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725-785年),僧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今湖南零陵人。怀素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 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 -艺术特点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与众多书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如圣母、食鱼、苦笋、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藏真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如小草千字文、圣母帖,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的草书有一种意境美。欣赏他的草书首先就是要把握整体气势,领悟其意境美和朦胧美。怀素的书法主要是线的表现。怀素草书的意境表现出来的朦胧美,除了其勤奋刻苦、高超的驾驭书写能力以外,还与其天分性格有关。怀素的草书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在他的狂草作品中,常常是“唯观神采怀素简介,不见五官”,满纸云烟而不知所云,但是却能感到浓郁的笔墨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艺术享受。
怀素草书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是缠绕回旋,连绵不断。萧衍在《草书状》中描述其书“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反映的是他的书写速度;“……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婉转而起蟠龙”,反映的则是书韵,展现在书写过程中的连绵缠绕的动势。“熟能生巧”、“手为心画”,怀素在挥手之间流露着娴熟的草法技巧。在欣赏他的狂草作品中,欣赏者往往会随着怀素的笔触感受它的艺术魅力。有时又似乎能看见他的痕迹,似在怀素书写现场,亲眼目观。
怀素 -艺术成就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史称“草圣”。怀素与张旭,性格都很疏放率真,不拘小节,尤喜杯中物。据说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怀素简介,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怀素也曾一日九醉,时人常呼之为醉僧。他曾在寺内粉壁长廊数十间,每因酒后小豁胸中之气,便提笔急书于粉墙之上,其势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满壁纵横,又恰似千军万马驰骋沙场。为此,时人又称怀素为“狂”。说怀素之与张旭,是“以狂继颠”。
由于怀素草书精妙绝伦,独树一帜,所以历来为收藏家所珍重。仅宋朝御府所收藏的怀素草书就多达101件。只可惜宋御府收藏的怀素草书大都已毁于兵灾。为纪念怀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中路建有“怀素公园”。公园里有古迹 绿天奄,是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成就 -代表作品
《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律公贴》、《七帖》、《北亭草笔》
董其昌具有清逸古雅、风韵独具的书法特点。
董其昌主要活动于万历时代,这个时代正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席卷全国之时,从李贽的“童心论”到公安三袁的“性灵说”,一反明代前中叶复古主义、拟古主义的僵化的道德观念,强烈反映出人的主体意识的张扬和个性的凸现,是对传统哲学体系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冲击和荡涤。
在这种观念的直接影响下,文学艺术界掀起了浪漫主义的狂飙。在书法界,这种浪漫书风的代表人物有徐渭、王铎等人,他们擅写高堂大轴的竖幅行草大字作品。书风恣肆狂放,直抒胸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时成为风尚。但此时的董其昌却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保守,其书法依旧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不为时风所动,俨然一副传统的卫道士形象。
尽管他与公安派有着相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但于实践上却不像公安派那样反传统,而是努力汲取、发扬传统中最优秀遗产的精髓。他把晋之韵、唐之法、宋之意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临仿和创造有机地融合,在这个文艺思潮激烈澎湃的时代里,他在复古与反复古之间巧妙地构筑着自己的艺术世界,以禅宗的思想超然地完成了自己的艺术理想。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临古和仿古性的,但又绝不以逼肖古人为目的,而是亦古亦新,独具风神。
