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总是用来解读或说明生活的。《哈姆雷特》将复仇与爱情进行了嫁接,在一个近于简单、甚至落入俗套的故事中,企图对人生、爱情、死亡等永恒主题进行探讨。事实证明,这个求索是成功的,因为在故事落幕的时刻,每个人并没有立即离去。 血缘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链条,权力又构成人与人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王宫好像自古以来就是明争暗斗最激烈的地方,充满着血腥与恐怖。带着这种既见,我们是不会为弟夺兄位的事情感到吃惊的。这种权力争斗方式无所谓悲剧,真正的悲剧在于把好的东西毁坏,正如鲁迅先生所讲,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两个家庭,国王一家与波洛涅斯一家,因权力而联系在一起,又因国王的错误而家破人亡。以至出现了用“葬礼中剩下来的残羹冷炙”“宴请婚宴上的宾客”的奇特景象。波洛涅斯一家的死本不是必然结果。这就酿成了悲剧。 有人把爱情看成是人类的最美好的情感,是圣洁、无私而伟大的。也许是吧,这种已尽极致的词汇把爱情托得老高,很炫烂,又似乎很虚无。在如今这大众化的时代,爱情已不再是奢侈品,而日益大众化和平庸化。多则无,由此,在人的心灵深处则会更渴望那份真挚的情感,那最初的悸动。在《哈》剧中,哈姆雷特与波洛涅斯的爱情是真挚的。先王与王后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厢情愿之嫌。先看先王与王后。王后第一次出场就指责哈姆雷特,“你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活踏上永久的平静。”她平静得让人感到窒息。人在社会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王后,不管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以她每次出场的语言和神情可以看出,她在忘记,而我们知道,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她是切切实实地背叛了爱情。当哈姆雷特“导演”的戏剧演到一半的时候,国王首先看不下去,而王后的反应却是“非常吃惊”,而这个吃惊多半因为国王。这种表情和反应让人不寒而栗。再看国王,他很很矛盾,“我的爱情是那样纯洁真诚,始终信守着我在结婚的时候对她所作的盟誓;她却会对一个天赋不如我的恶人降心相从!”他解释的是“一个*妇虽然和光明的天使为偶,也会有一天厌倦于天上的唱随之乐,而宁愿搂抱人间的配骨。”他似乎能够理解。由此,他要求哈姆雷特“无论他怎料进行复仇,不要胡乱猜疑,更不可对他的母亲有什么不利的阴谋。”由此,在哈姆雷特对王后进行反叛的大骂之后,他的鬼魂再次出现,要哈姆雷特“快去安慰她的正在交战中的灵魂。”可见,爱的包容性是多么的巨大。她可以容忍你所有的过错,甚至犯罪。对于这不平等的爱情,我们无法评价。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站在道德的基座上指手画脚,因为判断的场所不只是道德法庭。爱情是彼此之间的,当一方缺失,另一方是否应负有永远的责任,这应该由另一方自己来决定。如果她想,曾经在一起的时候是美满幸福的,这也就足够了,这又有何不可。《哈》剧中,王后的确不知先王是被害的,错就错在从送葬到结婚时间太短,没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如果时间稍微长一下,人们也许能接受。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故事并非惊天地、泣鬼神,它很像是一场游戏,一场认真的游戏。奥菲利娅是一个天真的不能再天真的女孩,她生活在父亲和哥哥的阴影下面,她不能去追求爱情,而只能等待爱情。雷欧提斯说,“对于哈姆雷特和他的调情献媚,你必须把它认作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一朵初春的紫罗兰早熟而易凋,馥郁而不能持久,一分钟的芬芳和喜悦,如此而已。”波洛涅斯这样教导奥菲利娅,你应该这样想,“你是一个毛孩子,竟然把这些假意的表示当作了真心的奉献。”并把“神圣的誓约”说成是“捕捉愚蠢的山鹬的圈。”真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阻碍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让人放弃,二是让人反叛,激发更强的斗志。奥菲利娅两者都做到了。当父亲安排她和哈姆雷特见面,试验哈姆雷特是否是因为爱情而发疯。她表现出完全的顺从,而且相当认真。“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话语是平淡的。平常的往往又是最深刻的。送回礼物就意味着抛弃这份爱情,就意味着向自己妥协。哈姆雷特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他说了一大堆疯话,使奥菲利娅感到“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天的泥土。”只有怜惜而无后悔之意。当父亲波洛涅斯被人害死,哥哥又不在身边,哈姆雷特又去了英国,她“发疯”了,“头上盖青草,脚下石生苔”,“殓衾遮体白如雪”,“鲜花红似雨;花上盈盈有泪滴,伴郎坟墓去。”这是一个少女对死的最初感悟。但她还是“希望一切转祸为福”的。她知道,“人死不能活,且把悲声歇”,并乞求上帝“饶赦一切基督徒的灵魂。”诚如雷欧提斯所说,“忧愁、痛苦、悲哀和地狱中的磨难,在她身上变成了可怜可爱。”奥菲利娅死了,死在小溪之旁,她是想把花冠挂到树枝上,树枝断了落水而死的。死的安详,死的悠然,死的浪漫。《哈》剧中叫并没有明示出她死的根本原因,但我们无法抛却的就是她曾抛却的那份爱情。她的死是多义的,又是单义的。我们相信她最终选择了爱情,选择了这个精神归宿,她用她的死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诠释。 与奥菲利娅相比,哈姆雷特也经历了感情递进的过程的,但他的痛苦似乎更甚。他肩着复仇与爱情的双重重担,爱情对于复仇来说,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从他知道父亲的死因之后,从他开始“发疯”的那一刻起,他就给自己的爱情花环染上不协调的色彩,并一度使其他人相信这是爱情受挫的原因。我们不会忘记,奥菲利娅向哈姆雷特归还礼物时的情景。哈梅雷特显然有些激动,“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爱过你。”愤怒是可以和失望同时产生的。“你当初就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话语的矛盾就是愤怒的直接外化。“进尼姑庵去吧,去,越快越好。”这是流着眼泪迸出的几个字!然而就因为如此,更坚信了奥拉利娅的想法,他的确疯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的殒落了!”