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龙结局是什么?

巴比龙结局是什么?,第1张

巴比龙真实事件的德加结局是留在了恶魔岛。巴比龙的同伴德加到最后留在了恶魔岛。就在巴比龙到达恶魔岛之后,在这里就发现了他的同伴德加,德加在恶魔岛已经驻留了好几年的时间了,当时因为德家不服从典狱长,所以就被送到了恶魔岛。

巴比龙想要逃出恶魔岛的想法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后来巴比龙真的离开了恶魔岛,但是德家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恶魔岛。德加当时没有离开恶魔岛,有可能是心中的激情被削减的一点不剩了,也有可能是他厌倦了逃命的生活,可能大多数的人和德加一个想法。

巴比龙由来

巴比龙是亨利查理尔的绰号,绰号得名于他胸前蝴蝶形的纹身。1930年,亨利查理尔被控杀害一名皮条客而被捕入狱,他同时还被指控犯有诈骗罪等多项罪名。亨利·查理尔被流放到圭亚那一个名为魔鬼岛的苦役营终身服刑。这个岛四面环水,水里时常可以见到游弋的大鲨鱼。

在这个荒莽地带,四处都流行着疾病,没日没夜的劳作致使90%的苦役活不到刑期结束便得暴病死去。亨利查理尔始终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为了洗刷自己的罪名,从他踏上魔鬼岛的第一天,他就开始策划逃跑,但是非常不幸,他第一次出逃没能成功。

亨利查理尔被单独囚禁在一个潮湿,窄小的小号里。孤独,终日不见阳光,寄生虫的侵扰几乎让亨利查理尔神经错乱。1440天后,亨利查理尔才被放出来,这一切促使亨利查理尔更加坚定了出逃的决心。一次又一次地逃狱,也一次又一次被捉回。

卡通黄兔子最著名的名字应该就是“巴比”(BugsBunny),是华纳兄弟出品的动画片《小兔巴比》中的主角。巴比是一只智慧、搞笑、反骨的兔子,经常和其他动物或人物展开搞笑、战斗的故事。

巴比的形象非常经典,背上有个白色的三角形图案,耳朵有一点儿弯曲,嘴巴有点像兔子牙。他非常喜欢吃胡萝卜,也常常用“你这个白痴”“私人空房”这些经典的语言来逗笑观众。

巴比不仅在美国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地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的形象、语言和故事经常被人模仿和引用。巴比的形象也经常被用作商业宣传,例如在**院吃爆米花、化妆品广告等等。

最近看了一部**《巴比龙》,由帅哥查理·汉纳姆出演。故事讲得是,江湖人称“巴比龙”的亨利被人诬陷杀人,关入恶魔岛。他在监狱里向往自由,十几年里不断越狱的故事。

**开头有个情节,亨利是盗窃高手,刚刚做了笔大“买卖”的他和女友谈到未来,女友希望他们马上远走高飞,亨利却说等他再挣最后一笔钱。话音刚落,警察破门而入,以杀人嫌疑将其逮捕。

这样的**情节我们见过太多,贪污者总想收最后一次钱,结果被人发现;走私者说最后一次出海,结果死在海上;杀手参加最后一次行动,结果被杀;抢劫者想捞最后一票,结果入狱。

不仅旁门左道的下场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做选择也是这样:

炒股的人,在股票不断创新高时买入,他知道有风险,但是看到有如此多的买入者,有层出不穷的好消息,这让他幻想可以再赚十个点出局。结果通常是爆出黑天鹅事件,趋势逆转,股票连续跌停套牢了绝大多数人。

再比如比特币,去年最高曾经达到19万美元,现在价格却在3千美元徘徊,暴跌了84%,有多少人会理智选择在暴跌前出局?

你会说,这些事情当然要看运气,我们怎么可能猜到最后的结局?

不错,我们的确不用猜。聪明的数学家给出了一套算法,用在当我们面对不确定性,茫然无措、不知如何下手时做选择,这套算法能让我们得到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这就是“37%原则”。

JP摩根说,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你的伴侣。那么在这方面,该算法如何指导年轻人选伴侣呢?

