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村娱乐项目比较少,看露天**就是比较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如果那个村庄放露天**,就会有很多人观看,即使听说十多公里外的村庄有放**的,也会有很多年轻人跑过去观看。小时候看过的**很多,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少年犯》《妈妈再爱我一次》《菊豆》《落花坡情仇》《画皮》等等。
农村放**基本在村庄的大街上,拉一个荧幕,开始没有电时,就用汽油发电机发电,而后进行放映,一晚上大部分都是看一部影片,有时也放两部影片。汽油发电机不是很安全,记得有次在别村看**,发电机就放在一家屋里,可能是有人吸烟不小心,就把发电机引着火了,那一家整个房子都着火了,男主人为了抢救在屋里睡觉的小孩把耳朵都烧没了,整个人多处烧伤,好了后看着很不舒服,但他那种父爱还是让人敬佩的。
农村的露天**都是在吃过晚饭后放映,老百姓各自拿着自家的凳子排队观看,去的早就会有好的位置,去的晚了就没有好位置了,远了看不清,因为前面有高凳子,把后面的挡上了,有时也听不清楚。有的小孩为了看清楚,就坐在墙头上,也有爬树上的。记得看《画皮》这个**的时候,就有人吓的从树上或墙头掉下来的。
因为天气原因,露天**在春天和秋天观看比较舒适,不是很热也不是很冷,冬天看**太冷了,特别是下雨雪天气。有次妈妈说,冻坏瓮䵽冻不坏胖小,我就记住了,一次看露天**就穿的很少,结果就冻病了,看来妈妈有时候说话也不准确。
农村看露天**也需要吃一些零食,在放**现场有卖瓜子、糖果和其他一些食品,有的是自己在家炒一些黄豆和苞米。感觉看**真的热闹,有的好久不见的朋友也可以在一起叙叙旧。但也有打架的,如果自己在别村看**挨打了,就会在本村看**时打那个村的人,有时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有的人也会利用看**谈恋爱,也有对别村的女孩起哄的。总之,看**时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对我们小孩来说,却是乐事。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次听说别村放**,我就用自行车载着一个小伙伴去看**。当时天都黑了,路也不好,由于下雨把路都冲出一道一道大沟,加上自行车很破,我载着他一路狂奔,一会上一会下的,自行车发出滴沥咣当的声响。当到一个大下坡后,不用蹬就感觉车骑得很快,但后来好长时间没有声音了,怎么这么稳当?我俩在车上没有动,当我用脚再蹬时却蹬不动,脚却踩在了地上。原来自行车前轮跑了,前车插在了坡上。**是看不了,我俩只好一个人推着自行车,一个人拿着前轮回家了。
当兵之后,由于部队没有礼堂,也看过露天**,比如《上甘岭》《地道战》和《冲出亚马逊》等等,利用休息时间看**感觉也不错。现在都是在**院里看**了,即使在部队礼堂观看效果也不错,但有时还是怀念小时候看**的那种氛围,想闻发电机的汽油味。
好久没有碰到有人放露天**了,这几天有一个新开的医院,用免费放**的方式进行推广。附近的居民搬着自己家的小凳子去看的人不少,宣传效果应该还是不错的。
今天晚上放映的是《百团大战》,看的人和昨天放映《疯狂动物城》的时候差不多,原来底层的人们是不管你放映什么类型的影片的,于他们来说就是晚饭后的一个消遣娱乐方式,和下象棋打扑克搓麻将没有太大的差别。
差不多晚上七点左右,两个负责放映的人员,放好幕布,摆好投影仪和音响设备,拉一个庆祝医院开业的横幅和两个易拉宝在幕布两边,既用**吸引了人群又用成本很低的方式做到了推广,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而小时候的露天**是肯定不会加入商业元素的,那时候农村的夜晚大多数的时候是寂静的,没有吵闹,没有光污染,没有焦虑和忧伤,一般吃过饭天黑后就上床睡觉了。
除非遇到村里有谁家娶媳妇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好像都高兴起来了,迎娶的前一天晚上,是很欢乐的氛围,条件一般的人家是请人吹唢呐,大概四五个人,分工不同。最佩服的是其中一位表演口技的,能够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听的人十分陶醉。
有钱的人家一般都会请放**的团队放一场**,周围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果听说有**要放映,也都会赶过来凑热闹。
那会放映的地点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空地一定要大,能够容纳一百人左右的面积。最好还有两颗大树,用来固定幕布,那时候的幕布大概有两米宽四米长,需要用很粗的绳子绑在树干上,如果没有合适的大树,就要人工挖一个深坑埋一个长柱子用来固定幕布。
记得放映设备需要专门的人操作,影片是用胶卷存放的,当时就像看魔术一样,从放映机里打出一束光到幕布上,然后人就在幕布活动,黑白影像让人觉得很神奇。
放映也有出现意外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是放到一半下雨了,但看**的人不肯离开,雨越下越大,在东家的劝说和承诺天晴后再放一场的情况下,人群才慢慢散去。
我们村子里最长的一次连着放了七天的**,那是因为那家人一直想要一个男孩,然而生了五个孩子全部是女孩,于是就去庙里求儿子,并许诺如果生儿子就连放七天**。不知是不是送子观音听见了他的承诺,显灵了,第二年真的生了一个儿子,在孩子临近满月的时候,真的连着放了七天的**。
记得几乎每家每户都是提前把晚饭做好吃完,搬着小凳子去等着**放映,有的人家为占个好位置连饭都不吃。因为前面的人挡着后面人的视线引起纠纷的时候也有,但大多经过旁边人三言两语的劝说就平息了,没有大打出手的情况。
