有序曲、室内乐、歌曲等大量优秀作品。

欣赏:

1、《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6:35 第一段: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是原民歌主题,抑郁、沉静。第二主题含有祈求和疑问。

第二段:在情调上更加忧郁。诉说性的主题发展到高潮时,已成为哀告式的了。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不完全再现,在它后面加了一个尾声。音乐不像原来那样平静了,而表露出一些激动而愤怒的感情。但结束是平和的,有如把憧憬寄予梦幻之中。

2、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段DVD(1:00:56、1:23:30、1:26:30)剧情:描写的是一位王子齐格弗里德和一位被魔法师罗德伯特变成天鹅的公主奥杰塔的恋爱故事。他们两个忠诚坚贞的爱情终于战胜了魔法师,公主恢复了人形,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23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

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马勒

马勒 (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生于波西米亚(捷克)的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6岁时参加钢琴比赛,被誉为“钢琴天才”。15岁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指挥,成绩优异。19岁时开始了他的指挥和创作生涯,他受聘于维也纳皇家歌剧院。1907年他侨居美国继续他的指挥和创作活动,但每年都回到维也纳度假。1911年5月18日,因心脏病死于维也纳。

他开创了音乐的新形式——声乐交响曲(注:艺术歌曲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他的代表作品有10部规模宏大交响曲,晚年根据中国唐诗谱写的《大地之歌》(注:马勒称它是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乐队的交响曲)等。 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马勒在创作手法上进一步强化了浪漫音乐的发展方向,如在音乐语言上更加个性化,感情表现更加激烈夸张,和声方面极度半音化,这些对20世纪的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欣赏:

1、《大地之歌》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8:23) (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乐队的交响曲) 唱词是李白的《悲歌行》的诗句(“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写的是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然,但“悲哀来到,心灵的花园一片荒凉”,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音乐以颂赞生活开始,而以悲痛欲绝告终。

2、《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片段[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 14:16

参考资料:

http://postbaiducom/fkz=28182436

人物简介/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 (Sir John·Giovanni·Battista·Barbirolli,1899年12月2日—1970年7月29日),英国著名指挥家,生于伦敦一个音乐世家;由于父亲是伦敦帝国管弦乐团的指挥,因此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对音乐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性。

约翰·巴比罗利先学习大提琴,并于11岁首次登台演奏了戈尔塔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引起轰动。1912年,13岁的约翰·巴比罗利进入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专修大提琴与钢琴。1917年毕业后,成为皇后大厅管弦乐团中一名年纪最轻的乐手。

1924年他组织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巴此罗里弦乐合奏团并亲任指挥,1929年转任伦敦皇家歌剧院巡回演出剧团首席指挥,1943年英国哈勒乐团召回他重整乐团,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最辉煌的阶段。

随着他的声名的不断增长,世界各大交响乐团都争相礼聘其出任指挥(包括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

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 在哈勒乐团直到逝世,1958年由常任指挥改任首席指挥,1968年又改为“终身桂冠指挥”。

约翰·巴比罗利一生事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造就了一个哈勒乐团。

鉴于约翰·巴比罗利对英国音乐文化的卓越贡献,1949年受封为骑士,1969年受封为荣誉侍从,1958年获曼彻斯特荣誉市民称号——1950年英国皇家爱乐协会授予他金质纪念奖章,这是最令人渴望的音乐奖之一。

约翰·巴比罗利与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于1965年8月19日在伦敦著名金斯威音乐厅((Kingsway Hall)合作录制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被誉为EMI唱片公司有史以来最成功古典音乐唱片制作。

1970年7月29日,约翰·巴比罗利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71岁。

人物生平/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与杜普雷合作演绎

(1899年─1937年)约翰·巴比罗利 出生在伦敦的音乐家庭,父亲和叔叔都在莱斯特广场帝国剧院(Leicester Square Empire)等歌剧院的交响乐团当小提琴手,也曾经由指挥托斯卡尼尼带领在米兰斯卡拉剧院(La Scala)演出。年轻的约翰·巴比罗利,就这样注定了要成为提琴手,英国音乐专家,和意大利歌剧爱好者。 约翰·巴比罗利在伦敦交响管弦乐团作年轻的大提琴手时,曾制作了一些录音,其中主要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场演出,以及不久后他作独奏的同一作品的第二场演出。1920年代,他转向指挥工作,成立了一支室内管弦乐团,为国家留声机协会(National Gramophone Society)录制新作品,包括艾尔加的Introduction and Allegro,这可能使HMV在艾尔加逝世前避开这首作品。