数学家这样假设,一位年轻人22岁,他计划35岁之前完成婚姻大事,假定他心仪的女孩不会等他,双方一旦错过,年轻人就只能顺延着往后选。

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就通过如此假设,变得可以适用“37%原则”。

这就是说,一个年轻人,理论上讲,应该在27岁前的5年里,尽可能多地接触优秀的女生,这样的接触有助于发现你的“异性缘”实力,让你知道你能接触到的、女孩子的最高水准(假设为A水准)。

按“37%原则”,在27~35岁的8年里,如果你发现有超过A水准的女生,你应该果断出击,争取和她共结连理。

当然,如果你的条件不够好,追求失败的概率比较大,你可能需要调低这个比例,比如30%;反之,你人长得帅,家庭条件也可以,那就不妨调高到50%。

马库拉是最早投资苹果公司的人,他最初入股91万美元,后来又以其信用帮助苹果从银行借了25万美元的贷款。他最高拥有超过10%的苹果股份,如果他将这些股份留到今天的话大概是900亿美元,而他实际在10亿美元就出了局。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相对于未来收益900亿,他在10亿美元出局让人感觉亏大了。

我没能查到马库拉在苹果投资的更详细资料,但是我通过搜索发现了以下情况:

(左:乔布斯,右:马库拉)

因此,我不妨大胆推测下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1997年苹果面临最艰难的日子,乔布斯回归,马库拉与乔布斯不合,马库拉预计未来数年,苹果可能走下坡路,其最高市值不会超过当下的30亿美元,因此他清空苹果股权,获利10亿美元出局。

10亿正好是当时苹果价值30亿的33%,因为对苹果的悲观,马库拉很有可能把“37%原则”的比例下调为33%。

由此来看,马库拉不是愚蠢、不是亏了,反而是在苹果最危险的时候做出了最理智的选择。

再看文章开头的“巴比龙”亨利,他在被捕前对女友说这是最后一次出手。假如他一共做了100次案子(包括这最后一次),理论上来说,他应该在第37次左右就远走高飞,这样既有收益又比较安全。而他在第99次作案后还心存侥幸,显然从数学理论上来说他就犯了大错。

当然,人生没有最优解。

但是,有一个认知是:数学很可能是这个宇宙的终极真理。它不光适用于我们的文明,也可能适用于这个宇宙。

我们懂一点数学知识,其实是掌握了应对复杂系统、应付不确定未来的一种算法、一种工具,这些认知能够让你少些纠结,多些理性,提高我们把事做好的概率。

人物简介/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 (Sir John·Giovanni·Battista·Barbirolli,1899年12月2日—1970年7月29日),英国著名指挥家,生于伦敦一个音乐世家;由于父亲是伦敦帝国管弦乐团的指挥,因此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对音乐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性。

约翰·巴比罗利先学习大提琴,并于11岁首次登台演奏了戈尔塔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引起轰动。1912年,13岁的约翰·巴比罗利进入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专修大提琴与钢琴。1917年毕业后,成为皇后大厅管弦乐团中一名年纪最轻的乐手。

1924年他组织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巴此罗里弦乐合奏团并亲任指挥,1929年转任伦敦皇家歌剧院巡回演出剧团首席指挥,1943年英国哈勒乐团召回他重整乐团,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最辉煌的阶段。

随着他的声名的不断增长,世界各大交响乐团都争相礼聘其出任指挥(包括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

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 在哈勒乐团直到逝世,1958年由常任指挥改任首席指挥,1968年又改为“终身桂冠指挥”。

约翰·巴比罗利一生事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造就了一个哈勒乐团。

鉴于约翰·巴比罗利对英国音乐文化的卓越贡献,1949年受封为骑士,1969年受封为荣誉侍从,1958年获曼彻斯特荣誉市民称号——1950年英国皇家爱乐协会授予他金质纪念奖章,这是最令人渴望的音乐奖之一。

约翰·巴比罗利与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于1965年8月19日在伦敦著名金斯威音乐厅((Kingsway Hall)合作录制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被誉为EMI唱片公司有史以来最成功古典音乐唱片制作。

