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诗歌的两种不同艺术特色,对整个唐以后的诗坛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李白在诗歌艺术特色上主要注重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其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杜甫在诗歌艺术特色上注重描写现实,以沉郁顿挫为感情基调,其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忧思,写出生民疾苦,怀友思乡,也写到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显得深沉阔大。李白杜甫的产生,绝非偶然,他们是唐代社会兴衰之交催生和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孕育的伟大诗人,对于他们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特色原因,文章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李杜不同的人生经历
1、出身不同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官宦之家。其家庭有奉儒守素的文化传统,给他很深的影响。他经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使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2、人生经历不同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他年少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但他差不多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就着力的描写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拒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者。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到“登州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以次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虽然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但他又受到道家的影响,不时又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待御虚州》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的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徘徊。 杜甫出生于官宦,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的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杜甫一生在谋求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至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幕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的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抱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出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乎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丛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以次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李杜诗歌的创作方法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的“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强盛而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特点,结合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呈现出与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的剧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把诗人也卷入了社会的底层,也使用笔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卷,逐步攀上现实主义高峰。其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诗人的叙事诗上。
首先,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他的诗篇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屈,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须,结发长爱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槽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就是写历史人物如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等,也往往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化身,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使诗增添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让读者感到热情亲切,而杜甫常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歌,善于把主观的思想内容融于客观的事实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这是杜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如《丽人行》,作者从头到尾都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的感情和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语,点逗处声声慨叹。”
