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浪漫曲,并无严格的形式,一般情况下体现着作曲家的个人情感抒发或内心随想。它有时出现在大型作品的柔板或行板乐章中,如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第二 乐章浪漫曲,有时出现在舞剧音乐的某一片段中,如格利埃尔的芭蕾舞剧《红**》中的浪漫曲,旋律大多抒情委婉,情绪跌宕激越。
在小提琴作品的曲库中,贝多芬的《F大调浪漫曲》、《G大调浪漫曲》以及德沃夏克的《bA大调浪漫曲》和萨拉萨蒂的《安达露萨浪漫曲》等作品,无论是内容 结构、演奏技巧以及音乐内涵方面,都与那些光辉的名作并举于琴坛之首,它们不仅成为许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并且被一部分国际大赛定为比赛选用曲目。另外还有许多动人的抒情乐曲.如:
柴科夫斯基的《旋律》。这些乐曲虽然出处不同,但都是完整的、可单独演奏的小提琴佳作。无论名曰《旋律》、《诗》,还是《柔板》、《行板》等等,它们都具有抒情的特征,同属于浪 漫曲的范畴。它们既不同于简单的小品,又不同于奏鸣曲式的篇章,如同所有著名的浪漫曲一样为演奏家所钟爱,为爱乐者所喜闻。
另外,推荐几张浪漫曲唱片:
1德沃夏克家族:经典小提琴浪漫曲
表演者: 约瑟夫·海拉 (Josef Hala Piano)
介质: CD
出版者: 中新音像出版社
2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
又名: Anne Sophie Mutter Beethoven Concerto and Romances / 安妮·索菲亚·穆特 贝多芬 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
表演者: 库特·马舒尔 (Kurt Masur)
专辑类型: 引进版
介质: CD
发行时间: 2008
出版者: DG, 普罗艺术
3史上最浪漫的小提琴名曲集
表演者: Various Artist
流派: 古典
介质: CD
发行时间: 1999-8-23
出版者: Hyperion
欢迎继续提问\(^o^)/~
http://downchinayqcom/UploadFile/2008-12/ 巴克拉诺娃%20降B大调小奏奏鸣曲(sonata)的原意是指被演奏着的套曲(多乐章的音乐作品),今指用奏鸣曲式写作的器乐套曲。奏鸣曲式是乐曲的一种结构形式,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奏鸣曲式有一种传统的写法,例如:呈示部中包括主部主题(第一主题)和副部主题(第二主题),主部主题如果是小调性,那么副部主题就要在主部主题的关系大调上;主部主题如果是大调性,那么副部主题就要在主部主题的属大调上。展开部要有转调或离调,再现部中副部一般要调性回归,这种曲式结构逻辑本身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演奏奏鸣曲时,要注意曲式结构中的音乐起伏。 小奏鸣曲是指曲式结构规模较小,音乐形象较为简洁(单一),音乐内容较为浅显的奏鸣曲。钢琴小奏鸣曲是钢琴学习的必修内容。 本课次学习贝多芬的《G大调小奏鸣曲》,曲谱可见“钢基”第一册第86页。 第一乐章要演奏得优美如歌,亲切抒情,充满着诗意。右手第2小节两个音一连的小连线要注意语气自然,第一个音用自然重量弹,第二个音用提手的自然离键动作带起(下同)。倚音要弹得圆滑灵巧,占用本位音符的时值。右手第6小节中的二分音符同音换指要从容,注意虎口松弛及拇指主动。右手第25-30小节要注意保持音和连音的演奏,时值充足连贯,音乐情绪饱满。左手第9-10小节和第11-12小节可以作为一个伴奏短句来弹,使其音乐进行有推动力。第10小节和第12小节右手第一拍上的缩指要准确舒畅。左手第13-15小节的双音伴奏要注意节拍韵律,使其节拍重音与右手的四分音符同步。乐曲的第一乐章在延长的强势中结束。 贝多芬这首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谱首标有Moderato(中板,每分钟88拍 ),练习时可以用每分钟76-96拍的音乐速度。 《G大调小奏鸣曲》第二乐章谱首标有Andantino(小行板,每分钟69拍),标题为“浪漫曲”。浪漫曲(Romance)是一种音乐体裁,它主要是指使用乐器伴奏的抒情独唱歌曲,柴可夫斯基创作了多首独唱形式的Romance。有时作曲家把自己创作的旋律抒情流畅优美的器乐独奏曲取名为“浪漫曲”。如贝多芬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F大调浪漫曲”和“G大调浪漫曲”、舒曼创作的“双簧管浪漫曲”等。 贝多芬《G大调小奏鸣曲》第二乐意“浪漫曲”要演奏得舒展优美、清新流畅。左手的半分解和弦或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要掌握好节拍的韵律。右手弹奏第9小节的半连音上行音调,手指尖要贴键运行,并注意渐强走势。第12小节第四拍至第16小节的重复变化进行,可以弹出弱——中强——强的三个力度层次,不要简单地重复。