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凌叔华,泰戈尔夸赞她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民国才女凌叔华,泰戈尔夸赞她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第1张

(本文文字由雅馨原创于美篇,来自网络)

近日阅读收听一些民国风范的文章,凌叔华渐渐在我脑海里立体了起来,说起民国才女,林徽因、陆小曼声名贯耳,冰心也被人熟知。凌叔华和冰心是同学,风流诗人徐志摩一生中有三个半女人,前三个分别是结发妻子张幼仪,情人林徽因,和一生最爱陆小曼,至于那半个,就是红颜知己凌叔华。

提起凌叔华,人们想得更多的是她身上的香艳情事。事实上,凌叔华出身豪门书香官宦之家,才貌双全,气质高雅,令人钦羡。在文人画和文学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是名副其实的大才女,而她的情感经历也被人津津乐道,尤以嘲笑讥讽、八卦好事的居多。拙文也是在看了很多资料后,以女性的角度分析凌叔华的才貌痴情,试图了解她,走近她,并无褒贬立场。

上图为无名氏,网络

一、才

凌叔华1900年出生于北京,父亲是直隶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在妻妾成群的年代,她父亲有六个老婆。她的母亲是四姨太,生了四个女儿,凌叔华排行第三,而在父亲所有的孩子中,她排行第十。“小十”在这个大家庭中与她的母亲一样,恬静、温和、隐忍、不露锋芒、善解人意。其父精于词章、酷爱绘画,喜欢结交文人墨客、丹青画家,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种家庭生活环境,使她从小便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幼年时, 她的老师有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有精通七国语言的一代怪杰辜鸿铭,有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女画家郝漱玉等,自小就打牢了绘画、古典诗词和英文根基。 她是画坛高手,所作的山水花卉曾被波城和印城博物馆购买保存。1968年英国大英艺术协会也曾借出在法国展出的文人画在伦敦展出。

上图为无名氏,网络

她在文学方面更是强大,是民国时期读者们心中的伟大作家, 和苏雪林、冰心、丁玲、冯沅君齐名,并称为中国五大女作家。 她曾被泰戈尔夸赞“比林徽因‘有过之而不及’的才女。”大才子徐志摩也曾称赞她是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她是文学界大文豪们眼中的“生活于梦幻的诗人。”

1924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1925年1月10日,凌叔华发表了奠定她在文坛上的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后》,之后佳作不断见诸于当时的著名刊物。凌叔华的画犹如她的人,许多人评论凌才女时总说她人淡如菊、秀韵天成、温婉如春。凌叔华的文学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剧作。有人赞美她“以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手,调理她需要的文字的分量,将平凡的,甚至有点俗劣的材料,提炼成无瑕的美玉。”

上图为青年凌叔华

她出身名门闺秀,外表看起来斯文、隐忍,实际上她的内心却激荡如火,不仅表现在她惊世骇俗的出轨上,这种潜在的性格或心理在她的作品中也时有呈现。 比如她的成名小说《酒后》中,细腻地描写一位美丽 的内心活动,在丈夫的朋友吃醉酒睡在她家之后,产生了想去吻他的强烈愿望,因为她一直倾慕他的才华与风度,要求丈夫答应她,只要一秒钟就可以了。丈夫先是不能接受,但他是个君子,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最后还是允许妻子去吻醉中的朋友。当她走到这位朋友身边时,在最后一秒她的理智战胜了感情,她失去了吻他的勇气。

凌叔华在作品中的这种大胆狂放是不是现在所说的“闷骚”呢?

上图为陈西滢与凌叔华

二、貌

才女被后人记住,不仅仅靠才,美貌或许占有更重要的分量。 凌叔华的美并不是十分扎眼,不够艳丽,比不上林徽因的清新脱俗,比不上陆小曼的娇俏纯净。她的美是一种秀气温婉、落落大方。她的眼神清澈、沉思、善解人意,同时还有一点迷离、恍惚,呈现出一种梦幻的气质,这对男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加上她出众的才华,显赫的家世,以及本人不争强好胜、温婉大气的性格和气韵,凌叔华是当时 最理想的“国民媳妇” ,当时中国文坛有一句趣话: “嫁君要选梁实秋,娶妻先看凌叔华” 。徐志摩的父亲就把凌叔华看成是最佳儿媳妇的人选。

