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

《庄子》二则,第1张

21  《庄子》二则

一、目标瞭望台

1反复诵读选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与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课文中大鹏的形象。

3欣赏《庄子》作品中雄奇瑰丽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

二、微课直播间

    背景资料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新知积累

1.生难字

鲲(kūn)    徙(xǐ)    抟(tuán)    南冥(mínɡ)

濠(háo)梁  鲦(tiáo)鱼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其正色邪:“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3词语释义

怒而飞: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鹏将徙于南冥也:迁移。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如何,怎么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是这样)

请循其本:追溯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已经

4古今异义

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高山湖泊名。)

亦若是则已矣(古义:这样;今义:动词,表判断。)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5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

其名为鲲:它的。

其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

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是鱼之乐也:的。

之    子之不知鱼之乐:结构助词。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代“鱼之乐”。

    6词性活用

    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名作形,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名作形,天然的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文本研习

目标1: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内容。

    1结合书下注释,译读课文,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

思路点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可以增加积累,增强语感,理解大意。弄清楚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从而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理解突破《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出北冥之鱼由  到    的变化:气象之宏,令人瞠目。第二层,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                        。第三层,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一种          的感慨。

2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思路点拨回答这个问题,除了感悟文本外,还需要理解庄子的思想——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把庄子的思想与“鱼儿的快乐”结合起来,就能明白作者的观点。

理解突破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      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的内心本来就是          ,他是站在      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说说巧妙在哪里?)

目标2:理解文章中大鹏的形象。

    3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思路点拨仔细阅读文中描写大鹏形状、脊背、双翅、活动范围等语句,结合常见的表现手法,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大鹏的。大鹏的特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理解突破作者运用        的手法描写大鹏,“                    ”言其形,“                    ”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可以感知大鹏

                      的形象。“去以六月息者也”可以看出大鹏          的特点。

(庄子是如何塑造鲲鹏这一形象的?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目标3:欣赏《庄子》作品中雄奇瑰丽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

4请说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的表达效果。

思路点拨分析一句话的表达效果,即赏析这句话,需要找准赏析的角度。我们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概括作者所写内容,感受大鹏的形象。

理解突破这句话运用了          (表现手法),描写了大鹏                的形象,意境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北冥有鱼》的艺术特色。)

5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点。请结合《北冥有鱼》具体分析。

思路点拨《庄子》的特点之一就是想象,《北冥有鱼》一课充分体现这一写作特点。诵读时,可以运用形象思维,想象庄子笔下描绘的雄奇瑰丽的浪漫景象。

理解突破《北冥有鱼》一文中,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前三句中,“                  ”反复出现,极力渲染鲲鹏之硕大无比;其后又引用《齐谐》,使用两个极度夸张的数字,展现大鹏“            ”的磅礴气势;最后又以人之视天来想象          ,意境开阔邈远。

(谈谈《北冥有鱼》中想象的理解。)

6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依据各是什么?

思路点拨辩论时,辩论的双方总会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有理有据地来说服对方。细读文本中的对话并翻译,找出论题、论点和论据就可以回答问题。

理解突破庄子和惠子论辩的话题是:                  。庄子的观点是:“ 

              ”,他的依据是:                                              ;惠子的观点是:                ,他的依据是:“                              ”。

(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重难点归纳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课时综述

《北冥有鱼》一文,作者借助大鹏乘风翱翔,雾气、尘埃等漂浮的现象,说明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的;而人的精神,是应该绝对自由的,表达了作者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三、文段训练场

阅读《北冥有鱼》,完成1-3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吹拂)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写鲲变化为鹏的不凡过程,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目的要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

C在庄子看来,即使是腾飞高空的大鹏,也仍然“有所恃”,算不上“逍遥游”。

D本文的核心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松自如。

参考答案:

文本研习

1鲲  鹏  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天地苍茫

2愉悦  快乐  自我

3夸张  不知其几千里也  若垂天之云  硕大无比、力大无穷  善借长风

4丰富雄奇的想象  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  雄奇开阔

5不知其几千里也  徙于南冥  鹏之视下

6论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庄子观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依据一: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依据二: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依据: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文本训练场

