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医之‘不寐’的辨证论治,及病因病机

失眠——中医之‘不寐’的辨证论治,及病因病机,第1张

不寐,中医病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不寐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 健康 。

历史 沿革

1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2《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

3《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认为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

4《景岳全书》中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5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6戴元礼《证治要诀》又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

病因

1 情志失常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不寐病证。 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扰动心神而不寐。或由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而不寐;或由暴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夜不能寐。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可致失眠。此外,浓茶、咖啡、酒之类饮料也是照成不寐的因素。

3劳逸失调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无源,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失养而失眠。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心失所养,而致心神不安。

4病后体虚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亦可因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致不寐。病机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3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病证鉴别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鉴别。不寐是以单纯性的失眠为症状,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于生理状态。若因其他疾病引起失眠者,则应以祛除有关病因为主。

相关检查临床可检查多导睡眠图 :1测定其平均睡眠潜伏时间延长;2测定实际睡眠时间减少;

3测定觉醒时间增多。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辨证首分虚实。

虚证 ,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

实证 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

辨病位

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的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

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泻实补虚的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证治分类

1肝火扰心症状: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

2痰热扰心症状: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龙齿、珍珠母、磁石。

3心脾两虚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黄芪、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

4心肾不交症状: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黄连、肉桂。

5心胆气虚症状: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茯苓、甘草、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川芎、酸枣仁、知母。

其他疗法穴位外敷吴茱萸9克,米醋适量,将药捣烂后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两足心的涌泉穴,24小时取下。

针灸疗法

(1)体针:针刺神门、三阴交穴位。心脾亏虚者可选加心俞、厥阴俞、脾俞;肾亏者选加心俞、肾俞、太溪;肝火上扰者选加肝俞、间使、太冲;脾胃不和者选加胃俞、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或针灸并用。

(2)耳针:穴位为皮质下、交感、心、脾、肾、内分泌、神门。每次选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

转归预后

本病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因病情不一,预后亦各异。 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较快外,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者,治疗难以速效。且病因不除或治疗失当,易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增加。

预防调护

本病证属心神病变,重视精神调摄和讲究睡眠卫生对不寐患者来说具有实际的预防意义。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尽量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反而能较好地入睡。帮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或 体育 健身活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更忌浓茶、咖啡及吸烟,睡前避免从事紧张和兴奋的活动,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另外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减少噪音,去除各种可能影响睡眠的外在因素

一 中医调理师是做什么的

你要是学中医的,就应该知道凡事需从文字入手解决问题,调理,顾名思义,调节治理。但是是偏意词,偏重调节,不等于执业医师的调治,所以主要针对亚健康的,康复期的病人的中医调护,和现在所说的养生有很大联系。当然,中医有很多的分类:内科,经络针、灸等等,那是你的发展方向。

二 国家承认的保健养生资格证书有哪些

国家承认的保健养生资格证书有养生保健师,营养保健师,健康管理师,经络调理师,食疗养生师。

1、养生保健师指利用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保健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体质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评估、调理、指导,通过学、练、检、调、养等综合性、针对性的调养措施,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实现机体平衡协调,以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专业养生保健从业人员。

2、营养保健师是在营养师培训的基础上,运用营养学和保健食品学,食品卫生学以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各类人群的营养给予指导、疾病予以营养防治并向大众传播营养食品与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

3、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和群体从营养和心理两方面健康的检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4、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运用中医经络技术,通过 人体经络、穴位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脏腑功能,调整、改善各种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的专业人员。

5、食疗养生师结合中国传统食疗养生科学和现代营养学知识与方法,为人们提供全面系统的食疗养生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传授食疗养生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

三 现在还能考中医特色调理师证吗如何考

结合现在营养师。挺好的。以后的含金量会很高(经验)

四 取得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可以直接上岗吗

不管你手里的证书有多么权威,级别有多高,但还要看它是否有认证资格,国家是否承认,如果否定的,那么哪里的证书也不会好用,因此,你还是了解一下你的签证单位认证资格吧。

五 请问中医特色调理资格证哪里考国家认可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美容保健分会是国家卫健委属下的考证机构,是真实可靠的。权威合作机构

六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CETTIC培训证书是否可以从事相应工作吗卫生部门能认可吗望专业人士给与帮助谢谢!