修饰越多表明失望越大,这使她说出“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不幸的。”两个人的失望是《哈》剧中最精彩的部分,假——真——“假”,两人都误解了对方,产生了交错的戏剧效果。世上由误解而造成的悲剧是何其之多。哈姆雷特忍受着失恋的痛苦,全身心投入复仇的计划。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再次见到奥非利娅的时候,地点竟然是墓地。藏积于心的激情终于爆发出来了。“哪一个人的心里装载得下这样沉重的悲伤?哪一个人的哀恸的辞句,可以使天上的行星惊疑止步?那是我,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这是一种宣言。“我爱奥菲利娅: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多么豪迈!然而,愈是气宇轩昂愈是疯狂得真实。周围人只不过是“看客”而已,事实就是这么残酷。面对亡人,那豪迈的声音更显仓凉和无力。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就是在无意间变得支离破碎,灰飞烟灭。他们的爱情昭示出:爱最基本的是信任和理解。但现实生活往往将这个法则扭曲和变形。 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问,《哈》剧似乎处处都在进行。以致于让一些名言警句式的语言阻碍了读者对于戏剧本身的考察和思索。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凡人,又都不是凡人,这看怎么去理解。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思想的权利,也就是说,话语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作者似乎也努力实现这个探索,也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精致和完美。加之关于复仇的故事也不知讲了多少遍。这里无意对每个人进行解读,只谈一下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个“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他一出场就被愁云所笼罩。也许作为一个王子,在出场前应该是纨绔倜傥之类,无所事事之流。这种愁云来之于变故,就是先王的离去和母后的很快改嫁,嫁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叔叔,父亲的弟弟。**,这个天大的罪孽竟然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发生。对于讲贵族传统,讲面子的他一时不能接受,丧服和眼泪这些程式化的东西不过是他“悲哀的装饰和衣服”,“真实的郁结的心事是无法表现出来的。”他第一次看到人世间的恐怖,并产生厌恶心理。“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少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在这种突然变故之中,他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思考人生。哈姆雷特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女人。他勇敢地喊出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成为名言。这多少带些对女性从属地位不合理现象的质问和反叛,当他再次审视他所熟悉的“酗酒纵乐”的风俗,“却以把它破坏了倒比遵守它体面些。”当父亲的鬼魂告知事件的经过后,哈姆雷特得出这个结论:一个人可以尽管满面都是笑,骨子里却是杀人的奸贼。这尽管有失偏颇,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他对人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认识是责任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由于这份责任,人会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和人自身。他已经看到社会的不合理。“丹麦是一座监狱”,“一座很大的监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这个覆盖着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的火球点缀着庄严的层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那么人呢?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然而,这并不能激发哈姆雷特的兴趣和斗志。人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我是一个多么不中用有蠢才!”等伶人演完一个虚构的故事之后,他竟然感动了,他自责,他决心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要复仇就要对生死作出判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地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者是挺身反抗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扫清,这两种行为,哪-种更高贵?”哈姆雷特认识到“重重的顾虑使我们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雷特没有退缩。他导演的戏剧终于让因王不能忍受,证实了他当初的想法。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国王为所犯罪恶进行祈祷的时候,哈姆雷特并没有让他“上天堂去”,这份“善”心被他解释成,“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彻底的复仇,使我们看到人性深处的隐秘与诡诈。当然这是对特定的对象而言的。宁愿做一个凶徒,不愿做一个逆子。哈姆雷特一直对母后保持着温和的态度,直至母后因为他得罪国王而指责他时,他终于爆发了,用一些污言碎语大骂母后。“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当一个孩子对母亲说出这样的话时,我们肯定会说他大逆不道,然而,我们并不没有愠怒于哈姆雷特,因为他最终基本说服了母后。哈姆雷特是个精干而聪明的人,用一个小小的计谋把两个“护送者”骗到英国借手处死,自己逃了回来。在墓地,他看到奥菲利娅已经死去,最后的精神寄托已经没有。这时,他有了一种宿命感。“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他几乎是欣然地同意了与雷欧提斯比剑。面对死亡,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竟有果断的性格。对死亡的坦然就完成了对死亡的超越,而赋予生命更深刻的意义。生与死的较量在戏剧的叙述中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惊心动魄,似乎都很绅士化。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互相宽慰和慨然赴死是悲壮而祥和的。他们惩治了恶,并与恶同归于尽。这份坦然与豁达不就是人生追求的意义吗?看看哈姆雷特最后的言说吧,“你淌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我的故事吧。”由此,我们更能看到“英雄情结”的深重。其实回过头来,还是当初那句话,“如此面已”。 《哈》剧涉及的面比较大,除了对爱情、人生命题进行讨论外,还谈到心理、戏剧、人际关系等问题,从多方面表现人的真实性与复义性,譬如,对国王的行动与心理刻画就很深刻。这些探索都为以后的戏剧文学创作开辟了新路。
