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兴起了一种什么舞?

20世纪西方兴起了一种什么舞?,第1张

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它的最鲜明特点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特征,故称为现代舞,亦有称为“当代舞蹈”、“新兴舞蹈”、“现代派舞蹈”等等。但评论家认为这些名称都不大确切。因为现代舞不是一种固定的舞蹈形式,它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创作方法上,也不只是训练体系的不同,它强调发挥艺术的个人特色,不存在普遍规,每个艺术家都可以创造他自己的“法典”。现代舞习惯上成为所有这些流派的总称,但它却不能概括各种流派的全貌。

从历史上看,早期现代舞属于浪漫主义的产物。作为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是反对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的文艺教条而兴起的文艺运动。18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壮大,便要求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新型文艺。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已经形成,主张摆脱古典形式主义的约束,崇尚创新,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情的文艺思潮遍及西方。现代舞的创始人I邓肯起来反对古典芭蕾,这是浪漫主义精神在舞蹈领域中的一种表现。

  在西方,宫廷舞蹈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芭蕾,最早是在意大利的宫廷宴会上进行的。王公贵族们竞相把艺术作为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扩大政治影响的工具和手段,芭蕾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在古朴的民间舞基础上,从一种游戏性质的舞蹈开始在意大利宫廷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确定风格、舞步与技巧的艺术形式。随着意大利贵族与法国宫廷的通婚,意大利芭蕾被带入法国。在规模上,芭蕾没有唐乐舞的宏大,其群舞大多用来表现时代特点、民族习俗、交待故事环境、营造意境等,不存在政治目的,却有着极强的娱乐性。高难度的技巧通常再独舞,双人舞中体现,音乐多为慢板,引用PAS DE DEUX结构,即双人舞、男独舞、女独舞、结尾双人舞4部分组成。主要展示表演者的高难度技巧与个人风格。芭蕾舞是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和造型来表达感情的,无论独舞还是双人舞,都要求舞姿的完整性,动作的延续性。而音旋律的起伏大多表现情节色彩与人物心情。例如:《天鹅湖》第二幕达到了舞蹈诗的高峰,成为交响化舞蹈的范例。

  另外,芭蕾舞的艺术特征是表现的虚拟性,更多的采用幻觉、梦境、意象化的手法。这些大多依靠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道具起作用。而唐乐舞大多用华丽的服装与多彩的音乐、节奏代替。如:《白纻舞》中以舞袖和腰身动作见长。有诗描绘“篇如百苕翡,婉如游龙举,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可见,这种营造意境的手法与西方芭蕾有着本质的区别。值得一提的是,芭蕾音乐的多样性远大于中国唐代宫廷舞乐,在《天鹅湖》第三幕中的西班牙舞、匈牙利舞、那不勒斯舞、马祖卡舞等,即配合了剧情发展又展示了丰富的民族舞蹈。

  由此,从中西宫廷歌舞比较看它们有着共同点:都来自民间,发源于民间歌舞。也有不同点:第一,西方宫廷舞蹈的芭蕾起源于游戏娱乐的;源头明确,中国唐代宫廷乐舞则是多源性的,由于自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的交融与统一,唐代宫廷乐舞有着多民族性,比较复杂。第二,西方宫廷舞蹈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神秘的、幻想的、开放性的基因多;中国歌舞的起源,虽也和一定的宗教仪式有关,但大部分的歌舞都是现实人的娱乐性活动,因此,现实性、技艺性、含蓄性的基因多。第三,西方宫廷舞蹈是从歌舞逐渐演变为故事表演;中国歌舞则是通过各民族文化的汇合、交织来实现。中西歌舞起源的共同之处,反映了世界中西音乐发端的一些共同的规律,而不同之处,又让人们看到中西音乐在渊源和发展上的差异。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西方舞蹈史就是西方文化史

芭蕾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来源于古拉丁语Ballo,最初的意思为“跳跃”,但专指跳舞,意思是在晚会里表演舞蹈或当众表演舞蹈,并不具有剧场演出的意思。狭义上的芭蕾是指古典芭蕾,专指15世纪出现的,历经300年发展而成,有严格的审美标准与技术规范的古典舞种。广义上的芭蕾,历史上曾泛指所有的舞蹈,既包括欧洲特有的古典舞蹈,又包括多种多样的表演性舞蹈,如歌舞剧中的舞蹈场面、话剧的插舞以及歌舞朗诵结合在一起的情节舞蹈等。

