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电影,贫瘠之地的荒唐与浪漫

小众电影,贫瘠之地的荒唐与浪漫,第1张

Isle of Dogs贫瘠之地的荒唐与浪漫

影片中充满高级设计感的艺术镜头和调配的相得益彰的糖果般缤纷柔软的色彩无不处处散发着韦斯安德森独有的艺术风格,让人赏心悦目而印象深刻。

本片是出品于2018年的一部定格动画影片,是韦斯安德森充满深刻寓意,极具色彩冲击力和艺术镜头感的佳作。安德森影迷绝对不能错过这部优秀的影片。

每一帧的来之不易让影片更加有情怀。若要形容这部影片的美感那便是:安静盛放在贫瘠之地的血色花朵。影片中有大量的荒土镜头,破碎的机械残骸。

灰色的天空,浑浊褐色的风。可在这片荒芜之地中生长出的羁绊却是炽热而滚烫的,一如失色的天地间那一抹鲜艳而赤诚的红。

在未来的日本,一场犬流感在巨崎市里爆发。市内颁布了一条残忍的条令:将所有狗狗驱逐出市并流放到垃圾岛上。

善良的男孩Atari独自溜去犬之岛上寻找被迫与自己分离的爱犬Spots。一场荒芜之地的漫长寻觅之旅就此开始。一路上遇见其他被遗弃的狗狗。

从最初的警惕和互相怀疑,到最后人和犬之间重新建立了一度已经失去的信任,这份深厚的情意让人为之动容。人和生灵本就应当是共生而平等的。

可生而为人为何要去摧毁这份和睦?这部影片中表达的情感,被遗弃的颓然。受到伤害后的憎恨和疼痛,以及信任被粉碎的绝望和猜疑。

都是赤裸而让人疼痛的,可却无比真实。感谢韦斯安德森拍了这部重要的**,用他细腻而沉静的方式呈现了生命中那些脆弱而又无比坚固的情感。

荒诞”一词最初来自拉丁语Surdus,后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不能沟通或人与环境之间的根本失调。在西方文学的脉络里,“荒诞”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文学手段。不过,在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二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后的西方荒诞派文学运动中,“荒诞”有着其特定内涵。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荒诞”是上帝“死”后现代人的基本处境。在萨特那里,表现为人的生存的无意义,在加缪那里,表现在西西福斯式的悲剧,在卡夫卡那里,表现为异化、孤独、徒劳和负罪……总结起来有以下七大特征:

1、在关注和反映现实这一点上,荒诞文学运动是浪漫主义的死敌(不再提供令人心旷神怡的麻醉剂,而是令人痛定思痛的苦酒),却是现实主义的承继者和突破者。

2、它关注的问题是一切现实中最现实的:人生和人所生存的世界。相对于现实主义,包括荒诞派在内的现代派文学的突破在于,对于人类社会的关注和表达更具有普遍性、整体性、精神性和前瞻性。

3、为了全方位地表达人生与世事的荒诞,文学的手段也是荒诞的——但这并不妨碍其主题的严肃和清醒。

4、“荒诞”作为艺术手段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艺术手段上的夸张变形是极端化主题的需要,通过“陌生化”的手段抵达更本质的真实。正因为作品整体情节是荒诞的,细节真实才更要步步为营,每个人物都必须严守与自己在现实身份相符的生活逻辑,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生活本质的悖论情境。

5、在一部荒诞性作品中,象征情境与故事情境必须是严格对应的,绝对不能为象征主人公随便安排一个背景环境。在对荒诞派文学的理解上,有一点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尤其容易被中国作家忽视),就是在其令人战栗的绝望背后的价值关怀。

6、荒诞文学运动是一场抗议运动,一场不合作运动,而其运动宗旨却如加缪所说:“荒诞运动,反叛运动,凡此种种……其目的是同情……即是说,归根到底,是爱。所以,我们在荒诞作品一团漆黑的世界背后,总能看到一个反抗绝望的英雄,或者一个痛苦挣扎的灵魂。

