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风格分类是通过曲调、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织体和曲式等富有个性的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但主要的分类方式指的是曲调。其中摇滚乐最受欢迎。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
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美国。
摇滚乐分为重金属、另类金属、独立摇滚、工业金属、后车库、前卫金属、黑色金属、哥特金属、朋克、蓝调摇滚、无政府主义朋克、英伦摇滚、凯尔特摇滚、华丽摇滚、复兴朋克、山地摇滚、艺术摇滚、迷幻摇滚、东方摇滚、说唱金属、硬金属、流行金属、武侠摇滚等诸多流派。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法国艺术歌曲“Mélodie”起源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欧洲,和更早的“浪漫曲”有所区别。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期是法国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福雷、德彪西等人。19 世纪末正值大变革时期,此背景催生了象征主义文学,使得法国象征主义成为当时火热的一种艺术思潮,成为连接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音乐之间的桥梁。德彪西是这一特殊时期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国印象主义之父”。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知,在象征主义诗歌中感受到的是模糊、缥缈。它以隐喻的形式,使艺术得到升华,让人们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含义。德彪西采用象征主义诗歌《浪漫曲》完成了这首艺术歌曲,本论文基于相关研究理论,通过对该歌曲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帮助歌者在了解《浪漫曲》的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歌唱。
一、《浪漫曲》作曲家和词作者简介
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1862年8 月22 日-1918 年3 月25 日)是法国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作曲家,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就展现出了打破常规、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受到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瓦格纳以及象征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交响素描《大海》等。除此之外,他的艺术歌曲也非常有代表性,如《曼陀林》《阳台》《浪漫曲》等,都采用著名诗人的诗歌。他的作品充满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90 年之前,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有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影子;第二阶段1890-1904 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 ;第三阶段1905-1918 年是他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展望以及对古典浪漫时期音乐的回归 。《浪漫曲》于德彪西创作初期1880-1884 年完成的。他继承了福雷所确定的浪漫主义时期法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同时又独具个性,将自身对音乐和调性的独特色彩感,融入自己的声乐线条和钢琴伴奏织体中。
保尔·布尔热(Pual Boueget)(1852 年-1935 年)是法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曾在巴黎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对诗词有较深的研究,受象征派文学的影响颇深,作品带有印象主义特点,在1872-1882 十年间刻苦钻研诗歌,发表了《在海滨》《希望》等几部诗集。在德彪西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有八首艺术歌曲采用了保尔·布尔热的诗歌。其中一首就是《浪漫曲》,德彪西于1880-1884 年完成《浪漫曲》的创作。
二、《浪漫曲》的音乐分析
(一)《浪漫曲》的音乐结构和创作技法
该歌曲为二段曲式,主调性为D 大调,节拍为4/4 拍,一共28 小节。第一段一共转了三次调(D-A-D-G),都为近关系转调;第二段转入了远关系E 大调,最后回至主调D 大调。
《浪漫曲》是德彪西早期创作的艺术歌曲,受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德彪西创作音乐往往将音乐和绘画联想构思,将音色和音响作为音乐的表现手段,把音乐的强弱变比作成绘画中光线强弱的变化,利用音乐的强弱变化和色彩性和弦营造歌曲要表达的朦胧的、飘渺的意境。在《浪漫曲》中德彪西多次使用带有浓厚个人风格的音乐创作手法,如该歌曲的16-20 小节一共包括三句话,皆使用了全音音阶,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大调音阶中的半音音程,避免了导音倾向性,造成调性模糊的感觉,歌曲的功能性和声减弱。不仅如此,德彪西因为不满足调性的稳定,歌曲多次使用离调的手法,带给听众新鲜感,添加了一些色彩感和音响上的特殊意境。歌曲还多次使用减五、七度等不协和音程,如歌曲开头伴奏下方两个声部音程构成减五度,造成一定扩张感和色彩感。并且作者在创作该歌曲的时有着链环衍展的思维方式,着眼于音乐材料的连锁式发展,使音乐进行及发展的关联性始终得以保持,采用了顶真的作曲技法,在歌曲的第1-2、第4-5、第5-6 等句中均能体现出来,保持了作品内在的统一。
(二)钢琴伴奏织体特点
《浪漫曲》钢琴伴奏是随歌曲的发展而改变的,具有一定的规律,该歌曲最低声部皆为长音,通过二度、三度进行连接全曲,呈现宣叙性质的音调,突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的音响效果。该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有一句旋律(第1、2 小节),作为贯穿全曲的纽带,一共出现了三次,而全曲的织体改变一共有五次,下面一一论述。
歌曲引子(1-2 小节)为三个单音声部加上伴奏旋律声部,伴奏旋律辅助音式级进下行,结合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其余三声部皆为长音,而后又反复一次该旋律,这是该旋律声部的第一次出现。
歌曲在第6-8 小节,变换了钢琴伴奏织体,原先的三个长音声部变为了一个,原先伴奏旋律声部变为了以两拍切分为主要节奏型的柱式和弦,给全曲带来了一种紧张感,但很快这种紧张感消失了,两拍切分的柱式和弦隐藏声部二度级进上行,使歌曲听起来仍然带有一种朦胧感,仿佛刚刚的紧张感只是插曲。
歌曲在9-13 小节处,第二次出现了钢琴伴奏旋律声部,这一次将1-5 小节使用过的旋律和6-8 小节使用过的二拍切分节奏型相融合,相比1-5 小节,切分节奏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流动,在听觉上造成了一种意外的强弱交错,推动了歌曲情绪的发展。
歌曲第二部分14-21 小节由原先四声部变为了三声部,左手是以四分音符为基础节奏型的单音分解和弦,右手则为柱式分解和弦,伴奏整体听起来舒缓、悠远,和使用全音阶的旋律声部相配合,营造飘渺、梦幻的意境。
歌曲22-28 小节处第三次出现钢琴伴奏旋律声部,力度达到了mf,回到了原速,在9-13 小节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声部,增强了歌曲结尾的稳定感。
(三)旋律线条和歌词的巧妙结合
1旋律节奏和歌词节奏的配合
该歌曲中的每一个音节对应旋律部分的一个单音,每一个音节皆对应一个元音。
2诗歌旋律中的韵律
《浪漫曲》的歌词含有独特韵律,歌曲共分为两个乐段,一共十二个乐句,歌词的第1-3 句L'âme évaporée et souffrante,L'âme douce,L'âme odorante 以及歌词的7-8、11-12句N'est il plus un parfum qui reste,De la suaviré céleste,D'une vapeur surnaturelle,Faite déspoir d'amour fidèle 皆押韵。
3旋律的走向和歌词含义、语调的配合
德彪西的《浪漫曲》具有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歌曲多次使用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和宣叙般的声调渲染出一种缥缈的神秘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保留了诗词朗读的韵味。全曲的大部分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声乐旋律音程起伏很小,表现出诗词中的朦胧的气氛和对爱情充满美好的憧憬。
