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区别又哪些不同 ?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区别又哪些不同 ?,第1张

  老子庄子思想区别有哪些不同,老子庄子思想的不同点

  (一)道和人的关系

  《老子·第25章》宣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个观点表明尽管人无法与天、地、道相比,却有别于万物,具有万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庄子的思想却彰显人与万物的一致性,将人等同于物。人没有任何特殊性,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二)处世哲学方面

  老子和庄子虽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观、天道观方面有其共同点。然而两人对道延伸出的不同的处世之道却相去甚远。具体地说,老子宣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同时老子强调要循着道法自然,推崇不争、谦和。而庄子提倡齐物论,在庄子的视界中,世间的一切差异都是相对的。于是,无名、无功成为人生在世要修养的内容。

  (三)老子与庄子不同的精神渴望。

  道家的“道境”就是自由之境,老子庄子的道之于无的意识是最高的自由意识,将无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正是出于对自由的追求。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思想出发,可知道倒可以自由地化生万物。因此生命与道合一,这就是老子庄子所认为的生命最高境界--自由之境。但老子与庄子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有些差异。老子的道是指纯真质朴本性的实现;而庄子的所认为的则是高度的、绝对的自由。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而庄子更高地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对老子庄子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道”是老子庄子哲学的根据和基础。他们都认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道。但同时老子与庄子的哲学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性,所以不能将老子庄子等同起来。道家的哲学独特而深邃、冷静而超脱,对我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对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道家的思想价值和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最具有哲学底蕴的当首推道家哲学。道家以老庄并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道的推崇,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有一致性,因而二人的学说可以互释、互明。但庄子的思想并不只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延续这样简单,他们的思想也存在许多差异。

  一、老子与庄子思想的相同点

  (一)“有生于无”是老子与庄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命题的诠释上。即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有生于无”这一命题始于老子,老子在哲学上把道说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老子·第42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 是天地万物的法则。老子主张万物由道而生,只有顺其自然才是生存法则。老子的无为说法实际上是对人类在自然界所处的地位提出的一种质疑,是一种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批判。

  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是因为道的“无为”。《老子·第14章》描绘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唆,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天下万物生于道,也就等于说天下万物生于无,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万物来源于道,也就是“有生于无”。

  到了庄子那里,“有生于无”仍是其本体论的核心命题。所不同的是,在对宇宙之始的探索中,庄子热衷于“有始、无始”的追问。《庄子·德充符》说:“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既然天地之间的事物日夜都在变化,人们不能窥见到它们的开始,那么,对于天地之始这类问题就只好撇开实证沿着逻辑推演的思路来寻找答案了。庄子在与老子不同的思路下得出了与老子相似的“有生于无”的结论。但老子的道旨在强调道的无形,庄子的道是说“有”都是从没有、存在都是从不存在那里演化来的。

  (二)老子庄子的朴素的自然人性论

  道是老子和庄子生命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生命追求的最高价值,与道融合即是生命最高价值的实现。在老庄思想中,道即是自然,生命对道的追求就是对自然的崇尚。

  老子有“道常无名,朴”,朴指浑然未分的自然状态,这是道的本真之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以朴为道之本性即是以真为人性之本,人为的一切如道德教化都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坏。庄子说:“性者,生之质也”,性是伴随生命与生俱来的,是生命的本质,因此人性天然是至真至纯的。道家从这种自然真朴的人性论出发,对儒家的仁义礼智的思想进行了激烈批判。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指出任意的出现是自然之道被破坏后的产物。所谓儒家的仁义道德实质是假仁义伪道德。庄子则指出儒家“以仁义易其性”,“失去其常然也”儒家宣扬的仁义越多,对自然人性的破坏性越大,离人的自然本性越远。这一思想“标志着宗法、等级专制制度下个人的觉醒,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主要作品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2、哲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而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

3、政治思想

“道”是老子的最高范畴,“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万物都由道生成,四遍都受“无为”辐射。在社会政治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又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图画。

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4、后世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老子

-庄子

据史料记载,老子,姓李名儿,生活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470年之间。他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又名老聃。据说他天生白发,所以当地人叫他老子。

老子雕塑

春秋时期,老子居住在东周的都城洛邑。他走上了保存西藏历史的岗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知识渊博。据说孔子周游世界时向老子问好并提问。老子晚年在函谷关牵了一头青牛,用5000字写了《道德经》。又称老子。可惜原来的《道德经》不见了。

