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科学指的是什么

费曼:科学指的是什么,第1张

这篇文章的思想和灵感主要来自于《费曼讲演录》中的第一章《科学的不确定性》,是费曼在华盛顿大学的3次晚间演讲中的第一讲。在这篇文章里将介绍科学的三个内涵,以及4个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指的是什么?科学指的是下面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组合:

一、发现事物的具体方法

科学作为发现事物的方法是通过观察,观察是判断某种东西存在的判官。

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各种生物和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可以看到生物内部的细胞,可以看到更小的分子、原子,看到宇宙中的恒星、星系。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它们是存在的。而有些概念我们难以观察,比如神灵、鬼魂,通过科学是无法判断它们存在的,也无法证明它们不存在。科学所探讨的范围是所有通过观察可以分析的事,那些无法通过观察来分析的事则排除在外。

最初的观察方法是通过肉眼观察大量的现象,在古代几乎都是这种方式获得科学知识的灵感,比如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就是在现象的基础之上做了很多研究和实验的总结。还有生物学家达尔文,在长达5年的环球旅行中积累了大量的观察资料和样本,并在《物种起源》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思想。

但大自然里的干扰因素太多,会产生很多错误的知识,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断言:“物体从高空中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快,轻者慢。”这是观察的现象受到了阻力的干扰,观察的样本比较狭窄。实验室环境比大自然的干扰更少,很多更深入的现象都从实验室中观察到,大部分化学知识都经由化学实验得到。但即便在实验室中也有很多干扰需要克服。

还有一些目前在地球上无法通过进行实验来证明的,只能利用理论进行一些现象的预测,然后等待时机进行观察,如果理论正确精确的预言了观察到的现象,那就证明这个理论目前仍然符合。从爱因斯坦在1916年预测出引力波,到2015年LIGO获得直接观测证据,整整跨越了一百年。

二、从发现的事物中产生的知识

人类在漫长的探索中建立了如此庞大和辉煌的科学文明体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由它们延申出来的各个的分支,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在一个椭球型的蓝色星球上,它绕着自身旋转的同时,还绕着叫做“太阳”的星体旋转,太阳并没有看着那么平静,每时每刻在太阳内部爆发的核聚变,释放大量的热能和辐射。月亮并非古人描绘的那么圣洁美丽,上面没有神灵,没有生命,表面是大大小小的陨石坑,没有空气,一面寒冷一面炽热。宇宙并非一定是上帝创造,还可能是产生于一次大爆炸。科学家对世界的解释没有古人那般模糊而神秘,还原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是属于科学的浪漫。

三、创造新事物

这一部分指的是科学的应用特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科学技术。科技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这个不用多提。科学赋予了人类做事的能力,但要怎么使用这个能力,科学给不了答案。

我应该怎么做,这涉及到人的价值观,是属于伦理和人文范围的问题。科技可以制造威力更大的武器,但要不要使用是另外的问题。科技可以克隆生物,但要不要用在人身上是伦理的选择。科技可以制造更真实的游戏,但怎么利用时间是个人价值观的选择。科学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而我们没有任何指点获知哪一个才是天堂。比如人工智能,比如基因科技,又比如太空探索异域文明。

把上述科学的三个方面内涵联系起来,可以组成一个循环。人类通过观察和研究得到新的知识,然后运用新的知识创造新事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用来制作出更好的设备,用于观察和研究,比如更高倍的显微镜,望远镜,更完备的实验平台。科学的飞轮不断向前,这个飞轮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1科学最本质的动力—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一件新事物、新现象的探索欲望,想要了解它,而不是因为一开始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大多数的发现在刚开始都不知道有什么用,只是单纯的发现的快乐,后来才产生了各种应用。婴儿天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大多数科学家也是保留了大部分的好奇心。这里所说的了解一个事物并非仅仅是知道它叫什么,只知道名字和什么都不知道差不多。比如小孩子问树上那只鸟是什么,但只告诉那叫“乌鸦”是不够的,你还可以让他观察乌鸦是什么颜色的,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激发他的好奇心,也许他还会问乌鸦平时吃什么,晚上住在哪里,它们一家几口,全世界的乌鸦都是黑的吗,你也可以讲讲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反哺的故事!不要仅仅满足于了解一个名字,试着提出更多的问题。