有了正确意义上的芭蕾概念,我们就可以从时间上分析芭蕾这种舞蹈形式的产生过程。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产生除具有其历史背景、地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外,还要有一些关键性的人物对其起到重大的激发和推进作用,芭蕾也不例外。

芭蕾舞产生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这种艺术形式诞生于此时是有着深刻历史原因的。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视人体本身的价值和作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人们在衣食丰足之余开始追求自身的价值和艺术的和谐美感创造了条件。而科学与文化的普及,使人们从蒙昧中挣脱出来,开始追求至真至美的艺术体验。在社会上层,王公贵族竞相把艺术作为炫耀自己权势的工具,希图借助艺术来扩大政治影响,因此不惜巨资来攀比竞争。文化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在古朴的民间舞蹈基础上,一种新兴的、带有固定风格和基础技巧的艺术形式——早期宫廷芭蕾诞生了。历史上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王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这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芭蕾舞剧,是为了法国王后路易丝·玛格丽特与姚幼斯公爵的婚礼而准备的。该剧衣饰奢华,演出阵容庞大,演出长达5个多小时,可以说是芭蕾艺术的开山之作。该剧作者系意大利音乐家、舞蹈家博洛耶,他所创作的舞剧,并非为了表达故事或情节,而仅仅是为宫廷服务,为表现皇宫贵族的权势、气派和尊贵身份而服务。如在皇后洁白的长裙上缀饰一颗闪亮的宝石,足以表明皇宫贵族的奢华程度。这可视为芭蕾的滥觞。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产生之后都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这样才能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永葆艺术青春。在时间的洪流中,只有不断结合新的时代特色,艺术才能起到“高台教化”的作用,芭蕾也是如此。

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芭蕾,17世纪末逐渐没落,因为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欧洲封建主义日渐败落,作为上层建筑艺术形式的芭蕾舞自然也开始颓败。到了18世纪,因为工业化生产而崛起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逐渐迈上历史舞台,于是芭蕾艺术复兴了,并在18世纪后半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芭蕾艺术发展至今基本可以用三个阶段来划分:古典主义芭蕾时期、浪漫主义芭蕾时期、现当代芭蕾时期。

古典芭蕾舞

古典芭蕾是以古希腊、古罗马民间的家族式舞蹈为基础而萌发的,具有自然纯朴的表演风格,而野外露天起舞则是其最明显的特征。

19世纪后半叶,古典芭蕾舞艺术在俄罗斯达到了鼎盛时期,取代法国成为世界芭蕾的中心。鼎盛时期,俄罗斯有以《睡美人》(1890)、《胡桃夹子》(1892)和《天鹅湖》(1895)三大舞剧为代表的一大批经典剧目,音乐作者均为俄罗斯乐坛不朽大师柴可夫斯基。被誉为“古典芭蕾之父”的法国芭蕾大师马里斯·佩蒂帕从法国移居俄罗斯,对俄罗斯芭蕾艺术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他先后创作了54部完整的芭蕾舞剧,复排了17部传统芭蕾舞剧。除以上三部惊世之作外,他还排有《唐·吉珂德》《舞娘》等剧目。此外,佩蒂帕还创立了双人舞和性格舞两大舞蹈形式。

俄罗斯的古典主义芭蕾,以其日渐强大的政治经济为背景,一改法国贵族的娇贵习气,雄浑刚劲,力量逼人,更添加了俄罗斯人的个性特征,一度代表了世界芭蕾的顶级水平。如果说浪漫主义芭蕾以柔美见长,那么古典主义芭蕾则是以力量和剧情取胜。