记忆中看过不少次露天**,但放映的是什么现在一丁点都想不起来,只是觉得很有趣,很享受小伙伴们你挤我,我挤你的那种单纯的简单的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老家呆的时间越来越少,上次回老家是结婚待客,只住了短短的三天时间,唢呐和露天**已经不复存在了,即使费劲找到有人吹唢呐或放**,估计也不能吸引到多少村民观看了。为了庆祝,家人买了烟花爆竹,不少邻居仰头欣赏。
燃放完毕,恢复寂静,村里的年轻人要么外出求学,要么外出打工,留下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有了手机和各种高科技的玩具,小孩们大多只是跟自己玩,傍晚出来的人很少,村里依然像小时候一样寂静,只是那样的寂静不是让人心安而是惹人害怕。
与**院柔软的座位、高清的分辨率、斑斓的色彩以及丰富的故事相比,我还是更怀念小时候,搬个小板凳,坐在露天处,看黑白影片,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我的第一场农村**,是在邻村的小学校里看的。人特别的多,我是骑在父亲的肩上,就看到了两个人物的大脑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知道了这两个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个老师是部队家属,常常给我们住校学生联系驻军部队的**,晚上老师组织我们去看。好多的**名字记不住了,但是**制片厂的名字还记得。部队放映的**大都是八一**制片厂的,每部**的开始都是先出现放着光辉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别激动。然后看的内容也大多是战争题材的。部队周围的村子里的人也来部队看,露天的。
还有一次是在海南岛三亚的山里,与当地驻军部队一起看**,露天的,部队战士看**,下起了雨,还坐着看,一动不动,纪律严明,印象特别深刻。
以后几乎看不到露天**了,有了电视,也不去影院 ,电视上的**频道也不看,几乎与**绝缘啦!(源自网络)
谢谢!我咱们山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露天**,放映的趣事。在那个时代山村很少通公路,放**的设备又大又笨重,需要六至八人才能肩挑,木棒抬,才能从一个大队运送到另一个大队去放映。虽然运送**的设备的活,又苦又累(运送的距离一般七至八九里远近),农村的青年人还是很乐意去干。到了傍晚,银幕挂好,山村的孩子们早早就从家里搬来板凳,争个好位置。**机旁边放上两张藤椅,一个是放映师傅坐的,一个是大队书记坐的(因为书记放映前要讲些政治性的话,是那时候的必修课。顺便叫各生产队长安排明天运送**机器的人手)。**开始后,原来鼎沸的人声,顿时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其间随着剧中的高潮,那时间的全场的男女老少无一不是张开嘴巴,专注可见一斑(因为那时文化,嫔乐生活大贫乏了)。记得好像是放映《南征北战》的吧!当银幕上出现“再见”两字时,整个露天**场“轰”的一声,有大声评论剧情的,有呼儿唤女。手电,火把一齐亮了起来。嘈杂,乱哄哄一片,再过一会由**场边,分成好几条明亮的火把队伍,边议论**,边走向各自的家里。那时,虽然文化 娱乐 活动很少,村民们一部**的情节,如老牛反刍般,只要一有空就议论纷纷。(因为一年只有四次**上门来放映,收费很便宜,一场才三,五块钱,放映师傅一般吃住在大队书记家中),可见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很欢迎这样的 娱乐 活动。
记忆非常深刻,场景可以用人山人海一点不夸张。
那时 娱乐 节目几乎为零。夏季农闲时,大家多是晚上吃过饭聚一起聊聊天、乘乘凉,之后各自回家。如果是哪村有**放,那高兴劲不亚于过年,都是提前通知的,十里八村的人人皆知,大家提前忙完农活,早早的吃过晚饭。离的近的搬着凳子占好位子,等待家人的到来,远的骑自行车或步行也要去。开始之前,小孩子特开心,围着整个场地戏喜打闹,玩的不亦乐乎,直到开始放映了才能安静下来。
那时不管放什么类的**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记得第一次看露天**,居然是动画片黑猫警长,小孩子爱看毋庸置疑,大人们也是津津乐道,疑惑动物怎么会说起话了,不可思议。
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又是大人们晚上闲聊的话题。小孩子呢更是模仿**里的人物说话、动作,还用泥巴做成玩偶把有趣的情结用自己的想法演一遍,旁边看得小伙伴因为不是自己想看的结果,还要争执一番,最后闹的不欢而散。现在想想有些可笑。
那时候的露天**,是所有小伙伴共同的美好回忆,有露天**要放映的时候,我们都会早早出过饭,然后相约一起赶在**放映前就赶到现场,放映的**如果是比较喜欢的,大家就一起聚精会神的看到三场,如果不感兴趣,大家也不会有丝毫的难过,就在**幕布附近,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 游戏 ,一直玩到**散场,结伴回家。
我的第一场农村**,是在邻村的小学校里看的。人特别的多,我是骑在父亲的肩上,就看到了两个人物的大脑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知道了这两个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个老师是部队家属,常常给我们住校学生联系驻军部队的**,晚上老师组织我们去看。好多的**名字记不住了,但是**制片厂的名字还记得。部队放映的**大都是八一**制片厂的,每部**的开始都是先出现放着光辉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别激动。然后看的内容也大多是战争题材的。部队周围的村子里的人也来部队看,露天的。
还有一次是在海南岛三亚的山里,与当地驻军部队一起看**,露天的,部队战士看**,下起了雨,还坐着看,一动不动,纪律严明,印象特别深刻。
以后几乎看不到露天**了,有了电视,也不去影院 ,电视上的**频道也不看,几乎与**绝缘啦!想想小时候还真是怀念(源自网络)
问答活动
畅聊夏天:参与提问回答,瓜分千元奖金
夏天来了,燃就现在!
