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的音乐有何分别?

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的音乐有何分别?,第1张

古典乐派时期: 古典乐派时期是西洋音乐史上最短的一个时期,时间是从一七五○年~一八二○年。 古典音乐的发展,在巴哈时代一过去,便进入了「古典乐派时期」,所以古典乐派时期就以巴哈逝世的一七五○年那一年做为起点。此外,因为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显示出浪漫式的倾向,所以古典乐派就以一八二○年做为终点(贝多芬逝世于一八二七年)。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巴洛克与古典时期是以一七五○年为分界点,但是古典风格的形式,不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以一六○○年为分界点那么清楚,一般来说,从一七四○年~一七七○年左右是古典风格形成的一个过渡时期。 「古典乐派」这个名称,当然也是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后才订出来的。既然用了「古典」这两个字,那么这个时期的音乐所给予人们的感觉一定是「高尚」、「典雅」的罗!一点都没错,古典乐派时期的音乐,与之前的巴洛克时期以及之后的浪漫乐派时期相比较,的确予人相当明显的差异。古典乐派的音乐通常都给聆听者一种单纯、明朗、优美、均衡的印象,这和巴洛克时期音乐华丽而且乐风复杂,以及浪漫时期音乐强调作曲家个人情感的宣泄,是很不一样的(当然并不是所有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都不包含个人情绪,只是在程度上相较于浪漫时期是轻微多了)。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古典乐派的作曲家,受到了当时文学上古典主义精神的影响,所追求的是一种乐曲形式上客观的美感,所以古典乐派的音乐大都有着统一而且规律的性格。 归纳古典乐派时期的音乐表现,该时期的音乐有以下几项特色: 1数字低音的舍弃不用:前一节我们才提到「数字低音」的使用是巴洛克音乐的特色之一,然而巴洛克时期一结束,数字低音这个名词也跟着走入历史。到了古典时期复音音乐已经鲜少为人采用,这时几乎已是主调音乐的天下了,主调音乐的乐曲通常是由一个声部来担任主旋律,而由其他声部来担任伴奏。在古典时期,作曲家们对于和声伴奏的部份,已不再像巴洛克时期是用数字来表示,然后再由数字低音的演奏者来即兴发挥。这时期的作曲家对于曲调的和声部份皆已整写出,并且安排各种乐器来担任,以增加不同音色的变化。 2乐句「渐强」与「渐弱」表现法的使用:今天一般人可能对于乐句渐强与渐弱的表现方式已习以为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这儿我们必须说明的是,这种表现方式是从古典时期才开始的。在复音音乐的时代,由于复音音乐着重的是每一个声部地位均相同,各声部必须保持均衡,所以不容易有强弱差别很大的表现。即使是巴洛克时期的主调音乐,虽然也强调独奏部与伴奏部之间力度上的强弱交替,以产生乐曲明暗的变化,但是巴洛克时期乐句强弱的对比,是以明晰的台阶式表现的,当时的人还没有将乐句塑造成「渐强」或「渐弱」的概念,所以说乐句渐强与渐弱的表现手法,是从古典时期才确立的。 3奏鸣曲式的确立:奏鸣曲这个名词在古典时期以前即已出现,但是最初的奏鸣曲不管在形式或含义上均模糊不清,当时这个名称主要是用在器乐曲上,目的只是要与声乐曲做个区别。但是到了古典时期,奏鸣曲经由D‧史卡接第、巴哈的儿子K‧P‧E‧巴哈以及史他密兹等作曲家的努力,逐渐确立成一种乐曲形式,然后再由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等人将之发扬光大。 浪漫乐派时期 (The Romantic Era):西元1820年∼1910年 在十八世纪末,发生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中产阶级抬头,贵族、教会组织的没落,自由、平等、博爱的提倡,改变了社会、改变了文化,浪漫主义成为新的一股潮流,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期间,音乐人才备出,创作出更多样式的曲风。 浪漫时期乐派的音乐家改变了旧有的形式与规则,为了能更加表现他们的情感。浪漫乐派有几个特点:标题音乐的确立、交响诗的开创、国民乐派兴起、再加上乐器更加精良(1830年代,由贝姆改良管乐器),管弦乐编制一步步扩编,造就这一个璀璨的浪漫乐派。 在这个年代的作曲家音乐家太多了,有: 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 1782∼1840)、 德国浪漫歌剧作曲家─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歌曲之王─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 义大利歌剧家─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 推展标题音乐的法国作曲家─白辽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最幸福的音乐家─孟德尔颂(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 钢琴诗人─萧邦(Fryderyk Chopin 1810∼1849)、 夫唱妇随音乐家庭─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以及克拉拉(Clara Wieck Schumann)、 开创交响诗的李斯特(Ferencz Liszt 1811∼1886)、 开创乐剧的华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 义大利歌剧巨匠─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强烈西班牙风的作曲家─拉罗(Edouard-Victor-Antoine Lalo 1823∼1892)、 上帝的作曲家─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 1824∼1896)、 德国的第三B─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布鲁赫(Max Bruch 1838∼1920)、 创作出最赚人眼泪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Giao Puccini 1858∼1924)、 巨大主义者─ (Gustav Mahler 1860∼1911)、 拉赫曼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以及浪漫乐派的最后─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在这近一百年中,有众多家的作品产生,演变到今天让您有买不完的CD。