1A(“怒而飞”中的“怒”,应为“奋起,用力鼓动翅膀”。)

2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3D(就选文看,作者的核心思想是:世间万物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的,是“有所恃”的)

打开《庄子》看,比比皆是啊,第一篇逍遥游,开篇就是著名的鲲鹏的故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么超常的想象力,难道还不是浪漫主义吗?浪漫主义大师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直接化用了这个典故。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相同之处:他们同为浪漫主义文学,基本上处于相同的时代;同样接受过中原文化的影响;都有着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都崇尚人格美的倾向;

 不同之处: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善于自我安顿,他的作品始终葆有平民分子的强烈愤世精神,庄子是消极的浪漫主义风格;

 而屈原身出贵族,他的作品始终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屈原是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与《离骚》浪漫主义之异同

在中国文学史上 ,自古《庄》、《骚》齐名。它们一作为先秦时期独具风格的散文 ,一作为我国古代最宏大的抒情诗 ,俱以想象瑰丽宏伟、文彩斑斓多姿而成为彪炳千古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 ,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长期以来 ,《庄》、《骚》之所以一直为人们相提并论 ,是由于作为浪漫主义作品 ,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首先表现在它们都表现出一种奇幻超绝的非凡想象力。在《离骚》中 ,诗人驰骋想象 ,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各种自然现象 ,给我们构造出五彩缤纷、惊心动魄的艺术形象 ,编织出异彩纷呈、变化莫测的幻想境界。“他把宇宙中的森罗万象都看成是生命的存在 ,而且都可以用来替他服务。他把风、雨、电、云、月作为他的侍从、御者、卫士 ,使凤凰和龙替他拉车子 ,让他在天空中驰骋。他忽而飞到了天国的门前 ,忽而攀上世界的屋顶 ,忽而跑到了西极的海边……”。<1> (P4-5)比如在诗人神游的一段描写中 ,诗人“朝发韧于苍梧” ,夕“至于县圃” ;“前望舒使先驱” ,“后飞廉使奔属” ;“令凤鸟飞腾” ,“帅云霓而来御”。叩“天阍”、见“宓妃”、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 ,境界迷离 ,场面宏伟壮阔 ,有力地表现出诗人为了理想上下求索的精神。在《庄子》中 ,作者为了表达他的哲学观点、人生理想 ,同样以其神奇的想象力创造出波诡云谲、姿态万千的艺术形象 ,编织出许多令人神往的奇崛惊绝的理想境界。诸如“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鸟 ,“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2 > (《徐无鬼》) “吸风饮露 ,乘云气 ,御飞龙”的藐姑射神人<2 > (《逍遥游》) ,“肩高于顶 ,会撮指天”的畸人 ,“运斤成风”而斫鼻的匠石 ,以及那“无待”、“无穷”的逍遥 ,“无何有之乡”、“庄周化蝶”等幻想境界<2 > (《齐物论》) ,都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李白说庄子“吐峥嵘之高论 ,开浩荡之奇言”<3 > (卷三《大鹏鸟赋》) ,高似孙称其文“荒怪诡诞 ,狂肆虚缈” ,都是对《庄子》超绝想象力的肯定和赞誉。其次 ,在《庄》、《骚》中都显示出一种不屈于世俗的独立不群的人格和为了理想而斗争的浪漫主义精神 ,并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怨恨之情。在《离骚》中 ,诗人“揽木根以结艹臣 兮 ,贯薛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 ,索胡绳之纟丽纟丽”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兮”。诗人的品德是多么的高洁 ,他那高大峻洁的形象已远远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在《离骚》中 ,又自始至终贯穿着诗人改造现实、追求理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深沉的感情。他“哀民生之多艰” ,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 ,指出他们蝇营狗苟 ,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绝境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他怨恨楚王昏庸不辨忠邪 ,指责楚王的反复无常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谗而 文丨贝丨 怒”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遁悔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他忠于理想 ,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 ,决不变志从俗 ,虽九死而不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岂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这些充满感情的词句都表明了诗人热烈追求理想并为之不懈斗争的精神 ,显示了其忠贞自守的品格。