2通往科学的道路—猜想与验证

从现象中抽象出某种规律,这是对于人类智力的巨大考验。人们发挥想象力构造出很多个能解释当前现象的猜想,然后用更多的实验来证明或者证否,只要发现一种现象与猜想不满足,那就说明这个猜想是错的。科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需要注意的是,猜想的描述一定要非常的精确,越是精确,人们就越愿意去实验,因为结果满不满足就很容易判断,而且猜想越是精确,就越便于人们预测,也就越有用。尽管很多猜想都是错的,但有一个猜想总是好过没有。科学家总会积极地发现例外之事。

3科学的精神—怀疑

严格意义上讲,现代科学理论只是与当前发现的现象更契合的理论猜想,未来出现微小的例外现象导致所有理论重新构建也不是不可能,科学家欢迎例外之事。怀疑精神是科学持续往前发展的重要品质。如果人类满足于当前的成果,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所有真相,认为自己掌握了正确的理论,科学发展的通道就会堵塞,科学将会停滞不前。对未知保持敬畏,对现有的理论保持怀疑精神。

4科学进步的催化剂—自由开放

“科学无国界”,科学研究说到底是思想智力方面的工作,开放的交流环境和氛围,有助于想法的碰撞和融合。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视角、构造的模式、思考的方式有很大不同,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之间的协作,有助于创造新事物。

总结一下,科学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科学观察、科学知识、科学应用。它们就像一个飞轮一样,不断地往前滚动,而科学发展需要4个要素来推动,分别是好奇心,猜想-验证的方法,怀疑的精神,自由开放的环境。

费曼说这些都是古老的观念,而这些伟大的观念需要我们特意地、明确地、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否则就会失传。希望这一论断不会发生。

Ps: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最受学生欢迎的科学顽童,兴趣爱好广泛,作品《费曼物理学讲义》、《物理之美》,费曼学习技巧,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其科学成就可自行了解。

教育目的

英 怀特海著

庄莲平 王立中译

文汇出版社2012年版

怀特海生于18世纪60年代,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罗素早年曾来问学,后来二人成为朋友和同事,并曾合著《数学原理》。怀特海晚年和罗素一样,受聘于美国的高校。1929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著成《教育目的》一书。1947年以84岁高龄逝世于麻省剑桥。

一、教育的目的

1教学的信条:“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 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003也就是要“少而精”。

2“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006 “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007而让知识活起来的途径就是让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彩多姿的生活。”009人们通过接触来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灌输来学习。

“最好的的教育是用最简单的工具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014

3“当一个人全面考虑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年轻一代是如何重要的问题时,对那种处理教育问题时轻浮、迟钝的态度所造成的破碎的生活、受挫的希望、民族的失败,真是让人难抑心头强烈的愤慨。”019

4“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如果我们不能确保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从一种形式主义走向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走向另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018

5“历史学家们将为英国写下这样的墓志铭:英帝国的衰亡是由于其统治阶级精神上缺乏远见,由于他们单调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及他们像法利赛人一样沉溺于渺小的治国之术造成的。”054

二、教育的节奏

1浪漫阶段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是一种兴奋的对事实的直接认知。也是一种模糊的认知阶段。

精确阶段是对事实的分析与揭示,学习一些规则和原理的阶段。

综合阶段又重回浪漫。

2教育就是这样的大的周期循环,并包含着无数小的这样的三阶段的循环,这就构成教育的节奏。在教育的节奏中,每个循环周期都需要一定的专注集中,而不是盲目的科目竞争,或者是碎片化的学习,应该集中相当的时间学习特定的知识模块。“我们必须在合适的季节收获合适的作物。”029

“人的内在精神生活是很多线串成的网。这些线不会按照统一的标准一起编织延伸。”037

3“一所大学的理想,不是知识,而是力量。大学的职责就是把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036

“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专心于自己的课业,而在大学,他应该站起来,环顾四周。”035

4教育的节奏

幼儿阶段(0-6):语言的习得及其运用(浪漫)

儿童期(7-13): 语言的学习(浪漫);计算能力(浪漫)

少年期(13-15):语言的学习(精确)

历史(浪漫)不要记忆而是浪漫的感知

科学(浪漫)探究的学习,观察实验

青春前期(15-16):语言(综合运用)相对减少

数学和科学(精确)专注

历史(精确)

青春后期(16-18):语言(综合运用)

科学(综合运用)

                历史(综合运用)

三、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1“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现代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标却是教授各种科目。”039

2“没有一些基础的知识,你不可能变得聪明;你轻而易举地获取了知识,但未必习得智慧。”040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握的方法,是对知识的处理、选择与运用。