约翰·巴比罗利为人熟知,因为他能在短时间的通知内准备,确保演出水平。1930年后,他与伦敦交响管弦乐团和伦敦爱乐管弦乐团录制很多作品,并且和杰出独奏家如Fritz·Kreisler(克莱斯勒)、Heifetz(海菲兹)和Rubinstein(阿图尔·鲁宾斯坦)合作,指挥乐团伴奏协奏曲——他的很多演出录音至今仍是经典。

(1937年─1942年)1937年约翰·巴比罗利的事业有成功突破,他获得邀请接替托斯卡尼尼为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当上了这极高荣誉的职位。他在五个乐季的指挥,从现存的录音来看是音乐界的重要成就。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1942年─1970年) 1942年约翰·巴比罗利受邀续约,但如此他就要入籍美国,可是他不想入籍。这时他接到邀请担任曼彻斯特的哈雷管弦乐团(Hallé Orchestra)的主指挥,从此改变了他的事业。

哈雷管弦乐团一度安排与BBC共用乐手,挽救他们度过不景气时代。可是随着他们的音乐会演出范围趋向多样,这安排显得不适合而须终止,同时也要聘请一位顶尖指挥家。只有4位前共用乐手选择加入哈雷管弦乐团,因此约翰·巴比罗利新上任,就要在数星期内重整乐团。他热心投入这份任务。他的“新哈雷”可以在战时曼彻斯特灌录的阿诺德·巴克斯和沃恩-威廉斯的交响乐录音听到。 约翰·巴比罗利指挥乐团达25年,在许多城市演出,也于切尔滕纳姆节(Cheltenham Festival)首演了许多新作。他也指挥BBC和其他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和灌录工作。他晚年时他更新了与EMI的联系,为他发行了一个时代的高品质演出录音,其中有很多一直保持发行。

约翰·巴比罗利诠释艾尔加、沃恩-威廉斯和 很著名,另外他也诠释了舒伯特、贝多芬、威尔第和普契尼的作品。他也坚定支持英国作曲家的新作品,他对此的提倡可以媲美Adrian Boult和Henry Wood。

艺术经历/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约翰·巴比罗利 于1899年出生在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位意大利血统的小提琴家,母亲也是一位法国血统的音乐家。由于巴比罗利出生在这样一个“意—法”血统的家庭中,因此他的原名曾叫乔瓦尼·巴蒂斯塔·巴比罗利,这是一个很“意大利化”的名字。巴比罗利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音乐环境和气氛都十分良好的家庭中,自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益处,他从小便开始学习音乐,11岁时就己登台演奏大提琴了。1911年,12岁的已比罗利进入了伦敦的圣三一音乐学院,以后又成了著名的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中的学生,他在学校中努力学习多种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其中还是以大提琴演奏专业的成绩最为突出。1919年,巴比罗利从音乐学院毕业,便在当时的女王音乐大厅管弦乐团中担任大提琴独奏演员,其实,他早在1915年16岁时,就开始与这家乐团广泛接触了。1918年,巴比罗利应征入伍,但随着战争的迅速结束,他又重新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他先是作为职业大提琴独奏家往来于欧洲各国的音乐舞台上,然后又先后在“国际四重奏团”和“库奇四重奏团”中担任大提琴演奏员,开始了其繁忙的室内乐演奏生涯。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1924年,他着 手组建了一个弦乐合奏团,由他自任指挥,并将其命名为“巴比罗利室内乐团”。从这时起,实际上就已经标志了他作为指挥家的辉煌生涯的开端。1926年,他被聘为英国国家歌剧院的指挥,1929年又首次指挥了著名的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并从这一年开始到1933年间,担任了这个剧院巡回演出团的首席指挥。 1933年至1936年,他又在格拉斯哥的苏格兰交响乐团担任了几年指挥。这时,他已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有了相当广泛的名气了。

