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斯蒂尔简介

丹尼尔·斯蒂尔简介,第1张

特辑flash Photo Agency/Shutterstock

专业:小说家

国籍:美国人

为什么出名:丹妮尔·斯蒂尔是世界第四大畅销作家,她的浪漫小说全球销量已达8亿册。她写了174本书,其中141本,包括《现在和永远》、《完美的陌生人》和《秘密》。钢也非小说,诗歌和儿童小说的书籍。

出生:1947年8月14日出生地:纽约,美国年龄:72岁

一代:婴儿潮一代中国生肖:猪星标志:利奥

结婚生活1965-09-25小说家丹妮尔·斯蒂尔(18)新婚银行家克劳德·埃里克·拉扎德1975-09-13小说家丹妮尔·斯蒂尔(28)新婚夫妇丹尼·祖格尔德在监狱食堂1978-04-14小说家丹妮尔·斯蒂尔(30)与丹尼·祖格尔德近3岁后离婚结婚年限1978-04-15小说家丹妮尔·斯蒂尔(30)新婚夫妇威廉·乔治·托斯1981-06-14小说家丹妮尔·斯蒂尔(33)新婚夫妇约翰·特拉纳1998-03-27小说家丹妮尔·斯蒂尔(50)新婚夫妇金融家托马斯·詹姆斯·珀金斯(66)丹妮尔·斯蒂尔生活中的事件1983-08-04丹妮尔·斯蒂尔的浪漫小说《瑟斯顿之家》出版于1984-05-01丹妮尔·斯蒂尔的浪漫小说《满圆》出版于1986-06-01丹妮尔·斯蒂尔的浪漫小说《流浪癖》出版于1987-02-01丹妮尔·斯蒂尔的浪漫小说《美好的事物》出版于1989-10-01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爸爸》出版于1992-05-01丹妮尔·斯蒂尔的历史浪漫小说《珠宝》出版于出版于1997-06-25丹妮尔·斯蒂尔的浪漫小说《特快专递》出版于2003-06-03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圣特罗佩斯的日落》出版于2010-02-23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大女孩》出版于2010-06-22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家庭纽带》出版于2011-11-01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酒店》《文多美》出版日期:2012年3月27日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背叛》出版日期:2012年7月24日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永远的朋友:一部小说》出版日期:2012年7月24日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出版日期:2012年7月27日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出版日期:2012年7月24日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出版日期:2012年7月24日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出版日期:2012年7月24日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出版日期:2012年7月24日丹妮尔·斯蒂尔的小说出版日期:诉S奈保尔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小说《南方有乔木》中的夏木,夏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他变得自闭不善言辞,直到比他大六岁的舒雅望的出现,才慢慢打开他的心扉,并且渐渐爱上了雅望。我忘不了夏木每次开心时微微上扬的嘴角,忘不了夏木对雅望的告白,忘不了夏木对雅望说“别哭,你一哭我就想杀人”,忘不了雅望等了夏木六年。‍‍

珠宝无疑是最能凸显女人美貌的利器之一。一些国际大牌推出的珠宝首饰,不仅堪称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还被赋予了各种浪漫的象征意义。

Dior Je m’attache ou Je meurs 系列钻石紫水晶及红宝石项链

耗时超过900小时,运用3166颗总重4819克拉的钻石、27颗总重1873克拉的紫水晶圆珠及226颗总重1390克拉的红宝石镶嵌而成的华美项链

Chopard非凡动物系列高级珠宝

一只镶嵌了2克拉粉色钻石的青蛙,守护着缀以21克拉凸圆形海蓝宝石的小蝌蚪为主题,同时配合咖啡色钻石、帕拉。

Tiffany&Co Majestic 钻石项链

总重达84 克拉的300 多颗钻石,以圆形和梨形钻石镶嵌成钻石花边,围绕着一枚可拆卸的3031克拉、E 色、净度为IF 级的钻石吊坠,将钻石王国中最闪耀璀璨的惊世之作完美呈现。