第17-19小节左手上的分解柱式和弦的弹法要作为一种技巧练习,要弹得清晰俐落而有共鸣,犹如吉他的扫弦。第20-21小节渐慢要自然,第21小节回原速(a tempo) 前要有呼吸。第30小节右手上的复倚音要贴键滚动圆滑地弹出,右手独立正确地保持好节拍与节奏。第34小节右手上的复倚音要与左手上的分解音型配合协调,倚音的弹奏不要失去旋律的歌唱与连贯。乐曲终止处的三个四分音符要保持两拍的时值,八分休止符准确,音乐在八六拍子中结束。 在“乐圣”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充满着丰富多彩、对比强烈的音乐素材,因而形成了贝多芬音乐中的戏剧性效果和哲理性思想,如钢琴奏鸣曲《悲怆》、《暴风雨》和《热情》等等。然而,贝多芬的这首《G大调小奏鸣曲》却充满了甜蜜的爱意及美妙的诗境,这是贝多芬风格的另一个侧面,犹如他的钢琴小品《艾丽丝》和第四交响曲等。 此课次可以弹奏bB大调与C大调音阶的听辨练习。 奏鸣曲的传统式样一般为“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套曲。第一乐章多为充满活力的、有精神的快板,第二乐章多为舒展优美的慢板,第三乐章多为活泼欢快、乐观向上的快板。乐章与乐章之间的风格对比,乐章之内的不同主题之间的性格对比,主题内部不同因素的对比,是奏鸣曲式写作的重要原则,也是奏鸣曲艺术的逻辑特征,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热情》、《悲怆》等。然而,纯古典的钢琴奏鸣曲常常带着宫廷室内乐的娱乐性艺术情调,比如海顿、莫扎特的一些钢琴奏鸣曲等。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一般是作品的中心部分。乐思形象、艺术技巧及结构地位往往集中于此。所以,在钢琴演奏学习及考试中,一般要求演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然而,“乐圣”贝多芬继古典大成又开浪漫先河,他的第三乐章常作为奏鸣曲创作的中心内容,例如:“月光”、“热情”等。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新约圣经”,是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交响曲之父”海顿和“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是传统钢琴专业学习中的不可跨越的修练域面。 在钢琴奏鸣曲的学习中,先学习小奏鸣曲,继而学习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这是教学中的一般操作程序与进度设计。小奏鸣曲的学习一般还要结合车尔尼“849”和“299”的进度而实施。在弹奏鸣曲的练习过程中,不可放松对音阶琶音的练习。 在钢琴演奏学习或考级中,往往只学习作品的某一个乐章(多见第一乐章或第三乐章),然而,在音乐会上演奏奏鸣曲,一般要完整地表演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完整地演奏一部奏鸣曲要注意调节乐章之间的情绪转换,要注意第三乐章对第一乐章的呼应关系,提高把握作品曲式结构的艺术表演能力。 克列门蒂(MClementi,1752-1832)创作的《C大调小奏鸣曲》(作品36之一,曲谱可见“钢基”第一册第94页)是包含“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套曲。第一乐章为spiritoso(有精神的、热情的),调性为C大调,二二拍子;第二乐章为Andante(行板 ),调性为F大调,四三拍子;第三乐章为Vivace(速板),调性为C大调,八三拍子。三个乐章的调性布局按照古典原则的对比统一规律,节拍对比也形成鲜明特点。“没有对比就没有音乐”在此得以证验,演奏中要予以心理上的重视。 克列门蒂《小奏鸣曲》(作品36号之一)第一乐章活跃而富有朝气,要注意旋律弹奏中的连音与跳音的对比效果。右手第9小节和第11小节的八度上行大跳旋律及重复保持要注意一五指弹奏中的重量转移及四五指的轮指弹法。右手第20-21小节分解八度弹奏要保持手腕松通及重量转动调整,不要弹得太重,此处要突出左手的分解和弦走向。右手第30小节要注意双音跳奏整齐而富有弹性并奏出渐强超势。主题的重复与发展变化,要注意强弱的起伏对比,例如第1-4小节与第24-27小节等。左手第1-5小节和声功能低音不可弹得太短,手指尖有在键盘上“站一站”和“稳一稳”的感觉,声音圆润踏实,有根基有运动的倾向性。左手第16-19小节要作为一个旋律声部来弹奏,手指尖在键盘上站稳松通,保持好手型,声音贯通舒展。第一乐章的音乐有一种童趣形象,乐章在强势中以肯定的音乐语气结束。 第二乐章的表情术语为dolce(柔美的),dolce这个词又多出现在奏鸣曲式中的副部中,这可谓是奏鸣曲艺术的常用音乐词汇。这个第二乐章是优美柔和的行板(Andante), 要仔细关切乐谱中较为细致的力度记号的要求。左手第1-4小节三连音伴奏音型要有表情地衬托旋律,要均匀连贯且有起伏(下同)。第4小节右手接左手的三连音进行要准确自然(下同)。第3小节的右手颤音从上方音开始,与左手音型形成“右手两个音对左手一个音”的立体(双手)节奏关系(下同)。