一、文艺复兴时期

1、尼德兰乐派:创作内容多为弥散曲与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也有世俗音乐。代表人物有迪费、若斯坎、班舒瓦、奥克冈等。

2、威尼斯乐派:威尼斯乐派的宗教音乐音响恢弘,色彩绚丽,采用双合唱队(甚至达到五个合唱队),有乐器伴奏,如管风琴、号角、维奥尔琴等。代表人物有维拉尔特、叔、侄加布里埃利。

3、罗马乐派:一个专门创作服务于宗教作品的乐派,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为主。代表人物有帕勒斯特里那等。

二、巴洛克时期

1、蒙特威尔地(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

2、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3、佩戈莱西(Giovanni Pergolesi,1710~1736)

4、科莱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5、韦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6、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

7、德国的许茨(Heinrich Schutz, 1585~1672)

8、柏格兹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 1673~1707)

9、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三、古典主义时期

1、海顿: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2、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最出名的乐剧是《安魂曲》、《费加罗的婚礼》 和《唐璜》和《魔笛》。

3、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四、浪漫主义音乐

1、舒伯特:创作中心是艺术歌曲,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

2、李斯特:中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

3、理查德·施特劳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作为一位作曲家,施特劳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交响诗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精心创作主导动机以及专门描写人物、地点、情景的音乐片断。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有所不同。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

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

提倡标题音乐;

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

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

参考资料:

-文艺复兴音乐

参考资料:

-巴洛克时期

参考资料:

-古典主义时期

参考资料:

-浪漫主义音乐

第一阶段是1795年到1800年;第二阶段是1801至1814年;第三阶段是1815到1827年。第一阶段的作品延续了古典乐派的风格,其主题、旋律和句法都传承自海顿与莫扎特,重要的作品有:歌曲《阿黛莱德》、《第2钢琴协奏曲》、《悲怆奏鸣曲》、《弦乐四重奏Op18》以及《第1交响曲》。

在创作时期的第二阶段,贝多芬渐渐脱离古典时期的桎梏而进入浪漫时期,此一阶段的重要作品计有:《第2交响曲》、小提琴《克罗采奏鸣曲》、《第3交响曲(英雄)》、歌剧《费德里奥》、《第4交响曲》、钢琴《热情奏鸣曲》、《第5交响曲(命运)》、《第6交响曲(田园)》、《合唱幻想曲》以及《第7交响曲》、《第8交响曲》。第三阶段是贝多芬生命的最后12年,此时他的创作达到顶峰,每一首曲子都有完整的构思、自由奔放的曲式、深刻而真挚的表现力,将音乐所能展现的能量推到最高峰。此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有:《庄严弥撒曲》、《第9交响曲(合唱)》,以及带有崭新风格的弦乐四重奏作品。