1970年7月29日,约翰·巴比罗利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71岁。

人物生平/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与杜普雷合作演绎

(1899年─1937年)约翰·巴比罗利 出生在伦敦的音乐家庭,父亲和叔叔都在莱斯特广场帝国剧院(Leicester Square Empire)等歌剧院的交响乐团当小提琴手,也曾经由指挥托斯卡尼尼带领在米兰斯卡拉剧院(La Scala)演出。年轻的约翰·巴比罗利,就这样注定了要成为提琴手,英国音乐专家,和意大利歌剧爱好者。 约翰·巴比罗利在伦敦交响管弦乐团作年轻的大提琴手时,曾制作了一些录音,其中主要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场演出,以及不久后他作独奏的同一作品的第二场演出。1920年代,他转向指挥工作,成立了一支室内管弦乐团,为国家留声机协会(National Gramophone Society)录制新作品,包括艾尔加的Introduction and Allegro,这可能使HMV在艾尔加逝世前避开这首作品。

约翰·巴比罗利为人熟知,因为他能在短时间的通知内准备,确保演出水平。1930年后,他与伦敦交响管弦乐团和伦敦爱乐管弦乐团录制很多作品,并且和杰出独奏家如Fritz·Kreisler(克莱斯勒)、Heifetz(海菲兹)和Rubinstein(阿图尔·鲁宾斯坦)合作,指挥乐团伴奏协奏曲——他的很多演出录音至今仍是经典。

(1937年─1942年)1937年约翰·巴比罗利的事业有成功突破,他获得邀请接替托斯卡尼尼为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当上了这极高荣誉的职位。他在五个乐季的指挥,从现存的录音来看是音乐界的重要成就。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1942年─1970年) 1942年约翰·巴比罗利受邀续约,但如此他就要入籍美国,可是他不想入籍。这时他接到邀请担任曼彻斯特的哈雷管弦乐团(Hallé Orchestra)的主指挥,从此改变了他的事业。

哈雷管弦乐团一度安排与BBC共用乐手,挽救他们度过不景气时代。可是随着他们的音乐会演出范围趋向多样,这安排显得不适合而须终止,同时也要聘请一位顶尖指挥家。只有4位前共用乐手选择加入哈雷管弦乐团,因此约翰·巴比罗利新上任,就要在数星期内重整乐团。他热心投入这份任务。他的“新哈雷”可以在战时曼彻斯特灌录的阿诺德·巴克斯和沃恩-威廉斯的交响乐录音听到。 约翰·巴比罗利指挥乐团达25年,在许多城市演出,也于切尔滕纳姆节(Cheltenham Festival)首演了许多新作。他也指挥BBC和其他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和灌录工作。他晚年时他更新了与EMI的联系,为他发行了一个时代的高品质演出录音,其中有很多一直保持发行。

约翰·巴比罗利诠释艾尔加、沃恩-威廉斯和 很著名,另外他也诠释了舒伯特、贝多芬、威尔第和普契尼的作品。他也坚定支持英国作曲家的新作品,他对此的提倡可以媲美Adrian Boult和Henry Wood。

艺术经历/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约翰·巴比罗利 于1899年出生在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位意大利血统的小提琴家,母亲也是一位法国血统的音乐家。由于巴比罗利出生在这样一个“意—法”血统的家庭中,因此他的原名曾叫乔瓦尼·巴蒂斯塔·巴比罗利,这是一个很“意大利化”的名字。巴比罗利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音乐环境和气氛都十分良好的家庭中,自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益处,他从小便开始学习音乐,11岁时就己登台演奏大提琴了。1911年,12岁的已比罗利进入了伦敦的圣三一音乐学院,以后又成了著名的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中的学生,他在学校中努力学习多种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其中还是以大提琴演奏专业的成绩最为突出。1919年,巴比罗利从音乐学院毕业,便在当时的女王音乐大厅管弦乐团中担任大提琴独奏演员,其实,他早在1915年16岁时,就开始与这家乐团广泛接触了。1918年,巴比罗利应征入伍,但随着战争的迅速结束,他又重新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他先是作为职业大提琴独奏家往来于欧洲各国的音乐舞台上,然后又先后在“国际四重奏团”和“库奇四重奏团”中担任大提琴演奏员,开始了其繁忙的室内乐演奏生涯。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1924年,他着 手组建了一个弦乐合奏团,由他自任指挥,并将其命名为“巴比罗利室内乐团”。从这时起,实际上就已经标志了他作为指挥家的辉煌生涯的开端。1926年,他被聘为英国国家歌剧院的指挥,1929年又首次指挥了著名的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并从这一年开始到1933年间,担任了这个剧院巡回演出团的首席指挥。 1933年至1936年,他又在格拉斯哥的苏格兰交响乐团担任了几年指挥。这时,他已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有了相当广泛的名气了。

