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必先学习元典。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元典。所谓元典,指较早产生并对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元典是一种文化开始独立存在的标志,它塑造了该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华元典大多出现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因为时代久远,这些先秦典籍大多文字古奥,令人望而生畏;无法探幽致远,自然谈不上反思和扬弃。为此,我们决定首先出版《中华元典导读书系》,作为这套“大讲堂”丛书的第一辑。
本书系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1 国学手抄报大全
国学手抄报大全 经典国学手抄报的制作方法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1版面划分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
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 2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3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编辑本段书写 1标题的书写 主要或重要的文章标题,应用较醒目、庄重的字样;文娱消息或次要文章,则可用轻松活泼的字体。同一期或同 手抄报 一版上的各篇文章标题,也应用不同的字体书写。
标题字体应比文章内容字体大,色彩也应加重。标题多用美术字,以楷书、行书、魏书、隶书见多。
2正文的书写 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字行间要整齐,字体不宜太小,忌潦草、错字。(一般会用签字笔写 ) 编辑本段装饰美化 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
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 1报头 它是手抄报的标志,由图案或画面和刊名组成。
文字上由报头名称、日期等组成。 2题花 是对文章标题或开关的装饰,常见的有底纹,带有提示性的图画或图案。
3插图 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这是纯粹为了美化而作的。 4花边 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花边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开文章,便于阅读。 5尾花 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
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朵花,既可充实版面,又可以增加美感。 6色彩方面 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
一般而言,正文色调宜朴素、稳重;标题及花边、插图等,则可用较鲜艳的色彩。这样才能浓淡适宜,增强效果。
编辑本段注意点 1、文章的抄写。 ①字体要工整、美观,不写错别字。
②如果是两人以上一起抄写,要注意字体要统一。③字的头尾要整齐。
2、标题的书写。 ①标题要醒目。
②用美术字体书 。③标题要吸引人 3、标题的装饰。
①可以直接在标题上装饰。②也可以在文字的旁边加以装饰。
4、报头 ①报头绘制要醒目,而不刺眼。 5、尾花 尾花绘制要小巧精致,起点缀作用,不能抢眼。
6、底纹的装饰。 ①可以在排版时做好,也可以在写好字作装饰;②可用淡色刷底,也可用淡色勾画景物。
③最好颜色鲜艳比较好。 7、整洁 保持报面整洁。
经典国学手抄报的制作方法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1版面划分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
2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3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编辑本段书写
1标题的书写
主要或重要的文章标题,应用较醒目、庄重的字样;文娱消息或次要文章,则可用轻松活泼的字体。同一期或同 手抄报
一版上的各篇文章标题,也应用不同的字体书写。标题字体应比文章内容字体大,色彩也应加重。标题多用美术字,以楷书、行书、魏书、隶书见多。
2正文的书写
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字行间要整齐,字体不宜太小,忌潦草、错字。(一般会用签字笔写 )
编辑本段装饰美化
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 1报头 它是手抄报的标志,由图案或画面和刊名组成。文字上由报头名称、日期等组成。 2题花 是对文章标题或开关的装饰,常见的有底纹,带有提示性的图画或图案。 3插图 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这是纯粹为了美化而作的。 4花边 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花边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开文章,便于阅读。 5尾花 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朵花,既可充实版面,又可以增加美感。 6色彩方面 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一般而言,正文色调宜朴素、稳重;标题及花边、插图等,则可用较鲜艳的色彩。这样才能浓淡适宜,增强效果。
编辑本段注意点
1、文章的抄写。
①字体要工整、美观,不写错别字。②如果是两人以上一起抄写,要注意字体要统一。③字的头尾要整齐。
2、标题的书写。
①标题要醒目。②用美术字体书 。③标题要吸引人
3、标题的装饰。
①可以直接在标题上装饰。②也可以在文字的旁边加以装饰。
4、报头
①报头绘制要醒目,而不刺眼。
5、尾花
