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被遗忘的宇航员”,是“阿波罗”11号唯一没登月的人。他就是:迈克尔·柯林斯。4月28日因癌症去世,享年90岁。这个名字可能对你而言还有些陌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那传奇的一生吧。
一、他曾经在太空中丢了一台哈苏相机
柯林斯于1930年出生于罗马,毕业于西点军校,后来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1962年美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地球轨道后,柯林斯深受影响开始申请加入NASA,终于凭借着优秀的才能和过硬的身体素质在第二次申请中被录取。1966年,他执行了第一次任务:双子星10号。在太空行走中,他由于不小心弄丢了一台哈苏相机。这台相机成为了“太空垃圾”,还被当时的人们戏称为是“瑞典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因为哈苏是瑞典的品牌。
二、首位独自绕月飞行的宇航员,并拍下号称“世界上最孤独的照片”
1969年,柯林斯被选出参加“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任务。柯林斯是阿波罗11号的指令舱驾驶员,负责全程操纵飞船,由于重大的责任使得他必须留守在飞船上,他的队友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在月球表面行走,阿姆斯特朗更是留下了“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名言。在此期间,柯林斯在月球表面上空大约60英里处环绕飞行。他还拍下了号称是“世界上最孤独的照片”,因为这张照片囊括了除拍摄者外的所有人类。
三、返回地球后,依然致力于航天事业。
“阿波罗11号”返回地球后,柯林斯曾短暂地任职于助理国务卿,不过热爱航天事业的他很早就请辞,成为了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的馆长。柯斯林还出版过自传,更是被评价为“最好的宇航员自传之一”。他退休后的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80多岁还参加铁人三项比赛。他还经常在维特上科普航天知识,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条维特还分享了自己在太空中拍摄的照片。
柯斯林可能没有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名垂青史,也可能没有奥尔德林那么为大众所熟知,但他们三人给全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一样大的。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对我的位置没有丝毫不满。这项使命需要三个人完成,我的第三和其他两人都同样必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可能他是真的飞到太空上去了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看法!
中国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
截至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把人送上月球,只是把卫星送上了月球。
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计划,中国目前首先要完成的是探月工程。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之后再进行载人登月计划。
扩展资料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
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参考资料:
中国第一位飞上月球的航天员是谁
中国第一位飞上月球的航天员是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天空。神舟五号飞船经过绕月球14圈之后,于16日6点23分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安全着陆,杨利伟随即自主走出返回舱,状态还是非常好的,说明杨利伟登月是非常成功的。
随着返回舱着陆,杨利伟登月也宣告结束,所以杨利伟登月时间是03年10月15日9时至16日6时23分。杨利伟承载着我们的骄傲,登上太空,但是要注意一点的是,我们还不能骄傲,因为我们只是登上了太空,而没有在月球上着陆,但是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登陆月球。
杨利伟登上月球的意义:
1956年,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2003年中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顺利抵达月球,杨利伟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个中国人,意义重大。
没有西方国家的帮助,中国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不容易。杨利伟也成为当时世界的焦点,他的顺利返回地球,更是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
2003年杨利伟安全返回地球,这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成熟。之后的若干年里,中国又出了不少的新宇航员,比如景海鹏,曾3次上天,而人们发现杨利伟自从回来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再也没有上过天。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尼尔·阿姆斯特朗