歌曲开头第一句“受苦的灵魂在飘荡”旋律多次同音反跳后,让歌唱如诗词朗读一般,同音反复后的大跳仿佛让人感觉真的在飘荡。歌曲第一段(1-13 小节)歌词的大意是受苦的灵魂在空中飘荡,圣洁的百合花用它的纯净和香气安抚了疲倦的灵魂,无论是花香还是灵魂都是在空中漂浮着,旋律的走向非常契合歌词,每一乐句皆未落到主音上,正好与歌词所表现的语气语意相契合。歌曲第二段(14-28小节)歌词的大意是两个人相爱了。两个人身旁笼罩着浪漫、唯美的氛围,相比第一段,第二段歌词将浪漫气息和爱意讲述得更加明白,而旋律的第八—第十句采用大连线,均为音阶级进上行/下行,大幅度的音阶流动推动了歌曲情绪的发展,旋律和歌词相契合得非常完美。
三、该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演唱艺术表现
(一)歌唱语言
法语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优美动听、明亮悦耳、柔和抒情。演唱该歌曲需着重注意咬字,要遵循法语发音的语言特点,注重元音的发音,法语是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语言,一共有16 个元音,其中a/e/i/u/y/o 六个元音字母需要单独练习,保持语言的连贯特点,使单词与单词之间通过元音连起来,歌唱时要注意歌词的“联诵”,两元音在一起只读后一元音,前一元音不发音,如《浪漫曲》第一句L'âme évaporée 两个词联诵的结尾音不发音。在这首法语歌曲中,要注意一些字母的发音,如字母j 发音与中文“日”相近;字母s 在字尾不发音;字母qu 发拼音k 的音;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下鼻化元音,鼻化元音是法语的特有现象,法语有4 个鼻化元音,该歌曲中有两个鼻化元音,该歌曲中的单词dans、vent 发a 的鼻音ã,donc 发o 的鼻音õ。
(二)演唱的声乐技巧
1气息的控制
该歌曲的音域是d1-g2,大部分的音在中低音区,中低音区音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中低音区要唱的浑厚、实在、沉稳,中低音区一定要把喉位放下来,保持喉部肌肉的松弛去进行演唱,这样出来的气息才是平稳的,中低音声部不能只用纯真声,仍需真假声混用,保持声音的饱满状态,高音的部分要唱得飘逸、朦胧,越高的音越需要气沉下去,不可扯着嗓子唱,这样的声音是尖锐、不圆润的。中低音区和高音区的过渡也要引起重视,要统一状态和音色。总体来说,整个歌唱是自由的,是通过气息的支持控制来完成的,气息要深、松、稳、有弹性。
2音量的控制
《浪漫曲》整首歌曲包括三个力度的标记,分别是pp、p、mf,这首歌曲带有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歌曲音量的变化幅度不能太大,它展现的是一幅幅印象画,演唱时避免乐句与乐句之间音量差距过大破坏总的音乐的感觉。
(三)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
歌曲的表达要建立在歌曲的深入了解之上,该歌曲具有浓厚的印象派特征,歌曲中有许多色彩性和弦并且在不停地转调、离调,这需要演唱者演唱之前要细心感受音乐的色彩感。《浪漫曲》展现的是一种朦胧的气氛,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憧憬之意,突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的音响效果和旋律色彩感,旋律没有内在的紧张感,更像是脑海中回想的一帧帧画面,故演唱时避免加入过多的情感表达,或者夸张的抒情和喜悦。要注意声音细腻的把控,获得艺术之前的通感(和诗歌、绘画一样的情感),从而反映诗歌、绘画中的情感变化。歌唱者在歌唱之前可反复朗诵歌词,在脑海中构思出一帧帧画面,把握歌曲的整体意境和感觉,为歌唱时有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做好准备。
四、结语
德彪西艺术歌曲《浪漫曲》受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带有浓烈的印象主义风格,更加追求自由,更加注重作品的意境,不同于传统音乐的风格,不局限于传统音乐中那种严密的结构。该篇通过研究钢琴伴奏、旋律和歌词的配合来加深读者和演唱者对艺术歌曲的感受和认识,主要通过语言艺术、声乐技巧和情感处理三个方面来帮助演唱者理解和欣赏印象派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进而更好地演唱《浪漫曲》这首歌。
注释:
①Mélodie:柏辽兹作为史上第一人用这个词来称呼他所作的歌曲,并以此来区分德国艺术歌曲和那种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
②受苦的灵魂在飘荡:受苦的灵魂在飘荡是浪漫曲的歌词,浪漫曲歌词是由玛利亚翻译的。
③联诵:在同一节奏组中,如果前一词以不发音的辅音字母结尾,后一词以元音字母开始时,前一词的词末辅音字母由不发音变为发音,与后面的元音组成一个音节,这种现象叫做联诵。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随着法国大革命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作曲家的生计也受到影响,由最初依赖宫廷、教会供养转变为独立的经营者。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瓦格纳和布拉姆斯时代逐渐走入历史。
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 (Sir John·Giovanni·Battista·Barbirolli,1899年12月2日—1970年7月29日),英国著名指挥家,生于伦敦一个音乐世家;由于父亲是伦敦帝国管弦乐团的指挥,因此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对音乐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性。
约翰·巴比罗利先学习大提琴,并于11岁首次登台演奏了戈尔塔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引起轰动。1912年,13岁的约翰·巴比罗利进入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专修大提琴与钢琴。1917年毕业后,成为皇后大厅管弦乐团中一名年纪最轻的乐手。
1924年他组织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巴此罗里弦乐合奏团并亲任指挥,1929年转任伦敦皇家歌剧院巡回演出剧团首席指挥,1943年英国哈勒乐团召回他重整乐团,开始了他指挥生涯中最辉煌的阶段。
随着他的声名的不断增长,世界各大交响乐团都争相礼聘其出任指挥(包括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
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 在哈勒乐团直到逝世,1958年由常任指挥改任首席指挥,1968年又改为“终身桂冠指挥”。
约翰·巴比罗利一生事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造就了一个哈勒乐团。
鉴于约翰·巴比罗利对英国音乐文化的卓越贡献,1949年受封为骑士,1969年受封为荣誉侍从,1958年获曼彻斯特荣誉市民称号——1950年英国皇家爱乐协会授予他金质纪念奖章,这是最令人渴望的音乐奖之一。
约翰·巴比罗利与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于1965年8月19日在伦敦著名金斯威音乐厅((Kingsway Hall)合作录制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被誉为EMI唱片公司有史以来最成功古典音乐唱片制作。
1970年7月29日,约翰·巴比罗利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71岁。
人物生平/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与杜普雷合作演绎
(1899年─1937年)约翰·巴比罗利 出生在伦敦的音乐家庭,父亲和叔叔都在莱斯特广场帝国剧院(Leicester Square Empire)等歌剧院的交响乐团当小提琴手,也曾经由指挥托斯卡尼尼带领在米兰斯卡拉剧院(La Scala)演出。年轻的约翰·巴比罗利,就这样注定了要成为提琴手,英国音乐专家,和意大利歌剧爱好者。 约翰·巴比罗利在伦敦交响管弦乐团作年轻的大提琴手时,曾制作了一些录音,其中主要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场演出,以及不久后他作独奏的同一作品的第二场演出。1920年代,他转向指挥工作,成立了一支室内管弦乐团,为国家留声机协会(National Gramophone Society)录制新作品,包括艾尔加的Introduction and Allegro,这可能使HMV在艾尔加逝世前避开这首作品。
约翰·巴比罗利为人熟知,因为他能在短时间的通知内准备,确保演出水平。1930年后,他与伦敦交响管弦乐团和伦敦爱乐管弦乐团录制很多作品,并且和杰出独奏家如Fritz·Kreisler(克莱斯勒)、Heifetz(海菲兹)和Rubinstein(阿图尔·鲁宾斯坦)合作,指挥乐团伴奏协奏曲——他的很多演出录音至今仍是经典。
(1937年─1942年)1937年约翰·巴比罗利的事业有成功突破,他获得邀请接替托斯卡尼尼为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当上了这极高荣誉的职位。他在五个乐季的指挥,从现存的录音来看是音乐界的重要成就。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1942年─1970年) 1942年约翰·巴比罗利受邀续约,但如此他就要入籍美国,可是他不想入籍。这时他接到邀请担任曼彻斯特的哈雷管弦乐团(Hallé Orchestra)的主指挥,从此改变了他的事业。
