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浪漫主义的艺术主张”,答好再加分!!!

急求“浪漫主义的艺术主张”,答好再加分!!!,第1张

  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主义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失望与忧郁的“世纪病”,并颂扬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自然观的世界观是什么意思。浪漫主义所谓的自然是针对古典主义而言的。他们认为,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造物的表现;浪漫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古典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浪漫主义强调自由、个性、个体,古典主义强调服从、共性、整体。等等。而这一切从世界观上讲,则体现了对世界对自然的看法。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理性主义认为世界、自然有如一架精致的机器,一个完美的几何模型,世界与自然的运作受可知的规律的支配。而浪漫主义则把自然视为一个未知世界,是神秘的,值得敬畏的,不断演化的

  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用德国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所 浪漫主义文学

  以,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所以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浪漫主义是按照理想中的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感情逻辑去想象和创造艺术世界。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创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主观的愿望。 虽说表现主观情感是各种文学类型共有的特点,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对情感的抒发上,浪漫主义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和现实主义比较一下,可以说在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两者之间有这样的区别,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比如,白居易在《缭绫》中也抒情,"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表现了对织女的同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在陈述事实、对比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景色的描写,却是在激情中的想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尤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

  远离现实

  在理想主义精神的支配下,浪漫主义文学更多地采用了远离现实生活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以富于幻想的方式创造出想象的和虚构的艺术世界。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曾说:浪漫主义艺术"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因此浪漫主义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往往带有幻想的特点,在虚构的特殊的环境中,描写一些具有奇特的超人品格、行为和能力的形象。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了纯洁自由的爱情,可以死而复生;《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能力;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以他的人格、道德,可以感动一切人,可以做到一切事,可以使从不说谎的修女,也为之违反教规。所有这些形象显然不是现实生活种可能有的,而是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希望,富于理想色彩的人物或英雄。正如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最狭义最本质的意义上说,浪漫主义就是人的灵魂的内在世界,他的心灵的隐秘生活。在人的胸部和内心里,潜伏者浪漫主义的秘密源泉。" 为了表现理想和激情,浪漫主义常常以强烈的对比色彩来强化和突现主观倾向。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以美与丑的对比、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反差,表现了作家爱憎分明的情感。

  崇尚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 浪漫主义文学

  及,浪漫主义文学尤为重视自然。这个"自然"既是指那个与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大自然,又是指突现了人之本性的自然。浪漫主义文学所以关注自然,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是因为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的失望。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质欲望的弥漫,而逐渐丧失了。因此,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然人性的歌颂,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从而为欧洲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正如美学家李斯托威尔所说:"自然这块天地,不得不等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方才得到了充分而又细致的发掘。拜伦、雪莱、华兹华斯、歌德,是他们第一次把大海、河流、山峦带进了他们自己的作品。" 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也常常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表现人的自主能力和奋斗精神。以此来塑造理想中的英雄。

  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

  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浪漫主义文学经常使用异常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传奇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形式,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自然奇观和异域风情揉合起来,以表现理想中的世界和人生,呈现出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现实主义创作的冷静刻画和细节真实在浪漫主义作品中是极少见的,即使是写实的场面,浪漫主义也把笔墨用在对奇异新鲜事物的表现上,尽力表现主观感觉和思想感情。

  注重主观感情和理想

  注重主观感情和理想的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根本特点,因此,由于理想的性质与取向不同,浪漫主义也就有了所谓的"积极"和"消极"之分。所谓的积极浪漫主义,是指那种表现了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一致的理想和感情的文学;这种浪漫主义因为有积极进取的特点,它表现的理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并以这种理想来批判一切丑恶的现实。而所谓的消极浪漫主义则是指那种把已经或正在消亡的生活作为理想的文学,这种浪漫主义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把目光投向过去,已经被历史所遗弃的生活成了它的理想的寄寓之所,因此消极浪漫主义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其艺术趣味也因此透露出晦暗甚至病态的气息。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消极浪漫主义就一定是不好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被历史发展所遗弃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并非都是毫无可取的,历史的发展有时候也会以美好事物的丧失作为代价。

  总体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 浪漫主义文学

  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激动人心的特定时期。这个时代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遗迹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处于憧憬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浪漫主义即是这股文学潮流的折射。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替了古典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只限于文学范畴,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化上的反映;它在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过程中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浪潮。同时,它带来了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文学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原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它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希伯来文学,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它包含了更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古典主义主张只能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排斥民间文学;戏剧创作规定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已成为束缚文学发展的桎梏。浪漫主义终于冲破了这道顽固的樊篱,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精神。 (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浪漫主义文学

