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 , 从小就不得不挣钱养家。4 岁起从父亲学音乐 ,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实现。14岁以前受普通学校教育,19岁进波恩大学旁听,接触到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很大影响。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 ~ 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 ,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维也纳,拜见了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得到莫扎特 的赞赏 。同年冬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任音乐教师,接触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顿路过波恩,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很欣赏贝多芬才华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去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1793年冬海顿赴英,贝多芬转向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学对位法,向萨列里学歌曲写作 。他凭着出色的才华和波恩方面的举荐,很快进入维也纳上流社会,受到一些亲王和大公的支持和保护,也结交了不少音乐家。28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顶点,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了这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已无法与人对话, 而让对方写在纸上给他看 。在他死后 ,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 。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 , 所以在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处 。尽管这样,他仍以惊人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出乱子,甚至使演出中断。1814年维也纳国际会议后,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创作停顿了几年,1817年后才重新拿起笔来完成最后几部作品。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 ,路上受了风寒 ,从此一病不起,次年就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两万人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的韦灵公墓。
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 :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 5 年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一些室内乐和第一、第二交响曲,具代表性的是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这些早期作品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但主要是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而尚未创立自己的风格。 1801年创作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标志着他已开始开辟新的道路,是具有独创性的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第一乐章不按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而是类似幻想曲的慢板,很有特点。贝多芬所作钢琴奏鸣曲共32首,除《悲怆》、《月光》外,最著名的还有第二十一《瓦尔德施泰因》(亦称《黎明》)和第二十三《热情》,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后者热情奔放,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1802 年为拿破仑写第三《英雄》交响曲 ,1804年完成时拿破仑已称帝,他愤而撕毁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写“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 ,都是前所未有的。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炼、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心 的第五 交响曲和 纯 真质朴 、歌 颂大 自然 的 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充满矛盾,主题思想异常明确 ,其第 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1812年完成第七、第八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原名《莱奥诺拉》) ,挑选这一伸张人权、平反冤狱的剧本,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对这部歌剧的修改长达数年,并写了 4首序曲 。他还写过舞剧《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戏剧《埃格蒙特》、《科利奥兰》、《雅典的废墟》的序曲或配乐 。他的6首钢琴协奏曲除最后一首未完成外 ,最有名的是第五首,因其内容威严而堂皇,被后人称为《 皇帝》。他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 ,曲调性极强,也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作品还有一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称为《 春天 》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和赠给法国小提琴家R克鲁采的奏鸣曲。这些作品都充满着奋斗向上的精神 。 贝多芬晚期创作的5首弦乐四重奏和5首钢琴奏鸣曲已减少了火一般的气势,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晚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因首创在交响曲中加入人声而被称之为《 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在第四乐章用了 4位独唱者和一个大合唱队 ,以独唱、重唱、合唱及乐队交替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演唱了以席勒的诗谱成的《欢乐颂》,表达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顶峰,同时也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为世界音乐文库增添了光辉的篇章。贝多芬对钢琴音乐作出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他彻底打破了古典钢琴技法与作曲的成规,另创新路,浪漫主义的精神已经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那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对古典钢琴音乐的总结,也是对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启蒙,这些奏鸣曲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从第一首到第十一首是早期创作,当时正值贝多芬精力旺盛,写作欲望高涨时期,以极其深刻的独创性,精练的笔法写出了许多作品。他的作品与同时代的钢琴奏鸣曲相比,已经强烈地显露出贝多芬的特质。著名的奏鸣曲《悲怆》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大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说过:“贝多芬的快板乐章,一个音符也不像海顿或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的戏剧性,在第三乐章中更是新的风味……”正是这种独创性,才使贝多芬的创作更具有可欣赏性,也是当代众多钢琴家热衷于演奏贝多芬作品的原因。中期作品:第十二首到第二十七首。这时,贝多芬的创作向浪漫的表现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作曲风格更为娴熟、奔放,不受“曲式第一”的观念所束缚。这期间,伟大的作品《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相继诞生,这些作品流传于后世,大大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的钢琴音乐创作。晚期作品:第二十八到第三十二首。贝多芬在这时的创作根本性的倾向“自由式、即兴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性、对音调与对为的爱好,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这一时期他不断完善和发展奏鸣曲式,使其形成有生命的机体。在表现形式上,他那刚毅坚强的本性和强烈的激情依然存在,以及固有的浑厚幽默、俏皮滑稽的因素依稀可见。贝多芬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钢琴艺术的繁荣,他引领众多音乐家投身钢琴创作,初步奠定了钢琴“乐器之王”的地位。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
一、艺术成就: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抒情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华文世界,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二、代表作品:
1792-1803中有“悲怆”、“月光”、“暴风雨”、第一、二交响曲,6首弦乐四重奏。“第三交响曲”标志他“英雄音乐风格的形成”。“第三交响曲”至“第八交响曲”、“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至“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6首“钢琴奏鸣曲”、“克罗采和春天”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拉组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
晚年:五首钢琴奏鸣曲:(Op101、106、109、110、111)、《迪亚贝利变奏曲》、《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乐》,6首弦乐四重奏(Op127、130、131、132、133、135)
贝多芬的主要事迹、作品和主要成就: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的创作特点: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
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