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与中国风格相结合的看法

芭蕾舞与中国风格相结合的看法,第1张

中国古典舞和西方古典芭蕾舞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大成表现形式,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分别体现着个性鲜明的两种文化对舞蹈的不同审美要求。

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大交流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舞和西方古芭蕾舞这两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比较两者的特点尤其是在美的表现上的不同特点和共性特点,对于加深东西方文化特别是艺术文化的交流,促进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与芭蕾舞审美特征颇为相似,同样是欣赏伸展、绷直、外开,只是中国古典舞多了很多芭蕾舞不曾出现的身体上的韵律,显得人物更加鲜明,动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芭蕾舞中腿的伸展、打开、屈伸、抬腿、踢腿、等动作在古典舞中是很常见的,那些跳跃、旋转、也会在中国古典舞中贫乏出现,但古典舞配上它独特的连接舞步。

芭蕾舞简介

芭蕾舞(意大利语:balletto;法语、英语:ballet),是一种欧洲古典舞蹈,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

芭蕾舞孕育于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降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代。芭蕾在近五百年的持久历史成长过程中,对世界列国影响很大,传布极广,已成为世界列国都全力成长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芭蕾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艺术,具有古希腊,古罗马那种天穹向往,追求独特的人体运动符号系统,西欧芭蕾艺术的形体姿态表现出于东方舞蹈截然不同的审美特征,它使芭蕾艺术呈现出高傲,自信,张扬,统治与支配一切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欧美芭蕾历史虽经历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也形成了各个不同流派,但它们万变不离其中,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上,而中国芭蕾舞则与西方芭蕾有着微妙的差异它建立在中国舞,戏剧舞,民族民间舞基础之上,具有民族性。

  芭蕾艺术是在古希腊的舞蹈,古罗马的拟剧表演和意大利的职业喜剧,中世纪的杂耍艺术,法国和意大利宫廷舞会上的舞蹈以及欧洲各国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源地是在意大利。

  15世纪的意大利是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不仅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那发起,芭蕾舞艺术也首先从那里产生。当时的意大利国家还没有统一,各城邦君主间除了经常发动战争,相互攻击之外,还常常出于政治目的举行一些宴会活动,歌舞就在宴会进行中开始,“席间芭蕾”也就此产生。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席间芭蕾”不断扩大其表演内容与形式,包括朗诵,歌唱,演奏等形式。

  不久,意大利的这种“席间芭蕾”随着法国使者的往来,传到法国,并在法国生根开花。其代表为《皇后的喜剧芭蕾》。这部舞剧因为有人,有情节,有矛盾,并兼有诗歌朗诵,音乐和舞蹈相互穿插演出的形式,而被西方舞蹈史学家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芭蕾舞剧”。

  芭蕾舞艺术的真正形成是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执政时期,在他的大力提倡下,芭蕾艺术在法国宫廷及上层社会迅速地传播与发展开来。尤其是17世纪的启蒙运动,大批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有关芭蕾艺术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欧洲芭蕾艺术的发展,在伏尔泰的思想影响下,芭蕾更从歌剧的余兴节目中脱离出来,成为具有艺术情节的一种艺术。自启蒙运动起,芭蕾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从神仙,皇帝,贵族,转向平民百姓的生活。如《关不住的女儿》,这是世界芭蕾史上最早一部反映当时生活,刻画第三等级平民百姓的舞剧,它有情节,有内容,人物情感质朴无华,与现实生活很接近。

  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极大地推进了艺术的发展,他们的革新思想表现在反对把芭蕾当作贵族消遣的娱乐品,要使芭蕾像戏剧一样,表现生活,提倡芭蕾要有现实社会内容和教育意义,也就是“情节芭蕾”。

  直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芭蕾是芭蕾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舞蹈技巧,编导艺术以及演出形式等方面都经历了一个辉煌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舞蹈理论家,如维甘诺,卡洛·布拉西斯和泰奥菲勒·戈蒂埃。还有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如玛丽·塔利奥妮,范妮·爱尔思莱,奥古斯特·布农维尔。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主要有:《仙女》,《吉赛尔》,《葛姵莉亚》。