第8小节要注意段落呼吸,第9小节右手双音不要弹成“分割式”的块状,可用贴键弹法的半连音弹出渐强的走句。第12小节尾处要呼吸,第13小节有重新起始音乐的感觉。第19小节是再现段落的开始,音乐语气要有所强调,但不失dolce的韵味。第二乐章在dolce的饱满情绪及美妙的意境中终止。 第三乐章是非常活跃的速板(vivace),弹奏中要始终保持八三拍子的节拍律动特征。此乐章的主要技术课题仍然是连音与跳音的对比,连跳分明,连音圆滑流畅,跳音灵巧而富有弹性,是学习中进一步讲究的运指规格与技术目标。弹奏中要注意主题反复时的力度对比,第17-23小节要注意不同旋法及不同弹法的呼应式艺术口吻。左手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要突出节拍重音,均匀连贯面富有节拍起伏。右手第24-28小节音阶式跑句要严格指法,可用一次性的弹奏动作状态奏出,顺畅华丽,清晰匀致。第三乐章在强势的肯定与强调性音乐语气中结束,收尾的柱式主和弦可用“推弹式”断奏来弹。 鸣曲rar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Piano Concertos ) 贝多芬一共作有有编号的5首钢琴奏鸣曲.另有小提琴奏鸣曲的钢琴配器,一般称为第6号钢琴奏鸣曲;还有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WoO.4),加起来一共有7首。在贝多芬有编号的5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一、第二号明显继承莫扎特与海顿的传统,其艺术表现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衡中的美。第三号奏鸣曲中,开始出现贝多芬个性追求的那种戏剧性冲突,钢琴被赋予明显的激情。第四号奏鸣曲增加了阴柔与阳刚之间的对比,乐队更富动力,钢琴的个性更给予充分的发挥。而第五号奏鸣曲因为华彩乐段与乐队效果的烘托,使整部作品成为高涨的情绪与豪迈的激情的写照,闪烁着辉煌而又耀目的美。这5首奏鸣曲,尤其是后3首为浪漫主义奏鸣曲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1
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奏鸣曲,C大调,OP.15,作于1796年,为其旅行演奏而作,创作时期其实晚于第二号。这首奏鸣曲还是遵循维也纳奏鸣曲传统,其中明显可看到莫扎特的影响,共3个乐章:1.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这一乐章非常奠扎特化,第一主题的和弦式进行、第二主题的纹饰,都接近于莫扎特影响。这一乐章值得注意的是进人再现部之前闪现神秘色彩的过渡准备,这一乐章中的装饰完全是莫扎特式快板乐章的特征。2.广板,三段体,中间段的钢琴独奏有即兴式的朗诵调表演,最后一段重复开头的一些片断,然后展开即兴因素的变奏。3.回旋曲,快板,有谐谑性因素。这一乐章中充满幽默,保持急速的节奏,主题是谐谑性的奥地利提罗尔舞曲,在第三段钢琴华彩乐段尾声之后,音阶式乐旬凝聚起越来越紧张的力度,然后突然出现简短的休止,开始初现贝多芬的个性。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2
这首第二号先于第一号,降B大调,OP.19,约在1794一1795年创作并初演,1798年修改。这一奏鸣曲的乐队编制非常简练,曲式比第一号还要接近维也纳传统。共3个乐章:1.朝气勃勃的快板。第一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呈现两个对称的形象,第二主题是一个新的抒情性插段。第二呈示部同样拥有很多旋律,旋律和乐句的发展都具即兴意味,极具莫扎特的风格。2.柔板,这个乐章近似于海顿的风格,带有沉思意味,又充满温暖的感情。其中广泛使用了器乐式的朗诵调,从而时常形成旋律的情绪发展。这种发展中孕育着贝多芬的创作个性。3.回旋曲,稍快的快板。奏鸣曲形式的回旋曲,保持欢快中带有谐谑的特点。这~乐章的第一主题中有类似杜鹃的啼声,而在旋律中突出的重音,与钢琴左手部分节奏错位而带来幽默。整个乐章中节奏转换与突然的重音,都极具贝多芬的特色。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3