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 PERIOD)(1820-1910年)。最广义地讲,从古典主义时期

到浪漫主义时期的转变,可以说是从共性到个性的重点的转移。这一时期的风格与技术的

变化可以清晰地在三方面看出:一是和声,变化音迅速发展;二是乐队;三是乐器演奏技

巧。另外的一些变化如旋律风格的变化(小型曲式更为抒情, 大型曲式更为华丽);节奏

风格的变化(节奏更为夸张);以及曲式上的变化(更 多地追求织体的前后连贯,主题更

加“有机”地发展和演化)。可以说这是音乐史上百花齐放的时期,这一时期造就了无数

的作曲家。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

,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

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

,谐谑曲,幻想曲与无词歌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

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萧邦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协

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

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

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

推荐:

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推荐曲目:

1二十四首无伴奏

小提琴随想曲。

2第一、二号小提琴协奏曲。

3摩西幻想曲。

4《心中类乱》主题变奏曲

  楼主似乎是在写论文

  看了大家答的,所说的就是那个意思,我现在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浪漫时期交响乐的发展及特点

  浪漫早期:1810~1830年 浪漫中期:1830~1850年 浪漫的仿古典主义1850~1900 三个阶段,一般都从舒伯特开始算。虽然舒伯特的音乐仍然有很浓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遗风,可是也洋溢着小巧、温和、刹那间诱惑、感奋和几近不真实的幸福感,是古典之后第一股令人陶醉的浪漫气息,所以大家习惯称他为“古典的浪漫者”。韦伯也是浪漫派的代表,在经受贝多芬、莫扎特的影响后,这两位作曲家特别表现出浪漫风格的纤巧、细腻的一面。

  中期的代表是门德尔松、舒曼,两人都在主观的特殊风格之外,共同传达这个浪漫时代精神,秉承了贝多芬的纯粹、绝对,发展了具有优美形式的交响曲。到了勃拉姆斯,浪漫的本质更加精密浓缩。如:在舒伯特的作品中,“浪漫的痛楚”只是在情绪上反映出来,到了勃拉姆斯则已经是感官的伤痛了。

  柏辽兹及李斯特则选择性的领悟贝多芬标题描绘的启示,而发展了丰富内容的交响诗,“大自然”对浪漫时期的影响是很深的,连一向重视形式美的交响曲也不例外,这种反映有时较为直接(如:门德尔松的《苏格兰》、《意大利》交响曲),有时则较抽象(如舒曼的《春》、《莱茵》)。而强调大自然的同时、也为日后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播下了种子。

  仿古典主义(也叫后浪漫主义)著名作曲家首推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交响音乐的两大特色是宗教情操以及“拟管风琴声响”。主要是因为奥地利天主教19世纪过度封建保守,所以才会有布鲁克纳的清秀寡欲的交响世界之呈现。他对教义不曾疑惑的信仰,简直就是个任劳任怨的老农民,无论何种情况都没埋怨过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矛盾,而是他懂得如何将它埋藏在心底,永不冒出。

  对布鲁克纳影响最深的是瓦格纳,尤其在和声及管弦乐方面,可布鲁克纳一向习惯闭着眼睛听瓦格纳的乐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把乐剧的音乐灵性化了。勃拉姆斯虽然跟布鲁克纳同住维也纳,但二人感情不甚融合。勃拉姆斯来自德国北部的基督教家庭,他矛盾的性情是无法深埋心底的,他对燃烧在心中的烈火,因无法熄灭而感到恐惧,他寂寞而且动漾不定的心灵无法安顿,这都能从他贯有的摇摆、沉重、模糊的节奏中感受得出。

  维也纳交响乐在经历了布鲁克纳及勃拉姆斯之后,唯一能将其整合并推向高潮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马勒。马勒身处颓废思潮弥漫的世纪末,现实的冲突、摩擦(生)及隐退的回忆往昔美好的时日(死),是他作品里不断交替出现的主题,那濒临神经质边缘的音乐美,一方面把后期浪漫的狂喜与炙痛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现代音乐的新任务勋伯格铺垫好了出场的红地毯。

