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庆石油学院附近住宿

请问大庆石油学院附近住宿,第1张

呵呵 我是今年石油学院毕业的 4年里学校附近也住了不少 呵呵 你懂的给你的推荐:金典还好 属于小宾馆的那种 每个房间都是独立卫浴 也只有这样才能称为小宾馆 价格在90左右 和它差不多的还有在满客隆的往湖边走的方向有个babyface宾馆和它是一个性质的 周5周6的话普通房间是88 平时是78 比较安静 我知道他家有那种有电脑还有电视的房间好像是109 都是独立卫浴的 他家电脑还是光纤。再就是在学校的3号门也就是我们石油人常说的喜洋洋门 有一个新开的宾馆 这个是我们毕业后开的 所以没去过 不过离学校的主教和二教教学楼较近 看你在哪考试了 以上说的都是属于宾馆级别的 都是实墙的 学校附近的小旅馆劝你别去 都不是实墙 而且基本没有带独立卫生间的 都是公用的那种 考试的话 闹听死了 也就2天 花点钱也无妨 祝你取得好成绩吧~

公益微**《拾诺予爱》石油工人的血与泪

《创业》1974年,以周挺杉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具有博大的襟怀、钢铁般的意志,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

《男人上路》2006年,这是一部超级好的片子,也不为人知

《铁人》2009年,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油田上,新一代的石油工人热情满满

《铁人的红领巾》2012年,**讲述了老一辈石油工人和儿孙之间的感人故事

  翻过那座山还是山,路好像没有了尽头,时间也仿佛开始停滞。烈日的暴晒让一切都没有了生机,孤独游走在每一丝空气中,而比远方更远的还是远方。在这片古老的川中土地上,有一群人远离了家乡亲人,远离了城市喧嚣,远离了灯红酒绿。他们常年驻扎在荒芜的野外,不管风吹日晒每天都按时作业。他们是一群石油人,一群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的人

  如果没有亲戚或朋友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其实对石油人和石油工程知之甚少。最多我们可能从电视或者广播上零星听到关于他们的消息。而且必定是有重大的发现我们才会注意到。比如说那个地方又发现大的油气田了,那个地方的钻井又出油了等等。除此之外好像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太多关于他们的趣事。有时候想想其实也难免,有油气田的地方毕竟都是偏远的地方,远离了城市,远离了舆论中心,自然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个群体。但我们的生活好像又和石油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加油站到输气站,从身上的衣服到居家的用品,每一样都和他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他们的生活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钻井队的王队长已经记不清又多少次踏过那条小路了,生活的艰苦其实都不难忍受。但有时候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总是莫名地袭来。上次回家已经是几个月前了吧,母亲身体不大好。他一直很是挂念,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钻井的石油工人又不像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那样方便,尤其这种勘探期的工作更是辛苦和繁忙。王队有时候也在想,要是自己在城市里工作就好了,这样的话把母亲接过去,可以随时随地照顾她。母亲老了,辛辛苦苦一辈子。晚年本该是享享清福了,但自己做的这份工作真是不能好好尽孝。其实很多时候他自己都心酸,上次回家和母亲聊天,老人家还说自己身子骨很硬朗呢。她说儿子做的是大事,不要因为家里什么的把工作耽误了。其实他自己比谁都清楚,母亲的身体真的不硬朗了。也许以后见面的日子都屈指可数了。最终他还是安排好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后走向了工作岗位。

  有时候事情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好,有时候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糟糕。你永远不会料到,下一个等待你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那年五月底,专层井很顺利地进入试油阶段。但又恰好赶上了持续暴雨,探井现场一片汪洋。道路被淹,桥梁冲毁,施工车辆无法进入现场。王队和队员们奔赴现场抢险,在泥泞中艰难地步行前进。抢险工作从早上干到晚上,休息后接着又得干。很累啊,但是不能不干对不对,不然就是前功尽弃。这时候不坚守,那等到什么时候坚守呢?