这首钢琴奏鸣曲,C小调,OP.37,作于1800年,是贝多芬真正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是贝多芬对现代奏鸣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4首奏鸣曲(第三、四、五钢琴奏鸣曲与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从这首奏鸣曲起,贝多芬加强了钢琴作为主体的力度,使它的对应织入整个音乐发展,使结构更为恢宏。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最善于使用对比与发展的C小调,共3个乐章:1.朝气勃勃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多少有一些英雄性质,第二主题更富歌唱性,它们的发展很具戏剧性。2.广板,在这个乐章中,钢琴声部有比较宽广的发展,采用声乐艺术中类似朗诵调到花腔的各种方式展现钢琴的技巧。其中钢琴“朗诵”的片断与乐队的关系意味深长,而“花腔”式的钢琴音型处理非常复杂,由64分音符组成的音型比比皆是。3.快板,回旋曲,大致的三段体。在这个乐章中,基本主题开始有五彩缤纷的变化。这种变化似乎是由一件乐器一件乐器之间的传递来完成。在第三段哥始,在一段不长的赋格之后,有急剧而又饶有趣味的调性变换。尾声速度极快,表达出生动的幻想。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4
这首钢琴奏鸣曲,G大调,OF.58。作于1805—1806年间,1808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这首奏鸣曲以钢琴声部纤细而又深刻的歌唱性见长,共3个乐章:1.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本身就带有抒情性,第二主题带有田园风味,由钢琴表情花纹作装饰。其发展部以一些不安宁的下行音阶进行为基础,其中也有一些抒情段落。再现部有所压缩,但更富表情。这个乐章贝多芬先后作过两个华彩乐段。2.稍快的行板,这是非常著名的钢琴和乐队对话的乐章,一个是弦乐齐奏的断音主题,另一个是钢琴独奏叹息般的答句。有人把这个乐章解释为希腊神话中奥菲斯同阻挠他去地狱解救被囚禁的尤丽狄茜的那些魔鬼的对话,即奥菲斯用音乐驯服那些魔鬼。这个对话以钢琴的答甸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富有激情,而不问断过渡到第3乐章。3.活泼的回旋曲,这一乐章的基本主题是一首明亮的快速度舞曲,这个主题的发展使这个乐章充满舞蹈性因素。其中第二、第三段的色彩变化异常丰富纷呈。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Piano-Concerto No.5
这首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OP.78。是5首奏鸣曲中乐队与钢琴的技巧发挥最辉煌的一首,出版时标明为“大型奏鸣曲”,其<皇帝)的标题大约是指此曲的结构辉煌而在奏鸣曲之首而言。这首奏鸣曲与当时流行的“军队”奏鸣曲不无联系,共3个乐章:1.快板,奏鸣曲式。从乐队齐奏的响亮和弦和钢琴独奏3次自由的华彩开头,决定了这一乐章英雄主题的发展。这一乐章基本主题在各种相互对置的插段变换中.在和弦所组成的张力中不断出现非常精彩的段落,像是大江奔流的气势中宁静而又安逸的绿洲。发展部的对话明显比第四号第二乐章高出一筹。完全是一种深沉的戏剧性。而辉煌的乐队发展中不断涌现的钢琴华彩乐句恰恰又成为一种特殊的装饰。2.稍活泼的柔板,自由的变奏曲式。基本主题包括很弱的弦乐器咏与钢琴两次热情的戏剧性独自。在变奏中,钢琴一直在从容不追地编织它优美的旋律图案。这一乐章后部开始孕育那个效果辉煌的发挥。3.回旋曲,快板,似乎是第二乐章的蕴积就为这一乐章的进发。第二主题虽在这个乐章中有精细的发展,但基本主题在各种变奏和调性装饰处仍呈现出雄伟的气势。在这一乐章中,钢琴呈示出它的全部光辉。值得注意的是在回旋曲的第二个插部中有一个小型回旋曲,精巧地起到了“匣内有匣”的效果。
贝多芬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六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in D
这首作品是<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OP.61的改编曲,又称‘第六钢琴奏鸣曲>。此曲小提琴独奏声部以钢琴重新编曲,管弦乐部分同<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于1807年。《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于1806年首演后,这一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与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克莱曼蒂相识。克莱曼蒂当时的名气大于贝多芬,表示有意承当贝多芬作品在英国出版代理,他建议贝多芬把《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改编成《D大调钢琴奏鸣曲》,并预付了稿酬。此改编曲完成后,1808年由维也纳因都斯特利社出版,题献给布劳宁夫人。此曲在当时评价高于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改编时,将小提琴旋律放在钢琴右手上.左手则有时以八度音重叠,或加上分解和弦伴奏。改编中最大特点在装饰音的加强和低音域效果的加强。这首作品无编号,各乐章内容同于《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兰。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司,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冲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他人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风雪中离开。终生未婚。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生平逸话