哈雷管弦乐团一度安排与BBC共用乐手,挽救他们度过不景气时代。可是随着他们的音乐会演出范围趋向多样,这安排显得不适合而须终止,同时也要聘请一位顶尖指挥家。只有4位前共用乐手选择加入哈雷管弦乐团,因此约翰·巴比罗利新上任,就要在数星期内重整乐团。他热心投入这份任务。他的“新哈雷”可以在战时曼彻斯特灌录的阿诺德·巴克斯和沃恩-威廉斯的交响乐录音听到。 约翰·巴比罗利指挥乐团达25年,在许多城市演出,也于切尔滕纳姆节(Cheltenham Festival)首演了许多新作。他也指挥BBC和其他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和灌录工作。他晚年时他更新了与EMI的联系,为他发行了一个时代的高品质演出录音,其中有很多一直保持发行。
约翰·巴比罗利诠释艾尔加、沃恩-威廉斯和 很著名,另外他也诠释了舒伯特、贝多芬、威尔第和普契尼的作品。他也坚定支持英国作曲家的新作品,他对此的提倡可以媲美Adrian Boult和Henry Wood。
艺术经历/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约翰·巴比罗利 于1899年出生在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位意大利血统的小提琴家,母亲也是一位法国血统的音乐家。由于巴比罗利出生在这样一个“意—法”血统的家庭中,因此他的原名曾叫乔瓦尼·巴蒂斯塔·巴比罗利,这是一个很“意大利化”的名字。巴比罗利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音乐环境和气氛都十分良好的家庭中,自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益处,他从小便开始学习音乐,11岁时就己登台演奏大提琴了。1911年,12岁的已比罗利进入了伦敦的圣三一音乐学院,以后又成了著名的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中的学生,他在学校中努力学习多种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其中还是以大提琴演奏专业的成绩最为突出。1919年,巴比罗利从音乐学院毕业,便在当时的女王音乐大厅管弦乐团中担任大提琴独奏演员,其实,他早在1915年16岁时,就开始与这家乐团广泛接触了。1918年,巴比罗利应征入伍,但随着战争的迅速结束,他又重新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他先是作为职业大提琴独奏家往来于欧洲各国的音乐舞台上,然后又先后在“国际四重奏团”和“库奇四重奏团”中担任大提琴演奏员,开始了其繁忙的室内乐演奏生涯。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1924年,他着 手组建了一个弦乐合奏团,由他自任指挥,并将其命名为“巴比罗利室内乐团”。从这时起,实际上就已经标志了他作为指挥家的辉煌生涯的开端。1926年,他被聘为英国国家歌剧院的指挥,1929年又首次指挥了著名的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并从这一年开始到1933年间,担任了这个剧院巡回演出团的首席指挥。 1933年至1936年,他又在格拉斯哥的苏格兰交响乐团担任了几年指挥。这时,他已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有了相当广泛的名气了。
1937年,巴比罗利来到了美国,这一年,他首次指挥了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给人们带来了非常良好的印象,后来,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因故卸去了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几经周折以后,这个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名牌乐团,终于相中了巴比罗利,聘请他担任了该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已比罗利在这个乐团中一直干了六年,于1943年辞职回到了英国,之后马上便在曼彻斯特的哈勒管弦乐团中担任首席指挥,为这个乐团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立下了汗马功劳。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进入到本世纪60年代以后, 他又在美国的休斯敦交响乐团中担任了几年首席指挥,此外,还曾以客席指挥的身分,多次指挥世界各国的著名交响乐团,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和芝加哥交响乐团等等。
巴比罗利是英国在世界上威望最高的指挥大师之一,他的艺术生活对英国的音乐事业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由于他在艺术上的功名着著,1949年曾被封为爵士,1958年又被曼彻斯特市封为荣誉市民称号,1969年又被英国皇家封为荣誉侍从称号,成为英国音乐史上获得荣誉称号最多的音乐家之一。
1970年,巴比罗利在伦敦逝世,享年71岁。
人物评价/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约翰·巴比罗利 的指挥风格总是洋溢着丰富的浪漫诗情,尤其是北欧的音乐,最能发挥他所特有的魅力——不管是英国作曲家埃尔加、戴留斯的作品还是西贝柳斯、 或格里格的音乐,他的指挥都流露出迷人的抒情美。
巴比罗利作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尤其是英国的著名指挥家。他的最主要的功绩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了哈勒管弦乐团。哈勒管弦乐团创建于1819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约翰·巴比罗利 简介,这个乐团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较为辉煌的时期,并有着像里希特和哈蒂这样著名的指挥家领导过的经历,然而,真正使这个老牌乐团的水平达到世界一流高度的人物就是巴比罗利。巴比罗利从1943年接任这个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以后,经过了数年的艰苦努力和严格训练,终于使这个老化而不甚景气的乐团恢复了生气。一举成为欧洲乃至世界闻名的一流交响乐团。他在担任这个乐团的常任指挥期间,曾经多次率领该团到各国访问演出和灌制唱片,为其获得世界性的影响制造了很大的声势。由于他为这个乐团赢来了建团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期”,因此该团将“桂冠指挥家”的称号赠予他。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巴比罗利是 一位民族气质很强的指挥家,他的指挥生涯中的突出功绩和贡献,基本上都是表现在对于英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上,这方面,除了在扶植哈勒乐团上所做出的伟大业绩以外,还表现在对英国作曲家的作品的宣传介绍等许多方面:在这方面,他与比彻姆、布尔特和萨金特等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然而巴比罗利本人亦是一位能够自如地掌握多风格作品的指挥大师,在指挥歌剧方面,他除了指挥英国歌剧以外,也非常善于指挥德国歌剧,50年代时就曾在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指挥演出过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但与伊索尔德》约翰·巴比罗利 简介,并且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对于意大利歌剧,他的演释则似乎更胜一筹,普契尼和威尔弟等人的歌剧,在他看来都是很合他的口味,这恐怕与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意大利血缘关系联系甚密吧。
巴比罗利的指挥风格是稳健、清新、细腻和流畅,在演释作品时,他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抒情的浪漫情调,但却始终能够很好地保持相对的理智性,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极佳地掌握作品处理上的分寸感,从这方面来看,他是一位艺术修养十分深厚的指挥大师。
巴比罗利在演释英国作曲家的作品上,其最为拿手的就要数埃尔加、沃安·威廉斯和戴留斯的作品,他在指挥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时,那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他与英国著名女大提琴家杜普雷合作演奏的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就是极其精彩的,带有经典性的演释,他们合作录制的唱片,一直是这部作品的唱片中最权威的版本,多年来还始终未有人超越过他们。而这样精湛的诠释,在巴比罗利大量的擅长曲目中,也仅仅是一个突出而微小的例子。