  2新浪漫主义音乐

  (对于这个时期的音乐我听得不多,就听了巴伯的《为弦乐而作的柔版》、《交响曲》等)

  新浪漫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一种流派,通常这种音乐有调性,但此时的调性并不等同于“共性写作”时期的和声、结构和调性,而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对50、60年代盛行的过于理智和抽象音乐的序列音乐进行否定,音乐中开始强调情感的表现,以不同的程度来应用调性,注重浪漫主义风格。这就是新浪漫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意大利的贝里奥和他的《交响曲》、美国的克拉姆和他的《大宇宙》、《夏夜音乐》,巴伯《弦乐柔版》、《交响曲》,罗奇伯格《交响曲》、《钢琴组曲》,德国的亨策和他的《雅各布之梦》等。

  查到一些资料:

  卢恰诺·贝里奥Berio, Luciano

  (1925年生于意大利的奥内利亚,现在的因佩里亚)。意大利作曲家。在米兰学院师从盖迪尼(Ghedini)至1951年,然后在坦戈伍德(Tanglewood)从达拉皮科拉(Dallapiccola)学习序列技巧。1955年与马代尔纳(Maderna)在意大利广播电台共建电子音乐实验室,在该室工作至1961年。1963年赴美,在加利福尼亚执教,1965年起在朱利亚德学校执教,1971年返回意大利。作品受到序列主义、电子手法和随机音乐的影响。他独特地发展了“拼贴”技巧,借用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片段或模仿他们的风格特征。如在《交响曲》(Sinfonia)中,贝里奥摘用了马勒第二交响曲,瓦格纳的《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拉威尔的《圆舞曲》(La Valse),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中的素材。在《迷宫Ⅱ》(LaborintosⅡ)中,街头叫卖声、惊叹声和牧歌、爵士乐的因素混合在一起。另外一首拼贴作品是《独奏会Ⅰ》(Recital Ⅰ)(献给卡西Cathy),这是为他前妻,女高音卡西•伯布里安(Cathy Berberian)所作的几首作品(如《主显节》(Epifanie)和《顺序3》(Sequenza 3))中的一首。为不同乐器所作的一系列《序列曲》(Sequenza)基本上是机遇音乐。在《圆圈》(Circles)中,歌唱者可以唱谱上标明的音高,也可以唱相近的音高,任她自选。贝里奥年青时曾在米兰一个小型巡回歌剧团中任指挥,因此,对戏剧音乐始终抱有热情,虽然他创作的戏剧作品迄今为止都是别出心裁的。

  塞缪尔·巴伯Barber, Samuel

  (1910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1981年卒于纽约)。美国作曲家。6岁时弹钢琴,7岁作曲。14岁时作为第一批特准学生进入费城柯蒂斯专科学院,1925-34年师从斯卡莱罗学习作曲,1926-31年从伊莎贝尔·文吉罗娃学习钢琴,1926-30年从埃米利奥·德戈戈尔扎学习声乐。1928年与吉安·卡洛·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相识后,其友谊持久而富于成果。1933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公演,最值得注意的是为阿诺德的诗《多佛海滩》(Dover Beach)配乐(他本人演唱其中的男中音声部)和他的大提琴奏鸣曲(他本人演奏钢琴部分)。1935年获普利策奖学金,1936年获美国学院的罗马大奖。同年他的第1交响曲于罗马首演,指挥莫利纳里。托斯卡尼尼于1938年指挥巴伯的《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原为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和第一首《随笔》(Essay for Orchestra),随后几年他的作品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由瓦尔特、库谢维茨基、莱因斯多夫、米特罗普洛斯、奥曼迪和梅塔指挥首演。他的四幕歌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台本作者泽菲雷利,是纽约林肯中心的新大都会歌剧院为了于1966年9月举行开演典礼而约写的。

