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基本典籍有四部,这就是《老子》《庄子》《淮南子》和《列子》,前两种更重要些,“老庄”历来同“孔孟”相对峙而存在。后两种离开现在相对比较近一些,虽知名度略低,同样值得加以关注。
1
《老子》也称为《道德经》,其作者老子的传记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可惜只有四百余字,措辞又颇多存疑之意。据说他姓李名耳,谥聃;“老子”大约乃是老先生的意思——在先秦诸子中,他的年辈最高,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
《老子》凡八十一章,五千言,历来的阐释研究非常多;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挖出了两种帛书本的《老子》,引起巨大轰动,更推动有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在《老子》注本中过去一般最重视玄学家王弼的那一种(有单行本;在楼宇烈编撰的《王弼集校释》一书中也可以看到),现在比较流行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是“自然”,或称“道”,这是一种语言无法说清楚的本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从这里产生出来,有生于无。他主张无为,不争,返朴归真,听其自然。
老子之所谓“道”,有时也用来指规律,“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事物的运动总是向对立面转化,据此就有了许多辩证法的命题,如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祸福相倚(第五十八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上善若水(第八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三十八章)、物壮则老(第五十五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等等。
老子强调决不能违背规律而强作妄为,那无非是自找麻烦。他认为最好的状态是像婴儿那样,毫无心机,非常自然,然而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为了同当时贫富不均上下对立的现实对峙,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时代去,过一种虽然贫穷然而平等的生活。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
《老子》中多用短短的格言式警句,诠释的空间很大,很难定于一尊,而它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2
《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的内篇七篇出于庄周本人,其他(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是这一学派之后学的文章,也可能混入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篇章。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方面互相斗争,一方面互相渗透,各派内部也有分化和发展。最著名的注释本为魏晋时代的向秀、郭象注;比较晚出而详细的注本有清朝人郭庆藩《庄子集释》和王先谦《庄子集解》等等。
今人曹础基的《庄子浅注》、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等作为读本更为合适。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之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略晚于孟子。曾任漆园吏,身份在战国诸子中为最低,生平亦略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的思想主要是本体论、循环论和不可知论。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人生态度则是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与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说正好相反。
庄子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是无比深刻的,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则极大地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反朴归真,精神独立是庄子思想中的精华,其集中的表现在于《逍遥游》《马蹄》等篇。
列于《庄子》首篇的《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基本思想,但究竟什么样子才算是“逍遥游”,他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只是写了一组寓言,又提到“游无穷”“无待”“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五无境界就得“不物于物”,不去追求具体欲望的满足,而保持精神上的满足亦即“至足”。
“逍遥游”不仅必须破除外在条件的束缚,也要破除自我身心的束缚,追求高雅脱俗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实现彻底的超越。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像一个艺术家。《庄子》的文学成就也最高,这表现在:
其一,高妙的寓言艺术。
庄子“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杂篇中有《寓言》篇,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或谓应作十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之所谓“寓言”指自己不直接说话而假托别人的话,其中也包括今天意义上的寓言故事;“重言”是指庄重之言,即直接论述本意者;“卮言”则是所谓支离无首尾之言,也就是穿插于寓言与重言之间的那些话。
这三者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寓言。在《庄子》以前,著作中寓言的分量比较小,无非借以明理,即使删去也无大碍;《庄子》却以寓言为文章的主体,所以绝对不可删。
过去的寓言往往借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庄子的寓言基本上乃是自己创造的。过去的寓言一般比较实在,而《庄子》的寓言充满浪漫的气息。