这个证书只能说明你经过培训了,没有任何从业的资质意义。必须到经过卫生部批准的机构取得执业证书才能从事相应的工作。

七 请问中医经络调理师证是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吗

不是。中医经络调理师证,是培训学校自己印的培训证书。

八 中医调理师是做什么的

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望闻问切、手法探查、五运六气推算等手段,了回解被检查者阴阳平衡答、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筋骨脉络的状态,经中医师的辩证分析,总体上把握被检查者的身心状况,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对其的影响,从而指出健康隐患,提出针对性的养生防病方案。

中医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非常注重人体的自我修复力,几千年前《黄帝内经》中就倡导养生防病,提倡医生"治未病"。有病先调理,优先使用副作用小的针灸、砭石、 等治疗方法。实在不行,再用少量药物辅助治疗。其实医疗的目的并不是纠正人体的错误、中止病痛症状,而是协助人体完成它应有的功能。比如呼吸系统的抵抗力降低就会感冒,所以有经验的中医通常不会过多给患者开药打针,降温止咳,而是叮嘱病人多喝水,多休息,禁食大鱼大肉等肥甘厚味,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这样就避免加重肠胃的负担,给身体一个修复的机会,从而促进机体自愈系统的恢复,感冒也就不治自愈了。

九 中医经络调理师资格证

中医是有这个资格证的,如果你想要从事这类的工作,您可以考取一个这个资格证很多医院都是需要相关的资格证的。

患了老年间质性肺炎,还能治好吗?老年间质性肺炎是间质性肺炎中的一个病群,常缺乏明显呼吸系症状,症状多不典型,病性进展快,易发生漏诊、错诊。由于老年人的体质较差,因此病情一般不稳定。那么,患了老年间质性肺炎,还能治好吗?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老年间质性肺炎:

一、老年间质性肺的症状

1、多无发热、咯痰等典型症状。

2、首发症为呼吸加速及呼吸困难者,或有意识障碍、嗜睡、脱水、食欲减退等。

3、体征:可出现脉速、呼吸快,胸部听诊可闻及湿性罗音,或伴有呼吸音减弱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二、老年间质性肺炎的发病原因:

1、吸入无机粉尘:二氧化硅,石棉,滑石,锑,铍,煤,铝,锡,铁。

2、吸入有机粉尘:霉草尘,蔗尘,蘑菇肺,饲鸽者病,棉尘,合成纤维,电木放射线损伤。

3、微生物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卡氏肺孢子虫病,寄生虫。

4、药物:细胞毒化疗药物,白消胺,环磷酰胺。

5、癌性淋巴管炎;肺水肿。

6、吸入气体:氧,二氧化硫,氯,氧化氮,烟尘,脂类,汞蒸气

对于间质性肺炎患者还是抓紧时间治疗才好,不要贻误佳治疗时期。中医治疗间质性肺炎主要靠辨证论治,从患者整体观念出发,即考虑了局部的治疗,又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系统的调理。突出中医特色、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经过长期临床研究,运用古典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经千余次反复实践,后精选出的温肾清肺汤,温肾清肺汤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杀灭病毒、将肺毒充分排除到体外,清除长期淤阻在肺部毛细血管的沉积物,通畅肺部血管,使肺部供血供氧功能得到增强,改善肺部内环境,让间质性肺炎患者逐步的恢复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什么如下:

中医养生保健是学什么的:中医养生学主要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食疗学》、《营养学》、《诊断学基础》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必要的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及实用养生保健基本技术,能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养生保健教育培训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知识能力

具备运用中医理论及针灸、推拿、中药保健、膳食调理、体质调养、情志调护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维护和修复人体健康的能力;掌握现代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保健调治及对慢性疾病进行防治的能力

掌握系统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理论体系、运用机理、操作原则、方法等;掌握必要的中医养生保健、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中医传统美学及现代养生保健专业知识。

就业方向

面向保健调理师、保健按摩师、健康管理师等职业,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特色康复、健康管理等岗位(群)。

课程设置

公共课程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安全法制教育、职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育、英语、计算机等。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生理、中医学(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临床)、诊断学基础、经络瑜穴、黄帝内经选读、推拿功法等。

专业课包括中医养生学、中医食疗、小儿推拿、推拿学(含临床实用推拿手法)、中医正骨(含整脊)、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中医美容等。

