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高段学生的朗读能力小学论文

如何有效提高高段学生的朗读能力小学论文,第1张

一、 通过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上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学中更为重要。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要放下架子,放下羞涩,应从自己的情感出发,把自己融入角色中,做一个“变色龙”:一会儿是和蔼可亲的妈妈,一会儿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会儿是凶恶无比的大灰狼,一会儿又是哭哭啼啼的小羔羊……这样以情感人,使孩子如临其境,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才能引起共鸣,孩子们信服老师,也很快就喜欢上了朗读。

范读时,我还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准确地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掌握语速的快慢,体会不同的朗读语气。如语文第一册《自己去吧》一课,我以妈妈的身份自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鸭妈妈的距离。然后我范读:“小河里的水不深,你自己去吧。”让学生抓住“不深”和“自己”这两个重点词语,然后去模仿读,效果很好。第二段的鹰妈妈的话学生自己就能体会,达到了无师自通的效果。

范读有时也起到了教师给学生创境的作用。如语文第二册《两只小狮子》一课,我一边做着懒狮子慢吞吞抬头的动作,一边范读提示语:“狮子抬起头来,慢吞吞地说。”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孩子马上跟着懒洋洋地读起来:“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朗读教学中,通过这样有层次地指导,使孩子们逐渐地学会了怎样去朗读。

二、 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使学生的朗读不再唱读。

低年级学生朗读起来最大的缺点就是唱读,特别是齐读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怎样使低年级的孩子朗读不唱读呢?根据孩子对直观的演示往往比空洞的说教印象更深刻的特点,我用了一个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肢体语言的帮助,即通过教师的表情和手势,让学生掌握朗读时的轻重缓急,从而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如语文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我在指导学生

读最后一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了。”时,我用手做“嘘”的动作,提醒孩子不要影响别人休息。瞬间,孩子们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读着课文,不需老师过多提示,就达到了朗读的效果。朗读时,我还常用手势的高低、快慢来提醒孩子读时的轻重缓急。孩子们对我说:“老师,你真像个指挥家,不是指挥我们唱歌,而是指挥我们朗读。”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孩子们很容易改掉了唱读的毛病,更给朗读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三、 通过师生的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感悟力。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除了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我还通过评读,来提高朗读的感悟力。评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指对朗读的评价,这里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师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把评读分成了几个阶段:刚开始读文时,先让学生评读得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响亮,感情是否饱满;渐渐地,再让学生从句子的语气上评是否读出疑问、高兴、生气的语气等等;当学生具备了理解课文的能力后,再让学生从内容入手(可抓重点词、句、段)来评价读得是否有感情。

再如《两只小狮子》一课,在朗读懒狮子的那句话:“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学生很快体会用骄傲的语气去读。“为什么读出骄傲的语气?”我不失时机地问。有的学生说:“因为懒狮子认为爸爸和妈妈是大王,地位高,所以他就非常骄傲,自己可以什么也不干,所以应该读出骄傲的语气。”这样,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了,也理解了课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朗读的感悟能力越来越高,从而把朗读和阅读紧紧地连在一起,实现了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除了指读、赛读、分角色读、齐读、配乐读、独白等形式外,遇到合适的课文,我还组织小型的诗朗诵,安排好领诵、齐诵,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我经常在教室里搭建表演舞台,让孩子们自信地站在自己的座位或讲台上,告诉他们:“这就是舞台,你们就是最棒的演员,老师是你们的忠心观众,发挥你们最好的水平表演,老师为你们喝彩。”此时的孩子们一个个挺胸抬头,发挥了他们最好的水平。这样的活动,更加树立孩子们朗读的自信心,对朗读也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朗读教学这个平台上,教师们只要走进书本,走进学生,相信带给学生的不只是朗读上的提高,还会有更多更多的收获。

春:冬爷爷走了,春姑娘就悄悄地来到人间,她给大地披上了绿装,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给每一个角落带来了欢声笑语。

嫩绿的小草已经盖满了地面,随着春风吹来,一起一伏,像是在向人们点头。一朵朵花儿含苞怒放,红红的、白白的、黄黄的……像赶趟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蜜蜂在辛勤地采蜜,彩蝶在花间飞舞。

小河里,“哗哗哗”水声清脆悦耳,好像在欢唱春天的来临。小鱼儿在清澈的河水里自由自在游着。两岸的梧桐树,枝条上绽出嫩绿的叶芽,正舒展着矫健的身躯,迎接春天的到来。远处,排列有序的柳树,被嫩芽点缀的柳条,在微风吹动下,轻轻地摇曳,跳起了芭蕾。小燕子也从南边赶来凑“热闹”,“唧唧”地叫着,给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春天,你把花草树木打扮得焕然一新!