  (3)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古典主义贬斥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把它看成漆黑一团;浪漫派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但浪漫派并不注重是否反映历史的本质面貌,他们往往只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历史上语焉不详,可以凭作家自由驰骋,因而有时不顾主人公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大仲马的小说就是如此, (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这些人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美来对照社会的丑。他们不仅歌咏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强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糨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费希特的论断是他们遵循的原则:“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浪漫派认为爱情是人最强烈的情感之一,通过爱情一切都生活在其中,因而爱情便成为浪漫派作家竭力表现的对象。他们把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待。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浪漫派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与20世纪文学直接相通。 浪漫主义文学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拜伦首创的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广阔,将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融于一炉。这种新形式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此外,浪漫派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为日后的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开辟了道路。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艺术大师。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把这种对照原则运于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丑角在小说中起着衬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给予后世文学以重大影响。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他们把想象视作“各种才能之母后”,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浪漫色彩由此而生。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忧郁是浪漫派作家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有贵族倾向的作家以此表达不满时代潮流的态度,以勒内为代表的“世纪病”是最集中的表现;资产阶级作家对现实深感失望时,同样流露出忧郁感伤的情绪,也表现出世纪病的症状。

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理之一——辩证法,即在现实中寻找浪漫,在浪漫时不回避现实。

我表述得很抽象,但实际生活中是有很多实例可以说明的。我特别不赞同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对浪漫人生的追求而逃避自己在现实中的责任,不赡养父母,不抚育孩子。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浪漫主义行为我认为并不可取,毕竟我们作为社会人,倘若你不是特立独行到“无我”这一境界,大部分都还是在尘土中浮沉,所以该承担的道义、责任必须完成,这是浪漫的底线。

但是单调乏味的生活似乎也确实让人也觉得呼吸困难。怎么去调剂补充?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浪漫需求。我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为自己找一个独立的空间,不需要很大,把你喜欢的书籍、影片寄存在这里,有你自己的爱好,有你自己的思想存于此便好。只要有闲暇时间,你可以在这属于你自己的地方尽情自由,你能够暂时远离喧嚣、远离那些你可能觉得并不适合你的柴米油盐,享受独处的浪漫。又或者,如果你在意的是两个人的浪漫,那就更加简单,你可以在特殊的日子里制造一些特别的浪漫,一束鲜花、一瓶红酒、一次烛光晚餐都能营造浪漫的气氛。还可以寻到好的季节、好的场景,来一次浪漫旅行。花间一壶酒,月下影成双,岂不妙哉?

总之,生活就在那里,浪漫在你心中,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愉悦而自在地徜徉在岁月长河。

现实生活的人都是脚踏实地,没有好高骛远的想法,或者把任何事情看的那么浪漫的人。为了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孩子,房子,车子整日劳累奔波的人。同样的,这样的人,可以偶尔过一下浪漫的生活,比如说到了周末,把孩子送回他爷爷奶奶身边,两夫妻吃一顿烛光晚餐,过一次只有两个人的二人世界,珍惜那难得的浪漫生活,过后,继续要过为这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操心的现实生活。

浪漫主义与自然是相互交融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它是自我的一面镜子,也是自我表现的对象和手段,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是自然与人类的统一体,它是自我表现的主体形象,也是自然的客体化,是浪漫主义作家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想化的反映,浪漫主义文学是自然的人化,浪漫主义文学是对于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属性的一种反映,浪漫主义文学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审美的认识和审美的表现,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是一种理想的自然,它是浪漫主义作家对于美好的事物的一种向往,浪漫主义文学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超越,它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夏尔·波德莱尔给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运动兴起,浪漫主义思潮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欧美流行,这是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兴起是在很多因素的推动下产生的,最直接的事件是法国大革命的变革,打击了封建势力,启蒙理想也破产,同时工业化的弊病显示了出来,知识分子产生悲观情绪,各种思想使人们产生无依托,无归属感,形成了对现有社会和文化与文明的怀疑,不满和抵触情绪。于是在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下,个性自由和解放,自由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人生和社会理想,自由观念深入人心,催生了思想多元的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其次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分不开。他们的哲学反对启蒙理性,提出唯心主义的原则,突出自我肯定主观作用,关注个人情感,对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抒情性和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浪漫主义运动受自由主义思潮和空想社会主义反文明倾向的影响,受卢梭的“返归自然”理论的影响。

浪漫主义重视主观世界,认为主观精神世界更真实,理想比现实更重要,文学上冲破古典主义束缚,喜欢用夸张的手法和瑰丽的语言,表现对理性的不满和反思,因为理性代表与自然相对的文化与文明,是对人的自然天性的限制,它呼唤人的感性世界的解放和个性自由。这是一次人们对来自文化与文明的异化现象的反抗,具有反文明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美流行,后在不同的国家发展,影响波及亚非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倾向和特点,但是作为文学流派,又有一些共同特征,在这些共同特征中,体现了它的反文明倾向。首先,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在自由精神鼓舞下,张扬个性,塑造了充满扩张欲望的自我,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摆脱传统与文明束缚的强烈个人主义愿望,表现自我成为浪漫主义的首要法则。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形成的超验主义,主张人有超越感性和理性,靠直觉认识真理的能力,人是自由的,人就是上帝。