尾花绘制要小巧精致,起点缀作用,不能抢眼。
6、底纹的装饰。
①可以在排版时做好,也可以在写好字作装饰;②可用淡色刷底,也可用淡色勾画景物。③最好颜色鲜艳比较好。
7、整洁
保持报面整洁。
国学小报内容
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学有关的知识,为您奉上,请你参考: 一、简介国学: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
自 "西学东渐"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指以先秦的经典与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同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等各类文化学术及同时期的以二十四史为主的史学。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二、概念详解: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学习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
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学者黎黍匀等人认为,国学的定义一般认为应该是指国家的文学总称。
类似的称呼还有国家的语言称为“国语”,国家的语文称为“国文”,国家的歌曲称为“国歌”。他认为,我国历史上一直以文学而著称,体裁有古文、诗、词、歌、赋、小说、音曲等等不一而足,内容包含了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方面。
这些艺术文化,都属于文学范围,与西方的“科学”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把这些艺术文化都统称为国学,是比较合适的。
同样,国学在任何国家都可以称呼,比如印度也有印度的国学,埃及有埃及的国学。因此,国学的词汇,一般指一个国家的文学通称。
国学浸润心灵手抄报的内容
国学浸润心灵手抄报的内容: 主题以名著为主,可以有一些名著的小故事,幽默小故事,还可以有一些自己看过名著后的读后感,还可以上网搜搜名家对一些名著的点评 版面设计,可以 画一本书,一些爱心做点缀,还可以画上你最喜欢看的那本名著的作 阳光生活阳光心灵 的手抄报的内容都写些什么? 希望在爱中萌发,我在爱中成长,成长的过程充满希望,希望的种子载满阳光。
我成长 我快乐 成长就像在游乐园中嬉戏玩耍。坐着过山车体验 ,在旋转木马上感受浪漫到鬼怪屋中探索惊奇,开着碰碰车体尝碰撞…… 。
黄嘉琪豆豆于2007年担任深圳电视台少儿精品栏目《国学小讲堂》小主持人,并演唱了由车行作词,李欣作曲的栏目主题歌《小书童》。
读读百家姓,学学三字经
你默写,我朗诵,大家来旁听
国学小讲堂,中华风雅诵
你热爱,我憧憬,大家来继承孔子老先生呀,我是小书童呀
今天是小鸟,明天是鲲鹏孔子老先生呀,我是小书童呀
今天是小鸟,明天是鲲鹏
孔子老先生呀,我是小书童呀
今天是小鸟,明天是鲲鹏
孔子老先生呀,我是小书童
《国学大讲堂》是2008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潘啸龙。该书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有可辨别障眼的糟粕。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1
经典是风筝,诵读这根线放飞它在更远的蓝天;美德是鲜花,传承这簇叶点缀它更甜的笑靥;知识是鱼儿,行动这条河荡漾它更灿的魅力;美好的心灵是种子,用“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栽培,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加工,就会为自己和社会酿一杯“果汁”--做个真正的国学小名士。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在我心中播下了国学的种子,它以妙趣横生的比赛展示了中华的风采与魅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唱基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表美德。节目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主题,让我悟出了自己沉思良久的问题--怎样才能用真学实干,酿出国学小名士这杯甘甜的“果汁”。
回味节目,真令人感慨万千。要酿出甜美的果汁,首先要用“诵读经典”播下种子,用“传承美德”栽培果实--知识。然后以“学以致用”为配料,以行动为榨汁机,让“果机结合、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作为四个词组的诠释,使“榨果汁”难倒不少人。记得比赛中有一场考验:在选手考场的门前,放倒一个垃圾桶,看看能否有人将其扶起。哪料到这一组的选手竟没有一人主动扶起,倒是用了许多哲言来忏悔了这一事实。呵,知识的果子甘甜了,行动的机器没榨好,结果终是一无所事。拿扶垃圾桶来说,有了知识却不扶等于0,想去扶起不会扶也等于0。知和行是缺一不可的,有知无行知呆板;有行无知行愚蠢。行动是镜子,映出知识的光辉,知识是音符,谱出行动的韵律。要想知行合一榨出美汁,还须知识贯彻行动中,行动体现知识力。
一次,我在教学楼里发现了一团废纸,白色的污点在干净的瓷砖上各外刺眼。我注意到了它,却压根没在意:一团纸而已,谁不会捡起可是,当我快走到教室门口时,忍不住停下了脚步。那团纸的身影一次次在眼里出现,“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名言一遍遍在脑海中闪动。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下了楼,捡起了那团废纸。瞬间,我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快感,心绪一下子明朗起来。我榨了一杯果汁!其间体现的知识和行动虽少,但却饱含知行合一的甘美。
说白了,大赛主题能给我们一个最好的诠释。“诵读经典”就是“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体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而将知识与行动结合,便酿出了甘美的果汁--你就是国学小名士了!