1、柳公权,作品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2、黄庭坚,作品有:《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3、王羲之,作品有:《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4、陆机,作品有:《平复帖》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5、王献之,作品有:《鸭头丸帖》《淳化阁帖》《中秋帖》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外戚,“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陆机
-王献之
-王羲之
-黄庭坚
-柳公权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非常优美精秀的书法作品,跟着我一起进入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世界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1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2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3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4
古代草书大师十大家
一、张芝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二、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三、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四、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他还书有《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他的名迹《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五、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六、怀素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七、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八、董其昌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九、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拟山园法帖》,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顺治七年(1650)作《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顺治八年(1651)罢官归里,作《兰石图》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顺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岁,谥文安。
王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十、傅山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宋代文人喜欢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他学富五车,积学深厚,又颇具个性,加之书法界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傅山的书法更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倍至,简直是五体投地。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他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
傅山草书的线条和语言上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连绵气息排山倒海,情感比王铎更充沛。他以大草形式写行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北京卢国龙
朱非先生以善作晋唐书名家,时评以其为信古而能力行。后来我有机缘观瞻他更多的作品,相信时评不谬。对于朱非的书法成就,我不能以非专业的立场谬赞一言,只是就大概气象看来,他用晋唐人的书法语言作为自己的语言,指间竟能略无凝滞,所以羡艳之余,不免要怀疑所谓“名教中自有乐地”,不在生活的日用伦常层面,也不在玄学思辨层面,而是发生在书法等艺术中的意境。(《画眉深浅》序)
天台姜寿文
朱非先生是我的书友,自诩为“山阴写字匠”,写欧楷、赵体近六十年。对古人心存敬畏,未敢僭越。为人耿介,不善应酬。一生所好,唯有笔墨耳。多年前,我请寿田弟在书法导报刊登朱老师作品,并撰文《煮字生涯岂为名》,声名鹊起,渐为人知。曾应邀至韩、日及国内各地展示。我在北京工作期间,请朱老师为各地道观撰写匾额、楹联及碑文,并介绍至中国道教学院为博士生授课,多获好评。