其次,李白的诗句具有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而他的喝酒,也是“会须一三百杯”,“愁来饮酒饮二千石”。他的登高,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举手可近月”的地步。这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使人惊叹不已。杜甫则注重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身特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这一细节,不仅揭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也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深寓着作者的同情和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源于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三,李白的大胆夸张离不开丰富的想像,因此,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想像总是那样出人意表,又是那样的天真纯洁,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一些写“月”诗。他喜欢明月,就想像明月可以问讯,追攀和摘揽。如《把酒问月》中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又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俱怀逸兴思飞,欲上青云揽明月。”他又常把明月引为知己,想像明月可以伴他饮酒,送他远行,解他孤独,寓他乡情,甚至当月色不足时,也能赊些来。现实的世界对李白来说,往往显得狭小,憋闷,阴暗,因此他时常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向天空仙境去寻求光明和自由。如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成的《古风》(九首)诗人就是驰骋美妙的幻想来写华山的仙景幻境。“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天台,高揖卫叔卿。恍惚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在这个仙界中,明星仙女的素手拿着芙蓉,云衣霓裳飘着宽宽的衣带,凌空飘拂,升天飞行,超脱缥缈,自由惬意的气氛弥漫在整个仙境,甚至“我”也接受明星之邀,恍惚与之同去,驾鸿飞升。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诗人运用幻想手法的杰作。奇妙的神仙世界。奇妙的神仙世界,有力地反衬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李白对自由,解放的渴望与追求。而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加工,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幕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等,组成了一组人物形象画廊。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最后,李白的诗富有奇特的比喻。“轻面把朋友,对面九疑峰”,用山峰来比喻朋友间的猜疑,形象新奇而壮伟。“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用黄河可塞的惊心比喻,来反衬阵亡士卒的的妻子那种绝望的悲哀,也真够惊心动魄的了。他所写的瀑布、黄河、秋月、山峰皆雄奇壮伟、壮丽、灵活。杜甫的诗句却具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就以人物的语言来刻画心理,以塑造形象。《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将她送别丈夫时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强和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他的《无家别》,《垂老别》也都用独白写成,《新安吏》、《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朴素,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龄,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从这些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将诗歌推向了继屈原之后的又一浪漫主义高峰,而杜甫的出现,又把现实主义传统推进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
当然,在李白的浪漫主义色彩中,也包含现实主义的成分。最能体现李白这一特点的是他的游仙诗、写景诗。如《古风》(其十九),前部分写华山仙境,后部分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写的是血流中原的惨痛现实。诗人把美丽的华山仙境与流血的中原大地结合起来,反映了诗人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表现了诗人厌恶黑暗,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关心国家民族的真挚感情。《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诗体现了这种艺术特色。杜甫的诗以真实反映现实见长,但他的不少作品也透露出理想主义光芒。如《望岳》中的“会将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年青时的自信与豪情。《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浪漫主义笔调写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物,呼之欲出,光彩照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突出第显示了诗人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
一.表达思念之情。
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臻寒雨中。”( 韦应物《登楼寄王卿》)表达友人深切的思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念的是家乡、想念亲朋。《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委婉的思念恋人的。
二.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因为登台之后将个人放置于苍茫广阔的背景中,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从而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在高高的敬亭山上,诗人静静独坐,心中的忧愁烦闷、身世的辛酸苦楚悄悄传与这秀丽的敬亭山,在登高独坐中排遣满怀愁绪。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传达出老杜内心更为复杂的情感:身世飘零,老病孤愁,韶华易逝,壮志未酬。无限悲凉之意在《登高》中尽数展现。
三.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上凤凰台,作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感叹于六朝的繁华一去不返。同时为当今皇帝被奸邪所蔽而感到忧心不已。思古忧今的情怀,倶在其中。又如李益的《上汝州郡楼》:“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三十年前曾上此楼,三十年后再登此楼,“风景不殊,而举目有江山之异”,城郭依旧,人事全非。
四.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这一类登高诗的代表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奔涌,原野辽阔,壮阔的景象、雄浑的气势让人顿生豪迈之情, 高瞻远瞩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便在这“更上一层楼”中充分展现。而杜甫也曾经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表达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追求自由个性,展现美好情怀。
