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本书的三次邂逅:我在书中邂逅了

我与一本书的三次邂逅:我在书中邂逅了,第1张

  第一次看到马丁・戴维斯所著的《逻辑的引擎》是在书店里,当我看到前言的第一句话“本书讲述的是现代计算机背后的那些基本概念和发明出这些概念的人”时,“计算机背后的”几个字一下子吸引了我。于是二话没说,我就买下了这本书。同时,思绪回到了我刚工作的那一年……

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之初的教学中,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在课堂上,我恨不得能多教学生几招。直到有一次上课,一个学生不经意地问我:“老师,您就知道教我们计算机操作,这计算机操作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呀?”我愣在那儿,无言以对。从那时开始,“计算机背后”这几个字就一直刺激着我。

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却发现这本“关于计算机起源的经典巨著”和我这个技术出身的教师的思维大不相同,书中的内容我竟然多半读不懂。我直接翻到书中关于计算机研制的章节,一头扎了进去。从雅卡尔的织布机,巴贝奇的分析机,艾肯、阿塔诺索夫的专用小型计算机,到莫齐利、埃克特成功研制出ENIAC。从电子管、晶体管,到存储芯片的发展,正如书中所说,ENIAC是工程上的极品,这台机器实际上是工程师和程序员们的计算机。我这才明白,计算机操作不等于真正的计算机技术,而是隐藏在计算机操作这个表象背后的计算机技术,让15000根真空管共同工作,让指令与数据共存,让存储器随机存取,把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虽然那时我只读懂了书中关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章节,但视野却突然开阔了许多。此后的几年里,我都沉浸在计算机技术类书籍的阅读中,从硬件到软件、从物理设备到程序算法,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经窥视到计算机背后的秘密了。

正当我信心满满之际,给我当头一击的没想到还是《逻辑的引擎》。几年后一次无意中的翻阅,我被书中的一个故事所震动。故事讲述的是,1945年一群专家定期会面,对ENIAC的继承者EDVAC进行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专家们的言辞开始变得激烈,渐渐分成了两派――“工程师”派和“逻辑学家”派。“工程师”派的领导者就是埃克特,他对自己在ENIAC上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不过,EDVAC最终设计报告的署名者却是“逻辑学家”派的领导者冯・诺依曼。报告毫不在意工程细节,而是提出了以冯・诺依曼结构而闻名的今天计算机的基本设计。正如书中所说,尽管ENIAC是工程上的极品,但它却是一堆逻辑上的东西。从耗资1000万美元的超级计算机到今天的微小芯片,所有的计算机都是“冯・诺依曼机”,都是冯・诺依曼基于图灵在20世纪40年代所提出的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的变种。

原来,在计算机技术背后还有逻辑、数学的支撑。我从书中叙述计算机技术的章节开始延伸阅读,慢慢理解图灵提出的图灵机模型,理解冯・诺依曼提出的存储结构原理,理解计算机技术背后的计算机科学,也从最初只读懂1/4内容,到现在的一半内容。虽然计算机背后的秘密之门又被我推开了些许,但这次我反而没那么激动、兴奋了,因为我始终惦记着书中还没读懂的另一半。

当我真正能按着书中的逻辑脉络自然地读完全书时,时间又过去了5年,这时,计算机科学类的书也不知被我翻过多少本了。这次真正意义上的贯穿全书的阅读也使我隐约发现了隐藏在计算机技术、科学背后的终极线索。在“译后记”中,我找到了全书的钥匙:“尽管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很少有人了解其背后的思想,很少有人知道如此复杂精妙的机器所依据的是什么。它被设计得越来越方便使用,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再对它背后的奥秘感到好奇……”我开始试着慢慢理解以前没读懂的那一半,试着理解莱布尼茨的普遍文字思想,理解布尔、弗雷格、康托尔、希尔伯特、哥德尔等人的思想。尽管还不能完全领悟这些思想的精髓,但我开始懂得,再复杂的东西也是由简单的思想一点点发展起来的。若要了解计算机的本质,我们就必须剥开华丽的技术外衣,去寻找最底层的思想。

真正的经典都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一本《逻辑的引擎》,工作之初我只能从中理解计算机技术,看懂全书的1/4;5年后,我才慢慢理解计算机科学,看懂全书的一半;10年后,我尝试着理解计算机思想,开始一窥全书的真貌……

这次与《逻辑的引擎》的邂逅,我已在信息技术教师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了10年。从对计算机操作背后是什么的探索开始,沿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思想之路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思考、感悟、成长,这不也正是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之路吗?

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10年的跳动脉搏。从最初的重操作应用,到强调真正的技术,再到今天深入挖掘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思想。正如《庖丁解牛》中,庖丁在给文惠君讲解自己19年解牛的体会时所说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仿佛又回到刚工作时的课堂上,一个学生正冲我大声问道:“老师,计算机操作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呀?”我面带微笑,徐徐道来……

(作者单位:北京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你有没有体会过,第一次见到她,就好像似曾相识一样。

佛家讲求因果,或许你之前遇到的那个人,在他的过去中,种下了要遇见你的果。

所有的相遇,对你们的人生来说,都是场邂逅。

01

和一位朋友聊天,谈起了他的感情经历。

他说,他还怀念,就是只想见她一面。

他和我说他前任的时候,语气很温柔,就像他现在依旧拥有她一样。

**《前任3》中有这么一幕,孟云听说林佳去了比较乱的剧,立刻驱使余飞一起赶过去。怕自己去迟了,她会受委屈。

可是最终他们还是没有见面。

最担心的是你,可最怕见到的也是你。

离开了,才知道你我缘分散尽,也就是离开了,我才明白,夜夜痛苦是什么感受。

02

如果大雄没有遇到哆唻A梦,以后很有可能就娶不到静香。

如果小智没有遇到皮卡丘,他的命运是否会被改写。

如果钱钟书,没有遇到杨绛,他们俩的爱情或许并不圆满。

世界有70多亿人口,我们这一生可能会遇见3000万人,在这个茫茫人海中,你和她相爱,这场遇见,只有0049%。

钱钟书和杨绛,可遇而不可求。

《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

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前,他们第一次相遇,他们第一眼看到对方。

钱钟书的“稳重大气”,杨绛的“落落大方”,他们似乎知道,彼此就是给对方的最好礼物。

03

我家对门的张叔叔和姚阿姨,像是一对欢喜冤家,天天都要闹个不停。

在我们搬到这小区的时候,就听说了他们的事情。

结婚几十年,一儿一女,本来每个人都以为,很和睦的家庭,可是正好恰恰相反,他们吵架,是邻里间出了名的。

一次买菜回家的路上,正好碰到姚阿姨,边走边聊,就谈起了感情史。

原来姚阿姨竟然是倒追的张叔叔。

他们之间遇见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那时候,他们见了第一面,就吵了一架,是因为当时校服的问题。

之后俩人就像对上一样,从学生时代,一直吵到现在。

缘分走走停停,真的让人琢磨不透。俩个人似乎就会那么一直吵下去吧。

张爱玲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唯有遇见,才知道,你等了我多长时间。

任何一个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都有他的使命和因果,你们重逢,必然会给你或者他带来什么。

夫妻,是前世情未了。

亲人,是血脉还未断。

朋友,是义气可顶天。

70亿人口中,你们的遇见,都冥冥注定。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如若连这次擦肩而过的机会都把握不好的话,又怎么谈遇见。

每一场遇见,都是对你人生的一场邂逅。

-END-

北岸:因为刚好遇见你,留下十年的期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147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