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永嘉书院有什么好玩的(自然景观人文展览馆)

楠溪江永嘉书院有什么好玩的(自然景观人文展览馆),第1张

永嘉书院景区风景秀丽,冬夏季风交替明显,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适合一年四季旅游。如果你喜欢这种自然景点,带上你的家人去公路旅行,和楠溪江来一次奇妙的邂逅!

三百里长的楠溪江,清澈见底,两岸峰峦叠嶂,林木葱郁,令人心旷神怡。景区植被良好,无任何工业污染,地表水仍保持最原始的水貌,纯度超过国家一类地表水标准。

拥有凤凰渡、金珠瀑、洞天线等30多处自然景观,堪称大自然的杰作!

自然景观

凤凰码头

秦曲《凤求凰》来自司马相如。凤凰渡这个名字有两层意思:(1)这里有一种浪漫的情调,适合浪漫;(2)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

令人愉快的森林

意思是游客在本质上是自由快乐的。松树散发出的芬多精能起到抗菌、益智、放松的作用,使人真正体验到“自由呼吸、自由思考”。

水位

上面刻着“义”“爱”两个字,前面是“义”字,后面是“爱”字,寓意永嘉书院对现实文化和道德的理解。

太乙水

这是一本古代道教书的名字。“太乙”就是“道”的意思。道生水,水生之物,万物归道。我们在这里镌刻“太乙水笙”,寓意楠溪江20多万人生生不息的源泉是楠溪江的水,警示世人尊重自然,保护水资源。

爱情岛

根据永嘉书院“义与爱”的价值理念命名,形似逆行的小船,承载着弘扬当今商业文化和道德的使命,传播永嘉书院“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爱信仰”的五爱精神。

浣沙滩

相传和师隐居楠溪江村时,师常来此洗衣服,故名“浣纱滩”。

驼背

这座凸起的山看起来像一只骆驼,因此得名骆驼峰。骆驼有两种,单峰骆驼和双峰骆驼。这是一只单峰骆驼。《圣经》里有个故事叫“骆驼穿过针眼”,意思是有钱没心没肺的人死后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人文展馆

景区文化底蕴深厚,有子升坊、翰墨斋、永嘉书院、南溪农场等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展馆。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四大发明的神秘魅力,欣赏到名家的书画创作艺术,了解到永嘉学派和温州商业文化的发展变化,感受到文化带来的深刻熏陶。

翰墨斋

大师工作室、工作坊,以及书画、奇石、瓯瓷等艺术展厅。

永嘉书院

展示永嘉学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

紫声工坊

毕升木活字,中国传统活字元素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贾派的历史变迁和灿烂人文,诉说着温州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联结着这片土地特殊的地缘文化。这值得我们赞赏。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的书院是杭州的万松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万松岭路81号

电话:(0571)86079490

途经公交车:102路 12路, 42路, 西湖南线景区假日线, 游9线/y9

地图详情:

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梁祝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说的是浙江上虞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读书。途中偶遇会稽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于是就在柳荫下义结金兰,而后又同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有余。

参考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ciEFcRRFcbEwubOfm1M-yuEQQUN58sgR10JfxxOhr-_QHqrhoPXWtIzm_7GQqQo1yVpsF4_2CKc97O_424-ta#10。

