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周瑜

正史中的周瑜,第1张

 因为种种原因, 历史 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东汉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一部被章学诚称作“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实际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 三国 演义》,周瑜在中国家喻户哓。但人们所知哓的这个周瑜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判若两人。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正史中的周瑜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正史中的周瑜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也即广为人知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是一个性格暴躁, 政治 、 军事 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人,是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 典故 相联系着的。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

 首先,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远在诸葛亮之上,主要表现在在以下方面:一是劝孙策取江东,开创基业。其时,北方豪杰林立,荆州刘表势大,只有江东土地肥沃,又有长江之天险,可以 创业 。事实证明,取江东成就了孙策的事业。二是取江东后为孙策策划了取庐江,再取荆州,再取益州,从而与北方划江而治,再一统中国的建议。从后来发展局势看,这观点无疑是英明而有远见的!而东吴的战略方针基本是符合这一走向。三是赤壁之战后,周瑜不同意借荆州江南四郡地给刘备,而主张一举趁势殄灭刘备。当时,刘备借周瑜赤壁一战得以生存,之后,趁周瑜与曹仁在江陵对峙,趁机抢占了荆州江南长沙等四郡,对孙权称之为借。周瑜知道借地给刘备有如养虎,也自信此时对刘备一战,足可消灭刘备,而曹操也无暇南顾。可惜,这一主张遭到鲁肃及孙权的反对,他们担心与刘备开战,曹操会趁机南下。事实证明,周瑜的主张是正确的,曹操其时根本已无力南下。而孙权在称帝后也对此事有过反省,认为借地给刘备,是鲁肃的失误及短处。如当时照周瑜的主张实施,便没有后来的三分 天下 了,很有可能便是南北对峙。周瑜的政治才能第四个表现则是攻占江陵后,规划了取益州大业。攻占南郡首县江陵后,他对孙权建议领兵取益州,然后兵分两路,一支从益州出发向长安,一支从江陵而至襄阳,如此北方可图了。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谋而合的,但比《隆中对》切实可行。因为诸葛亮隆中对时,刘备正寄寓他人之下,兵不满二千,根本没有实现隆中对的任何能力与基础,纯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而已。后来曹操南下,刘备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路南奔,一心要跑到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脑里哪里还有什么取荆州、定益州的“隆中对”能活命就不错了!若不是周瑜赤壁一战,大破曹操,鲁肃坚持借荆州给刘备,刘备也得不了荆州。又若周瑜不在取益州前病逝,刘备又得不了益州。所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只是个不成熟的泛泛而谈的对局势的见解,要付诸成形,根本就没有基础与能力。这种见解稍有识见的人都谈得出来。比如东吴战将甘宁就对孙权提出过取荆州、定益州的见解。相比之下,周瑜的取荆州、定益州主张却是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提出的!可惜,最终因周瑜的早逝而未能付诸实施,反让刘备取了益州。对此只能以刘备耳大有福来调侃了。周瑜政治才能第五点表现,也是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点,就是赤壁之战前,他力排众议,力主抗击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关于这,人们多很熟悉,这里就不多言了。当然,周瑜还有极高的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大到治理东吴,小到治理一个县,在本书里均有真实的反映。

 其次,周瑜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也远非诸葛亮可望其项背。上面所说的政治才能,其实也是军事战略才华。政治与军事才能有时是不可分的。此外,他的军事才能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长期担任东吴主要统帅,表现出杰出的统帅才能。二是着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足以表现其军事才华。三是赤壁之战后的围攻江陵之战。曹操兵败赤壁后,留两员名将曹仁、徐晃领八千精兵镇守荆州重镇、南郡首县江陵。周瑜领二万兵围攻。攻坚战历来不好打,而况江陵城高沟深、粮食充足。但周瑜与之对峙近一年后,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终将曹仁击退,占领江陵。由此可以对比的一个例子是:十多年后,关羽领数万大军围攻曹仁五千人镇守的襄阳,又利用大水之便围城,但攻打了好几个月仍未攻下。最后反被徐晃从外面打破。四是在东吴开拓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周瑜作为仅次于孙策和孙权的统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麾,帮助打下东吴的半壁江山。