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时期,人们眼中的神仙形象为什么如此奇怪?

汉代时期,人们眼中的神仙形象为什么如此奇怪?,第1张

西汉铜羽人,这是汉代羽人的典型形象

众所周知,两汉时期是华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大一统”时期,最为明显的例子便是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鲜为人知的是,这种文化上的“大一统”还体现在汉代盛行的一种肩生双翼、大耳竖立、腿部生毛的“人物”艺术形象上,考古发现证实,无论是在汉代人日常生活的器物上还是死后墓葬壁画、遗物中,这种形象都频频出现。不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把这种形象与西方有翼天使画上等号,其实学者们早有定论,这便是两汉时期从皇帝贵族乃至黎明百姓都为之着迷的“羽人”,即汉代人眼中的仙人。那么,汉代羽人这一艺术形象如何产生的,与西方有翼天使有没有关系呢?它又缘何得以在汉代盛行一时?

汉代羽人的历史渊源

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羽人的记载,可能成书于战国时期到汉代的《山海经·海外南经》说:“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东汉学者王逸将书中的羽民国视为身生羽毛、长生不死的得道之人的聚居地。而“羽人”两个字最早见于《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 , 留不死之旧乡。”从以上记载来看,长生不死、身生羽毛似乎就是羽人最大的两个特点。

左边是商代玉羽人,右边是战国时期漆雕羽人

实际上,羽人形象的出现比文献记载更为久远,这有赖于考古发掘工作。1989年在江西新干县大洋洲村商代墓葬中就出土了一件玉质羽人配饰,羽人通体作侧身蹲坐式,鸟首人身,腰背腿部都有羽毛,可以说是人与鸟的完美结合,这是目前可见最早的羽人形象。湖北荆州也出土了战国中期楚国的漆雕羽人,羽人鸟嘴鸟尾,双手抱在胸前,与商代玉羽人差异较大,但也是“人鸟结合”的形象,称之为“鸟人”似乎也不为过。这些羽人形象更大程度上是上古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人祭祀时使用的一种神物,与汉代羽人的内涵不同。不过,从汉代羽人与先秦时期羽人形象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两者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可以肯定这些形象就是汉代羽人的前身。

秦汉时期的中国就与西域地区有了交流,尤其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中原与西域乃至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而此时的中亚都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建立的希腊化国家,希腊文化在中亚得到传播,西方宗教中的有翼天使形象很有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地区,而汉代羽人较之先秦羽人最显著的一个就是肩背生出双翼。翦伯赞说:“像这样的画像, 特别是有翼的天使之出现,显然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而是希腊、罗马的艺术在中国之变体,那些有翼的天使, 可能就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受了变化以后的形象”况且,在两汉“好胡人服饰、歌舞、饮食”的时代风气下,开放包容的汉代人绝不会排斥外来文化,反而会加以改造。

古希腊爱神阿芙洛狄忒雕像

神仙思想的盛行

神仙思想是中国古代所独有的一种的文化现象,它萌芽于远古时代与殷周的巫鬼时期,转型于春秋战国的变革时期,最终形成于秦汉时期。远古先民出于对生命的渴望和死亡的畏惧,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而它正是神仙思想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殷周时期体现国家意志的上帝、祖先崇拜进一步发展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人们为了逃避现世的种种痛苦,开始追求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这体现在许多先秦古籍对仙人、仙境的描述,汉代的神仙思想正发轫于此;到了战国中后期,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派人寻访海外仙山求不死仙药,于是以追求个人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开始形成。

庄子是战国时期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典范

秦始皇对神仙思想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第一个统一大帝国的开创者,嬴政给自己上尊号“皇帝”,“皇”是古人对祖先的称呼,“帝”则是对掌管天地万物的最高主神的称呼,由此可见,秦始皇不仅要做人间的统治者,更企图得道成仙。西方学者李约瑟说:“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 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始皇在徐福、卢生等方士的宣扬鼓动下,派遣他们出海寻找不死仙药,他还到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巡视全国各地,以期能够找到仙人,在神仙思想里,羽人,即仙人,正是掌管着不死仙药。

徐福东渡

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成仙梦终究是落空了,在他死后,他建立的帝国也随之倾塌,随后的汉王朝继承了南方的楚文化,而楚文化又带有浓厚的巫鬼色彩,因此,汉代人较之秦人更为笃信鬼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求仙问道上比起秦始皇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汉武帝内传》记载:“上即位,好长生之术,常祭名山大泽,以求神仙。”武帝身边围绕着李少君、公孙卿、栾大等一大批方士,为武帝炼制长生不老药;《史记·封禅书》记载武帝到泰山封禅、,希冀能和黄帝一样白日飞升;他也数次东巡海上,祭祀神仙,以求能够得到仙人的垂怜,汉武帝对不死成仙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