同屈原一样 ,庄子对当时“昏上乱相”的黑暗现实和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法制度也表现出强烈的愤恨 ,他揭露当时的社会是“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诸侯之门 ,而仁义存焉”<2 > (《月去箧》) ,深刻地揭示出统治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他以“无所处”的“鲋鱼”忿然呼号求救的形象来揭示人民的不幸和苦难 ,<2 > (《外物》) 以“触蛮相争”的故事来表达对统治阶级为争夺土地和人口展开的兼并战争的极度愤慨和蔑视。<2 > (《则阳》) 他提出了“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来对抗黑暗的社会 ,追求理想的人生 ,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解放 ,<2 > (《马蹄》)仰慕“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辨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的绝对自由 ,以及作为这种自由体现者的“至人”、“真人”、“神人”。<2 > (《逍遥游》) 他蔑视权贵 ,鄙弃世俗 ,宁做泥中曳尾的活鱼 ,也不肯“为国者所羁” ,作庙堂上留骨的神龟。<2 > (《秋水》) 宋代学者叶适指出 : 庄子“不得志于当时 ,而放意于言 ,湛浊一世而思以寄之 ,是以至此。其怨愤之切 ,所以异于屈原者鲜矣”<4> (之六《庄子》) 。此言正是指出了《庄》、《骚》在感情“怨愤”上的共同点。另外 ,《庄》、《骚》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离骚》中 ,诗人广泛运用比兴手法来抒情言志 ,如用兰蕙等香草来比贤才 ,以萧艾等比小人 ,以美女自比 ,以婚约比君臣遇合 ,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而《庄子》也经常采用比喻等手法来表现作者的观点及理想 ,《庄子》的比喻奇巧新颖 ,且多用博喻、排喻 ,喻中说喻 ,喻后出喻 ,给人以变化多端、魅力无穷的感觉。《庄》、《骚》在上述方面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由于它们同出于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文化 ,楚文化所表现出的自由的想象力和热情浪漫的精神孕育滋养了它们。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文化系统具有不同于北方中原文化的某些特点 ,曾被中原人称作是“荆蛮”、“南蛮”的楚国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中原地区 ,但在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却比中原地区远为浓厚地保存了原始氏族社会的许多传统 ,而不象中原那样经过严格的“礼”的教化。《汉书·地理志》上说荆楚巫风炽盛 ,“信巫鬼 ,重*祀” ,当地祀神以祈祷未来 ,求神保护地区的安全。他们设想鬼和人一样 ,有欢乐 ,有哀怒。在这一点上 ,颇似希腊神话。正是楚文化所表现出的这种较中厚文化更多的原始活力和自由想象、激越的感情孕育了屈原热情浪漫的精神 ,使《离骚》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庄子略早于屈原 ,宋国人 ,宋地处中原各国与南方的楚国交界处 ,因而受荆楚其文化影响十分明显 ,其为文处处是“荒唐谲怪之词” ,同“诡异之辞”、“谲怪之谈”的屈赋一样 ,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二但是 ,《庄》、《骚》又有很大的差异。首先 ,构成它们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不同。屈原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 ,因而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楚国独立富强 ,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 ,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不外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这种“美政”理想诗人在《离骚》中曾一再表明。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 ,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 ,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主张“举贤而授能” ,“循绳墨而不颇”。为了实现“美政”理想 ,他耗尽心血培养人才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衡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立矣时乎吾将刈” ;为了实现“美政”理想 ,他愿为楚王引路 ,为楚国尽忠 ,“乘骐以驰骋兮 ,来吾导夫先路”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为了实现“美政”理想 ,他“上下求索” ,“周流乎天”。