浪漫芭蕾舞

19世纪初期,舞剧多以描绘仙女及超自然灵体为主导方式,后来演变为突显各种灵体的专门艺术,这一阶段产生的舞剧情节浪漫,亦幻亦真,因此这一阶段被称为浪漫主义阶段。

巴黎作为芭蕾的活动中心,先后出现了以《仙女》(1832)、《吉赛尔》(1841)和《葛蓓莉娅》(1870)为代表的一大批传世经典。这个时期芭蕾在舞剧题材上创造的童话取向,在审美观念上奠定的“轻盈飘逸”感觉,在动作上确定的“垂直挺拔”姿态,对以后的芭蕾创作、训练、表演与欣赏,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上演于1832年的经典芭蕾舞剧《仙女》,女主角塔里奥妮开创性地使用特制舞鞋,并使用脚尖跳舞,成为传世典范。此时的芭蕾,早已从宫廷转至民间,上演于各大剧场,优秀的女演员更是层出不穷。裙子日渐短小、姿态日渐轻盈等逐渐成为浪漫芭蕾的标志。浪漫主义芭蕾艺术堪称芭蕾发展史中最重要的阶段。

现当代芭蕾

到了20世纪中期,芭蕾舞传统模式和技巧逐渐被打破,动作日趋多元化,舞剧也脱离了剧情的限制,成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这种糅合了多种现当代元素的舞蹈形式被称为现代芭蕾。

芭蕾自15世纪发端,先后走过了朴素的席间芭蕾、华美的象征主义芭蕾(浪漫主义芭蕾)、庄重的古典芭蕾、新鲜而充满活力的现当代芭蕾这些历程。然而,这种线形递进式的发展,并不是每一阶段都彻底停滞死亡才发展到下一阶段,而是一个历史阶段逐渐覆盖、逐渐替代下一个历史阶段,循序渐进地进步。

芭蕾形态则籍此逐步演进、升级而日臻完善。20世纪芭蕾的发展进入多元化时代,出现了风格多样而互动、流派争妍且融通的态势,用图标表现则呈伞型焦点辐射状。现代探索型新作魅力四射,19世纪经典舞剧依旧风光,交响芭蕾与戏剧芭蕾并行不悖,长篇巨著和精致小品相映成趣,各民族文化的注入使得芭蕾愈加异彩纷呈。

芭蕾艺术不断地发展,一次次衰败又一次次兴盛,经过历代艺术家结合时代特色对其进行改革,至今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说明芭蕾长时期以来建立的科学、完整的训练体系确有其独到之处。同时,芭蕾的改革也说明了其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包括芭蕾在内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生存为第一要务的指引下,必须不断发展、创新、适应新时期的需要,适应受众的感官需要,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同时,起到引导艺术欣赏品位的作用。只有这样,芭蕾才可以长盛不衰。可以设想,芭蕾今后的发展,必然要进一步吸收时代精神和接受文化滋养,也只有如此,芭蕾这一艺术形式才能恒久地发挥其艺术魅力。建议你看一本书 芭蕾的审美取向与价值 我的回答还满意么

1探索阶段(1917~1927)

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极左思潮也波及到了芭蕾舞,认为芭蕾舞是一种“资产阶级的艺术”,是“宫廷的消遣”;主张予以抛弃,用体操、软功等造型动作重新创造“无产阶级的新舞蹈艺术”。

经过激烈、长期的争论,以洛普霍夫为首的一批导演和演员,在彼得格勒恢复重排了一些经典剧目。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涌现了一大批表现革命现实生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新作品。《红**花》是一部比较成熟的大型革命芭蕾舞剧,它被认为是苏联“现实主义芭蕾的范例”,或者说“戏剧芭蕾”时期的开端,其中新旧手法交叉混杂,既有宫廷芭蕾的华丽表演的陈迹,也有革命和民间歌曲、体育竞技成分等新的因素。

2戏剧芭蕾时期(1927~1957)

艰苦的战争时期结束,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的艰辛创业任务摆在苏联人民的面前,农业集体化、肃反扩大化等等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广大人民的目光很自然地转向喜剧体裁,希望从中得到一点笑声和慰籍。

1927年,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诺维尔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的俄文译本,为苏联舞蹈界提供了思考的养料,诺维尔的“情节芭蕾”思想成了后来苏联的戏剧芭蕾派的重要理论。

戏剧芭蕾早在革命前的俄国已有萌芽,而此时的戏剧芭蕾继承了重情节、通俗易懂和追求思想性这些特点,而在表情和手段上已经不限于哑剧,而是力争创造“情节舞蹈”,试图以舞蹈加哑剧来塑造人物性格、表现情节。在这个意义上《水泉》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两个成功的范例。