绍兴沈定庵
朱非兄与余同邑,同道切磋几五十年。其书深得欧赵三昧,正受直定,如意随心。盛年书名已风靡越中,得其书者,招牌街铺则添荣耀,悬挂厅堂则生光辉,镌勒山崖则壮气象,匾楹禅林则彰空灵。丈轴尺幅,俱可见其师承其功夫其旨趣,可流连可把玩可师法。今睹册页两种,心眼豁然。《十三跋》流畅灵动,章法森严,咀嚼禊帖何其深也;《金缕曲》笔力沉郁,一气贯注,体味张词何其细也。朱君是册,年齿与腕力并进,修持与品藻同增,吾深爱之,乐为序。(《朱非册页两种序》)
河北飞天魔女(王俊霞)
朱非先生的书法有着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雅刚正,不疾不徐,风骨自现。绍兴城的牌匾多出自他手。先生创作的中国黄酒博物馆的《古越龙山碑》楷书更是令业内叹为观止,那八行一百五十一个楷书,端庄严谨,遒劲深厚,字里行间氤氲着玉润金石之味。有人评价,此牌乃先生五十年酿字的结晶。(《挥洒墨趣的真儒》)
绍兴吕山
诚然,朱非素以楷书闻名遐迩,自谓梦逐晋唐,半生临池不辍,唯欧虞是从,不稍旁骛。不知外界诟病其板,犹责其刻板也。今集中《古越龙山碑》、《炉峰禅寺碑》、《永和园记》各篇,沉稳雄强之中,时见妩媚之姿,风格顿异,面目一新,人惊其变化之速,实属情理固然。(《刚柔相济独精神——略评朱非六十后书作《画眉深浅》》)
朱非先生楷书,出入欧赵,无论字法、章法、篇法,深得精髓,以绍兴一城而言,恐无出其右者。
然他痴心不改,依然故我,一撇一捺,一竖一横,毫不苟且。偶有一笔、一字不合意,辄换纸重写。古人言“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则正像是为朱非而言。(《胸中气象笔底风光——观朱非书法展》)
潜江李皓
他的书法作品,大致看去是与启功先生近似的风格:笔墨考究,结体匀称,布局精致,很耐看。苏轼《答谢民师书》:“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美好之物,自有其审美价值,直觉告诉我,朱非先生书法是真正的艺术珍品,是当代书法中的“精金美玉”。
其书法清秀俊逸,简洁儒雅,书卷之气溢于毫端。我所见先生博客中的书法,内容以越中名士如东晋时潘岳、唐宋时贯休、陆游等的作品为主,由此可见朱非先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朱非先生用他的妙笔,传承和发扬着古代文化的精华,他的艺术成就,已经越来越引人注目。(《朱非先生墨宝小识》)
青岛姜寿田
朱非乃绍兴著名书家,绍兴碑匾、亭阁出于其手者多有,而自视平淡,不以名家居,直自号为匠人、酿字者。寄身书艺几十年,等闲市俗名声,更克意于奔竟,故无声名之累,也无市俗之牵,一介书生,通身清气,直以书道寄曲直,亦堪称耿以介以。
作为书圣故地生于斯长于斯的书家,朱非于书法一道无疑有大期许、大敬畏,因而于书他首重古范,而未敢懈怠泛滥,以宗古自许,而不惮贻字匠之讥。对他的书学立场、观念人们自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可月旦藏否,但他对书法的敬畏和宗仰却体现出一个书家的价值担当,此乃可贵也欤。(《煮字生涯岂为名》)
六安毛万宝
朱非是一位很实在的人,做事沉稳、有序,对书法的追求亦以平正为最高境界。这显然是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结果。我们知道,中庸思想非常讲究平正,对险绝、怪异、大开大合都不以为然。在中庸思想看来,只有平正才能达到和谐,维持事物的常态发展。正因为迷恋中庸思想,视平正为书法最高境界,他学欧一学就是数十载。直到50岁那年,他才接受一位好友的建议,停欧学赵,决定用赵孟頫《绝交书》的流动笔法来矫正自己长期学欧而带来的“板”之倾向。而行书,则始终恪守《怀仁集王字圣教序》的规范。如今看来,这些选择,对他来说都是非常正确的,不然,我们也就无从看到他60岁以后所作的那些精彩书法作品,以及所达到的喜人境界:挺拔、矫健而又不乏湿润、和融。(《朱非:用书法点亮人生》)
青州刘祥亮
朱非先生生于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楷书学欧、赵等名家诸体,作品端庄舒朗,涵蕴丰富,功底深厚,技艺超群;行书以二王为宗。小字清秀飘逸,大字刚劲有力。先生可谓是一个人书俱老,楷、行、草皆善的实力派老年书法家。
朱非先生的书法作品潇洒出尘,风流儒雅,线条爽利劲健。整幅作品中散发着清新、浪漫、典雅的文人书卷气息。游刃于传统书法经典之中并能巧妙取舍,善为己用,师古不泥,厚积薄发,终有所成。
细观其笔的使转运行,笔下牵来曳往,气息流荡,血脉充盈,如清风飘拂,微云舒卷,极尽自然之致,看似率意而法度俱在。体势精美,潇洒翩翩,颇有清逸古雅的晋人风韵。(《书香弥漫气纵横—朱非书法浅析》)
郑州刘永合
朱非老师,自幼笃好书法,手追心摹欧体近50载,间或学二王、赵孟頫,及赵之谦北碑和《曹全》《礼器》二隶。品读朱非老师书法作品《古越龙山碑》,其书以欧体为基,结构严谨、端庄伟岸、点画精到、清劲秀挺、刚柔相济、气势双生,一点一画自有刚健之美、清刚雅正之气。
长期对文学之爱好、广泛之字外功夫,带给其儒雅之气质、高尚之情趣、深厚之文化底蕴、丰富之阅历及宽阔之胸襟。观朱非老师之书作,既有其个人风格及面貌,又有其深邃之内涵,浓郁“书卷之气”扑面而来,仿佛能够感受到其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之作书状,顿挫有致之挥笔。(《刚健秀挺神韵雅逸——品读著名书法家朱非老师楷书艺术》)
绍兴谢三桐
先生於晋唐书法六十年,梦逐神追,砚池未曾乾过。临二王欧赵五十年,孜孜画眉,未尝稍息。卧蚕柳叶,得形得神。近十馀年,先生上溯秦汉,遍窥碑简,交游贤硕,文滋学养,日积月进。故近年流泻,楷行隶草,莫不舒卷如意。展读翰墨,如坐春风。画眉深浅入时无?深也入时,浅也入时。(《《画眉深浅》跋》)
济南任怀强