定江东、征庐江、征黄祖,他都是主要指挥者,几乎是每战必胜,无坚不摧,充分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这里就不能不说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是被表现得出神入化的!且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数败曹军,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激怒周瑜,诱其出兵抗曹。只身在周营,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指挥刘家军赤壁大战,指挥关羽等数面埋伏截击曹操,三气周瑜,巧夺荆州,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写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实,这都是子虚乌的的事!真实的历史: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除了出使东吴恳求孙权出兵救刘备外,并无其它建树,也没有被授予职务,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而已。出使东吴也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用“铜雀深宫锁二乔”来激怒周瑜,因为那时曹操的铜雀宫还未建成,建成后作的《铜雀赋》中的二桥也非寓指江南二乔。孙权出兵也与诸葛亮关系不大,而是雄烈过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军事政治优势说服了孙权。而且,以当时诸葛亮微不足道的资历和地位,也没有机会去激怒在江东地位仅次于孙权的周瑜。赤壁大战全是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之功,与刘备、诸葛亮全无干系。诸葛亮也没有单独驻在周瑜营中与周瑜斗智,草船借箭、借东风。后来三气周瑜的事也是没有的事。刘备也未到东吴娶亲,而是东吴自将孙尚香送到公安。因为赤壁之战没有建树,诸葛亮只是在刘备占了江南四郡后才被封了个军师中郎将,这是介于偏与校尉之间的军衔,远在关羽、张飞、赵云之下,工作是“调节粮税,以充军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或 税务 局长。在周瑜生前,诸葛亮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就是在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没有表现出多少军事才能。刘备定益州及夺汉中也非诸葛亮所指挥。六出祈山是无功而返,有些小胜仗被艺术性地夸大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得很明确:“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周瑜却正相反,长期统兵一方,担任东吴主要统帅或副帅,亲身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大的战役,军事政治才能不仅令对手折服,就是同样出类拔萃的江东领袖孙策、孙权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孙权屡屡感叹周瑜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周瑜可渭光芒四射,与当时的诸葛亮相比,就象现在的周润发、梁朝伟这样的大明星比之于一个刚入影视圈只做些跑龙套活儿的小伙计。无论是资历、地位、才能、 经验 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这才是历史的真实。但很显然,《三国演义》中,一切给弄反了,不仅神化了诸葛亮,而且要周瑜来陪衬诸葛亮,从而制造了一起大“冤案”:千百年来,人们所知的周瑜便是那个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总是比诸葛亮矮了一截的心胸狭窄的人,而诸葛亮便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文学力量的强大在此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其三,周瑜是一个无论外表还是内在品质都十分完美出众的人物。他不仅仪表非凡,风流倜傥,雄烈过人,才气横溢,而且为人又非常谦逊豁达、坦诚忠义、正直高尚,有十分出众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史书上称他“长壮有姿貌”,“恩信着于庐江”,“雄烈过人”。他十多岁时,听说与他同年的孙策是少年英才,就亲自跋涉数百里,前往 拜访 ,并与孙策结为兄弟,又邀孙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来住,将自已家一半房腾出给孙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气过人”。他的 口才 也十分出众,尤其阐述重要观点时,总是侃侃而谈、意气风发、见解独到,气势生动,给人以雄姿英发的感觉。孙权评价周瑜之后的袭取荆州的东吴名将吕蒙时说“(吕蒙)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议英发”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与《三国演义》中的气量狭小,最后大叫三声“既生亮,何生瑜”然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两个人。史载,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无私。东吴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张昭、鲁肃都是他竭力推荐出来的。每推荐一个人,他都说该人才学胜过他十倍。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感叹: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此外,周瑜还是一个风流倜傥、儒雅超群的优秀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谱曲,少年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在当地十分有名气。称之为古代优秀音乐家毫不过分。