  巴伯的音乐具有欧洲传统风格,而不是特殊的“美国味”。音乐语言比较保守,富于旋律性、优雅和华丽。在《伐奈莎》和女高音和乐队曲《诺克斯维尔:1915年之夏》(Knoxville:Summer of 1915)中可以最清楚地听出他的抒情性,他的浪漫主义则充他显示在《多佛海滩》、大提琴奏鸣曲和第1交响曲中。他钢琴奏鸣曲由霍罗维茨首演,是一首辉煌的炫技作品。几部歌剧最初反应冷淡,但听众态度逐渐转变,而协奏曲和歌曲效果极佳。

  乔治·克伦姆Crumb, George

  (1929年生于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敦)。美国作曲家。1959-64年在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钢琴与作曲。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任教,并于1983年成为该校人文学教授。音乐极有个性。早期受威伯恩影响,后对新音响感兴趣,并采用有时支离破碎、有时全凭机遇的作曲技巧,但并不追求畸形效果,他表达的思想仍然是清晰易懂的。如在1972年的一组为扩间钢琴用的幻想曲《大宇宙》(Makrokosmos),其中用不了许多特别的钢琴手法,效果十分富有诗意。

  乔治·罗奇伯格Rochberg, George

  (1918年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市)。美国作曲家。1939-42年于纽约曼内斯音乐学校随曼内斯和塞尔学作曲;1945年就学于蒂斯专科学院,师从斯卡莱罗。1948-54年任柯蒂斯专科学院教师;1961-6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主任,1968年起任音乐教授。他曾受马勒和勋伯格的影响,其音乐发展为独特的序列主义风格,但后来又回到有调性上来。写过许多评论文章。

  汉斯·维尔纳·亨策Henze, Hans Werner

  (1926年生于威斯特法里亚的居特斯洛)。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942-44年在不伦瑞克国立音乐学校、1946年在海德堡求学。1946-48年间私人从师于福特纳(Fortner);1948年在达姆施塔特跟莱博维茨(Leibowitz)学习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1950年在威斯巴登任赫塞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音乐指导。1953年定居意大利。60年代中在政治上走向极左,此后的作品很多都反映了他的激进理想与信条。音乐风格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表现出他天赋的丰富想象力和不拘绳墨的性格。他不仅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也可说是一位法国和意大利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或机遇音乐的风格他用来都是得心应手。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抒情而富声色美。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声音色彩和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

  电脑里有篇有关罗奇伯格的文章(多元音乐风格的冲撞与整合

  罗奇伯格钢琴组曲——Carnival Music, IV “Sfumato,” 之解析)

  如果需要,可以传给你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并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乐章中还加用了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震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而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天文学无涉,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迦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时是这样对记者说的:“这些曲子的创作曾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便足以说明问题了。例如,木星带来通常所说的欢乐,以及与宗教的或民族的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第一乐章 火星——战争使者

  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作曲家的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并暗示出军队在行进。乐章的第一主题压抑而带有挑衅性,由大管和法国号奏出。

  音乐开始时富有特征的弱奏(p)节奏型随着这第一主题的嘶鸣而逐渐增强力度,当它达到极强(fff)时,在铜管乐器上迸发出乐章的第二主题。这种效果可以概述如下:两支充满杀机的军队在相互逼近,到处是刀光剑影,而当它们终于接触时,一场短兵相接的厮杀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争在继续,管风琴的加入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这时,B调大号和C调小号奏起了进军的号角。

  然而,这并不是胜利的号角,随着木管乐器与弦乐器以低沉压抑的、呜咽般的音响在第二主题上的展开,以及各主题的残暴蛮横的再现,展开了一幅更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第二乐章 金星——和平使者

  由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的对比,这一乐章越发显得宁静安谧了。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这里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乐章一开始,法国号呈示出一支上行旋律,长笛和双簧管则以一串串和弦与之应答。

  音乐的发展是极其富有诗意的:长笛与法国号上的延音犹如秋天的蝉鸣;两架竖琴的一串串和弦仿佛是清澈的溪水在流淌;钟琴与钢片琴的下行音型宛若喷涌的清泉。在这种氛围中,独奏小提琴唱起了一支动人的情歌,整个乐章随后的发展也就是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的。