7、荒诞的图景愈是荒诞绝伦愈是蕴含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痛心疾首,一种天真而锐利的失望。

以上理论截取自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主持人邵燕君对国内某作品批判文章,割舍了对那部小说的具体评论文字。我认为这些理论是对荒诞文学比较全面、正统和权威的意旨性阐述,也代表了在美国新泽西州注册的以海外华人为主的非盈利性中国文学社团文心社(社员大部份是旅居北美、在网络上和平面媒体上进行写作的中国文学爱好者,也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一切国家和地区的作家、评论家、以及中国文学爱好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在三百六十余年之间,有林林总总三十余个王朝更迭兴替,再加上四周胡人进入中原,令中原的文化出现剧变,主要分为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知道司马氏一统三国建立晋朝,但是和平的局面仅仅持续了十几年便被“八王之乱”打破,晋朝也因此而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地区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而东晋建立之后,权力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掌控,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

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

东晋后期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面对各地叛乱蜂起,东晋朝廷已经无计可施,最终由北府军刘裕异军突起统一各方势力建立了南朝宋,自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由于乱世的影响,这短短三百余年间,中原文化便经历了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可以说是中原文化前所未有的大融合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而科学成果也层出不穷,例如举世闻名的祖冲之圆周率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问世,另外给后世带来巨大影响的郦道元《水经注》同样问世于魏晋南北朝。

近年来以魏晋南北朝为原型的影视剧也是百花齐放《凤凰无双》、《兰陵王》、《楚乔传》、《兰陵王妃》、《独孤天下》、《陆贞传奇》、《锦绣未央》、《琅琊榜》、《花木兰传奇》、《凤囚凰》等等不胜枚举。

虽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混乱、最苦痛的动荡时代,然而在文学艺术史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极富于智慧、极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当时南朝首都建康被称之为是和古罗马城并称的“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甚至直接影响了世界文化的格局。

东汉末年儒学信仰危机的加深和腐朽经学束缚的冲破,把魏晋思想引向了玄学,而大乱世又加剧了佛教的传入和演化,结果导致玄学与佛学相互融合,两派人士更是互通有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建安风骨、王谢风流”。

宇宙这么大,我们还会遇见✨

心目中最好看的喜剧片是《独行月球》,实话实说我真的很喜欢这部**,他是我近几年里面最喜欢的**之一,看了三遍也不嫌腻!

影片简介: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陨石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沈腾 饰)因为意外,错过了领队马蓝星(马丽 饰)的撤离通知,一个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了“宇宙最后的人类”,开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

含腾量高+喜剧+科幻,又好笑又好哭,是我观影结束后的第一感受。整个观影过程,我不知在期待什么,习惯了喜剧的我直到最后一刻才心满意足。结局本身很难过,但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合理而美丽的结束。

荒诞+浪漫,总是穿插在笑点和哭点之间,甚至让二者无缝衔接,比如关键时刻来自地球上“你不是人”的光束哈哈哈。

关于独孤月,他那份来自“中间人”的温暖深深地感染了我。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独孤月对自己的评价是“中间人”,我无法理解。在月盾计划里,他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直到后来,他带着宇宙之锤站立于浩瀚宇宙当中,分隔在地球与π+之间时,我忽然才明白“中间人”的那一份伟大。引用官微的话,「我本甘愿平凡,因为爱,愿意去成为英雄,守护你,也守护以后的每一天」。

关于马蓝星,月盾计划的领队,她那份坚毅而无畏的责任感并没有错。她说“不能救,但是他会救”,他说“马蓝星,带我回家”。冥冥之中,即使隔着一个银河宇宙,马蓝星与独孤月却好像已经了解彼此。以后,只要她抬头仰望,那漫天星辰,就是独孤月给她的宇宙级浪漫。