  这一时期的芭蕾舞特点可以概括为:1,内容和题材的变化。超凡脱俗的仙女,幽灵代替了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反映一种对现实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一种追求超越尘世的情趣,或以死亡摆脱对现实的失望,或以一种不切实际的追求代替对生活得愿望。题材多选自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传说和但丁,莎士比亚,海涅等文学家的作品。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脚尖舞技巧成为女舞蹈家抒情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3,演出形式上,采用了瓦斯灯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装和舞鞋,产生出一种诗意浓浓的意境。4,形成了浪漫主义芭蕾舞艺术风格:轻盈飘逸,热情奔放,表演细腻技巧高深,情感真挚,充满朝气。

  然而,浪漫主义芭蕾的黄金时代极其短暂,从19世纪30-40年代,仅仅十多年久出现停滞枯萎的局面。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芭蕾的中心逐渐到了俄国,并在俄国民主革命运动和现实主义革命胜利,俄国沙皇的大力提倡以及法国芭蕾大师的协助下,将俄国芭蕾推想世界顶峰,闻名于世的代表剧作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现代芭蕾的发展及特点:

  现代芭蕾是受到现代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古典芭蕾艺术在接受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先进文化思潮影响后,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改革和变化,它具体变现在:1,试图摆脱三百年来传统芭蕾对表演者身心的束缚,在表演形式与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2,交响芭蕾的探索已初具规模。3,芭蕾艺术开始往民族化方向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芭蕾普遍衰落,18世纪的辉煌夺目的芭蕾艺术已经成为歌剧艺术的附庸。为寻找新的舞蹈艺术出路,各国有志者从新开始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俄国,芭蕾大师在“交响芭蕾”方面取得了成功,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米哈伊尔·福金,此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仙女们》,《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罗密欧与朱丽叶》,《斯巴达克斯》。

  20世纪初世界芭蕾的中心从俄国转移到美国,这主要是通过俄国芭蕾大师的努力,其代表者是乔治·巴兰钦。他一生创作过150部作品,其中多数为无情节的独幕舞剧,也就是交响芭蕾。其作品代表着交响芭蕾的一个高峰。巴兰钦的交响芭蕾是在舞蹈荒沙的美国土地上绽开的一朵奇葩。最能代表其创作精神的作品是《阿波罗》,《小夜曲》,《水晶宫》。

  英国芭蕾舞没有像法国,俄国那样的辉煌的成就,由于清教徒的干涉,芭蕾艺术在英国举步难行,19世纪末,英国芭蕾主要在歌舞厅里表演,演出的剧目均为古典芭蕾舞剧目,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英国芭蕾借鉴,引用了不少现代舞的创作及表现手法,使得本民族芭蕾艺术日渐成熟,完美。《丛林动物》就是英国芭蕾与现代舞完美结合的含有哲理的作品。

  西班牙舞蹈讲究动作造型优美,讲究排场,体面,高傲。外表冷漠内心却滚动着沸腾的热血,是其民族特有的性格表现。西班牙现代芭蕾也具有其民族性,其中最具特点的应当是《卡门》。其艺术成就表现在1,《卡门》将芭蕾,现代舞,爵士舞,霹雳舞和西班牙民主舞融为一体。2,表演舞者面部表情丰富。3,舞剧具有浓郁的西班牙舞蹈风格。

  中国现代芭蕾的发展及特点:

  相对于欧洲芭蕾艺术的发展,我国的芭蕾舞蹈艺术发展几乎晚了3个世纪,虽然我国的芭蕾艺术起步较晚,但却呈现出超速向前发展的趋势。

  20世纪初曾有外国芭蕾艺术舞团来我国演出,这对我国芭蕾启蒙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芭蕾艺术才通过当时的艺术发展方针真正地在我国兴起和发展。期间苏联来华访问的舞蹈团接踵而来,他们的演出对中国芭蕾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芭蕾艺术跃出其发源地欧洲,已获得了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巨大空间,成为国际性特色舞蹈艺术。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投建芭蕾艺术系统工程,1954年,北京舞蹈艺术学校建立,专设了欧洲芭蕾剧科,特邀苏联专家上课。从1957年至1960年间舞校排演了《关不住的女儿》,《天鹅湖》,《海盗》,《吉赛尔》四部世界经典芭蕾舞剧。直至1964年文化部与音协,舞协就音乐舞蹈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等问题展开讨论,结果取得成功并对我国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它的具体理论实践结果就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及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芭蕾的一部不朽名作。它反映出中国芭蕾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中国民族芭蕾的艺术成就。其成就主要表现为:1,舞剧从内容到形式显露着忧郁的中国特色。2,舞剧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舞鹤民间舞,戏剧舞的动作和舞蹈造型。3,《红色娘子军》采用中国传统戏剧结构的方法来编排,运用舞蹈和哑剧手法以及一些舞蹈手法。4,与西方芭蕾相比,中国的芭蕾有着更为复杂的舞剧结构,舞剧角色数量多,人物性格个个鲜明。