春天,你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啊!春天,愿你永远留在我们中间,留在我们的心里,更愿我们的祖国年年春。

夏:春是绿色的温柔,秋是金黄的喜悦,冬是雪白的纯洁,而夏则是浓绿的激情,你可曾仔细地倾听过夏季的“三部曲”呢?

夏季的早晨很有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清凉感,它像个精力充沛的孩童,每天早早地就起床了。它招徕了清凉的晨风,把树叶吹得“沙沙”响;它唤来了耀眼的朝阳,把大地抹成一片嫩黄;它叫来了不知厌烦的知了,给清新的空气谱上了音符;它还按响了汽车的喇叭声、自行车清脆的铃声以及商贩们的吆喝声……噢!这是一幅多么愉快的“夏之晨图”,繁忙而又和谐。从人们微笑的脸上,露出跳动的活力。

夏季的中午是闷热的、狂躁的。知了那不知疲倦的歌声扰得人们心烦意乱,空气中夹杂着丝丝烦躁,而太阳似乎高兴着呢,早晨金黄的银光棒一挥,换成晌午刺眼的光芒,晨风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少了风姑娘,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安分:空气里弥漫着人们体表的汗珠、阳光的高温分子以及街道嘈杂的噪音。不过,夏季是个调皮的娃娃,随时都会发脾气,好不容易盼来一阵凉风,刚把人们紧锁的眉头抚平,一会儿就“黑云压城”,闪电和雷鸣一同嬉戏,把天河的水倒了下来,空气里顿时弥漫着尘土的味道,没能及时反应过来的人们被淋得像落汤鸡。那天河的水可真够大呀!充满夏之激情,唏哩哗啦地尽情倾泻……可没多久,太阳又调皮地露出笑脸。噢!好一幅变化无常的“夏之午图”呀!

夏季的晚上很迷人。黄昏的太阳给大地披上一件红红的大衣,人们已下班回家了,此时正坐在饭桌旁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夜幕拉了下来,星星如同闪烁的宝石挂在黑丝绒般的夜幕上,草丛中,萤火虫在飞来飞去,好似要和星星们媲美。

树脚下,人们一边打着扇子,一边拉起家常,孩子们一边欢笑一边打闹。轻松、愉快的“夏之夜图”就这样展开了……

这就是浓绿的、富有激情的夏之“三部曲”。

秋: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飞掠过山谷离开。

再过一两夜,秋霜在月下布满山谷,然后退回到北面群山那边稍作停留,好让金黄的初秋温柔地抚慰大地。轻微的茴香气息弥漫在天空中。还有金菊的芬芳气味。雾气翻腾,被九月的月色冲破,露出一片蔚蓝色的天空。

秋天,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突然翻脸而露出险恶的颜色,热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潜流着,复苏的草原又泛起点点苍苍的颜色。然而,台风暴雨一闪而过,强烈的气流依然抖动着耀眼的波光。这时,只有北来的候鸟知道这张温暖的床眠,那飞翔的天鹅、鸿雁和野鸭,就像一片阴深的云朵,使这儿显得更苍郁了。

不知道从多久起,仿佛一场紧张的拼搏终于渐渐地透出了分晓,田野从它宽阔的胸膛里透过来一缕悠悠的气息,斜坡上和坝子上有如水一般的清明在散开,四下里的树木和庄稼也开始在微风里摇曳,树叶变得从容而宽余。露水回来了,在清晨和傍晚润湿了田埂,悄悄地挂上田间。露岚也来到了坝子上,静静地浮着,不再回到山谷里去。阳光虽然依旧明亮,却不再痛炙人的脊梁,变得宽怀、清澄,仿佛它终于乏力了,不能蒸融田野了,也就和田野和解了似的;……秋天来了!