 他又是个忠义之人、重情重义之人、痴情之人,对友情十分忠诚,对爱情十分专一。前后四百年的两汉时代是中国 传统 文化 形成的重要时代。传统的重义轻利、崇尚忠义的文化内涵在汉代发展到了极致,并深刻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汉代风骨。与他同时代的关羽也是拥有汉代风骨的典范之一,并因此受到后人推崇。当然,刚腹自用、自负武断的关羽无论从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或是在当时的名气地位,都是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的。周瑜作为一个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读汉书、食汉谷,那种慷慨激昂、重义轻利、知恩必报、崇尚忠义的汉代风骨是融入在 血液 里了的。他与孙策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从此结为知已。此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这位知已了。其间,有很多利益的诱惑都被他拒绝了,包括曹操对他的劝降。在孙策起兵之时,兵只二千,而周瑜手头却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备的才华和实力,他是可以独树一帜的,但他没有,而是将自已的兵全借给了孙策,又为孙策弄来粮食、战船,然后一同过江东,协助孙策打下江东。“义”与“利”间,他更看重义。这个义,也是友情。为此,孙权曾感叹: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其实,周瑜之为人下,不仅是因为器量大,更因为他与孙策的“友情”及“义气”,因为他是忠义之士,他要报孙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愿为孙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对爱情也很执着专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寻常的,更何况象周瑜这种相貌出众、才华出众、智勇双全、风流倜傥又权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终身只娶了小乔一个人。他和孙策到二十五岁时才结婚,在那时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没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愿苟合。而一旦遇上小乔,就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这样的 故事 并不多见。

 总之,历史上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优秀的汲取着中国古代忠义之士精华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典型的集中着中国古代传统英雄之优点的人物,是一个完美的有着汉代风骨的中国汉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国大英雄, 自然 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对后人也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周瑜 他对爱情很执着专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寻常的,更何况象周瑜这种相貌出众、才华出众、智勇双全、风流倜傥又权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终身只娶了小乔一个人。他和孙策到二十五岁时才结婚,在那时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没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愿苟合。而一旦遇上小乔,就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这样的故事并不多见。周瑜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也远非诸葛亮可望其项背。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远在诸葛亮之上,主要表现在在以下方面:一是劝孙策取江东,开创基业。其时,北方豪杰林立,荆州刘表势大,只有江东土地肥沃,又有长江之天险,可以创业。事实证明,取江东成就了孙策的事业。二是取江东后为孙策策划了取庐江,再取荆州,再取益州,从而与北方划江而治,再一统中国的建议。从后来发展局势看,这观点无疑是英明而有远见的!而东吴的战略方针基本是符合这一走向。三是赤壁之战后,周瑜不同意借荆州江南四郡地给刘备,而主张一举趁势殄灭刘备。当时,刘备借周瑜赤壁一战得以生存,之后,趁周瑜与曹仁在江陵对峙,趁机抢占了荆州江南长沙等四郡,对孙权称之为借。周瑜知道借地给刘备有如养虎,也自信此时对刘备一战,足可消灭刘备,而曹操也无暇南顾。可惜,这一主张遭到鲁肃及孙权的反对,他们担心与刘备开战,曹操会趁机南下。事实证明,周瑜的主张是正确的,曹操其时根本已无力南下。而孙权在称帝后也对此事有过反省,认为借地给刘备,是鲁肃的失误及短处。如当时照周瑜的主张实施,便没有后来的三分天下了,很有可能便是南北对峙。周瑜的政治才能第四个表现则是攻占江陵后,规划了取益州大业。攻占南郡首县江陵后,他对孙权建议领兵取益州,然后兵分两路,一支从益州出发向长安,一支从江陵而至襄阳,如此北方可图了。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谋而合的,但比《隆中对》切实可行。因为诸葛亮隆中对时,刘备正寄寓他人之下,兵不满二千,根本没有实现隆中对的任何能力与基础,纯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而已。后来曹操南下,刘备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路南奔,一心要跑到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脑里哪里还有什么取荆州、定益州的“隆中对”?