他自幼爱好书法,临池不辍,楷学欧,行学二王、赵,隶则慕王福厂。留连传统,追求秀美流畅、神韵俱足、点划精到的功力。至今书法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朱非的“朱体”书法与众不同的是,他将中国道家的自然精髓与儒家的宽厚容纳到自己的书法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书法风格。他楷学欧体,行法羲献二王,对汉简也有深入细致的研究。(《道法天成,复返自然——记书法家朱非》)
绍兴郑休白
看过绍兴黄酒集团办公楼大厅正面中央那块《古越龙山碑》的人都不无赞叹。那八行一百五十一个楷书,个个端庄严谨,遒劲深厚,字里行间别具一种金石之气,玉润之味。有人说,这块牌是他五十年酿字的结晶。
看他的楷书,以欧书的险劲为根基,灵秀处可窥赵孟頫的《绝交书》、《汲黯传》;奔放处可探怀素的《自叙》、《苦笋》;宽博处可见赵之谦的碑版意趣,点画精到、结字隽秀、章法平和;精美处可追王羲之的《兰亭序》,从容淡雅,清颖隽秀,潇洒自如。细细品味《古越龙山碑》,确有许多书坛大家的元素折射。(《民间煮字者——朱非》)
黄山刘东方
朱非者,乃今日会稽书道持牛耳者也。其生于斯亦长于斯,耳濡目染当地淳朴民风和深厚文蕴,数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书道精进中而年至古稀。先生自幼习书且延承有序。楷法欧氏,行出二王,魏碑汉隶亦有涉猎。毫端多得前人之神韵,承先贤法家之遗风,纳河流山川之气度,集多家之长于一身。观其书作,行云流水间不浮不滞,字里行间无不透发传统之骨力,章法布局飘逸天成。师古而不泥于古,人在道中行,书自道中来。数年之辛苦亦得今日之回馈。(《神游古越识朱非》)
上海宋峤
先生以书法在绍扬名,实属不易,盖因吾绍乃名闻遐迩的书法之乡:王谢家族、虞世南、李邕、陆游、杨维祯、徐渭、赵之谦等等,圣宗大师,名家高手,开派立法,蔚然成风。知书擅笔者、眼高手低者,比比皆是。先生又独攻正楷,精专欧法,且注入新意,自成风貌,真是谈何容易!无怪古越龙山黄酒集团要重金聘书大碑,树之中国黄酒博物馆。(《名家朱非》)
惠州武满堂
宝剑锋从磨砺出,朱非今天的笔力,也是几十年磨砺而成的。在他的工作室,就有一幅“飞马必至,久书乃成”的书作,其意不用多说。(《朱非“六十后书法”在浦江展出》)
我欣赏朱老师擅长书写大气洒脱的榜书,书写俊逸遒劲的隶体,书写端庄规整的楷书,书写清丽温婉的行笔。他的每一幅作品皆为穷及一生的研磨功力,循传统,重法度,蕴流变,不假饰,闲和严静,磊磊落落,儒学风范,逼近完美,实在是由追究学问,深入书学,为人为书之性情中来。(《朱非老师及其书法艺术漫议》)
杭州叶文进
落笔行文,仍不失书法家的严谨恭正、不凡气宇;字里行间,无不溢满着真情实感、慧智灼见。看似只礼貌地回复了别人,其实也很好地展现了自已,不但让人领略到书法艺术的潇洒,也让人感受到为人品格的完美:博大而细微,伟岸而谦恭,严正而宽厚,刚劲而温润……(《一个旁观者的“三重唱”》)
杭州章建民
近年来,他不仅经常同全国其他地方书家进行书法交流,而且经常同日本书家与韩国书家在一块切磋书法技艺;他不仅相继出版了《朱非楷书古越龙山碑》、《画眉深浅——朱非六十后作》等个人书法作品集,而且还成功举办了宣城、绍兴、北京、无锡、萧山等地的个人书法展。令人欣慰的是,认识朱非的人无不认同朱非的书法作品。(《体悟精神——记令人肃然起敬的书法家朱非》)
淄博智通大师
朱非老师的字,远观如行云流水却气定神闲,近品则字字隽秀且赏心悦目。此字虽非大作,也足见作者之功力与用心,绝非应酬之作。我非书家画客,不敢妄评,但直觉告诉我:此字有功夫,此人不简单。
再回望当下书画艺术圈之中的浮华之气,几人能如朱非之修身酿字几十载不追仕途,不尚名利,一身清气,甘为书匠,默默的做一个传统书法艺术的耕耘者,播种人。(《内方外圆舞墨人评朱非其人其字》)
西安杨方兰
你看这正楷,笔法庄严而有法度,大气豪迈,你看这行书,字画神逸,笔气飘飘,无论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观察一个一个的字,还是整体上传达出的气息,其刚正,高雅的风范,都让人心生敬意。
我最赞朱非先生作品中传达出的浩然正气,无论是行云流水一般的行书,还是刚正有力的正楷,一笔一划中无不充满着正气,字里行间又形成了一曲动人的韵律。观看朱先生的字,我们的眼睛会被这强烈的艺术体攫住,心灵会跟着字面的旋律流动,这就是人们追求的高雅啊!突然邂逅,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呢?!(《谦谦君子却刚正雄壮》)
绍兴陶晋荣
朱非先生之楷书,可谓字里金生,行间玉润,在看似平淡的点画之外,更透出一种安静平和的韵律。这是在楷体书法中尤为难得的,一如陈年佳酿,只有在细品之下,方能体会到的清香醇厚、灵动飘逸之气。
许多书坛大家的书法元素,在先生书法里都有所折射。先生楷法以欧书之险劲为根基,灵秀处可窥赵孟頫的《绝交书》、《汲黯传》;奔放处可探怀素的《自叙》《苦笋》;宽博处可见赵之谦的碑版意趣。点画精到、结字隽秀、章法平和。如果从对二王书法传承的系统性来看,先生又无疑是最虔诚、最“马拉松”的实践者,长时期的行书、楷书反复临习参悟,对文学的爱好和广泛的字外功夫,使先生在楷书、行楷创作实践中获得了极高的个性化审美要求。越中楷书精研者,唯先生一人耳。(《酿字记》)
绍兴单秀甲
朱非头一回担任代笔人角色,在灯光和镜头的扫射下,心理上不免有些紧张,但他因为准备充分,很快就镇静下来,进入角色。朱非挥洒自如地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头两行,无论字形,结构都与摹本毕肖,镜头移开片刻,接着拍摄全文,留下的最后一个文字由“王羲之”自已来完成,演员与代笔人的动作,衔接得天衣无缝。第二天一早顾导演跑来告诉大家,题写兰亭序的镜头,效果很好。
封镜那天,扮演王羲之的主演王有秋拉着朱非的手说:你我配合很好,合作得很愉快,谢谢你对我的帮助!