  第三乐章 水星——飞行使者

  据说,水星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异常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诙谐曲。乐章以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上快速进行的音型开始,接着,双簧管和英国管呈示出第一主题那轻捷而俏皮的旋律。可以说,这就是信使的写照,他正忙碌于走家串户,为人们带来福音与欢乐。

  第二主题的旋律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人们为飞行使者的光临与他所带来的信息而欢庆歌舞的情景。

  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使者

  与其他乐章相比,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整个乐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提琴快速的碎弓中开始,在它的引导下,第一主题带着极大的热情喷薄而出,其欢乐的气势异常浩荡,似乎把天庭也震动了。

  欢乐的情绪犹如一幕幕场景,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而在这些“场景”之间,每每有一个铜管乐器奏出的欢乐的固定乐思,它像号角一般,宣告着新的欢乐的降临。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一个歌唱性旋律,由六支法国号及弦乐器组奏出。

  第三主题是一支端庄的民间舞曲,先由法国号奏出,随后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之间传递。

  进入第二部分后,速度由快板转为行板,音乐也变得格外庄严,并充满着霍尔斯特所说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整个第二部分由一首虔诚的颂歌构成,它那侃侃而述般的进行,使人想起教堂里唱诗班吟唱的赞美歌。

  第三部分又回复到快板速度,开始三个主题的简短再现再度掀起民间节庆般的高潮后,乐草以一个雄伟的短小尾声作为结束。

  第五乐章 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乐章是《行星》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较常单独出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的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作为开始,它象征着老年人瞒珊、滞重而单调的步态,同样这也是时光消逝与体力趋向衰退的写照。在这个背景上,低音提琴奏出了哀叹般的动机,它逐渐发展成由次中音长号奏出的乐章中唯一的一个主题。正如霍尔斯特明确指出的那样,这个主题不仅表现“肉体的衰退”,同时还意味着“理想的实现”。

  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乐曲展开了富有层次的变奏。这里有深沉的思虑与希望,也有葬礼进行曲般的节奏和晚祷的钟声,还有对往昔的美好幸福的追忆。

  第六乐章 天王星——魔术师

  这段音乐也是《行星》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尔斯特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从而达到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般的效果。音乐一开始是铜管乐器奏出的一个动机,这是魔术师的形象——神秘而难以猜度,恐怖而带有不祥之兆。

  乐章的主要主题是大管断奏奏出的一个中邪般跳跃疾走的旋律,它吸引了其他各乐器组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

  在这个“跛足行进”的背景上,又出现了两个主题,前者忙碌不堪,后者趾高气扬。

  音乐逐渐进入高潮,忽然又戛然而止,化作短笛、长笛和单簧管上一连串琐碎的下行音型。走音鼓亢奋的节奏似乎是魔术师的新咒语,它带来了一个新的乐段,并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

  忽然,管风琴上响起了一个怪诞的滑音,就像是一道闸门挡住了音响的巨流,使节奏变得低沉迟缓,使高潮化作了几个单薄的长音。这个乐章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中结束的。

  第七乐章 海王星——神秘主义者

  “海王星”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

  霍尔斯特以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琶音的大量运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神奇景象。音乐从行板转入小快板后,在人声与弦乐器和声的伴奏下,单簧管非常柔和地呈示出第二主题。

  为了取得他所需要的效果,霍尔斯特在总谱上特地注明了对合唱队的安排:“合唱队应置于舞台边邻近的房间内,房门要开着,直到全曲的最后一小节,这时门要轻轻地、静静地关上。合唱队、门,以及可能需要的任何一些副指挥,都要用屏幕与听众隔开。”

  (未完待续)

名画骷髅之舞的作者是夏尔·卡米尔·圣-桑。

夏尔·卡米尔·圣-桑 (Charles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

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

骷髅之舞

交响诗《骷髅之舞》 又名《死神之舞》,为浪漫时期法国作曲家卡米尔·圣-桑的一部管弦乐作品,完成于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 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诗写成。乐曲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给人以阴阳怪气的感觉。起初音很弱,逐渐发展到全奏,如同聚集到墓场上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跳得越来越热烈。

”知道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_moonlight吗?”

”什么鬼?请说中文!”