能活命就不错了!若不是周瑜赤壁一战,大破曹操,鲁肃坚持借荆州给刘备,刘备也得不了荆州。又若周瑜不在取益州前病逝,刘备又得不了益州。所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只是个不成熟的泛泛而谈的对局势的见解,要付诸成形,根本就没有基础与能力。这种见解稍有识见的人都谈得出来。比如东吴战将甘宁就对孙权提出过取荆州、定益州的见解。相比之下,周瑜的取荆州、定益州主张却是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提出的!可惜,最终因周瑜的早逝而未能付诸实施,反让刘备取了益州。对此只能以刘备耳大有福来调侃了。周瑜政治才能第五点表现,也是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点,就是赤壁之战前,他力排众议,力主抗击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关于这,人们多很熟悉,这里就不多言了。当然,周瑜还有极高的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大到治理东吴,小到治理一个县,在本书里均有真实的反映。上面所说的政治才能,其实也是军事战略才华。政治与军事才能有时是不可分的。此外,他的军事才能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长期担任东吴主要统帅,表现出杰出的统帅才能。二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足以表现其军事才华。三是赤壁之战后的围攻江陵之战。曹操兵败赤壁后,留两员名将曹仁、徐晃领八千精兵镇守荆州重镇、南郡首县江陵。周瑜领二万兵围攻。攻坚战历来不好打,而况江陵城高沟深、粮食充足。但周瑜与之对峙近一年后,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终将曹仁击退,占领江陵。由此可以对比的一个例子是:十多年后,关羽领数万大军围攻曹仁五千人镇守的襄阳,又利用大水之便围城,但攻打了好几个月仍未攻下。最后反被徐晃从外面打破。四是在东吴开拓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周瑜作为仅次于孙策和孙权的统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麾,帮助打下东吴的半壁江山。定江东、征庐江、征黄祖,他都是主要指挥者,几乎是每战必胜,无坚不摧,充分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这里就不能不说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是被表现得出神入化的! 且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数败曹军,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激怒周瑜,诱其出兵抗曹。只身在周营,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指挥刘家军赤壁大战,指挥关羽等数面埋伏截击曹操,三气周瑜,巧夺荆州,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写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实,这都是子虚乌的的事!真实的历史: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除了出使东吴恳求孙权出兵救刘备外,并无其它建树,也没有被授予职务,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而已。出使东吴也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用“铜雀深宫锁二乔”来激怒周瑜,因为那时曹操的铜雀宫还未建成,建成后作的《铜雀赋》中的二桥也非寓指江南二乔。孙权出兵也与诸葛亮关系不大,而是雄烈过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军事政治优势说服了孙权。而且,以当时诸葛亮微不足道的资历和地位,也没有机会去激怒在江东地位仅次于孙权的周瑜。赤壁大战全是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之功,与刘备、诸葛亮全无干系。诸葛亮也没有单独驻在周瑜营中与周瑜斗智,草船借箭、借东风。后来三气周瑜的事也是没有的事。刘备也未到东吴娶亲,而是东吴自将孙尚香送到公安。因为赤壁之战没有建树,诸葛亮只是在刘备占了江南四郡后才被封了个军师中郎将,这是介于偏将军与校尉之间的军衔,远在关羽、张飞、赵云之下,工作是“调节粮税,以充军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或税务局长。在周瑜生前,诸葛亮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就是在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没有表现出多少军事才能。刘备定益州及夺汉中也非诸葛亮所指挥。六出祈山是无功而返,有些小胜仗被艺术性地夸大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得很明确:“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周瑜却正相反,长期统兵一方,担任东吴主要统帅或副帅,亲身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大的战役,军事政治才能不仅令对手折服,就是同样出类拔萃的江东领袖孙策、孙权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孙权屡屡感叹周瑜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周瑜可渭光芒四射,与当时的诸葛亮相比,就象现在的周润发、梁朝伟这样的大明星比之于一个刚入影视圈只做些跑龙套活儿的小伙计。无论是资历、地位、才能、经验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这才是历史的真实。