过去的寓言只有故事的梗概,《庄子》的寓言则有人物,有动作,有言论,有肖像描写,甚至颇近于小说,文学性很强,《盗跖》《秋水》《说剑》为其中尤为著名者。
庄子寓言中有不少著名的形象,例如怒飞的大鹏(《逍遥游》)、庖丁解牛(《养生主》)、佝偻承蜩(《达生》)、庄子弹鹊(《山木》,表明逐利忘形必有后患)、众史画图(《田子方》,坦率者真,装腔者假)、能以假象示人的壶子(《应帝王》),如此等等,无不引人入胜。
佝偻承蜩
其二,想象丰富,结构灵活。
《天下》篇说:“以悠谬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犄见之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这是很好的自评。
庄子的文章往往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诙谐怪异,有一种变形的美。例如大鹏展翅高飞,北海虚怀若谷,盗跖声色俱厉,庄周化为蝴蝶等等。作者并不按生活本来的面目去写,设象离奇而夸张,从而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庄子的行文放得开,收得拢,首尾无俗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开阖无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文字富于抒情意味。
讲起本派的人物态度亲切,满腔热情;而指斥统治者或批评其他学派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大树、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可以表达他的性格。《马蹄》《胠箧》等篇可以视为抒情杂文。
鲁迅先生说,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不得意的士人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合作,悲观消极,自解自嘲,自得其乐,往往来自庄子的思想营养。
3
《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今存二十一篇,算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著作,实际动手写的大约乃是他的一批门客,最早为《淮南子》作注的高诱曾经提到其中的苏飞、李尚等八人。
西汉初年尚存战国遗风,大人物喜欢养士,养一批游民知识分子为他做事,包括著书立说、扩大影响。
汉初面临的大问题是在经历了多年战乱以后,亟待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恢复元气,所以老子的道家思想很合于时宜,而又同传说中无为而治天下的黄帝结合起来,统称“黄老”,其要旨在于“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史记·曹参世家》)。
《淮南子》固然也大讲“道”、“自然”、“无为”等等,但这里又很有些发展变化,书中也讲应注重人事,讲“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所以应“随时而举事”(《齐俗训》),大有进化的意思,与老庄的消极颇有不同;但在理论上仍然坚持清静无欲、性与道合,同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其中有云:
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处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识其外,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以游于天地之樊。茫然仿佯于尘垢之外,而逍遥于无事之业,浩浩荡荡乎,机械知巧弗载于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为变。(《淮南子·精神训》)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淮南子·原道训》)
《淮南子》一书内容庞杂,胡适特别看中比较积极的一面,评价很高,说是:“《淮南子》的哲学,不但是道家最好的代表,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大结束……真可算是周秦诸子以后第一家最有精彩的哲学。其中所说无为的真义,进化的道理,变法的精神,都极有价值。
只可惜淮南王被诛之后,他手下的学者都遭杀戮,这种极有价值的哲学,遂成了叛徒哲学派,倒让那个‘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董仲舒做了哲学的正宗。”
《淮南子》有多种注本,比较重要的出于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97年版)和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两位学者之手,内容很丰富,篇幅也都比较大。
4
《列子》一书的署名作者是列御寇,庄子曾多次提到过他,说是其人“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列子》八篇,但此书后来失传了,直到东晋才突然由张湛提供出来,他还为该书撰写了注释。
由于来历可疑,一般认为这一流传至今的《列子》文本乃是伪作,作伪者很可能就是这位张湛,或者是比他略早一点的人,总归应在汲冢竹书被发现(咸宁五年,279)之后,因为《列子》第三卷《周穆王篇》十分明显地从汲冢竹书本《穆天子传》中多所取材,作伪者应当了解出土未久的《穆天子传》。
《列子》书中又有些佛教生死轮回的思想,清儒钱大昕云:“《列子·天瑞篇》: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列子》书晋时始行,恐即晋人依托。”(《十驾斋养新录》卷八《释氏轮回之说》)此说单刀直入,最为通达可取。或者不妨笼统一点说,作伪者当是晋人。
当然,传世本《列子》中大约也将一些晋人尚可看到的原本《列子》之残存片段整合了进来,有些地方颇近于杂凑;先后参与重新编撰作伪者当不止一二人,所以书中思想颇为驳杂。
张湛(字处度)是东晋中期人,孝武帝时任中书侍郎、光禄勋,曾经注释过《庄子》和《文子》,又通医学,撰有《养生要集》《延年秘录》等。《晋书》无传,但在《范甯传》中提到过他。其人应是杂凑之伪书《列子》的最后完成者。
杞人忧天
《列子》一书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与文学关系亦复不浅;读《列子》一书,过去用得多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书局的《诸子集成》本(后有上海书店、中华书局的影印本);新的有杨伯峻撰写的《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集中地显示《列子》书中新思想的是卷六的《力命》篇和卷七《杨朱》篇。
“力命”中的“力”指人的努力,“命”指天命,亦即“必然之期,素定之分”(张湛注)。