获取知识的途径是训练,获取智慧的途径是自由。“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训练。”041

3.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二者并不矛盾。“在一个完善的具有理想教育体系中,其目的应该是使训练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的结果,自由则因为训练而得到丰富的机会。”041自由与训练的调节就是教育的节奏,在教育的开始和结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自由,在教育的中间则是训练的阶段。早期是兴趣和快乐,后期是挑战和意义。

4“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043

5“我现在坚持的是,发展的本能来自于自身:发现是我们自己完成的,训练是自我训练,收获是我们自身首创精神的成果。”052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的学习都是自我学习。因此,在教育和学习中,自由与自主是非常重要的。

四、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1“工作应该充满智慧和道德的想象,因而能够克服工作带来的所谓的枯燥乏味和劳累痛苦,使工作成为一种乐趣。”056

2技术教育应该培养出享受工作的人,而不是流水线上的机器。“一个疲于奔命、厌倦无奈的工人,无论他多么地手巧,能生产出大量一流的产品吗?”057 所以有人认为,金字塔不可能是奴隶建造的,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建造的。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第一个作出这种判断的,是瑞士钟表匠塔•布克。1560年,他在埃及的金字塔游历时,便作出了这种断言。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就被安置做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其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起初,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对金字塔的建设者,他之所以能得出自由人的推论,就是基于他对钟表制作的那种认识。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根刀片都插不进去。

在过分指导和过严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所以必须以一种自由精神来看待技术教育,除了技术训练本身,审美鉴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技术教育的应有之义。“技术教育并不仅仅和科学知识相关,它也可能是属于对艺术家或某些艺术课程的工匠学徒的教育。”065所谓工匠精神,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谓匠心。现在提出的steam课程,其实就是将技术与科学、工程、数学、艺术结合起来,并以技术为中心的课程。

联想到中国技术工艺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工人的匠心的缺乏。也是技术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缺失。技术训练的工具化,使得技术人员的创造、精细与享受被抑制和剥夺。

3.“技术教育是一种利用知识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的技能方面的训练。”064是大脑和手眼相协调的训练, 是行动与思维相协调的训练。把思维转换成手工技艺,把手工活动转换成思维。现代人的慵懒是不事手工劳动(现代人以运动来减轻这种大脑的慵懒),大脑缺乏来自手的活动的带来的刺激,这也许是一种缺失。我之所以练习钢琴和书法,是希望保持手的活动与创造,因为人类是用手劳动创造了人自身。

所以现在的教育一定要有学生动手的课程。哪怕是玩泥巴,也是动手的训练。

技术教育是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的过程。也是知识活化的过程,并获得对知识更深切的理解。你的知识获得了现实感。

所以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构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4他认为技术教育一般应该从13岁开始,其比例应当逐年增加,最终达到较高比例。技术教育的训练内容不宜专业化,而应该是通用性的技术,以获得更广泛的适应性能力。

技术教育如果按照相关的科学内容来说,可以分为几何技术,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商业和社会服务技术。我们现在的中学技术课程主要是物理技术和机械技术,应该增加其它门类的技术课程。

5智力的享受有两种,一是创造的享受,二是休闲的享受。文学既是创造的享受,也是休闲的享受,特别是文学欣赏。

“在英国那些了不起的大学的直接管理之下,学校的孩子们需要应付关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考试,他们从文学欣赏中获得的乐趣受到了某种损害,应该起诉这些大学犯有谋杀灵魂之罪。”075

文学和艺术都是最好的休闲的享受,休息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真正的休息是换一种活动方式,虽然游戏也可提供这样的活动,但是游戏过度会有空虚之感,而文学和艺术并不会给人空虚的感觉,而是充实的健康的愉悦。就像做爱与自慰,前者是充实的健康的愉悦,后者则带来愉悦后的深深的空虚。

“文学和艺术在一个健康而组织有序的国家中,应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经济生产带来的贡献,仅次于睡眠和吃饭。   ……艺术之于人类社会——就像——阳光之于自然界。”076

“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里塞满物品的过程。……与这个过程最相似是生物有机体吸收食物的过程。”044

五、数学课程及其它

1语文学科的语言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口头语言及表达、视觉阅读及表达(非连续性文本,比如图像、图表等)、书面阅读及表达。