3交响芭蕾时期(1957~1991)

50年代下半叶起,苏联对外文化交往频繁,苏、美两国芭蕾艺术家进行互访,西方的交响芭蕾、无情节芭蕾舞,特别是巴兰钦的作品,在苏联引起很大兴趣,促使交响芭蕾复兴。从1957年的《宝石花》上演,后来作为苏联芭蕾的一个独立流派。

《宝石花》一反过去的惯例,让舞蹈成为抒情、叙事、塑造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段。同时编导利用一切手段为表演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形象服务。在这部作品中,戏剧结构、音乐结构、舞台美术结构与舞蹈结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学习芭蕾不仅是一种艺术,能养成孩子轻盈优雅的艺术气质。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 芭蕾舞 的风格流派简介,想了解的可以看看哦!

 戏剧芭蕾:

 戏剧芭蕾是表现一些情节的舞蹈。它的代表作舞剧《巴赫奇萨拉伊水泉》是成功的范例。《巴赫奇萨拉伊水泉》,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泪泉》,是根据普希金的长诗改编的。中央芭蕾舞团在前不久,在10月12号刚刚公演过这部舞剧。

 四幕舞剧《巴赫奇萨拉伊水泉》最早的作曲是阿萨菲耶夫,编剧是扎哈洛夫,是在列宁格勒的舞剧院上演的。这部作品是作曲家、舞台台本和编舞家合作的结晶。舞剧主要表现的就是普希金原作的主题,反映一颗野蛮的心灵通过崇高的爱情而再生。特别值得推崇的是第三幕中的玛丽亚、扎列玛和吉烈伊,也就是能相王三个人的情节舞,这是当时非常典型的一个三人舞。对玛丽亚角色的

 创造,成为乌兰诺娃在芭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她曾经说过,在演完《泪泉》之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旧作,接触了伟大的普希金的作品之后,我现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地跳舞了,我永远要将一颗活生生的心灵,放进舞剧舞台上出现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乌兰诺娃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因为芭蕾不仅是看胳膊腿,主要是看她对音乐的理解和对人物的理解。

 在20世纪20年代舞蹈界纷纷向话剧界学习,当时话剧界的代表是以艺术剧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一个演员只有当他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美丽的外形,把思想和情感融合起来,并提高到极度兴奋的时候,才能深深地感动观众。

 浪漫主义芭蕾:

 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和北美兴起一股新的文艺思潮,就是浪漫主义运动,芭蕾是当时浪漫主义的一部分。浪漫主义的芭蕾舞剧变得更富有诗意,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调动观众的感情。这种诗意更浓的舞蹈风格之所以能够蓬勃

 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舞蹈技术,特别是取决于女演员能立起脚尖了。

 据舞蹈史专家们考证,在芭蕾史上,女演员穿脚尖鞋最早产生于1822到1825年。意大利的演员玛丽·塔里奥尼是第一个运用脚尖舞闻名世界的芭蕾大师。玛丽·塔里奥尼的从事芭蕾舞的父亲,根据她的体形和能力,为她编排了一个舞剧,这个舞剧我们芭蕾舞团曾经上演过,叫《仙女》,这是两幕的一个舞剧。塔里奥尼在这个舞剧中,运用了脚尖舞成功地塑造了好像飞起来的仙女的形象。后来的人争相效仿,脚尖舞从此成为女芭蕾舞演员表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被称誉的还有塔里奥尼的舞裙。这是条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舞裙,外边是用绸子,里面是用很多层薄纱做成的,它的样子像一口吊钟。这种质地使得她跳起舞来显得非常的柔软,特别飘逸,整个服装的上身是要显露她的细腰,紧身的胸衣露出了她的脖子,袖子短而宽,露出了她的两臂,裙子长过膝盖,但要露小腿。除了胸前佩戴着一朵小花外,衣服上没有过多的装饰,后背装点着用糠的白纱做的两个小翅膀。这些舞蹈服沿用至今,它象征着一个飞翔的仙女,成为浪漫主义芭蕾的象征。欧洲人把这类作品,通通称为mite芭蕾,就是白色的芭蕾,把它看作一种特殊风格的舞蹈。