1937年,巴比罗利来到了美国,这一年,他首次指挥了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给人们带来了非常良好的印象,后来,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因故卸去了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几经周折以后,这个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名牌乐团,终于相中了巴比罗利,聘请他担任了该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已比罗利在这个乐团中一直干了六年,于1943年辞职回到了英国,之后马上便在曼彻斯特的哈勒管弦乐团中担任首席指挥,为这个乐团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立下了汗马功劳。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进入到本世纪60年代以后, 他又在美国的休斯敦交响乐团中担任了几年首席指挥,此外,还曾以客席指挥的身分,多次指挥世界各国的著名交响乐团,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和芝加哥交响乐团等等。

巴比罗利是英国在世界上威望最高的指挥大师之一,他的艺术生活对英国的音乐事业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由于他在艺术上的功名着著,1949年曾被封为爵士,1958年又被曼彻斯特市封为荣誉市民称号,1969年又被英国皇家封为荣誉侍从称号,成为英国音乐史上获得荣誉称号最多的音乐家之一。

1970年,巴比罗利在伦敦逝世,享年71岁。

人物评价/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约翰·巴比罗利 的指挥风格总是洋溢着丰富的浪漫诗情,尤其是北欧的音乐,最能发挥他所特有的魅力——不管是英国作曲家埃尔加、戴留斯的作品还是西贝柳斯、 或格里格的音乐,他的指挥都流露出迷人的抒情美。

巴比罗利作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尤其是英国的著名指挥家。他的最主要的功绩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了哈勒管弦乐团。哈勒管弦乐团创建于1819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约翰·巴比罗利 简介,这个乐团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较为辉煌的时期,并有着像里希特和哈蒂这样著名的指挥家领导过的经历,然而,真正使这个老牌乐团的水平达到世界一流高度的人物就是巴比罗利。巴比罗利从1943年接任这个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以后,经过了数年的艰苦努力和严格训练,终于使这个老化而不甚景气的乐团恢复了生气。一举成为欧洲乃至世界闻名的一流交响乐团。他在担任这个乐团的常任指挥期间,曾经多次率领该团到各国访问演出和灌制唱片,为其获得世界性的影响制造了很大的声势。由于他为这个乐团赢来了建团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期”,因此该团将“桂冠指挥家”的称号赠予他。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巴比罗利是 一位民族气质很强的指挥家,他的指挥生涯中的突出功绩和贡献,基本上都是表现在对于英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上,这方面,除了在扶植哈勒乐团上所做出的伟大业绩以外,还表现在对英国作曲家的作品的宣传介绍等许多方面:在这方面,他与比彻姆、布尔特和萨金特等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然而巴比罗利本人亦是一位能够自如地掌握多风格作品的指挥大师,在指挥歌剧方面,他除了指挥英国歌剧以外,也非常善于指挥德国歌剧,50年代时就曾在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指挥演出过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但与伊索尔德》约翰·巴比罗利 简介,并且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对于意大利歌剧,他的演释则似乎更胜一筹,普契尼和威尔弟等人的歌剧,在他看来都是很合他的口味,这恐怕与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意大利血缘关系联系甚密吧。

巴比罗利的指挥风格是稳健、清新、细腻和流畅,在演释作品时,他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抒情的浪漫情调,但却始终能够很好地保持相对的理智性,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极佳地掌握作品处理上的分寸感,从这方面来看,他是一位艺术修养十分深厚的指挥大师。