来吧,播下经典的种子,收获美德的成长;捧下知识的硕果,榨出行动的美汁。愿人人为心灵酿一杯果汁,愿世界被知识推动,因行动进化,让知行合一的果汁散发醉人的醇香!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2我看了《国学小名士经典朗读》之后,得到了许多启发,比如听了《鸟》这首诗之后,懂得了要爱护动物和母子情深,我们从诗中知道了古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既简练又深刻。通过这样的节目号召我们多学习国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国学是一种时间沉淀而成的文化,经得起时间沉淀才是真正的经典。
以后的学习中,我也要多诵读,即可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培养演讲水平,又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国人就应该多了解国学,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3星期五晚上我和妈妈看了《国学小名士》。
我还学会了很多带风雨江湖的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还学会了一些吃饭时的礼貌和礼仪,要尊重长辈,先给长辈夹菜,自己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不能浪费食物,和别人吃饭时不早离席,不随意接电话。
诵读经典中,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4“国学”,顾名思义,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通过看《国学讲堂》,我知道了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我很喜欢国学经典里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用泉水清澈是需要有活水来的现象,告诉人们,如果想要像泉水一样清澈,那么就要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学校餐厅的墙上有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原先,我总以为那是学校想让我们珍惜食物而写的标语,现在我才知道,这句话是广为流传的国学经典。“国学”听起来好像是很深奥似的,但是,其实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国学”的影子,例如,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或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更或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这些我们都能脱口而出,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诗句是属于什么范畴的。
曾读过周国平的一篇文章《读永恒的书》,里面说道“这些伟大的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用恨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所以,“国学经典”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永恒的书”。
“国学” 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积累的习惯,所以,从今往后我们要多注意生活中的“国学”,并进行了解积累。
看过了《国学讲堂》,我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人的文化底蕴,觉得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5多读书,读好书是市委的倡导,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因为读书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书是最好的老师。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我认为可以将这五种需求简而言之为物质和精神层面需求,人在物质需求得以基本满足后,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精神越富足满足感越强,而这一满足离不开读书。
我很幸运,有一帮文友,他们善于小说、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摄影、收藏等,他们纯粹执着,好学善思,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被感染和浸润。我们定期聚在一起,谈观念讲感受,各抒己见,海阔天空。国学作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国有学术,它既是中华文明的最好形态,也是中国学术的源头发轫,更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精神家园,自然会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谈论话题。
我是一个物欲感不强的人,所以更趋向精神层面的愉悦。读书让我很享受,读书让我与时代同步,读书让我与老公共修,因为他也是一个喜欢读书和思考的人。
读书是没有止境的,正如我们的政务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读书却是有境界的。首先,要身心合一。要静心而读,在喧嚣中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本书,一个人,一盏灯,手不释卷,但却惬意满足。其次,要书人合一。读书不仅要坐得下来,还要读得进去,要能沉醉其中,乐而忘忧。比如读韩愈《进学解》中的千古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很有感悟:做任何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天道酬勤,工作如此,人生如此。第三,要天人合一。读书到一定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气度。比如:通过读书,我悟到做人要大气、正气和勇气,做女人还要有修养、懂营养、会保养,人要活得有格局、有大爱。第四,要知行合一,就是认识和实践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识与道德实践的一致性和统一性。知而不行,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深化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才能有真价值。第五,要时人合一。读书到最后,就会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终生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苏轼诗云:“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勉励自己要坚持不懈地多读书、读好书,无愧于成长在苏东坡的故里——郁然千载诗书城,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和灵魂。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6这一段时间观看了翟鸿荣教授的国学演讲视频,受益匪浅。这让我想起一次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用“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汉语、孔子、书法、长城等入选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调查报告还显示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如当代人物符号中的韩寒、崔健、周杰伦等排名都在200名以后;科学家和当代新科技符号的排名均在中间线左右;文学形象符号,如林黛玉、阿Q等得分也都在200名之后。真结果令人欣喜。现在的年轻入虽然在日本动漫、韩流、好莱坞等影视文化包围之下,追明星逐新潮,却并没有真正地遗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反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越加强烈起来。
中国古文化的确博大精深,国学的范畴庞大繁杂,国学的典籍汗牛充栋。它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醒世名言和精神支柱!