1937年,巴比罗利来到了美国,这一年,他首次指挥了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给人们带来了非常良好的印象,后来,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因故卸去了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几经周折以后,这个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名牌乐团,终于相中了巴比罗利,聘请他担任了该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已比罗利在这个乐团中一直干了六年,于1943年辞职回到了英国,之后马上便在曼彻斯特的哈勒管弦乐团中担任首席指挥,为这个乐团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立下了汗马功劳。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进入到本世纪60年代以后, 他又在美国的休斯敦交响乐团中担任了几年首席指挥,此外,还曾以客席指挥的身分,多次指挥世界各国的著名交响乐团,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和芝加哥交响乐团等等。

巴比罗利是英国在世界上威望最高的指挥大师之一,他的艺术生活对英国的音乐事业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由于他在艺术上的功名着著,1949年曾被封为爵士,1958年又被曼彻斯特市封为荣誉市民称号,1969年又被英国皇家封为荣誉侍从称号,成为英国音乐史上获得荣誉称号最多的音乐家之一。

1970年,巴比罗利在伦敦逝世,享年71岁。

人物评价/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约翰·巴比罗利 的指挥风格总是洋溢着丰富的浪漫诗情,尤其是北欧的音乐,最能发挥他所特有的魅力——不管是英国作曲家埃尔加、戴留斯的作品还是西贝柳斯、 或格里格的音乐,他的指挥都流露出迷人的抒情美。

巴比罗利作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尤其是英国的著名指挥家。他的最主要的功绩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了哈勒管弦乐团。哈勒管弦乐团创建于1819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约翰·巴比罗利 简介,这个乐团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较为辉煌的时期,并有着像里希特和哈蒂这样著名的指挥家领导过的经历,然而,真正使这个老牌乐团的水平达到世界一流高度的人物就是巴比罗利。巴比罗利从1943年接任这个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以后,经过了数年的艰苦努力和严格训练,终于使这个老化而不甚景气的乐团恢复了生气。一举成为欧洲乃至世界闻名的一流交响乐团。他在担任这个乐团的常任指挥期间,曾经多次率领该团到各国访问演出和灌制唱片,为其获得世界性的影响制造了很大的声势。由于他为这个乐团赢来了建团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期”,因此该团将“桂冠指挥家”的称号赠予他。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巴比罗利是 一位民族气质很强的指挥家,他的指挥生涯中的突出功绩和贡献,基本上都是表现在对于英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上,这方面,除了在扶植哈勒乐团上所做出的伟大业绩以外,还表现在对英国作曲家的作品的宣传介绍等许多方面:在这方面,他与比彻姆、布尔特和萨金特等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然而巴比罗利本人亦是一位能够自如地掌握多风格作品的指挥大师,在指挥歌剧方面,他除了指挥英国歌剧以外,也非常善于指挥德国歌剧,50年代时就曾在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指挥演出过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但与伊索尔德》约翰·巴比罗利 简介,并且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对于意大利歌剧,他的演释则似乎更胜一筹,普契尼和威尔弟等人的歌剧,在他看来都是很合他的口味,这恐怕与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意大利血缘关系联系甚密吧。

巴比罗利的指挥风格是稳健、清新、细腻和流畅,在演释作品时,他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抒情的浪漫情调,但却始终能够很好地保持相对的理智性,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极佳地掌握作品处理上的分寸感,从这方面来看,他是一位艺术修养十分深厚的指挥大师。

巴比罗利在演释英国作曲家的作品上,其最为拿手的就要数埃尔加、沃安·威廉斯和戴留斯的作品,他在指挥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时,那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他与英国著名女大提琴家杜普雷合作演奏的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就是极其精彩的,带有经典性的演释,他们合作录制的唱片,一直是这部作品的唱片中最权威的版本,多年来还始终未有人超越过他们。而这样精湛的诠释,在巴比罗利大量的擅长曲目中,也仅仅是一个突出而微小的例子。