  如今,中国芭蕾舞在中国已有了几十年的历程,无论在教学方面还是舞蹈实践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中国芭蕾舞蹈演员经常在国际大赛上拿金奖,银奖,中国芭蕾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气质与文化内涵,它能借助芭蕾的艺术,风格,风范,技巧来传达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国的芭蕾是将外来形式与中国精神内涵很好结合的艺术硕果,在新的世纪里,它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芭蕾(Ballet)一词,源自意大利文Ballare,意思就是跳舞。它是欧洲古典舞蹈的一种形式,嗣后即专指“足尖舞”,又成为“舞剧”的同义语。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以这种舞蹈来叙述表演故事,而逐渐形成为一种剧场演出形式。1772年,查理·狄德罗(CharlesDidelot)在法国出版的百科全书中说:“芭蕾系用跳舞解释行动·…特别要求剧场性的赏心悦目·…”另一种十八世纪的概念是“舞蹈编导把舞台当画布表达思想感情.选择音乐、布景、服装当颜色,编导即画家”。帕鲁金尼(Perugini)更详细地叙述说:“芭蕾是由一位编导,运用连带哑剧的一系列独舞和群众.附加音乐和布景.去表现一种诗情画意,或一连串概念.或一个故事化的情节。”芭蕾这种舞蹈形式一直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完整的舞剧艺术。芭蕾(Ballet)一词,也就成了泛指欧洲的古典舞剧,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芭蕾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芭蕾在近四百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芭蕾舞从五十年代被介绍到中国来以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已为我国广大人民所接受,所喜爱。当时,北京舞蹈学校师生曾排练、演出了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原来叫《关不住的女儿》),它是情节芭蕾中最古老的保留剧目,于十八世纪后半叶(一七八六年七月一日)在法国波尔多首次演出。该剧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成功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反对封建,争取婚姻自由。从而,为源起于贵族娱乐活动的宫廷芭蕾在表现题材上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现实主义情节舞剧的典范。整整二百年后的今天(一九八六年二月),瑞典芭塞尔芭蕾舞团在北京又上演了《无益的谨慎》。它以醇美的喜剧风格,灵巧多变的舞蹈表演和娴熟的舞蹈技巧吸引着观众。《无益的谨慎》在我国的排练和演出,对我国舞剧事业的创作和发展影响极大。特别是民族舞剧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象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蒸蒸日上。三十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创作演作了大、中、小型舞剧二百多部。一九年八月,我国舞蹈家根据**《红色娘子军》,改编上演了第一部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同年,上海芭蕾舞剧团又改编演出了《白毛女》。从此,芭蕾舞剧通过反映中国人民的斗争生活,赢得了广大观众。

 但凡情节舞剧都有着深刻的主题思想,简炼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尖锐的矛盾冲突;以富于极大表现力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丰富多彩的群舞编织而成。这里无须再作更多的介绍和分析,大家便可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和鼓舞。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一八三二年三月十二日),在巴黎首演了《仙女》,而被认为是开拓浪漫主义舞剧新时代的代表作,得到了“芭蕾之冠的赞美。这部舞剧取材于苏格兰农村的民间传说,在舞蹈上,成功地使用了足尖。从此,“足尖”也就成了芭蕾女演员不可缺少的技巧之一,凡提到芭蕾,人们便把足尖鞋与它连在一起,在日常用语上,足尖鞋就成了“芭蕾”的代名词。

 人们通称芭蕾的浪漫主义时代,就是指芭蕾反映了人们对美的向往的时代。神仙故事和民间传说,以及恋爱故事等题材(如仙女、妖精……),都是幻想的产物,用舞蹈来描绘这些难以捉摸的形象,象征了人间的爱情和希望。在《仙女》的启示下,这一轰动时代的主题,几乎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甚至影响到今天。,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欧洲民间传说,相继占据了芭蕾舞台,出现了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结晶”的《吉赛尔》(一八四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巴黎首演)和今天简直成了芭蕾舞的同义语的《天鹅湖》(一八七七年三月四日在莫斯科首演)等上百部作品。人们把这种表现“人类及其影子、现实和幻想、可能与绝对不可能”之间的题材的芭蕾,称为浪漫主义舞剧。