翟教授讲了的孔子“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学思想,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人处世等传统美德;第一个要感恩:感恩父母,我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像孙悟空那样从石头里冒出来的,我们的生命本体发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的血肉之躯是父母的精华赐予的,不是任何元素所能造成的。是父母把我们养大,虽然父母有可能没有给我们金钱、地位、豪宅或者美丽的容颜,但他们给了我们世界上谁也无法代替的生命。感恩师长,“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中国尊师的良好传统仍值得我们继续发扬。没有他们持续的辛勤,我们仍处于蒙昧无知的原始时代;没有他们无私地指引,我们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是他们,开启了我们智慧的闸门,使我们看得更清,想得更深,懂得更多,走得更远。感恩单位,因为他们的“有限”造就了我们的“无限”。感恩领导,社会是由组织构成的,有组织就必需要有秩序,有秩序就必需有维护秩序、主持公道的人。这些维护秩序和主持公道的人,就是领导。没有领导,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就像是无头的苍蝇不知所终。没有领导的世界,是没有秩序的世界;没有领导的组织,是松松垮垮的`人群;没有领导的部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感恩领导,因为没有头的身躯,即便再庞大,也会顷刻倒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据说当年林彪很是欣赏孔子这两句名言,但他自己在历史上却留下了一个“长戚戚”的形象,终归是“小人”而不是“君子”。就我们今天来说,物质文明越发达,心理医生行业越兴盛,所谓现代病、世纪病,是否正是圣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 “算来算去算自己,不如轻轻松松过一生。”我们要学习《亮剑》中李云龙的笑。笑能改变自己,笑能给人以力量,笑能创造良好气氛,笑带给他人愉悦,笑是成功的阶梯。在家多与父母长辈交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学会关心他们,在单位多与同事沟通,多帮助他们,做他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知己。
翟老师讲到一个成大事的年轻人曾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要把每一个陌生的面孔都望成亲人的模样”这句话掀起了我内心的波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明确自身肩负的重任。不去抱怨岗位的平凡,收入的微薄,学生的底子差,要心中有爱,用爱心托起每一个家庭的太阳,用责任心铸就三中的辉煌!
翟教授他心怀古道、古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他身系诸子百家,将史学、史识、史才、史德古为今用,他的讲座观后可以使人在震惊和觉悟过后获得思想、行为以及心态上的突破,感叹自然科学伟大的同时,也为我们国学的伟大而感到自豪。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7今天,我观看了山东少儿频道的经典诵读节目,节目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旨在让青少年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我对节目中讲的礼仪深有感触。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的国度,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素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是几千年灿烂辉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礼仪文化蕴藏着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的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但是,在当今这个社会,礼仪好像已经被人们忽视,太多人不把礼仪当回事。在大街上随便转转,你就可以看见,总会有那么几个人,走着走着,就把刚刚手中的垃圾随手扔在了地上,明明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垃圾桶,可还是不愿多迈那几步,随手就扔转头就走。再看看学校里,有乱丢果皮纸屑的;有随地吐痰的;有在墙上涂鸦的。哎,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有的学生竟然说脏话、抽烟、打架。
尽管如此,平时的个人礼仪还是要做到:说话轻一点,脾气小一点,理由少一点,知识多一点,嘴巴甜一点,微笑多一点,行动快一点 ,做事多一点,步伐稳一点,速度快一点。
陶行知先生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作为学生,我们要为祖国争光,做个有道德的真人。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8昨(22)日上午,资阳好莱坞会演中心座无虚席,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来到这里,带来了一堂名为《感悟"中国智慧",品味精彩人生》的精彩讲座。市委书记李佳、市政协主席罗雪松,以及其他相关市领导、市级老领导聆听了讲座。市委、宣传部部长曹家贵主持讲座并致辞。