巴比罗利除了对英国作曲家的作品的著名诠释以外,北欧作曲家的作品,则是他另一个尽情遨游的王国,也许是巴比罗利本身那种沉稳而细腻的气质,与北欧音乐中那清澈、秀美和自然的意境极相吻合的原故,他对于北欧音乐有着一种很奇妙的理解能力和偏爱心理,这一切,都在他指挥演奏的西贝柳斯和格里格等人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有的评论家曾评论他指挥的北欧作品具有一种“迷人的抒情美”,这一点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一种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读者大概 认为巴比罗利只是那种擅长表现气质高雅的英国音乐作品和风格清秀的北欧音乐作品的指挥家,其实则不然,巴比罗利对于风格沉稳深重,思想性强烈的德奥音乐作品和热情明朗、戏剧性较强的意大利音乐作品,都有着十分独特的演释能力,前面已经提到了,巴比罗利在指挥瓦格纳、威尔弟和普契尼的歌剧时,曾经有着非常激动人心的成功,其实他在对德奥交响乐作品的演释上,也有着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对于后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他有着十分出色的驾驭能力,在这里,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对 作品的解释,他曾是国际上一系列 作品指挥专家中的一员。而对于意大利音乐,他的身上则有着一种本能的血统优势,这一点读者从前面的阐述中已经有所了解,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他不仅善于指挥意大利作品,而且还改编了许多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如将科莱里的小提琴曲和佩戈莱西的歌剧音乐改编成管弦乐曲等等,这些工作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巴比罗利对 的第2交响曲理解很透彻,Lyndon Jenkins在他的评论中提到巴比罗利在斯图加特指挥演出之前,已经在12年间32次指挥过该作品。

在第一乐章,声音会让你感觉有厌倦尘世的意味,甚至感到巴比罗利已经病体沉重也不值得奇怪,那悲伤的歌唱浸满了每一页乐谱。乐曲富于歌唱性,弦乐富于表现力,而木管乐器更是独具特色。你还可以感受到第一乐章在巴比罗利的理解中,乐曲中的紧张情绪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在音乐抒情的表达方面,他的风格与克伦贝勒很相似。演奏中令人感受最深的是现场演出中的戏剧性效果,你恐怕不得不接受这一特点。在再现部,奥托·克伦佩勒急速的风格继续表现出来,以至乐曲推向 时并没有采用放缓节奏的方式来增强效果。

巴比罗利的确是处理乐曲速度关系的大师,当乐曲以紧迫的情绪进行到尾声时,便以稍快的速度达到 。我还很欣赏巴比罗利似乎让乐章停留在问题上的处理手法,很少有指挥家有那么独特的处理方式。

总的来说,这是充满古典风格,而又将克伦贝勒的速度感和布鲁诺·瓦尔特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诠释。

人物录音/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20世纪指挥家系列)

EMI 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唱片 (约翰·巴比罗利)

编号:EMI Great Conducto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5 75100 2 (2CD)

:第2交响曲“复活”

Helen Donath(女高音),Birgit Finnil(女中音)

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

1970年4月5日在斯图加特的Konzerthaus Liederhalle现场录制

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伦敦交响乐团

1969年9月27日在伦敦的Abbey Road Studios录制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

哈雷乐团

1956年6月21日和23日在曼彻斯特的Free Trade Hall录制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

哈雷乐团

1957年5月21日和22日在曼彻斯特的Free Trade Hall录制

普契尼:蝴蝶夫人:第1幕中的爱情二重唱

蕾娜塔·斯科多(女高音),卡洛·贝尔贡齐(男高音)

罗马歌剧院乐团

1966年8月在罗马歌剧院录制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这听上 去好像是这位伟大的老人正在努力撼动着永恒之门”,1970年4月5日,一位听众聆听了巴比罗利(Barbirolli)在斯图加特指挥的 《第2交响曲》后,对柏林爱乐乐团的总监发出这样的感慨。在那时候,“这位伟大的老人”仅有几个星期的生命了,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忙于这样特殊的演出,因此这位听众的评价也许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巴比罗利曾于1969年11月在曼彻斯特指挥过第2交响曲,这是他5个月之后再一次指挥该曲目。我非常后悔本来我是有机会去曼彻斯特聆听他的演出的,但是我没能成行。作为一个15岁的古典音乐的入门者,我选择了在这之前的一周欣赏巴比罗利指挥罗西尼、德彪西和埃尔加的作品。幸运的是斯图加特的演出被录制下来,并且有几年市面上有一个非正式的Arkadia版本。从音质上看,这个版本存在相当多的不足,而且也很难找到。但是据说斯图加特广播电台保存了母带,我们当中许多非常欣赏那场演出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够正式发行这个版本。如今在EMI发行的“20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中,这个愿望成为了现实。

