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一些关于浪漫的古诗词以及赏析等!!急用!

帮我找一些关于浪漫的古诗词以及赏析等!!急用!,第1张

我们这里以郭沫若前期诗歌为例来做一下分析:

1,主张创作自由。我们以《女神》为例,无论是它的创作形式还是它的创作思想,以及感情的自由迸发都体现着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描写自然。郭沫若先生早期是一个“泛神论”主义者,在《女神》的艺术创作中,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于是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川海洋,风云雷电,草木飞禽,统统奔入笔底,

3,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我创造处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雨雷电”(《湘累》)这样的诗句中体会到其独特的想象力和赋予作为人的自我的超凡的能力。

登大雷岸与妹书

鲍照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溯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

向因涉顿,凭观川陆;遨神清渚,流睇方曛;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

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淩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寒蓬夕卷,古树云平。旋风四起,思鸟群归。静听无闻,极视不见。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苎蒿攸积,菰芦所繁。栖波之鸟,水化之虫,智吞愚,强捕小,号噪惊聒,纷乎其中。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天合。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相接。思尽波涛,悲满潭壑。烟归八表,终为野尘。而是注集,长写不测,修灵浩荡,知其何故哉!

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上常积云霞,雕锦褥,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彩,赫似绛天。左右青霭,表里紫霄。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

若潀洞所积,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击,涌澓之所宕涤,则上穷荻浦,下至狶洲,南薄燕,北极雷淀,削长埤短,可数百里。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轻烟不流,华鼎振涾。弱草朱靡,洪涟陇蹙。散涣长惊,电透箭疾。穹溘崩聚,坻飞岭覆。回沫冠山,奔涛空谷。碪石为之摧碎,碕岸为之虀落。仰视大火,俯听波声,愁魄胁息,心惊慓矣!

至于繁化殊育,诡质怪章,则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俦,折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掩沙涨,被草渚,浴雨排风,吹涝弄翮。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风吹协飙,夜戒前路。下弦内外,望达所届。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辞意不周。

译文

我自从冒着寒雨出发,整个行程中很少见到太阳,加上秋天的雨水浩漫无边,山间溪水大量流入长江,逆流而上行驶在宽阔无边的江面,游历在险绝的路上,在栈道上、星光下吃饭,结荷叶为屋歇宿在水边。旅途行客的贫苦艰辛,水路的壮阔漫长,所以直到今天早饭时,才到达大雷岸。路途行程千里,日子过了十天。凛冽的寒霜刺痛骨节,悲凉的秋风割人肌肤。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凄怆!

前些日子因为且行且宿,凭览河川与陆地;骋目娱怀于清流中的洲渚,纵目远眺黄昏的景色;向东回顾有五洲之隔,向西眺望江有九道之分。看地门的绝妙奇景,望天边的冉冉孤云。宏图大志,激发于心已经很久了!

南面重重叠叠的山峦呈现各种形状,负恃着气势竞相比高,映含着鲜艳的朝霞、闪射着灿烂的阳光,峰峦高低错落迭递着争高称雄,超越田中高高隆起的长陇,前后相连,可以环绕天边一周,横亘着大地无穷无尽。东面则是磨刀石一样平坦的原野,越远越低,无边无际。寒风中的蓬草在黄昏时卷起,高大的古树上与云平。旋风四面而起,思念故巢的鸟成群而归。静听风声却又寂然无闻,极目凝视鸟却不见。北面则是陂塘水泽和潜流,与湖水水脉相通。苎麻、蒿草积聚,菰米、芦苇丛生。栖息在水上的鸟,水中的鱼,智者吞吃愚者,大的捕捉小的,呼号噪叫、惊扰嘈杂,在水泽中纷纷攘攘。西面则是曲折的江水永远流淌,浩渺的水波与天相连。长流滔滔哪得穷尽、浩浩荡荡怎会枯竭!从古至今,行船前后相接。乡思全都溶入了波涛,悲怆填满了深潭丘壑。烟云飞归八极之外,最终化为天地间的尘埃。而江河奔腾汇集,永远东流不可捉摸。江河浩荡,知道它是什么原因呢!