《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剧中,哈姆雷特同时扮演着诸多角色,他显得同时是一名哲人、复仇者和戏剧家。然而,遭遇变故后的哈姆雷特先是没能节制自己的悲愤,接着一再抱怨命运不公。这对身为丹麦王子的哈姆雷特而言,是个大问题。哈姆雷特对命运的看法暴露出他的缺陷。
扩展资料《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悲剧性爱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剧元索。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势的逼迫、坏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
在这一由深爱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发展过程中折射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权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内部的腐败)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恶的一面,对深化主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整个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应该指出,《哈姆雷持》毕竟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的悲剧,这段悲剧性的爱情仅是故事中的一个辅助性的情节,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应结合整个剧本从整体上来把握它,不能简单地夸大其作用。
参考资料:
《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那么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哈姆雷特》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哈姆雷特》读后感1在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里,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个关乎命运与性格的悲剧,一首人性的凯歌。它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的罪恶与本质,同时,我们频繁的看到了一个词——命运。它像影子一样和我们不离不弃,又似阳光一般温暖人心,邂逅让人变得幸福却也伤痕累累,但更多时候,命运像梦魇一样深邃而窒息。霍拉旭在戏剧的第一幕、第五场的露台的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棋局。
戏剧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场戏。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段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选择的人生之路——面对正义、爱情、责任,一颗矛盾而又决绝的心,在那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毅然背叛了命运,坚守住了他的正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热血中正义的沸腾让他失去理智,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让我们从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读后感2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正是因为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是扑朔迷离的,读者不能把他只定位成一个片面的形象,所以,哈姆雷特,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形象。
之所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是因为他的性格存在着许多的矛盾。他既勇敢,又懦弱。在面对雷欧提斯的挑战的时候;在面对他的父亲的灵魂出现的时候;在刺死波洛涅斯的时候,他是勇敢的。但同时他又是懦弱的,对于复仇的犹豫不决,对于他母亲的爱狠交织,面对他叔父即位,迎娶他母亲,哈姆雷特十分不满,心中诅咒,却无可奈何,任凭事情的发生。
他,有时候显得很单纯。比如安排一场戏剧,让自己以前刻意的装疯的努力前功尽弃,比如他在国王祈祷的时候有复仇的机会,却因为迂腐而放弃了。他现在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是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抱怨了。
他,有时候又显得很虚伪,比如对于奥菲丽亚的爱情。哈姆雷特对奥菲丽亚有没有爱呢?可以说有了一点,但还是忏悔多于痛苦。怜惜后悔多于爱。他其实是在看见奥菲丽亚这个昔日的无知少女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失去亲人、失去理智、失去生命后,情不自禁而产生的后悔,在这种心态下,他才跳进奥菲丽亚的墓中忏悔。