扑入车窗的景色,使我生发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触。那碧天的云,蛮荒的山,被秋霜洗黄的野草,俨然像一位饰着金色丽纱的处女,裸露着奶**的胴体,在萧瑟的秋风中婆娑起舞,展现着消魂的倩姿。伫立在山颠的秋阳,宛如一尊威武的战神,抖落血染的战袍,溅在草丛中,渗入山下的小溪,泛着数不清的涟漪,呜咽地向外流淌,从古流到今,从辽远的过去流向那茫茫的未来。

秋,不是常说是金色的吗?的确,她给大自然带来了丰硕的果实,给包括人在内的众多生物赏赐了无数得以延续生命的食粮

冬:萧瑟的风带来了冬天已近的消息,冬天终于在我的期盼中一步步的走近了。

喜欢冬天,喜欢那种穿透灵魂的彻骨的冷。冬天的风也是忧郁的吧。孤独的穿梭在城市的高楼间,乡村的小道上。所经之处,总会留下某种感伤的回忆。风过,心动。冬天的风,语言千变万化,摇动的树叶,瑟瑟发抖的鸡鸭,裹紧衣衫的行人,都是风的语言的传播者。

喜欢记忆风的模样,无形的模样。我想自己是认识风的。初春的风,暮夏的风,寒秋的风,酷冬的风,都在我的脑子里保存着那份美好。喜欢踏着风的脚步去找寻四季的影踪。田野,山间,每一处美丽的地方。四季的风,都各有自己的特色。而我惟独喜欢冬天的风。不仅因为它会咆哮,还因为它有一双可以看透人心灵的眼睛。也是因为冬天的风,喜欢上了冬天的冷。

喜欢冬天那种冷的感觉,也找不出什么理由。或许人有时候总是莫名的,莫名的思考,莫名的做事。我就是很莫名的喜欢冬天的风,所以就很莫名的喜欢冬天。痛苦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置于冷风中,任凭风来吹痛自己的脸颊。快乐的时候也喜欢把自己置于风中,在无人处的风中大喊,希望风能把自己的快乐捎到各处需要快乐的地方。

风是冬天睿智的眼睛。去年的初冬,去圆明园走了一趟。脚下落叶缤纷,而我却无心去欣赏那份美丽。心是痛的,为那曾经的岁月。风在高大的树丛中灵活的穿梭,片片吹落那些见证了历史悲剧的古树上的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的忧伤的黄叶。走在园子里,心是痛的。我不知道数年前,风是不是也在那场大火里哭泣过,我只是想,伤感的冬风每年都会来这里一次,是不是也为了那曾经的哀痛?冬天的风是有智慧的。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它都不会耽搁自己的行程。总会很及时在秋天要走的时候,把冬天将至的消息带给我们。在每一处,或沧桑,或快乐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眼睛里闪烁的睿智的光芒。

风是冬天行走的眼睛。站在风的凛冽的呼啸声中,感受着冬天的气息。总感觉风是有感情的。带着某一种或温暖的,或冷酷的气息。心情好的时候,它会温柔,心情不好的时候,它会暴躁。而我,却是喜欢它的这个脾性的。就象一个顽皮的孩童,高兴的时候会歌唱,不开心的时候会撅嘴。而风,冬天的风,我想,是忧伤的吧。要不怎么会经常听到它哭泣的声音呢?树枝在风中剧烈的颤抖,牛羊蜷缩在圈里不肯出来。冬风走过的地方,总会引来敬畏的注视。风的脚步如此的轻盈,踏在我的肩膀上,我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伸手想去抓它,它总会调皮的躲开。

冬天就这样悄悄的走近了。每一年的冬天的初始,总会有一些很莫名的感念。就如今天,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冬日,敲下这样一段关于冬天的文字。希望风能把我对冬天的喜爱带给寒冷的孤独的冬天。希望这个冬天能温暖的寒冷……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多么真诚而细腻的感情。时而挥泪分别,时而握手相逢。互相牵挂,互相惦记,永不忘怀。全诗从每一句来看,都给人以水晶感,清澈明亮。但从整体来读,又使人捉摸不定,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余地。

由于感情打到了最合适的依附体,所以该诗的每一句都可以说是一语双关。这又是该诗最明显的艺术特点之一。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怎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内容摘要:语文就是语言的文化,其核心就是语感,良好语感的形成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本文试图从教师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掌握朗读技巧;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选好朗读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朗读训练;重视朗读后的评议,提高朗读水平四个方面阐述怎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指导 提高 朗读能力