  王队还是听到了他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接到电话的一瞬间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母亲可能不太好了,他甚至有一瞬间大脑呈现出空白状态。虽然家里人说不要太担心,但是那怎么可能不担心呢?都那么大岁数的人了,一旦有个大病可能就永远起不来了。但这时候正处在勘探最紧张的时候,他不可能离开工地的。一边是责任,一边是牵挂。人啊,总是要经历一些煎熬不是吗?谁知道他那些天是怎么过来的呢?但是我们知道王队从来没有在工作上又丝毫松懈,他一如既往地严谨,一如既往地坚守。当最后工作结束他赶回家里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病危了。那一刻他哭的像个孩子。愧疚?自责?无奈?也许是有的吧,但肯定不会是全部,没有经历过你永远不能感同身受。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他选择了坚守岗位。

  80后,思维最活跃的一代人。对于这个群体来说,他们赶上了时代的转型期。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有希望也有压力。总体算是好的吧,毕竟时代进步了。他们面对的是更多的选择,很多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从学校毕业后选择工作也有了更广阔的渠道。金融,互联网这些新兴的行业对吸引着无数的人。相对于传统行业,尤其是做一名工人他们已经没有了多少兴趣。

  但是在西二线南昌——上海支干线的末站。这里却有着一支最年轻的队伍,他们大都是80后,平均年龄26岁。他们肩负的责任是向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市输气。这里是中亚天然气向上海供气的“最后”一班岗。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现在各种管道井然有序。也许他们也不曾想到,这里将是他们燃烧青春的地方。也许他们也不曾想过自己会进入一个“传统”的行业。但是既然选择了,那就必须走下去。想起以前为之奋斗的艰苦经历,如今他们总是倍感欣慰。这是一个需要坚守的行业,也是一个需要坚守的岗位。这里没有互联网行业有那么多“故事”可讲,也没有金融行业有那么多的诱惑和惊涛骇浪。但正是因为他们耐得住寂寞,才让这份看似平凡的重要工作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你看,不远处就是中国的名片和窗口。我们在这里为它的正常运转站岗和坚守。

  漠河,中国大陆的最北端。这里是很多人梦想中的旅游胜地。这里给人的联想是皑皑白雪,是漫长的冬季,是风景如画。隔着黑龙江往北就是俄罗斯。冬天的时候这里可以达到零下四十度,而且这里多风。对于很多人来说,喜欢这里是因为可以在气温不那么低的时候来看一看美丽的风景,来避避暑。但如果真要在这里常年驻扎和工作,估计没有多少人愿意。但在这里,同样有一群人石油人在坚守。

  管道班的吴班长总能想起一些趣事,也总能想起那凛冽的风,那厚厚的积雪。漫长的冬季是最艰苦的岁月,但巡护的重点也在这个季节。某些路永冻层经久不化的冰雪意味着除了步行,没有更好的交通工具可以利用。一百多公里的管线需要巡护,那有多少米要用脚步去丈量呢?在陡峭的山坡上总有他和同事的脚印。

  他说同事曾经在爬上某个高点后,向着大庆方向堆了一个雪人。并写下了六个大字“我在这里坚守”。是的,你们在坚守,和那个可爱的雪人一起在坚守!守护一份责任,守护一份孤独,守护一份荣耀。

《邻家**》        贾平凹

 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明显地觉得发紧。车上的司机告诉说,地表温度最高时是七十摄氏度,那才叫个烤呀!公路未修的时候,车队载着人和物资从库尔勒出发,沿着塔里木盆地边沿走,经过阿克苏,经过喀什,再到和田,这是多么漫长的道路,然后沙漠车才能进入塔克拉玛干腹地。这么一趟回来,人干巴巴的,完全都失了形!司机的话使我们看重了车上带着的那几瓶矿泉水,并且相互恶作剧,拧对方的肉,问:熟了没?喉咙也就疼得咽不下唾沫,将手巾弄湿捂在口鼻上。在热气里闷蒸了两个小时,突然间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人同毛驴全歪得四十度斜角地走,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太阳不知坠到哪里去了,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已经在风中掀翻了,另外的三辆停在那里用绳索拉扯,仍摇晃如船。我们的小车是不敢停的,停下来就有可能打滚,但开得快又有御风起空的危险。司机说,这毕竟还不是大沙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幸好大的沙暴并没有发生,而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艰艰难难地赶到塔中,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迎接我们的工人已都穿着棉大衣,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接待我们的是副调度长王兆霖,人称沙漠王的,他笑着说:中央领导每次来,天气总是好的,你们一来就坏了。我们也笑了,说这正是老天想让我们好好体验体验这里的生活嘛!

