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的浪漫主义者

悲观的浪漫主义者,第1张

“没有代际资本的积累,普通人的按部就班,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阶层的提升或者跨越。”

如布尔迪厄所言的“结构的位移”一直存在。

像网上常说的“一代工程,二代金融,三代艺术”,社会资本都是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

而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流动,让人们容易地看到了更广阔的五光十色的世界,但是原有世界在现实中太难跨越了,这就产生了一种矛盾甚至撕裂感。

大概意思就是,我想要变得“有钱”,但是我又不能“暴富”。

时代和市场从来不等人,

本科学历在社会上越来越“不值钱”,每一年考研和考公的人数都在上涨,专业受限,感觉路越来越窄。

可以说是有些悲观了,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对未来的迷茫与焦虑。

糊里糊涂地活着,没心没肺的快乐多好啊。

生活看得越清醒反而越痛苦。

但依然相信并热爱生活中的美好,所谓悲观与浪漫并不冲突。

从根本上来说,试图探索一切的热情和渴望最为重要。

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悲观主义是指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Keeton, 1962)

悲观主义是人生观理论的又一种形式,叔本华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铉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他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这是痛苦的。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这也是痛苦的。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满足了一些,其他的也满足不了。旧的欲望刚刚实现,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我觉得浪漫主义是一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悲观主义是一种人生观,两者截然不同,应该不会有“浪漫悲观主义”的说法吧,莫非是“浪漫的悲观主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54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