 一、时间和概念的区别

  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而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它们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提出来

  艾布拉姆斯所说的第一种隐喻是将文学比喻为“镜子”,以突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由此可见,一般的,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巴尔扎克是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的《人间喜剧》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此外,代表作家还有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等等

  和现实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形态,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就已有雏形以表现幻想和感情为基本特征的浪漫精神是文学生成的一个重要源头,所以艾布拉姆斯将这第二种隐喻比喻为照亮人生启迪心智的“灯”,以突出浪漫主义的本质是表现和抒情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代表作家有诗人拜伦和雪莱,他们不仅写下瑰丽的诗篇,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以实际行动和鼓舞人心的作品有力地支持了近代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题材与主题

  “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现实主义的文学观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模仿说”,要求作家在把握生活时,必须对生活现象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强调作家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区表现生活所以现实主义在表象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具有真实性

  但真实性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作家只是记录生活现象,丝毫不介入其中,作家还要有所选择

  与现实主义相反,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并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浪漫主义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也在所不惜,这样,所塑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由以下的诗歌可见分晓: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乐

  将染有树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

  虽忧伤而甜蜜呵,但愿你给予我

  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呵,让我们合一!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拜伦《西风颂》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写出了西风的形象那气势恢宏的诗句,强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风的狂烈、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那句“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更是时时从我们口中传出在这里,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三、写作手法

  现实主义具有写实性,追求再现现实生活的效果,使虚拟的艺术世界像现实生活一样为了追求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和真实感,现实主义特别注重写实白描和细节描写,因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真有其人其事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例子: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故乡》

  鲁迅通过对闰土的外貌做详细的描写,一个卑微的农民形象便跃然纸上不过很明显的,这种对生活再现的效果是经过艺术概括的巴尔扎克也曾说过,要研究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多种原因,寻出隐藏在无数人物、和事件总汇底下的意义着说明,现实主义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写实性,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现实生活材料精心筛选和艺术加工之后的艺术概括的结果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基本创作方法,按照希望的样子来反映生活,富有主观色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

  《西风颂》中,气势豪放,想像奇丽,境界开阔,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比喻奇特,形象鲜明,枯叶的腐朽、狂女的头发、黑色的雨、夜的世界无不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四、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卢卡契指出:“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范畴和标准乃是典型”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典型在希腊文中是模子的意思,意谓典型就像同一个模子可以铸造出许多同样的东西一样,也是通过一个形象反映一类人的特点,可见“模子”这个术语最初的意思是强调形象的概括性和普遍性这就与现实主义是“模仿说”的观点不谋而合

  恩格斯也曾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在东西人物身上所显示的人生或人性的普遍性,是人的社会性,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典型的重要性

  但浪漫主义的人物形象主要是英雄、奇人且看《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这大圣拨转云头,径回东路,霎时按落云头,立在红砖壁下八戒见了欢喜道:“师父,师兄来了!来了!”三藏即与本庄老者同沙僧出门接着,同至舍内把芭蕉扇靠在旁边道:“老官儿,可是这个扇子”老者道:“正是,正是!”唐僧喜道:“贤徒有莫大之功,求此宝贝,甚劳苦了”行者道:“劳苦倒也不说那铁扇仙,你道是谁那厮原来是牛魔王的妻,红孩儿的母,名唤罗刹女,又唤铁扇公主我寻到洞外借扇,他就与我讲起仇隙,把我砍了几剑是我使棒吓他,他就把扇子扇了我一下,飘飘荡荡,直刮到小须弥山幸见灵吉菩萨,送了我一粒定风丹,指与归路,复至翠云山又见罗刹女,罗刹女又使扇子,扇我不动,他就回洞是老孙变作一个 焦栝虫,飞入洞去那厮正讨茶吃,是我又钻在茶沫之下,到他肚里,做起手脚他疼痛难禁,不住口的叫我做叔叔饶命,情愿将扇借与我,我却饶了他,拿将扇来,待过了火焰山,仍送还他”三藏闻言,感谢不尽,师徒们俱拜辞老者

  这里塑造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形象,来解救人们于水火之中

  五、本质特征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现实主义的内涵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因此,“再现”便成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

  艾布拉姆斯说过,“‘表现’是浪漫主义用得最多的术语之一”表现性规定了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使浪漫主义文学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和艺术的表现方式上,都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是与浪漫主义并驾齐驱两大思潮,各有其魅力

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从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

浪漫派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激动人心的特定时期。这个时代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遗迹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处于憧憬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浪漫主义即是这股文学潮流的折射。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替了古典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只限于文学范畴,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化上的反映。

它在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过程中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浪潮。同时,它带来了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

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7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