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良师
父亲把这个男孩子带到一个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可称为好的,直到他落到宫廷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尼费(Neefe)的手里。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幸运。因为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地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的那种学校——但是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那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年轻的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教音乐,而且还教他世界上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做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访问
莫扎特大约在这个时候,他生平第一次访问维也纳,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莫扎特认为这个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为这种场合练过很久的卖弄技巧的展品,出于客气,只好礼貌而冷淡地称赞他一下。小贝多芬生气了,要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兴变奏。莫扎特惊讶不已,马上跑到隔壁房间门口,“注意这位年轻人,”他向里面一群正在聚会的朋友大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的声音!”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是不可能有更大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且在创作和指挥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于是贝多芬常常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他很生气。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过,不久后,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贝多芬和他的朋友们
没有一个音乐家像他那样,在一生中有那么多的成功和那么少的幸福的日子。他的朋友们是善良而忠诚的,但是他的该诅咒的耳聋把他同他们隔离开了。甚至他的助听器也往往使他失望,因此他和他们保持接触的唯一方法就是他经常带在身边的“会话本”和铅笔。他看见他们互相谈话,以为他们总是谈论他,说他的坏话,阴谋害他。有一天他这样写道:“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条卑鄙的狗,一个不老实的家伙!”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疑心是错的而他的朋友是真诚的时候,他又写了另外一个便条:“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是对的。我现在明白了。所以今天下午来我这里,接受你的贝多芬的爱吧。”而他的朋友们——他们是多么好的人啊——总是原谅他那粗暴的吵嘴,并且和他相伴到最后。他的家庭生活自始至终都是悲惨的:他从来也没有结过婚。当他头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他向一个从他自己家乡来的歌唱家玛格戴林娜•威尔曼(MagdaleneWillman)求婚,但是她拒绝了,因为贝多芬“太丑了”。从那以后,他曾先后爱上过好几位贵族女子——有着可爱的名字的可爱的女子——他用音乐向她们倾诉,但她们接受了他的音乐,而拒绝了他的爱!