急性鼻窦炎,中医称为急鼻渊,是发生于鼻窦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患,以发病急,鼻塞,流脓性鼻涕,头痛,发热等为主要表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少年为多,对青少年的身心 健康 影响极大,应加以重视。中医药在防治急性鼻窦炎方面,有着悠久的 历史 和良好的效果,此介绍如下。

一、病因与症状

对于急性鼻窦炎的发病与症状。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论述。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中医认为,急性鼻窦炎多由起居不慎,过度疲劳,致使风寒、风热邪毒侵犯人体,循经犯肺,上蒸鼻窦;或嗜食辛辣炙煿或肥甘厚味,致火热内生,或邪热内犯胆经,循经上犯鼻窦而病。其它如拔牙、急慢性鼻炎、鼻腔手术等往往可诱发病邪侵犯鼻窦而导致急性鼻窦炎的发病。

急性鼻窦炎发病后,主要表现为:

(1)鼻塞:单侧或两侧持续性鼻塞,严重者可有嗅觉减退。

(2)鼻涕黄稠量多(浊涕下不止):即流脓性鼻涕,量多粘稠,难以擤尽,若鼻涕流向咽部,可引起咽部不适,咳嗽,恶心等。

(3)头痛:疼痛部位相对固定,一般位于头顶、前额、鼻根、面颊或枕部。

(4)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恶寒,全身困倦,口干,便秘等,小儿患者症状较成年人严重,可见高热,呕吐、腹泻、咳嗽等症。X线拍片可见鼻窦粘膜水肿,或积有脓涕等。

二、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急性鼻窦炎发病急,病程短,鼻塞重,脓涕多,多属实证、热证。临床根据病情轻重与所处阶段不同,一般采用清热宣肺、清泻脾胃,清肝利胆等方法进行治疗,大多能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肺经风热证:本证主要见于急性鼻窦炎的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鼻塞,鼻涕黄,量较少;头痛、发热、轻微恶寒、咳嗽等,检查多见鼻粘膜红肿,鼻腔积有黄稠鼻涕,额面相应鼻窦部位有压痛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可用银翘散合苍耳散加减。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菊花、蔓荆子、竹叶、薄荷、白芷、辛夷、炒苍耳子等。

(2)脾胃积热证:本证多见于急性鼻窦炎的中后期,主要表现为鼻涕黄浊量多,鼻塞较甚,嗅觉减退,前额头痛明显;发热,口渴,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检查多见鼻黏膜鲜红,鼻道脓涕较多;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治疗宜清泄脾胃,解毒除涕。方药可用清胃汤合黄连解毒东加减。常用药物如生石膏、升麻、黄连、生地、丹皮、大黄、黄芩、白芷、薄荷、甘草等。

(3)肝胆湿热证:本证多见于急性鼻窦炎的中后期。主要表现为鼻涕黄绿,粘稠量多,涕味腥臭,鼻塞较甚,嗅觉减退,头痛明显;或有发热,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耳鸣,小便黄赤;检查多见鼻黏膜红赤,鼻甲肿胀,鼻道脓涕较多,病变窦窍相应头面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疗宜清泻肝胆,燥湿排脓。方药可用龙胆泻肝汤合奇授藿香丸加减。常用药物如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草、丹皮、藿香、薄荷、菊花、甘草等。

三、预后与调护

急性鼻窦炎若能及时正确治疗,大多可获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可引发中耳炎、咽喉炎、气管炎等,严重者尚可引发颅脑感染,导致严重后果,或引发眼内感染、导致视力下降等。若失于治疗尚可转变为慢性鼻窦炎,致使病变经久不愈;若脓涕流入咽部,可致咳嗽等;因此,一旦发生急性鼻窦炎,应尽早积极治疗,防止并发病的发生。婴幼儿患病,病情往往较成年人严重,而且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更应引起重视。

在调养护理方面,一旦发生急性鼻窦炎后,应注意休息,防止受冷,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煎炸油腻食品、禁烟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鼻涕黄量多者,可适当饮用菊花薄荷茶(菊花15克、薄荷3克、茉莉花1克。用开水泡茶饮),以利脓涕排出;鼻塞严重时,亦可用薄荷煎水熏鼻,以改善鼻腔通气,切忌用力擤鼻,以防脓涕走窜,变生它病。

一、转归的概念

疾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一般而言,疾病的转归,可分为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