当“美政”理想破灭时 ,他便沉渊以没 ,“从彭咸之所居”。可见 ,这个“美政”理想正是《离骚》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 ,它作为屈原浪漫主义精神的核心贯穿于《离骚》之中。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政治理想与屈原完全不同。他反对封建礼法制度 ,对舜尧禹汤文武之道持怀疑批判态度 ,反对任何思想上的“绳墨” ,在《庄子》中 ,那些献身宗法政治的“圣贤”被嘲设为“其尘垢米比糠 ,将犹陶铸尧舜者也”。他的理想不是追求宗法社会的“美政” ,而是要建立一个天籁自然的所谓“至德之世”的社会。这种“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是《庄子》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他那超脱人际关系的是非纠葛 ,消除了一切畛域、差异、烦恼而臻于空旷的“无何有之乡” ,他那游心于自然的“逍遥游”境界 ,实则都是因为找不到现实的“至德之世”而以超现实幻想形式表达了现实的内容 ,与屈原的“美政”理想和为了实现理想的不屈斗争精神比较起来 ,庄子的社会理想确有些消极色彩。而由于庄子对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文化的认识以及他对丑恶事物批判的力量和深刻性又大大超过了屈原 ,因而 ,庄子的那种哀怨感情比起屈原来 ,又更深沉 ,也包含着更为广袤的内容。其次 ,《庄》、《骚》虽因同源于南方文化体系而表现出“荒唐谲怪”的浪漫色彩 ,但它们在思维方式上却有所不同。作为诗人的屈原 ,其思维方式是“诗的掌握方式”。这种“诗的掌握方式”黑格尔解释为“是一种还没有把一般和体现一般的个别具体事物割裂开来的认识 ,……诗把它所掌握的一切都纳入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里 ,这种整体固然内容丰富 ,可以包括范围广阔的情境、人物、动物、事迹、情感和思想 ,但是这些广泛复杂的东西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5> (P2 0 ) 。而作为思想家兼艺术家的庄子却是以“散文的掌握方式”来表达哲学深思的。这种“散文的掌握方式”黑格尔解释为“是把已被人就其普通性认识到的那种内容意蕴 ,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5> (P2 1) 的认识。《庄》、《骚》在“掌握方式”上的区别不但使它们表现出“赋予思想形象”与“富有思想的形象”的差异 ,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它们对神话的接受形式。很明显 ,《庄》、《骚》的浪漫主义都与古代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离骚》中有许多对远古神话传说的大量承袭和运用 ,但他的“神话题材的运用还具有不自觉的性质 ,表现出对巫史文化的直接继承”<6> 。这正是由屈原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庄子》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代神州的影响 ,与屈原不同的是 ,在庄子那里 ,神话大都经过了他的理性的过滤和改造 ,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而成为作者论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的两种浪漫主义的作家及作品有:积极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屈原,其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和《天问》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如庄子,其作品最典型的属《逍遥游》,他还创造有大量的哲理寓言。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即 “忠怨”之情激肠荡魂、求索政治道路的泣鬼惊神、想象奇幻而磅礴宏大,是一篇卓绝古今的宏壮政治抒情诗;在该部长诗里,屈原借“路”的求索所表现的是“美政”和“美质”理想,《离骚》的绝大部分是通过幻想和虚构来实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的。庄子的汪洋恣肆的文章如《逍遥游》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长期以来为后人赞赏不己,即轻灵身心而极富哲理的寓言故事、奇特幻想和非同寻常的对比、含蓄中的诙谐和幽默中的辛辣。在屈庄两者浪漫主义比较中,他们都在理想中“再造生活”、而奇幻想象是屈庄作品如《离骚》和《逍遥游》浪漫主义的一大共同艺术特色,两者都重情和主情。屈原的《离骚》里神奇非凡的神话世界使我们炫神夺目。庄子的《逍遥游》的本质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学说,它关乎人类的生命应处于天地的绝对自由之中,是一种宽广的处世哲学,他那时是对当时战争频繁和社会纷乱的极端不满。屈庄的这些异同的浪漫主义比较结果,在内容和创作方法上,对后世的作家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李白、辛弃疾、吴承恩和蒲松龄及现代的毛泽东就是继承了屈庄的成果。在结论中笔者针对屈庄浪漫主义的合理综合,得出“现实浪漫主义”和“浪漫现实主义”,将现实的丑理想化和将理想的美予以现实化,做到真理在文学中的情与思的探求。