我记得**银幕支架以后,村里的大爷抽着旱烟袋,手拿着赶蚊子的蒲扇,同大妈一起坐在小木凳子上静静的等候放映,小伙伴手拿着烤玉米,一边啃一边围着银幕跑,青年小伙子总是不自觉地朝有大姑娘的地方靠拢……
**开始放映后,首先上映新闻简报,然后放映主片,观众自觉肃静下来聚精会神的看**儿,偶尔有人放个屁会引起观众咒骂和叽笑声,
当然我还发现有的小伙子偷偷的拉着心爱的姑娘手提前退场了。
**要放映一个半小时左右,结束时观众恋恋不舍地询问明天在哪里演出。
那时候我们作为农村**放映员,每天取送影片,维修机器,搬运设备很累,但是很高兴很自豪。
农村夏天的露天**时代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因当时电视机还没普及,条件好点的村,也就三两户有电视机,条件不好的村,整个村没有一台电视机。因此,当时的农村夏天纳凉时没有更好的 娱乐 项目,而露天**就成为了农村 娱乐 的主项目。
当时农村演**,基本上是哪户人家结婚或生小孩子吃喜面,晚上图个热闹,演两场**。记得当时的露天**一般是放映两个片子,偶尔还会遇到转片的现象,在转片的空隙时间,整个**场成了小孩子欢乐的天堂。
村里哪户家里有喜事要放**,这个消息早几天前全村人就都知道了,小孩子更是消息的优秀传播媒体。到了放**的那一天,天还亮着,农村基本上开始做晚饭,为的是早早吃过饭去放映场里看**,小孩子日已对晚饭失去的味道,早早的聚集在放映场,尽管放映员和放**的设备还没到位,不过小孩子有的是**开场前的活动项目,“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因为放**,晚上也就被家长特批不用在家看书习作了,因此,都是尽兴的先玩上一段傍晚时光。
放映员带着设备来了,小孩子就停止各种活动,把放映设备围个水泄不通,一些好奇的大人也跟着小孩子围在一起一起,不时的对设备评论一番,多的是羡慕和赞叹。
当银幕挂好之后,小孩子就奔回家中,搬出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凳子、椅子,争先恐后的记下最好的观影位置,叫着自己的家人,赶着影响观看效果的邻位,放映场开始了久违的沸腾。
**开始了,全场立时安静下来。农村放映**的片子,一般是一个地方戏区片,一个武打片,戏曲片对小孩子没有吸引力,这个时候,**场里渐渐剩下了一些老年人,小孩子则三五成群的跑到场外的小树林里再次开启了自己的活动项目,他们是边玩,边等着自己喜欢的武打片。等到武打片开始放映了,小孩子重新归于自己的座位上,有的会因找不到自己的凳子、位置被别家小孩占了而争吵,甚至达到动手的地步,这个时候,他们只能在大人的喝斥下和拉扯下,不得不遗憾的离开**场,随着**的放映,剩下来的观众也渐渐平息了声音,静静的观起**来。
有的小孩子因放映前的兴奋过头,在看**的时候会随着音乐声渐渐入睡,不知不觉中被大人抱着、背着带回家中,一直到下次**的到来,都会成为他们的遗憾。
农村夏天的露天**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更是一代人永远的记忆。观影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可以聚拢全村的人一起相互聊聊天,小孩子相互玩 游戏 ,在满身汗水的洗刷下享受暂时的凉爽。
这个暴露年龄了吧,看过露天**基本上都是80后以前的人了,那个年代农村的 娱乐 项目基本上没有,就是吃完饭在门口街头闲聊,什么地方一听说放**大人小孩都赶紧吃饭,晚上跑大老远去看,然后几个人边看边聊,很是有年代感。
现在没有了,要么去**院,要么在家看,人们平时也交流的少了,都看手机了, 社会 发展到这个阶段了,一切都在改变。
得往前看了
看**来回三十多里地 ,《地雷战》和《地道战》以及《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等好多这样的。
没有看过,所以没有回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