转向西南望见庐山,独立雄峙更令人惊异。山脚压着大江的潮水,峰顶与星辰天汉相接。上面常常堆积着云霞,犹如雕锦缛采。夕晖映射出若木之花般的霞光,山岩与水泽上的雾岚连成一片,闪烁着光辉散下绚烂的彩霞,赫赫的光焰把天空照得一片通红。两旁升腾的青霭,环绕着紫霄峰周围。由山岭而上,雾岚散尽的山顶闪射出一片金光。半山腰以下,纯粹是青苍的黛色。庐山确实可以凭借天神的威力,镇守控制着湘江、汉水流域。

至如小水积聚汇入大水迅疾地奔流,山谷间溪水喷射,像憋着怒气那样互相撞击,洄流奔涌般激荡,则上穷尽于荻浦,下至于狶洲,南面迫近于燕,北面穷极于雷淀,削长补短,水流可至数百里。其中翻腾的波浪碰到天穹,高高的浪花灌进红日,吸进吐出百条河川,奔腾倾泻于千岩万壑。波上轻烟水雾凝聚而不流动,如华丽的鼎中水在沸溢。细弱的岸草茎叶从水披靡,巨浪渐渐迫近了田陇。巨浪崩散常常令人惊恐,像闪电般穿越、飞箭般迅疾。浪峰一会儿聚起一会儿跌碎,简直要把河岸冲走,使山岭颠覆。回迸的飞沫高过山顶,奔腾的江涛扫空山谷。河边的捣衣石被撞击得粉碎,曲折的河岸被冲刷成碎末飞落。抬头仰看天上的火星,低头俯听水上的波声,恐惧得使人屏住了呼吸,急疾得使人魄悸而心惊。

至于繁殖繁衍的各种水生动物,大都有奇异的躯体怪诞的外形,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有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有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辈,有折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遮掩在逐浪的沙滩上,躲避在长满草的洲渚边,沐浴在雨中并列迎风,吐着水沫、梳理着毛羽。

在夕阳就要西沉、晨雾即将弥漫之际,孤鹤在寒风中悲鸣,游荡的鸿鹄在远处哀吟,砍柴取草的人一声叹息,船夫再次哭泣,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非言语所能表达。风吹送着雷霆狂飙,夜间必须提防前途。本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前后,可望达到目的地。冷暖难以调适,你务必自己当心。早晚当心保重,不要为我挂念。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近况,故聊且写下我的所见所感。途中匆匆草就,措辞达意恐或不周。

作者介绍

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本籍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一说上党(今山西长治),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但在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他始终是“下僚”,不能有所作为,为此,胸中郁结着愤愤不平之气。后因宫廷内部斗争,死于乱兵之中。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

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有《鲍参军集》传世。

赏析:潇洒自如俊峭飘逸,泼墨山水形似神肖

这是一篇色彩瑰丽、写景如绘的骈文家书。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临川王刘义庆出镇江州,引鲍照为佐吏。是年秋,鲍照从建康(今南京)西行赶赴江州,至大雷岸(今安徽省望江县附近)作此书致妹鲍令晖。书中描绘了九江、庐山一带山容水貌和云霞夕晖、青霜紫霄的奇幻景色,表达了严霜悲风中去亲为客、苦于行役的凄怆心情,结尾转为对妹妹的叮嘱与关切,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鲍令晖,《玉台新咏》收其诗七首,钟嵘《诗品》曾予品评,以为“《拟古》尤胜”。

鲍照是刘宋时代一位才华横溢、卓然不群的杰出诗人。他出身贫贱,但从小胸怀壮志,不仅勤攻文学,而且也崇尚武略,很想做一番事业。由于南朝是一个门阀森严的社会,鲍照受尽了歧视与排挤,抱负始终不得施展,仅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最后一次任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因此又称“鲍参军”。后来刘子顼谋反失败被赐死。鲍照当时在荆州,竟枉死于乱军之中。

为了谋求出路,鲍照早年曾向被称为“宗室之表”的临川王刘义庆献过诗。刘义庆赏识鲍照的才华,赐给他帛二十匹,并提拔他作国侍郎。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四月,刘义庆出镇江州。同年秋天,鲍照从京城建康(今南京)赴江州(今江西九江)就职,途中登上大雷岸,远眺四野,即景抒情,挥毫写下了《登大雷岸与妹书》。“大雷”是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望江县境内。当时鲍照才二十六岁,正年轻气盛,对前程充满了幻想与自信。但人微职卑的经历,使他对仕途的艰辛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与认识。