1968年,“阿波罗8号”预备正驾驶。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壮成为“阿波罗11号”指挥官。他与年轻的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和巴兹·艾德林一起进行登月月球飞行。到达月球后,柯林斯停留在轨道上,阿姆斯壮乘小鹰号月球着陆器登上月球表面,避开月球冰砾,在宁静海平稳着陆。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在月球表面进行了2小时30分钟的活动,进行科学实验,采集岩石和土壤样品,留下进行实验的科学设备与纪念其着陆的徽章。他们于7月21日离开月球,7月24日返回地球。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
阿姆斯特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当天下午10时,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被载入史册。当时他说了一句此后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当时,阿姆斯特朗是飞行任务的指挥官,奥尔德林是登月舱的驾驶员,这个小型航天器在登月时要与指令舱分离,而第三位机组成员迈克尔·科林斯则根据命令留在指令舱内绕月球轨道运行。奥尔德林在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19分钟之后,也踏上了月球表面,成为第二个踏上月球的登月英雄。他们在月球上度过了21个小时,21日从月球起飞,24日返回地球。到2006年为止,美国历史上共有12个人登上过月球。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航天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试飞员、海军飞行员,以在执行第一艘载人登月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任务时成为第一名踏上月球的人类而闻名。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第一次太空任务是1966年执行的双子星8号的指令长。在这次任务中,他和大卫·斯科特一道完成了第一次航天器的对接。阿姆斯特朗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太空任务就是著名的1969年7月的阿波罗11号。在这次“人类的一大步”中,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月表行走。
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出生在美国的俄亥俄州,是家中长子。后在南加州大学获得航天工程硕士学位。
在成为宇航员之前,阿姆斯特朗曾作为飞行员服役于美国海军,参加过朝鲜战争。此后,他担任过NACA高速飞行器的测试飞行员,据DrydenFlightResearchCenter的记录,他曾在多种飞行器上执行超过900架次的飞行任务。作为一名试飞员,阿姆斯特朗执行过F-100SuperSabreA型和C型,F-101Voodoo和LockheedF-104AStarfighter的飞行测试项目。同样的,也试飞过BellX-1B、BellX-5、NorthAmericanX-15、F-105Thunderchief、F-106DeltaDart、B-47Stratojet、KC-135Stratotanker以及Paresev。
人物简介
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瓦帕科内达市,他从小学习认真,理想是长大当飞行员,14岁即开始接受飞行训练,16岁获得飞行员证书,1949—1952年成为海军中最年轻的飞行员。1953年7月阿姆斯特朗服役期满后进帕杜大学学习航空技术,毕业后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任试飞员,后参加过X—15火箭飞机的飞行计划,曾进行过6次试飞,最高飞行高度达到6万米。1962年9月,经过严格挑选,阿姆斯特朗成为首批从文职飞行员中征选的2名宇航员之一,从此与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7年,他进入印第安那州拉斐特的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并成为海军后备飞行军官。1950年,他在韩国进行了78次战斗任务飞行,被击落一次,三次获得空军勋章。
1955年,他加入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速试飞员的高度,一度被认为是未来宇航员所必备的业绩)。1962年9月17日,他获选为第二批的九名受训的宇航员之一,他也是第一位非军职的宇航员。3年后,阿姆斯特朗成为“双子星5号”任务的预备正驾驶。
1966年3月16日,阿姆斯特朗做为“双子星8号”的正驾驶,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这次飞行历时10小时41分26秒,包括首次与另一架宇宙飞船在轨道自动导航的阿金那目标火箭对接。他成功地使阿金那火箭与他的宇宙飞船分离并坠入太平洋,这是美国宇宙飞船首次紧急着陆。在这一年的后期,他成为“双子星11号”的预备正驾驶。
1968年,“阿波罗8号”预备正驾驶。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成为“阿波罗11号”指挥官。他与年轻的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和巴兹·艾德林一起进行登月月球飞行。到达月球后,柯林斯停留在轨道上,阿姆斯特朗乘小鹰号月球着陆器登上月球表面,避开月球冰砾,在宁静海平稳着陆。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在月球表面进行了2小时30分钟的活动,进行科学实验,采集岩石和土壤样品,留下进行实验的科学设备与纪念其着陆的徽章。他们于7月21日离开月球,7月24日返回地球。
1970年,他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出版《首次登上月球》一书。7月出任太空总署航空学协会副会长。1971年,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工作,任航空工程学教授。1979年,离开辛辛那提大学。1985年,在国家太空委员会工作。