 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和孤烟直长的诗句。塔里木大到一个法国的面积,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我们在塔中始终未逢到好天气,风沙依旧肆虐,所带的衣服全然穿在身上,仍冻得嘴脸乌青。沙漠王是典型的石油人性格,高声快语,又诙谐有趣,领我们去看第一口千吨井,讲这里的过去,讲这里的将来。去英雄的沙漠车队,介绍每一个司机的故事,去看用铁板铺成跑道的飞机场,去亲自坐上沙漠车在沙梁间奔驶,领受颠簸的滋味,去看各处的活动房,去看工人床头上都放的什么书。在过去有关大庆油田的影视中,我们了解了石油人生活的简陋,而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的恶劣更甚于大庆,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他们在用着干打垒的精神摧毁着干打垒,这里仍是改革的前沿阵地。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我们在沙漠腹地的日子并不长,嘴里的沙子总是刷不净,忽冷忽热的气候难以适应,我就感冒了,又开始拉肚子,但我们太喜欢那红色的信号服和安全帽,喜欢去井位,在飓风中爬井台,虽然到底弄不明白那里的生产程序和机械名称,却还要喋喋不休地问这问那。新疆是中国最大气的地方,过去的年月里容纳了多少逃难的人,逃婚的人,甚至逃罪的人,而今的塔里木油田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五湖四海的人走到一起。塔里木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培养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他们是那样好客,给你说,给你唱,却极少提到这里的艰苦,也不抱怨这恶劣的气候,说许多趣话,甚至那些带彩的段子,使你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饱满。我们采访了那些在石油战线上奋斗了一生的老大学生,更多地采访了那些才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问他们为什么没有留在大城市,没有去东南沿海地区。他们对这些似乎毫无兴趣,只是互相戏谑:谁谁在这里举行婚礼的那天,竟自己喝醉了酒,沉睡得一夜不起;谁谁去出车,车在半途坏了,爬了两天两夜,又饥又渴昏倒在沙梁上,幸亏派飞机搜索才救回来,去修那辆车时,才发现车座下面还有着一瓶矿泉水的,真是笨得要死。谁谁的媳妇千里迢迢到库尔勒,指挥部派专车将人送到工地,说好明日再送回库尔勒,可活该倒霉,这一夜却起了特大沙暴,甭说亲热,连睁大眼睛端详一下媳妇都不可能。这些年轻人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沙漠回来后,当我们在繁华的城市坐着小车,就每每想起了他们。世上有许多东西我们一时一刻离不了,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如太阳如空气,我们每日坐车,就忘了车的行走需要的是石油!现在的小孩子,肚子饥了要馍馍吃,馍馍是哪儿来的,孩子们只知道馍馍是从厨房来的。我们也做过一次小小的调查,问过十三个坐车的人:车没油了怎么办?回答都是:去加油站啊!谁又知道发生在沙漠中的这些极普通又极普遍的故事呢?