1890年(光绪十六年)四月,张之洞于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创建两湖书院。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赀,故名“两湖书院”,专取两湖士子入学肄业,每省员额两百名,另为报答茶商资助,专录商籍学生四十人。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不久又称为两湖总师范学堂。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两湖书院 类别 :历史遗址 地点 :武昌解放路259号(彭刘杨路) 竣工时间 :1890年(光绪十六年) 创办者 :张之洞 历史地位 :晚清时期湖北省的最高学府 “书院”溯源,两湖书院简介,历史与传说,人才培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现状,相关介绍,地址, “书院”溯源 “书院” 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始见于唐代。它最初只是官方藏书 、校书的地方,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庐山国学——著 名的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此后,许多书院相继创建,包括知名度极高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蒿阳书院、石鼓书院和睢阳书院等。到了南宋,书院更是一片昌荣,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制度之完善,都是空前的,几乎取代了官学,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清初,统治者曾采取对书院抑制的政策,直至雍正十一年(1733)才令各省会设书院,属官方性质。后发展到两千余所,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简介 1891年,张之洞札令湖北、湖南两省学使通饬各属,选调才识出群、志行不苟的秀才各100名人学,因茶商捐助办学,另收录茶商子弟40名。课程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还可兼习有关科目,另设算学、经济两门为兼习课。每月朔日为官课,望日为分教师课,称“朔课”、“望课”。各课延聘名师分教,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书法家杨守敬、数学家和翻译家华蘅芳、音韵学家沈勇植以及易顺鼎、杨锐、汪康年 张之洞 、姚晋圻、周树模、陈三立、屠寄、邹代钩等名流都曾任教该院。 两湖书院不设山长,而设提调一人主管,监院二人副之。后改提调为院长,以梁鼎芬充任,继任者有蒯光典、王同愈、黄绍箕等。每月官、师二课,都严于考核,学生成绩提高很快。1893年乡试时,该院肄业生中试者达23人之多。1896年仿学堂办法进行改革,月课改为日课,分经、史、舆地、算学四门,后又增设格致、兵法、体操等课。 诸生按日上堂听课作笔记,分教按日查斋,严格管理。每学期大考一次,张之洞亲临主持。后改选调制为招考录取制,保证了生源质量。 两湖书院学制5年,合格者择优咨送请奖录用,不合格者令其归家。有一部分优秀学生还由官费送出国深造。自立军***唐才常、辛亥革命领袖黄兴等都曾是两湖书院学生。 历史与传说 清光绪十六年(1890),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都司湖畔,就是今天武汉音乐学院、实验国小、45中和原医大“附一”的住院部所在地,创办的“两湖书院”,为晚清时期湖北省的最高学府。其规模和水准恐怕是今日我们武音人所难以想像的。 据有关记载:院内有一大讲堂(相当于主教学楼),堂前有两书库(相当于图书馆),中间是供祭祀湖南、湖北两省先贤的楚学祠。前置斋舍两百间,供普通生住院肄业;后置斋舍四十间,供商籍生徒(官商子弟)使用,分别称南斋和北斋,以天干地支编号。每间斋舍前有书房,后有寝室,类似今天一室一厅的小套间。书院前后有两湖,风廊月榭,荷红藻绿,环境十分雅静优美。住院生的定额是两省各招收100名,由各省学政调取保送。被保送者必须是“或才识出群,或多闻博览,或志行不苟、或好学深思”。另因办学经费得到商界大量认捐,故另设40个名额给商籍学生,由书院甄别考核录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扩招”。书院开设的课程有经学、史学、理学、算学、经济学五门,分由五位资深教习执教。住院学生每月发膏火银(意为灯油费,即今之助学金)4两;每月初一、十五考课,除特别不用心者外,均有奖励。每学期大考一次,张之洞亲临主持。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课程设定又改为经学、史学、地理、数学、博物、化学及兵操(军训)等科。任教者不乏当时之名流,如地理学家杨守敬、数学兼翻译家华蘅芳、音韵学家沈曾植等均应聘执教。同时,教师开始有“主讲”(相当于教授)、“助教”之分。后来,为保证生源质量,招生制度由选调制改为招考录取制。书院学制定为5年,学完之后,合格者择优咨送请奖录用,不合格者令其归家。部分优秀学生还由官费送出国深造。