上图为陆小曼

大家闺秀凌叔华在风华正茂的24岁时,主持了一场规格巨高的大party。泰戈尔访华,很多人都知道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双双迎接,然而接上后到哪里来个欢迎宴呢?中国人习惯的吃吃喝喝太俗,想来想去,party定在凌叔华的书房,凌叔华准备了精美的鲜花饼、杏仁茶招待客人,高雅不俗。泰戈尔来到中国,多人文人在他面前都是谨慎有加、畏畏缩缩,凌叔华却大胆调皮,第一句话就“责难”泰戈尔:“今天我们办的是绘画party,敢问阁下会画画吗?”泰戈尔当即在准备好的扇面上挥毫作画,留下几幅墨宝。凌叔华的热情、大方给泰戈尔留下了极好的印象,那一年林徽因20岁,相比之下,凌叔华更加端庄大方、风情万种,加上是自己的主场,虽然林徽因风华绝代,但那个party上其风头始终超不过凌叔华,泰戈尔夸赞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图为林徽因

三、情

凌叔华是风情万种,又是大胆主动的 。1921年,21岁的凌叔华考进燕京大学。有门功课“新文学”,讲课老师是周家二先生周作人。凌叔华给他写了一封信,“这几年来,我立定主意做一个将来的女作家。我大着胆,请问先生,肯收我作一个学生不?中国女作家也太少了”。多么率真、勇敢而又充满自信的一个妙龄女子!她大胆又有分寸,因此初见文学泰斗泰戈尔也敢放马过去调皮地挑衅。事实证明,这种效果好极了,不得不佩服凌叔华的八面玲珑、长袖善舞。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高情商”吧?

在凌叔华24岁欢迎泰戈尔的party上,她与徐志摩、林徽因都是重要人物,此前林徽因已情定梁思成,徐志摩在失恋之余经常向凌叔华倾诉,两人半年通信六七十封,但是徐志摩从没向凌叔华表露过什么,不是他含蓄,他向来是浓烈 的,而是他对凌叔华确实是一种“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感觉。相信凌叔华是爱徐志摩的,虽然她一生不曾承认,但是她的女儿说她临终前念叨的名字是徐志摩,这个人在她心里藏了六七十年。至于为什么勇敢大胆的凌叔华始终没有向徐志摩表白,估计是怕捅破那层窗户纸连朋友也不好做,也许这也是爱到深处的一种智慧处理方式。

上图为泰戈尔访华图

在那个party上,凌叔华初识陈西滢。 陈西滢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有印象,他就是鲁迅笔下的“丧家的资本金的乏走狗”。 鲁迅骂人的水平太高了,骂陈西滢是走狗,还是丧家的,资本家的,还是乏的。然而掸去历史的烟尘,剔除掉个人恩怨,陈西滢应该以他本身的面貌被我们认知,他是留英博士,当时是北大的教授,一身才艺不输徐志摩。相比于徐志摩的光芒四射,陈西滢学识渊博却内敛沉静,敦厚寡言。

或许凌叔华知道徐志摩这样的大众情人自己无法驾驭,或许觉得徐志摩始终对自己不是爱情,彼时的徐志摩已经狂热地爱上了陆小曼。陈西滢却是一个合适的丈夫人选。当然,那个party上美丽与才情怒放的凌叔华早已映在了陈西滢的心头。那一次party,她清秀的面容、绝佳的口才、纤细的身姿,穿梭于名流之间,简直是倾倒众生,特别是陈西滢。

上图为陈西滢、鲁迅

两人后面的进展却是凌叔华在主动布控,她邀请陈西滢去她那喝茶,他去了,一迈进大宅门,前院,二院,三院,后院,东厢房,西厢房,院套院,屋连屋,门房带路,老妈子迎接,丫鬟通报,才被告知“**在里面”,好比进了一趟大观园。看这凌叔华多么会调情!