只有大师级的指挥家在指挥 的第三乐章时才能将作品中的讥讽和嘲弄表现出来,而巴比罗利就是属于那一类的指挥。他确实理解了作品中的奇异和错乱之处。 的作品毕竟表现的是透过凹面镜看到的世界。我上文提到的管乐器在这里又对音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表达。旋律中那不稳定抒情线索显示出巴比罗利认为这确实不是令人舒服音乐。我也很喜欢弦乐的表达以及对乐曲中强烈动机的体现。乐曲的中间部分有努力和兴奋的情绪,小号独奏震撼人心,我不知道还有谁能有这样的效果,甚至是克伦贝勒,并且在不断变换的乐曲中充满着怀旧的隐痛。乐曲的确表达了作品的本意。为什么其他指挥家不能使小号演奏者也达到如此效果呢?难道是演奏者认为声音过于平淡了吗?你还可以注意到木管乐器优美、富于情趣和生动的演奏,以及有时发出的厌恶的哭号,充分展现了作品的力度。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在第四乐章 ,Birgit Finnil在“原光”中作了合适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铜管乐器在她开始时的稳重感 乐在乐章结束时华丽的表现。我想那晚的演出一定很独特,虽然显得很俏皮,但是我们可以容忍这样的诠释。总而言之,这是十分 化的诠释,我的意思是演奏充满了美妙的特性——从响亮的铜管乐器到突出的旋律线条,而不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虔诚而审慎的圣歌。第五乐章以令人激动的方式开始,当乐音趋于平缓时,木管乐器的优美音色方才凸现出来。在“旷野中呼喊”之后,巴比罗利采用了最直接的方式进行诠释,既不过份也不怪诞。乐曲自由地发展着,独奏乐器在其间呈现出不同的质感,令人赏心悦目。巴比罗利将音乐中的戏剧成份表现得很华丽而富于变化,甚至活泼的小调都显得富有力度。他没有像其他一些指挥家那样作出非常坚韧风格的诠释,但是时间会证明自有他的道理。乐曲开始的动机变得非常不安定,就像有一个在冒着气泡的大锅炉,然后庄严的铜管乐器带着宏亮的颤音将乐曲引入 ,使得情节富于戏剧性的色彩。雄壮的进行曲同样也与克伦贝勒相似,带着鲜明的力度和勇气。乐曲同样非常华美而不狂躁。虽然在铜管乐器演奏中的停顿和开始有些失误的地方,但是你还期望什么呢?不管怎样,它也是辛苦和努力的反映。你也可以很清晰地听到每一个细节,因为如同其他指挥 作品的指挥家一样,巴比罗利懂得如何让每一个音符富于表现力,特别是在进行曲结束部分的段落,录音非常清晰。在间奏曲中甚至可以清楚地分辨出独奏的长号和乐队里的其他首席。这是我听过的最为真实的演奏。当合唱队进入的时候,现场相当平静,这不是像石膏圣人般的平静,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平静,面对来之不易的判决,他感悟到自己生命的罪恶并有所悔悟,而最终归于欢乐。