清末维新派领袖、自立军***唐才常,辛亥革命领袖黄兴等都曾是两湖书院的学生。 两湖书院今日 1896年两湖书院改革课程,聘进了一批博闻广见、学有专长的近代型师资,计有教习16位。其分别为:经学3人、史学2人、地理2人、兵法史略学1人、算学3人、博物1人、化学1人、天文1人、测量2人。这些教习,有的是旧学的饱学之士,有的是新学的敏锐探求者,不仅学业有专攻,而且富有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待遇优厚:分教者(清末书院改革课程,实行分科教学,一些书院设立此职以司某一专门课程的讲授与课卷批阅)每月薪银100两(当时米价最高时一石即10斗才值2—3两),另配房屋一栋。每逢书院开学,湖广总督张之洞必率文武百官到院参加开学仪式,先率师生向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礼,后率百官向监督及教习行叩首礼。 整修后的两湖书院 张之洞热心教育,且身体力行,尊师重教,吸引了各方名流来书院任教,组成一支实力强大的师资队伍,使书院在短短12年里发展迅速,影响极大。先后在此执教过的有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史学教习姚晋圻(辛亥革命后任湖北省教育司司长);冶金专家李维格(后任汉阳铁厂总办);地理教习邹代均(曾任湖北舆图(地图)总局总纂);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数学家、翻译家,曾帮曾国藩建造轮船并被鄂人奉为泰斗的华蘅芳;著名教育家、两湖书院监督黄绍箕(后被延聘为京大学堂总办)等等。 人才培养 两湖书院自成立至1902年止的12年中,造就了大批人才,据光绪34年(1908)至宣统2年(1910)间湖广总督咨报学部对曾在两湖书院肄业过的64人作跟踪调查的结果:64人中后留学的有30人(其中留日24人、留美2人、留欧4人);留学期间学习的专业分别是,学教育的7人,学军事、警察的7人,学工业的2人,学法商的9人,其余5人不知所学。64人中后来服务于教育界的47人,参加革命的14人(詹才学、黄兴等),从政者3人。在教育界任职的47人中,担任学堂监督与堂长者12人,教文史的11人,教数理化的10人,教农学和工学的3人,教其它的11人。 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1906年,张之洞又拨款四万三千两,再为“两湖总师范学堂”,附设初等、高等国小各一,作为学生实习之处所。学堂规模也进一步扩大,计画招生1200名,实招700多名。与书院相比,学堂制是逐渐与西方学制接轨的过渡形式。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即为该学堂的毕业生。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现状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位于武昌繁华的解放路南段,旧址的前身是清朝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现为武昌实验国小等单位的所在地,当年的大部分建筑已恢复了模样。 相关介绍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武汉国民 时期兴办的各类干部学校中,最为突出和影响最大的—所学校,它是培养国民革命军军事政治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是黄埔军校的继续,也是武汉 时期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部门。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四易其名,不断发展壮大,最早可追溯到北伐军总政治部政治训练。1926年10月,北伐军攻下武汉后,在武昌筹设政治训练班,准备招生500名。10月16日,由包惠僧负责的训练班筹备处正式成立。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决定改政治训练班为中央军事学校政治科,以武昌两湖书院旧址为校址。11月1日学校在武昌成立了招考委员会,负责招生工作。因招生人数有限,只派人到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上海、奉天等处设点报名并进行初试。但由于武汉已成为全国男女青年向往的革命中心。全国各地有志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踊跃报名。许多省的 组织和共青团组织也遴选了大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来汉参加考武。经过严格的初试复试,最后录取了986名男生,195名女生。 1926年12月初,广州黄埔军校政治科学员500余人到达两湖书院。1927年1月,军校第五期炮乒科800多学员、工兵科400多军校学员陆续从黄埔和江西来到武汉。这样,武汉军校成为有政治、炮兵、工兵等科的综合性军事院校。1月19日,中央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改中央军校政治科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蒋介石为名义上的校长,实际主持人则是代校长邓演达,政治总教官为恽代英。