 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临走时,我们见到了塔指的三个领导。邱中建,这是石油战线上无人不晓的一个名字,他的一生几乎与中国所有的大油田的历史连在一起,如今已经六十多岁的人,祖国需要他到塔里木来,需要他来指挥这一场新体制新工艺高水平高效益的石油大会战,他离开了北京和家人,一人就长年呆在塔里木。钟树德呢,这位塔指的大功臣,为了中国的石油事业,他献出了自己的一只眼睛。他自始至终在塔指,大漠中的每一口井台上都流过他的血汗。当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才从塔中回到库尔勒不久,而那只完全失明的眼睛,因失去了功能,沙子落进去,磨擦得还是血红血红。梁狄刚更是个传奇人物,他的母亲居住在香港,年纪大了,一直希望他也能定居香港,但他虽是大孝子,可忠孝难两全,当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时,他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说了句:我不能丢弃我的专业。与这些领导交谈,你如坐在一张世界地图前,坐在一张中国地图前,他们的襟怀和视角是那么大,绝口不提自己的事,只强调这一生就是要为中国找石油。塔里木油田可能是他们人生最后要找的一个大油田了,党和人民让他们来,这就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但他们压力很大,因为中央领导一个接一个来塔里木,历史的重任使他们不敢懈怠,如何尽快地发现大的场面,使他们只有日日夜夜超负荷地工作着。

 我们去塔里木,我们是几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又行色匆匆,但石油人却是那样的热情!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签什么字呀,一个作家浪得再有虚名,即就是写出的书到处有人读,而比起石油人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他们一有机会就让我写毛笔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我依旧要这么写时,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些豪言壮语在别的地方已经消失了,或者有,只是领导的鼓动词,而这里的工人却已经将这些语言渗进了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写毕字,晚上躺下,眼前总还是这些石油人的一张张黑红的面孔,想,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之所以称为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树皮全无,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是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去沙漠腹地时,我们路过这里,拍摄了无数的照片。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返回再经过这里,我们又是停下来去拍摄。那里修公路时所堆起的松沙,扑扑腾腾涌到膝盖,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过去现在是没有个雕塑馆的,但有这个胡杨林,我们进入大漠腹地看到了当今的石油人,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每人将矿泉水喝干,捧着沙子装了进去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我们不可能去当石油人,也不可能长时间生活在那里,而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1996年10月