导演顾建华也高兴地说:朱老师的代笔,为我们这部电视剧提高了档次。(《他为“王羲之”代笔》)
洛阳韩伟荣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能够专心研习楷书者并不多见,这是养心修行的正确选择。本来书法艺术就是书家学养的综合体现,高修养的人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的。朱非先生的书法承唐楷一脉,取法有度,以欧阳询书体为主,后转师诸名家,又参以晋唐经书笔意,也带有柳体的骨力劲健,自成风貌。选一幅朱先生的横幅或斗方悬挂客厅,邀三五文友,泡一杯香茗,细细品味先生书法的艺境,方能领略其书艺之佳妙。他的书法写的“不激不厉,风规自远”,韵味悠然,寓刚于柔中,方显高手之挥毫。
王铎书法特点
王铎,清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是被大家视作珍宝的。而且尽管他在仕途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依旧没有放下对书法的热爱,一直潜心练习,从未松懈。这也就是王铎书法水平愈加高超的原因。
王铎书法作品
王铎的传世墨宝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别都是比较多的,像什么题词和法帖都是有一直流传下来的,比如《清史稿》和《拟山园帖》都是很有名气的在书法历史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先王后王”,先王指的是王羲之,而后王则是指的就是王铎,这是多么高的历史评价。
王铎的楷书之中,他的小楷体现着淳厚又有高古的感觉,而大楷则充满了强劲刚毅的感觉。字体上严肃中却不失典雅的气质。每一笔一划都强劲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气势扑面而来,每一个字之间整体之间虽然聚集的靠近,但是并不显得杂乱无章,是仅仅有条,让人赏心悦目。对于行书上,王铎用笔沉着又痛快,笔触线条流畅又充满了跳跃感,文字在他的笔下在纸上疾骋。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铎用墨可以用大胆来形容,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而且文字之间过度很是自然。王铎草书的书写的行笔的速度是有节奏的,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节奏明显。文字线条的粗细变化随着节奏呈现一种渐变的方法,没有其他一丝一毫其他多余的动作,显得干脆利落。
王铎字怎么评价王铎,清朝时期的有名的书画家。他官位做到挺高的位置,但是对于书法的热爱从未减少。他可以日复一日,不间断的去练习书法,只为在他的书法之中能够更加完美,追求更好,只为精益求精。
王铎书法作品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个说法,就是“先王后王”,先王就是著名的书圣王羲之,而和他并名的后王就是王铎。另一个说法,明朝的董其昌他的书法在当时盛行一时,但是王铎则提倡取用法,开创新的书法局面,独树一帜,所以历史上将董其昌和王铎齐名,并称作为“南董北王”。
王铎的书法上是风格多变的,他是一个书法奇才。他的字中,草书是把二王当做宗源,并且学习米芾和颜真卿的一些笔法,所以他的草书字是强劲洒脱的,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让人看字也可以看出奔腾之感。王铎的楷书则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但在此中却不乏一种典雅的气质,一笔一划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每一个字都显的很挺拔。王铎的行书里的字体用墨大胆,但是却不失沉稳,让人感觉稳健,一种清风傲骨之气跃然纸上。字体上,王铎的行书纵横曲直,字体总的来说略长,微微会向右边倾斜,结构耐人寻味,巧拙结合。
王铎擅长写诗文,尤其是在书法上有及其卓越的成就,他的字不同的字体会带给别人不同的感觉,时而奔放时而含蓄,所以被世人称作“神笔王铎”。
王铎楷书我个人觉得,王铎的楷书的造诣在他所有的作品中算是比较低的了,比起他的行书和草书,他的楷书,我觉得只能算是一般了。不过对于我们来说,不管如何,他的楷书也是有很多学习之处的。
清代王铎楷书《明肃府本淳化阁帖》
纵观全局,王铎的楷书还是比较方方正正的,但是仔细一看,他的楷书“横”笔并不平整,他的横基本往右边提升,所以往往造成他整个字都有一些倾斜。他的“竖”笔也并不直,有点弯曲,后来网上翻阅资料,原来,这才是楷书的真正写法,之前我们观念上的横平竖直的写法是错误的。
比起他的大气飞扬的行草书,他的楷书就中规中矩很多了。王铎善于临摹,将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的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相互融通。王铎的大楷跟小楷我个人以为展现除了两张不同的风格,他的大概有些许行草书的影子,大气伟岸,而他的小楷就显得质朴醇厚多了。