鲍照的妹妹鲍令晖是一位才女。在这封信中,鲍照以生花妙笔,泼墨山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途中所见景物的神奇风貌。使一封普通的家书,成了南朝山水文学中的一篇奇文。

《登大雷岸与妹书》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叙述离家远游,备尝旅途艰辛的情形。大意是:我冒着寒冷的秋雨启程,能整天赶路的日子很少。更加上秋雨滂沱,山溪横流,在水深浪阔的江上行舟,历尽艰险。有时跋涉在峻险的山道,借着星光进餐;有时与荷花结伴,投宿在江畔泽边。旅途遥遥,风尘仆仆,备尝困顿艰辛,直到今日中午,才仅仅到达大雷岸。走了上千里,过了十多天,凛冽的寒霜冷彻骨节,悲凉的秋风撕人肌肤。远离亲人,客游他乡,心境是何等的凄凉!

这是鲍照第一次离家远游,虽说是去江州就职的,但对妹妹却依依不舍。旅途的艰辛劳顿,更增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寒雨”“严霜”“悲风”不只点明这次启程时在秋季,而且通过这些具体的萧瑟景物表现了他初次离家的愁思。但第一段并不是借景抒情的,它只是全文的一个楔子。鲍照从京城建康出发,沿长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大雷岸已“涂登千里,日逾十晨”。千里之行,十日所见,才是鲍照要告诉妹妹的主要内容。第一段叙述的“旅客贫辛,波路壮阔”,也就为下一步展开壮丽的长江风光做好了张本。

从“向因涉顿”到“吹涝弄翮”为第二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鲍照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登上大雷岸所见的景物。高山巨川,云烟鱼虫,尽收笔底,构成了一幅雄伟挺拔而又幽峭秀美的画图。鲍照在描绘这些景物时,不禁涂上了自己的感 彩,使这一帧壮美的山河长轴,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这一段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没有对山川景物作具体的描写,而是以提顿蓄势的笔法,极其凝练的文字,回顾了来路。大意为:前些日子,我跋山涉水,眺望河流平川,心神遨游于水中清明的小洲,又放眼饱览刚刚降临的暮色。东望来径,与家人遥隔五洲;西眺前路,目的地江州正在九道水分流之处。脚下是关山绝景,头上是天际孤云,眺望着如此壮丽开阔的景象,我埋藏在胸中的宏图大志早就被激发起来了!

重要的是最后一句:“长图大念,隐心者久矣!”鲍照虽然出身低微,处处受人压抑,但他并不甘心寂寞,有着强烈的施展抱负的渴望。在他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述志时,就有人因为他地位卑微而加以劝止。鲍照勃然大怒道:“大丈夫岂可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刘义庆对他的赏识,使他获得了一次实现壮志的机会。因此,赴任途中,鲍照旷观川陆,周流绝景,便觉得天广地阔,一腔久藏心中的壮志豪情,不禁喷薄而出。这种慷慨激昂、高亢奔放的感情,也就构成了整篇文章描绘山川景物的基调。

如果说第一层是千里长轴的一个远景,那么以下三个层次则是中景或近景了。镜头慢慢推进,从不同角度摄下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第二层次就是一幅风格雄奇、气势宏伟的长江风光图:鲍照从南、东、北、西四个方向分别描写了途中所见的高山、平原、湖泽、江河。南边的“积山万状”,是说重叠的山峦,千姿百态,峥嵘奇特。群峰“负气争高”是拟人化的写法。因为鲍照的壮志豪情在胸中激荡,所以在他看来,群峰也有了生命,也能使气竞胜,试比高低。“含霞饮景”的“景”,就是阳光,“饮景”就是吸引阳光。凡高峻的山峰映照在云霞阳光中的,便称为雄长。“参差代雄”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群峰交替逞雄称霸。这两句也是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重峦叠嶂在紫霞白云间明灭莫测的景象。最后四小句是一个比喻,大意是:绵延不断的群山凌空飞起,它们昂首阔步,前后相连,犹如高出田中的一道长陇,围绕天边,兜圈有余;横亘大地,不见尽头。在这一节里,鲍照赋予高山峻岭以飞动的气势,它们充塞于天地之间,而又怒起竞胜,向你迎面扑来,这是何等的威武雄壮啊!