 在同一个时期,另一个代表作就是《吉赛尔》。我团有时候到外地演出,很多人以为《吉赛尔》是吉普赛的故事。实际上它是18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一部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在西欧芭蕾史上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剧的第一幕表现的是吉赛尔发疯的过程,第二幕是表现维丽斯女鬼的舞蹈,分别是当时的情节芭蕾和交响芭蕾的交融。《吉赛尔》中有一个动作,手交叉在胸前,据洛普霍夫分析,这个舞姿来自古老的异教葬礼。当时,人们把死者的双手交叉地安排在胸前,于是舞蹈家们就把这样的一个姿势,很容易地安排在一个幽灵的身上了。所以,在我们的芭蕾哑剧动作里面,这就表示一个死者的样子。

 芭蕾舞剧《吉赛尔》代表着浪漫主立芭蕾鼎盛时期的最高成就。吉赛尔这个角色被作为考验女舞蹈家演技是否成熟的试金石,要演好这个角色,必须有非常高的表演水平。在第一幕中吉赛尔是一个纯情的农村少女,乔装打扮的伯爵阿尔伯特到农村来狞猎,把她迷恋住了,她非常爱阿尔伯特,但是当她得知受骗之后,她发疯而死。在第二幕里,吉赛尔仍然怀念着阿尔伯特,这时的她是一个柔情缠绵、不忘旧情的冤魂。这样塔里奥尼和扮演吉赛尔的格里奇以其高超的演技,成为了当时芭蕾的真正女皇。这两部舞剧都是18世纪的代表作。

 俄罗斯芭蕾:

 下面我比较着重地介绍一下俄罗斯芭蕾。众所周知,俄罗斯芭蕾现在在世界上仍然占据着顶尖的位置。那么17世纪下半叶芭蕾是怎么传到俄罗斯的呢当时俄罗斯的使臣到西欧,见到了这种席间芭蕾的形式,特别欣赏,就把它引到了俄国。由于芭蕾没有台词,只有音乐、舞蹈和哑剧,通俗易懂,所以很快就传播开了。到了彼得大帝执政的时候,俄国贵族已经完全掌握了这种欧洲贵族的舞蹈。

 法国芭蕾舞蹈学校成立之后的25年,也就是1738年的时候,俄国成立了第一所舞蹈学校一一瓦冈诺娃舞蹈学校,这所学校现在仍然在圣彼得堡。我们中央芭蕾舞团的原苏联专家便全部来自这所学校。这所学校为全世界的芭蕾舞团培养了无数的明星,乌兰诺娃就是从那儿出来的。在促进芭蕾发展这方面,应该说俄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除了本民族的 编导 之外,19世纪的中下叶还有一批法国人应聘到俄国来工作,这些人对俄罗斯的芭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几年前,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吉赛尔》的时候,我曾经上台问过他们,得知他们的

 布景、绘画全部来自于俄国,由此可以看到俄国和法国在芭蕾事业中是如何在联手做着贡献的。那么谁比较有名呢我下面就特别介绍一下彼季帕。

 玛丽乌斯·伊凡诺维基·彼季帕是所有来俄国工作的外国人中,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我讲一个笑话,今年6

 月份在美国杰克逊的国际芭蕾舞比赛中,每天晚上的规定项目,都要报"编导彼季帕"。有一天因为要比赛现代舞了,

 所以当时主持人非常幽默地说,今晚我们再也昕不到彼季帕的名字了。由此可见彼季帕在芭蕾舞史上的重要地位。彼季帕担任了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舞蹈总编导。他排了舞剧《堂·吉词德》,作曲是明库斯。他用塞万提斯的文学原著,保存了《堂·吉词德》的外壳作为古典遗产,把主要有价值的东西都编成了一种浓郁的西班牙风格的舞蹈。其中第四幕里男女主角的婚礼双人舞,到现在在国际比赛中都得到了保留。