”知道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作品27之2吗?”

“啥?你确定说的是中文?”

“知道贝多芬的月光曲吗,就是上学时课文里写的贝多芬走到盲女家弹奏的那首曲子”

“大概好像也许似乎有点……印象吧”

听闻,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古典音乐更是音乐中的瑰宝,然而它的名字太过生僻,或者是说我们对它了解的太少,本文就是要科普一下古典音乐的命名,希望读完本文后你可以清楚知道那一串串既有字母又有数字和标点符号的东东不只是高密级的密码,而是实实在在的宝贝。

标准的古典音乐命名规则是由“作曲家+曲式+曲号+调号+作品号+标题”组成的,没有标题的时候就不加标题,曲号是对同一曲式的作品进行的唯一编号,作品号是对该作曲家所有作品的连续编号。

比如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Choral"就是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第125号,“合唱”。

再如Chopin Nocturne No15 in f minor Op55-1就是肖邦f小调第15夜曲,作品第55号之1。

如果用英文名的规则来看乐曲名,“作曲家”相当于是它的family name,“曲式+曲号+调号”是它的middle name, “作品号+标题”是它的given name。Family name和Given name说的是曲子的个性化属性,作曲家是谁,作曲家给曲子取的名字是啥?这很少重复,基本是专有名词。而作为Middle name,曲式+曲号+调号就通用的多了,是曲子的通用化属性,属于一般名词。所以让人不好理解、敬而远之的关键是这部分名字。那么我们来拆解一下,首先常见的曲式都有哪些呢?

前方高能预警,以下内容很长!

Aria:咏叹调(抒情调) 配有伴奏的独唱曲,是歌剧或清唱剧里的歌曲,有时也用于抒情的器乐曲上。

Chamber Music:室乐 三至十五件乐器合奏的器乐曲,如三重奏(Trio),四重奏(Quartet),五重奏(Quintet)等。

Chorale:圣咏曲 德国新教或路得教会的一种感恩赞美诗歌。

Concerto:协奏曲 巴洛克时期发展出来的曲种,通常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合奏的乐曲,有时独奏乐器会有两至四件。

Concerto Grosso:大协奏曲 独奏协奏曲的先驱。比古典或浪漫时期的协奏曲结构规模较小,大协奏曲的独奏乐器通常都有两件或以上。

Etude:练习曲 原指一些为针对某一种演奏技巧而作的简短乐曲,但在浪漫时代也有作曲家写作极为艰深的练习曲在音乐会中演奏。

Homophony:主调音乐 一个声部为主调,另由和弦(Chord)声部伴奏。

Impromtu:即兴曲 浪漫时期的一种音乐类型。是一种主要为钢琴而谱的短曲,具有即兴感,但并不是现场即兴演奏的。

March:进行曲 为进行或游行而作的二拍子短曲。

Mass:弥撒曲 以天主教弥撒中经文为唱词所写的大型声乐作品。

Minuet:小步舞曲 原是一种法国舞曲,在十七世纪开始发展成艺术音乐的一部分,常见于巴罗克时期的舞曲或古典时期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Monophony:单音音乐 只有一条旋律线的音乐。

Nocturne:夜曲 浪漫气氛丰富的缓慢乐曲,大多数夜曲都是钢琴曲。

Opera:歌剧 谱成音乐的戏剧,音乐,台词和剧情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四百年来歌剧艺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严肃歌剧(Opera Seria),诙谐歌剧(Opera Buffa), 美声歌剧(Bel Canto Opera),轻歌剧(Operetta),德国轻歌剧(Singspiel),乐剧(Music Drama)和法国喜剧歌剧(Opera Comique)等。

Oratorio:神剧 原意是指祈祷室,十六世纪发展成的一种音乐类型。与歌剧相似,但唱词均以圣经为蓝本,也没有舞台布置或服装。

Overture:序曲 法文开放的意思,是歌剧或神剧等同类作品开始时的器乐前奏。浪漫时期发展出音乐会序曲(Concert Overture),是一种独立的管弦乐作品。