语文就是语言的文化,其核心就是语感,良好语感的形成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如此重要,但我们的朗读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在语文课的具体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呢?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掌握朗读技巧

(一)课前教师要熟读课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要想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课前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课文内容,预先了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容易读破句的地方,明白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境,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解决重音、停顿的问题,如何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及朗读的速度和节奏的问题,怎样通过朗读准确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问题。只有教师在课前预先了解把握了这些问题,在自己事先朗读中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文本做到了心中有数,胸有成“读”,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更美。一篇文章,教师课前至少应读上两三遍,才可能达到心中有数,胸有成“读”,才可能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

(二)读文前先要做好正音工作,指导学生做到正确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朗读好课文首先要做到正确。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必须要做好正音工作,将容易发生错误的字词预先提出,提示难点,事先正音。对容易读破句的地方,先帮助学生把握意图,理解清楚长句子,讲清如何断句等,并指导学生读准确,防止学生在朗读中出现错误。在朗读时要强调心、口、眼一致,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坚持去做,才能逐步使学生做到正确朗读。

(三)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到流利朗读

学生能正确朗读了,这才是朗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应趁热打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流利地朗读。在朗读时要求不断读,不读破句,要连贯地读,不能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要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看到下一个词,迅速地把几个词联系起来,按意群停顿,从而在朗读实践中加大视觉的广度,逐步做到流利地朗读。这一点的落实上,教师领读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一年级初始阶段,每一首儿歌、每一篇短文,教师都应进行领读,让学生反复训练、模仿、揣摩,从而做到流利朗读。

(四)踩实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石,指导学生实现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的较高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我们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如三年级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体会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就必须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音朗读才能表现出来。如“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

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通过对“大”、连续几个“都”以及“所有、干涸、...

干枯、焦渴”等重点词语的重音处理,使学生在朗读中深刻地体会到当时旱灾有多严重,水对于人们是多么重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到文中的小姑娘在得到一罐水时,在自己急需要水时,却无私地把水一次次让给别人。从中深切感受小姑娘那无私广博的爱。一篇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

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处理重音、停顿,

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如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第三自然段结尾部分:“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段话含义深刻,点明了文章中心。为了让学生感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尤其是最后两句。刚开始学生读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

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学生对“颇耐人寻味的”读得较快,我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你们这么快就寻味完了吗?再来!”我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学生接:“颇耐人寻味的。”这一次有一部分学生读出了“耐人寻味”的味道,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体会到。我没有急着进行下一环节,而是继续引导。经过我的反复引读和学生的反复诵读,学生终于能通过朗读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第二自然段中:“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在学生理解了“莞尔一笑”是指微笑,“正是这样”是指女房东养花正是给别人看的,而这是很平常的事,大家都这样做。我问学生:“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学生说应读出平淡的语气。学生读到:“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我感觉学生没有把女房东说话时的微笑以及平淡的语气表现出来。于是我微笑着引读:“她莞尔一笑,说——”学生接:“正是这样!”学生读不到位,我并不着急,而是反复引导,直到学生能准确读出女房东说话时的微笑以及平淡的语气来。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不仅在读文中获得感受,语感也逐步得到了培养,语文素养会不断提高。

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一)注重教师、学生、媒体示范作用,逐步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训练初始阶段最常用的手段应是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犹如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教师的范读,无疑是一种最直接的引导。哪个字要读得轻,哪个字要读得重,哪儿要读得快,哪儿

要读得慢,一经范读,就能渗进学生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对于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有感染力的文章一般都要进行范读,并要求学生反复模仿诵读。正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如六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少年》,这是一首赞美和歌颂祖国的诗,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学习这首诗,重在朗读。教师如果有朗读方面的特长,就应该用铿锵、悠远、充满激情的语调范读,如结尾一小节是全诗的总结,一定要读出气势,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例如:

“听,芦笙和唢呐一齐吹响, ...

看,乳燕和雏鹰比翼联翩。 .....

五十六朵鲜花竞相开放, ....

装点祖国万里大花园。 .....

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 .....

啊!这就是我的中华! ...