 《吉赛尔》是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一七九七——一八五六)的《德国冬日的故事》。它曾被誉为“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芭蕾。《夭鹅湖》是取材于中世纪民间童话。它们都表现了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艺术表现上.音乐和舞蹈水乳交融,都达到了完美一致的高峰.延传至今,盛演不衰,成为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手势、面部表情、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以集中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内容的一种戏剧形式。

 从广义上讲,我们泛指舞蹈艺术,是包括着舞剧这一艺术品种在内的。但是,从狭义谈及舞蹈欣赏时,我们指的是不包括舞剧在内的舞蹈作品。舞剧,在它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已发展为‘种独立的舞台艺术,因此,我们才专辟栏目探讨它的欣赏价值。

 由于受世界舞剧艺术的影响,舞剧在我国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三十多年来,曾陆续演出了一些外国保留的大型剧目。如《巴黎圣母院》、《唐·吉柯德》、《海侠》、《天鹅湖》、《葛蓓莉亚》等;与此同时,我国舞蹈家除创演了反映中国人民斗争生活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外,还创演了《草原儿女》、《沂蒙颂》、《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阿Q正传》、《雷雨》、《黛玉之死》、《魂》、《天鹅情》等。特别是在一九五九年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鱼美人》,是综合了中国的一些民间传说,以猎人与鱼美人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舞剧作品,后来又以足尖舞的形式改编成芭蕾舞剧。其精彩舞段,有双人舞《猎人与蛇》和群舞《珊瑚舞》。多年来,这些舞段经常作为独立的舞蹈作品活跃于舞台。同时,我国的舞蹈家也创演了一批反映国外生活的舞剧《西班牙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阿里巴巴四十大盔》等。

 近年来,原来在西方势不两立的芭蕾舞与现代舞,由于相互取长补短而都有新的发展。芭蕾舞吸取借鉴现代舞的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而得以出新,称为ModernBallet(现代芭蕾),而现代舞也吸取借鉴芭蕾舞的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以丰富自己,称为ModernDance(现代舞蹈)。目前在西方,现代舞想极力去影响芭蕾舞,因此,在芭蕾舞中就出现了“现代芭蕾”和“古典芭蕾”之分。

 西德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演出的《奥涅金》,较好地吸收了现代舞的某些技法,因此,这个舞剧从结构到人物的塑造都有所创新,使我们感到更加深切而富有真实感,比以往的古典芭蕾显得更为新颖、庄重而严谨。在舞剧结构上,可以看到它是以“舞”为手段,以“剧”为目的;而古典主义的舞剧则偏重于以“舞”为目的,以“剧”为手段。如《唐·吉柯德》、《海侠》等舞剧中就安排了一些不必要的“插入性”舞蹈,游离于人物,游离于内容。

 伦敦节日芭蕾舞团演出的《青春》和波士顿芭蕾舞团演出的《奥瑞利》(意即圣像头上的光环).则是现代舞结合芭蕾舞某些技法的产物。前者应用了芭蕾的足尖舞;后者运用了芭蕾舞擅长表现和谐与欢乐的因素。象所有现代舞的作品一样,《青春》和《奥瑞利》强调的是编导者个人的感受,.要求观众的仅仅是“共同体验的交流”。听到音乐,看罢舞蹈,我们从《青春》里感受到的似乎是人在青年时期的情绪和不安;从《奥瑞利》中感受到的似乎是十八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曾经有过的和谐与欢乐的向往。而这一点也仅仅是从节目单中了解到的一星半点。当然舞剧演出的节目单,是帮助我们欣赏舞剧艺术的重要媒介。

一部舞剧作品,首先要使人看懂,才能使欣赏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否则,就谈不到欣赏,找不到知音,其作品未必就是一个好的艺术品。正象鲁迅所批评的:“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历史是无情的,一些作品将随着时间的前进而消声匿迹,而一些艺术佳品不仅要载入艺术史册,还将会永远流传下去,为人民所反复欣赏。

 我国的芭蕾舞剧艺术正在蓬勃发展中,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沈阳先后建立了芭蕾舞剧团,也涌现了不少在国际上获得荣誉的优秀演员。我们了解这些情况,将有利于培养我们对芭蕾舞剧的感情,进而更便于欣赏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艺术

中国古典与西方芭蕾舞的异同分三方面。起源不同,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

1、动作不同,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芭蕾:舞蹈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源于对人类情感动作和自然界各种动态事物的模仿。