大师风范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
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看来,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象《#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号)就是一例。”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贝多芬的朋友
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著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拍节机。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尔策尔为他制作的。有一次,贝多芬在送美尔策尔出行时,写了首富于风趣的卡农,来歌颂拍节机的创制者。这首象征贝多芬和美尔策尔之间友谊的卡农,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欢乐颂与合唱交响曲
1793年1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只有23岁。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在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作品115号)。贝多芬在1795年的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合唱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演唱库夫纳歌颂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说过:“《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开始,前后琢磨了30年,才最后在《合唱交响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响曲》完成于卡尔斯巴德决议后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残酷镇压的反动时期。1824年5月在维也纳刻伦特纳托尔戏院初次演出时,听众反映的热烈是空前的。贝多芬出场时,受到听众五次的鼓掌欢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乐队中背对着听众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转过身,才“看到”了听众的欢呼。从初演所引起的异乎寻常的情绪可以看出,歌唱欢乐,也就是歌唱自由,在当时有着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乐圣境界
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日有进境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决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第16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 活泼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G大调 2/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10)
(1—30)主要主题 (G)
(30—65)连接
(66—73)副主题(第一部分) (B—b)
(74—88)(第二部分)
(88—98)(第三部分)
(98—113)结束主题
2.展开部(114—193)
3.再现部(194—278)
(194—21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211—217)连接
(218—266)副主题(三次重复) (E、e、G)
(266—278)结束主题
(279—325)尾声
从Op.26奏鸣曲开始,贝多芬在第一乐章没有安排奏鸣曲形式,而在这作品里,他又重新使用了奏鸣曲形式。车尔尼跟贝多芬学会这首乐曲,根据车尔尼本人的权威性证明:这个乐章应该弹得“精力充沛,别出心裁,俏皮灵敏。”事实上,本乐章的音乐富有贝多芬“脾气”的特征——切分音、休止符、力度、音区对比等等,音乐具有独特的新因素——有和平的生活、有节日的光辉形象、有心理描写的“肖像性”、有个性表情的音调结合。
乐章以奇妙的切分音及音阶式动机,很象是序奏,由跳跃式主要动机构成的对比,在整个乐章中担任了重要的任务。主要主题的两种成份同样表现了充满热情的生命力,其形象更为自由,两个因素的总和、对比、交替,创造了具有对立、相互矛盾的特性轮廓,构成了这个乐章的基本意念。副主题的新形象非常民间性,色彩的戏谑十分率直、十分优美,富于弹性的切分音,从上中音的B大调出现是颇为罕见的。展开部建立在主部的素材基础之上,好似是一种往事的回忆,略带有不安和戏剧性。跳跃式的前半段主要动机被加工了,到后半段时,虽然开头的音阶式动机颇为活跃,但是在它的末尾由于浮在固执地反复切分音持续低音上,象一缕轻烟上升的属和弦,把聆听者的心灵引进到遥远的彼方。再现部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再现,而是紧缩的、激动的、英勇的,热情的成份又占了上峰,其开头的动机以最强音突入时,就显得更为强大、猛烈,尾声又俏皮地把整个斗争变成了戏谑。
总之,这乐章可以引证贝多芬给霍夫曼依斯泰尔的信来加以理解,贝多芬写道:“夫人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一首奏鸣曲,我想在美学方面也遵照他的要求。”这位夫人是谁这留下了一个迷。