他,同时又在许多时候显得很迷茫。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刚刚发生在哈姆雷特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那时他只是个无忧无虑的王子。而现在,突如其来的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最后,毒酒和毒剑结束了一切,一场宫廷悲剧最终落幕。奸王虽死,但哈姆雷特也付出了失去自己、朋友、母后生命的代价。我们不能以一笔交易来看待这场复仇悲剧值或不值。但是,如果哈姆雷特没死,他一定会成为最得人心,最仁慈,最宽容的丹麦国王。
历史烟云早以将一代代王朝覆灭,一个个王侯将相堙没,时间的鸿流之中,我们还记得一部《哈姆雷特》,它给予我们永远的关于人性,关于未来的思考。
《哈姆雷特》读后感3《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是四大悲剧之首,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
《哈姆莱特》主要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王复仇的经过。后来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概括了他的复杂性。
莎士比亚在剧中说:“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不错,彼时丹麦国的状况是:婚礼紧接着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纵欲狂欢;朝廷里众大臣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民众群情激奋。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与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还值得斗争吗?人活着还有意义吗?
这种种的考虑,无不造成他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就这样白白地放弃了。或者有些时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劳狄斯所说,“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
《哈姆雷特》读后感4以前,常听人说《哈姆雷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我没有亲见,自然也无从说起。如今,我读了一遍,心中颇有一番感慨。伴随着淡淡的悲伤,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坚、复仇的愿望之切等特点,无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觉得,哈姆雷特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灵魂也因他的英雄举动走得远于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单纯的,也是幸福的,他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后来,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于是,他失望、孤寂,又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活着。
恰在此时,鬼魂告诉了他真相,于是,哈姆雷特愤怒了,他也开始觉悟了,他要报仇。
哈姆雷特凭着自己的智慧,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他开始平静下来,他沉思着,自己是否应该担起重任。那时,他的灵魂却没有停下来等待,仍在前进。最终,哈姆雷特做出了决断,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只是他却没有料到克劳狄斯的阴谋,不过,他毕竟在临死前也给了敌人致命的一击。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铺平了道路。此时,哈姆雷特的灵魂走得更远了,直到消失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个走远的灵魂!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爱。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什么才是英雄?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莎翁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摆脱了古人将英雄神化的写法,他写活了哈姆雷特。这个人物感动了读者,让人觉得,仿佛真有这样的一个人站在我们的面前。读罢此剧,我的心里再也不能平静了,胸中掀起的激情使我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哈姆雷特,我为你喝彩。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 《威尼斯商人》 、《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一、四大悲剧
1、《奥瑟罗》
叙述摩尔人贵族瑟罗由于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妻子苔丝狄蒙娜,随后自己也悔恨自杀。
奥瑟罗是个襟怀坦白、英勇豪爽的战士,苔丝德蒙娜天真痴情,毅然爱上了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歧视,同他结了婚。
但是,他们的爱情虽然战胜了种族歧视,却没有逃脱伊阿古的阴谋陷害。伊阿古假装忠诚,心地奸诈,由于升不上副将,就对奥瑟罗怀恨在心,千方百计害死奥瑟罗夫妇,最后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场。
通过这个形象,莎士比亚对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中的极端利已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李尔王》
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悲剧的目的同样在于揭露原始积累时期的利已主义,批判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
悲剧还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的英国现实。在第三幕第四场里,李尔被两个女儿驱逐出门以后,跑到暴风雨的荒野,诅咒女儿忘恩负义。
在雷电交加中,李尔对穷苦的人们喊道:“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
这里,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的口表达了他对无家可归的农民的同情,同时也是对当代现实的揭露。