生性洒脱不羁的李白在《登太白峰》中这样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复更还”攀登上太白峰,在山间冷风的吹拂下,李白与星星低语,和浮云做伴,幻想着御风而行,飘然高举,高蹈出世 ,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
这类诗歌可以白居易的《杭州春望》为例:“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菱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作者登楼远眺, 春柳、春草、春树、春水使整个杭州城洋溢着浓郁的春意,梨花、红裙、彩绫、酒旗点染其间,在朝日霞光的映照下,显得美丽无比。整首诗洋溢着作者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13、李颀《送陈章甫》
作者简介:
1、李颀交友广泛,朋友有王维、王昌龄、綦毋潜、崔浩、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
2、作品大都是古体诗,七言歌行尤为擅长。
3、风格:其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深沉,赠别诗也有特色。《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作品背景:
1、陈章甫:高适《同观陈十六史新碑序》称他是“才杰”。
2、这是陈章甫罢官返乡时的送行之作。送别诗。
主旨内容:
作者在送行题目下,通过表现自己对陈章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其人格的钦佩,蕴含对人生旅途险恶的感叹。
内容分析:
1、首四句点名送行时间为春暮夏初时节。
2、中间八句从陈章甫的品德、外貌、才学、志节、行迹、胸襟和格调,写出其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貌特征。
3、末六句照应送别诗题,设想旅途的艰辛,表示对陈章甫罢官返乡后境况的关切。
领会写送别的六句诗表达的深意。
1、末六句照应送别诗题,设想旅途的艰辛,表示对陈章甫罢官返乡后境况的关切。
2、用比兴手法暗喻仕途险恶,世态炎凉。
分析诗中陈章甫的形象。
1、此诗笔调轻松,风格豪爽。
2、行者是“郑国游人”,送者是“洛阳行子”,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作者不为失意作苦语。
3、诗末设想旅途的艰辛,也蕴含着人生旅途的险恶,语义双关,诗意隽永。
14、王昌龄《从军行》
文学常识
1、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江宁、王龙彪。有《王昌龄集》。
2、以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擅长七言绝句,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思想内容
通过描写西北边陲的廖廓景象,表达了守边将士不畏环境荒凉艰苦的豪情壮志,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英勇善战的爱国精神。
但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人沈德潜称“不破楼兰终不还”句,可做归期无日看。今人刘永济也说“终”字,使人读之凄然,“终不还”一句说明九久戍之苦。从中可知,对作品主旨不必做单一理解。
艺术特色
1、篇幅虽小,但描绘的空间却非常阔大。
诗人依靠想象的力量将东西相距数千里的青海与玉门关有机的整合在一幅画面中,显示了西北边陲的广漠无垠以及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环境的艰苦,诗歌意境也因而显得壮阔雄浑。
2、用语注意色彩的调配。
“青海”“雪山”色彩暗淡,“黄沙”“金甲”色彩浓重,两者交相映衬,写出边塞的空旷、寂寥、荒寒,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15、王昌龄《出塞》
文学常识
作者背景
本诗为边塞诗。乐府旧题《出塞》,其传统写法都是歌咏征戌之事。原作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边塞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推许,明人李攀龙赞许其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思想内容
此诗描写雄伟的关塞、辉煌的征戍历史。
表达了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对英才良将的企盼和抗敌卫国的豪情。
艺术特色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运用互文,“秦”“汉”二字,互文见义,穿越千年、概括古今,揭示了世代边境不宁,士卒万里戍边的历史事实。
2、互文见义使诗意的表达更加凝炼,择取关关塞的典型镜头,涵盖了过去与现在的边塞场景,沟通了荒凉景物与思乡情怀的联系。
最后两句典故的作用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飞城龙将”指西汉武帝时将军李广,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以怀念李广,暗示朝廷用人不当,强烈希望有英才良将克敌制胜,为国安边。
2、运用典故及“但使……不教”的呼应句式使讽刺意味稍委婉,充分体现了王昌龄七绝内蕴丰富,饶有余味的特色。
16、李白《蜀道难》
文学常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续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太白集》
2、性格豪迈,渴望建立功业,同情下层人民,关心国家政局,热爱祖国山川,对唐玄宗后期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现实表示出极大不满、抨击。
3、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豪迈飘逸,色彩瑰伟绚丽,语言清新俊逸。
背景: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此诗最早见于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
思想内容:
将传统题材加以发挥,展开丰富想象,描写蜀道艰难。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唐王朝社会政治前景的关切和忧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重复的使用。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串联三个部分的线索,使全诗一气贯通。
2、这两句在诗中三次重复,犹如乐曲主旋律,奠定了全诗雄放的基调。
艺术特点
1、将奇特的想象、次衣的夸张与有关神话传说糅合为一体的浪漫主义表现特点。此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
①依靠奇特的想象来形容蜀道的奇险无比;
②运用极度夸张的笔法写出蜀道山水的非凡气势;
③瑰丽的神话传说为蜀道抹上苍凉迷离的色彩。
这三方面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以超现实的形象表现诗人的现实情感。
2、句式的灵活多变和语言的奔放恣肆。
①本文为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句式,长短参差,灵活多变。
②语言则有意打破匀称,多散漫舒展,但间或运用对偶,多用虚词,不避重复,具有爆发力和动荡美。
17、李白《古风》
《古风》即古诗体,名为“古风”,有继承《诗经》“国风”传统之意。
共59首,所涉内容广泛,本诗为第19首。
本诗为游仙题材和五言古体诗。
思想内容
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