正胜邪退,疾病向愈:正胜邪退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由于患者的正气比较充盛,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强,或因及时地得到正确的治疗,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使病邪对机体的作用减轻或消失,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的耗伤也逐渐得到恢复,机体的阴阳在新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痊愈。例如,由六所致的外感疾病,邪气从皮毛或口鼻侵人人体。若机体正气不虚,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则不仅能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使病变局限在肌表和经络,而且可在机体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下,驱邪外出,一经发汗解表,则邪去而营卫和调,疾病痊愈。

邪胜正衰,疾病恶化:邪胜正衰,是在邪正消长盛衰的发展过程中,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由于机体的正气虚弱,或由于邪气炽盛,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趋低下,邪气的致病作用进一步发展,机体受到的病理性损害日趋严重,则病情因而趋向恶化: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气血、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衰惫,阴阳离决,则机体的生命活动亦告终止而死亡。例如,在外感疾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等证候的出现,即是正不敌邪,邪胜正衰的典型表现。

此外,在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下某些后遗症,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转归的形式

疾病的转归是邪正交争趋势及其盛衰的表现: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不断地进行着斗争.产生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种病理变化不仅关系到虚实证候,而且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在一般情况下,正胜邪退,则疾病趋向于好转而痊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向恶化甚至死亡。病的转归除痊愈和死亡外,尚有缠绵、后遗、复发等形式,

(一)痊愈

痊愈,痊谓病除,愈谓病瘳:痊愈即病愈,是指疾病状态时的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气血紊乱消失,生理功能恢复正常,阴阳气血重新处于平衡状态。痊愈就是完全恢复健康,康复如初,即完全康复。痊愈是疾病转归中的结局。疾病能否痊愈与痊愈的快慢,除依赖于病人的一般健康情况、抗病能力外,及时、正确、积极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外感风寒,邪气从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若机体正气比较充盛,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则不仅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使病变局限在肌表,而且正气可以驱邪外出,使疾病痊愈。若用发汗解表法治疗,使邪去而正气恢复,可对疾病的痊愈过程起促进作用,

在疾病痊愈过程中,包括病邪对人体作用的消除或终止,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完全消失,阴阳气血重新归于相对平衡状态。虽然暂时可能出现邪退正虚的局面,但最后终归恢复健康。

(二)死亡

生尽谓之死,“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素问·逆调论》)。亡,死也,死亡。死亡,是生命活动的断绝,是机体阴阳离决,整体生理功能永久终止的病理过程或结局。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类。生理性死亡,指享尽天年,无病而终,为自然衰老的结果。病理性死亡又分因病而亡和意外死亡。因病而亡,是各种疾病损伤,使机体气血竭绝,阴阳衰极而离决。意外死亡是指跌打、外伤、中毒、车祸等各种意外损伤所造成的死亡。病理性死亡是在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中,形成邪胜正衰,使疾病逐渐恶化而导致的一种不良的结局。

中医学根据形神合一的生命观,认为形存则神存,形盛则神明,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神明则形安。得神者昌,失神则亡。死亡意味着形神分离,“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移精变气论》)。死亡,不仅是机体生命活动和物质生化的永久性终止,而且还要神气皆去。换言之,形谢而神灭,神去则机息,生命告终而亡,故中医学把亡神作为判断死亡的重要标志。传统认为,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频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目前,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并不意味着各组织器官同时死亡。因此,根据脑死亡的概念,把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三)缠绵

缠绵,是指久病不愈的一种病理状态,邪正双方势均力敌,处于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的状态,是病理过程演变为慢性迁延性的表现。缠绵状态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恋。由于在邪正斗争过程中,正气虽未至溃败,但已因邪气的损伤而削弱;而邪气由于经过正气的奋力抗争,也趋于衰微。因此,邪正双方势均力敌,处于非激烈性抗争的一种相持不下的病理状态。

缠绵状态下,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邪气也不能深入传变,从而使病变局限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具有病变表现不甚剧烈,疾病持久不愈的特点。在缠绵状态下,病势有相对稳定和不稳定的病理过程。其一,虽有缠绵,但病势稳定,;经正确治疗和调护,可向治愈方向演变,可视作疾病的一种结局。其二,疾病缠绵而病势又不稳定,且有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或治疗和护理不当,则病势日趋恶化,乃至死亡。所以应积极进行治疗,设法打破缠绵状态的病理僵局,争取疾病的痊愈或好转。

