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古代声乐艺术的发展

欧洲古代声乐艺术的发展,第1张

这个就复杂了。

1、古代希腊的声乐

古希腊是包括音乐在内的欧洲文化艺术的发源地。古希腊音乐对于后世的影响,并不在于某首乐曲的流传,而在于它引导和激发了音乐的发展与繁荣。在古希腊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音乐中,声乐荣幸地在诸形态中占据了头把交椅。虽然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这一成就大多是通过声乐得以展现的。

古希腊的声乐作品主要是合唱,无论何种合唱都只限于齐唱或者是八度重唱。作为一种大胆而复杂的表现手法,他们在男声中加进童声,至于再多的声部则用器乐伴奏的形式来加强。除了合唱(齐唱)外,古希腊悲剧的演出中也出现了独唱,甚至许多独白都是用独唱来表现的,这成为后来歌剧中宣叙调的雏形。

古希腊声乐作品的主流是抒情歌曲,体裁主要为悲歌、颂歌、婚礼歌、祭祀歌、情歌、饮酒歌等。这些声乐作品的体裁与古希腊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相关。声乐首先在宫廷和寺院里兴起,前期的古希腊文化,从本质上讲是贵族文化。作为音乐主要形态的声乐,在当时首先是为贵族服务的。宫廷供养了合唱团,为国家典礼和贵族娱乐用,寺院里也设有合唱团,他们采用被称之为“交替合唱”的轮流演唱方式,为礼拜和其他宗教活动歌唱。古希腊以节庆活动为主要表现场所的声乐演唱,大约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旋律和调式,这就是具有朗诵特点的宣叙调;具有诗歌韵律特点的鲜明的节奏;与爱情、劳动、大自然等有关的丰富流畅的旋律等,这些特色都与古希腊声乐作品的题材有关。

古希腊声乐作品的题材,主要取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取材于神话。

古希腊神话史诗不仅是当时声乐作品的主要题材,而且对欧洲歌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音乐”(music)一词就是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文艺女神缪斯(muse)。古希腊神话认为,音乐起源于神,阿波罗、安非翁、奥菲欧等神和半神,是最早的音乐发明者和演唱者。古希腊人认为音乐是有魔力的,它能治病,净化灵魂,在自然界产生奇迹,也能给人带来幸福或厄运。

(2)取材于诗歌。

在古希腊,音乐和诗歌几乎是同义词,二者息息相通。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在本质上与言语相关,而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言语。古希腊的诗歌是用以吟唱的,诗人和作曲家往往是合二为一的。

2、古代罗马的声乐:

与古希腊的声乐艺术相比,包括声乐在内的罗马音乐几乎没有留下哪怕是差强人意的资料,我们只能透过古罗马的历史及其与声乐相关的其他姊妹艺术或文化的发展,去寻觅这一时期声乐艺术的痕迹。

公元前3世纪,罗马帝国向外扩张,至公元前146年希腊沦为罗马行省。随着希腊和地中海地区的艺术珍藏被掠夺,大批的歌手、乐师被俘虏,“希腊化时代”的音乐与建筑、哲学、宗教仪式、文化商品等一起被输入罗马帝国,并很快取代了意大利本土音乐。这一时期,虽然以铜管乐为主的器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声乐依然是音乐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古罗马的声乐与音乐的其他表现形态一样,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

一方面,声乐成为统治阶层消遣娱乐的工具,另一方面,声乐又在街头巷尾、乡村田野找到了自己赖以扎根和生长的土壤。在古罗马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婚礼歌、饮酒歌、士兵歌等,是社会下层的“保留曲目”。这些歌谣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并对这一时期的抒情诗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中世纪的声乐艺术:

1、早期基督教歌曲:

早期的基督教音乐,就是以合唱为代表的声乐。

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或者说基督教声乐,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甚至对现代的宗教歌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极为密切的渊源。

最早的基督教歌曲起源于犹太教音乐。犹太教音乐用于功能各不相同的圣殿和会堂的各类宗教活动,早期的基督教音乐是从耶路撒冷经小亚细亚向西传播到欧洲,此间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是拜占庭(即伊斯坦布尔)。在中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内,拜占庭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不仅是欧洲最强大政府的所在地,而且是融东西方音乐为一炉的文化中心。拜占庭最优秀和最有特色的声乐典范作品,是根据圣经内容进行诗意发挥的赞美诗,赞美诗是最初的宗教歌曲。