Cartier高级古董珠宝系列蓝宝石、钻石项链

绝世珍宝由铂金、钻石及蓝宝石精心打造,7颗共重9557克拉雕刻花朵图案的梨形切割蓝宝石悬垂于光彩夺目的钻石之下,明亮切割及长方形切割钻石装点着跃动的朵朵浪花。

  安徒生一生中的三段爱情

  哈,我来说下,竟还有和我一样的人喜欢知道这些古老的事和古老的人物

  关于安徒生的生活,他人所云的同性恋,终究是他人所说罢了,他并非不曾恋爱,只是这一份爱一直没得到过他所深深钟爱的女子的回应

  先说下他的性格。安徒生是个羞涩,内向的人(年纪大了时,或不如说是有了成就后,就好些了),感情却易于激动,即使长大后,也会因一点儿情感的波动而流泪,这造就了他内心的美好和以后的苦难。他那个时代的丹麦,等级,贫富之分乃是处事的信条,安徒生家里穷,这一状况,可见他的故事《她是一个废物》,里面的洗衣妇的原型就是他亲父丧后改嫁的母亲,为了儿子苦苦的支撑生活,但一旦长大些,他却不得不为这样的出身羞愧。他十四岁受坚信礼后,就离开故乡去哥本哈根,此后一直在孤独中,身上没有钱,在那里也没有亲戚,却艰难的追求着成为一个演员的梦,失败后,才转事文学。他那时所寄托的人家,多少皆是当时的名流,他是一个穷小子,受的教育也是可怜的那一点,甚至一个孩子都看得出他拉丁文里的拼写错误,他不得不低头,另外,安徒生少年时不是一个俊美的男子,可能以后也算不上,他自小就细瘦如鹳鸟似的,有一个大大的鼻子,这皆是难言之痛,固然,有许多的方法去安慰,排解,但心灵上的阴影却是早就投射了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安徒生,开始了一段艰苦的人生

  当然,像我们一样,安徒生还很小时就有了喜欢的女孩,但那不是恋爱。他的第一段恋情是在1830年,欢喜上的是一个大学同学沃依特的妹妹莉葆·沃依特(另译为丽波尔·沃依特),她已经订婚了,他却不知情,这女子敬佩他的才华,也爱卖弄少女的风情,安徒生渐渐觉得没有她他可活不下去了。沃依特心中叫苦,他挑明了说

  “我妹妹已经订婚了,不能改变了。可怜的安徒生啊!我妹妹的玩笑也开得太大了!看来,她喜欢在出嫁前痛快一阵子。可你怎么就不想想安徒生对你爱得那么专一?这事怎么收场啊?”

  他写信向这女子求婚,她回了信说

  “我很对不起你,请不要使我成为不幸的人!我可以做你的好朋友,好妹妹,尽我所能为你服务。”

  这样的情景在《依卜和小克丽斯玎》《柳树下的梦》《单身汉的睡帽》中皆有表现,初恋就是这样完的,但他一辈子留着莉葆的的信,还有交往时的便条。那时他已经25岁了,正是丹麦的深秋季节,他只好默默疗治心上的伤痛,默默的从痛苦中回过神来,一个孤独的人的爱和悲哀,是不值向人道的,而心中那些无言的情意则永远湮灭了

  第二段感情是在1833年的1月,他28岁。那女子是柯林(又译古林)的女儿路易莎,柯林可算是他的恩师和伯乐,但那时的安徒生虽已有了名气,但谁都知,作家弄到后来无不潦倒穷困,而他卑下的出身,亦另柯林一家人不满,路易莎似乎也不爱他,故事的结尾是,路易莎很快与一名律师完婚,安徒生则在稍后的4月漫游欧陆,直到次年的9月回丹麦。这段爱是沉默的,他还不及说出自己的爱慕,日后,在写《柳树下的梦》时,他于行文中一再说在爱情时“男子应该先开口”,许是源于这时的感受,但他最终会明白,即使先开口,有时得到的也是苦涩和痛苦,当命运要这样时,“或我应该相信是缘份”这话却是对的。即使伊人已渺,他却一直想着她,1837年的春天,他据这经历写了《海的女儿》,那个没了舌头说话默默的爱着的姑娘就是他啊