写东面的平原与北面的湖泽,则是用白描手法。“东则砥原远隰”一节的大意是:东面是一川平原,越远越低,无边无际。蓬草在黄昏的寒风中拔地卷起,苍劲的古树高耸云霄。当旋转的晚风从四野袭来,思恋故巢的鸟儿一群群地飞归山林,侧耳静听,却寂然不闻风声;纵目远望,却不见群鸟踪影。鲍照以寥寥几笔淡墨,勾出了一川秋野的广袤,特别点染了暮色君临时的肃杀与静谧。这恰与下面湖泽中的热闹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北则阪池潜演”的“阪池”就是水泽。“潜演”是指地下水脉。“栖波之鸟”是水鸟;“水化之虫”即游鱼。《说文》:“鱼,水虫也。”这一节的大意是:北面大小湖泽之间水脉相通,这儿是苎麻青蒿生长积聚、菰瓜芦苇生息繁衍的富庶之地。水鸟游鱼在水波中弱肉强食,追逐鼓噪,显得纷乱而喧闹。这一节,写法虽然也是白描,但在意境上却与上面平原一节迥然不同。“寒蓬夕卷,古树云平”突出的是秋野的萧条空疏,而“苎蒿攸积,菰芦所繁”突出的是湖泽的繁盛茂密;“旋风四起”“静听无闻”“号噪惊聒”,突出的是原野的沉寂宁静,而“纷乎其中”突出的是湖泽的喧嚣嘈杂,“思鸟群归”“极视不见”的视野是如此开阔,而“水化之虫”“强捕小”的观察又是如此细微。这种强烈的对比,构成了两幅各具风貌的画面,鲜明地表现了秋色中原野与湖泽的不同特色。

“西则回江永指”的“指”同“诣”字,是往的意思。“修灵”就是神,这儿是指河神,出自《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一语。这一节的大意是:西面,迂回曲折的大江奔腾远去,与天相衔。波浪滔滔,江流漫漫,怎会穷尽枯竭?自古迄今,江上舟只往来,络绎不绝。汹涌的波涛,惊险的潭壑,惹人愁思。江上烟云蒸腾,弥漫八万,最终还是化为浮尘游埃。只有这江水的汇集流泻,才是变幻莫测的。大江浩荡地奔流向前,有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对着汹涌激荡的大江,鲍照发出古今人事代谢的感叹。临川王刘义庆可以欣赏他的才华,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受压抑的地位。“思尽波涛,悲满潭壑”正写出了他处处受人掣肘的痛苦。他借眼前“烟归八表,终为野尘”的自然景象,发泄了对世族豪门的不满与蔑视。鲍照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痛苦、迷惘与反抗,借着变幻无穷、奔腾而去的江水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现。

从大雷岸远眺四方,高山、平原、湖泽、江河的方位是虚构的,并不是实际上的地理位置。但第三层次描绘的庐山,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实景,它是那样绚丽、神奇,“上常积云霞,雕锦褥”中的“褥”,《说文》解为:“繁采饰也。”“锦褥”是形容庐山云霞的鲜艳秾丽,这是平时的景色。但庐山的色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若华”即若木之花,语出《淮南子》,说的是霞光,从“若华夕曜”句看,指的是晚霞。“传明散彩,赫似绛天”描写的就是晚霞放出的光亮与色彩,或赫或绛,赫是火红色,绛是深红色,两者还有细微的差别,反映了色彩层次的丰富与多变。“左右青霭,表里紫霄”的“青”与“紫”也造成色彩上的鲜明对照。而当暮色笼罩,庐山峰顶只剩下最后一缕“金光”时,“半山以下,纯为黛色”。“黛色”,即深青色。一明一晴,对比是如此的强烈。鲍照的庐山图,是一幅水彩画。一座庐山就浸在绚丽的色彩中了。这色彩,是阳光给的,云霞给的,雾气给的,所以庐山不仅娇美鲜艳,风采斐然,而且在烟云夕照的变幻中气象万千,属示出它的雄伟壮丽,气概非凡。最末二句“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既是对庐山奇丽景象与雄武形势的赞美,也是对这一鲜明形象的高度概括,显得准确而有力。