巴比罗利除了对英国作曲家的作品的著名诠释以外,北欧作曲家的作品,则是他另一个尽情遨游的王国,也许是巴比罗利本身那种沉稳而细腻的气质,与北欧音乐中那清澈、秀美和自然的意境极相吻合的原故,他对于北欧音乐有着一种很奇妙的理解能力和偏爱心理,这一切,都在他指挥演奏的西贝柳斯和格里格等人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有的评论家曾评论他指挥的北欧作品具有一种“迷人的抒情美”,这一点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一种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读者大概 认为巴比罗利只是那种擅长表现气质高雅的英国音乐作品和风格清秀的北欧音乐作品的指挥家,其实则不然,巴比罗利对于风格沉稳深重,思想性强烈的德奥音乐作品和热情明朗、戏剧性较强的意大利音乐作品,都有着十分独特的演释能力,前面已经提到了,巴比罗利在指挥瓦格纳、威尔弟和普契尼的歌剧时,曾经有着非常激动人心的成功,其实他在对德奥交响乐作品的演释上,也有着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对于后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他有着十分出色的驾驭能力,在这里,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对 作品的解释,他曾是国际上一系列 作品指挥专家中的一员。而对于意大利音乐,他的身上则有着一种本能的血统优势,这一点读者从前面的阐述中已经有所了解,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他不仅善于指挥意大利作品,而且还改编了许多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如将科莱里的小提琴曲和佩戈莱西的歌剧音乐改编成管弦乐曲等等,这些工作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巴比罗利对 的第2交响曲理解很透彻,Lyndon Jenkins在他的评论中提到巴比罗利在斯图加特指挥演出之前,已经在12年间32次指挥过该作品。
在第一乐章,声音会让你感觉有厌倦尘世的意味,甚至感到巴比罗利已经病体沉重也不值得奇怪,那悲伤的歌唱浸满了每一页乐谱。乐曲富于歌唱性,弦乐富于表现力,而木管乐器更是独具特色。你还可以感受到第一乐章在巴比罗利的理解中,乐曲中的紧张情绪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在音乐抒情的表达方面,他的风格与克伦贝勒很相似。演奏中令人感受最深的是现场演出中的戏剧性效果,你恐怕不得不接受这一特点。在再现部,奥托·克伦佩勒急速的风格继续表现出来,以至乐曲推向 时并没有采用放缓节奏的方式来增强效果。
巴比罗利的确是处理乐曲速度关系的大师,当乐曲以紧迫的情绪进行到尾声时,便以稍快的速度达到 。我还很欣赏巴比罗利似乎让乐章停留在问题上的处理手法,很少有指挥家有那么独特的处理方式。
总的来说,这是充满古典风格,而又将克伦贝勒的速度感和布鲁诺·瓦尔特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诠释。
人物录音/约翰·巴比罗利
约翰·巴比罗利(20世纪指挥家系列)
EMI 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唱片 (约翰·巴比罗利)
编号:EMI Great Conducto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5 75100 2 (2CD)
:第2交响曲“复活”
Helen Donath(女高音),Birgit Finnil(女中音)
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
1970年4月5日在斯图加特的Konzerthaus Liederhalle现场录制
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伦敦交响乐团
1969年9月27日在伦敦的Abbey Road Studios录制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
哈雷乐团
1956年6月21日和23日在曼彻斯特的Free Trade Hall录制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
哈雷乐团
1957年5月21日和22日在曼彻斯特的Free Trade Hall录制
普契尼:蝴蝶夫人:第1幕中的爱情二重唱
蕾娜塔·斯科多(女高音),卡洛·贝尔贡齐(男高音)
罗马歌剧院乐团
1966年8月在罗马歌剧院录制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这听上 去好像是这位伟大的老人正在努力撼动着永恒之门”,1970年4月5日,一位听众聆听了巴比罗利(Barbirolli)在斯图加特指挥的 《第2交响曲》后,对柏林爱乐乐团的总监发出这样的感慨。在那时候,“这位伟大的老人”仅有几个星期的生命了,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忙于这样特殊的演出,因此这位听众的评价也许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巴比罗利曾于1969年11月在曼彻斯特指挥过第2交响曲,这是他5个月之后再一次指挥该曲目。我非常后悔本来我是有机会去曼彻斯特聆听他的演出的,但是我没能成行。作为一个15岁的古典音乐的入门者,我选择了在这之前的一周欣赏巴比罗利指挥罗西尼、德彪西和埃尔加的作品。幸运的是斯图加特的演出被录制下来,并且有几年市面上有一个非正式的Arkadia版本。从音质上看,这个版本存在相当多的不足,而且也很难找到。但是据说斯图加特广播电台保存了母带,我们当中许多非常欣赏那场演出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够正式发行这个版本。如今在EMI发行的“20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中,这个愿望成为了现实。
只有大师级的指挥家在指挥 的第三乐章时才能将作品中的讥讽和嘲弄表现出来,而巴比罗利就是属于那一类的指挥。他确实理解了作品中的奇异和错乱之处。 的作品毕竟表现的是透过凹面镜看到的世界。我上文提到的管乐器在这里又对音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表达。旋律中那不稳定抒情线索显示出巴比罗利认为这确实不是令人舒服音乐。我也很喜欢弦乐的表达以及对乐曲中强烈动机的体现。乐曲的中间部分有努力和兴奋的情绪,小号独奏震撼人心,我不知道还有谁能有这样的效果,甚至是克伦贝勒,并且在不断变换的乐曲中充满着怀旧的隐痛。乐曲的确表达了作品的本意。为什么其他指挥家不能使小号演奏者也达到如此效果呢?难道是演奏者认为声音过于平淡了吗?你还可以注意到木管乐器优美、富于情趣和生动的演奏,以及有时发出的厌恶的哭号,充分展现了作品的力度。
约翰·巴比罗利录制的经典音乐唱片
在第四乐章 ,Birgit Finnil在“原光”中作了合适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铜管乐器在她开始时的稳重感 乐在乐章结束时华丽的表现。我想那晚的演出一定很独特,虽然显得很俏皮,但是我们可以容忍这样的诠释。总而言之,这是十分 化的诠释,我的意思是演奏充满了美妙的特性——从响亮的铜管乐器到突出的旋律线条,而不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虔诚而审慎的圣歌。第五乐章以令人激动的方式开始,当乐音趋于平缓时,木管乐器的优美音色方才凸现出来。在“旷野中呼喊”之后,巴比罗利采用了最直接的方式进行诠释,既不过份也不怪诞。乐曲自由地发展着,独奏乐器在其间呈现出不同的质感,令人赏心悦目。巴比罗利将音乐中的戏剧成份表现得很华丽而富于变化,甚至活泼的小调都显得富有力度。他没有像其他一些指挥家那样作出非常坚韧风格的诠释,但是时间会证明自有他的道理。乐曲开始的动机变得非常不安定,就像有一个在冒着气泡的大锅炉,然后庄严的铜管乐器带着宏亮的颤音将乐曲引入 ,使得情节富于戏剧性的色彩。雄壮的进行曲同样也与克伦贝勒相似,带着鲜明的力度和勇气。乐曲同样非常华美而不狂躁。虽然在铜管乐器演奏中的停顿和开始有些失误的地方,但是你还期望什么呢?不管怎样,它也是辛苦和努力的反映。你也可以很清晰地听到每一个细节,因为如同其他指挥 作品的指挥家一样,巴比罗利懂得如何让每一个音符富于表现力,特别是在进行曲结束部分的段落,录音非常清晰。在间奏曲中甚至可以清楚地分辨出独奏的长号和乐队里的其他首席。这是我听过的最为真实的演奏。当合唱队进入的时候,现场相当平静,这不是像石膏圣人般的平静,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平静,面对来之不易的判决,他感悟到自己生命的罪恶并有所悔悟,而最终归于欢乐。
约翰·巴比罗利与杜普雷合作录制的音乐唱片
如果你还 听过巴比罗利指挥 的录音室版本,也许就会对这个版本不感兴趣。但这是一个令人着迷,充满内省、戏剧效果,还有点危险的版本,其原因在于它是现场录音,以及巴比罗利对 作品的理解,使得乐谱上的符号变成生动的实体。正如同他6周以后在伦敦指挥的布鲁克纳的第8交响曲(唱片号:BBC Legends BBCL 4067-2)一样,他似乎在呈现乐曲赋予的勇气,并且在和逐渐逼进的死亡进行抗争,现在听起来非常动人。撼动着永恒之门,就如同斯图加特演出的一位听众所说的那样。这样与众不同的诠释,你需要了解乐曲本身以及一位伟大的指挥 作品的指挥家正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些情形。虽然乐队的演奏有些瑕疵,就像我说的那样,合奏中有些小失误,这可能是你不希望听到和注意到的。除了第一乐章中尾声时小号部分错过了 的合奏,慢了一两个小节外,其他什么也不能让你丢弃它。总的来看我认为,这个录音也非常优秀的,当然不是那种普通的录音,录音记录下来的细节远远超过了它的瑕疵。