这两位才子佳人,都喜爱文学、绘画,都精通外语,陈西滢又是留欧归来的博士,两人自是有很多共同话题。凌叔华是个善解人意,又会调节气氛的高手,再加上她迷离、恍惚、梦幻的气质,这让本就衷情于她的陈西滢情网深陷, 更何况陈西滢那么欣赏她的才华,两个人很快就情投意合。凌叔华的父亲对陈西滢满意至极,很快就为他们操办婚事,用28间房子做陪嫁。因此后面 鲁迅骂陈西滢时还说他“娶了有钱的女人。

现在看来,凌叔华与陈西滢是闪婚闪恋,这桩婚姻在任何人看来都是那么般配。 凌叔华婚后,和老公过了一段波澜不惊的安静日子。一到1929年,陈西滢应聘去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之后,他们的婚姻有点像晴空万里的长空,开始阴云密布,越积越厚,最后遭遇到了狂风暴雨一样的险情。

上图为陈西滢、凌叔华婚纱照

四、痴

婚后的陈西滢忙于各种事务,再加上他本身沉静木讷的性格,两人之间说的闲话越来越少。他们两人互相独立,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平静如水。作为文人的他们都爱写作,但他们写出的文章未经发表前互相保密,两人各有各的书房,各有各的生活空间。渐渐地,凌叔华在悠然娴雅的生活之余也许会有些许的沉闷乏味。

其实,无论是多么高层次的男女,只要是相爱的,就总有说不完的废话、闲话,哪怕说的话再无聊,也想与ta一直交流。哪怕ta调侃、批评、嗔怪,也能独自品味出丝丝甜蜜。和ta交流心中始终有温情流淌,仿佛少男少女在体验初恋。但是 陈西滢和凌叔华的婚姻生活却出现了可怕的静寂,陈西滢没有觉察,凌叔华心里已暗生空洞,这就是人们时常感叹的那句话吧?婚姻的疲乏经不起岁月的伤。

上图为凌叔华

在凌叔华35岁那一年, 她平静的婚姻生活被一个年轻英国诗人朱利安的到来而打乱。也许很多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一个自己的“生死劫” ,比如花千骨是白子画的生死劫。这位集才情、 与帅气的诗人朱利安当时才27岁,被陈西滢聘到武汉大学任教,签约三年。朱利安很有来头,他的姑姑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他的母亲凡尼莎·贝尔则是一位知名画家,他艺术家的因子也是来自家族遗传。

英俊活泼的朱利安成为陈西滢的部下,凌叔华的同事后,内心浪漫的凌叔华与朱利安因为彼此都喜爱文学、热爱绘画,视艺术为生命,自然交往很多。一来二往,朱利安就狂热地爱上了凌叔华,并且热烈地追求她。 凌叔华更加狂热地痴恋着朱利安,为取悦他开始烫头、化妆。 朱利安一直保持给母亲写长信的习惯,喜欢在信里坦陈生活中的一切,包括他与女人之间的隐私。他爱上聪明、可爱而并不特别美丽的院长夫人之后,就一一告诉了母亲,在给母亲的心中,他充满诗意地写道:“她是我所见过的最迷人的尤物,也是我知道的唯一可能成为您的儿媳妇的女人。”又对母亲说,“她说,过去没有爱过。”后来,还留下一首诗:“只是当时已惘然/我的爱人在她那冰冷的被窝里入睡/窗外的风将窗帘卷起层层波浪/她的脑海里追逐起种种幻影/哪儿才有上天的恩惠,美丽的生活。”里边的“爱人”、“她”就是凌叔华。

上图为朱利安

但是,风流倜傥的朱利安女友实在太多了,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只要提到女朋友,用的都是编号,凌叔华是他的第11个女友,编号是K。很多年后,女作家虹影的小说《K》即以他们之间的三角恋爱为主线,因书中过于渲染了男女情爱之事而被凌叔华的女儿告上法庭,最后以虹影败诉而告终。

在朱利安的持续疯狂追逐之下,外表贤淑实则内心狂野的凌叔华很快成为爱情的俘虏。这两人一个出于猎奇,一个出于寂寞,在情感出轨的路上一路狂奔,他们本人也对这段感情发展的速度之快惊讶不已。

我有个学生结过三次婚,第三任妻子小他二十多岁,每次聚会时同学们都调侃他,表露出些许羡慕,更多的是嘲讽,而他特别真诚、眼含泪花地对我说:“老师,我的每段情都是投入了我的全部!”我相信他的每段情都是完全投入的,因此 我也相信,朱利安与凌叔华也是真心相爱的。尤其是凌叔华,在她青春即将逝去的35岁又一次遇到了一位 的诗人,婚姻的疲倦感被一扫而光,心中燃起熊熊烈火。