于丹,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也是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同时,她又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与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讲座中,于丹教授指出,这两年"幸福"是中国的主题词,而我刚来到资阳,就确确实实感受到资阳人要打造幸福资阳是有自己的底气的,因为我从大家脸上看到了对幸福的确认,这能激发大家内心向上飞扬的力量,这能让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近。
于丹教授还围绕"感悟中国智慧"这个话题,联系当下解读国学经典,她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再到"恭者不侮,宽者得众,信者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者足以使人",用2000多年前先贤的至理名言解答现代人心中的困惑。两个小时的讲演中,于丹出口成章、侃侃而谈,以丰富的国学知识给听众以极大的精神享受。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诵读国学经典能让我们品悟中华文化;能传承民族精神;能涵养自己的修为。可以让我们承继民族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皆备的人。此次,苏兴教授以《弟子规》为主线,为我们开了一堂不一样的讲座。
通过苏兴教授对《弟子规》的讲解,让我更加懂得了孝顺、博爱、谨慎、讲信用。有父母、爱亲人,继而才能关爱每一个人。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就不会变成一个危害社会,让人唾弃的人。《弟子规》还让我明白了友善、礼让,生活上不要挑三拣四。不要把长辈对自己的疼爱当成是理所当然,养成骄横的坏习惯。衣服不再于华丽,而应注重整洁;要看轻财物,少计较个人得失。学会礼让,宽以待人,严与律己;多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这样我们的心胸会变得宽广,生活会变得快乐甘甜。 诵读《弟子规》,让我领悟了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还要实实在在的做到。不要养成浮华的习性、马虎的习惯;在学习上要多下功夫,不要做一个半罐水响叮当,一个一知半解的人是攀不上了科学高峰的,从点点滴滴做起,滴水能穿石。
《弟子规》让我在言简意赅的文字里,休味到它丰富的内涵和深遂的哲理;里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里。它让我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在诵听圣人的教诲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苏兴老师的话不仅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还让我增长了许多国学知识及社会问题。 苏兴教授将传统文化融入于现代生活,用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造福于现代社会,他的热情,通古晓今,融会贯通,感染了我们。
讲座期间,苏兴教授对现代人的情商做了一个简单的剖析。我认为情商和智商的关系事实上很简单,高情商,高智商的人,他的一生必定是一帆风顺的;高情商,智商一般的人,他的生命中十有八九有贵人相助;低情商,高智商的人,大多是怀才不遇,最终郁郁寡欢。 生活本身就是财富,生活就是我们修养培养的大熔炉,我们要用心去体验我们的生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一个人的修养好坏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包括我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个人形象等等。有时一个人的修养不只代表我们个人,还体现了我们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文化素养等。
苏兴教授的精彩演讲为我们展示了儒家、道家的精髓,使得我们重新审视国学与当今社会的密切关系,他的妙语连珠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通过这次对国学学习,明白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应该做有修养,懂孝道,好心态,广交友,有知识,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在他的启发和引导下,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我将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这些理论。锤炼个人价值、凝塑自我魅力。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1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家好!我是来自惠民一实黄冈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国学小名士——董正盛。”我也想像参赛选手一样自豪的介绍一下我自己。 刚开始看《国学小名士》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他们竟然也能对答如流,真被他们惊人的记忆力、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现场应变能力惊呆了。其中有一期中的参赛选手杨震竟然和我们是同龄人,仅仅上三年级就敢上台与初中、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比拼,太佩服他的勇气了。我是一个不太爱表现自己的人,平日里有类似的展示活动,我都不愿意主动参加,看了《国学小名士》以后,我也想向杨震学习,抓住机会,锻炼自己。 爸爸妈妈告诉我,《我爱记诗词》和《名家对对碰》更多的是考察参赛选手的国学知识储备,有不足可以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弥补。