唱片上的其他曲目也很好的表现了巴比罗利的艺术风格。很可惜,没有沃恩-威廉斯的作品,也许这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许多人都将会收藏巴比罗利指挥的沃恩·威廉斯的作品,这张唱片收录 的作品也许是想给听众提供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录音。我想有些事情可能与录制《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有关系。该作品是在1969年EMI录制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剩余的时间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那时唱片并没有发行,直到1970年EMI为了纪念巴比罗利才发行过一次,所以很多人可能没有这个版本。如果你听过《英雄生涯》录音中那速度极快的演奏,甚至有些破坏作品的原意,就能对《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有所了解。伦敦交响乐团的确演奏得非常突出。号角十分老练,而弦乐也很好地烘托了巴比罗利的指挥风格。大提琴的音色潜得很深,我怀疑是不是能到达地下水位。木管乐器表现的学徒形象红润和丰满,甚至是一个有些过于成熟的学徒。录音并不是那种充满激动人心的类型,不能够让我经常想聆听它,但是指挥在音乐中赋予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曲,录音也是优美动人。
约翰·巴比罗利早期录音CD封面
拉威尔和埃尔加的作品是巴比罗利早期的录音,那时正是他在1950年代中晚期与哈雷乐团合作的黄金时期,当时他正在为Pye录音,其中还有Mercury的录音师参与。同样,这些录音也不易在市面上找到,因此唱片里能收录它们真实很不错。拉威尔的《鹅妈妈》是1957年哈雷乐团高标准的演绎,鲜明而严谨。巴比罗利也是半个法国人,对法国音乐通常很感兴趣。这里他的诠释既有丰富的细节,又有抒情的曲调和令人愉快的感悟。从录音上也很难听出是多年前的老录音,拉威尔的作品被放在埃尔加的之前,作了一个诱人的铺垫。
如果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巴比罗利1956年为Pye录制的与哈雷乐团合作的《谜语变奏曲》版本,而不是10年以后与爱乐乐团为EMI录制的版本。这个版本在市面上已经很多年找不到了,并且仅有的CD版本发行时间很短,因此多数人都没有这个录音。虽然这是在空荡荡的Free Trade Hall录制的录音室版本,但是却能让你感觉真像是一次现场演出。每一次变奏都是自然的流露,毫无停滞地从上一变奏发展而来,真正成为了一个整体。与10年后的版本相比,第5变奏稍显自由,我认为另外的那个版本通过稍快的速度显示了更多的狂想曲风格和更多的抒情成份。丰富的堂音也为曲目增色不少。在第4变奏和第7变奏中,你可以感觉到这种影响,弦乐清晰可辨,大提琴潜得很深。必须承认的是,巴比罗利在这两个版本中都充满了想象力和 。第8变奏作为“奥古斯特·耶格(Nimrod)”的前奏,优雅而谦和,那正是你所渴望的演绎,甚至是乐器运用的好教材,从大提琴到小提琴连贯的滑音充分呈现了作品的抒情性。第10变奏稍显活泼的风格又和第11变奏狂暴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认为巴比罗利在这部作品中最成功的不是“奥古斯特·耶格”,而是第12变奏和第13变奏。Basil Nevinson演奏的大提琴变奏部分为巴比罗利的指挥增色不少,就像是在寒冷的日子里有一件温暖而宽大的外衣包裹着你。乐曲十分流畅地转入了下一变奏“浪漫曲”,让人想起远在他乡的老友。我想,这就是诠释的精髓。
数年以前,我曾经造访过位于伍斯特(Worcester)附近伯洛德海斯(Broadheath)的“埃尔加生平纪念馆”。在一个炎热夏季的下午,我像许多先前到访过的人一样,坐在窗台上眺望着满园盛开的鲜花。这似乎是18世纪初,而不是19世纪的开始。屋子里的音箱正在播放着“浪漫曲”,似乎在告诉我,如果我需要,埃尔加可以唤醒我那心灵深处的乡愁。当然与埃尔加同一时代 也可以做到,但是却不是同样的温情。回想在埃尔加作品中出现的地名:《在南方》中的阿莱索(Alassio),《第2交响曲》中的威尼斯,在 “耶稣的使徒”唱段中的朗顿玛施(Longdon Marsh)。过去深藏在心底的地名会唤起现在心灵中的秘密,宁静中唤醒沉睡的记忆。因此,《谜语变奏曲》的确是关于友谊的,但是正如许多埃尔加深奥的音乐一样,它们也反映了记忆的影响力。在《浪漫曲》中,巴比罗利通过定音鼓表现的航船引擎的悸动,对单簧管主题“平静的海面和繁荣的航运”作出了诠释,体现了他意识到了记忆的价值,并且知道如何去利用它。这就是赞美记忆、呈现记忆的特殊变奏。不要问我巴比罗利是如何做到的,因为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这些仅仅是你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似乎是伟大的演绎所特有的。还有就是终曲的演奏很和谐统一,你会很喜欢这样一个《谜语变奏曲》录音版本。
节选自普契尼《蝴蝶夫人》的《爱情二重唱》被安排在 交响曲的后面让人感到有些奇怪,虽然可能需要一些曲目来让整张唱片的内容丰富。巴比罗利是一位很杰出的歌剧指挥,但仅仅录制过三首歌剧。(他本来会在1968年录制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但是由于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取消了,后来在巴比罗利去世后由卡拉扬完成。)巴比罗利在自己的故乡罗马指挥了《蝴蝶夫人》,这是深受喜爱的经典版本。我最喜欢的唱段是《爱情二重唱》开始的几分钟,以及而后男高音那动人演唱。卡洛·贝尔贡齐(Carlo Bergonzi)是位很聪明的歌手,而蕾娜塔·斯科多(Renata Scotto)是最好的蝴蝶夫人之一,罗马歌剧院乐团在巴比罗利充满灵气的指挥下很好地烘托了歌手,富于热情和力度。
皮埃尔·富尼埃,外文名Pierre Fournier,20世纪法国著名的大提琴家,以演奏风格高贵典雅、情感浪漫著称。
皮埃尔·富尼埃的介绍:
1、皮埃尔·富尼埃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他以演奏风格高雅,表达细腻深情而闻名于世。他的音乐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表现内敛深邃,富于抒情和哲理。他的演奏技巧极为纯熟,把握高超,富有高度的艺术魅力。
2、皮埃尔·富尼埃生于1906年,入选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演奏,师从著名大提琴教育家André Hekking。1930年代开始在国际音乐界崭露头角,在欧美多国巡回演出,获得普遍好评。他与许多著名指挥家和钢琴家合作,录制了大量作品,有超过100张唱片。
3、皮埃尔·富尼埃擅长演绎德彪西、萨列温、李斯特和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他以演奏德彪西的大提琴协奏曲和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而著称。他的演奏造诣高深,音色优美动人,深受听众喜爱,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之一。1991年,皮埃尔·富尼埃在法国逝世,享年85岁。
演奏特点:
1、技巧纯熟,把握细腻。富纳耶的演奏技术极为纯熟高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细微表情和抑扬顿挫,展现出色彩丰富的演奏效果。这是他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2、音色优美动人,富纳耶的大提琴音色温润深邃,在轻重缓急之中变化自如,令人陶醉。这种动人心弦的音色,是他演奏的重要特征。
3、深度解读作品,富纳耶不仅精通大提琴技巧,也对乐曲有深刻理解。他的演奏能深刻诠释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曲家的艺术意图,带给听众更深层的享受。
4、法国风格典型代表,富纳耶的演奏艺术代表了典型的法国风格,内敛深邃,哲理抒情,着重打动人心。这种风格也使他成为法国大提琴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艺术生涯
1、1937年至1939年担任法国巴黎音乐师范学校的大提琴教授和室内乐教授。
2、1941年至1949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担任大提琴教授。
3、1953年他被授予法国国家勋章,获得崇高的荣誉。
4、他的演奏被称为“趣味高雅的贵族式演奏”,他在立体声时代与肯普夫合作的奏鸣曲、与肯普夫和谢霖合作的三重奏,都闪烁着高雅的光泽。他演奏过无数的大提琴作品,其中以巴赫和沃尔顿的作品最为出色。
古典主义时期,法国歌剧在各类变革里终于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法国社会迎来了全新的变革,造就了不同以往的时局变化。经过社会动荡和变革后社会氛围与人文理念都产生了很大不同。譬如歌剧行业中,无论是观赏歌剧的群体思想和内心还是歌剧院的经营者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曾经极其富有浪漫爱情色彩赚足观众泪水和嗟叹的抒情歌剧逐渐被人们唾弃,沦为内容空洞刻板矫揉造作的陈词滥调。而内容丰富生动贴近人们生活的喜歌剧却令观众倍感真实亲切,简单通俗的音乐与说白也使得观众容易产生共鸣。就这样曾经诞生于不入流滑稽剧的喜歌剧逐渐成为歌剧主流。
一、社会阶层的变革使喜歌剧迎来发展契机
1首先抒情歌剧属于贵族宫廷
歌剧是诞生于巴洛克时期的独特文化结晶,富丽堂皇宏伟庄严是它最初的模样。在时代变革里,这种正歌剧也不断演化新的形式,法国抒情歌剧便是以意大利正歌剧的形式为创作基础,融合本国内容素材而形成的歌剧形式。