上图为凌叔华、陈西滢与同事朋友

凌叔华疯狂痴恋朱利安 ,释放着内心深处火一般的 与浪漫情怀。当她知道朱利安有众多女友、情妇,凌叔华不顾自己名门闺秀、院长夫人的身份,经常身揣老鼠药,以死威胁。爱到这种程度,是有多么疯狂?这和一般的女人一哭二闹三上吊有何区别?或许爱到深处都是一样吧?眼里只有那个爱着的ta,别的一切,荣誉、地位、身份、舆论、脸面、亲情……统统抛诸脑后。 凌叔华多次表示要和朱利安结为正式夫妻,并多次表明自己“找不到回去的路。”这就是说,从情感上她已经找不到回到丈夫身边的路。

从1935年10月,到1937年1月,凌叔华和小她8岁的朱丽安整整进行了长达16月的姐弟恋。 妻子红杏出墙,虽然早就沸沸扬扬,最后知道的才是那个可怜的丈夫。 有一次,凌叔华与朱利安终于被陈西滢抓了现行。陈西滢怕是气的肝胆欲裂,但却表现出真正的君子风范,把那个插足者撵出门之后,压制住满肚子怒火,没做任何声张,只是关好房门,向凌叔华提出三点要求,一,离婚。二,不离婚,分居。三,与朱利安断绝来往。考虑到朱利安的花心与陈西滢的大度,凌叔华选择了三。

上图为中晚年的凌叔华

朱利安被辞退回国,陈西滢要求朱利安永不再见凌叔华。然而朱利安改变回国的路径,在广州逗留,还是等到了前去私会的凌叔华。我们可以谴责朱利安背信弃义,不是正人君子,我们可以鄙视凌叔华的水性杨花、不知廉耻,但也更加证明了这两人是真心相爱的。在错误的时刻遇到对的人是不是错爱呢?爱的对错,或许我们真的不好去评判。

朱利安不仅是浪漫多情的诗人,他身上也洋溢着狂热的爱国主义。回国后的朱利安去西班牙参战,死在了战场,年仅29岁,这一年凌叔华37岁。据说,临终前,朱利安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一生渴望两件事——有个美丽情妇,上战场,我都做到了。”

上图为中晚年的凌叔华1

重回婚姻的凌叔华与陈西滢实际上多年来保持着分居的状态,但对外,他们依然扮演者一对恩爱夫妻。朱利安死后,凌叔华与朱利安的母亲和姑姑长期通信,共同回忆、缅怀朱利安,在朱利安那个伟大的作家姑姑和有名的画家母亲的帮助下,凌叔华的文学、绘画作品的风格都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也逐渐在国外陆续出版、展出,蜚声海外。1946年开始,凌叔华、陈西滢夫妇长期定居欧洲,他们的名声在国内逐渐湮灭。

晚年时,他们的女儿陈小滢问父亲为何没有和母亲离婚,陈西滢幽幽地说,在那个年代,离婚对女人来说是件声名狼藉的事情。 陈西滢虽与凌叔华分居多年,他始终是深爱她的,爱她的才华,她的一切,这是他一辈子唯一的女人。

上图为凌叔华(右)及女儿(左)、外孙女(中)

作者网名雅馨,头条号雅馨说历史,主要说历史上女性的感情。

都是(115)图为(9)泰戈尔(3)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集,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诗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你是人间四月天

——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

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诗歌赏析]: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有学文学的朋友谈到林徽因的诗,说她的诗如其人,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不冷峻,但却温柔,却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读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很容易以为是林徽因写给诗人徐志摩的情诗。林和徐的确是有过许多美丽故事的一对。但从经历、传记中看林徽因,其实还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她在浪漫云游的诗人和脚踏实地的建筑学家之间,选择了后者。多年以后,林对儿子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其实她对徐的感情是看的很清楚的,就是投影在波心的一片云而已。

点评鉴赏

林徽因把林徽因定为作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于她的创作,虽然文学对于林徽因来说,并非主业,著述数量不多,却不为小格局所困,其造诣并不亚于现代文坛的诸多名手,而她作为建筑师的特殊素养和身份,以及颇受追捧的秀外慧中的才女气质,也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多集中于上个世纪的30年代,这时的她正是开始成熟但依然多梦的时期。《你是人间四月天》将林徽因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择精汇编成集,形成纯粹的文学读本,集中体现了林徽因的创作成就和文学才华。