2数学学科主要是三个方面:数与数的关系、数与量的关系、数与形的关系(空间关系)。对于一般人而言,数学是培养人的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因此数学对于普通受教育者来说,其技术性的一面和深奥的一面需要弱化,强调的是数学思想。而专业研究者是通过数学语言来理解和表达世界。

3大学的责任就是把想象力和经验结合起来。想象力是青年人的特征,经验是长者的特征。大学是长者与年轻人的共同分享智力探险和生活探险的理想之地。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是一本由[意]卡洛·罗韦利著作,文治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读后感(一):科学与人文

 作为一名文科生,大学又选择了法学专业,平常阅读偏好无非为小说、诗歌、社科、历史、法学等书籍,对于理工科类型书籍自知看不大懂,一直敬而远之。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暗示而形成的“信息孤岛”,人为疏远了许多优秀的科普书籍。读了卡洛·罗韦利的《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始觉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这是人文与社科类书籍所无法带来的。

 卡洛·罗威利(Carlo Rovelli)是意大利人,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引力,他也是圈量子引力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同时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上亦有贡献。在此之前,卡洛·罗韦利在国内已经著有《七堂极简物理课》《 时间的秩序》两本科普类畅销书籍。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是卡洛·罗韦利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合集,书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在浩瀚的宇宙中、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文章的主题可谓包罗万象,既有黑洞、引力波、气候变暖、空间的无线可分性等深奥复杂的物理学问题,又有探讨亚里士多德、牛顿、哥白尼、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乔治·勒梅特、霍金等人科学成就浅显易懂的文章,还有对科学与哲学、文学、宗教、政治等科学与人文互动关系的理性思辨。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中的一句话广为人知,发人深省:“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在《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中,卡洛·罗韦利不仅对“头顶上的星空”保持好奇与关注,更对“心中的道德律”作出深刻隽永的阐释,体现了一名物理学家的人道关怀与人文精神。

 正如作者所说,“诗歌和科学都是人类精神的表现形式,它们创造新的思考世界的方式,以求更好地理解世界。”更进一步,“诗歌和科学”可以置换为“人文和科学”,它们是人类的两大支柱,推动我们物质世界的发展,也拓展我们的精神空间。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读后感(二):这本物理科普书,让科学浪漫如诗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

 作者: [意]卡洛·罗韦利

 ▫️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我竟然有一种探究的想法,毕竟作为一个物理学渣,我真的太想知道为啥物理学得那么糟糕,和物理学家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但是,书里并没有告诉我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它讲述了一些科学家的传奇人生,呈现了物理世界的魅力。

 我突然领悟,如果对物理不感兴趣,再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都是没用的。

 ▫️

 下面是看书后的一些感想与摘抄:

 1、要有统计思维。

 “如果教孩子们一点基本的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蠢事,社会也会受益良多。”

 2、努力去弄清楚一个复杂的问题会让人感到快乐。

 3、很多事情都不能百分百地确定,那就不能轻易下判断,这是对自己负责,也不会造成别人的困扰。

 书中说,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风险,但有人觉得这不严重,然而否认这一事实,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也会给那些正努力为我们缓解危机的人造成困扰,毕竟他们的工作已经够艰难的了。

 4、每本好书都自带使命,选对书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感兴趣的是从他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思想的力量,以及这些文字如何与我们的文化和知识相遇,并为新思想的产生开拓了空间。”

 5、付出了不一定有结果。

 牛顿研究炼金术和重建《圣经》年表,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他意识到局限性,所以没发表过相关文字,即使付出了很多精力。

 6、学习最重要三件事,就是读书、交友与创新。

 作者认为,哥白尼在意大利求学中发现了三大宝藏,所以才提出了“日心说”。

 一是书籍,古代天文和数学知识的书籍;

 二是朋友,认识了一个天文学家,他知道如何阅读哪些文献;

 三是革新,知识可以被质疑和改变。

 7、成长的美好在于其不确定性。

 “概率让生活变得有趣,让我们经常邂逅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可以不断接受更多的知识。”

 8、不要害怕犯错,知道自己的错,是求知的开始。

 “科学家中几乎没有人比爱因斯坦犯的错误更多。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频繁地改变想法。”

 我比较震惊的是,爱因斯坦会怀疑自己的观点,因为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甚至接受不了别人的反驳。然而事实是,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定正确,只有敢于犯错、改变自己的观点,才能求得真知。

 9、承认但不满足于自身的无知,并且不断求知。

 “阿基米德意识到,昨天的无知可以在今天被启蒙,今天的知识将会在明天得到修正。”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读后感(三):终于等到你!看宝藏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科普新书相当涨知识