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积累,多留心就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知识是简单的,但是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就不容易了。所以我更喜欢《美德大考验》,桔子捡不捡,垃圾桶扶不扶,通过别人的表现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从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在观看《国学小名士》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日常礼仪,比如吃饭的时候必须长辈先入座,还要照顾身旁的人,多帮别人斟茶倒水,餐桌上不要大声讲话,筷子尖、茶壶嘴儿不能对着别人等。恰好过春节,我将这些礼仪直接用到了生活中,得到了长辈们的表扬。
《国学小名士》的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启示将伴随我成长。我将时刻以国学经典激励自己,努力成长为一名“知行合一”的国学小名士。
(一)晨读
活动时间:每周周一到周五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十分
活动地点:经信教学楼三楼大厅
活动形式:、吐故纳新、静默、晨读(蒙学+经典) 分享讨论 喊社团口号
负责人:张馨文
参加人数:每次20人左右 人员流动性较强
活动简介:国学晨读社不断强调青年之于国学,青年之于晨读的意义。提倡“青年,起来!早起来!读书去!”坚持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进行40分钟左右的晨读。晨读的内容包括:
1 吐故纳新
轻轻吸气,将清晨最新鲜的空气,吸入体内;将一夜身体中所积沉的浊气吐出,这样吸吐五次,使体内干净健康。
2 静默
通过静默,可以是我们后天的意识——后得智逐渐的弱化,先天的意识——根本智不断的加强,同时使我们身体的频率,同自然的频率保持一致,使头脑中一片空灵、纯净。
3诵读蒙学
“蒙学”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等这些古人从小就学习的内容,大学生读蒙学, 除了要弥补从小落下的“功课”,还要在朗 朗上口的蒙学诵读中,感受声韵的和谐,曾倩对经典的熟悉感和亲切感。
4 精读经典
通过对经典的字词的理解和反复的诵读,最终使经典融入我们的头脑中,来指导我们的言行。
5 分享讨论
分享一些产同文化知识,即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的理解感悟。“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这种分享讨论,可以解除大家对于国学的一些疑问,加深对于国学的理解,同时培养大家在人前的素质与口才。
5 喊口号
每次晨读结束前,我们都要喊一遍社团的口号。口号的内容是:我们是吉林大学国学晨读社,说到做到,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通过喊口号,加强大家对于社团的归属感,同时增强青年对于国学的责任感。
经过长期的晨读,已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大学》等国学经典做到背诵理解,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经典对于生活的指导和改变。其中《弟子规》已成为社团的精神圭臬。
活动意义:早读彰显了我们晨读社的特色,每天风雨无阻的早读让我们养成了早起早睡按时作息的习惯,在国学经典的教化中我们与古人对话,和古代圣贤交流,感受到自己境界的升华。吐故纳新更是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自然的节奏、体会生命的韵律。在静默中我们反思自己,在心得分享中我们提升自己、锻炼自己。
(二)晨读社演讲交流活动
活动时间:每周一早六点到七点十分
活动地点:经信教学楼大厅三楼
活动形式:演讲交流
负责人:张馨文
参加人数:30余人
活动简介:每周我们都会尽量邀请身边的表现突出的同学朋友来给我们演讲,如06新闻班的闫乃之(长春市优秀读书者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06中文班的李天舒(中华文化研究会创始人)等,一起交流对国学的感受、生活的体验。
活动意义:通过分享榜样同学的学习生活的经验,给我们以借鉴、特别是给大一同学学习生活指导,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进步。通过聆听他们的国学感悟,体会国学对他们的人生的深刻影响
(三)读书会
活动时间:每周六晚六点半到八点半
活动地点:南区新食堂一楼
活动社团:吉林大学国学晨读社
活动宗旨:躬行经典,经世致用
活动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探讨人生感悟
参加人数:20人左右
活动简介:
首先,总结一周以来实践经典的情况;
其次,向大家推荐自己所读的书籍和从中所领悟的道理;我们还邀请哲学社会学院的研二师兄和博二师姐和我们一起交流读书心得 同时大家还可以把一周以来自己在学习、生活及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惑说出来一起交流解决,很温暖,很有家的气息。
接着,从大家提出的感悟中找出共同话题,进行讨论;对所讨论的精神,提出实践方案,在下一周内实行。
活动意义: 读书会是国学晨读社一项重要活动之一,“躬行经典,经世致用”是我们活动的核心,旨在在晨读之外,让同学们能够持续的关注国学经典书籍,同时提炼出能够提升人格与修养的核心精神,并躬身实践,达到青年修身的目的。我们吸纳了“二十八画生读书会”,并注入了其核心理念,规模进一步壮大。我们社团内部的图书馆正在积极的筹备中,完成后将会是读书会更加有声有色。
(四)图书馆
活动社团:吉林大学国学晨读社
活动宗旨:珍惜大学的时光,阅读真正的经典
负责人 :张馨文
参加人数:全体社团内部成员,约180人左右
活动简介:
本图书馆是我们社团这学期积极筹办的一项活动,现仍在筹办中。是一位正在日本留学的师兄周振利用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无偿地捐给我们的社团,并希望我们能够筹办一个图书馆,先在社团内部流通,进而影响更多的人。师兄发现我们的图书馆缺少真正经典的国学书籍,并且更新速度较慢,故成立一个小型图书馆以弥补其不足。
活动意义:
现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籍浩如烟海,而人生短暂,必须要阅读真正经典和有价值 的书。图书馆的成立将使同学们有机会亲近国学经典,提升国学修养,并将为社团读书会提供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
(五)太极拳
1 活动社团:吉林大学国学晨读社
2 活动时间:08年10月——现在
3 活动地点:经信五楼大厅或校园体育场
4 形活动式:太极拳
5 活动负责人:张馨文
6 参加人数: 20人左右
7 活动简介:
太极拳是我们社团又一项重要活动,是为了能让青年人更为系统的接触国学,体会国学的深厚内涵,太极拳之中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深刻的精髓每天晚上六点三十分,在经信五楼集合,我们邀请到吉林省太极专家,孙德春老师为我们讲授这套拳法,我们将学习“陈氏一路83式和杨氏太极24式”两套,其中,第一套拳把气功和武术有机结合起来,练习时会感到体内真气运行,全身通泰;而后者(杨氏),为全国普遍流行的套路,美观大方,培养标准的步法,手法,眼法,身法,可以为进一步习练杨氏太极拳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上学期的基础铺垫,已有部分同学可以比较完整地打出陈氏八十三路太极拳。
8 活动意义: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底蕴非常深厚,修练达到的境界与学习者的文化修养有相当程度的关联,综观历代太极名家,无一不是气质儒雅,学问渊深的人物,这更说明了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文化特征,因而也更适合广大“文化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学习和钻研;对于后者,是说太极拳奥妙无穷,变化万方,学之滋味无限,又终生难以穷底,这在养生,修养,它融合了太极八卦的思想与刚柔并济的技巧,学习、练习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使身心与自然相调和。在这个略显功利和浮躁的社会与时代,用打太极拳的方法调试自己更显示出重要意义。
(六)新老生座谈会
1 活动社团:吉林大学国学晨读社
2活动时间:08年9月22日
3活动地点:三教五楼
4活动形式:新老生见面会
5活动负责人:张馨文
6参加人数:50人左右
7活动简介:在新旧社长的配合下,晨读社的新老成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交流读书感想,抒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以及介绍曾经的活动经验畅想未来的活动计划都包含在此次见面会中。
8活动意义:经过此次见面会,晨读社的成员对本社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计划都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设想,这为社团内部组织建设提供了前提,同时也为日后的发展壮大和积极贡献奠定了基础。
(七)走进文庙
活动时间:2008年9月28日
活动地点:长春文庙
活动形式:参加祭孔大典、参观文庙
负责人:张馨文
参加人数:30余人
活动简介:在孔子诞辰之日,带领晨读社的成员去文庙参观,观看仿古祭孔仪式,参加祭孔大典,见证了国学大讲堂的成立并聆听了国学大讲堂开办的第一次讲座
活动意义:这次文庙之行不仅让晨读社的同学们观看了传统的祭孔仪式,更使我们再次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了对儒家的文化的理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聆听著名学者的讲座使我们沐浴国学的教化的同时更感到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
(八) 大型讲座
活动时间:08-10-30
活动地点:逸夫教学楼九阶
活动社团:校团委 校社团联合会 吉林大学国学晨读社 成功学协会
活动主题:成功人生讲坛之“感悟国学,感恩博爱”
活动形式:邀请著名慈善企业家王竑錡先生做讲座
参加人员:团委王左老师 社联:曲家伟老师 国学晨读社社员 成功学协会会员 社联成员及其他前来听讲座的同学
参加人数:300人左右
活动简介;国学晨读社、成功学协会与校团委、校社联合作,举办了这次成功人生讲坛之“感悟国学,感恩博爱”的讲座。首先在主持人简短开场后,邀请团委的王左老师代表学校致辞;接着以热烈掌声请出王老师;王老师开始讲座:讲述个人经历,请“玉琨幼儿园”的孩子们流利地背诵国学经典,播放王老师的采访记录片,王老师讲述自己的国学感悟;最后请现场的同学们提问;主持人总结并送王老师礼物——现场同学的签名祝福;主持人宣布讲座结束。
活动意义:同学从王老师身上深切的感受到国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大,不仅提升对国学的感悟与理解,同时懂得真正躬身实践经典,并在实践中重新体悟经典的重要性。
(九)参与义工协会系列活动
1参与宁养活动
活动时间:08-11-8
活动地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所在地
活动社团:中华义工协会吉大分会 吉林大学国学晨读社
参与人员:义工协会会员 国学晨读社成员 吉大电视台记者
活动主题:关爱癌症患者
活动形式:随同医生到患者家服务并安慰患者
参加人数:20人左右
活动简介;宁养院是李嘉诚基金会捐助的一项活动,旨在帮助那些癌症、贫困、疼痛的患者减轻身心痛苦。首先,乘车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与医生交谈了解情况;随意省钱王患者家中,为患者进行服务
活动意义:旨在实践中,让大学生将目光放在社会中,走出狭隘自我,走出狭小书斋,在实践中体悟国学经典的意义——“孝”,并体味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