第二大段的最后一个层次只写一个“水”字,读来却叫人惊心动魄:“若潀洞所积,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击,涌澓之所宕涤,”一口气就写了四种不同的水流:细流急疾地汇成巨川,山溪汩汩地喷射不息,疾风鼓起的水浪发怒似的相互撞击,汹涌曲折的江水激荡无前。“潀”是小水汇大水的意思。“洞”是急速的样子。“豗”是碰撞。“涌澓”的“澓”就是曲水回流。这些水流虽有大小巨细之分,但都争先恐后地奔腾向前,锐不可当,“则上穷荻浦,下至狶洲,南薄燕,北极协淀”,到达的地域,如此广远。“削长埤短,可数百里”是说,如果把这些从四面八方来的流水断长补短,合在一起,可有数百里方圆。你看,鲍照要任意剪裁流水,这想象是多么神奇!接着,他以更加峻峭飘忽的笔势,接连不断地拓开了一幅又一幅突兀奇险的画图。“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描写那翻腾咆哮的巨浪,上能滔天蔽日,下则侵吞万水千山,这是何等的壮观。“轻烟不流,华鼎振涾。”是一个比喻。“华鼎”就是金鼎。“振涾”是水珠滚动的样子。这个比喻真是太别致了。接下去,鲍照加快了描写的节奏,几乎都是二句一景,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展现在我们眼前。“弱草朱靡,洪涟陇蹙”是说洪波冲倒了岸边的细草,又向田陇逼近。“朱”在这儿解释为草茎。“蹙”是逼迫的意思,生动地刻画出洪波凶猛的来势。“散涣长惊,电透箭疾。”是说波浪突然崩碎飞散,如闪电快箭,令人惊叹。“散涣”是指浪花崩散。浪花之美,就在它的突如其来,瞬息万变。人受其“惊”,这一声惊叹包含多少赞美!“穹溘崩聚,坻飞岭覆”二句是说一座座巨浪,一会儿抱成一团,一会儿又跌得粉碎,简直可以把河岸冲走,叫山岭倾覆。“穹”是高,“溘”是水,“穹溘”就是大浪。“坻”是水中高地。大河激浪的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就生动地体现在“坻飞岭覆”的画面之中。写“势”、写“力”,容易流于空疏,而一“飞”一“覆”之间,则把这“势”与“力”形象化了。“回沫冠山,奔涛空谷。碪石为之摧碎,碕岸为之齑落。”四句是说,撞击退回的水沫盖满了山顶,呼啸奔腾的波涛洗空了山谷。激浪奔来,把坚硬的山石与弯曲的河岸都冲击得粉碎。“碪石”就是河边捣衣石,“碕岸”就是曲岸,“齑”是碎末。鲍照对惊涛骇浪的描写是层层推进的。上面写到“洪涟陇蹙”,是说洪波紧逼田陇,具有威胁性;接着描写“坻飞岭覆”,说巨浪终于把河岸冲走了,使山岭倾覆了,但这样的描写还是从大处着墨的。现在是“碪石为之摧碎,碕岸为之齑落。”这“摧碎”“齑落”显然比“飞”与“覆”的冲击力更加巨大,有力地突出了大江激浪恣肆汪洋的气势。鲍照以他雄健的笔力,摹绘了一幅幅变幻莫测的大江激浪图。我们读来,宛如身临其境,胜景过眼,应接不暇。这一节的最后四句“仰视大火,俯听波声,愁魄胁息,心惊慓矣!”是说:遥望火星,侧耳江涛,不禁令人气息屏止,神魂战栗。“大火”是火星名,“胁息”就是屏住呼吸。鲍照之所以把“仰视大火”与“俯听波声”对联起来,是因为他描绘的惊涛骇浪,翻腾于天空与江面的整个空间,这种惊心动魄的壮观景象,不只使鲍照,也使读者都感到“胁息”“心惊”了。

在这一节对“水”的描绘中,鲍照特别注意对名词与动词的锤炼。遣用名词,尤为丰富多彩。比如:描写“波浪”,就铸造了“腾波”“高浪”“洪涟”“奔涛”等词,不仅极其凝练,而且形象生动逼真,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形容水浪动态的,如“坻飞岭覆”固然千锤百炼,颇具匠心,而像“鼓怒”“触天”“灌日”则更是吐奇脱俗,一鸣惊人。这里的动词描绘出了波浪挺举飚发、恢宏壮阔的气势,赋予波浪以鲜明的性格,表现了鲍照奇崛丰富的想象。