巴比罗利在演释英国作曲家的作品上,其最为拿手的就要数埃尔加、沃安·威廉斯和戴留斯的作品,他在指挥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时,那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他与英国著名女大提琴家杜普雷合作演奏的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就是极其精彩的,带有经典性的演释,他们合作录制的唱片,一直是这部作品的唱片中最权威的版本,多年来还始终未有人超越过他们。而这样精湛的诠释,在巴比罗利大量的擅长曲目中,也仅仅是一个突出而微小的例子。

巴比罗利除了对英国作曲家的作品的著名诠释以外,北欧作曲家的作品,则是他另一个尽情遨游的王国,也许是巴比罗利本身那种沉稳而细腻的气质,与北欧音乐中那清澈、秀美和自然的意境极相吻合的原故,他对于北欧音乐有着一种很奇妙的理解能力和偏爱心理,这一切,都在他指挥演奏的西贝柳斯和格里格等人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有的评论家曾评论他指挥的北欧作品具有一种“迷人的抒情美”,这一点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一种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读者大概 认为巴比罗利只是那种擅长表现气质高雅的英国音乐作品和风格清秀的北欧音乐作品的指挥家,其实则不然,巴比罗利对于风格沉稳深重,思想性强烈的德奥音乐作品和热情明朗、戏剧性较强的意大利音乐作品,都有着十分独特的演释能力,前面已经提到了,巴比罗利在指挥瓦格纳、威尔弟和普契尼的歌剧时,曾经有着非常激动人心的成功,其实他在对德奥交响乐作品的演释上,也有着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对于后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他有着十分出色的驾驭能力,在这里,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对 作品的解释,他曾是国际上一系列 作品指挥专家中的一员。而对于意大利音乐,他的身上则有着一种本能的血统优势,这一点读者从前面的阐述中已经有所了解,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他不仅善于指挥意大利作品,而且还改编了许多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如将科莱里的小提琴曲和佩戈莱西的歌剧音乐改编成管弦乐曲等等,这些工作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巴比罗利对 的第2交响曲理解很透彻,Lyndon Jenkins在他的评论中提到巴比罗利在斯图加特指挥演出之前,已经在12年间32次指挥过该作品。

在第一乐章,声音会让你感觉有厌倦尘世的意味,甚至感到巴比罗利已经病体沉重也不值得奇怪,那悲伤的歌唱浸满了每一页乐谱。乐曲富于歌唱性,弦乐富于表现力,而木管乐器更是独具特色。你还可以感受到第一乐章在巴比罗利的理解中,乐曲中的紧张情绪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在音乐抒情的表达方面,他的风格与克伦贝勒很相似。演奏中令人感受最深的是现场演出中的戏剧性效果,你恐怕不得不接受这一特点。在再现部,奥托·克伦佩勒急速的风格继续表现出来,以至乐曲推向 时并没有采用放缓节奏的方式来增强效果。

巴比罗利的确是处理乐曲速度关系的大师,当乐曲以紧迫的情绪进行到尾声时,便以稍快的速度达到 。我还很欣赏巴比罗利似乎让乐章停留在问题上的处理手法,很少有指挥家有那么独特的处理方式。

总的来说,这是充满古典风格,而又将克伦贝勒的速度感和布鲁诺·瓦尔特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诠释。

人物录音/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20世纪指挥家系列)

EMI 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唱片 (约翰·巴比罗利)

编号:EMI Great Conducto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5 75100 2 (2CD)

:第2交响曲“复活”

Helen Donath(女高音),Birgit Finnil(女中音)

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

1970年4月5日在斯图加特的Konzerthaus Liederhalle现场录制

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伦敦交响乐团

1969年9月27日在伦敦的Abbey Road Studios录制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

哈雷乐团

1956年6月21日和23日在曼彻斯特的Free Trade Hall录制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

哈雷乐团

1957年5月21日和22日在曼彻斯特的Free Trade Hall录制

普契尼:蝴蝶夫人:第1幕中的爱情二重唱

蕾娜塔·斯科多(女高音),卡洛·贝尔贡齐(男高音)

