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局外人》论墨而索的形象】 局外人经典语录

【从《局外人》论墨而索的形象】 局外人经典语录,第1张

  摘 要: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以主人公墨尔索的遭遇和感受为主要线索展开的。小说以荒诞为主题。墨尔索是冷漠的,什么都被看做“无所谓”的局外人。但是墨尔索却又是最真实的、善良的、自由的。

关键字:局外人;墨尔索 ;形象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阿尔贝加缪所作。加缪是法国典型的无产阶级者。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加缪诺贝尔奖的 评语 里这样说:“加缪是准无产阶级出身,因此,发现必须依靠个人的力量,在生活中跋涉向前……”加缪对于荒诞作品的看法有这样一句话“一切伟大的行动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有个微不足道的发端。伟大的作品诞生与街道拐弯处和饭店的小门厅。事情就是如此荒诞。”

一、小说的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其成名之作,小说是以主人公墨而索的叙述为主。小说一开始墨而索就以一种冷淡的、比陌生人还陌生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情况。母亲下葬的第二天墨而索又决定去海边游泳,在游泳时碰到了以前的同事玛丽和他一起去看**和在自己的家里去寻欢作乐。玛丽问他是否爱她而墨而索说:“不知道”。这段时间墨而索和他的邻居雷蒙走的很近,还帮他写信,做假证。后来雷蒙约墨而索和他一起去海边游泳。就在海边墨而索将阿拉伯人打死,因此墨而索进了监狱。墨而索对法院的判刑并不在乎,死于不死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墨而索拒绝赦免,就连最后神父他也不在乎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墨而索最后的希望就是在他死的时候能有很多的人来看热闹,这对于墨而索来说就足够了。他最后说“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是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小说一开始就以别开生面的话语展开的。第一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也搞不清楚。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他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一开始就给人一种荒诞的冷漠感。作为一个人连自己母亲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在我们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他对于母亲的死的态度就是这样的令人不解。对于婚姻他仍然是不在乎,就是对于死亡也是如此。他本应该是所有事件的“局内人”但是却真正的成为所有事件的“局外人”。加缪曾这样说过:“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于两者的共存。”墨而索就是这样虽然在天地间却与天地不相融合,世界对于他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他对于世界也是如此。再让人们认识墨而索的荒诞的同时,也反应出世界的荒诞。

二、墨而索是荒诞的

墨而索在开篇就以一个异样的口吻来叙述自己母亲去世的情况。让读者感到了主人公的那种异常的冷漠,有一种不近人情味的感觉。妈妈死了就连最后一眼都没有看,并且没有流一滴眼泪,在守灵时还喝咖啡、抽烟,甚至在送葬时看到山上的景色说“要是没有妈妈这档子事能去散散步该有多么愉快。”等这些荒诞的行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妈妈去世的第二天就与以前的女同事在一起寻欢作乐这又是令人何等的惊诧呀!老板想让他去巴黎工作时墨而索却表示出无所谓,女友玛丽说要与他结婚时墨而索也是无所谓并说如果是其他女人求婚他也会这样的回答。他对于朋友的概念也是如此他并不在乎多一个与少一个,只要不对自己不利就可以。当墨而索杀死一位阿拉伯人时他的态度也是如此。在面对法律时墨而索并不怕。之所以被判死刑最根本原因是因为墨而索与周围的社会格格不入,对社会公认的准则的蔑视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连母亲的死也无动于衷,他不被社会所承认被社会看做是一个敌人。加缪说:“荒诞如同万物必以死亡高终。”所以注定了墨而索要以死亡告终。

三、墨而索是率真的

他不愿意用说假话来活命。当法官问是否可以说那天我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悲痛的感情。墨而索回答说:“不,因为这是假话。”因此墨而索在法庭上才被最终叛以死刑。他本是其社会的优先者,只要与教会和法官妥协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不愿意这样的失去自我的活着而选择死亡。

四、墨而索是社会中的自由人

墨而索虽然不被社会所认可,但是他的心是自由的,他并不受当时的社会所束缚。他不信仰上帝,当神甫让他相信上帝时墨而索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当墨而索被关在监狱里时,他可以每天对着天花板回忆而并不觉得烦。这时的墨而索虽然身体被禁锢住了,但是法律并没有将他的思想的权利剥夺。墨而索还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的翱翔。法律、道德、社会规范对他来说全然没有意义。他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为名利所诱惑只是坚持自己认为的真理。虽然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却比社会上的任何人都有一种幸福感。正如加缪说的“人必须意识到行动的无意义,但又必须行动,此时的行动的意义不在于永恒与至善,而在于获得实实在在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为自己而活。这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太少见了,也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

五、墨而索的觉醒

莫尔索的言行是他主观感受的真实流露,他只听凭自己内心的驱使,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然而,当他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无理的社会,却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更无力改变社会时,终于对一切都“无所谓”了。于是他用冷漠把自己包裹起来,徘徊于生活的各种规范之外,与周围的人和社会疏离开来,承受着“人与人、人与生活的分离”的荒诞。莫尔索的“无所谓”看似不可理喻,却恰恰是他对荒诞世界的一种理性态度,是对荒诞的不认同,是对荒诞的承受和反抗。

墨而索最后选择了死亡。这说明此时的墨而索以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他不想以苟延残喘的方式生活,不想向社会妥协,不想自己失去自我。他的死也说明社会的。一个局外人最终能够被看做是社会的敌人而走向死亡。

总之墨而索的在他所在的社会是丑的但是他却是社会中最纯洁的人。他不肯说谎,不欺骗自己的良心,是社会上的真正的英雄。他是美的虽然他的美不被社会所认可,但是他的精神还是很值的我们学习的。我们也应该进行自我的反思成为做真正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出版社《20世纪欧美文学史》415页

[2]河北教育出版社《加缪全集》3散文卷柳鸣九 沈志明主编丁世中 沈志明吕永真译

[3]山东教育出版社《存在主义文论》李钧著2004年一月第三次印刷

[4]河北教育出版社《加缪全集》3散文卷柳鸣九 沈志明主编丁世中 沈志明吕永真译

[5]《围城》与《局外人》存在主义之比较 许彦政 第 22 卷 第4 期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12月

作者简介:张丽芳(1990--),女,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09级本科生。

  迎宾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华丽的民族服装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草原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汉佛教在我区有悠久的历史,其它宗教从十七世纪后先后传入。

  锡盟的喇嘛教是属西藏佛教格鲁派,传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锡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区的苏木。1960年庙宇减少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庙宇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内乱期间,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经书被焚毁;寺庙停止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锡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逐渐恢复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有的寺庙国家还拨给维修经费加以修缮,一些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喇嘛领取了生活补贴,自养事业有所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824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2023-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