法国抒情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多融入经典爱情以及幻想元素为素材内容。充满悲剧感宿命感始终笼罩在神灵宗教思想中。法国抒情歌剧的形式介于大正剧与轻歌剧之间。其实从抒情歌剧的内容形式中不难看出,虽然它有革新自身的大正剧形式内容的悲怆感与刻板性。
但是其内容与形式依旧是在各类框架之中的,特定的经典素材以及需要一定素养才能领会的音乐舞曲内涵。还有其内容设定里与普通百姓生活的脱节和对神灵宗教的向往。完全都是为宫廷贵族量身打造的。只有养尊处优的贵族才能分辨音乐舞曲中暗藏的差别,以及这些内容背后比较晦涩的暗喻。这样不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内容只能使宫廷贵族有共鸣,而普通百姓却对此嗤之以鼻。
2其二喜歌剧取材生活通俗易懂
当时的整个法国社会都处在动荡不安与积极变革的氛围中,宫廷贵族开始式微,普通百姓开始进入歌剧观众市场。可想而知那些悲情晦涩难懂的抒情歌剧完全不符合普通百姓的观赏需求。抒情歌剧的内容让普通百姓觉得空洞不切实际千篇一律没有踏踏实实的剧情感。
在社会不断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浪漫抒情显得尤为矫揉造作起来。而且音乐与舞曲远没有说白内容来得让人容易理解。法国的喜歌剧最早起源于民间庙会,最开始并不是受认可的艺术形式。早在16世纪末,庙会剧院就出现了用流行歌曲曲调填词演唱的滑稽戏,人们将其视作法国喜歌剧的雏形。喜歌剧的内容多是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局亦是欢乐的大团圆。
整个歌剧采取本民族语言,音乐简单通俗,将歌唱、、动作结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十分具有感染力。并且容易让人理解,不似抒情歌剧只会使用特别的舞曲音乐来表达情感那样晦涩。喜歌剧的剧情内容是它的主体和中心。喜歌剧的形式内容获得了新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二、喜歌剧受到当时启蒙主义者的青睐
1其一抒情歌剧的形式内容僵化无个性
虽然抒情歌剧不似大正剧那般沉重夸张,但是大正剧的歌曲与舞蹈场面形式都被完整保留下来,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上以歌曲、舞曲的抒情旋律表达,用说白替换宣叙调。虽然法国的抒情歌剧在大正剧的形式上做了变动,但是形式上抒情旋律和舞曲太过单一,取材内容基本都是梦幻与浪漫的经典爱情内容。
抒情歌剧的形式单一僵化不易让人理解的同时,其内容也多充满无法摆脱的宿命感,对于宗教的崇拜将自身命运交托神灵的叙述也与社会氛围不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都笼罩在启蒙主义的思潮下,启蒙主义讲究崇尚自然科学的力量反对宗教思想,人们生而平等都可以追求自由与理想。这些都与服务于宫廷贵族有着宗教思想影响的抒情歌剧背道而驰。自此抒情歌剧在时代洪流里渐渐隐退。
2其二喜歌剧富有个人自由独立气息
但是喜歌剧注重个人实际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受到启蒙主义的青睐。喜歌剧描绘的生活琐事与个人烦恼都与启蒙主义的人文思想相呼应。喜歌剧里的人物无论是服装、表演还是音乐都是能让普通百姓熟悉继而产生共鸣的。
喜歌剧幽默风趣在逗观众欢乐同时,进行抨击、讽刺当今社会的种种不公现象。这在启蒙主义眼中亦是用自己的方式与社会做斗争,解放自身思想追求自由的表现。在社会变革启蒙主义的氛围里,曾经不入流的喜歌剧才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先进歌剧形式。
三、为何喜歌剧能够崛起成为当时歌剧的主流
1其一观赏歌剧的观众发生了变化
曾经的歌剧便是服务于宫廷贵族和宗教信仰的,内容不仅受到束缚与管制,连音乐舞曲都有特定的限制,需要有相当高的文学音乐素养才能体会明白。所以长久以来,普通百姓对歌剧的认知和影响都很小。
但是社会变革下,宫廷贵族的腐化贪婪以及宗教信仰的崩塌都使得普通百姓不再推崇和敬畏。他们不仅积极加入社会的变革里,也对这些曾经的遗留物产生质疑。歌剧便是其中一项。当普通百姓越来越频繁地涌入歌剧会场,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抒情歌剧显得十分陌生与矫揉造作。
如今普通百姓才是歌剧观众里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作为歌剧的经营者就要为全新的歌剧观众制定适合的歌剧内容来加以笼络观众。
2其二歌剧创作者的革新
艺术创作的革新也是不会停止的,正歌剧的教条形式和刻板内容里,许多创作者也感觉到了厌烦。为了证明自我价值,他们也在通过各种手段来革新歌剧,以此成为那个开疆拓土的存在。最初是开拓者格鲁特,他对正歌剧积极革新,消除炫技的花腔,减少咏叹歌舞重视叙事的完整连贯性,使剧情紧密紧凑。
这些都为喜歌剧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形式上开启了对正歌剧与类正歌剧的反叛。莫扎特更是在格鲁特的革新基础上加入交响乐元素,使得歌剧音乐更加活泼灵动。喜歌剧创作内容需求丰富,也吸引各类创作者进行喜歌剧内容开发。《马蹄铁匠》、《巫师》等反讽现实的内容层出不穷地涌现而出。为喜歌剧输入了大量新鲜血液与活力。
3其三喜歌剧更符合当时社会的氛围
社会的统领阶层因为有些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威严,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形态。上到政治形态经济形式下到各类艺术文化主流概念,譬如文学思想、音乐理念以及歌剧形式。最初的歌剧便是服务于宫廷宗教的,所以无论是歌剧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符合当时的贵族宗教思想氛围。
然而长久以来贵族与宗教对普通百姓的压榨使得他们对曾经的信仰产生了深深地怀疑与厌恶。由此服务于宫廷贵族诞生于宗教思想理念的抒情歌剧以及一系列正歌剧都被普通百姓质疑和厌弃。等到了法国大革命到来,普通百姓终于翻身做主,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宗教都跌落神坛。
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来源于普通百姓,自然社会氛围也从奢靡空洞与矫揉造作向自然人文自由思想理念过渡。在如此的思潮氛围里,抒情歌剧只能逐渐暗淡,而更符合社会氛围的喜歌剧最终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主流。很难想象曾经被主流宫廷贵族思想唾弃的滑稽剧最终取代了贵族们喜爱的抒情歌剧。这其中不乏社会的变革人文氛围的改变,也更有喜歌剧自身在不断革新中适应市场的功劳。
四、总结
在社会变革,启蒙主义运动的加持下,喜歌剧迎来了自己发展的契机。在社会动荡里,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各行各业都面对着重新洗牌。歌剧行业送走了喜爱悲情充满宿命感的抒情歌剧爱好者的贵族阶层,迎来了喜欢通俗易懂内容喜歌剧的普通百姓。
为了使得歌剧行业继续兴旺发达,无论是歌剧院的经营者还是歌剧创作者都开始积极求变。有些创作者的歌剧内容形式的革新甚至早于整个歌剧行业的知觉。这些创新者为后来喜歌剧的繁荣埋下伏笔。轰轰烈烈的启蒙主义运动更是相中了喜歌剧的社会革新力量和对人们自由意识觉醒的推动,使得他们成为喜歌剧的积极推动者。
在如此巨大力量推举下,曾经不入流的艺术形式,只能在正歌剧间隙插科打诨的喜歌剧最终成为了主流歌剧形式。这不得不令人嗟叹,人们常常以为自身站在时代的风口,却一不留神都被后浪席卷而去成为昨日光景。
参考文献:
《法国史》
《法国革命史》
《欧洲简史》
100首经典好听的英文歌曲!
1 don't cry--guns n' roses我所认真听完的第一首摇滚,这首歌曾唱哭了千万人。总是能够触痛了心底最软的地方,心抽痛着,眼圈红了,却没有眼泪渗 出,每多听一次就多一次的依恋
2 fade to black--metallic金属乐队也有很经典歌曲,我相信国内有好多人都是听了这首歌的前奏才去学吉他的!metalli ca经典中的经典,也是metallica饱受争议的作品,因为当时有乐迷自杀就是出于这首歌,胆小别听哦~
3 dreaming my dream--cranberries有着王菲一样变幻倚俪的唱腔,高雅离开了原本浩渺的苍穹来到人间,它带着冷漠的美艳,但又 说着人身上的变动和永恒,爱尔兰的卡百利乐队就这样汲取了精灵与传说的浩渺气质,沟通了人间和天空的美,把人的故事,爱情,历史 ,死亡,社会都融进那飘忽而真切的女声中(卡百利,本是蔓声浆果的藤蔓)
4 dying in the sun--cranberries不断地重复着放这首歌,简短迂回的旋律,简短迂回的歌词。我就平躺在这样的歌里,晕乎乎的,渴 望在阳光下睡死
5 never grow old--cranberries 最近常听朋友们说时间过得好快~! 感觉自己在一天一天的虚度光阴! 不由得想起了这支歌~!
6 far away from home--groove coverage德国新晋乐队,这首歌已被众多知名dj誉为当今舞曲最为精华的传世之作,听了不下几百遍了,旋律好的很,女声好 的很
7 knocking on heaven's door--guns n' roses(“野蛮师姐”主题曲)艾薇儿翻唱的和枪花版的都给人一种爽歪的感觉,当然女生版的更加恬静,睡觉之前我都要听的。
8 imagine--john lennon约翰列侬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摇滚乐队“甲壳虫”(beatles)的灵魂人物,死于1980年12月8日,是被一名狂 热的歌迷开枪打死的,他的死震惊了世界,他在六十年代吸毒,目无宗教和go-vern-ment,在七十年代致力研究东方宗教和 宣扬童话般的爱(有一颗小星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声音听来象预言者的祈祷,而歌词依然是固执的理想,或许列侬所要求的泰国 绝对,太过纯洁,但作为梦,难道你我就不曾有过吗?
