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期:贝多芬、凯鲁比尼、韦伯、帕格尼尼、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蒂、舒伯特、彻尔尼。
2、 前期: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白辽士、梅耶贝尔。
3、 中期:威尔第、瓦格纳、奥芬巴赫、布拉姆斯、小约翰·施特劳斯、布鲁克纳、弗兰克、古诺、比才、圣-桑。
4、 民族乐派: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西贝流士、阿尔贝尼兹。
5、 后浪漫主义:福莱、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埃尔加、格拉祖诺夫。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扩展资料:
历史
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则可以从1813年ETA霍夫曼论述贝多芬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始,到1914年勋伯格提出“不协和音的解放”为止。
浪漫派时期的音乐比起之前的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时期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浪漫时期的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时期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瓦格纳,钢琴音乐的代表是李斯特。
浪漫主义音乐对曲式结构进行了极大的丰富与扩充,出现了诸多小型曲式结构,例如小品曲、幽默曲、叙事曲、阿拉伯风格曲、音乐的瞬间、随想曲、浪漫曲、间奏曲或即兴曲等。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马勒和勃拉姆斯时代式微。
浪漫时期的音乐在晚期出现了更多不同的乐派,包括法国的印象乐派(德彪西、拉威尔)和欧洲各地的民族乐派(西贝柳斯、斯美塔纳、强力集团等)等。
蓝色多瑙河是浪漫主义音乐 蓝色多瑙河(作品第314号)乃「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圆舞曲,德语曲名翻译为「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上」(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人称「奥地利的第二国歌」,作于1867年。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此曲1867年2月9日作为合唱曲首演反响平平。半年后,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作为不带合唱的管弦乐演奏,获得巨大成功。 此曲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之一,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据说有了此曲之后,多瑙河两岸的人们才蓦然发现,原来多瑙河是「蓝色的」,而此举亦正好跟原题「蓝色多瑙河」互相吻合。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30—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瓦格纳和布拉姆斯时代逐渐走入历史。
1要先知道作品背景: 蓝色多瑙河(作品第314号)乃「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圆舞曲,德语曲名翻译为「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上」(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人称「奥地利的第二国歌」,作于1867年。 2分析不同音乐时期的年份: 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现代音乐,也称现代古典主义音乐(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继承欧洲古典音乐而来的一个音乐纪元,音乐门派繁多,风格多样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30—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而「圆舞曲之王」小约翰·史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
1825-1899)才刚开创他的事业,也就是说,维也纳轻音乐的黄金时期才刚要展开而已。 所以正确来说是属于浪漫主义中的维也纳轻音乐 2009-05-27 20:41:16 补充: 不过,其实一点也不浪漫 创作背景只是因为摆脱战争的失败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此曲1867年2月9日作为合唱曲首演反响平平。半年后,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作为不带合唱的管弦乐演奏,获得巨大成功。