同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吴玉章改分校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提议,并改校长制为校务委员会制。蒋介石被革去校长职务。3月27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正式命名并改组,恽代英主持全面工作。 1927年2月12日,武汉军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2月14日,正式上课。按照军校教育委员会主任恽代英提出的“军事科加紧政治训练,政治科加紧军事训练,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原则”,规定每日上课七小时,炮兵、工兵两科每日一次政治课,政治科每周十四次政治课,两次学科课程,两次术科课程。担任军事教官的有杨树松、徐向前等人。先后担任政治教官的有李达、沈雁冰、李汉俊、张秋人、陈启修、章伯钧、樊仲云等人。为了反映学员的学习、生活和斗争,从开学之日起就创办了《革命生活》日刊。军校政治部管辖的“血花剧社”一度接管了汉口最大的游乐场所新市场,改其名为“血花世界”(今民众乐园),在那里演出各种反帝反封建的歌舞新剧。每逢星期天,学员们还组织街头宣传队到武汉三镇进行革命宣传,很受武汉人民的欢迎。 武汉中央军校老照片 3月底起,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总司令部学兵团内部开展了反对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斗,拥护蒋介石的国民党右派分子受到沉重打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黄埔、长沙两地军校师生,不堪白色恐怖的压迫,辗转来到武汉军校。同时,湖北省党部党务干部学校和省农协农民训练班又送来数百名学员,至此,武汉中央军校臻于极盛,学员一度达到四五千人。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它名义上属中国国民党中央创办,实际上是中国 掌握的—支武装力量。在收回汉口英租界、维护党权运动、讨蒋斗争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夏斗寅逼近武昌时,军校学生于5月18日奉命改编为中央独立师.女生也编为救护、宣传两队开赴前线,配合叶挺部队将敌击溃.使武汉转危为安。接着,中央独立师又西征杨森叛军,为解除武汉西面的威胁作出了贡献。在这些斗争中,建立在军校各大队、分队的 和共青团支部、小组,起了很大作用。不少学员因在斗争中勇敢、坚定,表现突出,而被吸收加入了 和共青团。 中国历史上曾有女子参加战争的事例,但在军事院校接受正规军事训练,武汉军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先例。女兵在当时中国社会上出现,对封建保守的社会风气,无疑是—个有力的冲击。女生队下辖3个区队,后改称女生政治大队。军校是一个集体,女生除每日与男生一样“三操两讲”的军事和政治课程学习外,有时还单独走向社会,到武昌裕华、震寰纱厂做宣传、组织工作,吸收女工入党入团等,她们在实际斗争中成长。 6月下旬,中央独立师西征凯旋归来,由于该师主要领导恽代英、施存统等都是 人,官兵中 员、共青团员也很多,因而当汪精卫一伙准备“分共”、背叛革命时,急欲解除这支革命武装。6月30日,他们断然命令撤销中央独立师建制,让军校学生重返校园。 中国 中央十分重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这支革命力量。在革命危急时刻, 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曾告诫军校的 员和共青团员提高革命警惕,随时准备以自己手中的武器与反革命周旋。他还派陈毅接替李鸣珂到军校从事 的专职工作,在恽代英、陈毅等精心安排下,一批 员、共青团员被有计画地转移到叶挺、贺龙部队,后参加了南昌起义;一批党团虽疏散到各自的家乡,发动和组织武装暴动,参加了秋收起义。 利用张发奎与唐生智之间的矛盾,将剩下的1700多名学员改编成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了广州起义的骨干。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历史不长,却培养了一批坚定的革命人才,罗瑞卿、许光达、程子华、陈伯钧、钱瑛、游牺、赵一曼、危拱之、胡筠、黄杰、张瑞华、王亦侠、宋绮云、彭镜秋、臧克家等,都是经过这个革命熔炉的锻炼,走上了革命征途,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代人杰。 游客在武汉中央军校 地址 武昌解放路259号(彭刘杨路)

蛟川书院住宿环境相对较好。寝室有6人一间,8张床,8个柜子,8个鞋柜,鞋柜在床下,双层的床,可以放行李箱,一张书桌,一条凳子,有阳台可以晒衣服,两个洗手池、洗衣服洗脸刷牙用。有空调,冬天几乎不开,夏天会开,天花板上有一个小小的电风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03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