王铎楷书的代表作品有《延寿寺碑》,此作也是王铎学习柳体的代表作之一,但是也是流在世上唯一一幅王铎学柳的作品了。此作将柳公权的字临摹的惟妙惟肖,不管是形态还是神韵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另外,他的楷书的代表作有《一觉庵铭》、《明肃府本淳化阁帖》等。
王铎草书王铎的草书造诣比行书更为高,但是保留的作品非常之少。他的草书,有行书的跌宕起伏,挥洒任性。人们都说字如其人,这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吧。他的一生,也可谓历尽磨难了。
王铎草书《杜诗》
从小,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一日三餐都不能定食,有时甚至连粥都喝不起。其实,他的祖父辈里家境还算殷实,也有良田百亩,但是他的祖父跟他的父亲一直渴望仕途,一心扑在考取功名上,但最终都没能成功,也落得家境日益衰败。就连王铎也是三十一岁才中举人。但命途多舛,身处乱世,他做官没多久清兵就入关了,王铎降,最后虽然也在清庭做官,但是被很多百姓唾弃,最后,只能一心寄托在书画上。也让他的书法造诣登峰造极。
王铎的草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基础,又渗入了唐人狂草的书法,还 了黄庭坚等大家的特点,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起笔有力,手笔干脆利落,用墨多变,从起笔时的浓墨重彩一直写到墨干,这起起落落,让人产生很强的节奏感。就看上面这幅《杜诗》,其中的一、三、五行明显用墨比较多,一气呵成之后,到后面的二、四行明显他已将笔墨用尽。
王铎草书代表作品有《唐人诗九首》、《草书诗卷》、《杜甫秋兴》等。虽然不能完全能够领悟其 ,但是我想,在这里也能明白一二吧。
王铎行书王铎,清末明初著名书的画家,他的字是觉斯,号为十樵,是当时的孟津人。因为王铎自己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书法水平,在官场上他被封为了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一系列高位。王铎最让世人铭记的还是他的书法,他的书法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被世人称作“神笔王铎”。
王铎行书作品
王铎的书法可以和著名的董其昌相比,所以被人们称作“南董北王”。王铎的书法粗粗一看规规矩矩,松弛有度,但是仔细一看,书法用笔很是自由流畅。
王铎的行书是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行书把奔腾和收敛,古典和放纵结合在一起,既有对法度存有的约束力,也不失对于自己本身情感的宣泄;既有对于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于当时时代精神的发展。对于王铎的《行书卷》,它是王铎行书的代表作之一,由于王铎书法水平的高超,所以在当时出现了一场盛行的时代书风的风潮。《行书卷》中王铎用笔沉着又痛快,笔触线条流畅又充满了跳跃感,文字在他的笔下在纸上疾骋。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铎用墨可以用大胆来形容,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而且文字之间过度很是自然。虽然用墨大胆,但是却不失沉稳,让人感觉稳健,一种清风傲骨之气跃然纸上。字体上,王铎的行书纵横曲直,字体总的来说略长,微微会向右边倾斜,结构耐人寻味,巧拙结合。
如何评价王铎的字
王铎,清朝时期的有名的书画家。他官位做到挺高的位置,但是对于书法的热爱从未减少。他可以日复一日,不间断的去练习书法,只为在他的书法之中能够更加完美,追求更好,只为精益求精。
王铎书法作品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个说法,就是“先王后王”,先王就是著名的书圣王羲之,而和他并名的后王就是王铎。另一个说法,明朝的董其昌他的书法在当时盛行一时,但是王铎则提倡取用法,开创新的书法局面,独树一帜,所以历史上将董其昌和王铎齐名,并称作为“南董北王”。
王铎的书法上是风格多变的,他是一个书法奇才。他的字中,草书是把二王当做宗源,并且学习米芾和颜真卿的一些笔法,所以他的草书字是强劲洒脱的,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让人看字也可以看出奔腾之感。王铎的楷书则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但在此中却不乏一种典雅的气质,一笔一划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每一个字都显的很挺拔。王铎的行书里的字体用墨大胆,但是却不失沉稳,让人感觉稳健,一种清风傲骨之气跃然纸上。字体上,王铎的行书纵横曲直,字体总的来说略长,微微会向右边倾斜,结构耐人寻味,巧拙结合。
王铎擅长写诗文,尤其是在书法上有及其卓越的成就,他的字不同的字体会带给别人不同的感觉,时而奔放时而含蓄,所以被世人称作“神笔王铎”。