演奏注释
[弱拍起]主要主题从p开始,其原是为弦乐四重奏写的主题,它拥有轻快的动机和奇妙的附点节奏号音动机,这个冲动的实质是表现一种生命力,这两种动机形成了对照性格动机。这里的结构是2小节为一个单位,其中1小节是强奏,1小节是弱奏,与后面具有的诙谐情绪产生了对比。
[11]属调的完全终止。
[12]这里突然出现F大调,而且下面又出现了c大调,必须注意离调的性质。
[22]下属调的完全终止。
[30]主调的完全终止。接之而来的经过连接句相当长,急速向前的热情奔放有效地引出了动机,它是主题性格的加固调性,左右手的急流要弹得流畅,分句要清楚,注意好对称性的指法。
[40]强调出sf,是高潮点。
[45]停在主调的属和弦上,这个延长号可相当1小节。
[46]连接段落,用主要主题的材料开始,进行到属大调的平行小调(b小调)半终止。
[55]在这些和弦中,主导的进行是(E一#E一#F),时而在高音声部上,时而在中间声部里。
[64]这个十六分音符的进行引向副主题,但每音要连贯,做出(cresc.)。
[66]副主题非常美妙地从高音声部开始导入,分三个部分组成了复合体,第一部分是8小节的乐段,它的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切分音要稍稍强调,左手的伴奏要注意支点音,跳跃要准确,弹得轻巧、连贯。
[73]左手音阶式的进行应不知不觉地接往高音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进行。
[74]第二部分改为小调,变奏重复上面的乐段,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要轻盈些,旋律以b小调的活泼变形转到低音声部。f要突然插入,但不要(cresc.),具有严肃的、令人感动的特性。
[76]左手的sf只管低音声部。
[78]后乐句通过离调(D一#f—e—D—b)。
[79]这个sf与所有的声部都有关系,它们突出了转调的和弦性质,低音声部具有朗诵性线条。
[88]第三部分变奏地重复,改为小调乐段的后乐句,旋律在高音声部,和声在下面。p在第一拍上的后半拍上立即出现,这里是一种请求般的音调。
[93]要在准确的声部进行条件下使十六分音符连成一片,同时又要清楚地弹出两个声部来,高音声部应比中间声部略明亮些,左手伴奏重复的八分音符应该轻巧、均匀,根音的进行要有强调之感。
[98]结束主题,是p的性质,是明显的调皮卖俏音调,音乐显得摇摆不定。伴奏中重复的八分音符要弹得清楚,高低音声部要连贯,同时休止符必须确实做到。
[102]pp的性质,与前面的p明显做出音量变化。
[108]p要突然,强力度的结尾要做出来。
[111]把b小三和弦的根音和三音作为G大三和弦的三音和五音,基本动机又重新出现,一定要注意速度不能改变。
[114]整个展开部使用了主要主题与经过连接句的音乐材料,p与f交替进行,主要主题的两个动机交替展开了一系列的转调,处理的手法十分大胆,对副主题没有任何处理。
[118]转调全部用主要主题的材料发展,右手的八度始终是沉重的,左手的短促跳音要明显做出,是f的性质。
[122]p的性质。
[141]右手的颤音不要有结束感。
[158]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延伸36小节。
[170]注意同音反复中重量和音质的平衡。
[194]再现部。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以ff再现主要主题,连接段落比前面更缩短些,副主题暂不出现在主调,而是再度回到E大凋,然后在后面比呈示部做出更大的延长。
[208]暂时结束在主调。
[226]第一次重复副主题,把旋律安排在低音声部,从e小调开始,在G大调结束。
[234]第二次重复,把旋律安排在高音声部,从主调开始,在主调结束。
[242]第三次重复仍在主调,旋律又移回低音声部,并通过离调(b—d—c)。
[256]开始变奏的重复部分,重复离调的后乐句将旋律移到上方声部。
[266]结束主题,在大调中摇摆不定。
[279]尾声,由主要主题构成,前半是开头的动机,后半是主要动机的变形,它实质上是一个巨大的重复终止,由主、属交替出现。
[295]这个延长号相当等于1小节,从此开始的速度至终不变,所有的休止符都要准确停顿。
[319]突然的ff。
[324]柔和而优雅地在p中结束。
1A 其他听起来估计会更严重。。。
2问题不全啊,掀起你的盖头来是维吾尔族的,北京有个金太阳是藏族民歌,嘎达梅林是蒙古族,道拉基是朝鲜族的。
3A
4A
5D
6B 这问题不能保证啊,问的真怪异。也可能是C。
7C或者D 本来风就是指“国风”,是民俗歌谣,你给的选项居然把他们分开了。。硬要说的话还是C接近点。
8B
9这个问题很复杂,如果承认这首好汉歌剽窃某作品的话,那么根据那部作品来说是40年代流行于河南与山东一带的民俗小调。
1浪漫主义音乐
这个很难解释清楚,自己去看看吧:http://baikebaiducom/view/95414htm
2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许多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保留曲目。
问题回答:
古典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指“典范”----即奉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而加以模仿之意。“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文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按年代划分它处于“巴罗克”与“浪漫乐派”之间,同时又与前后两个时期相交重叠。包含“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两大时段。