3名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拍摄的地球风貌日前走红网络,绝美画面令人惊叹。
造型奇特的云层、稍纵即逝的闪电、丰富多彩的极光、高耸壮观的雪山、夺人眼球的日出与日落,每张照片都吸引了大批网友的目光。这3名宇航员几乎每天都会在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风貌。
蒂姆·皮克、蒂姆·科普拉和杰弗里·威廉姆斯是“远征47号”空间站的成员。他们表示,在空间站待得越久,他们越能更好的了解地球,了解它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和不同季节的样貌。
目前 关于登月仍没有定论 估计这里没人能给你个肯定的答复 我给你些资料 可以参考
今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质疑。不仅许多报刊纷纷转载了这篇文章,而且立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密切关注。一时间,沉寂了一阵的关于阿波罗登月真伪的讨论再次热火起来。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现年69岁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的势头。
由来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60年代末实现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了奥尔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们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为了使星条旗在无风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风招展,他们通过一根弹簧状金属丝的作用,使它舒展开来。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震仪”、一台“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们共停留21小时18分钟,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11号”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
质疑
但时隔30多年,戈尔多夫却公开发表文章对美国拍摄的登月照片表示怀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像记录,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他强调,他是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作出这一结论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
2.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
3.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4.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了5至6米长;
5.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尔多夫表示,他质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拍摄”的登月照片和摄像记录,并不是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他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当时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记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他说,美国著名工程师拉尔夫·勒内、英国科学家戴维·佩里和马里·贝尔特都对他的这一质疑表示赞同。
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工作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对阿波罗登月计划也列举了一些疑点,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否是一场骗局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士肯定“骗局论”,他们认为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依据有:
1.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
根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当时太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近30度。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才可能得到。
2.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在地球上摄制
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3.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
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得知,现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4.阿波罗计划进展速度可疑
美国直到1967年1月才研制出第一个“土星五号”,1月27日做首次发射试验,不幸失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登月舱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5.对土星五号火箭和登月舱的质疑