罗马歌剧院乐团

1966年8月在罗马歌剧院录制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这听上 去好像是这位伟大的老人正在努力撼动着永恒之门”,1970年4月5日,一位听众聆听了巴比罗利(Barbirolli)在斯图加特指挥的 《第2交响曲》后,对柏林爱乐乐团的总监发出这样的感慨。在那时候,“这位伟大的老人”仅有几个星期的生命了,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忙于这样特殊的演出,因此这位听众的评价也许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巴比罗利曾于1969年11月在曼彻斯特指挥过第2交响曲,这是他5个月之后再一次指挥该曲目。我非常后悔本来我是有机会去曼彻斯特聆听他的演出的,但是我没能成行。作为一个15岁的古典音乐的入门者,我选择了在这之前的一周欣赏巴比罗利指挥罗西尼、德彪西和埃尔加的作品。幸运的是斯图加特的演出被录制下来,并且有几年市面上有一个非正式的Arkadia版本。从音质上看,这个版本存在相当多的不足,而且也很难找到。但是据说斯图加特广播电台保存了母带,我们当中许多非常欣赏那场演出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够正式发行这个版本。如今在EMI发行的“20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中,这个愿望成为了现实。

只有大师级的指挥家在指挥 的第三乐章时才能将作品中的讥讽和嘲弄表现出来,而巴比罗利就是属于那一类的指挥。他确实理解了作品中的奇异和错乱之处。 的作品毕竟表现的是透过凹面镜看到的世界。我上文提到的管乐器在这里又对音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表达。旋律中那不稳定抒情线索显示出巴比罗利认为这确实不是令人舒服音乐。我也很喜欢弦乐的表达以及对乐曲中强烈动机的体现。乐曲的中间部分有努力和兴奋的情绪,小号独奏震撼人心,我不知道还有谁能有这样的效果,甚至是克伦贝勒,并且在不断变换的乐曲中充满着怀旧的隐痛。乐曲的确表达了作品的本意。为什么其他指挥家不能使小号演奏者也达到如此效果呢?难道是演奏者认为声音过于平淡了吗?你还可以注意到木管乐器优美、富于情趣和生动的演奏,以及有时发出的厌恶的哭号,充分展现了作品的力度。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在第四乐章 ,Birgit Finnil在“原光”中作了合适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铜管乐器在她开始时的稳重感 乐在乐章结束时华丽的表现。我想那晚的演出一定很独特,虽然显得很俏皮,但是我们可以容忍这样的诠释。总而言之,这是十分 化的诠释,我的意思是演奏充满了美妙的特性——从响亮的铜管乐器到突出的旋律线条,而不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虔诚而审慎的圣歌。第五乐章以令人激动的方式开始,当乐音趋于平缓时,木管乐器的优美音色方才凸现出来。在“旷野中呼喊”之后,巴比罗利采用了最直接的方式进行诠释,既不过份也不怪诞。乐曲自由地发展着,独奏乐器在其间呈现出不同的质感,令人赏心悦目。巴比罗利将音乐中的戏剧成份表现得很华丽而富于变化,甚至活泼的小调都显得富有力度。他没有像其他一些指挥家那样作出非常坚韧风格的诠释,但是时间会证明自有他的道理。乐曲开始的动机变得非常不安定,就像有一个在冒着气泡的大锅炉,然后庄严的铜管乐器带着宏亮的颤音将乐曲引入 ,使得情节富于戏剧性的色彩。雄壮的进行曲同样也与克伦贝勒相似,带着鲜明的力度和勇气。乐曲同样非常华美而不狂躁。虽然在铜管乐器演奏中的停顿和开始有些失误的地方,但是你还期望什么呢?不管怎样,它也是辛苦和努力的反映。你也可以很清晰地听到每一个细节,因为如同其他指挥 作品的指挥家一样,巴比罗利懂得如何让每一个音符富于表现力,特别是在进行曲结束部分的段落,录音非常清晰。在间奏曲中甚至可以清楚地分辨出独奏的长号和乐队里的其他首席。这是我听过的最为真实的演奏。当合唱队进入的时候,现场相当平静,这不是像石膏圣人般的平静,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平静,面对来之不易的判决,他感悟到自己生命的罪恶并有所悔悟,而最终归于欢乐。