关键词 屈原 庄子 积极 消极 浪漫主义 比较

  我国文化源源流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上古的黄帝编著有《黄帝内经》和《素问》,中古的孔子创造了儒家经典,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的历史。具有更大影响的,当属屈原和庄子。这两位重磅作家,不仅创造了文学体制,而且还以全新式的文学手法抒写内心的理想和政治,将忧国忧民与自我崇高志向相结合,其所创造的思想和体裁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一)浪漫主义概念、特征及种类

  在文艺理论的著作里,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原则指的是依照文艺家的理想和愿望去表现生活,通过充满个性的强烈情感和大胆想象,塑造神奇超凡的艺术创作原则。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强调理想的主观表现,即在理想中“再造生活”,注重神奇形象的超强创造,即现实幻景,追求情思意绪的个性张扬,即重情和主情等。

  在理论上,浪漫主义又可分为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义。凡是抒写进步的革命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浪漫主义。相反的以抒写落后的、反动理想的浪漫主义,是消极的浪漫主义。这两种浪漫主义的作家及作品主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和《天问》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如庄子,其作品最典型的要属《逍遥游》了。此两位作家对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文化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功绩。对此,笔者现就其人、浪漫主义特征和创作方法及影响作一概述。

  二、屈原其人

  屈原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理想、有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他无限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前途,与误国、昏聩的腐朽贵族斗争不息。《史记》载,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其任职期间,楚国的政治和外交都取得一些成就。如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刷新政治,奉命起草“宪令”,为国之富强立法,限制旧贵族权益。他曾东使于齐,主张合纵抗秦,以复失地。由于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才能,特别是他的果于执法精神,招致旧贵族势力的忌恨和反对。他们处心积虑地对屈原横加诬陷,离间屈原与怀王的关系,终致使昏庸的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受排挤,不得再参与重大国事。由于旧贵族势力的顽固和强大,屈原与吴起遭到同样的变法改革失败的命运。

  屈原政治上的失势,使得郑袖和蕲尚等旧贵族集团人物,包围了楚王更加胡作非为,甚至接受秦国的贿赂,公然出卖楚国利益。楚王受秦欺骗,绝交于齐国,楚国孤立,怀王愤于秦国愚弄,两次伐秦,惨遭失败,楚国国势大为消弱。怀王晚年,受旧贵族纵恿,去与秦国讲和,被秦扣留,终死秦国。此一变故,屈原认为实为一桩丧君辱国惨痛无比的事,由此他对劝楚王入秦的祸首子兰等人十分愤恨,终又遭子兰的迫害。子兰唆使上官大夫进谗言于顷襄王,使屈原流放于江南。从此屈原极端困苦,彷徨中往返走了许多路程。就在他渡湘水到达汨罗附近,时值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大军打进楚国,拔郢都,烧楚先王陵墓。这一重大事变,使诗人屈原顿感一切无望,为了表明自己至死不离祖国决心,于顷襄王二十二年,投汨罗自尽。从他的绝命辞《怀沙》中可知,屈原的死是出于自己的理智,不单出于感情激愤。那个黑暗社会同屈原难以相容,国破家亡的现实击破了他的富国强兵之梦,他只有一死表明高洁志向,殉于自己热爱的祖国。

  三、屈原浪漫主义的特征

  屈原浪漫主义属于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等篇中,即:

  (一)、“忠怨”之情激肠荡魂

  《离骚》是屈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卓绝古今的宏壮政治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从篇幅的宏阔特征看,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抒情长诗。屈原的这篇宏巨之作,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雷撼着无以数计的有志之士,是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歌史里最激动人心且独具“永久魅力”诗篇的杰作。

  “楚辞”是屈原创造并完成的一类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其中更富创造性、更能代表“楚辞”的基本特征并对后代文学影响更深广的是以《离骚》和《九歌》所代表的这种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形式,屈原利用这种文学形式在内容方面以抒情主人公为中心,在自叙生平不幸遭遇、抒发怨愤不平感情的同时,揭露社会矛盾,批判腐朽势力,反映黑暗现实的本质。