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惊涛骇浪之后,鲍照突然把笔锋一转,悠然自得地描写起水中的鱼虫鸟兽。如果说惊涛骇浪令人气息屏止,那么这些水族珍奇实在叫人赏心悦目:“至于繁化殊育,诡质怪章”是说这儿生息着品种繁多、千奇百怪的生物,它们有着怪异的身躯和奇特的花纹。“掩沙涨,被草渚,浴雨排风,吹涝弄翮”的大意是:这些奇异的鱼虫鸟兽出没在沙丘草洲之间,栉风沐雨,吐沫弄翅,逍遥自在,活跃异常。“类”“族”“俦”“属”都是类别的意思。这一节中,最引人兴味的是一口气列举的十六种奇禽异兽。这些水族,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有的实有其物,有的仅仅来自神话传说,有的还可能是鲍照信手拈来,临时起的名称。但就这些光怪陆离的名字而言,已经够人神往的了。“吹涝弄翮”这种悠然自得的神态更是惹人喜爱。山水文学不仅要“美”,而且要“奇”,才能富有魅力。对水族珍奇的描绘,真为整幅汹涌澎湃的水景画图增添了别一番闲逸优雅的情趣。

至此,鲍照戛然而止,把泼墨长江风光的饱笔轻轻提起。然后,淡淡地点染了几笔眼前的景色,托孤鹤游鸿给妹妹寄出了无限的情思:即全文的第三大段。此段又分为三个层次,前一个层次的大意是:在晨昏交替之际,遥望孤鹤游鸿在寒风中长啸远去,樵夫船翁也不禁叹息涕下,这种悲哀忧愁,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风狂雨骤,无法夜行,大约在本月二十三日左右,我可望到达目的地江州。这一节,开头六小句中“夕景”“晓雾”“孤鹤”“游鸿”“樵苏”“舟子”的艺术形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枯寂疏萧的画面。鲍照移情于景,写得楚楚动人。尤其是一“啸”、一“吟”、一“叹”、一“泣”,声微情哀,传响在夜深人静时候,更增添了森冷悲凉的气氛。这一段的第二层次表达了鲍照对妹妹的关怀与爱护,大意是说:天气冷热,很难适应。你要小心谨慎,早晚自己保重,不要把我牵挂在心。我怕你为我担心,姑且写上我所看到的一切。途中匆匆挥笔,文意并不详尽。这一节抒写兄妹之情,真是娓娓动人。鲍照为人一向粗率豪放。但信中对妹妹的声声叮嘱,却是如此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看来,慷慨激昂之士也不乏绵绵柔肠,脉脉温情。陈柞明说鲍照“既怀雄浑之姿,复挟沈挚之性”正道中了鲍照的性格特征。

《登大雷岸与妹书》艺术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全文感情雄肆奔放,想象瑰丽奇特,泼墨淋漓尽致。杜甫曾以“俊逸鲍参军”的诗句来比赞李白,可见潇洒自如、俊俏飘逸是鲍照、李白这两位浪漫主义诗人共同的艺术风格。鲍照从不拘泥于山川景物的准确方位,而是凭借想象的力量,描绘了一幅不受时间与空间制约的长江风光图。他能一会儿雄视“凌跨长陇”,一会儿细察“水化之虫”,一会儿远眺庐山的“金光”,一会儿近观碪石的“摧碎”。笔之所至,着墨饱酣,挥洒随意。鲍照丰富多彩的想象是对现实景物的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因而具有惊人的魅力。比如,他手握彩笔,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庐山淡妆浓抹;他拿起剪刀,要为奔腾汇聚的水流断长补短;他把“轻烟不流”的江面,比作一尊沸腾的金鼎。这些奇峭的想象,为全文增添了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敖器之说鲍照“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赞赏的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鲍照具有极强的审美能力。他不仅善于发现并捕捉自然景物中的美,更擅长于创造并表现这种美。山水文学的美学要求,不是机械的“模景”,而是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鲍照把长江沿途的山川景物,完全置于自己的感受之中,体物写貌,不仅力求形似,更着意追求神肖。他赋予山川景物以灵魂,使它们成为有生命、有活力、有感情、有个性的艺术形象。鲍照自己负才任气,慷慨激昂,所以他笔下的高山才能“负气争高”“参差代雄”。当他自己的感情洪流与奔腾向前的大江合流时,大江才会“鼓怒豗击”“吞吐百川”。鲍照心境中的庐山,更像一位才貌出众的侠女,她不仅有飘飘欲仙的妩媚姿色,还有镇控湘汉的神奇威力。我们置身于这些性格鲜明、神态逼真的山水形象之中,遨游经过鲍照艺术再创造的长江风光图,怎会不感到是一种美的享受呢?