“宇宙这么大,我们还会遇见”。彩蛋很美,那吞没独孤月的π+碎片,璀璨而耀眼地环绕地球而行,绽放为浩瀚宇宙中的美丽星环。独孤月终于能够永远守护着自己的蓝星了,无论是马蓝星,还是地球这颗美丽的蓝色宇宙星球。

从影院出来,夜空都变得更加明亮了,我忽然觉得那浩瀚无垠的宇宙一下就变得柔软了。

国内的喜剧近年都有一个固定套路——“喜转悲”,在一系列的轻松搞笑后总是想尽办法将故事的落点放在感动上,好的是能带出正能量,但同时容易造成影片前后的割裂。但显然《独行月球》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荒诞爱情是指一种类似于幻想或不现实的、极其荒诞离奇的爱情,常常会让人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这种爱情常常违反常理,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有时候甚至发生在绝境之中。荒诞爱情经常出现在文学、**等艺术作品中,是一种反传统、挑战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由、浪漫和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驴得水》的荒诞美学探析

◎景莉莉

荒诞是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产物,人们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强烈感受到世界的复杂性、无序性、偶然性的怪诞特征。荒诞正是迎合了人们的审美心理,以一种平面化、破碎化的方式来满足人们多元化审美的需要,艺术化地表现人生存的困境和对传统价值和秩序的怀疑。荒诞,它产生于人和世界的关系中,当人和世界的关系出现裂痕、矛盾、冲突时,荒诞便应运而生了。加缪认为荒诞其实就是人面对世界的一种自我的心理体验或者说是人对自己生存状态本质的觉悟。荒诞美学赋有“喜剧的外壳和悲剧的内核”。一系列滑稽可笑的行为点燃了不断升级的矛盾冲突,在不断的嬉笑中故事演绎到 ,但是喜剧在某种程度上会发生扭曲和冲突,导致美好的事物的幻灭,引发悲剧效果和价值意义丧失,这就产生了荒诞美。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从荒凉的词语中言说出悲剧意味,“等待、失望、等待、失望……”无穷尽的等待,而等待本身就是荒诞的表征,也是救赎的最后一点希望。果戈理的作品是“含泪的笑”,而《驴得水》则是“冰冷的笑”,笑的同时冰冷凄凉,万般无奈。

一、黑色的幽默和现实的隐喻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缺水的地区,一群知识分子为了改变中国农民的贫、愚、弱、私执教于严重缺水的三民小学。戏剧开头驴棚着火埋下了寓言式伏笔,暗示他们的努力终会引火烧身,酿成失败。且由此引出剧情发展的原因,学校离水源地比较远每天用水都很不易,上级又不给钱购买运水工具,所以他们只好谎报吕得水(代指驴)老师的工资拿来运水,这里揭示出教育中存在吃空饷和官员不作为的问题。为了实现教育理想,校长一次又一次带大家跃入谎言的旋涡。而这和学校墙上写的“学做人学做事”显得格格不入,颇具讽刺意味。校长是一位软弱的理想主义者,他说着“做事得讲究方式方法”,却让“吕得水”老师骗取空饷,指派铜匠冒充吕得水老师;他说着“做大事,就要不拘小节”,却默认张一曼用身体交易来“睡服”;在铜匠老婆闹事时为了大局把问题推给一曼,答应特派员杀驴的要求,为了三万法币容忍佳佳嫁给铜匠。而这一切就是为了实现他口中的理想,原则可以完全被牺牲,谎言则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正是他主导了整个悲剧的发生。