 21世纪,是一个瞬间万变的新世纪。

 科学半径不断扩大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细分的各大学科新知识不断迭代更新。

 首张黑洞照片

 回想百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到量子力学到今天成功捕捉到黑洞作品,百年间人类进程被这些流光溢彩的科学新知不觉间按下了快进键。

 我时常在想,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新世纪,潜心研究科学,努力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科学家们应该是什么样的?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封面

 看到被称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的卡洛·罗韦利的新书《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时,我第一反应是入来给喜欢物理的儿子看,他之前的《七堂极简物理课》我们都很喜欢,是非常擅长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话语讲述专业的科学知识的一位物理学大佬。

 卡洛·罗韦利是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在时空物理学上做出了突破性贡献。曾在美国、意大利工作,现在法国带领量子引力研究小组,兼任匹兹堡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等。他的《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时间的秩序》畅销全球,被译成了41 种语言。国内出版后历次获得文津图书奖、新京报年度好书、出版人年度书目等。

 目录

 卡洛·罗韦利的粉丝很多,坂本龙一、陈嘉映、李淼、黄磊都是他忠实粉丝。这本《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是他近10年人文科普随笔的首次合集出版,全书共计收录了46篇随笔,分为三辑分别从物理学、科学家、人文与科学三个角度来向我们讲述他对这几个方面的认知和思考。

 书签

 拿“物理学”这辑的内容来说,“黑洞”的相关随笔有3篇:1“恒星的致命吸引”、2“虚空的热量”、3“中心之谜”。

 我对黑洞的理解很简单,就是一个无法逃逸的宇宙空间,更多的物理学常识就不清楚了。这是我第一次非常清晰的通过阅读了解到物理学常识中的黑洞。

 首先,宇宙中充满着对恒星有着致命吸引的黑洞,无数的恒星围绕着它运行,不时地就会有一颗恒星被它捕捉吞噬,就像一条小鱼被一头鲸鱼吞掉那样。

 内页

 其次,卡洛·罗韦利指出斯蒂芬·霍金证明了黑洞是热的。霍金证明了即使没有任何东西正在坠入的黑洞也是热点,黑洞本来就是热的。(物理学界有一个解释是:黑洞的热量是真空本身的热量,重力将其放大了,它是虚空的基础热量。)

 白洞概念图

 最后,卡洛·罗韦利科普了他正在努力探索的黑洞的中心,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物质在到达中心之前速度慢下来,直至停滞,当它被压缩到极致,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斥力,防止它最终坍塌,然后这种巨大的斥力会将中心的物质回弹,成为黑洞的反面:白洞。白洞是黑洞的时间倒转,是一个向外爆炸的洞。因为时间的相对性,在黑洞内外的时间很有可能是以不同的速度在流逝,所以回弹的这个过程,我们看不到。

 我很喜欢科学家们这样脑洞大开的猜想,“提出猜想——印证——失败——重新提出猜想——印证——科学证明”,这样的一个过程,正是古今中外科学家们不断尝试的路径,也正是源于他们的科学精神,才让我们今天的科学日新月异,致敬!

 内页

 卡洛·罗韦利是为典型的宝藏科学家,除了信手拈来的物理学知识科普,他还整理了从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到乔治·勒梅特、罗杰·彭罗斯、史蒂芬·霍金等多位科学家的生平故事和最重要的科学发现,知名物理学家讲述的科学家故事,角度自然是不同的,读来充满着启发。

 内页

 最后一辑是让我读完生出无数感慨的科学和人文内容,卡洛·罗韦利让人无法抗拒的渊博和人文情怀,让人感叹。这是个典型“三观很正”物理学大佬,无神论忠实粉,内心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对宇宙的好奇。

 内页

 从哲学家、诗人、艺术家到日常游记;从黑洞、引力波、大爆炸的量子引力与时间的诞生到空间、三维球面、确定性与全球变暖,卡洛·罗韦利娓娓道来,以回归古典智识传统的方式,将科学与人文视为互补的知识领域,精妙敏锐的向我们阐述了他睿智又不失谦逊科学认知。

 科学,原本浪漫,卡洛·罗韦利让科学浪漫如诗。我是宸妈,2021年读书247本、一周至少读4本书的读书人。关注青少年教养和自我终身学习,分享我的读书、教育和心理知识。喜欢我的原创文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和评论!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32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