林徽因与梁思成诗歌是林徽因创作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体裁,书中收录了25首诗作,其温润柔美的风格,充分反映了女性细腻、深情的特征,在色彩缤纷的现代诗坛,如一朵“梦期待中的白莲”,典雅端庄、不同凡响。她善于在人与自然的交流中挖掘诗性,以寄托情怀,立意便是高格,而意象运用之娴熟,意境创造之幽长,已是现代诗风中较为出色的了,其中新月诗歌的影响,可见一斑。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情感用排比的`手法一波波袭来,伴以音乐般的明快节奏,使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如果在文人分类中再给林徽因定位,则她首先应该是一位诗人。

徐志摩散文的创作更能明晰地窥视林徽因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所收四篇作品中有两篇是怀念徐志摩的,可见这一题材在林徽因创作及读者心目中的重要。虽然这些文字在表面已是煎熬过后的沉静、理智,但字里行间的感伤及凄婉之情昭然若揭,令人感动。也许徐志摩对她来讲只是一个“朋友”——一个能倾注如此赞誉的特殊“朋友”,但众人却为他们之间勾勒出一幕楚楚动人的情感悲剧,这一空间实在具有太大、太永久的诱惑力,而且确有动人的故事蕴藏其间,引得读者不懈地进行更为生动的、理想化的补充和演绎。这是文坛一段暧昧不清的情感纠葛,为她与徐志摩之间灵魂深处的契合,留下了不解之谜。其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灵缠绵,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答,惟其如此,这一段情缘才具有了朦胧而不确定的意境之美,才让人对林徽因的一段段动人文字咀嚼再三、品味再三。而作品之中关于文学问题的见解,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林徽因的确是一位文学家,她身上有着文人专有的素质和眼光,而非是牵强附会,附庸之举。

小说之于林徽因,与其说体现的是一种创作,不如说更多的是展示了她的一种文学素养。她掌握了小说的真谛和理论,比如她在《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一文中说道:……一个作者,在运用文字的技术学问外,必须是能立在任何生活上面,能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感觉和了解之间,理智上进退有余,情感上横溢奔放,记忆与幻想交错相辅,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笔下才现着活力真诚。

这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创作论述,她对文学的理解是具有理论基础的。然而,她却未能讲出更加精彩动人的故事,她似乎更加注重表现一种细腻的生活情状,因而显得沉着和平淡,但文笔间流露出的语言功底、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和作品中不经意的诗意营造,使她的小说,具备了一定水准和价值,也仅此而已,这并不妨碍林徽因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作家,本书所展示的作品,已经可以说明这一点。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价值还在于的配排和链接,将林徽因家人,友人及所处时代的背景影像,提供给读者,给人一种新颖立体的阅读视角和审美参照,其中她与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中国近代巨擘梁启超及现代诗坛才俊徐志摩等的合影照片十分珍贵,而链接文字又使图书的信息量加大,丰富拓展了书的文化底蕴。

这是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一部文学传记。这部传记以诗的语言、散文笔法,描绘了林徽因早年游学英伦,与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一段恋情,成为文坛千古佳话。她是徐志摩终生热恋着的女人,也正是她的爱造就了作为诗人的徐志摩。然而,她最终成了维新派首领梁启超大公子梁思成的夫人。青年时代,林徽因足迹踏遍欧美,成为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她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她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本书以鲜为人知的资料,详实地记录了林徽因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欣赏价值。

关于本书

本书用优美得文字叙述了林徽因的一生,并收录十余张珍贵照片和数篇诗文,悼文及往来信函,让原本难懂的诗词在当时情景中让人感同身受。通过作者的描述,对那个时代下的文艺工作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书中的林徽因不仅是个有血有肉的女人,也是个有着绝世美颜,有灵性,有感情,有才情,有抱负的一代才女。

核心内容

林徽因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本期解读将从影响她一生的几个关键人物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和那个时代下林徽因对中国文学,教育学,建筑学的贡献来做阐述,使读者全面了解这个民国红颜林徽因和她的一生。

正文

前言

开头,在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你好,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孟斜阳的《林徽因传:时光无言自挽歌》