约翰·巴比罗利与杜普雷合作录制的音乐唱片

如果你还 听过巴比罗利指挥 的录音室版本,也许就会对这个版本不感兴趣。但这是一个令人着迷,充满内省、戏剧效果,还有点危险的版本,其原因在于它是现场录音,以及巴比罗利对 作品的理解,使得乐谱上的符号变成生动的实体。正如同他6周以后在伦敦指挥的布鲁克纳的第8交响曲(唱片号:BBC Legends BBCL 4067-2)一样,他似乎在呈现乐曲赋予的勇气,并且在和逐渐逼进的死亡进行抗争,现在听起来非常动人。撼动着永恒之门,就如同斯图加特演出的一位听众所说的那样。这样与众不同的诠释,你需要了解乐曲本身以及一位伟大的指挥 作品的指挥家正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些情形。虽然乐队的演奏有些瑕疵,就像我说的那样,合奏中有些小失误,这可能是你不希望听到和注意到的。除了第一乐章中尾声时小号部分错过了 的合奏,慢了一两个小节外,其他什么也不能让你丢弃它。总的来看我认为,这个录音也非常优秀的,当然不是那种普通的录音,录音记录下来的细节远远超过了它的瑕疵。

唱片上的其他曲目也很好的表现了巴比罗利的艺术风格。很可惜,没有沃恩-威廉斯的作品,也许这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许多人都将会收藏巴比罗利指挥的沃恩·威廉斯的作品,这张唱片收录 的作品也许是想给听众提供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录音。我想有些事情可能与录制《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有关系。该作品是在1969年EMI录制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剩余的时间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那时唱片并没有发行,直到1970年EMI为了纪念巴比罗利才发行过一次,所以很多人可能没有这个版本。如果你听过《英雄生涯》录音中那速度极快的演奏,甚至有些破坏作品的原意,就能对《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有所了解。伦敦交响乐团的确演奏得非常突出。号角十分老练,而弦乐也很好地烘托了巴比罗利的指挥风格。大提琴的音色潜得很深,我怀疑是不是能到达地下水位。木管乐器表现的学徒形象红润和丰满,甚至是一个有些过于成熟的学徒。录音并不是那种充满激动人心的类型,不能够让我经常想聆听它,但是指挥在音乐中赋予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曲,录音也是优美动人。

约翰·巴比罗利早期录音CD封面

拉威尔和埃尔加的作品是巴比罗利早期的录音,那时正是他在1950年代中晚期与哈雷乐团合作的黄金时期,当时他正在为Pye录音,其中还有Mercury的录音师参与。同样,这些录音也不易在市面上找到,因此唱片里能收录它们真实很不错。拉威尔的《鹅妈妈》是1957年哈雷乐团高标准的演绎,鲜明而严谨。巴比罗利也是半个法国人,对法国音乐通常很感兴趣。这里他的诠释既有丰富的细节,又有抒情的曲调和令人愉快的感悟。从录音上也很难听出是多年前的老录音,拉威尔的作品被放在埃尔加的之前,作了一个诱人的铺垫。

如果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巴比罗利1956年为Pye录制的与哈雷乐团合作的《谜语变奏曲》版本,而不是10年以后与爱乐乐团为EMI录制的版本。这个版本在市面上已经很多年找不到了,并且仅有的CD版本发行时间很短,因此多数人都没有这个录音。虽然这是在空荡荡的Free Trade Hall录制的录音室版本,但是却能让你感觉真像是一次现场演出。每一次变奏都是自然的流露,毫无停滞地从上一变奏发展而来,真正成为了一个整体。与10年后的版本相比,第5变奏稍显自由,我认为另外的那个版本通过稍快的速度显示了更多的狂想曲风格和更多的抒情成份。丰富的堂音也为曲目增色不少。在第4变奏和第7变奏中,你可以感觉到这种影响,弦乐清晰可辨,大提琴潜得很深。必须承认的是,巴比罗利在这两个版本中都充满了想象力和 。第8变奏作为“奥古斯特·耶格(Nimrod)”的前奏,优雅而谦和,那正是你所渴望的演绎,甚至是乐器运用的好教材,从大提琴到小提琴连贯的滑音充分呈现了作品的抒情性。第10变奏稍显活泼的风格又和第11变奏狂暴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认为巴比罗利在这部作品中最成功的不是“奥古斯特·耶格”,而是第12变奏和第13变奏。Basil Nevinson演奏的大提琴变奏部分为巴比罗利的指挥增色不少,就像是在寒冷的日子里有一件温暖而宽大的外衣包裹着你。乐曲十分流畅地转入了下一变奏“浪漫曲”,让人想起远在他乡的老友。我想,这就是诠释的精髓。