2、圣咏歌曲:

圣咏按内容可分为圣经唱词和非圣经唱词;按演唱方式可分为“交替式”、“启应式”和“直接式”;按音符与歌词音节的关系可分为“音节式圣咏”和“花唱式圣咏”。

圣咏的主要形式有:

(1)、交替圣歌。这是一种数量最多的圣咏形式,风格相当质朴,有的旋律十分优美,实际上是完全独立的歌曲。

(2)、应答圣歌。它是与交替圣歌属于同类的圣咏歌曲,应答圣歌一般是一个短小诗节,在祷文之前由独唱者咏唱、唱诗班重复,独唱者由唱诗班或会众应答。

(3)、阿里路亚。由一个叠歌和一节诗歌组成,然后将叠歌重复。通常的唱法还要加上较为华丽的花唱,在阿里路亚中有大量无歌词的旋律。

3、声乐与早期复调音乐:

古代和最初的教会歌曲都是单声部音乐,中世纪的一大发明就是于9世纪产生的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有两大类:

一类是民间复调音乐,这种复调音乐是民间艺人出自音乐本能自发形成的,而不是从某种音乐理论中演绎出来的。

另一类是学者复调音乐,它继承了民间的自由创作,但更偏重于音乐理论上的探索。

复调音乐的产生,遭遇到维护宗教教义和坚持以往歌曲创作惯例的保守势力的抵制和否定,他们以古代科学的名义,藐视复调音乐。直到14世纪,安廷斯从理论上证实了三度音具有完全和弦的特性后,复调音乐才逐渐为人们接受。

复调音乐的作曲方法被称为“奥尔加农”,原指礼拜歌曲中附加的器乐部分。复调音乐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变位调,即“第斯康特”。12、13世纪间,几乎所有的复调音乐都是宗教音乐。宗教歌曲和世俗歌曲在风格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二者的歌词都是用复调谱写的,需要指出的是,在13世纪末,出现了一种可以看作是当时文化生活缩影的声乐形式,这就是采用复调音乐的经文歌。 经文歌是情歌、舞曲、叠歌和教会赞美诗的组合体。在经文歌里,融入了形形色色的宗教思想和世俗观念。

4、世俗歌曲:

作为中世纪声乐艺术另一大分支的世俗歌曲,在11世纪末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完善,歌曲逐渐冲出宗教寺院和封建城堡的束缚,进入城镇、集市和乡村,世俗歌曲应时而生。

早在11世纪,在一些放荡不羁的僧侣和学生中,最早的世俗歌曲就以手抄本的形式传唱起来。酒、女人和讽刺是歌词的三大主题。歌曲的风格十分犀利,不拘小节,这些早期的世俗歌曲和宗教歌曲之间的旋律分界线还不十分清晰,但是旋律基本上是新创作的,特别是歌曲的内容出现了离经叛道的倾向,歌词的语言也不再是基督教的拉丁文,而是采用了各地的方言。

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一带出现了吟唱世俗歌曲和民间歌谣的行吟诗人,这是一个以职业歌手兼乐手为主的阶层,其中也有贵族甚至君主。在这个身份纷杂而情趣相同的圈子里,很多人通常具有作曲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这些行吟诗人从民间歌曲中吸取营养,丰富和激发创作灵感,有的还能自编自演自唱。由一部分行吟诗人和流浪艺人组成的演出群体,采用了巡回流动演出的方式,到处传唱世俗歌曲。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声乐艺术

1、14世纪法国、意大利的声乐:

14世纪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初期或是文艺复兴前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开始萌芽,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仍然处于宗教歌曲向世俗歌曲转变的渐进过程,但这一进程显然加快了步伐。

2、15世纪英国和勃艮第地区的声乐:

15世纪中叶,在欧洲大陆北部地区的法国勃艮第公爵的势力范围内,歌唱活动十分活跃。勃艮第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小教堂里的歌咏活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欧洲各地的教皇、国王纷纷建立起配有精良音乐设施的小教堂,并以高薪争相聘用著名歌唱家、作曲家为时髦。对此,当时有人评论说,荣誉和金钱的报酬之高,足以刺激天才的产生。勃艮第时期的主要声乐作品,包括弥撒曲、圣母颂歌、经文歌和法语歌词的世俗尚松。

3、宗教改革时期的声乐:

16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对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强烈要求实行宗教改革。德国是这场改革运动的发源地。

4、16世纪民族民间风格的声乐:

16世纪欧洲歌坛出现了一种新趋势,这就是民族民间风格歌曲的兴起。新尚松,也就是歌谣曲,是16世纪法国最具特点和最兴盛的歌曲体裁,这些新尚松的歌词都是法文的,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14世纪的法国尚松相比,16世纪的新尚松有两大显著的特点:一是内容更加具体,形象更加鲜明。二是曲调更加具象,造型更加生动。

四、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的歌剧和其他声乐艺术

1、意大利歌剧:

歌剧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

意大利歌剧,可以分为佛罗伦萨歌剧、罗马歌剧、威尼斯歌剧和那不勒斯歌剧。这些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歌剧,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佛罗伦萨歌剧:

(2)、罗马歌剧:

(3)、威尼斯歌剧:

2、吕利和法国歌剧:

3、珀赛尔和英国歌剧:

4、德国歌剧:

5、康塔塔和清唱剧:

五、 正歌剧时期的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出于意大利语bel canto一词,意为“精美的歌唱”,至于什么才是“精美的歌唱”,美声唱法包括哪些清晰明确的内容,却在很长时期里难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说法。虽然美声唱法是在17世纪初与歌剧一起问世的,但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却整整推后了200多年,只是在19世纪中叶,美声唱法才正式成为一个特定意义的名词,去指代从17世纪起在歌剧舞台上出现的“华彩优美”的声音,美声唱法是一种强调声音华彩优美、具有咏叹性风格、体现高难技巧的发声唱法。

六、18世纪伟大的作曲家及其声乐作品(上)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音乐大师,无论是音乐修养、才华和造诣,还是作品的优秀程度,他们的影响和成就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1、 维瓦尔迪、拉莫和他们的声乐作品:

2、巴赫及其声乐作品:

以《圣约翰受难曲》和《圣马太受难曲》的成就最高。

七、18世纪歌剧的变革

1、18世纪上半叶的喜歌剧:

2、喜歌剧论战:

3、格鲁克歌剧改革:

八、18世纪伟大的作曲家及其声乐作品(下)

   

1、海顿的声乐作品:

海顿的声乐作品创作大致分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在埃斯特哈奇的宫廷中,以歌剧为主;后一时期是在维也纳,以清唱剧为主。

2、莫扎特的声乐作品:

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600多部音乐作品,涉及了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主要成就是歌剧。

在莫扎特的20多部歌剧作品中,最杰出、最具影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与《魔笛》。

3、贝多芬的声乐作品:

贝多芬是继海顿、莫扎特之后,最伟大的作曲家,不同的是,声乐艺术创作不是他的主要领域,贝多芬的声乐作品有一部歌剧《菲岱里奥》、一部声乐套曲、两部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及一些抒情歌曲。

九、19世纪的声乐艺术

从18世纪末起,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潮流,已经初见端倪。而作为一种音乐风格,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大师贝多芬的去世为标志,从19世纪20年代起,古典主义式微,浪漫主义崛起,并很快形成了一种遍及全欧的潮流。

这一时期,在声乐艺术方面代表了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是音乐会歌曲和歌剧。浪漫主义的音乐会歌曲主要是德国艺术歌曲。

1、舒伯特的声乐作品: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最优秀的作品有《纺车旁的马格利特》、《野玫瑰》、《鳟鱼》、《听、听,云雀》、《摇篮曲》、《魔王》、《圣母颂》、《小夜曲》、《谁是希尔维亚》、《流浪者之歌》、《致音乐》、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等。

2、舒曼的声乐作品:

舒曼作为仅次于舒伯特的浪漫主义歌曲作家,在音乐才华、创作手法、作品风格等方面,都与舒伯特有许多相似之处。舒曼是一位具有强烈创作欲望和无穷创作灵感的作曲家,他对生活的感悟是敏锐而独到的。他的艺术歌曲大多数以爱情为题材,他最著名也是最受欢迎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是根据海涅的长诗《悲剧——抒情插曲》写成的。另外一部声乐套曲是《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3、勃拉姆斯的声乐作品:

他的声乐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直接继承了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在歌曲这一短小的艺术形式里面,表现出极完美的技巧和极丰富的情感,歌唱部分和钢琴部分结合的十分完美;(2)热爱民族文化,他的作品和德奥社会生活及民间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3)他是公认的最后一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他把自己看作是伟大传统的捍卫者;(4)他的歌曲着重抒发个人的情感,以描绘纤细、敏感、复杂、内省的情绪见长,具有室内乐的鲜明特征。

4、合唱艺术:

19世纪,合唱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而活跃的时期。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巨大影响和席卷全欧的中产阶级革命的强烈冲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率先举办了音乐节,音乐节不仅成为欧洲大革命的副产品,而且越办规模越大,加上平民百姓为欢庆革命胜利经常举办的各类音乐文化活动,使合唱艺术迅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合唱艺术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了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其次,音乐节的领导者、组织者往往是著名的作曲家。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柏辽兹、斯美塔那等,都在音乐节上亲自指挥过合唱。再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阶层有了比过去相对多的时间,可以自由地去参加他们所喜欢的音乐活动。最后,教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也是合唱艺术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以弥撒曲和安魂曲为主的教堂合唱音乐,到19世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教堂合唱,它的思想主题和音乐基调都体现了宗教色彩,是为教堂仪典服务的,但在音乐创作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另一类是以教堂合唱的形式创作、但具有非宗教特色的合唱曲。

十、19世纪的歌剧

随着意大利正歌剧的衰亡,19世纪欧洲的歌剧开始进入大歌剧和喜歌剧的时代。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韦伯和德国浪漫主义歌剧:

2、罗西尼及其歌剧作品:

在罗西尼的歌剧中,最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六部:《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灰姑娘》、《贼鹊》、《塞米拉德米》和《威廉·退尔》。

3、唐尼采蒂、贝利尼和意大利歌剧:

罗西尼的直接继承者是唐尼采蒂和贝利尼。在罗西尼和威尔第之间,这两位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建起了一座过渡与连接的桥梁。

唐尼采蒂是一位高产作曲家,共写有70多部歌剧、100多首歌曲以及一些器乐曲。他的歌剧体裁多样,风格不一,成就也不等。著名的有正歌剧《路克雷齐亚·波尔吉》、《拉美莫尔的露契亚》,喜歌剧《爱的甘醇》等。

贝利尼在其短暂的一生共写有11部歌剧,其中以《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最为出色。

贝利尼的音乐风格以浪漫抒情为主,旋律十分优美洗炼,表情丰富,善于表达温柔、哀伤的情感,有小夜曲的意境和韵味。同时,他能出色地创造出有爱国激情和英雄气概的群众合唱与进行曲,他的这类爱国歌曲已经被意大利人民传唱至今。

4、梅耶贝尔和法国大歌剧:

梅耶贝尔是19世纪法国式大歌剧的创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歌剧作品有《恶魔罗贝尔》、《新教徒》、《预言者》和《非洲女郎》。

5、格林卡和俄国民族歌剧及声乐作品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古老民间歌曲的宝藏,俄罗斯的歌谣具有音域较窄、主题较短的独特风格。大多数既可以演唱,也可以作为舞蹈歌曲,还是一些小型戏剧的唱段。俄罗斯最早的歌曲以宗教歌曲为主,不过这类歌曲与民歌十分接近。俄罗斯人具有天赋的乐感,盛产极其低沉的男低音,这些都为宗教合唱歌曲增添了与欧洲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特色。俄罗斯世俗歌曲的历史要短的多,直到

17世纪末的彼得大帝时期,才在音乐生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十二、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声乐教育

1、19世纪至20世纪初声乐教育的基本模式

19世纪欧洲声乐教育大致有三种模式,即模拟教学法、教材教学法、器官教学法。

2、兰佩蒂学派

3、加西亚学派

4、其他的歌唱理论和歌唱方法

(A)“关闭唱法”和“面罩唱法”