但很显然,《三国演义》中,一切给弄反了,不仅神化了诸葛亮,而且要周瑜来陪衬诸葛亮,从而制造了一起大“冤案”:千百年来,人们所知的周瑜便是那个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总是比诸葛亮矮了一截的心胸狭窄的人,而诸葛亮便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文学力量的强大在此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全手打 求采纳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东汉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一部被章学诚称作“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实际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三国演义》,周瑜在中国家喻户哓。但人们所知哓的这个周瑜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判若两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也即广为人知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人,是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典故相联系着的。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

  首先,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远在诸葛亮之上,主要表现在在以下方面:一是劝孙策取江东,开创基业。其时,北方豪杰林立,荆州刘表势大,只有江东土地肥沃,又有长江之天险,可以创业。事实证明,取江东成就了孙策的事业。二是取江东后为孙策策划了取庐江,再取荆州,再取益州,从而与北方划江而治,再一统中国的建议。从后来发展局势看,这观点无疑是英明而有远见的!而东吴的战略方针基本是符合这一走向。三是赤壁之战后,周瑜不同意借荆州江南四郡地给刘备,而主张一举趁势殄灭刘备。当时,刘备借周瑜赤壁一战得以生存,之后,趁周瑜与曹仁在江陵对峙,趁机抢占了荆州江南长沙等四郡,对孙权称之为借。周瑜知道借地给刘备有如养虎,也自信此时对刘备一战,足可消灭刘备,而曹操也无暇南顾。可惜,这一主张遭到鲁肃及孙权的反对,他们担心与刘备开战,曹操会趁机南下。事实证明,周瑜的主张是正确的,曹操其时根本已无力南下。而孙权在称帝后也对此事有过反省,认为借地给刘备,是鲁肃的失误及短处。如当时照周瑜的主张实施,便没有后来的三分天下了,很有可能便是南北对峙。周瑜的政治才能第四个表现则是攻占江陵后,规划了取益州大业。攻占南郡首县江陵后,他对孙权建议领兵取益州,然后兵分两路,一支从益州出发向长安,一支从江陵而至襄阳,如此北方可图了。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谋而合的,但比《隆中对》切实可行。因为诸葛亮隆中对时,刘备正寄寓他人之下,兵不满二千,根本没有实现隆中对的任何能力与基础,纯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而已。后来曹操南下,刘备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路南奔,一心要跑到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脑里哪里还有什么取荆州、定益州的“隆中对”?能活命就不错了!若不是周瑜赤壁一战,大破曹操,鲁肃坚持借荆州给刘备,刘备也得不了荆州。又若周瑜不在取益州前病逝,刘备又得不了益州。所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只是个不成熟的泛泛而谈的对局势的见解,要付诸成形,根本就没有基础与能力。这种见解稍有识见的人都谈得出来。比如东吴战将甘宁就对孙权提出过取荆州、定益州的见解。相比之下,周瑜的取荆州、定益州主张却是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提出的!可惜,最终因周瑜的早逝而未能付诸实施,反让刘备取了益州。对此只能以刘备耳大有福来调侃了。周瑜政治才能第五点表现,也是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点,就是赤壁之战前,他力排众议,力主抗击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关于这,人们多很熟悉,这里就不多言了。当然,周瑜还有极高的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大到治理东吴,小到治理一个县,在本书里均有真实的反映。

  其次,周瑜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也远非诸葛亮可望其项背。上面所说的政治才能,其实也是军事战略才华。政治与军事才能有时是不可分的。此外,他的军事才能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长期担任东吴主要统帅,表现出杰出的统帅才能。二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足以表现其军事才华。三是赤壁之战后的围攻江陵之战。曹操兵败赤壁后,留两员名将曹仁、徐晃领八千精兵镇守荆州重镇、南郡首县江陵。周瑜领二万兵围攻。攻坚战历来不好打,而况江陵城高沟深、粮食充足。但周瑜与之对峙近一年后,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终将曹仁击退,占领江陵。由此可以对比的一个例子是:十多年后,关羽领数万大军围攻曹仁五千人镇守的襄阳,又利用大水之便围城,但攻打了好几个月仍未攻下。最后反被徐晃从外面打破。四是在东吴开拓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周瑜作为仅次于孙策和孙权的统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麾,帮助打下东吴的半壁江山。定江东、征庐江、征黄祖,他都是主要指挥者,几乎是每战必胜,无坚不摧,充分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这里就不能不说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是被表现得出神入化的!