王铎故居住处在哪里
王铎的故居位于现今中州的会盟镇里面的老城村,它属于河南省的文物保护遗址。王铎的故居随时间变化,历史的变迁,经历了许多的战争,他的故居其实很早就在战火中被烧毁。但是因为王铎的书法名声,大家都想纪念他,于是他的故居又重新被修复。以此弘扬和宣传王铎的书法艺术,以及可以将他的一些作品都放在他的故居,供现代人的欣赏和借鉴。
王铎故居现址
如今的王铎故居,在现代工艺的修复之后,故居现址的建筑面积有五千多平方米,占地大概有180多亩。故居的总体布局是五进院落,它有前厅客厅和中堂后堂,以及上房,这五个为主体,然后搭配东厢房和西厢房,以此组成每一进院落的单独结构。每一进的院落都是用青色的砖和青色的瓦片组成,每一个建筑上都雕刻了一些精致的图案,门窗边的木质横栏上都篆刻了一些花鸟兽之类的图纹,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这种建筑形态很明显的有一种明清时候官邸的建筑艺术形态,让人感觉到欣赏这样的府邸有一种壮观的文化气氛,也带有一丝威严的感觉。
故居的后花园叫做再芝园,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园中有两棵灵芝。后花园的布局是把泓涟碧水当做整个的中心,运用大小不同,高低不一的特别的建筑手法打造而成。园中,花草丛生,小桥流水,再加上一些参差不齐散落的石子,让人印象深刻,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王铎书王维诗介绍
王铎的书法造诣颇高,当时人称“神笔王铎”,日本人更将王铎称为“书圣”。因为喜欢诗词,王铎也书写了很多著名诗人的诗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一个,将诗与字完美的结合。
《王铎书王维诗》作品节选
后人何海林将他的作品集中,编撰了《王铎书王维诗》一书,并与2010年4月出版,供书法爱好者欣赏,而此书也是“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何海林还请专家在书中写了不少注解。此书内容与原作近乎一比一印刷,原版是很适合读者临摹的,但是由于现在印刷质量不一,有些版本就只适合观赏研究之用了。
《王铎书王维诗》收录了王铎书写的王维的《济州过赵叟家宴》、《春过贺员外药园》等诗篇,此卷主要摘录的是王铎的楷书,王铎精通行书与草书,他的楷书并不多见,在技法上感觉也没有像他的行草书那样高超。原贴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馆。
除了王维的诗,在书中还收录了王铎的《临阁贴》,王铎一直认为要想练就一手好字,必须从前人中取其精华,王铎十三岁时就开始临摹王羲之的作品,并模仿的极好,后有传闻说,王铎每天都必须要临摹一幅字,《临阁贴》就是他五十多岁时书写的。原作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
在书的最后,是王铎对他画《枯兰复华图》的所思所感所悟。其被收藏在苏州博物馆内。
王铎拟山园帖赏析
王铎是清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自小家境贫寒,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后来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走上了仕途之路。他的行书草书楷书,可以说是各具特色,而且备受世人的追捧。在动荡的时局下,王铎的官位最高做到了礼部尚书的高官,但是即使他的官职已经如此之高,也无法减少他对书法的强烈热爱之情。
王铎《拟山园帖》
在王铎众多作品之中,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就是《拟山园帖》。《拟山园帖》一共有十卷,属于个人从帖。它是王铎晚年的时候 各书法家临摹当中的一些精选和王铎自己本身的一些优秀的篇章 在这部作品之中。所以这部作品集结了许多人的智慧与精华,很是珍贵。王铎花了4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个巨作,大多是用行书书写而成,一般是临摹古迹。王铎的儿子把作品刻在园中,以帖传名,整整经历了3个世纪那么久。《拟山园帖》一经问世,就被世人所惊叹,视作珍宝般对待它。
所以王铎在今天可以获得这么多赞誉,甚至获得了“笔神”这么高的赞美,除了他本身拥有的高超的天分,还有他对书法这么多年来刻苦的不断练习和强烈的热爱之情。王铎对于书法上的刻苦程度,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他很长一段时间一天天坚持临摹碑帖字帖,一日又一日,从来没有间断,如此的坚持和刻苦才有了今天在书法界如此之高的地位。
王铎峨眉山记游诗卷赏析
王铎是清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小时候家境很贫穷,有时候一顿粥都要分两顿吃,饭都吃不饱。但是在书画上面他却显示出惊人的天分,再加上他后天异常勤奋的努力,使他的书法水平巅峰造级,被世人流传。而且在仕途上,他也有一定的成就,官位高达礼部尚书的官职,也是一个在官场有地位的人。
王铎峨眉山记游诗卷部分选