《力命》篇开头一段安排“力”与“命”双方进行辩论,最后“命”胜出——这很像是一场清谈。下文列举若干故事,反复论证命运是前定的,无论人们如何努力,结局早已由“命”前定了:“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
“死生自命也,贫穷自时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当死不惧,在穷不戚,安命知时也。”人的种种努力,总是不能改变他的命运。
进而言之,不仅结局是命中前定的,就是过程中的种种努力,也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唯一正确的态度是认这个命,心平气和地接受最后的结局,包括贫穷与死亡。知命安时之人就是得道的高人。
中国先前的古人也讲“命”,但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它,例如行善积德,就可以争取好的结局。
其潜在的前提是自有神灵关注人的表现,并据此给予适当的对待,可知这种“命”具有某种宗教和道德的意义;曹魏明帝时代的李康(字萧远)作《运命论》(《文选》卷五十三),虽然也讲“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但又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鉴)不远,覆车继轨。
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不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成名也……道之将废也,命之将贱也,岂独君子耻之而弗为乎?盖亦知为之而弗得矣”。
虽然注定不能成功,而仁人志士仍然奋斗不息,尽其在我而不完全认命,态度比较积极;而《列子》之所谓“命”乃是自然的法则,完全不因人的意志和努力而有丝毫改变,遂主张无所作为,委运任命,这就是消极的了。
人生中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将难以解释的偶然性以及一切合力运作之结局称之为“命”,并提倡安于这个命,确实是一种足以安慰自己、取得心理平衡的人生态度;晋代作家中戴逵、陶渊明等均在作品中大讲这种命定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这一类思想和提法仍然很流行。
道家是主张阴柔、无为、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人应该像水一样静止不动,但是能借助任何力量(风火雷电)使自己变强。道家并不主张意志行事的(所以并无下决心之说、否定了主观能动性)、一切应该顺其自然。使道家有种浪漫主义的嫌疑。
答案:五四思想文化的反叛精神、个性自由和理想追求为浪漫主义提供了生存土壤,使浪漫主义成为一股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影响创造社的理论和创作实践。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思想还有传统渊源,传统道家哲学,屈原、李白有影响,尤其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的思维方式影响了郭沫若。另外,创造社还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新浪漫主义的影响,如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梅特林克的表现主义。多渠道的思想交流和多方位的接受眼光,使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得以形成而发展。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他的浪漫主义是自由的、是个人精神上的洒脱自然。
而屈原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他的浪漫主义指的是文体、词藻的浪漫主义,而他本人则被政治、爱国所困扰,精神上不自由。
问题一:道家思想核心什么? 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老子讲究无为,庄子讲究自然。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简括而有韵的哲学理论著作。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净 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ˇ结绳而治ˇ的ˇ小国寡民ˇ社会。《老子》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观念,认为ˇ道ˇ是无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ˇ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来作为论证的依据,想象丰富,笔调轻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成为历代古文家所喜爱的散文作品。老子像道家的哲学思想重要哲学家之思想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教理是信仰>>
问题二:道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 1.道家思想之精髓
1.1“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
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1.3“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和谐思想能够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在稳定中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4“无为而治”―――――社会生态观
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
问题三:道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p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户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问题四:道家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p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然由于道教佛教化过重,道教也只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而老子则为元始天徒孙(佛教《正诬论》等与道教说法如出一辙)。出现黄老列庄只是名义的祖师,道教各派都各信各的情况,与道家思想关系反不如中国化佛学等来的亲近。而道教以道家思想为旗帜,吸引仰慕老庄的慕道者,诱导大量崇尚道家的文人入道,甚至说道教起源于黄老为方便法。所以万不可说道教就是道家。