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

如果教师自身朗读的水平有限,也可以发挥多媒体的示范作用,如采用播放录音的方法,组织学生反复地听,并练习轻声朗读。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可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模仿,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除了教师的范读、听录音外,优秀学生的范读也是很好的榜样。当有部分学生朗读技巧较纯熟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承担“小老师”的角色,帮助和带动其他学生练习朗读并逐步掌握朗读技巧。

  感受古典的爱情美

  内容摘要: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已无法回避“爱情”这个词语,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去领悟,去发现这一玫瑰色的最美的乐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

  关键词:古诗 爱情 探讨 情感体验

  近日,听了大众工业学校韦琴老师的一堂内容丰富,教法新颖的探索课。韦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大胆挑战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通过让学生自由探讨有关的爱情诗歌,引导他们面对不同的感情和爱恋,如何去领悟真爱。这也是在学习古代诗词中关于爱情篇章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是否也意味着对于语文二期课改,我们应投入不一样的元素呢?由此我从本篇《迢迢牵牛星》谈起。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读来令人感慨不已,虽然它是个神话故事,可是那何尝不是世间的百态人生呢?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唯一可做的只能用一年来守望一日的相聚。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近在咫尺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牛郎与织女惟有把爱深埋在心底,用无尽的泪水诉说着天上的悲情。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在牛郎与织女的眼中,那浅浅的天河,却要用两人的一生去渡过了。世间还有这样的苍凉么?

  我们一直感动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但是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二人虽然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不离不弃,也正是这样的坚贞感动了王母,打破了神仙和凡人不能相爱的定论,争取到一年一次的相聚。谁能说这样的爱情不具有积极的意义呢?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为追求自由的婚姻而双双殉情,他们的死是对世俗礼仪的抗争,更是对忠贞爱情的捍卫。爱情是生活的多层面反映,对一首诗歌的别样理解,也是让学生不拘泥于爱情本身,而是从中透视社会,更全面的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质,更深刻的理解爱情的价值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探讨。

  翻开开启我国现实主义之先河的《诗经》,其首篇便是一曲爱情咏叹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些诗句极细腻地展示了青年男子追求爱情的心理和为了得到爱情的淳朴可爱的行为。汉乐府《上邪》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青年女子对爱情的誓言为天地所动容。唐时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青年恋人之间至上的爱情境界,不用言语却可以自由沟通。 宋时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都是表达了对爱情的相思之苦。

  当然透过秦观的《鹊桥仙》,可以看出这位士大夫全新的爱情观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一反常人都渴求的耳鬓厮磨,长相厮守的心态。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有诠释不同的爱情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讲述了积极的人生追求。可见,诗人们用他们特殊的方式表达不同的爱情观和对情感不同的理解。

  爱情真是人间的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有的人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的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的人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翻阅爱情经卷,品味爱情百味,就连以豪放坦荡著称的苏东坡居士也有首《江城子》,写尽了伉俪之间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每次品读东坡追忆亡妻的这首词,总是肝肠寸断,潸然泪下。十年后的某夜忽然梦到妻子正在小轩窗前梳妆,此情此景历历在目,可是只能幽明相隔,“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后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她的许多诗词秀丽中而略带几分悲凉,泪水漫溢词头诗尾,《武陵春》就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作。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夜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诈艋舟,载不走许多愁。”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避乱江南而死,到如今,时光流逝,景物依旧,可是亲人早已不在,忆往日夫妻恩爱,想日后孤单凄凉,欲哭无泪,欲语无言,如此心情,怎么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慨呢?尽管作者想寄情双溪春水,以解惆怅,但那满腹忧愁,区区一叶扁舟,怎么能装得下?李清照的伤心泪不同于多情女的相思泪,多情女泪洒为情人,待到相遇之日,还可化悲为喜,了却相思之苦。而李清照是为亡夫流泪,就是等到天荒地老,也不可能再见到丈夫,这番泪水,人世间的相思泪怎么能与之相提并论?可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的爱情篇章,使学生徜徉在情感的历程中,留下一次难忘的爱情体验,并从中到一次人文主义的熏陶,也为解读更复杂的人生打下基础。

  爱情是人间最美妙的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主旋律,离开了爱情,许多文学作品就会黯然失色。对爱情题材的诗歌注意引导学生品读,带领他们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所揭示的爱的真谛。因此,在解读爱情题材的作品时,我们透过情感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刻的人文主义教育,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负着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去引导学生探讨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并使之最终发展健康个性,拥有健康心理,形成健康人格。