稚嫩的眼睛,

看不懂父亲的职业,

记不清父亲年轻的容颜

却怎么也忘不了

被父亲裹在道道服里那暖暖的感觉

于是

我与石油结了缘。

油田的童年

遍地的火把

互映了我单调的童年

钻塔的明灯

绚丽了我少年多彩的和弦

那时,我渴望

身披道道服神气活现。

18岁,我终于穿上了道道服

骄傲地穿梭在油气装置区

清晨,我站在塔顶迎接朝阳

黄昏,我相伴斜阳忙碌在现场

春风里,我穿过片片芦苇荡

一路清香送我到井场

冬雪里,我搬动阀门

让原油欢快地流淌

我骄傲,我是石油人

今天,我脱下昨天的道道服

换上了火红火红的工装,

那是美丽的中国红啊,

是我梦中向往的色彩

胸前绚丽的宝石花伴随我火热的心

尽情地绽放

无数次我深情地抚摸这宝石花

想我们石油人不再是荒原中的深邃

不再是风雪中的藏蓝

鲜红的颜色像初升的太阳灿烂

像燃烧的火焰蒸腾

老石油啊

您也来看看我们的中国红

二十一世纪

美丽的宝石花已开遍中华所有的油城

让我骄傲吧

因为我是石油人

中石油跻身世界五百强

靠的是老一代石油人的人拉肩扛

为了甩掉贫油的帽子

他们敢用生命搅拌泥浆

新一代石油人用知识捍卫五百强

靠智慧改变陈旧

让整个油城变了样

记不清手中的刹把传过了几代石油人

数不清多少高产的捷报频频送北京

听……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这豪迈的声音依然在我们耳畔回响

看……

一代代石油人用铮铮铁骨

撑起黑色能源的一片天

让我骄傲吧

因为我是石油人

昨天荒凉的盐碱滩

已然是满眼火树银花不夜天

当年简陋的干打垒

今天已处处绿荫站场如花园

健康午餐送岗位

组织的关怀暖心田

饮一口甘甜的滦河水

怎能忘记老石油们艰苦创业的那些年

让我骄傲吧

因为我是石油人

渤海湾的涛声在激荡

石油人的脚步在阔步前行

走来了

走来了

我们新一代的石油人

他们带着知识

他们带着理想

他们带着美好的祝愿走进了石油人的行列

新一代石油人啊

你们赶上了好时光

建设大油田的号角已经吹响

祖国的石油事业在飞翔

请你们张开双臂

用青春和热血拥抱这片天空

蓝天热土滋养着我们

石油事业还需要力量

让我们共同展翅

一起飞翔

面对浩瀚的苍穹

面对祖国的江山

我们用创造和谐唱响未来

我们靠企业文化书写明天

让这黑色的金子为我们作证

让这美丽的宝石花为我们喝彩

无论走到哪里

我都会自豪地告诉你

我是石油人的后代

我骄傲

我是石油人

石油人故事

我每天都感到时间不够用,只舍得用半小时看《新闻联播》,不愿意在观看电视剧上花费时间。一天,同事强烈建议我观看正在播出的《西圣地》,说这是一部反映咱石油人生活的好电视剧。我看了一集,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剧中情景皆似曾相识。

电视剧中,石油工人站在解放牌汽车车厢上,在那荒凉的戈壁滩上颠簸,为石油生产忙碌着。像剧中那样,解放牌汽车车厢上站着石油工人是野外生产非常熟悉的场景,我想起了发生在1992年春节的一幕。那天大雪纷飞,我们穿着沾满石油的工作服,把管钳、吊卡、绳索等生产工具装上车,司机顾师傅驾车刚要驶出作业大院,忽然一个人影冲到车前,顾师傅紧急刹车,我们随之栽倒一片。队长生气地骂道:“你小子不要命了”原来是刚从城市来油田工作不久的小徐,近日他要请假回家过年,因为生产任务重,队长没有批准。小徐紧紧抱着汽车头,泪流满面,冲队长吼道:“队长,你不批我的假,你们就别想出这个门!”队长说:“现在交通车都停发了,批了你的假,你也回不去。”小徐说:“这你别管,只要你批我的假,我就是走也要走回家。”队长说:“好吧,让顾师傅先把我们送上井场,然后再把你送回家。”小徐说:“我也上车,把你们送到井场后,直接从井场送我回家。”小徐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家与父母团聚了。

剧中徐正成不给曾浩的论文盖章,杨大水拿斧头砸开抽屉锁,自己给曾浩的论文盖了章。在石油工人中,我所看到的类似杨大水这样抱打不平的人很多。1991年夏季的一天,队长和特车大队的同志坐在树荫下打牌,被队上的小张看见,小张走上前,抓起扑克抛向空中,扑克牌像天女散花般地纷纷落下,小张骂道:“兄弟们在井场上又热又累,你竟然在树荫下打牌!”队长理亏,赶紧去干活了。其实大多数石油工人都是性格耿直,眼里不揉沙子,在此不一一例举。在大家强有力的监督之下,队干部绝不敢无故刁难别人,像徐正成不给曾浩的论文盖章这类事,我所在单位领导绝不敢做。

杨大水重情义,这也是石油人的真实写照。1991年,我到作业队参加工作,正副班长都是转业军人,为人正直,性如烈火,队干部若有一件事处理不公,他们马上就去找队长和指导员理论,甚至大动肝火,直到他们完全改正为止。在工作中,他们随和、踏实、能吃苦,他们总是捡重活、脏活和险活干,把站井口和扛油管这些活全包揽了,把轻便的活让给其他同志干;在生活上,他们细心关怀同志们的冷暖;在分享劳动成果时,他们和大家平均分配工时,从不因为自己多付出了就多得一点。

《西圣地》展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在杨大水等人物身上反映出石油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历史迈进了二十一世纪,在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更加需要杨大水这样的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七律 礼赞大庆石油人(新韵)

文/张秀祥(山东)

艰难创业耀群星,苦战荒原逆向行。

热血青春同呐喊,苍桑岁月共拼赢。

巍巍钻塔酬诗韵,滚滚油花寄语情。

五面红旗飘万代,无私奉献最光荣。

(注:五面红旗是指大庆油田会战时期树立的标杆,他们是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2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