且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数败曹军,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激怒周瑜,诱其出兵抗曹。只身在周营,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指挥刘家军赤壁大战,指挥关羽等数面埋伏截击曹操,三气周瑜,巧夺荆州,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写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实,这都是子虚乌的的事!真实的历史: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除了出使东吴恳求孙权出兵救刘备外,并无其它建树,也没有被授予职务,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而已。出使东吴也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用“铜雀深宫锁二乔”来激怒周瑜,因为那时曹操的铜雀宫还未建成,建成后作的《铜雀赋》中的二桥也非寓指江南二乔。孙权出兵也与诸葛亮关系不大,而是雄烈过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军事政治优势说服了孙权。而且,以当时诸葛亮微不足道的资历和地位,也没有机会去激怒在江东地位仅次于孙权的周瑜。赤壁大战全是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之功,与刘备、诸葛亮全无干系。诸葛亮也没有单独驻在周瑜营中与周瑜斗智,草船借箭、借东风。后来三气周瑜的事也是没有的事。刘备也未到东吴娶亲,而是东吴自将孙尚香送到公安。因为赤壁之战没有建树,诸葛亮只是在刘备占了江南四郡后才被封了个军师中郎将,这是介于偏将军与校尉之间的军衔,远在关羽、张飞、赵云之下,工作是“调节粮税,以充军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或税务局长。在周瑜生前,诸葛亮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就是在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没有表现出多少军事才能。刘备定益州及夺汉中也非诸葛亮所指挥。六出祈山是无功而返,有些小胜仗被艺术性地夸大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得很明确:“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周瑜却正相反,长期统兵一方,担任东吴主要统帅或副帅,亲身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大的战役,军事政治才能不仅令对手折服,就是同样出类拔萃的江东领袖孙策、孙权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孙权屡屡感叹周瑜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周瑜可渭光芒四射,与当时的诸葛亮相比,就象现在的周润发、梁朝伟这样的大明星比之于一个刚入影视圈只做些跑龙套活儿的小伙计。无论是资历、地位、才能、经验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这才是历史的真实。但很显然,《三国演义》中,一切给弄反了,不仅神化了诸葛亮,而且要周瑜来陪衬诸葛亮,从而制造了一起大“冤案”:千百年来,人们所知的周瑜便是那个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总是比诸葛亮矮了一截的心胸狭窄的人,而诸葛亮便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文学力量的强大在此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其三,周瑜是一个无论外表还是内在品质都十分完美出众的人物。他不仅仪表非凡,风流倜傥,雄烈过人,才气横溢,而且为人又非常谦逊豁达、坦诚忠义、正直高尚,有十分出众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史书上称他“长壮有姿貌”,“恩信著于庐江”,“雄烈过人”。他十多岁时,听说与他同年的孙策是少年英才,就亲自跋涉数百里,前往拜访,并与孙策结为兄弟,又邀孙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来住,将自已家一半房腾出给孙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气过人”。他的口才也十分出众,尤其阐述重要观点时,总是侃侃而谈、意气风发、见解独到,气势生动,给人以雄姿英发的感觉。孙权评价周瑜之后的袭取荆州的东吴名将吕蒙时说“(吕蒙)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议英发”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与《三国演义》中的气量狭小,最后大叫三声“既生亮,何生瑜”然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两个人。史载,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无私。东吴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张昭、鲁肃都是他竭力推荐出来的。每推荐一个人,他都说该人才学胜过他十倍。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感叹: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此外,周瑜还是一个风流倜傥、儒雅超群的优秀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谱曲,少年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在当地十分有名气。称之为古代优秀音乐家毫不过分。