(四)后遗

后遗,又称后遗症,是指疾病的病理过程结束,或在恢复期后症状体征消失,病因的致病作用基本终止,只遗留原有疾病所造成的形态或功能的异常。后遗与缠绵不同,后遗症是病因、病理演变的终结,是疾病的一种转归。而缠绵则是疾病的迁延或慢性过程,为疾病的自然延续。

后遗症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功能异常,如肢体震颤、身体畸形、失语、痴呆、偏瘫等。其功能异常,包括脏腑经络功能障碍和精神情志障碍。此外,还有一种伤残,主要指外伤所致的人体某种组织结构难以恢复的损伤或残缺。如枪弹、金刃、跌仆、虫兽等给形体、脏腑造成的变形、缺失等,就属伤残范围。总之,后遗和伤残都是涉及疾病半永久性结局的概念。

(五)复发

复发,又名复病、再发,是指即将痊愈或已经痊愈的疾病再度发作。

复发是疾病过程连续性的特殊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原有病变经过一段“静止期”后再度活跃,即机体内原有的病因尚未完全消除,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发作。复发的病机是正气渐复但尚薄弱,邪气虽除而余邪未尽,邪正相争近乎停止,机体气血阴阳趋向正常。此时一旦出现损伤正气或助长邪气的条件,便易于打破邪正相安之势,于是邪势复盛而旧病复发。因此,积极彻底地治疗疾病和注意病后调养以培补正气,可以减少和防止疾病的复发。

引起疾病复发的常见诱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1.食复:食复,又名食劳复,指疾病愈后,脾胃尚虚,因饮食失节而导致疾病复发者。“热病热退之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先进清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切勿过食也。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也,名日食复”(《重订通俗伤寒论》)。

疾病初愈之际,既要注意增进饮食营养以培补正气,但又不可恣意进食,当视疾病过程中脾胃受损的程度,选择相宜之晶,既要营养丰富,又要易于消化吸收,并掌握适当的进食量,方能受益而杜弊。“凡病新瘥,自宜先用陈仓米少许,煎汤少饮,俟其无恙,渐次增浓,胃气渐旺,谷食渐增,至胃气复旧,然后少进肉味,撙节爱养,自无复证”(《伤寒溯源集》)。食复,轻者损谷自愈,重者消导方瘥。

2.劳复:劳复,指疾病初愈,余邪未清,因过度劳累而致疾病复发者。劳复一般分为劳力复、劳神复和房劳复三种。

劳力与劳神是指体力和脑力的过度操劳。有时在正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劳动,但对疾病初愈者来说,却不堪忍受,这也属过度操劳。如伤寒瘥后,元气未复,余邪未清,稍加劳动,其热复作,即多语、梳头、洗面、更衣之类,皆能致复。所以疾病初愈之际,应当充分休息,以促进正气早日恢复,虽需辅以合理活动以促进气血畅行,但须量力而为。

房劳复是指在病后余邪未尽,正气亏虚,又行房事,甚至房事过度,徒伤正气,使邪无所制而疾病复发:此又称为“房复”、“色复”、“交接劳复”、“男(女)劳复”等。因房劳伤精,精亏则气血更虚,正气不支,可导致病势更为重笃,因而是劳复中之重证:所以中医学把节欲惜精,保养精气,作为病后调摄的一个重要原则。

3.情志复:情志复,指疾病初愈,由于情志过激而致旧病复发。精神情志活动对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有很大影响。精神恬静而愉快,有利于气机的调畅和精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使正气旺盛,则能促进康复和预防。减少疾病复发,如过度精神刺激,强烈或持久的情绪波动.则可引起气机紊乱和气血津液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使余邪再度致病,疾病易于复发。如伤寒瘥舌,因事触怒,相火暴发,因而余热复作者,称“怒复”,

4.重感复:重感复,是指疾病初愈,余邪未尽,又复感新邪,而致旧病复发;病后正虚.易被邪侵,重感新邪,易于引起旧病复发。

此外,还有一种叫“自复”的复发形式,是指疾病初愈后,不因饮食、操劳、情志、感邪所诱发,而是无明确的诱因而自行复发者。多由余邪未尽,正气尚虚,无力抑邪,致使邪气暗长,而导致旧病复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281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