约翰·巴比罗利与杜普雷合作录制的音乐唱片

如果你还 听过巴比罗利指挥 的录音室版本,也许就会对这个版本不感兴趣。但这是一个令人着迷,充满内省、戏剧效果,还有点危险的版本,其原因在于它是现场录音,以及巴比罗利对 作品的理解,使得乐谱上的符号变成生动的实体。正如同他6周以后在伦敦指挥的布鲁克纳的第8交响曲(唱片号:BBC Legends BBCL 4067-2)一样,他似乎在呈现乐曲赋予的勇气,并且在和逐渐逼进的死亡进行抗争,现在听起来非常动人。撼动着永恒之门,就如同斯图加特演出的一位听众所说的那样。这样与众不同的诠释,你需要了解乐曲本身以及一位伟大的指挥 作品的指挥家正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些情形。虽然乐队的演奏有些瑕疵,就像我说的那样,合奏中有些小失误,这可能是你不希望听到和注意到的。除了第一乐章中尾声时小号部分错过了 的合奏,慢了一两个小节外,其他什么也不能让你丢弃它。总的来看我认为,这个录音也非常优秀的,当然不是那种普通的录音,录音记录下来的细节远远超过了它的瑕疵。

唱片上的其他曲目也很好的表现了巴比罗利的艺术风格。很可惜,没有沃恩-威廉斯的作品,也许这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许多人都将会收藏巴比罗利指挥的沃恩·威廉斯的作品,这张唱片收录 的作品也许是想给听众提供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录音。我想有些事情可能与录制《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有关系。该作品是在1969年EMI录制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剩余的时间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那时唱片并没有发行,直到1970年EMI为了纪念巴比罗利才发行过一次,所以很多人可能没有这个版本。如果你听过《英雄生涯》录音中那速度极快的演奏,甚至有些破坏作品的原意,就能对《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有所了解。伦敦交响乐团的确演奏得非常突出。号角十分老练,而弦乐也很好地烘托了巴比罗利的指挥风格。大提琴的音色潜得很深,我怀疑是不是能到达地下水位。木管乐器表现的学徒形象红润和丰满,甚至是一个有些过于成熟的学徒。录音并不是那种充满激动人心的类型,不能够让我经常想聆听它,但是指挥在音乐中赋予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曲,录音也是优美动人。

约翰·巴比罗利早期录音CD封面

拉威尔和埃尔加的作品是巴比罗利早期的录音,那时正是他在1950年代中晚期与哈雷乐团合作的黄金时期,当时他正在为Pye录音,其中还有Mercury的录音师参与。同样,这些录音也不易在市面上找到,因此唱片里能收录它们真实很不错。拉威尔的《鹅妈妈》是1957年哈雷乐团高标准的演绎,鲜明而严谨。巴比罗利也是半个法国人,对法国音乐通常很感兴趣。这里他的诠释既有丰富的细节,又有抒情的曲调和令人愉快的感悟。从录音上也很难听出是多年前的老录音,拉威尔的作品被放在埃尔加的之前,作了一个诱人的铺垫。

如果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巴比罗利1956年为Pye录制的与哈雷乐团合作的《谜语变奏曲》版本,而不是10年以后与爱乐乐团为EMI录制的版本。这个版本在市面上已经很多年找不到了,并且仅有的CD版本发行时间很短,因此多数人都没有这个录音。虽然这是在空荡荡的Free Trade Hall录制的录音室版本,但是却能让你感觉真像是一次现场演出。每一次变奏都是自然的流露,毫无停滞地从上一变奏发展而来,真正成为了一个整体。与10年后的版本相比,第5变奏稍显自由,我认为另外的那个版本通过稍快的速度显示了更多的狂想曲风格和更多的抒情成份。丰富的堂音也为曲目增色不少。在第4变奏和第7变奏中,你可以感觉到这种影响,弦乐清晰可辨,大提琴潜得很深。必须承认的是,巴比罗利在这两个版本中都充满了想象力和 。第8变奏作为“奥古斯特·耶格(Nimrod)”的前奏,优雅而谦和,那正是你所渴望的演绎,甚至是乐器运用的好教材,从大提琴到小提琴连贯的滑音充分呈现了作品的抒情性。第10变奏稍显活泼的风格又和第11变奏狂暴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认为巴比罗利在这部作品中最成功的不是“奥古斯特·耶格”,而是第12变奏和第13变奏。Basil Nevinson演奏的大提琴变奏部分为巴比罗利的指挥增色不少,就像是在寒冷的日子里有一件温暖而宽大的外衣包裹着你。乐曲十分流畅地转入了下一变奏“浪漫曲”,让人想起远在他乡的老友。我想,这就是诠释的精髓。