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
6.温度对摄影器材的影响
月面白天可达到121°C,据看,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用保温措施的。胶卷在66°C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
这些人士认为,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将来,诞生于美苏太空竞赛年代的“登月骗局”定会水落石出。
反驳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
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回了一些实物,如岩石。
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甚至会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
第三,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
此外,美国的传媒几乎是无孔不入。假如政府有欺骗行为,各大媒体一定会大做文章。而至今美国新闻界并没有对此大肆渲染,其中必有一定道理。
再就是揭露证据还不充分。有人指出,哈姆雷特的理由是不够严谨的。用几张照片和录像来判断登月是骗局,如同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可笑。
在热烈的争论中,去年7月20日,美国在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举行仪式,纪念人类首次登月30周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向当年乘“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的3名宇航员授予了“兰利金质奖章”,以表彰他们为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这多少表示了美国政府对此的态度。但是,阿姆斯特朗依然拒绝参加任何记者招待会、签名或合影,30年来他选择了沉默。这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惑。
相信在我们中间有很多喜欢天文摄影爱好者,赤道仪、光污染滤镜、冷冻CCD、低光照CCD,各种配套设备层出不穷,相关技术也已相当成熟,不过有一样经验是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的:在太空里拍照。
美国NASA宇航员Don Pettit在空间站执行任务期间拍摄了大量精美照片,最近他与公众分享了8个自己在空间站里的拍摄心得。虽然我们现在不太可能飞到太空去拍照,本篇介绍的技巧也不一定能用上,但,万一呢……
1 别抖
保持稳定、放慢心跳、避免手抖导致照片模糊。关于这件事情,太空与地面似乎走了两个极端。在地面,一支400mm f/28镜头因为太长、太沉,所以要放在脚架上保持稳定。然而在0重力环境下,再重的镜头也会变得轻若无物,以至于心跳都可能导致抖动模糊。
2 爱它并付出耐心
拍摄你感兴趣的东西。在空间站经常会用到长焦镜头对外拍摄,而空间站以77km/s的速度在太空飞行,精彩画面往往一晃而过。很多时候为了拍摄一张旁人觉得平淡无奇的照片,你甚至要循环往复好几次才能拍到、拍好。太空上面有太多题材可以拍:地球、星星、极光、夜光云。专注于你所钟爱的题材才能付出耐心。
3 有时候,不存在所谓的完美
在太空,对焦和曝光同样会影响一张照片的成功与否。例如比较棘手的'极光,一般来说极光绿色部分亮度要比红色高2档,如果绿色曝光准确,那么就看不到红色极光,而如果让红色极光曝光准确,绿色就会过曝。有时候,即使技术完美也不能保证拍到完美的画面。
4 尝试鱼眼镜头
别忌讳广角镜头。太空站里空间狭小,广角镜头可以容纳更多内容,是拍摄的绝佳搭配。比如要拍一张圆顶俯拍照片,我(指Don Pettit,下同)就会用一支16mm鱼眼镜头来拍。
5 控制眩光
空间站里的窗户玻璃经过各种抗反射镀膜处理,但其实际功效也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该有眩光的时候还是会发生。除了尽量让镜头靠近窗玻璃,聪明的宇航员还发明一种简单易行的控制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女巫帽子”。所谓“女巫帽子”其实就是一块黑幕帘,拍照时用它把舷窗与太空舱隔开,防止舱内光线在玻璃上造成反射。
6 星轨曝光时间不需要太长
在空间站尝试拍摄长曝光作品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体验跟地面不太一样。把相机放在云台支架上,把镜头指向窗外,延长曝光时间就可以。而且由于空间站的快速移动,你大可以用f/12、f/14的光圈配上低感光度,短时间就能拍出精彩纷呈的星轨作品。
7 HDR
尝试不同曝光组合平衡前后景亮度。在俯拍城市夜景时我经常用到这个办法。首先对背景星空进行准确曝光,其次是地球,再然后是太空站前景,所有工作都要迅速完成。最后我们就可以借助HDR做后期修正,保证前后景曝光适当了。
8 注意备份
太空站里的所有物资都是有限的,包括硬盘。可拍照就一定会用到硬盘做存储,所以有时我们会把照片压缩得很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传输速率。
但问题来了,为了节省空间不选RAW格式很可能会造成无可挽留的损失。你把一张JPEG照片压缩到1024×683大小,然后不小心保存关闭,那它以后永远都会是这么大,想看大图门都没有。权衡再三,建议使用体积较小的RAWs格式保存。
我们看过很多宇航员从太空中用各种各样的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包括NASA和中国宇航员。相信一定有人会有疑问,在太空中摄影和在地球上摄影有什么区别?失重环境下摄影是更轻松还是更困难?相机的设置参数和地球上拍照时有什么差异?第一张地球的照片竟然还和纳粹有关系?
用相机在太空中摄影和地球上有什么区别?
在地球上,平时大家会一个人端起一支600mm定焦镜头来拍照吗,甚至800mm定焦镜头,乃至NASA跟尼康定制的超远摄变焦镜头1200-1700mmf/56-8P IF-ED,重达16kg。而且宇航员们的机身大多数是尼康D5,重量达到14kg。试想一下,这些重量在地面上,要你一个人端起来拍照,你会不会觉得很疯狂呢?