 明库斯的音乐采用的是一组西班牙的民间旋律,以及华尔兹、波尔卡等,这使他的音乐显得流畅,而且适合舞蹈,旋律特别丰富。在1877年,彼季帕又排出了另一部力作《舞姬》,也是明库斯作曲。这部舞剧取材于印度古代寺庙中舞姬的生活,和当时巴黎歌剧院上演的《沙恭达罗》基本上异曲同工。在这部作品中彼季帕又充分显示了他的编舞才能,特别是所编的古典双人舞和群舞更为突出。群舞是在第四幕"影子王国"中,32个演员要在舞台上表演出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彼季帕的编导使这个群舞十分完美。

 在介绍了以上人物之后,我想介绍一下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三部芭蕾舞剧。中国的观众对柴可夫斯基非常地了解,那么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作品是什么呢一个是《天鹅湖》,一个是《睡美人》,一个是《胡桃夹子》。柴可夫斯基最早的一部舞剧是《天鹅湖》,他的第一次音乐创作是在1876年。由于当时一个奥地利编导在编这个舞剧的时候,非常不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也不理解他的这种民族风格的实质,所以在1877年首次公演的时候惨遭失败。这伤透了作曲家的心,他表示再也不为舞蹈作曲了,所以这部天才的舞蹈音乐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到这部音乐诞生18年之后,也就是1894年作曲家逝世一年之后,俄罗斯的马林斯基剧院才决定排它的第二幕,作为纪念作曲家逝世一周年的作品。没想到,这次演出大获成功,这个编导就是在俄罗斯享有盛名的伊凡诺夫。伊凡诺夫对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着相当的理解,而且对他的交响性和音乐都做了很好的处理。当然了,当时的观众,就是说事隔18年之后的观众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又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伊凡诺夫在剧中用了一个典型的天鹅的动作即手的动作,把《天鹅湖》第二幕的表演动作固定下来了。一年之后,也就是在1895年1月15日,《天鹅湖》全剧正式公演了。当时的编导有两个人,一个是伊凡诺夫,一个是彼季帕。伊凡诺夫和彼季帕的编导风格不同,两个人一个编一、三幕,一个编二、四幕,把两个编导的不同的风格都表现出来了。他们的这些巨作,使得俄罗斯的芭蕾从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之后,又成了通向20世纪未来舞蹈的桥梁。

 我再讲一下《睡美人》。《睡美人》是当时马林斯基剧院的院长为再现路易十四法国宫廷的风采而写的一个剧本。他还亲自为该剧设计了服装。1888年5月,院长致函柴可夫斯基说,我根据佩罗的童话,构思了这样一个《睡美人》的台本,希望舞台调度是路易十四风格的,在这里音乐想像大有作为,如果您觉得合适,为什么不着手写音乐呢最后一幕应该有穿耽子的公猫、拇指小孩、灰姑娘等等。正是童话的诗意吸引了柴可夫斯基。1889年7月25日,柴可夫斯基在致梅克夫人的信中写到,"情节是这么地富有诗意,音乐是这么地崇高,我迷恋他们的创作,写得饶有趣味,并且满怀热情,这一切都是写好作品的前提"。而且,柴可夫斯基在致出版家尤根松的信中指出,"要知道,舞剧同样也是交响乐啊"。我为什么引用这句话呢就是说欣赏舞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欣赏交响乐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奠定了俄罗斯芭蕾的基础。到了20世纪初,另外两个俄国人成就了芭蕾的命运,并且影响了全世界的芭蕾。他们就是福金和谢尔盖·巴甫洛维奇·佳吉列夫。

 佳吉列夫是一个深通绘画、音乐、戏剧的具有管理才能的艺术活动家,但是他并不会跳芭蕾舞。他凭借着自己的文化修养、交际手段和与上层的关系,开始组织了俄国的演出季,带领了一批俄罗斯的艺术家到国外演出。他在法国巴黎的沙特蕾剧院彩排,吸引了巴黎上流社会的精英。当时参加盛会的有雕塑家罗丹、作曲家拉维尔和圣·桑、舞蹈家邓肯。直到1929年佳吉列夫去世后,他所得到的评论都是有关俄罗斯的演出季的盛况,他对全世界的芭蕾艺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此后,大批的美术家、作曲家和他的舞蹈团合作,青年时期的毕加索为他们设计过服装,德彪西、拉维尔为他们作过曲。当时他们团里的一个演员,也同时兼任编导的乔治·巴兰钦后来成为美国芭蕾舞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他们团里还有一个著名的演员,就是尼金斯基。著名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尼金斯基是能在舞蹈中表现人类心灵的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佳吉列夫用高薪雇佣了尼金斯基,让福金为他专门编排了一些舞剧和舞蹈,在演出季中倍受欢迎。尼金斯基的代表作是《玫瑰花的精灵》和他用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音乐编的芭蕾,在20世纪中叶的芭蕾艺术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同时,尼金斯基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男子的舞蹈,到现在为止俄罗斯男芭蕾演员的技巧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欧美芭蕾:

 从19世纪末叶起,西欧各国的芭蕾舞剧普遍地衰落,成为歌剧的附属品。舞蹈团编制一般都缩小,新作很少,而且都是神幻的或者元聊的消遣品。

 20世纪初,佳吉列夫芭蕾舞团俄罗斯演出季在巴黎、伦敦、纽约、罗马等地巡回演出之后,激发了欧美各国有识之士的热情,推动他们致力于本国芭蕾的复兴。与此同时,现代派的舞蹈也成为一支足以和古典芭蕾争奇斗艳的新军。两方面的艺术家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因此,现代芭蕾也可以称为摩登芭蕾。这个新舞种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占领了欧美大部分剧场的舞台。他们的创作原则、审美理想和训练体系往往给古典芭蕾界人士有益的启迪,从而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力作。正因为如此,20世纪的芭蕾舞台出现了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的局面。

 几个大的芭蕾强国是英、美、法、德等。代表英国芭蕾水平的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其代表人物是大家熟悉的玛戈·芳婷女士,还有著名的编舞家阿代顿、肯尼斯·麦克米伦先生。英国芭蕾舞的起源要归功于三个舞蹈家:一位是热奈,一位是德·瓦鲁娃女士,一位是兰伯特女士。最早来到中国演出的就是兰伯特芭蕾舞团。著名舞蹈家玛戈·芳婷是出生在上海的英国侨民,她一生创造了很多很多非常美好的角色和芭蕾人物。而麦克米伦先生的代表作则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大型芭蕾舞剧,如《曼侬》和《梅亚林》,对国际芭蕾界乃至中国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美国有大小不一的非常多的芭蕾舞团,但是最有影响的一个是美国纽约市立芭蕾舞团,另一个是美国大剧院。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我想在这里特别提一下,因为它是由企业家、舞蹈家和音乐家组成的。提到美国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最早可以谈到这么一个人,就是林肯·科尔斯坦,他是美国芭蕾的杰出组织者,他和我刚才谈到的美籍俄裔的乔治·巴兰钦一起创办了美国芭蕾舞学校,并创办了美国纽约市立芭蕾舞团。而科尔斯坦实际上一直是纽约芭蕾舞团的团长,在剧目政策、办团方向和引进编导、表演人才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还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家。

 正如乔治·巴兰钦本人说的,因为他是在俄国接受的训练,俄国训练芭蕾舞演员特别强调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他们都会弹钢琴。乔治·巴兰钦在美国发展他的芭蕾舞的时候,就很重视和音乐家的结合,直接表现就是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他所强调的是通过人体形象的美来表现音乐。因此,从他以后形成了交响芭蕾这样一个风格,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都取得了独树一帜的辉煌成就。

 而美国大剧院主要的贡献,是造就了罗宾斯、安东尼·图德等杰出人材。安东尼·图德是当代美国编舞大师之一,他是心理芭蕾学派的奠基人,他本人并没有学过芭蕾,但是他可以编很多舞,他的代表作叫《紫丁香花园》。

 再一个芭蕾强国就是法国。法国巴黎歌剧院的创始人是里法尔。在这里,我们想提一下离开俄罗斯到法国和英国的一代芭蕾大师鲁道尔夫·纽里耶夫。由于当时苏联的情况,有三个著名的芭蕾艺术家出走到西方,一个是纽里耶夫,一个是玛卡罗娃(女),一个是巴瑞什尼柯夫--可能很多人都看过**《白夜》、《转折点》,就是巴瑞什尼柯夫演的。随着他们三个人到西方去,西方芭蕾得以重振,而且西方芭蕾开始和俄罗斯芭蕾交融,把他们的优点都结合在一起了。