在《登大雷岸与妹书》中,鲍照以如此激越奔放的感情,峻健惊挺的笔势,饱蘸浓墨重彩,点染云烟,着意山水,酣畅淋漓地极尽自然景物的雄姿妍态,这在当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吴汝纶在评论这篇佳作时说:“奇崛惊绝,前无此体,明远创为之”正确地指出了鲍照对我国山水文学发展的创造性贡献。因此,《登大雷岸与妹书》并不只是一封普通的家书,它实在是一篇在我国山水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杰作。

有一点长

(一)先秦时期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这也仅仅是猜测。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1《诗经

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雅》、《颂》中的诗歌,对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楚辞》

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楚辞》中收集的先秦作品出自屈原和宋玉两位诗人。诗人之作,由于其个人的天赋才能、高度的文化素养以及对艺术遗产的继承,一般说来比起民间朴素的歌唱,在思想上更为丰富,在情感上更为细腻,在艺术上更为精致。屈原、宋玉的作品,“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特别是屈原,取熔经意,自铸伟词,其作品规模宏大、风格瑰奇,是融合南北文化积极成果的产物。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例如《九歌》,其前身就是沅湘一带民间的祭神歌曲。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但骚体诗已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诗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二)两汉时期  

汉代诗歌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1 汉乐府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之用。“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计有百余篇。这些为数不多的篇章却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但它又与《诗经》发歌以抒情为主不同,汉乐府发歌以叙事为其特色。这些歌辞描画了惨重的阶级压迫与剥削,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腐朽,反映了长期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人民对封建婚姻的抗议,对自由爱情的热烈向往,为后代提供了一幅幅生动具体的汉代社会现实生活图景。汉乐府民歌善于通过戏剧情节的铺叙,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塑造出特定环境中富有个性典型形象。其中《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孔雀东南飞》皆为传世名篇。汉乐府还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可见汉乐府继《楚辞》之后,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实现了汉语诗歌的新解放。

2《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原题为《古诗》,最早收录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之内。这些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属于地主阶级中下阶层。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可以说代表了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些古诗表现了浓重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不安与黑暗。

曾有人评《古诗十九首》为“风之余,诗之母”。这些诗长于抒情,善于比兴,象征衬托,所用皆妙。其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往往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其语言实为绚丽之极趋于平淡,具有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了高度评价,南朝文论家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其艺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皆为传世经典。

3 其它

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也曾出现过断代。第一次是在秦代,由于时间短促,加上焚书坑儒,思想政治极为严酷,因此主要只在民间尚有歌谣流传。第二次是西汉时期,文坛又呈寥落之势,仅有汉初高祖刘邦的骚体诗《大风歌》和韦孟的四言《讽谏诗》值得一提。但中国古代诗歌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颗明珠,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有着数不尽的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之作。而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则是我国诗歌文明的活水之源。特别是《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对后来的文人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养育了后来一代代的进步诗人。

(三)魏晋南北朝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涌”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发展了五言诗的诗歌形式。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在谢灵运手上,南朝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这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总的来说,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

南北朝时期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这一时期民歌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四)唐

唐代是诗歌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歌,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大约有五、六十人。

1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陈子昂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2 盛唐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的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田园山水诗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于辋川别业,热爱自然,熟悉农村,诗写得恬静闲适,具有一种静态美。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写诗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于是有了边塞诗派。