  他又是个忠义之人、重情重义之人、痴情之人,对友情十分忠诚,对爱情十分专一。前后四百年的两汉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代。传统的重义轻利、崇尚忠义的文化内涵在汉代发展到了极致,并深刻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汉代风骨。与他同时代的关羽也是拥有汉代风骨的典范之一,并因此受到后人推崇。当然,刚腹自用、自负武断的关羽无论从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或是在当时的名气地位,都是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的。周瑜作为一个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读汉书、食汉谷,那种慷慨激昂、重义轻利、知恩必报、崇尚忠义的汉代风骨是融入在血液里了的。他与孙策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从此结为知已。此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这位知已了。其间,有很多利益的诱惑都被他拒绝了,包括曹操对他的劝降。在孙策起兵之时,兵只二千,而周瑜手头却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备的才华和实力,他是可以独树一帜的,但他没有,而是将自已的兵全借给了孙策,又为孙策弄来粮食、战船,然后一同过江东,协助孙策打下江东。“义”与“利”间,他更看重义。这个义,也是友情。为此,孙权曾感叹: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其实,周瑜之为人下,不仅是因为器量大,更因为他与孙策的“友情”及“义气”,因为他是忠义之士,他要报孙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愿为孙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对爱情也很执着专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寻常的,更何况象周瑜这种相貌出众、才华出众、智勇双全、风流倜傥又权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终身只娶了小乔一个人。他和孙策到二十五岁时才结婚,在那时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没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愿苟合。而一旦遇上小乔,就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这样的故事并不多见。

  总之,历史上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优秀的汲取着中国古代忠义之士精华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典型的集中着中国古代传统英雄之优点的人物,是一个完美的有着汉代风骨的中国汉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国大英雄,自然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对后人也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样一位优秀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出于作者存心“扬刘(备)”的原因,竟将周瑜整治得不成样子,特别是“三气周瑜”到他死的那几章,为了烘托诸葛亮的完美、高大、智慧与刘备的“德”,把个周瑜写得如同一个拙劣的小丑:度量狭窄、性格暴躁、容不得孔明(不仅仅是因为各为其主而容不得孔明,还因为嫉妒孔明智谋在他之上)总想算计孔明,却总被孔明反算计。为了贬损周瑜,连刘备、孔明耍无赖的情节也要加以美化。且以《三国演义》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为例说明。这一回主要内容是:周瑜与曹仁浴血苦战,身中箭矢,终于以诈死计将曹仁赚出城外打跑,然后去占南郡空城,可赶到南郡城下却发现南郡城楼上已立了刘备的部将赵子龙。跟着,部下来报:因曹仁退兵,襄阳、荆州也被刘备夺去了。周瑜想到自已费了钱粮心血好不容易打下南郡,却被诸葛亮捡了便宜,大叫一声,晕倒在地。这就是一气周瑜。这一情节和“二气”、“三气”一样,都是虚构的:历史上的襄阳城一直在曹操的控制之中,南郡也不是一个城,而是一个郡的名称,其治所在江陵,下管众多县。是无法让赵子龙等人“立在城楼上”等着周瑜来的。荆州也是一个州,而非一个城,治所当时在襄阳。虚构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而表现周瑜的量窄及智短。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一情节有些弄巧成拙!因为这一情节固然突出了诸葛亮的智,但也让人看到了刘备、诸葛亮的无赖:明明是两家抗曹,口口声声也是“联吴抗曹”,人家前方浴血奋战,他们却作壁上观,等人家打退了敌人,却在后面去摘人家桃子、抢占人家胜利果实!这无疑是很无赖的行为!也是典型的破坏团结!搁谁撞上都会气愤。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近乎无赖的军事行动,作者罗贯中都还洋洋得意地以捧诸葛亮的语气将此事写成“孔明一气周公瑾”,还将破坏团结的罪名扣在周瑜身上,说人家“量窄”!真是暗无天理!就连周瑜死后也被诸葛亮以吊丧之名在灵前调侃、戏弄了一把。一篇洋洋洒洒玩世不恭的祭文和虚情假意的痛哭不仅使周瑜部将去了杀诸葛亮之心,而且令他们都自思“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每每看到这些近乎哗众取宠、歪曲史实、借贬损一方来抬高另一方的情节,我都忍不住抚卷长叹,深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堪为汉民族男人楷模的英雄抱打不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113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