9 yesterday--beatles这么经典的还说什么呢,电台点播率已经超过一亿次了,没听过的太逊了。
10 let it be--beatles昔日创下了榜史纪录,也是beatles解散时成员们的心态写照。有时候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至于结果就 让它let it be
11 it's my life--bon jovi我比较早喜欢的一首歌曾用来做cs的mtv背景音乐。
12 that's why(you go away)--meachael learns to rock半路在一家美发店的门前听到了that's why (you go away)的钢琴版!!! 感觉很好,这样听起来that's why就更经典了! (放的声音越大越有感觉哦)
13 you can't say(韩剧"爱上女主播"主题曲)相信大家对这首歌不会感到陌生了哦!!!我是不会歌词的,但每旋律一起就能体会其中的柔情
14 yesterday yes a day 温柔醇厚的声音,静静地用心体会,很舒服的21岁的挪威女孩marlin,自己写歌自己唱,一首充满浪漫气息的法国歌曲,就像爱 人在你耳 边轻轻呢喃,超好听的
15 heal the world--meachael kjackson他是疯狂热爱和不羁职责的承受者,年轻的巨富,心理怪异而各声纯洁的奇人,他富于创造,不向任何一个流派靠拢, 虽然,杰克逊现在的形象不好,但他曾经为世界的慈善事业作了很大的贡献,这首歌也正是他心意的表现吧最起码他在音乐方面的 高度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16 the girl is mine--meachael jackson纯洁的仿佛童话,干净的让人不敢呼吸
17 delicious way--仓木麻衣。我本人也十分仇恨日本人的,但是听到这么纯洁的歌曲感觉到音乐真的是没有国界的哎~~
18 under the sea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插曲,可总感觉张邵晗唱的更有活力。再听听原唱的,就知道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哪里了。
19 fighter--christina 厚重有力的嗓音穿透着我的耳膜,装饰着闪亮碎钻的眼眸冲击着我的视网膜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成为那个fighter 蛮有爆发力的一首歌。
20 without you--mariah carey我喜欢的歌星!因为她在唱功方面显得极为细腻,而且她的声线真的是性感迷人而且非常有爆发力和感染力~~这是高 音上唯一可与i will always love you媲美的歌,下面还有一首两人合唱的,绝对体现唱功哦~~
21 when you believe--mariah carey n' whitney houston不多说了,任何人都唱不成这样的。
22 crying in the rain大概算的上是欧美最具生命力的情歌之一了,这首出自民谣女歌手carole king的作品对原来舒缓深情的作品来了一次颠覆性的改造
23 never say goodbye--hayley westenra充满曼陀铃和竖琴声音的歌曲当中透显出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少女形象,歌曲是从爱尔兰传统歌曲中改编过来,hayl ey westenra的声音如同丝线一般,在演唱技巧上更已达到完美的境地,而嗓音天生的优美更是让人不得不赞叹和艳羡。
24 sugar ray's someday。sugar ray(据说应该翻译作“拔丝”乐队-_-bbb),他们的音乐风格用一个字就可以形容——summer,他们只在夏天出片,歌 儿一听就让人想起夏天——总是阳光明媚、活泼愉快。与此相反的,他们的歌词却是比较深的,那个身上有着13个纹身、英俊得完全不 像个rock band主唱的mark mcgrath经常用很夸张的肢体语言在mtv中摇摆,加上十分十分正宗的传统摇滚式配器,恐怕在今天活着的乐队中找不出第二个 这样的band。
25 iris-- goo goo dolls清脆急促的吉他solo,john rzeznik饱含沧桑的低沉嗓音,对世事、爱情满腹的疑问,后面的爆发,“and i don't want the world to see me, 'cause i don't think that they'd understand when everything's made to be broken, i just want you to know who i am!” 这是有着无穷韵味的箴言。
26 mystical machine gun--kula shaker比较难得的是,kula shaker的音乐受了很多东方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同时表现在歌词、音乐和配器之中。乐队唯一真正意义上的专辑就是《peasa nts, pigs & astronauts》专辑干净的声音,迷幻的吉他,如印度梵音般的和声,充满现场感的录音,总之在当时背景下,属于绝对的异类 。
27 elemental--tears for fears其实只是主唱oland orzab一个人而已,整张专辑所有词曲、每一轨录音(器乐、主唱、和声)全部出自这家伙一人之手(口),真是吓了一跳(原来世 界上真的有全才啊)!
28 gone away--the off spring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乐队。跟99%的美国摇滚乐队一样,也是来自学校同学的组合,经过很长时间的地下活动,终于走到 地上,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就是主唱bryan holland的十分金属化的硬朗狂放的唱腔,歌词有着对世事无情的玩弄和嘲讽。 29 a question of lust--peche mode很容易和“冷”这个字联系起来,冷冰冰的纯电子音乐,冷冷的唱腔,冷僻的歌词,似乎特别适合目前这个季节来听
30 this is how we do it蛮欢快的一首现代英文混音dj舞曲,偶个人比较喜欢。
31 boom boom boom各位爱跳舞的朋友,这就是你们的音乐,做为音乐和舞蹈的信徒,你们起床要放的音乐。
32 earth song--meachael jackson请保护大自然!~ 崇高的敬意!~ 看过mv后真的感觉心里堵堵的
33 everybody dance now相信看过韩国综艺节目情书的朋友不会陌生吧~里面好多背景音乐就是用的这个,尤其是uncle shin的抖动dance甩你的双手,很简单的一个步骤,音乐炸进你的头,活着就要开心些嘛!!!顺便说一下, 我超级喜欢那个张英兰~~~~
34 the day you went away--m2m是当之无愧的小甜甜咯,相信谁都不会忍心伤害这样的女生,不过歌词有点伤感,我们从来都不知道珍惜所拥有的直 到永远的失去它,将如何承受这种痛苦,现在,我不得不说,我是真的真的失去了你
35 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krauss多次被评为世界最美的女声,坐拥11座格莱美奖,被无数人翻唱过 男孩地带的也同样也是不可错过的哦!
36 hero--enrique iglesias出生在马德里,有着西班牙人独有的深邃的双眸,冷峻而又性感的脸庞,富有磁性的嗓音,再加上他那令人神魂颠倒的 外表
37 god is a girl--groove coverage从个人角度看sweetbox和groove coverage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女唱乐队,下面还有几首歌都是她们的,很喜欢女主唱有些慵懒而很清脆的声音,他们的风格 喜欢听这种节奏感强,比较热闹的歌曲。觉得这个乐队的风格还是挺新鲜的,也比较大众化,应该会有不少朋友会喜欢,因为大众不 等于庸俗。
38 she--groove coverage
39 can't get over you--groove coverage
40 7 years and 50 days--groove coverage
41 encore une fois--helene segara一首抒情法语歌,哀而充满无奈的歌,你能体会到它的忧伤,也许有一天 我会离开你,途跋涉寻找真的自己也许有一天也许有一天
42 je m appelle helene--helene rolls听了首法语歌后觉得法语太美了,让人感觉说法语的人嘴上摸了奶油,于记忆深处,要我找到简单的爱情,于我的爱情 ,歌词中有着淡淡的伤感
43 here i am--bryan adams那是布赖恩亚当斯的作品,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过他那首绝对经典的歌“( everything i do )吧,这个帅帅的沧桑男人的声音是谁都无法抗拒的哦。
44 everything i do--bryan adams不多说了,绝对经典中的经典。
45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毫无疑问,u2是80年代英国最受欢迎的摇滚乐团,不过我个人只喜欢这一首,具体也说不出为什么,可能感觉声音 和旋律搭配的很棒吧~~
46 big big world--emilia看上去是一个爱整洁的乖女孩,尤其在唱“big,big world”这样的慢歌时,她显得十分纯情而古典。目前emilia的唱片在瑞典已卖过了3白金的数量。而首支单曲“big,b igworld”则成为了瑞典历史上流行速度最快的一支
47 right here waiting--rachard max这是一首很经典的老歌,歌唱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这是我曾经最爱的一首老歌,相信每个人也都听过无数遍,但依然是
48 stay--williams(野蛮师姐主题曲)特别特别特别的欢快,每次不知道为了什么一心烦就不由自主想听这首歌,连我们宿 舍一个平时不怎么愿意听歌的哥们也喜欢上了这首
49 live forever--oasis 是近十年来英国最受欢迎和最受评论家承认的乐队之一;live forever是我朋友推荐给我的,听过后感觉真的很不错呢
50 life for rent--dido清爽的时节,清爽的女孩儿,清爽的音乐。life for rent,把整个生命都出租出去,不属于任何人,无根地飘荡,听起来有一些伤感。
51 promise don't come easy跟着cd慢慢的哼着,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了,若有若无的思绪缠绕着自己,象梦一样。 52 lonely--nana是一首黑人说唱歌曲,同时加入了r&b和blues的曲风,歌曲的当中还有女声的伴唱,旋律非 常优美。不会再有第二首歌可以超越歧视,家庭的破碎
53 dilemma--kellyrowland与饶舌巨星nelly搭档演唱的歌曲,这首歌曲虽然风格老套,但仍然在全美电台创下 近两个月蝉联冠军宝座的纪录。
54 you took my heart away舒缓的节奏,简洁的编曲,十足的优美旋律,都展现了mltr最擅长的迷人功力。
55 helene segara-encore une fois一首经典法语歌,同样将法国浓郁的浪漫气息,法国当红歌手helene segara 专辑,她的音乐和她的人一样别有风情。她的嗓音并不是十分突出,但声音中有一种魅惑迷离的特质。
56 sealed with a kiss 以吻封缄,经典美国乡村音乐,一首极具浪漫色彩的老歌,叙离别情,但不伤感;道分手苦,但不低沉。饱尝相思之苦的恋人们听来,肯 定别有一番滋味
57 only time--enya无由的哀愁随着only time的歌声涌上心头。而当爱情灭绝、心泣莫名、欲盖弥彰的绝望凄清,却只有时间为唯一的目击者
58 i will be missing you记得第一次听它的时候,只记得旋律很hip-pop,直到后来无意中才知道了它的来历。于是找来下载,听,一遍又一遍。
59 civil war--guns n' roses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度,一支摇滚乐队创作出这样一首忧国忧民(当然也可以理解成激愤)的歌曲,这不是对摇滚乐的反判,恰 恰是对摇滚更好的诠释。我想,摇滚乐在国外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地位正是由于国外的很多摇滚乐队有着对社会、对国家的主人精神以及对 音乐的深入理解和精彩绝伦的演绎。国内呢?只有流行乐泛滥罢了,摇滚不光是非主流,几乎成末流了悲哀啊
60 sunny came home1998年葛莱美大奖获奖作品,现在已很难找得到这样动听的旋律了
61 the one--mr big每首歌曲中都有一段经典耐听的吉他solo。我想有这一首歌就足以流芳百世了,即使多少年以后,这首歌也会引起人们无限的 共鸣。
62 to be with you--mr big几乎所有的吉他教材都可以看到这首《与你同在》,这首歌用木吉他超越了轰鸣,用随便超越了夸张,用一群拍着首合唱的小伙子 超越了舞台上的超级巨星时间总会流逝,浪漫和现实,究竟哪一个会与你同在呢?