活动反馈:同学们深切体会到老人们的内心需求,并反思自己对家里的老人的关心不够,实现了亲情的感召和回归。
2参与同心敬老院活动
活动社团:中华义工协会吉大分会 吉林大学国学晨读社
活动时间:08年11月23日上午
活动地点:长春市同心敬老院
活动形式:探访孤寡老人
活动负责人:张馨文
参加人数: 20
活动简介:
义工协会,晨读社部分成员来到同心敬老院,为老人剪指甲,帮老人端茶倒水,
与孤寡老人谈心。
活动意义: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是人格修养的具体体
现,此次活动不仅对于孤寡老人而言是一次心灵的关照,对于参加其中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次提升品质的体验,一次深入理解生命意义的尝试。
3去孤儿院
活动时间:08-11-29
活动地点:孤儿院
活动社团:中华义工协会吉大分会 吉林大学国学晨读社 吉大电视台
活动主题:关爱孤儿 送去温暖
参加人数:30多人
活动简介:首先,乘车前往孤儿院,给孩子们带去吃的,陪孩子们游戏聊天,教他们写字;接着,与负责孩子们生活的老师聊天,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
活动意义:在实践中体会“悌”的道理,感受给予别人快乐所获得幸福感和自我认同感;通过与孩子们接触,让已经步入成年的我们重新找回了童真单纯的自我,同时体会了孤儿孩子的日常生活,珍惜自己眼前生
---《读国学经典,塑文明形象,当礼仪之师》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塑文明形象,当礼仪之师》。 神州大地,国学经典传承千年。
我们记得一代名相蔺相如,完璧归赵,却不倨功自傲,仍以国事为重,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将军廉颇的不敬,引出一段将相之间“负荆请罪”的礼仪佳话。
我们记得一代圣贤孔子,他游历天下,教学四方,纵然历经千难万险,也依然坚持“不学礼,无以立”的育人之道,以文明礼仪教化后人,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道出了做人的基本道理——文明礼仪,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工具,更是人们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在国学经典的浩瀚大洋里,我们看到了无数以文明礼仪教化后人的词章,它们溅落在历史的长河,激起遥远的绝响!
《弟子规》中写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三字经》中有言:“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管子》有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左传》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荀子有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通过在国学经典的海洋里遨游,我知道了什么是礼仪之邦,什么是做人之理,什么是为师之道。
为师之道,我们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源泉,是教书育人的园丁,更是传承文明的使者,推动社会文明的楷模。为师之道,我们的文明礼仪不仅要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要表现在生活中,表现在无数的细节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我们要塑自身形象,争当礼仪之师。
为师之道,我们首先要传承文明的语言。《增广贤文》说得好,“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向我们打招呼时,一句“你好”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一句“让我来帮助你”让孩子的心中倍感温暖;当学生取得成绩时,一句“祝贺你,要加油啊!”让孩子有了前进的动力;当学生与我们挥手再见时,一句“回头见”让孩子们留恋与老师的相处。我们文明礼貌的语言应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为师之道,我们还要传承文明的行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走廊上,当我们弯腰捡起一张纸片的时候,孩子们会在身后寻找纸屑果皮的痕迹;运动课后,当我们递给孩子一块纸巾时,孩子们会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双手;课堂上,当我们为孩子竖起大拇指时,孩子们会送给我们最纯真的笑脸。生活中,当我们关心他们健康时,他们会把我们当成最亲最近的人。我们文明的行为应如同一首首美妙的乐曲,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为师之道,我们还要传承文明的思想。因为文明的语言和文明的行为背后一定有文明而高尚的思想。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师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要评价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要传承文明,就要有高尚的思想。我们文明的思想应当充盈校园,荡漾在学们的心田。
文明就是高山,礼仪好比大海。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溪流。让我们乘着“畅游书海、品味书香”读书节的文明春风,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扬已之长、补已之短,共塑那高山般伟大的情怀和大海般宽广的修养,争当礼仪之师。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拥抱文明、与文明同行!让校园的礼仪之花永远绽开笑脸!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