说起林徽因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懂,知道黄磊的人却很多2000年由黄磊,周迅,刘若英,伊能静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掀起了徐志摩热,人们对那个带着眼镜,留着光溜溜的小分头,穿着一身长袍的青年又爱又恨,那首《再别康桥》,轻轻的你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成了文艺小青年的必背诗句。可是这首诗却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这是徐志摩写剑桥大学生活的,有人说这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林徽因是徐志摩一生挚爱,为了她与发妻离婚,哲学家金岳霖为其终身不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并有那句实力宠妻的话“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这样的林徽因是红颜祸水吗?事实上她是诗人,她那《你是人间四月天》被人们广为流传,她还是教师,中国第一位建筑系女教授,和丈夫成立中共第一个建筑系,她更是个建筑师,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景泰蓝工艺挽救。林徽因有出众的才,倾城的貌,让男人迷恋却充满敬畏,让女人嫉妒却心服口服。李敖这样评价过她——绝代风华,最为贴切。这样的林徽因谁人不爱,不敬,不畏。本书的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介绍了林徽因的一生,读它仿佛你就在他的身边,感受江南水乡的温软,跟着她游历欧洲,又陪她穿梭于战火纷飞,和她一起建设新中国,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思路了解这个诗一样的女人。我们分三个部分来介绍一下本书,第一部分:青葱岁月,第二部分:愿得一心人,白手不相离,第三部分:时光无言自挽歌

第一部分:青葱岁月

这部分主要讲的是林徽因的成长环境,作者通过介绍林徽因出生的地方,介绍了她的祖父、父亲及周围的人,通过这些来反映林徽因的性格形成。林徽因出生在杭州西湖边的青砖大宅内,她是家族中的第一个孩子,长女长孙女,祖父和祖母特别疼爱,养在自己身边,他的祖父做过富贵人家的教书先生,科考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来自己创办私塾,学堂培养人才,还资助青年才俊赴日本留学。他主张子女教育方面不分性别,所以林徽因的姑姑叔叔都是饱学之士,而且林孝恂主张家塾中学习中西方文化,请外教给孩子们上课,在这样的书香门第,林徽因学的一口流利的英文,更自带诗一般的气质。

父亲林长民通外语,善诗文,工书法,两度赴东洋留学,担任过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他交往的都是中日政界名流,与梁启超关系匪浅,是五四运动的先导者。这样一位思想开放,才华超群的父亲把自己的女儿当知己对待,林徽因八岁开始就代替家人与父亲通信,深得父亲的喜爱。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林长民对女儿的爱在这点上提现的淋漓尽致。1920年春。林徽因十六岁,林长民因为工作原因游历欧洲考察西方宪制,她带着女儿出行。林长民是个高明的人生导师,在去欧洲之前就告诉女儿。带她去,第一要观察各个国家,增长见识。第二,体会父亲的胸襟抱负。第三,摆脱家庭琐事,扩大眼光,养成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在那个年代,普通女人上学堂都是一件困难的事。记得去年大火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也是清末民初的年代,周莹有着过人的天赋,也是在一群男人堆里偷听学知识,后来还是她公公力排众议,让他旁听晨会,才有了他最后的成就。那个年代对于女人的要求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相夫教子。无疑林徽因是幸运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六岁的姑娘,因为欧洲远游,见识到了不同于自己国家的人情世故、建筑风貌,她在参观巴黎圣母院,感受这个艺术殿堂的震撼之后萌生了对未来一生理想的朦胧愿望—从事建筑设计。

母亲何雪媛。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不善女红持家,没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在婆家这样的开放环境中,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因为生了三个孩子,夭折两个,更是让婆家人不受待见。后来林长民又娶了第三个妻子。林徽因的母亲就像是被打进冷宫的后妃,怨天尤人,脾气暴躁。和母亲生活在窄小阴暗的小院里,林徽因常常感到悲伤无奈和困惑,一方面她深受父亲喜爱,另一方面,她无法无视母亲的凄惨,这样的环境让她早早独立起来。祖父去世后,父亲忙于政事,十二岁的林徽因,就承担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切事务。

在祖父祖母的羽翼下,林徽因尽情享受各种美好,让她有诗一样的情怀;在父亲的指引下,林徽因抬头望天,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由于母亲的命运影响他早熟,自强,独立的个性。这三个人对林徽因的影响伴随一生。

第二阶段。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本书有六卷,作者用第二三四卷来描写林徽因的三段感情。