  并不是男的和女的在一起就有了爱,也不是每一回的感情可以轻轻抹掉,以后的10年,他在孤独中,但却有了盛名,1840年,他和瑞典人珍妮·林德见了一面,她是一个歌唱家,被誉为“瑞典夜莺”,但她很冷淡,1843年春天,她到哥本哈根来,有点怕,安徒生鼓励她演出,结果受到了疯狂的欢迎,他们的友谊是这么开始的,而终于,这段友情没到达爱情,当他想表达爱时,她就把话引开了,热望慢慢的变成了失望,他的爱限于柏拉图的

  精神式恋爱,把她当作艺术上的伙伴,为她写《夜莺》。这时,他已快40岁了,此后,他很多的时间都是在路上了,旅行,接着旅行,一辈子的旅行,他爱孩子,执信宗教,爱就这样转移了

  在童话《蝴蝶》中他写道:“这蝴蝶始终没有娶到一个妻子,他寻求爱人寻得太久了。一个人是不应该这样的。这蝴蝶就成为一个‘老鳏夫了。”,他一直没自己的家,寄居在友人的家里,在那里寻找着可得到的欢乐,也承受着生活的的忧愁

  1875年8月4日11时5分,这位童话之王在友人梅尔基奥尔家中停止了呼吸,所有的爱和悲哀也就这样随着飘去了,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的。

  这就是古老的命运,它即是祷祝又是诅咒,它给了一样,拿走了另一样,相亲而不可接近,爱情的最后只是痛苦和别离。

论 玛 蒂 尔 德

在一间低矮的小阁楼上,一位容貌衰老的“劳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独自坐在窗前凝神遐思,她回想起十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回想起十年前那个给她带来深刻变化的舞会,回想起当年编织的梦的追求……想到此,她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这位名叫玛蒂尔德的女子本来不应是城市平民的一员,她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完全可以象其他中产阶级妇女一样: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小职员,建立起温馨的小家庭,承担起社会赋予她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在玛蒂尔德成为路瓦载夫人后,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向前延伸。

她婚后的生活就是如此:差强人意的住宅,“好香的肉汤”,有一个小女仆“替她做琐碎家事”;还有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因此,这位不需要任何劳作的**风采依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保养她那美丽的容貌、“粉嫩的手指”和作种种“狂乱的梦想”。

命运为她安排了这种舒适的生活,但她却对此毫不知足,不屑一顾,统统以“寒伧”、“穷酸”而鄙视之。

她凭什么不守本分、想入非非呢?

“她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这可不是每个女子都具备的条件。假若穿上一件漂亮的长衣裙,再戴上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出现于上流社会的喜庆宴会,足使那些自视为高贵无比的太太**们黯然失色!——夜会上动人的一幕证明玛蒂尔德对此有着充分的自信。

她又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教会女校是贵妇人的摇篮,它赋予玛蒂尔德以高雅的气质和温柔的性情,这位“天生聪明”的玛蒂尔德当初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学生。

更为糟糕的是,她竟然异常熟悉上流贵妇人的生活方式!与那位佛莱思节夫人——一位典型的贵妇人——的交往让玛蒂尔德得以亲眼目睹这些令人心动神摇的场面:宽敞的客厅,东方的帷幕,古式的壁衣,珍奇的古玩,粉红色的鲈鱼和松鸡的翅膀……还可以在幽静的厅堂里,带着迷人的微笑,“跟那些一般女人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玛蒂尔德的自身素质与上层贵妇人相比毫不逊色。她具备了跻身于贵族阶层的全部条件--家景的贫寒和地位的低微除外!因此,“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侈的生活”,并为此而“不断地感到苦恼”。

于是,悲剧发生了。

假若玛蒂尔德容貌平平,假若她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粗俗不堪,假若她没有交结"有钱的女朋友"而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一无所知,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玛蒂尔德将会安分守己地充当路瓦载夫人而毫无怨言。

假若玛蒂尔德出生高贵,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她将成为贵夫人中一朵鲜艳无比的花朵,交际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不是吗?那个难忘的星期一的夜晚,发生在教育部礼堂的动人一幕充分展现了她的无比魅力!