2、特点不同,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复杂,技术难度高且运动幅度大,需要表演者关节韧带和肌肉柔韧性强。中国古典舞的舞姿有开又有关(开、关指外旋和内旋)。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

《白毛女》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同名的歌剧、**、京剧、舞剧等均成为各艺术门类中的精品历演不衰。

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并带回40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的有关“白毛仙姑”传说的记录本。其内容叙述了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这就是《白毛女》一剧产生的原始背景。

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五幕歌剧歌剧《白毛女》问世,同年4月为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该剧深刻阐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在延安演出30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1946年,他们来到张家口继续演出,并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对剧本作了重要的修改。此后,日臻完美可《白毛女》很快传到国统区,受到进步文艺界的高度赞扬。剧情大意如下:1935年除夕,河北杨各庄贫农杨白劳外出躲债,回家后被地主黄世仁逼死,其女喜儿先被抢到黄家,又被黄世仁奸污。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痛打了狗腿子穆仁智,投奔八路军。喜儿在将被卖掉之际得张二婶帮助逃往深山,苦熬三年,头发变白……1938年春,大春所在部队来到杨各庄,喜儿获救,报仇雪恨。

最初的《白毛女》,喜儿形象曾较多地保留了旧思想的痕迹。当她受黄世仁的污辱并怀孕时,曾一度对黄抱有幻想。对应不应保留这样的情节,编剧时就有争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听取了群众的意见。有的同志指出喜儿忘却杀父之仇而幻想委身黄世仁,这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群众的意见,使剧作者删去了喜儿身上这些思想上的杂质,使这一形象更为完整、美好。1946年在张家口的演出中又增添了赵老汉讲述红军故事的情节,把农民的反抗性和党的影响联系了起来,全剧也具有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剧本还增加了大春、大锁痛打穆仁智,大春在赵老汉指点下投奔红军,杨格村解放后,他回到家乡开展反霸斗争等重要情节。原剧中曾在第四幕有喜儿山洞生活的情节叙述,因与主题少有关联反使剧情拖沓陈繁,许多剧团演出中干脆不演,作者最终把这一幕全部删去了。

应该说,就文学结构而言,《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剧作由前半部分的现实主义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义的过渡,即见作者的集体智慧,也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过程中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调。

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该剧在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人物出场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

此剧在1950年由东北**制片厂(长春**制片厂的前身)摄制成故事影片。水华、王滨、杨润身改编,田华、李百万、陈强等主演。影片在1957年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影片一等奖;1951年在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节荣获特别荣誉奖。

此剧的京剧版创作于19 58年,马少波、范钧宏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杜近芳、叶盛兰、李金泉、袁世海等主演。该剧是最早尝试用京剧的唱做念打来表现现代题材的剧目之一,取得了诸多导向性的突破。李少春饰演的杨白劳,穿现代装,粘胡子,说韵白,唱〔二黄〕,翻吊毛,摔僵尸,但并不生硬别扭。杜近芳饰演的喜儿,说的是京白,唱的虽是〔西皮〕、〔二黄〕、〔高拨子〕,以情设腔,声情并茂,滑步、蹉步和鹞子翻身等程式技巧的灵活运用,都很自然,恰当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燕鸣京剧团另有演出本,演出略早于中国京剧院,主演是赵燕侠。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也曾排演过此剧。

芭蕾舞《白毛女》是上海舞蹈学校于1965年推出的民族舞剧的经典剧目,“文革”中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玳辉、林秧秧等,主演是蔡国英(茅惠芳)、顾峡美(石钟琴)、凌桂明、董锡麟。它保留了原作中的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成功地浓缩了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仙女》是浪漫时期的第一部芭蕾舞剧,被称为浪漫主义芭蕾里程碑,同时仙女也是古典芭蕾舞中最具神秘浪漫的人物。

1832年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进行首演,由什涅茨霍费尔作曲,菲利波•塔里奥尼编舞,主演则是编舞家的小女儿玛丽塔里奥尼。

塔里奥尼虽然没有天生丽质,但是在父亲的培养下,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她的舞蹈被评价为“登峰造极的优美,有着赋有画意的舞姿和轻盈飘逸的舞步”。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仙女》来自丹麦的编舞家人布侬维尔创作的。