问题五:道家的主张是什么? 道家及其主张
1.道家简介
道家认为道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宇宙的根本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更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哲学是一种乱世时期的哲学,战国时代特有的针对乱世而发并能在乱世中行之有效的学说。是百家中唯一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派别。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庄子的代表作《庄子》。
2.老子的思想
(1)无名之道:(道的基本特征)
天地万物都有道,但道无名,因为普通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表达道。
(2)反者道之动
是对变动的合乎规律的表述。矛盾双方到了极端就会对立方向转化。有得必有所失。
(3)无为而治
必要--过度,自然--人为(对立统一)
人要做到:知足、寡欲、弃智、抱朴(明灯注葛洪自号抱朴子,乃源于此)
理想的国家是圣人当政,圣人的职责就是不做事,无为才能无不治。老子反对周公造作的礼乐典章制度。
3.庄子的思想
(1)万物一齐
齐物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是非--是非之争是无谓的争论,因为不存在是非对错之分。
(2)安之若命
用完全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用师法自然的方式认知世界,实现人的精神自由。
(四) 其他八家的思想主张
1.墨家
代表人物:墨翟
十大主张: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攻、非命、尊天、明鬼与兼爱。(明灯注记忆方法:二尚又二节,三非尊明兼)
墨家与儒家是当时的两大显学,墨家(后期)注重研究形式逻辑与自然科学,提出名、辞与说的思维的三种形式。对几何和物理也有研究。
墨家自产生起就与儒家唱反调,其十大主张有六个与儒家不同,“兼爱”是墨子学说最重要的哲学命题,表不分远近亲疏地爱,非攻即反对不义战争,非乐即反对礼乐、节制欲望,非命即不屈服命运,尚同即主张思想统一,尚贤即惟才是举,节用和节葬,即提倡节俭、节约,尊天与明鬼,则肯定天意和鬼神的存在。
明灯注《要略》中还基于意识形态传统,谈到了东汉的王充及其《论衡》(P74),其实是障眼法,王充是无神论者不错,但王充也是历史上最坚定的宿命论者,他信命而不信神,与墨子正好相反,难道王充也算唯物主义者吗?
2.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
战争的先决条件:知己知彼,知人知天。
战术:“奇”是旁出奇袭的灵活战术。“正”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用正兵挡敌,用奇兵胜仗。
明灯注孙膑容易与孙武相混,《孙子兵法》不是孙膑写的,不妨可以记为:孙膑是孙子的孙子。
3.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诸子百家中最晚的派别,形成中央集权专制理论。《韩非子》总结慎到、申不害、商鞅三大派的观点,提出以法治为中心,综合运用法、势、术。法是君主制定的法令,势是指君主的权势地位,术指君主心中的权术。
4.名家 惠施、公孙龙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
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
明灯注惠施,原笔记误作惠师,是庄子的朋友,好辩论,与庄子有著名的“濠梁之辩”,令后人叹为观止。
5.阴阳家 邹衍 《周易》(后被司马迁列为六家之首)
在“术学”基础上糅合阴阳五行。
6.纵横家 苏秦、张仪
以连横、合纵政策分别策划统一中国,“衡则秦帝,纵则楚王”
7.农家 许行
研究农业政策,生产技术
8.杂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
“杂糅”各家学说,主张统一中国。
明灯注吕是秦始皇的“亚父”和宰相,《吕氏春秋》是他的一堆门客写的,所以称为杂家,成语“一字千金”即出于此。>>
问题六: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对象的,对象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
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然后搞清楚自然,最后怎么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道家是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个人生长和社会发展都要遵循这个“道”,致下,清虚,清静,无为都是“道”的品质,都是需要做的
问题七:道家思想核心什么? 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老子讲究无为,庄子讲究自然。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简括而有韵的哲学理论著作。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净 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ˇ结绳而治ˇ的ˇ小国寡民ˇ社会。《老子》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观念,认为ˇ道ˇ是无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ˇ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来作为论证的依据,想象丰富,笔调轻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成为历代古文家所喜爱的散文作品。老子像
道家的哲学思想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穿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
问题八:道家思想的缺点是什么 道家思想最初是一种遁世理想和陶潜的隐世哲学差不多。这种人在各个朝代都有,有太多的例子了。就是现在也不乏其人,现在社会上出现的那些弃世、厌世和惧怕竞争的人都算是这种思想的表现。问题是这些人在现代社会中,他们无处可逃、无处可以隐藏,最终会导致精神出现问题。
问题是后世的道家逐渐向神学靠拢,并最终成为神学的一种,所崇拜的不是老子、庄子而是玉皇大帝。可以算是汉族的宗教,日本有神道教、印度有印度教等等,道教算是中国汉族的原始宗教,但这种宗教,是有不完全和不彻底性质的。所以为了爱国,你要找心灵寄托的话,就去信仰道教吧!