“前古典时期”也被音乐史学家称为“后巴罗克时期”,从18世纪20—30年代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世纪中叶格鲁克对意大利歌剧的改革,以及世纪中下叶器乐领域中多种形式(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的成熟与发展,构成了体现这一时期风格的三个主要音乐现象(洛可可风格、华丽风格与情感风格)。这种新的音乐风格在同巴罗克晚期风格并行的过程中逐渐替而代之,最终形成主导风格。
“维也纳古典时期”也用“古典主义高峰”来称谓,它是指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初,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创作为代表,在器乐及声乐领域所形成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的。。自己随便挑五首吧
交响曲:
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曲
贝多芬 D大调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 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
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贝多芬 A大调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 F大调第八交响曲(悲怆)
贝多芬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协奏曲:
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 曲:
贝多芬命运序曲
贝多芬 《科里奥兰》序曲
贝多芬 《莱奥诺拉》序曲
贝多芬 《菲岱里奥》序曲
贝多芬 《爱格蒙特》序曲
其 他:
贝多芬 G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贝多芬 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热情》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黎明》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田园》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贝多芬 钢琴曲《致爱丽丝》
贝多芬 钢琴曲《月光曲》
贝多芬 管弦乐曲 《土耳其进行曲》
奏鸣及练习曲:
作品49之2(G大调)
之1(g小调)
作品79(G大调)
作品14号之1(E大调)
作品2之1(F小调)
作品14之2(G大调)
作品10之2(F大调)
作品10之1(C小调)
作品10之3(D大调)
作品13号(C小调也叫悲怆)
作品26号(降A大调)
作品27之1(降E大调)
作品28(D大调)
作品22(降B大调)
作品2之2(A大调)
作品2之3(C大调)
作品78(升F大调)
作品90(E小调)
作品7(降E大调)
作品31之3(降E大调)
作品54(F大调)
作品31之2(D小调)
作品27之2(升C小调月光)
作品31之1(G大调)
作品109(E大调)
作品110(降A大调)
作品81a(降E大调告别)
作品53号(C大调,华尔斯坦)
作品57号(F小调热情)
作品101(A大调)
作品111(C小调)
作品106降B大调(锤子钢琴)
月光曲中出现的三次对话如下:
第一次是皮鞋匠兄妹俩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的手足情深,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达成所愿而不安,妹妹反过来安慰哥哥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盲姑娘既热爱音乐又善解人意的品格。
第一次对话后,我们还注意到有关于茅屋内场景的描写,微弱的烛光,旧钢琴,眼睛失明的姑娘,这些场景让我们也让贝多芬真切感受到兄妹俩的贫困,也解释了为什么一开始贝多芬听到的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听到兄妹俩的对话,看到他们拮据的生活,怎能不打动贝多芬的心。
第二次是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贝多芬因听到兄妹二人的对话而深受感动,于是他走进屋去,表明自己的来意,弹起了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我们不禁又想起贝多芬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第三次是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盲女孩的心性很细腻很值得探讨。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多纯熟哇。赞叹贝多芬弹奏技巧的高深,感情多深哪,赞叹贝多芬弹奏中情感表现的充分。
而两个您字,也是各有不同,第一个您表示猜想,第二个您作出判断和肯定,因为贝多芬正在附近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简短的一句话却充分表现了盲姑娘热爱音乐的程度。
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已经打通了两个人的心,我懂音乐,她懂音乐,贝多芬如遇知音。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这个知音又是那么特殊,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呀。贝多芬此时的心情万分激动,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