即使1200-1700mmf/56-8P IF-ED,重达16kg,在太空中依然无重量
在太空中不一样了,太空中由于是失重的环境,因此宇航员们拍照时不会感受到器材的重量,即使是使用尼康D5和1200-1700mmf/56-8P IF-ED镜头也是没有重量,任何器材都可以随意拿起、放下,甚至是任何姿势都可以实现拍照。
手持拍摄再也不会感觉到重量问题
这些就是你使用器材的时候,太空中和地球上的核心差异。而且是在太空中摄影的唯一优势,因为接下来开始,就都没有优势了。
在地面上,我们经常会被抖动所困扰,即使现在的相机机身和镜头都已经配备了很成熟的防抖技术,但是手持拍摄的成功率依然要看拍摄者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屏气凝神。尤其是我们在使用大重量的长焦镜头拍摄的时候,比如70-200mm这种大小三元的常见长焦镜头,设计了防抖技术,200mm端的拍照成功率没有保障。其实对于笔者来说,使用更轻便的产品,手持产生的抖动越小。
相机能飘起来跟不抖动是两回事
在太空中,是否可以无需考虑防抖的问题了?当然是不可能,不过之前有位NASA的宇航员Don Pettit曾经揭露过,他在使用地面上那些沉重的器材时,几乎不用考虑抖动的问题,尤其是那种来自于心跳带来的抖动。
太空中消除抖动也需要借助装备
但是在使用一些地面上感觉很轻便的器材时,会产生抖动,主要是由于血液流动到手指时带来的抖动。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他会穿戴特殊的装备,从背部伸出来一个杆,杆连接着相机,通过移动杆来调节相机的方向。这样就可以显著的避免抖动产生。也就是越重的器材越适合在太空中使用。
相机就那么几个参数能够调整,而且参数范围是固定的,要说在太空中拍照的参数设置肯定和地面上有差别,但是差别大与不大,这个就要另说了。在地面上拍照的参数设置就不过多介绍了,我们主要来看看在太空中如何设置相机参数。
相对我们地球上而言,国际空间站会以每小时28000公里的速度飞过,因此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地面的时候,要保证足够的快门速度才能够不拍虚。但是如果是拍摄地球入夜的那一面,难度系数会继续增加。这需要宇航员平衡快门速度和ISO,保证画面不拍虚,也不会有过多的噪点。
太空中的明暗差距比地球上更明显
根据一些宇航员的透露,在太空中分为两种极致情况,亮的时候是没有任何遮挡的阳光,暗的时候则是最黑暗深邃景象。因此在阳光强烈的时候,需要遵循阳光十六法则,这样才能实现正确的曝光。
何为阳光十六法则,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使用F16的光圈,快门与ISO呈现倒数关系。比如F16的光圈不变情况下,使用ISO 200,快门则需要调节到1/200秒;使用ISO 1600,快门则需要调节到1/1600秒。当然也可以是接近的数值,比如ISO 100时,快门速度可以为1/125秒。
关于这个光圈法则,还有一个小歌谣,免费附送给大家了:艳阳十六阴天八,多云十一日暮四,阴云压顶五点六,雨天落雪同日暮,室内球场二秒足,客厅戏台快门八。
太空拍照要主要大光比的取舍问题
在太空中,如果拍摄了标准曝光的照片,那么画面中地球云层上方将会雪白一片,丢失所有的细节。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比如我们拍摄台风、风暴这样的照片,就需要缩小光圈或者增加快门,让画面欠曝,保证高光区域的细节被保留。
还有大家很喜欢宇航员们拍摄的极光照片,太空中拍摄极光的时候也十分棘手。绿色的极光比红色的极光亮度高两档,如果保证绿色极光曝光正常,那么红色的极光就消失了。反之保证红色的极光曝光正常,那么绿色的极光就过曝了。
因此在太空中拍照,光比要比地球上更大,经常会遇到曝光需要取舍的问题,看看是保留暗部细节还是亮部细节多一些。好在太空中使用的相机大多是顶级器材,宽容度表现出色,后期还可以广泛修正,比如尼康D4、D4S和D5。
器材的防护问题,是摄影爱好者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地球上,大家对于器材的防护主要是防尘、防潮、防水、防冻、防摔等等几个方面。而在太空中,也是需要这几点的防护吗?
