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一般都配备什么军粮

古代行军一般都配备什么军粮,第1张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孙武圣在所著《孙子兵法》的开篇也提出,“兵者,

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将这两层意思合并,足以看出军粮在古代军事后勤乃至战争成败、

国家兴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那么,古人是如何处理这一“存亡大计”的?当时的军粮包括哪

些类型?又是怎样制作的?且让我们从浩繁历史画卷中一探究竟吧。

小米当家

今人往往用“小米加步枪”形容战时条件之艰苦,殊不知,这种不起眼的,甚至有些寒酸

的“粗粮”,却稳居古代军粮“头把交椅”达千年之久。为什么偏偏是小米呢?这与古人的活动

范围密切相关。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而当地恰是粟米的传统主

产区。约6000 年前,粟开始在中原一带大面积推广,到了商朝,粟已成为北方农耕民族的

主食,关于这一点,出土的甲骨文中曾有明确记载。

众所周知,只有一种作物在民间广泛种植且达到盈余状态时,这种粮食才可能成为军粮。

而从先秦至隋唐年间,粟米是最符合这一条件的粮食品种。而大米由于受当时生产条件限制,

尚未实现大量种植。据记载,秦汉时期,1 斗米的价钱可以买25 斗粟,吃大米在那年头绝

对是“很奢侈的事情”。古代粟米产量究竞多少呢?史载,战国魏李悝变法时,在什一税(编

者注:缴纳亩产量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条件下,5 口之家耕耘百亩农田,每年可产粟95

石,余有45 石,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亩产约7941 斤,已达到建国时的60%,这在2000

多年前实属不易。

正是有了充足的余粮,战国和秦汉时期,动辄数十万人马云集的大兵团作战才可能成为

现实。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国将所存粟米分黄、白、青3 项分类收藏,栎阳仓储

粮以2 万石为1 积堆放,咸阳仓则扩至1O 万石1 积堆放。这些堆积如山的粟米,无意是秦

削平宇内、一统华夏的重要资本。到了汉代,粟米更是得到了大规模推广种植。景帝时期的

政治家晁错所著《论贵粟疏》一文中,对粟米的战略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带甲百万,

而亡粟,弗能守也”“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虽然这里的“粟”已成为粮食的统称,但

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汉代粟米生产的重要性。

汉朝曾长期与匈奴争锋北疆,而为了做好战争准备,西汉历代经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筹粮和养马。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文帝就曾采纳晁错“以爵位换粮

草”之言,为边防部队筹到了“足支五岁”的军粮。官兵口粮还好办,真正要命的其实是战马

的饲养问题。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常能看到军马在厩中吃草的镜头。实际上,汉匈战争初

期,汉军战马吃的精饲料可都是粟米,因为这样才能保证马匹体力充沛。那么,战马的肚皮

有多大呢?《汉书•赵充国传》说得明白:“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盐铁论》也

提到“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1 匹战马就要吃掉至少6 人的口粮,而汉

武帝初期,国家已拥有官马40 万匹以上,其粟米消耗量之巨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

到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汗血宝马的优良牧草——苜蓿后才有所缓解。

此外,粟米在军中长盛不衰还得益于其良好的存储性。考古人员在发掘隋代含嘉仓遗址

时发现,其中1 处粮窖中竟保存有已经炭化的谷子(粟)50 万斤,这应当是尚未来得及消

耗的余粮。而据唐代文献记载,积粟可藏9 年,稻米只能藏5 年。粟米的保质期几乎是稻米

的2 倍,实际上粟米贮藏时间可能更长。据《旧唐书•马周列传》记载,直到隋灭亡20 年后

的唐贞观11 年,前者留下的长安府库仍未用尽。粟米的这一优点在军事上意义重大,毕竟

古代运输条件落后,边远地区驻军难免遭遇长期无法补给的情况。

楼上的只回答了草料的问题,在牲口吃的草料上各个时期出入不大,但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民族和军队的军粮是有区别的

在饮食上,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有所不同。游牧民饲养的马、牛、羊及骆驼,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主要生活资料,其肉乳是牧民的主要食物。同时,也是猎物,如兔、鹿、野猪、黄鼠、黄羊等为食。所食家畜以羊为多,牛次之。食法一火燎,煮食为主。贫困食者用旱肉等。据《钱塘逸事》记载:“鞑靼人多吃马牛乳羊酪,少吃饭;饥则食肉。”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

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还有在行军中大两食用的腊肉!(类似现在的香肠,哟晒干的、有用盐加工过的等。)它们的食用不用象汉军那样麻烦而且营养丰富。

而他们在行军打仗时有大量的牛马相随。还有家眷在为他们做饭!日子可比汉军强多了!