Partita:组曲 原是一种主题与变奏(Theme and Variations)的曲式,巴洛克时期演变成组曲的意思。

Prelude:前奏曲 浪漫时期用于歌剧或芭蕾舞剧每一幕的前奏,有时更取代序曲。也是一种没有明确形式的独立乐曲,通常是十分简短的钢琴曲。

Requiem:安魂曲 天主教礼仪为死者送葬的弥撒曲。

Rhapsody:狂想曲 浪漫时期一种形式自由的曲种

Serenade:小夜曲 意指夜间的音乐。十八世纪时一种多乐章组成的器乐曲,经常是为庆祝活动而写的。

Sonata:奏鸣曲 意大利文声响的意思,有别于歌唱的声音。奏鸣曲是一种专为某种乐器而写的音乐。除了钢琴奏鸣曲以外,大多数的奏鸣曲都有钢琴伴奏,但也有巴罗克时期的三重 奏鸣曲(Trio Sonata)是为三件乐器而写的(其实是四人合奏的,但伴奏者不算在内)。

Suite:组曲 巴罗克时期的组曲大多是由一系列舞曲组成的。在浪漫时期,组曲也会是由歌剧或芭蕾舞剧改编成的乐曲,或独立的音乐会组曲(Concert Suite)。

Symphonic Poem:交响诗 浪漫时期的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与Tone Poem(音诗)同义。

Symphony:交响曲 古典时期发展出来的重要曲种,其实就是管弦乐奏鸣曲,通常由四个乐章(也有三个或五个的)组成的大型管弦乐曲,有时也会加入声乐。

Variation:变奏曲 以同一主题(Theme)作一连串变奏的乐曲。在每个变奏中,同旋律会以不同和声,节奏,速度,加减音符甚至倒弹出现。

ok,曲式说完了,曲号没什么可说,那还剩下调号,调号是什么意思呢?又都有哪些构成呢?

五线谱里记在谱号后面用以表示乐曲所用调域的变音记号称作调号。同样一个自然七声音阶,当演奏者从十二律中选用不同的律来构成而形成不同的调域时,在键盘上表现为不同的选键方式。

Major 大调的,风格相对明亮,平和。Minor 小调的,风格相对阴暗,悲伤。

Flat 降号,Sharp 升号,这个区别主要在乐理上,我们作为业余爱好者可以不用太去区分。

至此,对于古典音乐的名字应该有了大概基础性的认识了。除此之外,还可以掌握一些乐器名称、节奏名称,帮助提升对古典音乐的辩识能力。

如乐器:

Accordion 手风琴

Bassoon 大管(巴松)

Brass 铜管总称

Cello 大提琴

Clarinet 单簧管

Contrabass 低音提琴

English Horn英国管

Flute 长笛

French Horn 圆号(法国号)

Harmonica 口琴

Harp 竖琴

Harpsichord 古钢琴

Oboe 双簧管

Organ 管风琴

Recorder 竖笛

Strings 弦乐器

piano 钢琴

Trembone 长号

Trumpet 小号

Tuba 大号

Viola 中提琴

Violin 小提琴

Xylophone 木琴

再如,乐曲速度标记

Largo 广板

lento 慢板

adagio 柔板

grave 壮板

andante 行板

andantino 小行板

moderato 中板

allegretto 小快板

allegro 快板

vivo 快速有生气

vivace 快速有生气

presto 急板

修饰标记:

molto 很

assai 很

meno 稍微

possibile

poco 某种程度上

piu 更加

non troppo 不太过分的

sempre 不变的

这些单词熟悉了之后,对于古典音乐的判断就会更加经准了,从名字上可以一眼看出这是个什么样的曲子,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风格,也许还能给别人解释一下这些密码文一样的东东。

这回让我们再看一首曲名,Grande Valse Brillante Op18, in E-flat Major

Grande Valse Brillante辉煌的大圆舞曲是曲子的名字,Op 18 是该作曲家(肖邦)的所有作品统一编号,可见是早期作品。

后面是它的调性:降 E 大调,应当是明亮舒适的一首曲子。

解码了之后,古典音乐是不是也离我们很近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77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