  摘 要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励志明德。教师要借鉴传统诵读教学的方法,并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

 国学经典;诵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华文化最好的给养是国学经典,它不但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励志明德、启迪童蒙,指引其终生发展的方向。而国学经典中蕴含着的大量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只有通过亲身诵读才能深刻体会,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的不言之教。把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并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路径和价值诉求的研究中独辟蹊径,才能使国学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绕于耳――听读

 听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校园内,国学声声不绝于耳,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国学经典的感知逐渐由模糊到清晰,通过反复巩固,达到诵读的目的。①学校设立国学经典诵读广播站,内容包括国学经典朗读、赏析及轶闻趣事等;②校园音乐融入国学经典歌曲和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③将配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陶冶学生心灵,点燃学习热情。

  二、溢于眼――默读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环境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校园环境教育理念正是寓教育于无声无息之中,潜移默化,论道而不说教,让学生于举手投足间与古代先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对话。①门口: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 “一分钟课程”,精选国学经典,每天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②院墙:在校园周围院墙上装饰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大理石浮雕;③墙壁:镌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14字校训;④楼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别设置 “中华经典浸润人生”的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精粹长廊、“诗味书香弥漫校园”的书法艺术文化长廊;⑤教室:班级文化板块、在黑板报中开辟国学文化知识专栏;⑥校报:在学校创办的《春华秋实》月刊彩印校报上,开辟国学教育专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学经典知识。

 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学生课间驻足浏览、欣赏,既对五千年的文明有初步的了解,其中涉及的修身、求学、创造等知识又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吟于口――诵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不同的国学课程: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笠翁对韵》,三年级《论语》《孟子》,四年级《大学》《中庸》,五年级《老子》,六年级《史记》《资治通鉴》。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

 1 低年级:故事代讲,熟读成诵

 3~15岁是记忆力的高峰期,对儿童来说,记忆方法至简,无非是诵和背,在这之前唯一要做的就是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来模仿。在每个班安装包括“神奇汉字”“国学故事”“水幕**”等内容的国学资源库,国学经典以动画故事的形式来展现。比如,讲李渔的《笠翁对韵》“卞和三献玉,杨震四知金”时,给孩子们讲一下卞和和杨震的故事;在讲“雄文能徙鳄,艳曲为求凰”时,讲一讲韩愈和司马相如的故事……教师以故事代讲,并且联系实际,学生不讲自通,也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很容易熟读成诵。

 2 中年级:自读自悟,导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语文教学中提出少讲、精讲或不讲,偏重于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重读,能够让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只有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或只对某些词句略加解释,或学生交流,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讲《论语》中“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读这句话,伯夷、叔齐感悟到二人正是因为对过去仇怨的忘却,才能心胸坦荡,而那些心胸狭窄之人,总是记着别人的不是,这样他自己也不得自由。所以,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总是心怀美好,不计前嫌,不怨天,不尤人,这样,不仅自己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怨恨少了,相对的,他人也受你宽容、博大心胸的影响,少生怨恨之情。

 听懂与读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下功夫读懂的、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牢固的,才是真知。

 3 高年级:温故知新,情读成诵

 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通过诵读,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其中的情味和旨趣,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国学知识积累和储备,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已经能够大体读懂《庄子》中《濠梁观鱼》之类的国学经典,此时,要求学生诵读和精思同步进行,要仔细揣摩作品意义,以及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情读成诵,正所谓“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四、归于心――品读

 诵读国学经典,并不是看谁背得多、背得快,而是要使学生的反复诵读和理解感悟活动化、生活化,建立学习的人文环境,形成一种精神气场,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修养。结合下面的活动,力求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上升一个层次:①话国学――国学经典演讲赛。说出你最喜欢的国学经典及喜欢的原因,对学生所掌握内容进行深化;②演国学――国学经典迷你剧表演赛。将国学经典小故事编成通俗易懂的校园剧进行展演,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积累进行完美演绎;③写国学――国学经典辩论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五、动于手――赏读

 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结果,要把外在的、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变为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还要把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变为个体外显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内外转化的关键是惯。因此,学校将“启蒙养正,明理成人”作为办学理念,在学生的习惯培养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高境界――赏读。