另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人物是特派员,他作为民国官员的一员,折射出官僚体制下的种种问题。他的出场是在第二幕,从一个细节“大盖帽”入手,铜匠初见大盖帽吓得想跑,再见特派员带上这顶帽子便深跪不起,校长灵机一动打圆场说是“皇家宫廷礼仪”,显得滑稽可笑。这里的“大盖帽”象征权力,铜匠的举动隐喻了普通老百姓对权力的恐惧,即使他们是一个并未做任何坏事的良民。特派员随后讲述自己英国求学是工学硕士,主修莎士比亚,把铜匠讲方言式的绕口令理解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拍 就决定赐予吕得水老师教育家的称号,经由魁山点出:“我突然觉得吧,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民国当政的官员中相当一部分腹中无物却装作有文化,深入贫穷缺水地区,却摆足了一副官老爷的架子。美国慈善家每个月给十万法币用作教育资金,他却中饱私囊还美其名曰:“合理化分配”。这样的官员贪污腐败,为了金钱和自己的利益,不惜混淆是非用权力奴役别人,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官员的道德文化素质和权力使用问题在这里展露得淋漓尽致,教育的未来、民族的复兴掌握在这群官员手里,甚是堪忧。这个话题借戏谑似的反讽揭露社会问题,引人深刻反思。

二、金钱权力奴役人走向异化

人的异化语出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指自然界以及人所创造的物品变成与人相分离、排斥人的异己力量,以及人失去自己的本质,落入这种异己力量的奴役之中。在《驴得水》中每个人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都向自我妥协,从相扶相持的战友变成残害同伴的凶手,最终沦为自我欲望的奴隶。

裴魁山身上有着典型知识分子的尊严和软弱,更有着欲望达不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阴狠。他在和一曼相处时被一曼的单纯可爱吸引,含情脉脉地向一曼求爱。当他发现一曼不喜欢自己,只是单纯地喜欢性,可以随便和别人上床时,他的心在滴血,怒火燃烧,男人的尊严、知识分子的清高都化作恶毒的言语一股脑喷向一曼。得不到爱使得魁山内心扭曲,卸下面具把利刃伸向挚爱。周铁男年轻气盛,爱憎分明,他身上有知识分子的血气方刚和对现实的不满,但是更有着恃强凌弱的本性。他对铁匠说:“我告诉你小子,我的火是你给我拱起来的,这事儿是你弄大的,今天我让你见识一下我的残忍!”面对底层劳动人民,铁男信奉武力可以制服弱者。可是面对强权,他却弯下脊梁。当子弹擦过他的脸颊,他明白拳头不能与强权抗衡,随后他屈服于权力,认特派员为干爹,在校长要向上级举报特派员时,选择告密,出卖朋友。曾经坚守的理想和原则,在死亡的恐吓中化为乌有。不得不让人深思:“每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都走向了自我罪恶的深渊;每一个试图去改变社会的人,都被社会所改变”。

《驴得水》荒诞的外表之中,潜藏着理想主义的痛。该剧通过脸谱化的人物设置,将各种矛盾对立起来,完成意义的传达。知识分子们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铜匠的出现在其身份转换间所表现出的举动撕开了知识分子虚伪的面纱,颠覆了观念的枷锁,直面人性的私与恶。潘知常在《荒诞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一文中说:“荒诞是正通过对‘文明’的反抗的方式来满足人类生命活动的需要的,它是一种虚无的生命活动的虚无呈现,这说明在荒诞中对‘文明’已经不抱希望。文明不再是天堂,甚至也不再是通向天堂的必由之路。文明就是荒原,而且是永远要面对的荒原。”铜匠正象征着原始的野蛮和纯粹,他在文化人的眼里就如同“牲口”一样,阴差阳错间被接受教育,他明白了人和人之间的区别,知识把他从无知懵懂带入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接踵而至的是私欲的迸发,他开始汲取知识不安心农活,他迷恋知识文明女性,嫌弃自己粗鄙的老婆,当被一曼抛弃,他滋生仇恨,借权力之手将自己的怨气恶狠狠地释放,努力挽回被践踏的尊严。铜匠并没有通过知识迈入文明的殿堂,却踏入了贪婪、欲望、仇恨的荒原。知识本是教人求真寻美向善,可是却让铜匠披上了貂皮,依仗了权力,报复了一曼。努力的价值丧失,生存的意义变得虚无正是荒诞美学在多重矛盾中构建的张力所在。