参考: 及自己整理
德、奥等国的宫廷历来崇尚意大利歌剧、继而是法国歌剧,直到19世纪,德奥的歌剧院舞台和重要职位仍被外国剧目和意大利作曲家所占据。韦伯立志改革并创作德国自己的歌剧,当时德国的民族歌剧仍是“话剧加唱”的歌唱剧,德国的有识之士对这 种状况十分不满,韦伯力主在艺术上德国人应该与意大利人有同样的权利,他的学生马施奈也畅想过,组织创作出一批德国歌剧再集中进行演出。
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奥作曲家就在探索自己的民族歌剧,尝试利用已有的德语歌唱剧形式写作,莫扎特是罕见的艺术天才,他所创作的歌剧无论是意大利风格还是德国风格,都达到了十八世纪末期欧洲的最高水平,甚至预示着十九世纪音乐戏剧的前景,《后宫诱逃》和《魔笛》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在他去世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无论是德、奥,还是意、法这些主要产生歌剧的国家,很少能很少能产生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平都与莫扎特的歌剧相近的作品来。除了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的《费德利奥》 的德语对白及人道主义主题,使它成为德国民族歌剧的财富,可称为不朽之外,其他几位伟大的作曲家如弗朗兹·舒伯特(1797——1828)、 罗伯特·舒曼(1810——1856)、菲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等人尽管在交响乐、室内乐、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方面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歌剧方面却没有值得一提的业绩,只有门德尔松写了几部杰出的清唱剧。在歌剧方面作出突出成绩者只有卡尔·玛丽亚·冯·韦伯(1786——1826)这位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杰出代表和瓦格纳乐剧的先驱,他以病弱之躯在短促的一生中为世人贡献了十部歌剧,还有大量的器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推《魔弹射手》(1821)和《奥伯龙》(1826)。
真正属于19世纪浪漫精神的歌剧,要举1816年在柏林上演的《翁迪妮》(Undine,又译《水妖》),E.TA.霍夫曼(Hoffmann,1776 —1822)的这部歌剧预示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萌芽,它的音乐虽属传统风格,但选材却促使韦伯萌发写作《魔弹射手》的念头。《翁迪尼》取自中世纪的德国民间传说,充满了神奇与魔幻,由德国浪漫诗人弗里德里赫·富凯(F.Fouque)写词。德国文学诗歌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对超自然的神怪现象备感兴趣,因为其中的直觉感受具有情感的刺激性。当时所搜集到的德国民间故事,无论是格林兄弟的童话集,还是中世纪的传说《尼伯龙根尼伯龙根指环》,都是活跃在德国阴暗浓密森林里的神怪故事,这与18世纪古典主义的审美观有很大区别,法国或意大利歌剧总是以希腊、罗马神话或圣经故事作为题材。
同年(1816)在布拉格首演的施波尔(Ludwig Spohr,1784-1859)的《浮士德》(Faust),歌剧题材与同时期歌德的韵文诗剧相同。浮土德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早就以民间木偶剧的形式为德国人所熟知,浮士德与魔鬼定约,以自己的灵魂为代价去换取世间的幸福,这是德国基督教文化中的永恒主题:上帝与魔鬼之间的较量,通过世间的人物体现出肉 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诱惑与被拯救的对立和斗争。德国童话中《冷酷的心》、韦伯的《魔弹射手》、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甚至《汤豪塞》的的主题都与此有关。施波尔的歌剧除去题材的选择,还尝试歌唱剧的形式,并利用和声手段增加其戏剧性,这对韦伯以至后来的瓦格纳都有影响。
因此韦伯的歌剧《魔弹射手》与其说受莫扎特、贝多芬的影响,不如说是继续走霍夫曼、施波尔的路,它不是英雄性的现实主题,而是来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韦伯选取了条顿民族的传说故事为题材,而不是像意大利歌剧常在古希腊、罗马的故事中寻找素材,德国的观众对此感到亲切。在音乐方面,韦伯在德国民歌和民间舞曲的基础上再吸收意大利歌剧擅长旋律的优点,加上德国器乐曲结构严谨、配器丰富等等长处使自己的歌剧音乐比前人大有提 高。和当时那种卖弄歌唱技巧、追求华丽辉煌效果的意大利和法国式歌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德国人民备感清新、亲切。1821年6月,他的歌剧《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也叫《魔弹射手》(Freischutz)在新建的柏林大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这是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这部歌剧艺术形象及音乐语言都来自于德国民间,富于浪漫主义气质,被公认为德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很快就风靡整个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韦伯的名字和《自由射手》成为街谈巷议的中心,甚至连小学生都会唱《出嫁时的花圈》(《自由射手》插曲),还出现了“自由射手啤酒”和“自由射手女装”等时髦物品。韦伯几乎成了民族英雄!