数年以前,我曾经造访过位于伍斯特(Worcester)附近伯洛德海斯(Broadheath)的“埃尔加生平纪念馆”。在一个炎热夏季的下午,我像许多先前到访过的人一样,坐在窗台上眺望着满园盛开的鲜花。这似乎是18世纪初,而不是19世纪的开始。屋子里的音箱正在播放着“浪漫曲”,似乎在告诉我,如果我需要,埃尔加可以唤醒我那心灵深处的乡愁。当然与埃尔加同一时代 也可以做到,但是却不是同样的温情。回想在埃尔加作品中出现的地名:《在南方》中的阿莱索(Alassio),《第2交响曲》中的威尼斯,在 “耶稣的使徒”唱段中的朗顿玛施(Longdon Marsh)。过去深藏在心底的地名会唤起现在心灵中的秘密,宁静中唤醒沉睡的记忆。因此,《谜语变奏曲》的确是关于友谊的,但是正如许多埃尔加深奥的音乐一样,它们也反映了记忆的影响力。在《浪漫曲》中,巴比罗利通过定音鼓表现的航船引擎的悸动,对单簧管主题“平静的海面和繁荣的航运”作出了诠释,体现了他意识到了记忆的价值,并且知道如何去利用它。这就是赞美记忆、呈现记忆的特殊变奏。不要问我巴比罗利是如何做到的,因为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这些仅仅是你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似乎是伟大的演绎所特有的。还有就是终曲的演奏很和谐统一,你会很喜欢这样一个《谜语变奏曲》录音版本。

节选自普契尼《蝴蝶夫人》的《爱情二重唱》被安排在 交响曲的后面让人感到有些奇怪,虽然可能需要一些曲目来让整张唱片的内容丰富。巴比罗利是一位很杰出的歌剧指挥,但仅仅录制过三首歌剧。(他本来会在1968年录制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但是由于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取消了,后来在巴比罗利去世后由卡拉扬完成。)巴比罗利在自己的故乡罗马指挥了《蝴蝶夫人》,这是深受喜爱的经典版本。我最喜欢的唱段是《爱情二重唱》开始的几分钟,以及而后男高音那动人演唱。卡洛·贝尔贡齐(Carlo Bergonzi)是位很聪明的歌手,而蕾娜塔·斯科多(Renata Scotto)是最好的蝴蝶夫人之一,罗马歌剧院乐团在巴比罗利充满灵气的指挥下很好地烘托了歌手,富于热情和力度。

巴比龙的真名叫亨利,他是一位职业扒手,1930年因为被人诬陷说他杀害了一名皮条客,因此被判了终生监禁,流放到四面都是海的圭亚那妇刑,亨利在1943年越狱成功,并且于1969年他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创作了小说《巴比龙》

亨利·查理尔被流放到圭亚那一个名为“魔鬼岛”的苦役营终身服刑。因此亨利非常想要逃出去,但是在这里,不仅逃出去非常不容易,而且逃狱后被抓回来还会被关禁闭。

第一次被抓关2年,第二被抓关5年,再逃跑,就是无期徒刑,如果杀死了看守,那么将会直接被送上断头台。所以越狱的后果是非常恐怖的,但是即使是这样,也阻止不了亨利想要越狱的决心。  

亨利第一次逃跑,是被指派运送尸体,他事先联系好了一名船夫带他逃走,但是船夫却将他出卖给了典狱长,让其再次被捕,因此亨利被关了两年禁闭。

两年后,亨利从禁闭室被放出来,他又找到了越狱机会,他逃到了哥伦比亚,但是还是被抓了回来。五年过去后,他被送去了海上孤岛恶魔岛。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最终他抱着一袋椰子壳跳下大海,越狱成功,宛如蝴蝶一样飞出了牢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937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