三、破碎的美和绝望的荒漠

就荒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不仅人是荒诞的,世界本身也是荒诞的、无确定意义的。因此,现实中的人也就不能与这样的世界形成任何有意义的关系,他们不断地逃离却无法被理解被接纳,最终选择自我的陨落,这就是荒诞中的破碎感和荒漠感。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最早诠释出人生存的荒诞感,忒拜国王从神谕得知自己会有一个儿子,将来杀父娶母。果真生了一个儿子,遂命仆人将其扔到荒野。但好心的仆人把他送给了一个牧羊人,牧羊人把孩子送交给国王吕波斯,起名为俄狄浦斯。当他成年后得到神谕自己会弑父娶母,所以他选择奔走他乡,远离自己的“父母”,在一个路口与人发生冲突打死一个老人、三个随从。后经忒拜国猜中斯芬克斯之谜被立为国王,并娶了丧父的王后为妻。后来该国瘟疫盛行,他又得到神谕只有处决杀死前任国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平息。揭开层层迷雾,原来凶手就是他自己。最后他刺瞎自己双眼,被驱逐流放。就像德国学者施克所说:“让人的举止行为面对一个为人所无法洞悉的,使人即使怀着某种善良的愿望仍要归于失败的某种力量或原则所控制的世界”。《驴得水》中的每个老师都心系教育救国的美好愿望,但是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人性的恶展示得淋漓尽致,人们都逐渐丧失把控世界的能力,一步步走向了自反的悖缪状态。

张一曼这个人物形象象征着美和自由,她为了逃避城市中人们的指责和非议,跟随校长来到偏远的地区组建三民小学。她喜欢制造快乐,用笔扎脸希望扎出酒窝,用夹子夹鼻子装可爱,把账本撕碎抛向天空制造浪漫,足见一曼在这里是很开心的,她自由的心终于可以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自由地徜徉。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她只是单纯地喜欢性却被魁山的男权思维和占有欲绑架,转而变为对她不被包容的辱骂。她本性善良,为了群体利益“睡服”铜匠,却无意破坏别人的家庭;她独自承受铜匠老婆的打骂,饱含委屈,忍受铜匠的报复,剪去她美丽的头发, 她自由骄傲的灵魂。她未曾去伤害任何人,却要独自承受最严厉的罪与罚。她纯真善良却被大家(除了校长和佳佳)看作疯子,可是真正摧毁她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是:昔日的好友为了金钱污蔑自己最信任的校长是疯子,她心中的希望破灭了,最后一点信念也崩溃了。自由被 ,美丽被践踏,最终她选择用手枪结束生命……

这出戏剧最大的荒诞之处在于,在权力金钱欲望的挤压下,人性扭曲,人变得卑微龌龊疯掉了,可是他们却从内心和行动上诽谤指责坚守真善美的同伴疯掉。这时理性变得苍白无力,怀疑反思树立起绝对权威,究竟是谁疯掉了?《驴得水》采用夸张、隐喻、反讽等手法撞碎了真善美,留给读者无法言说的绝望感。结尾处校长、魁山、铁男经历一切后又重拾梦想,相约继续奋斗。可是佳佳却道出意味深长的话:“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她在呼唤成年人失去的不容侵犯的原则,真正的担当和责任。而这也是剧作者向我们所呼唤的:靠践踏原则和说谎是不能实现民族崛起的,否则,前路永远是走不出的绝望荒原。

参考文献:

[1]唐建涛.欧美文学研究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肖瑶.**《驴得水》: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悲歌[J].四川戏剧,2017,01

[4]王小洁.一个乌托邦的破灭——从《驴得水》的荒诞看现实的羁绊[J]戏剧之家,2015,05

[5]贺国光.荒诞的美学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6

[6]潘知常.荒诞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01

景莉莉,北方民族大学2016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5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