《魔弹射手》是弗莱德里克·金德根据阿佩尔和劳恩合著的《灵书》中的故事编的剧,剧中主要人物有山林官首领库诺、库诺的女儿阿加特和她的表妹安馨、青年山林官马克斯和猎人卡斯帕尔、魔法师萨米尔,奥托卡王子等。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中叶的波希米亚。歌剧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青年猎人马克斯必须夺取射击比赛的冠军,才能和自己的恋人阿加特结婚,并成为未来的守林官,因此接受了猎人卡斯帕尔的诱惑,去密林狼谷炼造魔弹;而卡斯帕尔早已将灵魂出卖给森林凶神萨米尔。最后马克斯的怯懦所带来的噩运,由于阿加特纯洁的爱情和善良隐士的帮助才得以解脱。这种超自然的神怪力量与人的善良:爱情之间的争斗的题材,实际上正是德国浪漫主义所迷恋的典型主题。
韦伯的歌剧运用了多方面的手段,突出这个德国民间传说的民族性和浪漫特征。1821年歌剧首演的舞台布景与服装,是德国森林狩猎区的房屋、猎人们带羽毛的帽子和乡村姑娘的花边裙,展示的是简朴的德国乡间生活情境。歌剧音乐中充满浓郁的民间生活情调:猎人雄壮的进行曲、农民粗犷的兰德勒舞蹈、村姑的民谣式合唱以及女伴安馨的短歌。歌剧最诱人之处是营造出浪漫主义虚幻色彩的“狼谷”一场(第二幕),在舞台上显现出阴暗茂密的森林与野兽出没的山谷,伴着各种管乐器、定音鼓、弦乐震音及尖锐不协和的和声,音乐细腻而形象地描绘出马克斯和卡斯帕尔制造7颗魔弹的全部过程,管弦乐队音色的充分发挥,烘托出大自然神秘诡谲的气氛,门德尔松因此而赞叹韦伯的音乐“像一个浪漫主义的武器库”。
这部歌剧另一个突出的成就是它的序曲。过去的歌剧序曲常常只起“开场锣鼓”的作用,即使是如《费加罗的婚礼》那样的艺术精品,其序曲在音乐形象上与后面的歌剧音乐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在《魔弹射手》前五年上演的罗西尼的《塞维里的理发师》序曲竟是张冠李戴的作品,是作者从他另一部歌剧《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那儿移来的,只是因为情绪比较相符,人们便接受了。在序曲中将典型的音乐主题贯串全剧,也是从韦伯开始作得完善、规范的。韦伯有意识地运用主题、调性、和声、织体、音色等多方面的对比手法,使这首序曲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将逻辑严密的奏鸣曲式结构与歌剧的剧情结合起来,让幕前序曲预示全剧的冲突和结局。慢板引子暗示出两个世界,利用圆号的音色表现幽静的森林景色,定音鼓与黑管、大提琴低音区阴暗不祥的动机,即歌剧中萨米尔每次出现时的象征;呈示部也基本是两个形象、两种材料的对置,主部和连接部与受到诱惑的马克斯相连,主部主题来自第一幕马克斯冲动而绝望的咏叹调:《是什么阴暗的力量把我缠住》连接部用第二幕“狼谷”中炼造第7颗子弹,就是最后射向白鸽(阿加特灵魂)子弹的音乐材料,副部和结束部与纯洁真情的阿加特相连,副部主题采用第二幕阿加特虔诚的祈祷,结束部用的是同一段音乐的后半部分,即阿加特的激情倾诉:“我的心潮汹涌澎湃”;展开部篇幅不长,基本是第一类材料的展开,象征阿加特的材料微弱而影绰地显现;再现部进行了特殊的变化处理,萨米尔动机代替副部出现,似乎印证最后一幕开启时的善恶未决,突然休止之后引入阿加特激情的主题作为结束部,象征歌剧的光明结尾。序曲中c小调属于萨米尔的世界,而阿加特与降E大调及尾声 的c大调相连。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如此紧密是韦伯《魔弹射手》所独有的,而且序曲里运用了“主导动机(Leitmotiv)”手法,以特殊的减七和弦象征萨米尔的魔力,并将这种动机含义贯穿整部歌剧。
韦伯在歌剧音乐方面的一大成就便是主导动机的运用。他将一些有典型效果的音乐短句代表剧中主要人物形象或特定的戏剧环境,只要它一出现就能引起观众对这人物或戏剧环境的联想。另外,在歌剧乐队方面,韦伯也将乐池中的声部排列作了更合理的调整,同时他也是现代歌剧指挥法的创始人。在以前,歌剧演出的指挥常常由作曲家本人坐在乐池中执行,他一面弹奏古钢琴伴奏宣叙调,一面指挥全体乐队的演奏及舞台上的演唱,当年亨德尔、莫扎特都这样做过,在罗西尼早年与歌剧院签订的合同中甚至还写着:“创作某某歌剧并担任古钢琴伴奏”。但是这种指挥方式,对于浪漫主义及 其以后的乐队编制愈来愈庞大、感情变化幅度更激烈的歌剧,就难以控制全 局了。尽管韦伯本人的键盘演奏水平很高,他也决心把自己从琴凳旁“解放”出来而站在乐队前边,面向舞台以便呼应自如,统帅全局,而起初拿在手中 挥动的一卷乐谱,也逐渐演化成为今天小巧、美观的指挥棒了。
德国的歌剧艺术家们一向比较重视作品中音乐、戏剧甚至舞台美术等各种因素的全面合谐统一,实际上从格鲁克、莫扎特的创作实践中便开始体现 了,到了韦伯的时代便更加发展完善,并且有了明确的理论概括。他在评论 E·T·A·霍夫曼的歌剧《女水仙》时便写着:“对于歌剧——当然是德国人希望的歌剧,是一种自觉的完整的艺术作品,在其中相关的合作的方面揉合 在一起、消失,并在消失中形成新的天地。”韦伯的理论与实践成了日后瓦格纳所倡导的“全面综合的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先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