但这都仅仅是假设。现实是:她丢失了项链!当她正向理想王国迈进,似乎将要叩开大门之时,忽然跌落到社会的最底层--连原先中产阶级的地位都无法保全,而成为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可怜的玛蒂尔德当然无法预测未来的命运,可常识告诉她:丢失项链将是灾难的降临,在未来的岁月中必须为此付出及其沉重的代价!

夜会上,玛蒂尔德的迷人风采降服了所有的男宾,他们“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白领阶层!)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

多少年来朝思暮想、萦绕于怀的就在于此,还有什么比得到上层男子青睐,统统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吗?至于贵妇人的羡妒的目光则让其感奋不已!虚荣心得到极度满足的直接后果必然产生更为强烈的欲望,去寻找机会再显身手。无论如何,她已不可能回复到原先那种单调、寂寞和贫寒的“路瓦载夫人式”的生活。夜会的成功意味着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因此,夜会后的玛蒂尔德不可避免地命运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某位上层男子不顾世俗偏见,与她倾心相爱,娶其为妻;一是玛蒂尔德投入某个男人的怀抱,成为他的情妇,手中的玩物。

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已得到相当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确立导致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而中世纪以来温情脉脉的道德观念则已被铜锈蚀得面目全非,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成了彻头彻尾的童话。那些自视高贵的正人君子们极少有勇气或者说犯不着与传统观念决裂,联姻本身是一种巩固社会地位和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如果他尚不能将个人的前途置之度外的话,至于所谓的“爱情”生活则完全可以通过联姻之外的方法得以补偿。既然在婚前她无法"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婚后的路瓦载夫人——将永不可能成为豪门贵族家庭的女主人。

那么,“假若没有丢失项链”,答案不是显然的么?玛蒂尔德丢失了项链,但人性得以复归,客观上遏止了其在堕落的道路上的迅速下滑。从这个意义上讲,项链的丢失拯救了一个人的灵魂。于是,玛蒂尔德开始了真正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城市平民的生活。

这是一场人生的悲喜剧。

另一个极端亦会导致堕落。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女子经受不住贫困和债务的重压而走向堕落,她们可以去偷、去抢、去骗、去卖身——只要玛蒂尔德愿意,她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是她们的出身”。

我们来看看这对夫妇陷入什么样的困境:家中可怜的一点积蓄和丈夫继承的一笔遗产赔偿殆尽,外加一万八千法朗的可怕债务,还有不能如期偿还债务而面临破产或坐牢威胁的巨大精神压力--他们瘦弱的肩膀上承受得了这付重担吗?

然而,玛蒂尔德“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慨,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迎接十年艰苦生活的严峻考验!

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没有堕落而勇敢面对现实,接受生活的挑战呢?

在赔项链,还债务过程中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贯穿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小职员的谨小慎微和诚实、天真的性格在玛蒂尔德身上是统一的--她毕竟有别于缺乏良好教育的下层平民和充满了虚伪、道德沦丧的资产阶级的。此外,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亦证明她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可是这并不是玛蒂尔德鼓起勇气承受十年艰苦生活磨难的根本原因。

我们还是来看看玛蒂尔德十年后的形象吧。当初引起她“狂乱的梦想”的所有资本--高雅、美丽和温柔荡然无存,“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此刻,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真正的“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既不是中产阶级的小家碧玉,也不是珠光宝气的贵妇人。

但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对上层资产阶级生活的热烈向往,这种至死不渝的努力追求在十年磨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即对这个夜会的美好的回忆:

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让人倾倒啊。

一夜风流,十年艰辛。值,还是不值?玛蒂尔德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个夜会是她一生中唯一的高潮,是她自身价值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体现,是她暗淡无光的人生经历中留下的光辉亮点。一生中能有那么一次就足够了,对这个夜会的永恒的回忆是这十年来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

她是一位虚荣心达到极点的女人!