 这里提到的鲁道尔夫·纽里耶夫,在1985年曾经到中央芭蕾舞团来,给我们排练了《堂·吉词德》的全剧。当时正是中央芭蕾舞团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主要演员,现在已经成了剧团的芭蕾大师。

 谈到欧洲的舞蹈,我要特别介绍一下德国。德国有两个著名的芭蕾舞团,一个是汉堡芭蕾舞团,一个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其实,德国17世纪就有过效仿法兰西和意大利的芭蕾演出,这曾经是王公贵族的一种消遣,大部分都邀请外国的演员参加。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进行了芭蕾舞的改革,情节芭蕾走上了舞台。20世纪,德国芭蕾受到了邓肯、拉班等现代派风格的影响,就明显具有了现代主义的特色。

 在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和汉堡成为两个芭蕾的中心。大家在北京看到的有根据俄罗斯著名的诗体小说改编的舞剧《奥涅金》,还有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的《驯悍记》,其编舞者,都是约翰·克兰科。克兰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可是他在46岁时就因病去世了。但是,他留给后人的情节芭蕾和戏剧芭蕾及通过小说改编的芭蕾,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芭蕾舞团的《林黛玉》、《祝福》等中国的芭蕾,也是受了斯图加特这些舞剧的影响。

 中国芭蕾:

 下面我就非常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的芭蕾。

 20世纪20年代一些外国侨民在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城市,开始教授芭蕾艺术,都是私人的家教。后来,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指导戴爱莲女士到英国学芭蕾,回到中国后,把芭蕾舞带到中国。但是当时中国人刚刚解放,接受不了芭蕾,当时所说的"大腿舞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党中央和政府的支持下,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了。我是1955年的学生,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我们的校舍是在东大桥自家庄。当时舞蹈学校只有一个简单的校舍,对面一边是师范大学,另一边就是火葬场当然现在再去东大桥白家庄,就俨然是一幅不同的景象了。

 最初,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邀请了一批苏联的教师执教。当时他们不但为我们培养学生、编制教程、辅导教师,而且培养了一批编导。到了1957年,北京舞蹈学校上演了第一部芭蕾舞剧一一《关不住的女儿》,也称《无益的谨慎》。接着1958年我们在学生时期就首演,了《天鹅湖》。

 北京舞蹈学校成立至今仅有50多年,到了1959年成立了我们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一一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在短短的几年里,我们就积累了一大批的节目。

 1963年底,周总理在北京召集的一个座谈会上提出了音乐、舞蹈方面的三化问题,即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林默涵同志具体谈到芭蕾现代戏应该怎么搞、选什么故事、什么样的题材。一开始有人提到《达吉和她的父亲》、《红岩》等。李承祥提出了将《红色娘子军》改编成芭蕾舞剧,原因之一是它主要表现的是女兵,而芭蕾正是以女子为主的,之二是几个主要人物特点很鲜明,之三是海南有民族特点,非常有色彩。蒋祖慧也认为这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好题材。

 1964年2月,创作组一行人到海南岛边体验生活边写剧本。当时芭蕾舞团根本不知道动刀动枪是什么样子,排练后请部队的同志来看,他们给予了肯定,但是也提到我们像娘子不像军,所以后来我们全体到山西大同军营去体验生活,这种创作方法是世界芭蕾史上绝无仅有的。深入生活回来,再排练就大不相同了:端枪动作特别整齐:向右看齐的动作,在下部队时就用上了,当时女演员十分调皮,连长一喊向右看齐她们一下子就立起了脚尖,连长说比他们还整齐;刺杀操舞也是来源于当时的完整的刺杀操,刺杀舞结束时女兵大声地喊:杀!由此可见,《红色娘子军》的诞生,离不开生活与实践,这也正是这部伟大作品的永恒魅力之所在!

 中国芭蕾只花了短短的四十几年时间,就走完了许多国家几百年的历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所取得的成绩更加令世人瞩目。

 我相信,中国芭蕾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1848年起,奥古斯特·布农维尔从事舞蹈编导活动,一生编创过50多部作品。其中有改编的《仙女》,创作了《渔夫与新娘》《花节》等作品。他创作的舞蹈富有民族特色,注重男子技巧,有一套教学教材,这套教材至今还在沿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71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