 1 寸草报春晖――我感恩

 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百善之先,也是爱心的原点。请在爱的天平上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列举出来,作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如果是,请你加重砝码。

 爱的天平

 父母为我做的事 我为父母做的事

 写着写着,学生惊愕不已,有的学生甚至落了泪,在多数学生的天平上,“父母为我做的事”竟然写满了整张纸却依然没有写完,而“我为父母做的事”却空空如也。学生当场宣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习上、生活上让他们放心,并制作感恩卡,制定感恩计划。随后,开展评选“班级十大孝子”“校园十大孝子”活动,让评选上的孝子在全校师生及家长面前讲一讲自己的“孝事”。家长动情地说:“孩子变了,变文绉了。”孩子们诵中悟,悟中用,真正使“孝”深入校园,深入孩子们的心里。

 2 《弟子规》力行表――我践行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对于经典的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良好情操和行为习惯的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弟子规》,制定实践《弟子规》力行表,让学生把《弟子规》精神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并让学生详细登记,互相交流、监督,共同进步。

 3 座右铭――我能行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会刻骨铭心。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来实现的。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是孩子们在学习《欹器》一文后得到的知识,而“谦受益,满招损”这个道理又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根据欹器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并将自己的座右铭及原因贴在欹器上,放在写字台的旁边用以鞭策自己。

 我们来欣赏一下孩子们的座右铭:

 我的座右铭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班干部,我总是要求同学们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等,但是我自己有时候却做不到,所以,我要以此来监督和鞭策自己,做一名合格的班干部。

 我的座右铭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次考试,我都会名列前茅,因此很是骄傲,也就瞧不起那些学习不如我的同学,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要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在活动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先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博爱尚贤、仁义礼智、诚信和平等美好的品格追求,经过国学经典的审美熏陶,学生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格教化当是经典诵读最大的价值。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国学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校园生活带来一片生机。“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我们将在经典诵读的研究之路上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梁志斌借鉴传统诵读法开展经典阅读[J]文学教育,2011,(16)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情绪一般比较不稳定,带存情境的性质。当某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而减弱或消失,所以它是不断变化着的一时的状态,是比较现象的东西。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它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约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例如,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当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时,是多么的兴奋和喜悦;当祖国受到敌人的蹂躏和侵犯时,会无比的愤怒和激动;当祖国处于危难时刻,又会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情绪。

由于情感常与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则常用于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各种典型情境下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转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就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地达到,它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

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鲁斯的情绪调节模型,在情绪发生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情绪调节,即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

1,情境选择

情境选择指个体对自己将要遭遇的人和事做出回避的或接近的选择,从而对可能产生的情绪作出一定的控制,情境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行为,它往往反映了个体对适当环境的一个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当个体已处于某种情绪诱发的情境中,对情境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之后,是指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即使对情绪做出一定修改,仍然可能对情绪进行调节

2情境修正

情境修正是通过改变和修正诱发情绪的情境的某一个方面和特点,而使情绪发生改变的努力和策略例如,面对一个吵架的邻居,可以有三种解决方法:离开,忍受和制止假如采取制止的方式,前去要求减弱噪音,就是情境修正的调节策略情境的选择和情境的修正需要个体去改变所处的环境然而,在不改变情境的前提下,调节情绪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每种情境也存在着不同的方面,并具有不同的意义,这样个体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注意和认识来改变情绪的产生过程

3,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通过转移注意和有选择地注意,对同一情境中的多方面进行注意上的调配,例如仅注意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就是对注意的调配分心是将注意集中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将注意从目前的情境中转移开专心是对情境中的某一方面长时间地集中注意,这时候个体可以创造一种自我维持的状态,如情绪专注是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体验和这些情绪的结果上

4认知改变

认知调节是通过改变认识而进行的情绪调节的努力情绪的产生需要个体对知觉到的情境赋予意义,并评估自己应付和管理该情境的能力每一种情境元素都可以有多种意义,存在多种认识,对不同意义的确定和选择,可以改变情绪产生的过程从而调节情绪从情境的选择到认知改变,反映情绪调节所产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不断深入

5反应调整

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等施加影响,表现为降低或增强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如果别人踩了你的脚,他没有表示歉意,尽管你很生气,但你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属于降低性的反应调整如果你的情绪被一个热烈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场合所激起,增强了你的热情,这就是增强性的反应调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