在王铎的众多作品之中,有一个作品是用行书写成的峨眉山记游诗卷。王铎在这篇作品中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主要是描述了王铎在峨眉山游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文中有描写雨夜的画面,很是细腻。对于峨眉上的山水也是有大篇幅的描写,置身于这幽幽山水之间,享受这娟娟细流和雨滴轻轻落在树叶上的这一份宁静的感觉。文中还描述了情人坡前的一些景象,让人感觉到山川浩瀚的气势的魅力。曲径通幽处,在安逸静谧的小道上,尽情享受着峨眉山的魅力,带给人一直别致的美。可以让人沉浸在山水之间,放松自己的身体,净化自己的灵魂。
峨眉山记游诗卷一共分为了十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特色,可以说是王铎行行走走停停之间,在不经意时,抒发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验和感悟。峨眉山记游诗卷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它的文字纵情飞舞,给人一直淋漓精致的洒脱感,更是如今我们很值得收藏的佳作。
王铎行书作品欣赏1
王铎,清末明初著名书的画家,他的字是觉斯,号为十樵,是当时的孟津人。因为王铎自己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书法水平,在官场上他被封为了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一系列高位。王铎最让世人铭记的还是他的书法,他的书法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被世人称作“神笔王铎”。
王铎行书作品
王铎的书法可以和著名的董其昌相比,所以被人们称作“南董北王”。王铎的书法粗粗一看规规矩矩,松弛有度,但是仔细一看,书法用笔很是自由流畅。
王铎的行书是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行书把奔腾和收敛,古典和放纵结合在一起,既有对法度存有的约束力,也不失对于自己本身情感的宣泄;既有对于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于当时时代精神的发展。对于王铎的《行书卷》,它是王铎行书的代表作之一,由于王铎书法水平的高超,所以在当时出现了一场盛行的时代书风的风潮。《行书卷》中王铎用笔沉着又痛快,笔触线条流畅又充满了跳跃感,文字在他的笔下在纸上疾骋。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铎用墨可以用大胆来形容,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而且文字之间过度很是自然。虽然用墨大胆,但是却不失沉稳,让人感觉稳健,一种清风傲骨之气跃然纸上。字体上,王铎的行书纵横曲直,字体总的来说略长,微微会向右边倾斜,结构耐人寻味,巧拙结合。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另分为“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书法分真、 草、 隶 、篆四种格式,"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书法书体:楷、行、隶、草、篆五大书体。另:魏碑、章草等。
书体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1、古文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2、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小篆的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
3、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磔:用笔向右下斜 )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4、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5、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流利而不草率,工整而不拘束。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草书最能体现书法艺术的线条美,字形相连、笔划飞舞、生动简约,最能充分抒发艺术家的豪迈情绪,体现创作者的个性风格。
隶书是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磔:用笔向右下斜 )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小篆的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