3、《麦克白》
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作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
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这出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个人野心对人所起的腐蚀作用,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4、《哈姆莱特》
本书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
因为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
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复仇。
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挽狂澜于既倒的责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漏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
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侦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侦察他。
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
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儿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
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从此,奸王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
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掉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二、四大喜剧
1、《威尼斯商人》
大约作于1596~1597年。
该剧的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亚选亲;一条是杰西卡与罗兰佐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
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 一磅肉。
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
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 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
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2 、《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是一部富有浪漫色彩的喜剧,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仲夏夜之梦》的首次上演,是在1594年5月2日托马斯·赫尼奇爵士和骚桑普顿伯爵夫人结婚的前夕,地点是在骚桑普顿庄园,看来该剧是为爵士婚礼助兴之作。
此剧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戏剧史上影响巨大,后人将其改编成**、故事、游戏、绘画等。
3、《皆大欢喜》
故事场景主要发生在远离尘世的亚登森林中。大约创作于1598-1600年间。
《皆大欢喜》主要剧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和她的爱情故事。剧名《皆大欢喜》表明剧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感化,有情人双双喜结良缘。这反映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境界。
4、《第十二夜》
约写于1600一1602年间,1623年在书业公所登记,同年收入第一对开本中。
塞巴斯蒂安和薇奥拉这一对孪生兄妹,在一次海上航行途中不幸遇难,他们俩各自侥幸脱险,流落到伊利里亚。
薇奥拉女扮男装给公爵奥西诺当侍童,她暗中爱慕着公爵,但是公爵爱着一位伯爵**奥丽维娅。可是奥丽维娅不爱他,反而爱上了代替公爵向自己求爱的薇奥拉。
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薇奥拉与奥西诺,奥丽维娅与塞巴斯蒂安双双结成良缘。尽管奥丽维娅原先爱的不是塞巴斯蒂安。但他的面孔与薇奥拉全然相同,这也算满足了她的心愿。
——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四大喜剧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被誉为欧洲四大名著之一。从问世至今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歌剧、影视等作品。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
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个人牺牲也是作品发展的最终结局。在某种程度上,悲剧不是不幸,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美。
扩展资料:
《哈姆雷特》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它情节的丰富与生动。在结构上,作品是以哈姆雷特为主,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三条复仇线索展开故事的。
从大的方面说,次要线索贯穿揉合于主要线索中,起到了映衬和对比的作用。不仅充实和推动了主要情节的发展,更突出了哈姆雷特复仇的社会意义。从小的方面说,《哈姆雷特》在内容情节上还具有较广泛的涉及面。
比如,雷欧提斯临走时对妹妹奥菲利娅的叮泞,反映了他自身的爱情观,以及父亲波洛涅斯告诉他出门在外如何为人处世等一些待人接物的道理,特别是哈姆雷特授意戏班改戏时。
还坦率地谈了他对演戏的看法,如何念台词,如何配动作,不仅没有与全剧情节发展相脱离,更使剧情的发展舒缓有致,不仅纵向上有深度,而且横向上有广度,使故事内容不显得单调枯燥而是丰富耐读。
-《哈姆雷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