太空中当然也需要有器材的防护,但是由于是真空的环境,所以防潮、防尘、防水、防尘这几个方面都无需在意了。在太空站内,也不需要有冻的保护措施,恒温恒压的。但是当宇航员有外出太空作业的时候,他们会给相机“穿上”特质外套,主要是保持内部气压和保暖。这个外套会覆盖相机和镜头。
太空中也要注意器材的防护
另外在太空中,由于没有大气层的防护,辐射也会比地面上高很多,即使是在空间站的内部也一样。因此我们在使用相机的同时,也会将器材暴露在辐射之中,一些高能粒子会损坏相机的感光元件,造成传感器上的一些像素点损坏。
你们猜照片里的星空,有没有哪个是传感器的坏点?
之前有宇航员透露过,在太空中的相机,由于长时间接触辐射,因此传感器上的一些像素点已经被损坏。尤其是在拍摄延时视频的时候,后期剪辑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真实记录的星光会移动,但是传感器上的坏点则是在画面中完全固定不动的,而且混在星星之中。不清楚尼康D5这个级别的相机是否在太空中还会存在这种问题。
我们在地球上拍照,尤其是拍摄一些经典的景象,比如之前颐和园十七孔桥的“金光穿孔”照片,或者是某种动物,都需要去抢机位。而且经常会听到新闻,一些老法师因为机位问题而大打出手。那么在太空中,也需要抢机位吗?
其实在如果在宇航员出舱作业的时候,随处都是机位,但是在空间站内部,就需要“抢机位”了。不过这里的抢机位并不是地面上的抢机位,而只是大家挤在一起拍照而已。
空间站中的“抢机位”是很文明的
在空间站中,主要的拍照区域就是观测台。通过之前国际空间站工作过的宇航员介绍,一般在观测台前都有6到8台相机,搭载着不同镜头,只需要拿起来插上卡就可以进行拍摄。但是通常的景象时同时有2到3个宇航员跟你一起拍照,可能有人正在用400mm镜头,有人正在用85mm镜头,有人正在用24mm广角镜头。对于这个狭小的空间来说,需要协调的就是自己进行拍照的同时,不要影响到其他宇航员的拍摄过程。
宇航员在太空中“抢机位”可要比地面上文明多了,至少不是真的“抢 ”。
1946年10月24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试验场,一枚研究太阳紫外线等科研用途的获奖被发射升空,上面还搭载了一台35mm的胶片相机。这枚火箭正是美国缴获的纳粹德国“复仇武器二号”V-2火箭。
人类太空中的第一张地球照片
这枚火箭的升空高度大约是104公里,是当时飞机极限飞行高度的5倍。火箭达到最高处的时候拍摄下来这张黑白胶片的地球照片,成为了太空中的第一张地球照片。火箭在降落回地球的过程中坠毁,但是由于胶片存放在一个钢铁盒子中,因此完好的保留下来。
之后的几年里,先后利用这种火箭拍摄了很多早起的太空照片,没想到纳粹竟然还对人类的太空 探索 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从我们日常看到的NASA分享的太空照片来看,随着摄影器材的进步,照片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但是从太空中拍照,跟在地球上拍照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从拿起器材到最后按下快门,整个拍照的感觉和相机的参数都有较大的差异。虽然我们不可能去太空体验拍照了,但是购买一套满意的器材还是可以在地面上好好的享受摄影带来的快感。接着大家推荐几款近期价格很合适的相机。
原创 星玫 MorningRocks
月球上唯一一件艺术品
人类目前留在月球上的物品超过 170 吨,但只有 382 千克月球物质被带回到地球上。
这个 85 厘米高的铝制小人,是月球上一大堆人造物品中的唯一一件艺术品。
它好像很随意地被扔在月球上、哈得利溪地区某处,面朝下,因此被唤做「倒下的宇航员」(Fallen Astronaut),由阿波罗 15 号的成员 Dave Scott 特意放在这里。
这个小人是用来纪念所有在 探索 太空旅程中牺牲的宇航员,它身后的那座小型纪念碑上,记录着 6 位苏联宇航员和 8 位美国宇航员的名字,背后是那场盲目的美苏太空竞赛 历史 。
这些人跟有幸真正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一样伟大,他们是:
很想让他们知道:你们来到月球了。
William Alison Anders《Earthrise on moon》
致我的偶像
“Red Car for the Red Planet”
Peter DeLuce
一年前你要是跟我说,有个富豪打算把自己的红色特斯拉跑车跟着火星登陆火箭计划,在第一次发射测试时一起送上天 我会觉得你和那位富豪都疯了吧。
但是 Elon Musk 不仅真的做到了,而且还在跑车里安排了一位名为 Starman 的仿真航天员,屏幕上写着 Don't Panic,随着车内音响放的 David Bowie 音乐《Space Oddity》,发射成功,简直帅得难以言表!