芭蕾(Ballet),15世纪的意大利初次出现该词。广义上讲,它泛指各种舞蹈和舞蹈剧目。凡是以人体动作和姿态,表现戏剧故事内容,或是某种情绪心态的舞蹈演出,都可以称之为芭蕾。狭义上讲,它是古典芭蕾的略称,专指15世纪出现的,经三百年发展而成的,有严格的审美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古典舞种。

芭蕾产生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最早出现在一种城邦君主炫耀财富,权利的歌舞演出中。比如说1489年出现大与舞会礼仪舞蹈近似的,是表现希腊神话故事的“席间芭蕾”,这是一种兼有朗诵,舞蹈,音乐,杂耍的综合表演形式。这种形式传入法国宫廷后,颇为流行。到1581年,则出现了奢华的长达5个小时的《皇后喜剧芭蕾》,这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芭蕾舞剧。芭蕾在吸收了古希腊舞蹈,古罗马的拟剧表演和意大利的职业喜剧,中世纪杂耍者的艺术,法国和意大利宫廷舞会的舞蹈以及欧洲各国的民族民间舞的营养后,接受了古典注意审美理想的规范。

在酷爱舞蹈的路易十四的支持下,宫廷芭蕾得以迅速发展。1661年他下令建立了第一所正规舞蹈教育机构-法国皇家舞蹈院。这所学院制定了沿用至今的芭蕾术语和双脚外开,五个基本脚位等一系列的动作原则。17世纪芭蕾逐渐沦为宫廷的消遣娱乐和歌剧的附庸。芭蕾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反映平民生活,强调自由,平等精神的情节芭蕾。情节芭蕾注重戏剧结构,哑剧摹仿和情感表达。这种形式使芭蕾上升为独立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却延缓了芭蕾动作本体的发展。而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运动则为芭蕾艺术提供了极大的舞动空间。在梦境,爱情,神话,传奇的渲染下,随着女子脚尖技术的发明,服装上的改革,芭蕾的动作审美特征趋向于轻盈飘逸,呈现出脱离俗世,向往天国的姿态。舞蹈技巧也变得复杂多变,增强了炫示性。

随着西欧芭蕾再次顺应上层人士的消遣品味,变得空洞乏味,而走向衰落时,芭蕾却在俄国迎来了它自身最辉煌的时期。《睡美人》,《天鹅》的问世,无论舞台规模上,还是动作技巧,舞剧结构的完善上,都显示了古典芭蕾最为经典的形象和它的终结形态。与此同时,19世纪末的芭蕾艺术也因动作语言的高度程式化,陷入了僵化和陈腐,从而走向了全面的衰落。现代舞正是以反对芭蕾的墨守成规和束缚身心的传统为契机,爆发的一场身体解放运动。当然,来自于芭蕾内部的改革,也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力。福金,尼金斯基等芭蕾编导都吸收了东方和古代文化中营养,并加以变形,对外开,趾立的动作审美标准提出了挑战。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在欧洲与北美的演出,不仅复兴了这门从欧洲发源的艺术,而且全面地推动了美国芭蕾的发展,起到了播种的作用。

在舞团中,本世纪最伟大的男芭蕾舞演员之一,尼金斯基则以《牧神的午后》,《春之祭》开创了现代芭蕾的先河。留守美国的俄国编导巴兰钦创造了无情节的纯芭蕾,以纯粹的人体形式美重新激发了人们对芭蕾的热爱。古典芭蕾的技巧在新的审美情趣下重组,整和,变形,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本世纪以来,欧美芭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出现了戏剧芭蕾,交响芭蕾,心理芭蕾,摇滚芭蕾,现代芭蕾,以及当代芭蕾。在一些经典作品的不同版本的演绎和解构中,编导们注入了新的时代感觉和个人体验。《天鹅湖》似乎成为一个标靶-有荒诞无稽的秃头舞者的版本,有描述同性恋情,人性毁灭的男鹅版本,光怪陆离,色彩缤纷。

芭蕾在高峰过后走至穷途末路,却又凤凰涅槃般地浴火重生。这不仅在于其内部的改革和现代舞的冲击,而且三百年精炼的技术体系的确具有相当实用和科学的训练价值。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现代舞者也借鉴了芭蕾的技术,尤其是腿脚的功夫。开,绷,直,立,芭蕾的四大美学原则,形成了内聚上提,放射型的用力方式,飞升彼界,轻灵飘忽的动势体态,及几何形状的动态形象。从少数的贵族艺术发展到欧美艺术教育中的普及课程,当代芭蕾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了更深厚的根基和更广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29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