数年以前,我曾经造访过位于伍斯特(Worcester)附近伯洛德海斯(Broadheath)的“埃尔加生平纪念馆”。在一个炎热夏季的下午,我像许多先前到访过的人一样,坐在窗台上眺望着满园盛开的鲜花。这似乎是18世纪初,而不是19世纪的开始。屋子里的音箱正在播放着“浪漫曲”,似乎在告诉我,如果我需要,埃尔加可以唤醒我那心灵深处的乡愁。当然与埃尔加同一时代 也可以做到,但是却不是同样的温情。回想在埃尔加作品中出现的地名:《在南方》中的阿莱索(Alassio),《第2交响曲》中的威尼斯,在 “耶稣的使徒”唱段中的朗顿玛施(Longdon Marsh)。过去深藏在心底的地名会唤起现在心灵中的秘密,宁静中唤醒沉睡的记忆。因此,《谜语变奏曲》的确是关于友谊的,但是正如许多埃尔加深奥的音乐一样,它们也反映了记忆的影响力。在《浪漫曲》中,巴比罗利通过定音鼓表现的航船引擎的悸动,对单簧管主题“平静的海面和繁荣的航运”作出了诠释,体现了他意识到了记忆的价值,并且知道如何去利用它。这就是赞美记忆、呈现记忆的特殊变奏。不要问我巴比罗利是如何做到的,因为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这些仅仅是你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似乎是伟大的演绎所特有的。还有就是终曲的演奏很和谐统一,你会很喜欢这样一个《谜语变奏曲》录音版本。

节选自普契尼《蝴蝶夫人》的《爱情二重唱》被安排在 交响曲的后面让人感到有些奇怪,虽然可能需要一些曲目来让整张唱片的内容丰富。巴比罗利是一位很杰出的歌剧指挥,但仅仅录制过三首歌剧。(他本来会在1968年录制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但是由于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取消了,后来在巴比罗利去世后由卡拉扬完成。)巴比罗利在自己的故乡罗马指挥了《蝴蝶夫人》,这是深受喜爱的经典版本。我最喜欢的唱段是《爱情二重唱》开始的几分钟,以及而后男高音那动人演唱。卡洛·贝尔贡齐(Carlo Bergonzi)是位很聪明的歌手,而蕾娜塔·斯科多(Renata Scotto)是最好的蝴蝶夫人之一,罗马歌剧院乐团在巴比罗利充满灵气的指挥下很好地烘托了歌手,富于热情和力度。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语: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因为父亲是音乐家,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

舒伯特在世时,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著作出版。他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去职位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的接济。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坟墓旁。

扩展资料:

舒伯特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

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 

连篇歌曲集3部 :《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

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

-弗朗茨·舒伯特

花腔女高音音色华丽清脆高亢,善於快速的装饰音群,在高音处极为灵便,根据其号型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抒情花腔女高音与戏剧花腔女高音。

抒情女高音是最多的一种女高音,其音色柔美而富感情,多数歌剧角色都由这一个声部的歌手担当。

戏剧女高音声音浑厚洪亮,富有戏剧性,能处理极端强烈的戏剧变化。

另外有一种被称为“瓦格纳女高音”的女高音,其号型、音量与浑厚程度较戏剧女高音更胜,这样的特点也使得她们能够胜任瓦格纳的歌剧中对女高音的要求。但这种“瓦格纳女高音”十分稀少。

扩展资料:

抒情女高音的音域通常是从小字组的b到小字三组的c。她们声音宽广而清朗,与花腔女高音相比更为柔和,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曲调,抒发富于诗意的和内在的感情,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就是一首抒情女高音独唱曲。

虽然她们的声部不处在最高或最低的极端处,也不以力量、浑厚程度等特性著称(有一些女抒情女高音也具有浑厚、有力等特性,不可一概而论),但正因为她们音色的单纯柔美,作曲家通常借由这一声部塑造天真脆弱而多愁善感的角色。

普契尼的歌剧《强尼·史基基》中一首著名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是最典型的抒情女高音的作品,历来也深受女高音们喜爱,被无数女高音歌唱家演绎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0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