就此,新的人类最强运载火箭诞生。并且 Musk 决定用《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里的名字「Heart of Gold」命名他的第一批火星殖民飞船。 这不是理科生浪漫的极致吗?
还没有结束!被火箭带上天的这辆特斯拉跑车的电路板上印刷着一行字: 「Made on earth by humans」 看到瞬间泪目。
这里记录的不是某个工程师,某个品牌,或者某个国家,而是人类这个物种整体。
这个物种里一些伟大的英雄用自己的智慧,理想和努力,延续着文明的梦想。当我们步入宇宙,就不单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生物,而是象征着整个行星种族。
因为有幸与这些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非常自豪。
深空中的一处行星漩涡
M51 星系拥有很鲜明的旋臂结构,所以又叫涡状星系,位于天空北方的猎犬座内,是我们的夜空中最明亮漂亮的星系之一。
在距离地球大约 2300 万光年外,M51 正在与另外一个小星系慢慢合并。
要在夜空中识别出 M51,可以先找到北斗七星,然后沿着勺柄往斗柄的方向移动,直到找到末处最亮的一对星星。
在肉眼中,M51 看起来还是稍显暗淡又模糊,但在星空摄影师的深空影像里,星系周围迷人的色泽和暗淡的潮汐碎片都清晰可辨,美丽得好像一个行星漩涡。
星云全家福
Judy Schmidt
这张照片里装进了 100 个行星状星云
它们的大小比例也极力接近真实,看起来无比热闹,就像浅海中一片灿烂的珊瑚礁。
第 4999 次日出
2018 年 2 月 15 日,火星上的孤胆英雄——火星探测漫游者机遇号(Opportunity)迎来了她颇具意义的一刻:在火星上的第 4999 场日出。
不禁想起小王子说的话:「有一天,我看了四十四次日落!」
当你感到孤单时,可以想想这个场景:在火星探测器好奇号的代码里有一段编程,让它在每年自己的生日时,给自己唱一首生日快乐歌。
在荒芜空旷的异星中,单调的欢乐歌声兀自响着,稀薄的空气难以传播,亦没有听者。
机遇号拍下了她看到的第 4999 次火星日出,就是这一张照片。想想看 一个机器人,在火星上,4999 天,坐在一个古老的火山口静静凝视恒星升起。为人类,为你。
twitter @mars_stu
回想到 2004 年 1 月 25 日,刚刚抵达火星表面的机遇号只是被设计完成一个 90 天的任务——大家都认为,猛烈的沙尘暴会在三个月后将它的太阳能电池板盖满沙尘,电能不足而慢慢死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机遇号坚持到了自己的 5000 天,简直像奇迹一样。
谢谢你,可爱的小轮子机器人。
彩色漩涡
由气体汇聚而成的巨行星,表面瞬息万变的色彩真是让人屏息。
2017 年 12 月 16 日,朱诺号在距离木星 13 万公里外拍下它南半球丰富多彩的活跃云带以及风暴,幽灵般白色的云雾穿行其中,这是木星低纬度地区的最大特征。
而在距离木星更近的 8800 公里外,朱诺号也拍下了它的北极地带。像油墨般被搅动的颜色,组成了一幅大尺度立体抽象画。
色彩斑斓的绚丽漩涡,可以定神凝视许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