63 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oasis称不上经典,但是也总能给人一种疲倦到不想说什么的地步,如过明天我死了
64 cinderella太鄙视she的媚日情节,所以只好听英文版的这首半糖主义,不过发现比她们唱的好听一百倍!!!
65 the sound of silence是奥斯卡最佳**《毕业生》的主题歌,是美国流行音乐大师保罗西蒙的代表我相信,一百个人当中会有一百个人 喜欢听这歌的。
66 should it matter--sissel kyrkjeb我喜欢这个低调又华美的女子,淡淡的感觉,仔细听可以听出性感哦!
67 stuck in my heart旋律很优美,中间有一段很完美的合声。
68 utopia--sweetbox下面三首歌都是出自sweetbox的,丢失了以后心疼到现在呢,哪位哥哥姐姐能知道哪里下的 到一定告诉小弟哦,谢谢咯!!!他们的歌曲都巧妙地融合pop、摇滚音乐,行云流水的律动带出女主唱jade戏剧性的歌声,不仅 开启歌迷的想像空间,而且扣人心弦,真的不动心都不行啊
69 alright--sweetbox
70 one kiss--sweetbox
71 dreams come true--ses被无数个电台做过无数次的背景电乐,旋律响起你就知道你肯定听过的
72 sweet dream很喜欢的一首歌了,张娜拉长的实在是太可爱了,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去找下这个mv看下,相当不错哦~~
73 back to you--bryan adams不多说了,布莱恩亚当斯的每一首歌都那么经典
74 forever and ever-because i love you。绝对好听,因为dido就是因为这首歌红的。
75 say it isn't so--bon jovi硬汉唱的柔情歌曲也蛮感人的嘛~~
76 now and forever--richard max可能大家很少听他的歌吧`~`其实他的歌真的很不错!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啊!
77 angle of mine一个很老的乐队唱的,具体名字我忘了,超好听。
78 dream cranberries就是大名鼎鼎的卡百利乐队 这首《dream》选自他们第一张专辑 王菲曾经翻唱过,翻唱得我都听不出真假可惜每次出去唱王菲的歌都感觉在糟蹋音乐哎~~
79 faint--lincoln park林肯公园,乐队名字是因为每天乐队的例行练习结束回家时,他都会驾车路过林肯公园,重要的是,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出 头哦他们的音乐给人蛮另类的感觉
80 somewhere i belong--lincoln park节奏蛮快然后有点另类的歌。
81 bitch--meredith brooks开朗轻快的曲风很讨人喜欢,名字(妖精)是不好听了一点点,但整首歌却是有一点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并不会为任何人改 变。
82 westlife有一段时间,很喜欢westlife的歌,每天在他们的歌声中吃饭,看书,入睡。
83 the power of love--celion dion提起席琳迪翁(celine dion),大家都知道她的演唱以倾情投入而闻名于世,她的音色极具表现力,声域宽广,很有张力,最喜欢的歌曲,,完美的歌曲。
84 a new day has come--celion dion她以满腔的爱与希望蕴育出另一个炽热的生命,她歌唱生涯中第八张英文专辑「a new day has come真爱来临」,在细腻悠扬、情感丰沛的歌声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能量,热烈地传送到世界每个角落。
85 more than words--extreme被翻唱了无数遍的歌,只用一把木吉他伴奏,但他高贵的气质却随着真情流露,胜过了有着华丽织体的热 闹声音,当然,这首歌最迷人的,还是天衣无缝的合声部分--那轻轻的,起伏的,隐现并滑翔而逝的伴唱,只有真正胸怀开阔,品位脱 俗的人才能这样写情歌,也只有真正温柔可爱的人才值得被这样的歌声围绕。
86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roberta flack 由于年代久远,这首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留声机时代遗留下来的贵族味道,一遍遍地重复“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她已经醉了,已经无力逃脱了,她更象是自言自语,捧着胸口喃喃自语而脑子里眼睛里全是他全是他全是他啊
87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elton joh工整清晰的吐字,彬彬有礼的抒情,不紧不慢的钢琴,只能有那些拥有严谨文化传统的中老年英国人来展现。
88 lemon tree--fool‘s gardon5个得国小伙子组成的“傻子花园”乐队,可根本没想过要写一首叫做《柠檬树》的英文歌,给一个台湾女孩子(苏慧伦) 翻唱成中文版,在这个东方大国漂起!“ i wonder how, i wonder why, yesterday you tell me about the blue blue sky”
89 vincent--don mclean这位歌词有着诗一样已经的青年为人了精神殉道者,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伟大的疯子文森特梵高献上了感人的一曲,这首歌 唱到了艺术家的孤独和世人的不义,唱到了崇高的痛苦和爱,唱到了内心矛盾,唱到了神,宁静和永远
90 one love--bob marley他用歌声带给人快乐,并为公正而斗争,这样的一生足以使任何一位歌者在死神面前保持尊严,牙买加总统参加了他的葬礼 。
91 careless whisper--wham威猛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接受的西方流行音乐,现在听来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
92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maonna她卖弄性感,出售神圣?可是她并不比任何人虚伪,当她撕开人们的虚伪时,我们听到的是一副越 唱越好的嗓子,和一种越来越真实的性格。阿根廷前总统夫人依维塔确有一生传奇的经历--寒门女子最终身居国母,用圣洁的博爱感动 了整个国家,她为穷人所做的一切,她的真诚和无私,在歌声得到了永生。
93 two steps behind--defleppardkb海峡拥有高超的不鲁斯吉他技巧,低沉嗓音的半说半唱,成熟睿智的歌词,以及难以言表的 宽厚情怀,整个八十年代,不知多少人依靠他们的音乐,完成了由青春向成年的过渡,不知多少人被那悠远延绵的意境带走,超脱于现实 的无聊纷争
94 no more i love you--annie lennox此人于1995年推出了专辑“medusa”(《美杜莎》)美杜莎,是希腊女神中最狰狞古怪的一个,把超人的魔力给 了这个歌手,让她有力,跌宕起伏,在我们想象之上拖曳高音,延续着从唯美派文学到新古典音乐的影响,也徘徊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沟 通着尘世的想象。
95 my heart will go on--celine dion我深信,这是即使小学生也听过而且非常喜欢的一首歌。
96 missing you now--meachael bolton这个男人具有轻易征服听众的才能,曾是美国电台播放给“面的”司机听的最佳人选,可以用最直接的方法来美化我们的听 觉,而且,我们根本无须费心去听,只要跟着,哼着,忙自己的,快乐就产生了。
97 yesterday once more唱者卡伦卡彭特被称为美国的邓丽君,当她死于神经性厌食症时,人们突然发现,在所有那些包装精良,华美诱人的热门金曲中 ,可能只有卡伦卡彭特的声音值得被收藏,她把悠长的旋律唱得光芒耀眼,即使怀旧,都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恩,她的歌声始终在呼唤人们 热爱的本能。
98 goodbye--air supply 80年代最受欢迎的一对组合,他们高低的配合优美的歌词动听的旋律令人难以抗拒。喜欢这样凄美华丽的声音,唱出那句痛彻心肺的“ there's no other way than to say goodbye”
99 your song--elton john平滑流畅的钢琴和elton john淡淡柔情的演唱,似乎就是和爱人相拥坐在黄昏中的木屋顶,看远处夕阳西下,与世上最最甜美的双眸对望,任似水年华静静流 淌,这时不用很多钱,不用大房子,只要有一首由爱人所唱,但却只属于自己的歌就足够了
100 hotel california--eagles我喜欢那充满磁性的嗓音,木吉他弹奏出简单幽怨的调子外,我想,喜欢它的另一个理由便是对 回忆的孤独感受。这样的曲子,适合一个人听,一遍又一遍地重听,随乐韵飘荡到广袤却寂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