而汉军吃的主要是米、面等粮食!它们运输和吃与游牧民族的相比要麻烦很多!秦人在外与匈奴人作战一个人的粮草要9个人来运

1"通辽特产有哪些,为您提供通辽特产有哪些视频及对应图文信息,通辽的特产有通辽牛肉干、炒米、中京梨枣、白食、开鲁红干椒等。

2通辽牛肉干被誉为“成吉思汗的行军粮”。

3炒米味道爽口,有浓郁的米香味。

4梨枣果实多数似梨形,是枣树中稀有的名贵鲜食品种。

5白食主要是各种奶制品点心。

6开鲁红干椒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夏商时,军队粮食的解决方法以掠夺为主。大多数人民还习惯于畜牧狩猎生活,因此,征战中的食物肉类占较大比例。西周、春秋战国时,农业生产日益重要,出现较稳定的农业生产部门乃至有了劳役服务性质的井田制,因此,军队食物中谷物的比重逐渐增大。 秦汉时,有专门机构和人——大司农,负责军用粮饷。汉朝担保以农为本,发展生产,朝廷修建了许多粮仓屯积粮食。而且,军队中也出现了军屯,即由驻军屯田自给。因此,军队口粮以谷物为主。除谷物外,士卒的食盐也由国家供给。据史料记载,士卒每人每月配给食盐3升。 秦汉以后,农业社会中以农为本的思想始终未曾动摇,谷物成了军队中的主要食粮。 至元代,蒙古本是一个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军队,几乎没有屯田,其军队的粮秣军需多依赖对外掠夺来补充。其掠夺到的骆驼、牛羊、马畜均可充当军队粮食。到窝阔台时期,耶律楚材改定赋税制度,对中原人民实行科税,并鼓励屯田以应对不断扩大的战争。谷物也渐渐取代肉类成为军队的军粮。之后的明、清,军队的食粮仍以谷物为主。 此外,蔬菜之类的也会有配给,但不多,也没有定例,属于有或方便的话就给,如果在一些运输不方便和农耕落后的地方,由于保鲜技术的落后,就很难得到蔬菜水果之类的东西,即便有,也是供给那些较高级将领。

首先不同的朝代军粮的种类与配置肯定也是不同的,主要是根据当时打仗一方的经济实力,如果是盛世的话可能吃的好一点,如果是即将灭亡的王朝军粮很可能就不是粮了。

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谓粮草,粮就是给人吃,草就是给马匹牲畜吃的!下面我们看一下古人行军打仗吃什么!

  中国古代军队主食主要是小米,大米和麦子。看起来还不错,但是大米和小麦产量很低所以百分之八十吃的都是小米。而且古代军队最惨的是菜。普通士兵是没有机会吃菜。所以在军营中,士兵们的副食主要是两样,大酱和腌菜,因为打仗需要耗费体力吃点咸的能补充体内盐分!汉军每兵有3升咸盐配给,主要可以制作咸肉,咸鱼和各种咸菜。唐军一天给小米2升,盐半合。一年粮食七石二斗。

  一般大军出征会有一顿大餐。比如唐军出征宴会则非常丰富,出 征宴会食谱包括,一人2升酒,2斤牛肉,5合白米,2张薄饼,馒头1枚,蒸饼1枚。散子一枚,食羹三合,菜5两,还有牛羊的头肉和蹄子,酱羊肝,酱猪肝, 盐三分之一合,酱半合,姜1两,葱3两,醋一合。当然这只是记载,按理说普通士兵应该吃不到,军士长还差不多。

  相对来讲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最主要的军粮就好很多了他们吃的主要是是风干肉。一头上百公斤牛肉经过风干加工,变成十几斤二十几斤的肉干,随身携带出征。

  最恶心的就是,吃人肉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打败仗,或者迷路,或者遭遇多日围城,粮食没了城中动物甚至连老鼠都吃光了,最后只能吃人肉了。

  

俄军的基本口粮标准

总少不了茶和香烟,俄军平时的基本口粮标准有6种,战时有10种,还有5种补充口粮,3种干口粮标准。俄军条例中对这些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每个军兵种每日食品的供应都有据可查。这些规定非常详细,除了空军、潜艇兵、特种兵伙食标准不同外,一般部队的巡逻队伍、哨兵和执勤分队的标准也不相同。同时,对面包的面粉等级、肉制品原料来自动物的什么部位也有严格要求,营养价值较低的制品就要增加供应数量。俄军的菜谱也十分丰富,包括鱼、肉、蛋、奶、糖、茶、黄油、可可粉、巧克力等,对蔬菜的规定更是严格,土豆、甜菜、洋葱、胡萝卜、新鲜的卷心菜或酸菜等蔬菜每天一样都不能少,并且分量也都有要求。此外,每天都吃的干果和新鲜水果也也明文规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52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