第一段感情,徐志摩

当时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来到英国,他就要承受孤单。虽然父亲把他当作知音。可是父亲不能总把她带在身边,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她自己在异国他乡打发时间。十六岁正是做梦的年纪,这个时候徐志摩出现了,同样的国籍,同样的地方口音,总是让人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此时徐志摩二十四岁,他们彼此相见恨晚,那时候徐志摩读的是经济学博士,却因为林徽因,他想做一个诗人。他为林徽因写了一首又一首的情诗,热烈的表达着自己的爱。并且他不顾父母亲及家族的反对,与妻子张幼仪离婚。林徽因却是清醒的,她知道徐志摩是追求自由的人,她是他心中诗里走出来的,一旦落地,这种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并且想起张幼仪,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心中无法逾越的,于是他随父亲回国了,留给他一封信,表明自己的立场。第二年徐志摩也回国了,回国后因为一些工作的原因,两人朝夕相处,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热情只增不减,林徽因却始终以礼相待,并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有了婚约。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邀请徐志摩出席她的中国古代学术报告,徐志摩乘坐的由南京,前往北平的飞机失事,终年三十五岁。林徽因为此写了一片近5000字的悼文并拜托自己的丈夫拾得一片飞机残骸挂在林家客厅里伴随她的一生。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化为红尘一笑,忘却曾经有过的那些伤痛与无奈,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和倾情。

第二段感情梁思成

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建筑师,中央研究院院士,与梁思成是由父亲林长民做主和梁启超共同商定下立下的婚约。初次相识,林徽因十四岁,梁思成十七岁,两位父亲一个倡导维新变法闻名于世,一个立宪派著名人物,都是深褐色,声名显赫的政界名流,见到林徽因的第一眼,梁思成就认定了,他是她一生的幸福,在双方父亲的安排下,两人去美国深造建筑学,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林徽因终究是浪漫的,在婚姻这样漫长而平淡的岁月里,两个人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探讨真实,才是生活没有那么枯燥。美国留学期间,林徽因经历了丧父,梁思成悉心陪伴,帮助他渡过了这一难关。梁林两人互相磨合,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分别顺利完成了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士学位。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在加拿大举行了婚礼,随后蜜月结束后,回到国内工作。林徽因天生丽质,健谈,善于社交,身边常常有很多仰慕者,包括之前的徐志摩,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同学,再到后来的金岳霖和其他人。梁思成的挑战接踵而至,其实他也很苦闷,烦恼,最后他选择相信,林徽因也支持丈夫,放弃文学,主攻建筑。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这段感情,像极了初恋该有的样子,浪漫热情,不顾一切,可林徽因到底是理性的,她和梁思成的感情却是婚姻该有的样子,家世对等,性情相投,有共同爱好,有共同的事业。梁思成的爱是信任,是给予自由,是包容,林徽因的爱是克制,是坦诚,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这是这对夫妻之所以走到最后的主要原因。

第三段感情金岳霖

金岳霖现代中国哲学和逻辑学的开创者和传播者,第一个在中国系统地介绍西方逻辑学,也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融会中国哲学的精神,建立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小小年纪考入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游学欧洲诸国近十年,最后又回到清华大学执教。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著有《知识论》。《论道》《逻辑》。曾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后有金岳霖学术奖。这样一个人。最让人们广为流传的是,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并和林徽因逐林而居。事实上他认识林徽因的时候,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经结婚。两个人相见恨晚。林徽因也很坦诚的对梁思成说。她爱上了金岳霖。梁思成考虑再三对林徽因说真正的爱,唯愿所爱的人得到幸福,你是自由的,如果你跳下来,我将祝你们永远幸福。金岳霖也是因为听到这个话,选择了弃权,以后三人之间毫无芥蒂,终生为友。并开始了他20年的逐林而居的生活。在北京两家人住前院大院,金岳霖住后院小院,除了早饭,中饭,晚饭,都是在梁家吃。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沦陷,梁思成,林徽因和许多知识分子被迫离开北平,之后去了云南昆明,再到后来四川南溪县李庄,金岳霖始终和梁家一个家庭成员一样,直到林徽因离世,金岳霖哭的像个孩子,并在晚年不愿提起林徽因,他说:“所有的话我都要留给她来说。”就连林徽因的儿子,女儿也是金岳霖为自己的亲人为他养老送终。这大概就是爱一个人,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情感。