作者关注时事政治,反应出洛阳一带安史之乱以后,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此诗给魏晋以来宣扬高蹈遗世的游仙诗赋予了现实生命。
艺术特色
1、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自天上俯视人间,从大处着笔,从宏观的角度描绘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灾难,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2、前后对照,既表现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抗
18、《梦游天姥吟留别》
说明失踪神仙世界的象征意义。
神仙世界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仍保持了蔑视权贵,放浪不羁的个性,表现出绝不“摧眉折腰”的叛逆精神。
艺术特色
这首诗展现了其丽恍惚,缤纷多彩的艺术境界。
1、得之于诗人非凡的想象。
诗人在梦中生天乘云,想落天外,这种超现实的虚拟境界积淀了他长期漫游名山大川的经历、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传说,以及屈原楚辞作品的意境。
2、得知于大胆的夸张。
对于天姥山的雄伟气势,对登山之路的异常奇险,对众仙聚会的热烈场面的描写都因诗人的夸张笔法而呈现出新奇之感,诗歌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绚丽情调。
3、句式多变。
句式主要是七言兼用四、五、六、九言,还参用了《楚辞》句法,参差多变、收放自如。
诗的辞采鲜明,语言飞动有力,极富艺术表现力。
19、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思想内容
1、书写受现实压迫而无法实现理想的愁怀。
2、抒发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而复杂的感情。
3、诗人既有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也有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
4、诗中的思想感情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但其主调仍不失豪迈雄放。
艺术特色:
1、此诗的语言驱遣自如,风格自由奔放。
2、诗的首两句用散文化的长句,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
“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句气概豪放,贴切流利。
简析“弃我去者”两句的内涵。
1、“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2、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月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20、李白《将进酒》
说明本诗一二句与三四句之间的关系。
1、起首以“君不见”提唱,两个排比句辟空而降,悲叹岁月蹉跎、生命短暂。
2、“人生”两句在及时行乐的狂放中表达积极用世的渴望,情绪由悲转乐。
思想内容:
1、总括:写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2、李白在乐府旧题上推陈出新,重点写借酒消愁,抒发了久蓄胸中的牢骚不平情绪,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3、全诗悲叹中有阔达,失意中有自信,激愤中有排遣,体现出诗人强烈的狂傲豪放的个性。
艺术特色
1、诗人多1用夸张手法。
①以巨大的数字进行修饰,用来加强情感的气势和力度。
②以反向对比的夸张来皆是诗意,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天上来”与“不复回”的反向更显黄河的壮浪,人生的渺小;
“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朝”与“暮”的反向,把本来短暂的生命说得更为短暂。
2、通篇以七言句式为主,杂以三言、五言,参差错综,一气奔注。
以散行为主,间以对偶,节奏疾徐多变,与跌宕起伏的情绪相应。
李白的创作特点:想象、夸张、神话传说、浪漫主义。
21、高适《燕歌行》
1、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以岑参并称“高岑”。
2、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作品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反映了慷慨奋进的时代精神,同时也能揭露军旅生活中的多种矛盾,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
3、擅长七言歌行,沉雄悲壮,激昂慷慨,有《高常侍集》。
思想内容
这首边塞诗高度概括了唐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①包括对唐军以身许国慷慨杀敌的爱国热情的歌颂,
②对军中苦乐不均,将帅腐败无能的指责,
③对广大战士离家万里艰苦征战的同情,也融入了诗人从军边塞的经历和体验,就思想内容的丰富及深刻而言,堪称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说明此诗中笔法多变,节奏不同,修辞多样,达到了内容与深情的和谐统一。
1、善于描摹边塞的自然环境和渲染战地生活的气氛,真实再现士卒们丰富的内心感情。
笔法多变,既有对战士的概括叙述,又有对生活战斗场面的具体描写,还有写景的映衬,抒情的渲染,议论的点化,几者灵活结合。
2、是七言歌行体,四句一转韵,押韵大体平仄相间,诗的音韵、节奏与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相一致,达到了内容、声情的和谐统一。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对比,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②对偶,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③比喻、夸张、反问、用典等互相配合,增加作品艺术感染力。
22、高适《封丘县》
思想内容
叙写诗人在任职封丘县蔚期间的内心冲突和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对像陶渊明一样辞官归田的向往,展现了一个正直、傲岸、充满仁义又洁身自好的士大夫形象。
艺术特色
1、本诗为七言古诗,全诗槑部分四句的一、二句为伞行。(诗歌中不对偶的句子)
2、此诗每部分一韵,换韵时平仄相间,有抑扬顿挫之妙。
23、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2、生活在唐王朝由全盛转向衰落时期,诗歌全面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
3、其诗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五言、七律的成就尤高,被后人评为“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对后世诗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思想内容:
诗人登塔远眺,俯仰无限空间和茫茫神州百感交集,流露出他对时局动荡的隐忧,对清明政治的深切怀念。
艺术特色:
清人仇兆鳖《杜诗详注》云:“俯仰高深之境,盱衡古今之识,感慨身世之怀,没不曲尽篇中。”
1、诗人笔力雄健,仰视苍天,俯瞰神舟,描写极具气魄。
如借“高标”极言塔高,用“跨”把“高标”和“苍穹”相连,既夸张又形象。然后以“烈风”来衬托,再加上“无时休”更突显塔之高度。
“泰山”四句中以“破碎”、“不可求”等语,在写景中似影射政局之昏暗。
2、运用典故与比喻。
用“瑶池饮”典故、“黄鹄”、“随阳雁”的比喻,也有讽喻现实之意。
24、杜甫《兵车行》
本诗是一首新题乐府诗,叙事诗。
时代背景及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