(B)马凯西及其声乐教学

十三、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叶的声乐艺术

19世纪末,浪漫主义音乐作为一种潮流走到了它的尽头。在世纪之交,受现代哲学、自然科学、艺术美学中激进观念的影响,在音乐理论和实践中,出现了诸如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现代音乐流派。欧洲传统的音乐概念受到了挑战,欧洲音乐乃至世界音乐进入了各显其能、各领风骚的实验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叶欧洲音乐的这一总体趋势,必然会对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意大利的歌剧作品:

(1)马斯卡尼、列昂卡瓦罗、焦尔达诺和他们的歌剧作品:

彼得罗·马斯卡尼曾先后在凯鲁比尼音乐学院和米兰音乐学院学习,后在一些巡回演出的小歌剧团担任指挥。1889年,马斯卡尼以新创作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参加了一次创作比赛,荣获一等奖。1890年5月,《乡村骑士》在罗马首演,大获成功,这部歌剧的成功使马斯卡尼一举成名。此后他又写了十多部歌剧,但都比《乡村骑士》逊色。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杰出的作曲家是法西斯主义的忠实信徒,他在1935年为迎合墨索里尼创作了歌剧《尼禄》,这使他名声扫地,包括托斯卡尼尼在内的许多正直的音乐家立即与其绝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三个月,他在孤寂中死去。

(2)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

贾克莫·普契尼,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言人,1893年,亲自参与脚本创作的歌剧《曼侬·莱斯特》在都灵上演并大获成功,成为他的成名之作。在这部歌剧中,普契尼初步形成了歌剧创作的基本风格和个性特征,为他进入创作高峰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此间,普契尼寻找了两个最佳的歌剧合作伙伴——脚本作家伊利卡和吉阿科萨。普契尼和他们一起创作了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三部歌剧,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和《蝴蝶夫人》。这三部作品成为普契尼所有作品中成就最大、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并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蝴蝶夫人》在首演中,观众嘘声四起,这部歌剧精品成为普契尼唯一遭到严重失败的歌剧,而在意大利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这部歌剧却受到热烈欢迎,普契尼作为贵宾,出席了巴黎、纽约等大都市的首演。

2、法国的声乐作品:

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于1871年成立了民族音乐协会。在这个协会的推动下,法国交响乐和室内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声乐艺术上取得成就的法国作曲家主要有福雷、德彪西、拉威尔等人。

加布里埃·福雷,他是法国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09年担任法国独立音乐协会的第一任主席,1905年至1920年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院长,并被选为法兰西艺术学院的院士,他是抒情歌曲和室内乐作曲家。他的作品篇幅短小,创作风格严谨洗炼、优美玲珑、明澈亲切、含蓄细腻,具有法国传统的贵族气质,有“法国的舒曼”之称。他一生创作有近百首抒情歌曲。

克劳德·德彪西是同时期法国最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独特创作风格被称之为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作为世纪之交的伟大作曲家,对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声乐作品数量不多,只创作了一部歌剧《佩里亚斯和梅利桑德》。

莫利斯·拉威尔,青年时期曾随福雷等学习音乐,并在巴黎音乐学院求学长达15年。同德彪西一样,拉威尔主要接受了象征派、非学院派和东方音乐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成为纯粹的印象主义音乐的作曲家。他一生共作有两部歌剧,即《西班牙时刻》和《孩子与魔术》。

3、德国、奥地利的声乐作品:

19世纪20世纪之交,德奥声乐艺术的总体倾向是后浪漫主义。理查·施特劳斯是有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和指挥家,1900年后,主要以歌剧创作为主,完成有《贡特拉姆》、《火荒》、《玫瑰骑士》等,由于施特劳斯具有世界声誉,德国纳粹党在未经其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任命他为德国音乐局局长。此后,施特劳斯度过了几年自相矛盾、委曲求全的日子。他和纳粹党保持了既抵制又合作的关系,在此期间创作的几部歌剧均被利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施特劳斯自我流放到瑞士,1947年,他被非正式地恢复了名誉,1948年获准回国,同年去世。