第三阶段。时光无言自挽歌

在第一,第二阶段作者通过林徽因身边人一些事情,和她的一些交集,侧面的反应林徽因。第三阶段作者则直接来描写林徽因,通过她的诗词、个性、交际、学术研究、爱国情怀等几个方面来讲解。作者收录了林徽因大量的诗词,并讲解每一个诗词的写作环境和意境,使本来比较难懂,抽象的诗词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进而了解林徽因当时的心境。林徽因公开发表的作品有10首诗歌,60个随笔,6篇小说,零星的散文戏剧和文学评论,这些都不是她刻意为之,皆是信手拈来。除了作诗写作,著名的“太太的客厅”也在当时引起轰动,“太太的客厅”就是在梁家的客厅里面逐渐形成的一个文化沙龙,这个文化沙龙吸引了一些留学海归知识界和名流巨子,他们常聚在这里探讨,切磋,琢磨。像巴金、胡适、萧乾、沈从文都是这里的常客。林徽因自然也是这个太太客厅里的女主角。在这里人们畅所欲言。从民间艺术到服装艺术,从田间趣闻到国民文化,抗战胜利后“太太的客厅”迁到了清华大学校园宿舍内,由林徽因无意间发起的这个文化沙龙,群星璀璨,风云际会,总是让后来的人悠然神往。她这种颠覆传统的行为,引起社会上其他人的讨论猜忌。其中,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映射了对太太客厅的不满,林徽因也不做解释。她这种个性,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刺猬,让人不免觉得林徽因是不是很薄情,实际上她的情感丰富细腻,待人真诚,她与梁思成的妹妹梁思庄,还有美国学者费蔚梅,都是最亲密的闺蜜,无话不谈,并对梁思成的外甥女也是疼爱有加,外甥女特别喜欢住在舅妈家,对同父异母的弟弟表现出长姐般温柔关怀,连带弟弟的八位战友同学也热情对待和他们畅所欲言,梁林夫妇还成了这八名航天学员的名誉家长,在这些学员抗战牺牲后,难过痛心,每年的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全家都要在饭桌旁默哀三分钟,来悼念这些抗日烈士,可见林徽因是多情的。这样的林徽因感情细腻,个性率真,浑身充满诗意文化,做起学问来,却毫不含糊。1930年到1945年,她与梁思成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他们每一次野外考察,实际上就像一次艰难探险,战争年代到处都不安稳,普通人最重要的是保命要紧,而林徽因跟男子一样,餐风宿雨,爬梁上柱,对那些古建筑,测量,判定年份,照相,绘图,归档。可见,在她的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内在精神,一种坚韧和执着,自我奉献和牺牲,谁又能把此时林徽因和那个谈论风花雪月,写写诗,调调情的小资女子联系起来。也由于梁林等人的自我牺牲才使我国古建筑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留下了重要的信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林夫妇拒绝日本人的挽留,拒绝美国好友邀请,毅然决然的提着大了三个大箱子,全家南迁到四川李庄,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地方,没有电,用的是菜油灯,物资匮乏,基本生活都已成问题,导致林徽因肺炎严重,高烧不退。这种情况下他们完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初稿,抗战结束后,他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平,医生已无力回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她还在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走访北京周边的景泰蓝作坊,观察参与景泰蓝生产工艺,设计新的图案,挽留了濒临失传的民族特艺,在病的起不了身卧床期间组织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饰纹及花环浮雕部分,从此她再也无力从事她喜欢的事业了。她在北京城改造方案中为了保留北京古城墙和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吴晗据理力争,最终伴随着北京古城墙的浑然倒塌林徽因遗憾离世,终年五十一岁,一个女人活成林徽因的样子该是多么幸运,现在看来既那个时代成就了林徽因也是林徽因诠释了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既有诗人一般的情怀,又有母亲般的柔软,还有战士版的坚韧,更有学者的胸怀,在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在给她的挽联上这样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总结:林徽因五十一年的人生幼年时期既享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宠溺,也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灰暗和无情,使她能温柔似水,也能坚硬如铁;可以感性浪漫,又可以理性分析。少年时期就读于贵族学校,又随父亲远赴欧洲学习观察,才有了她的目光长远和追求的事业。青年时期有三个优秀的男人一直爱慕她尊重她。中年时期又为了自己的事业穷其一生,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她的一生成了传奇的一生,后人为她写传记,整理她的作品出集,到现在又做电视剧做**,网络上各种讲解民国传奇红颜林徽因,可见世人都想成为林徽因。本书中收录了林徽因的许多作品,还有她和父亲的,徐志摩,沈从文,费慰梅等人的往来信函,也有林徽因年表可供读写详尽了解一代才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2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