唐朝对吐蕃、南诏连年征讨,甚至用强迫的手段募兵。
“于是行者仇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现实。
思想内容: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进行强烈谴责,控诉这种政策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叙事特色
诗人十分注意叙事参差变化和开合呼应。如把亲人送别征夫的场面置于篇首,从情感上入笔渲染悲剧气氛,在篇末凄凉的画面与开头呼应中间,用对话方式写役夫伸恨。通篇时开时合,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
总括:
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诗。
本片主体部分以役夫述言的方式直接倾诉,语言通俗浅近,句式和用韵富于深情顿挫之妙。
全诗寓抒情于叙事之中,传达出乐府诗体的神韵。
请分析《兵车型》的思想内容与叙事特色
答:
1、思想内容全:诗分为三部分 ,起始句至“哭声直上千云霄”为第一部分,诗人用白描手法写征人出发,亲人送别的场面,揭示扩边战争的罪恶。
第二部分自“道旁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用问答句提起,以正夫之口先叙述其终生征战之苦惧,继而写在扩编战争直接影响下农村凋敝的景象,真实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带来的灾难。
第三部分自“长者虽有问”至篇末,写地方官吏的催租逼税,无异雪上加霜,并把笔触伸向宁可生女不生男的社会心理,最后,以鬼哭与开头的人哭相呼应,以悲剧情调进一步谴责战争的罪恶后果。
2、叙事特色: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十分注意叙事的参差变化和开合呼应。
如把亲人送别征夫的场面至于篇首,从情感上入笔渲染悲剧气氛,在片末又突出白骨遍野鬼哭秋秋的凄凉画面与开头呼应,中间用对话方式写役夫伸恨。时合时开,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
25、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分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千古名句的深刻含义。
1、艺术概括力极强,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示出盛唐时代在所谓“盛世”掩盖下的本质真实有时代认识高度;
2、“朱门”与“路有”形成强烈对比,突显出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极端不公;
句中“酒肉臭”与“冻死骨”呈现出两幅鲜明的画面,把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与劳动人民的困苦死难突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触目惊心。
说明此诗具有的“史诗”特性
1、首先,从自身经历和家庭遭遇出发,叙述自长安赴俸先途中的一路见闻和内心情思,其中有对自己个性、政治怀抱和家庭悲剧的真情诉说;
2、又有对当前朝政昏暗、君臣穷奢极欲、社会矛盾尖锐等社会现实的揭示,表现了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3、即可看作自身对以往生活体验的全面总结,更是以及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国家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和未来前途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意见。
4、作者个人的身世和情志在诗中与当时唐王朝的社会现实得到最紧密的结合,个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当时举世存在的苦难,堪称真正的“史诗”长卷。
分析此诗体现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此诗是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反映了杜甫诗歌创作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2、其境界阔大,寓意深远,表达一波三折,语言精炼苍劲,音调铿锵浏亮,节奏顿挫变化,体现了杜甫五古长篇共有的艺术特色。
26、杜甫《登高》
内容分析
1、前四句写景着眼“秋”字,写登高所见的秋天景色。
首联写近景、局部之景,一句仰视、一句俯瞰;
韩联写远景、整体之景一句写山、一句写水;
2、多角度描写。
既有从听觉形象出发对猿鸣、落叶的描写,也有从视觉形象出发,对渚清沙白和滚滚江流的描写。有声有色,动静相衬,多层次,多角度的交织组合,构成了富有立体感的深秋三峡图。
3、后四句抒情,着眼“悲”字,抒登高所生的情怀。
①颈联“万里”一句从空间说,“百年”一句从时间说,既有对个人身世境遇的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局势的忧虑。
②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则凝聚了上述复杂情思,困难与家仇打成一片,在巨大的矛盾痛苦中结束全诗。
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象,后四句写登高所生的多层感触,表达了对个人身世境遇的感伤,对国家局势动荡的忧虑。
艺术特色
写景仰俯兼顾、动静相衬、意境深远以及通篇对仗的艺术特色。
1、本片语言极为精炼。
如“万里悲秋”两句,十四字之间有多层可悲的含义:
他乡作客,一可悲
经常做客,二可悲
万里作客,三可悲
正当萧瑟之秋,四可悲
重阳佳节无赏心乐事,五可悲
独自登台,六可悲
抱病登台,七可悲
多病缠身,八可悲
年过半百一事无成,九可悲
层层渲染,重重叠加,对内心情感深层开掘,把无限酸辛压缩在一联之中,语言概括而感情容量极大。
2、此时,打破一般律诗中间两联相对的常规,通篇运用对偶格律严谨,具有匀齐对称的形式之美。(举例分析)
①如首联中“风急”与“天高”。“渚清”与“沙白”
是句中对,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痕迹,读来十分流畅。
明人胡应麟《诗薮》赞其“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有人甚至称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②,音调的调配也颇讲究,如双声叠词“萧萧”、“滚衮”,两字叠韵“潦倒”、“新停”,“艰难苦恨”,一字一调,使全诗音调谐婉而适于吟诵。
27、杜甫《又呈吴郎》
思想内容:1、1、此诗是以诗代简之作。
2、通过劝说吴郎不要禁止老妇人打枣这件小事,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关怀和同情。
3、揭示造成百姓困穷的社会根源是累年战乱,官府正敛,反映了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
艺术特色
1、表现手法上:以小见大,由近及远。
从围篱防窃的小事,寡妇扑枣想到百姓、时局,挖掘社会根源,提升了思想高度。
2、劝告方式上:措辞委婉,入情入理。
“宁有此”有哀怜老妇之意,“转须亲”则是对吴郎的暗示。
3、语言上:活泼,具有形式美、音乐美,善用虚字作为转接。如“不为”、“只缘”“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灵活流转,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推荐参考: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比较