  《离骚》长诗里充满了屈原的“忠怨”之情与爱国精神。他的这首宏伟规模的长诗,既有诗人蒙怨被疏后的激情爱国,又是以血泪倾诉自己悲愤之歌,颇具幻想性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从而使得全诗感情回环激荡,感情往环激扬,撼人心魂。

  诗人以 “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道夫先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又如“众女嫉余之蛾户,谣涿谓余以善*”,“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有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等为其浪漫色彩引路,运用许多象征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在现实生活经验的实写基础上,置先表明自己的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也就充分表现了该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

  诗人始终以自己的“美政”为理想,在这样的理想遭到黑暗现实的残酷打击时,便使得自己的这一理想无端地成为了幻想。可我们的诗人不甘于此,他要想方设法地借助各种方式表白自己的“忠怨”之心,为的就是合纵抗秦,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面对旧势力的阻挠和打击迫害,诗人构筑了神仙世界的政治远景,于是在他的诗中,便有上天入地的追求,将自己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特点及自己的有理想、有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倾诉于玉帝,以求得再次从政机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故而诗人以浪漫的色彩,尽情倾诉自己的政治感情和理想,也就不惧旧贵族的子兰等奸贼的打击和迫害,以顽强的意志向旧贵族势力开炮,因而奇特的想象、丰富翔实的斗争资料,显示了屈原的万代被百姓瞻仰的现实优势,就是因为他的极深的爱国爱民思想,造就了他浪漫主义色彩的千秋万代,从而自古至今民间有着“端午节”的对屈原高度热枕的纪念,这本源于他的“忠怨”之情激燃了每一代的每一位志士仁人的奋发拼搏精神,使得每一代的每一位志士,喷发出股股激肠荡魂的“忠怨”正气。

  (二)、求索政治道路的泣鬼惊神

  《离骚》长诗的大部分,更体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特征,即主要把炽热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象,将诗人内心世界冲突的苦闷灵魂化为上下求索精神。正因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爱国理想的难以实现形成了尖锐冲突,使得诗人感到苦闷、孤独、愤懑,至而产生强烈的失望,从而使诗人由现实逼入幻境。“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本身是《离骚》比兴象征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离骚》里贯穿始终的一条线和联结各部分材料的结合点:

  “路”既是屈原“存君兴国”的政治道路,也是楚国兴衰成败、发展变化之路,如“乘骐骥以驰骋兮,吾道夫先路”的路;“路”既是古代圣君“既遵道而得路”的治国成功之路和古代暴君“夫唯捷径以窘步”的衰败亡国之路,也是当时楚怀王不能“及前王之踵武”而“路幽归来以险隘”、“恐皇舆之败绩”的错误之路;“路”既是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存君兴国”之路,也是群小“忽驰鹜以追逐”、“背绳墨以追曲”之路,因而是屈原与群小“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道而相安”的矛盾斗争之路;“路”既是屈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一贯正确之路,也是一度产生退缩、逃避情绪时“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之路;“路”既是屈原所追溯的已往所走过的路,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求未来道路的路。

  正因为有了这一条贯穿始终的“路”作为基本线索,故而使诗人自叙生平与楚国社会、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追求美政与揭露黑暗、现实的叙述与幻想的境界等都成了屈原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结合于一机,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在该部长诗里,屈原所表现的是“美政”和“美质”理想。“美政”理想即“耿介纯粹、举贤授能、遵循绳墨、变法图强”等内政主张和联齐抗秦,坚持合纵的外交政策等

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认为,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他感慨:“端午与元旦(解放后改称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2000多年之后,这位被华人世世代代纪念不息的诗坛巨星和历史伟人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蔡靖泉说: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仍然用如此传统和隆重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是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屈原人格范式的当代意义

长江大学文学院孟修祥教授认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武汉大学教授李中华说:“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今人有启迪意义的东西。”他认为,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仍值得今人关注和继承。比如他对民众的关怀和关注,无论是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关注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同情民众所再遭遇的苦难;还有他的法制思想,在其政治主张中,他迫切希望国家能按照法治的轨道前进。再如他主张选贤举能,反对任人唯亲,提出不论人的身份贵贱,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这些政治思想构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体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78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