小说的结尾是这篇精美作品中最精美的一笔。多少年来,多少人想把它作为另一故事的开端,写出一部“《项链》第二”。其实以我愚见,大可不必劳神。因为小说情节乃至女主人公的命运发展至此已达极限,并无太多的发挥余地。

但毕竟作者给我们留下了玩味的余地。

佛莱恩节夫人告知这挂项链的真正价值,就意味着玛蒂尔德一瞬间成为一个拥有三万六千法朗的“富婆”,她可以藉此舒舒服服地度过后半生,把十年来的巨大损失弥补回来,甚而至于可以在这个金钱万能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成为一位资产阶级妇女。

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寻找回来的,那就是昔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那份企求,那份梦想。从项链丢失的第一天起,玛蒂尔德就明确地意识到今生已与“高雅而奢华的生活”无缘,而此时的她更是面目全非,人老珠黄,已不可逆转地成为一个城市平民——无论是外貌还是气质。

十年来,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是为那个的成功的夜会所付出的代价,所谓“三万六千法朗”只是这一代价的“物化”而已,正因为一夜的风流是以十年艰辛和三万六千法朗为代价,才显得它的价值弥足珍贵。对夜会的美好回忆使其心理获得平衡,虚荣心得以满足,于是玛蒂尔德勇敢地承受所有的苦难。

要是玛蒂尔德终身不知那挂“精美的钻石项链”的真正的价值,那末她仍将“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内心异常充实地度过余生。

可是现在,无可追回的青春,一生孜孜以求的希望全部被一场误会所葬送,“栽”在一挂仅值五百法朗的赝品上,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铁的事实。玛蒂尔德要接受这一严峻的事实远比接受十年艰辛要痛苦得多。

“我可怜的玛蒂尔德,那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朗!……”佛莱思节夫人此话无异于在流血的伤口上放把盐,其效果却不逊于《祝福》中四婶的“你放着罢,祥林嫂!”玛蒂尔德很难因意外得到三万六千法朗而惊喜若狂——假若她果真会因此发狂的话,结局只有一个:精神的彻底崩溃。

尽管作者本人对产生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认识不足,而归结为偶而丢失项链之使然,尽管作者对女主人公抱有同情之心。但是,莫泊桑对她虚荣心的揭露是彻底的。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描写了许多中下层青年为改变命运而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性事件--当然并不是都遇上丢失项链之类倒霉事。德莱塞笔下的嘉罗琳·米贝(嘉莉妹妹)就没有丢失项链,于是她成了赫斯渥之流的情妇;而《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则已成功地获得一纸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但最后仍不容于贵族阶级而被推上断头台。我们来听听他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吧:

先生们,我没有这个荣幸属于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有些人要用我来杀一儆百,使这样一种年轻人永远丧失勇气,他们出生一个卑贱的阶级里,可以说是受着贫困的煎熬,但是他们在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大胆地混入有钱人高傲地称为上流社会的圈子里。

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它将受到格外严厉的惩罚……

于连只有说对一半,社会对人性的扼杀是外在的因素,而资产阶级思想对他的毒害使其性格的扭曲则是真正的原因。如若不然,社会上不过少了一些正直、善良、勤劳的中下层人民,而多了一批奸诈卑劣的绅士和寡廉鲜耻的贵妇人而已。

一 《项链》的主题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 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蒂尔德的一个 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 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当然,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落到更加悲惨的 境地。《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另外一种看法是,作者无意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第一,在玛蒂尔德看来,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何况“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种种贫 困与丑陋,不能因此而指责她有虚荣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的。第二,作者 对一心追求享乐生活并没有批判,对以十年艰辛还清债务也没有赞颂,对二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倾向性选择,只是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 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我们的看法是,《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 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 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二 《项链》的精巧构思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 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 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 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端,作者大 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向往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 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在借、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毫不在意, 这蕴藏着一个暗示,项链不是值钱的东西。小说最后点出项链是假的,读者想到上文的暗示,会恍然大悟。

三 《项链》的心理描写

《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 追求”,表现她希望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 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 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94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