一、概述李杜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二、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三、李白和杜甫诗歌的创作方法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的“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强盛而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特点,结合经历和思想性格,他的诗篇呈现出与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的剧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把诗人也卷入了社会的底层,也使用笔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卷,逐步攀上现实主义高峰。其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诗人的叙事诗上。
首先,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他的诗篇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就是写历史人物,如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等,也往往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化身,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使诗增添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让读者感到热情亲切。而杜甫常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歌,善于把主观的思想内容融于客观的事实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这是杜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如《丽人行》,作者从头到尾都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的感情和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其次,李白的诗句具有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而他的喝酒,也是“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他的登高,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举手可近月”的地步。这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使人惊叹不已。杜甫则注重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身特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这一细节,不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也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深寓着作者的同情和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源于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三,李白的大胆夸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想象总是那样出人意表,又是那样的天真纯洁,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一些写“月”诗。他喜欢明月,就想象明月可以问讯,追攀和摘揽。如《把酒问月》中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又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俱怀逸兴思飞,欲上青云揽明月。”他又常把明月引为知己,想象明月可以伴他饮酒,送他远行,解他孤独,寓他乡情,甚至当月色不足时,也能赊些来。现实的世界对李白来说,往往显得狭小,憋闷,阴暗,因此他时常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向天空仙境去寻求光明和自由。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运用幻想手法,奇妙的神仙世界,有力地反衬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李白对自由,解放的渴望与追求。而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加工,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幕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等,组成了一组人物形象画廊。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最后,李白的诗富有奇特的比喻。“轻面把朋友,对面九疑峰”,用山峰来比喻朋友间的猜疑,形象新奇而壮伟。“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用黄河可塞的惊心比喻,来反衬阵亡士卒的的妻子那种绝望的悲哀,也真够惊心动魄的了。他所写的瀑布、黄河、秋月、山峰皆雄奇壮伟、壮丽、灵活。杜甫的诗句却具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就以人物的语言来刻画心理,以塑造形象。《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将她送别丈夫时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强和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他的《无家别》,《垂老别》也都用独白写成,《新安吏》、《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朴素,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龄,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当然,在李白的浪漫主义色彩中,也包含现实主义的成分。最能体现李白这一特点的是他的游仙诗、写景诗。如《古风》(其十九),前部分写华山仙境,后部分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写的是血流中原的惨痛现实。诗人把美丽的华山仙境与流血的中原大地结合起来,反映了诗人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表现了诗人厌恶黑暗,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关心国家民族的真挚感情。《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诗体现了这种艺术特色。杜甫的诗以真实反映现实见长,但他的不少作品也透露出理想主义光芒。如《望岳》中的“会将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年青时的自信与豪情。《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浪漫主义笔调写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物,呼之欲出,光彩照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突出地显示了诗人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