汉武帝封禅实景演出

汉武帝对寻仙问道的迷恋也激发了统治阶级和普通老百姓对长生不死的追求。比如司马相如作《大人赋》以附庸武帝修仙之好,还有2018年洛阳汉墓中出土的一度被认为是汉代美酒实际上是“不死仙药”的液体,还有汉代时坊间流传着诸如淮南王得道成仙、费长房和蓟子训修仙的故事,这表明有汉一代,上至君王,下至百姓许多人都沉溺于寻仙访药。以长生不死和羽化升仙(汉代人认为成仙必须要经过一个身生羽翼的过程,即所谓“羽化而登仙”)为核心的神仙思想由此在汉代盛行一时,而掌管着不死仙药,象征着长生不死和自由自在的羽人,被汉代人接受并流行开来,成为汉代人追求成仙梦的一种精神寄托。

“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

汉代盛行厚葬习俗,这源于中国人崇信的“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和灵魂不死的观念,也就是说人死了能在阴间继续生活,因此对待死者要跟他在生时相一致,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墓葬都有许多陪葬品,甚至还有人殉,目的就是让死者在阴间享受跟阳间一样的生活,这就是“事死如事生”。汉代人以长生成仙为现世的人生目标,但生前得不到满足,于是相信灵魂不死的汉代人同样认为死后也有机会“羽化升仙”。这样,汉代人笃信的神仙思想与“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融合在一起,羽人在丧葬习俗中又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因此成为汉代墓葬画像石、汉墓帛画的一个常见题材。

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画像石拓片

前文说到羽人除了象征长生不死和自由自在外,在丧葬习俗中又被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这个问题可以从考古出土的汉代墓葬的羽人形象中找到答案。考古发现的许多汉代墓葬、遗址中,如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上有大量的羽人图像,它的左右石室顶部各有一副主升仙图,画面下方是墓地,从坟丘中弥漫出许多云气,直至整个画面,云气中有许多在羽人在飞翔,画面上端是东王公和西王母迎接墓主人升天。又如汉乐府《长歌行》:“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可见,羽人在丧葬习俗中被认为是人类死后灵魂升天成仙的引导者,是天堂的使者。

总之,先秦时期作为神物或鸟图腾崇拜的“人鸟结合”的艺术形象在汉代得到继承,同时又受到了西方文化中有翼天使的宗教形象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独特而又神奇的汉代羽人艺术形象,被汉代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成为汉代人渴望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成仙思潮的真实写照。但在东汉以后,羽人形象逐渐消失,原因在于这一神仙形象被道教与佛教的神仙谱系所取代,后人只能从汉墓中出土的羽人画像去窥见那个痴迷成仙的浪漫时代。

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如下

原句: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注释:

风:一作“凤”。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译文: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赏析:

第六层写了两句仙人纷至沓来的动态,情景俱变。

作者久久所憧憬的与神仙遨游的幻想居然在刹那间实现了,这实在是一个使人欢畅而快慰的梦境。

拓展: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摘仙人的诗人指的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学士,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李白的主要成就: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被誉为“谪仙人”,其表达不为权贵及对朋友一片至诚的诗如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梦游天姥吟留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青莲居士指的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的少时生平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贤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十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浪漫的神仙句子:

1、我不介意一直孤独,我只是不想变得微不足道。

2、我不介意一直孤独,我只是不想变得微不足道。

3、你总有一天也是别人遥不可及的温柔月光。

4、朝暮与年岁并往,愿与你一同行至天。

5、要多温柔才能配得上偏爱和例外。

6、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成为彼此的庇佑。

7、我希望你成为芒果树丛中重新升起的月亮。

8、我在寺庙偷偷替你求了平安

世人都不知道 菩萨知道。

9、神明把光风交给霁月 把樱花交给春天 把黑夜交给星光 把心跳交给脸红 把你交给我。

10、醒来万物皆是沉寂,唯有你是世间的一抹旖旎,他人困于山中晨雾,我困于你。

11、山野千里,你是我藏在星星里的浪漫。

12、你踩着漫长星辰的光而来,而我在你到来的刹那便失了心智,从此山河过往,凛冬天明,你都有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13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