4、俄国、(前)苏联的声乐作品

在声乐领域有所贡献的作曲家主要有拉赫马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普洛科菲耶夫、加吉别科夫等。在19世纪下半叶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时期和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时期,俄罗斯的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拉赫马尼诺夫的主要创作领域是钢琴曲和交响曲,但他的歌剧作品和声乐曲也很有影响。共写有3部独幕歌剧和80多首歌曲,其中大部分是艺术精品,在俄罗斯歌曲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罗斯作曲家,生活经历复杂,创作风格多变,是20世纪较有影响的重要作曲家,也是西方现代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舞剧音乐和器乐曲为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印象主义风格的交响诗《烟火》,带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色彩的舞剧音乐《火鸟》和《春之祭》,新古典主义舞剧音乐《普契涅拉》、《圣诗交响曲》、无调性序列音乐作品《哀歌》、《追思圣歌》等。

普罗科菲耶夫的主要代表作品有4部歌剧:《谢苗·科特科》、《修道院中的订婚礼》、《真正的人》及《战争与和平》。

加吉别科夫是阿塞拜疆民族音乐专家和现代专业音乐艺术的奠基人,亲自创建了阿塞拜疆第一所音乐学校,组织了第一个民族歌剧小组、合唱团、民乐团。他对阿塞拜疆民族音乐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以记谱音乐和即兴演唱相结合为特点的“玛卡姆歌剧”。

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是徐訏。“被文学史称为后期浪漫派代表的作家是徐訏。年代,将一个世纪以连续的十年为阶段进行划分的叫法,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先期定义与世纪划分方法相同,即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首年为年代之首。

作者:(德国)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插图作者:(英国)阿瑟·拉克汉

中文版译者:鲁路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德国作曲家,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瓦格纳前承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启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代表作有《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亲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土德序曲》等。

阿瑟·拉克汉,英国著名插画家,插画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家之。1907年,拉克汉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再版绘制插图一举成名,代表作包括《仲夏夜之梦》、《指环王》以及《彼得·潘》等、

鲁路,1965年生于北京,1995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

理查德·瓦格纳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① 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 Musikdrama)。

② 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③ 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

④ 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崇拜。多年来,瓦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现在他的乐剧中,如《汤豪舍》中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中通过对爱情献身来拯救人类的布仑希尔德和《帕西法尔》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瓦格纳的音乐手法与剧场观念,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各种艺术。尤其是**艺术受到瓦格纳的启发最多。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为瓦格纳的反犹太主义思想以及纳粹的原因,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国内从不上演瓦格纳的作品,不过这些年来稍有松动。

主要作品

仙女(Die Feen 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恋(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济(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首演於1842年)

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1843)

汤豪舍(Tannhäuser,1845)

罗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

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1854)

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

齐格弗里德(Siegfried,1871)

诸神的黄昏(Götterdämmerung,1874)

帕西法尔(Parsifal,1882)

管弦乐改编

格鲁克歌剧《依菲格尼亚在陶里德》序曲 重新配器

C大调交响曲

浮士德序曲

5首魏森东克的歌

1、罗伯特·舒曼: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bai》、《C大调幻想曲》、《童年情景》等。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舒曼狂喜的、热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乐的个人特征。他关注高于他内在自我和灵感的源泉,无论是霍夫曼还是克拉拉。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3、舒伯特: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代表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5、弗朗茨·李斯特:

代表作《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改编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忆》、《诺玛的回忆》及《恶魔罗伯特的回忆》等等。

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个人认为这些不同的流派,只能说是文艺体系中的划分,与历史的关联有,但是绝对不是也不能使历史的分期!

古典主义(法语:Le Classicisme),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古典主义具有三个特征:

(1)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

(2)理性至上(主要表现为以理性克制情欲);

古典主义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唯理主义以笛卡尔(1596-1650)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唯理主义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这种唯理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在古典主义中起了指导作用。因此,古典主义也可称为艺术上的唯理主义。

(3)奉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借古喻今。

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属于唯心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romantique是其形容词,意为浪漫的,“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之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一般定义为关于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不过,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绘画、文学和哲学里)。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在艺术上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依据这个说法,广义的写实主义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在视觉艺术和文学里,现实主义是一个19世纪的一场运动,起源于法国。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与现代主义相对的 必须提到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828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