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在现代,老子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形成了人类哲学中两座无与伦比的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被已故佛祖称为“中国哲学之父”。

后来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与儒释道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后人尊称为“太上老君”。自汉代以来,历代皇帝都去艺鹭祭拜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治”。他理想的政治境界是“老不相往来”。

老子的“道”是用来解释万物进化的。他的理论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在历史上,孔子似乎比老子更有名,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也比老子更高。然而,其实谁比谁高,谁的思想更被世人认可,谁的思想更伟大,其实只是看法不同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优势。

孔子

人的想法是对是错,没有明确的定义,就像语文试卷没有标准答案一样。考场上考生只靠自己的理解和阅卷老师的喜好。所以老子和孔子没必要那么纠结谁胜谁负。只是人们更喜欢道家还是儒家。

另外历史上这两个人的关系也算是师友。在这种事情上真的没有必要区分赢家和输家。

孔子年轻时,曾多次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虽然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最终还是在讨论中分手了。一个是美德,一个是善良;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的创始人。虽然看起来不完全相反,但这仍然是一个不同的想法。

但是,孔子和老子虽然思想不同,但是他们提出的思想仍然是他们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是先贤们为解决我们的疑惑和困难而写的圣书。

老子和孔子的仁学为后人解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自然,懂礼仪,懂孝道。

老子的故事

老子有很多流传于世的故事。先说其中一个。在司马迁的《道德经》中,孔子向老子求教。

老子铜像

有一次,孔子去东周的时候,带着所有的弟子去见老子。我喜欢和平,被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搞得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忽视他们。他马上出去问大家:“老师们,有什么事吗?”

站在前排的孔子,看到门前的老人,风度翩翩,风度翩翩。知道老人是老子,就恭恭敬敬地向他请示。

老子讨厌繁文缛节,于是对孔子一笑,答道:“老师,我没什么可教你的。不过,如果你觉得住隔壁房子不太寒酸,可以聊聊天,讨论讨论,自娱自乐。”

孔子一向相当保守。看到老子洒脱的样子,他很向往,但还是克制自己,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虽然老子的态度很谦虚,但是孔子还是按照礼仪办事,不敢越界,所以很克制。这两个人在房间里谈了一会儿。老子觉得孔子太严肃无味,就问孔子:“你大老远跑来问我对所谓‘礼’的意见,是吗?所以我想问你,你的“礼貌”的依据是什么?'

孔子惊呆了,马上回答说:“这大概是周公的第一道圣旨,礼乐制度。”

之后两人谈了一些看法。我真的不认同孔子的刻板。两人的对话也有些尴尬,没有再讨论下去。

老知别

老子是最早提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也是这个学派的鼻祖。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并使之得以延续。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学派的大师。他们在思想上相互补充,发展了道家的思想。虽然他们的想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是我们仔细看,他们也有很多明显的不同之处。

老子画像

老庄以“道”为核心内容,但在处理人与道的关系上存在很大差异。老子认为人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在世界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庄子认为,万物皆是如此,人也是如此。他提出了“把东西放在一起”的思想。

老子有一个理念“永远什么都不做,却什么都做”。比如治国,无为不是真的无为或者消极。而是对待事物,与人处事。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实老子还是很在意这些成绩和利益的。他对加入世贸组织有些感觉。否则,庄子更多的是消极避世,不管不顾,远离红尘,远离欺骗和勾心斗角,对金钱和名利不感兴趣。他们都追求生活中的自由,只是态度不同。

老子追求的是纯粹的自由,庄子追求的是超越自然,忘我。虽然他们不同,但他们所代表的道教对中国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着巨大的生存价值。

一、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

1、论生死: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死皆归为腐骨,芜舜与桀纣没有不同。

2、贵己:己身之最贵重者莫过生命,生难遇而死易及,这短促的一生,应当万分贵重,要乐生,一切以存我为贵,不要使他受到损害,去则不复再来。

3、全性保真:所谓全性,即顺应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当全生,物既养生便当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羡寿,聚物而累形,只要有“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满足生命就够了,不要贪得无厌,不要为外物伤生。

所谓保真,就是保持自然所赋予我身之真性,自纵一时,勿失当年之乐;纵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纵心而游,不逆万物所好;勿矜一时之毁誉,不要死后之馀荣;不羡寿、不羡名、不羡位、不羡货,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顺应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二、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三、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扩展资料

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盘古为远祖、伏羲(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

——杨朱

——庄学

——老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80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