而儒家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是中华民族性格和智慧的体现,它是一种教导人们如何入世的学问。我一直认为因为有它的出现,所以中国才不会沦为一个宗教大于天的国家,国家才会一步步踏踏实实的走向辉煌。
道家经典著作有如下:
一、《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和《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阐述了“道”和“德”的深刻含义,阐明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立体而多层次地剖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本身的种种内涵。
《道德经》曾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着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着。
二、《南华经》《南华经》本名《庄子》,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着的道家经文,今存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凡三十三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为其后学所作,其主旨为“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讲人如何才能超脱现实,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南华经》在哲学和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三、《冲虚经》《冲虚经》又名《列子》或《冲虚真经》,作者为列子,即列御寇,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经典著作。《冲虚经》的思想主旨接近老庄,追求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体现了道家学派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
四、《本经阴符七术》《本经阴符七术》作者为著名的鬼谷子,内容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其中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则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五、《抱朴子》作者葛洪,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是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和制药化学家,也是着名的道教人士。他所写的这篇《抱朴子》,外篇主要是对自己生平的自述,内篇则是对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炼方法的阐述。
与儒家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设计了一种企图超越世俗的游世型的理想人格。该理想人格具有外生死、超利害、齐物我的特点,即摆脱了世俗的羁绊,泯灭了一切生死、利害、物我的界限,达到了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为例。在容貌方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在饮食方面,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在行动方面,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能力方面,外物伤害不了他,即使洪水滔天也淹不死他,即使金石融化、山土烧焦,他也不感到热。当然更重要的是,神人不计较事物之间的各种区别、利害、是非、毁誉,超越于一切世俗 事物之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过着绝对自由的生活。“真人” “至人”则比“神人”稍逊 一筹他们虽然都能超脱生死利害、不为成败得失所动,但终究还会遇到这类俗世的 琐事。道家不在人世间追求人生价值,而是要“游于方之外”,追求一种“上与造物者游, 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境界。这显然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从物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去理 解,而只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神人、至人、真人的脱俗表现,虽然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但完全可以在心理的精神世界实现。由于庄子把现实世界折变为心理世界、注重心理层面的解脱和超升,所以,他描绘的神奇瑰丽的理想人生境界不仅不显得原离现实, 反而具有强大吸引力,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和悠然向往。道家的人生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人生观的造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庄子反对人为物役,主张不为礼法所拘、追求个体身心自由,直接影响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开后代个性思想解放之先河;庄子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了中国人的乐观精神,陶冶了人们的豪放性格;庄子要求人们超凡脱俗,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保持纯洁 的天性和心境的虚静淡薄,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这种理想人格也有其消极的影响。其中避世、厌世、遁世的倾向,虚无感伤的情调, 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在历代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人生观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简括而有韵的哲学理论著作。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净 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ˇ结绳而治ˇ的ˇ小国寡民ˇ社会。《老子》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观念,认为ˇ道ˇ是无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ˇ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ˇ之中。他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特色。他在文章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来作为论证的依据,想象丰富,笔调轻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成为历代古文家所喜爱的散文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