四、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比较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的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的一切的思想。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他在诗歌中用尽夸张渲染烘托拟人等手法,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都体现了诗仙的独特气质和风格。
杜甫开放性的总结发扬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善于选择并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善于选择和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并且寄寓自己的爱憎,使这些形象真实可感,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他的诗歌多用来反映民间疾苦和国家大事。表现手法上,杜甫学习民歌运动中的对话和口语,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使诗歌更接近生活更接近人民群众。他的乐府叙事诗,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成为那个时期社会矛盾和斗争的真实写照,深刻表现了他终生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
李白少年好学,喜欢文学。“一生好人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家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满两年,便因得罪权贵,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饮、剑术和球技,可谓德才兼备、文武两长。李白,身为一唐代的诗界巨人,被后世推崇为诗仙,已经可见他的才华横溢。所写的诗篇也充分的表达了他的豪迈性格。
杜甫的诗风格迥异,杜甫的创作没有李白那么奔放,相反杜甫的诗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前人的经验,严格遵照各种格式来表达自己。很少有象李白那样一挥而就的神来之笔。杜甫对于作诗是一种严谨的态度,这也是因为他终生潦倒,颠沛流离。经常为生计而奔波于权贵府邸,靠着自己做的诗词歌赋来换取一些钱财,我理解为只有结构严谨才能博取赏识的缘故。杜甫的处境是非常可悲的,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
五、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文学艺术特色比较
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他们一个是浪漫派诗人的杰出代表,另外的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巅峰诗人。他们的风格导致了文章的基调的不同,读李白的诗,会被其豪迈的积极的心态而拍案叫绝,读杜甫的诗,忧国忧民的沉郁顿挫的感情所感动。所以对于分析他们之间的艺术特色,必须从诗歌的本身还有情感出发。
从李杜的感情基调上比较:
李白所体现的是一种奔放豪迈的美,所以他所折射出来的感情往往是一种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宛如黄河之水奔腾而下的气势磅礴,想象瞬息万变,驰骋于天地之间,穿梭古往今来,来去无踪。“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豪迈的情怀使得他的诗歌的表达瑰丽无比,奇特俊逸。杜甫的诗歌往往所表达的是一种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思想,读杜甫的诗感觉他的每一个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抑郁之情,这样的一种感情基调蕴含着忧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博大深远,情感波涛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思接千载,首先从洞庭湖的博大气象发笔,骤然百感交集,世事飘荡,亲朋分离,不禁感然伤喟,最后的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足见作者沉郁之情感,每览此文,喟然伤心干。
在创作题材上比较:
李杜的诗歌在艺术特色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所用的创作方法也有很的不同。李白的诗歌多有精神世界的描写,在游山涉水中,往往寄托了诗仙的旷世情怀,或积极入世,或蔑视权贵,或纵情山水,但是李白的诗歌中我们会发现他笔下的客观世界总是留下诗仙的浪漫主义情调,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的色彩。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而与李白截然相反的杜甫创作题材上,杜甫更在意的是一种虚的表达,杜甫会把深刻的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通过对于事物的真实的刻画,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去写作,展现的是无尽之情,蕴含于有限之景中,杜甫在《丽人行》中写杨氏兄妹的奢华并没有直接斥责其荒*无度,而是对于他们的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的描述进行鞭挞,作者的憎恶之情显露无疑。
从诗歌的体裁和创作的理念上比较: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乐府诗,不爱严整的律诗。从他的代表作上看,大多是以这样的三种诗歌的样式出现,《古风》59首,是他的五古代表作,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李白还擅长写绝句,他脍炙人口的诗篇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历代评七言绝句的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为擅长。乐府诗方面,李白运用旧乐府诗题,语言不事雕琢,浑然天成,正如他所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使之更为精炼,优美,含义深长。
而杜甫的诗歌各体兼工,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另外的一方面杜甫突破了乐府旧题的束缚,创造了不少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例如“三吏”“三别”。杜甫的律诗的代表作有《月夜》《春望》《望岳》《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诗文无不以沉郁稳健建昌,凝重精美著称,杜甫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绝的文字,同时,与李白的浑然天成,不讲究炼字相比,杜甫始终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其诗歌讲究的是遣词造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精炼严整非常人之能所能及也。
李白、杜甫、屈原、司马迁、欧阳修等。
1、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下面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裳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行路难·其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