李白自觉地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奋,创造出独特的李白风格。他的诗歌,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浓烈的激情。他心地纯洁,胸怀开阔,憎爱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歌哭笑骂,无所避忌。第二个特点是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诗思来如迅电,去如疾风,纵横变幻,大起大落,随着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识,真实的历史,虚幻的神话随时来到他的笔下,注入诗句,为他服务。第三个特点是常用夸张的语言抒发激情;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风三日吹倒山”之类极度夸张的诗句,在他的诗中所在皆是。唯其夸张,所以传神,极不准确的语言却极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

李、杜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却很不相同。李白像狂放不羁的骏马,杜甫像忍苦载重的犍牛,各具风范,各有价值。杜甫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他的全部诗作,一方面反映了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际,同时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即本于此。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良心。立身群众中,与百姓同忧乐,替人民呼号,为黎庶请命,在这方面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永久的楷模。他一生心血都用在写诗上,其诗具有坚实的内容,纯真的热情,深沉的激愤,凝重的格调,从这方面说他又是诗人学习的榜样。他“读书破万卷”,善于学习和继承传统;“语不惊人死不休”,写诗态度严肃认真,无论古体诗和近体诗,都臻于妙境和化境。所谓“诗圣”,就是诗歌领域的圣人,中国3000多年诗歌史上得此殊荣的只有杜甫一人。

3 中唐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与贾岛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深受人们喜爱。此外。柳宗元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李贺在诗歌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

4 晚唐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唐帝国长时期的政治稳定,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取得空前繁荣,整个国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形势,为诗歌写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唐代的科举考试重视诗赋,知识分子要中进士当官,就要会做诗,这也是对诗歌创作的促进。就诗歌本身说,唐代的五、七言古诗和乐府歌行进一步成熟,讲求声调韵律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最后形成,诗歌形式也百花齐放。到盛唐时代,众多的诗人把诗歌创作推向高峰,壮阔的山河,优美的田园,繁华的都市,苍凉的边塞,惨烈的战争,都在诗歌中得到充分表现。特别是李白的充满狂放激情、猛力抨击现实的浪漫主义诗篇和杜甫关注国家命运、悲悯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宗瑰宝。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收入2200多位作者的48900多首诗(佚失的不知其数)。在不到300年的时间,留下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中相当多的优秀诗篇,以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历代读者,代代相传,历久不衰。

鲍照是我国古代南朝宋时出色的文学家和诗人。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期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

他诗歌留意描写山水,考究对仗和辞藻,善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被后世称为元嘉体。

由于鲍照曾任从军一职,所以,他的诗歌总集被成为《鲍从军集》,在文学史上,他与当时的庾信被合称为南照北信。

鲍照的文学作品,主要还是以诗歌为主,现存于世的诗歌有两百多首,其中最知名的是他的十八首《拟行路难》。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兴门阀制度,不是大家氏族,像谢家、王家那些名门氏族,是不能入朝为官的。

所以,就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说法,这就是当时的九品中正制。

何为九品中正?也就是说,假如你是寒门子弟,你将一辈子都升不到上品,假如你是氏族,你决不会落得下品官职。

鲍照作为寒门子弟,是无缘上品官职的。

所以,他就以诗歌为载体,特别是那十八首《拟行路难》,激烈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门阀制度的不满,他盼望建功立业,却又脱颖而出、报国无门。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寒门子弟内心理想破灭的痛苦。

鲍照的文学作品特别善于乐府诗,汉代乐府诗最为知名,而鲍照承袭了汉代建安时期的乐府诗歌作风,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由此可见,位置相当之高。

在鲍照现存的八十余首乐府诗当中,有三言、五言、七言的,由于他的乐府诗歌考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厚,感情丰满。

特别是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在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直接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另外,他的他的乐府诗在创作上,发明性地打破了传统乐府格律,极富新颖,思想深沉委婉,意境清爽幽邃,言语容量大,节拍变化多,辞藻华美流利,抒情淋漓尽致,会聚了大量的民歌特征,读来令人赞不绝口。

同时,鲍照的骈散文和大赋创作也十分独到,被列为十大骈文高手,著名的代表作篇章有《古帆铭》,《飞白书势铭》,《凌烟楼铭》,《芜城赋》,《园葵赋》等几十篇,其中最为后世称道的是《登大雷岸与妹书》,它以家书方式之写景抒情骈文奇崛冷艳,前无此体,明远创为之。

所以,鲍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颗灿烂耀眼的明星,历朝历代对他的文学作品评价较高。

我觉得,称他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一点也不为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77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