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
山里的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
我想我是属于山的。
爸爸老爱去山里玩,姐对此很不理解——本来就是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山还有什么可喜欢的?我在一旁听着,不说话,因为我也是爱山的。
我是生在城里长在城里的,即便只是小小的县城与山里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了。一年难回山里一次,近两年偶尔回去却没能把握难得的机会记住山里的变化,仅仅只是念着幼时在山中行走时的普通的景色,却也生出了对山特别的情愫。
山里的清晨总是有点雾的,朦朦胧胧的。眼前的树是模糊的绿,远处的山是模糊的紫。过去总不相信画中紫色的山,大了之后,自己再看看,的确是这样的,忧郁而高贵的紫色。
山上的空气很清新,有丝丝嫩叶的甜味,伴着鸟儿唧唧喳喳的叫声,轻快得很。
好走的地方是微湿的石阶,不好走的地方是软和到泥泞的泥巴路。遇着下雨天不论是什么路都不好走了,走在石阶上怕滑着摔着了;走在黏糊的小径上,鞋上沾满了黄泥,脚像灌了铅一样重的都提不起来。就因为这个我老不爱在下雨天上山,可往往出发前总会下点雨。
山脚田边总有小溪,很清,很凉,间或有一两尾小鱼毫无预兆地出现在视野里。溪水依着山缓缓地流,路人可以掬水洗脸降温,很惬意,算是一种享受。渴了,山边有泉水,较之小溪,更干净,甜甜的,有山里嫩叶的甜味,分不清究竟是着实尝到了甜味还是源自身旁的草地、树林。
朝露烟消云散了,正午的太阳照的人有点晕眩,眼前的景都边的恍惚了。实则阳光下的景早已变得清晰,颜色变得明亮了。
田间有些小缺口,有的可以直接跨过,宽些的就搭上树干石板。我总缺了点胆量的,小心翼翼的走在上边,尤其对有下坡去世的路。被晒的恍惚了之后,反而会忘了怕,迷迷糊糊地也就过了。
田地和树林是交错着的,山里总有点田,田的四周总有很多树。很喜欢树林里浓郁的木香,摘来两片叶子,不时闻闻。
走着走着,就沿着河走了。比起高来,我更怕的是水。水流的很急,打着旋,白白的水花。路紧挨着水,路很窄,常常有缺口,不窄,要先停停才赶跨过去。河上的桥,是石板桥,几个石墩上搭着石板,就是桥了。有时发洪水,石板被冲走了,就去下游寻回来,再搁上去。有时就再也寻不回了,砍些树,把树干捆成一排,先代替石板用着,这一代替或许就是一年两年的事了。从弯曲的树干的空挡理,能看见湍急的水流。心直扑通扑通地跳。一旦水位不高,那么高度和水都有了,心中的怕更是多了几分。所以总想着,如果正当我要走山路的几日,水刚刚好达到桥板下时多好。稍高了也不行,小漩涡撞上桥板时会紧张。
过了桥,就是另一个村了,是属另一个姓了。
村民们的房子总是集聚在一块的,这就是村子的主体部分了。房子有着很大的区别。有新建的三层红砖房,也有岌岌可危的木板搭起的房子。
推开门时,总是有清晰的吱呀声,这是纯木制的门,栓也是木的,天潮时开关都不是那么利索。这样古老的房子里住着老夫妻,有的还带着孙子们。平时就这么早睡早起,到了过年过节,外出的儿女们都回来了,热闹,但也累,可他们不觉得累。布满皱纹的蜡黄的脸总是挂着笑,像盛开了的花。他们住的多是尚且结实的土砖房,有大大的厅堂,很多个房间,这样过节了才够坐,才够睡。
那些红砖楼房,大多是空荡荡的,保持着才建成时的模样,完全没被利用。因为主人们都外出了,常年不归,而老父母们自己都有房,即便很破旧了。至于结构早已倾斜的木板房,虽然我每每从那经过时都会想,可至今仍没想明白里边是否还住着有人,住着什么人。厅堂和年久的木板一样,很黑,看不清里边的内容。
村落往往很小,村里的人大多住在这了。可也有少数人住的远远的,隐约看得见半山腰的树林里的黑色屋顶,透着点神秘。爸说,如果有条件,他想在山上,树林里建一座别墅,惬意地生活。我也有这样的梦,可我毕竟太现实,一一指出这个想法的不切实际,刺破了爸爸的“梦想”,也包括自己的梦想。
秋冬之交的山上多了分萧瑟,少了点活力,可是仍旧是美的,而且是很美的。
山顶的路相对较宽,较平缓,路的两旁是大片落叶林。时候到了,叶跳着最后的舞蹈落了,树枝上只留下稀少的枯叶,却铺了一地。走在这金色的地毯上,沙沙的响声打破了山的空灵寂静,别有一番滋味。
像老人枯瘦的手指一般的枝条直指天际,天多半是灰的,至少在我的记忆里是灰的。有时还有点更深一层的黑,是乌云,就像化不开的愁绪一样,在空中飘荡,在心中游走。
秋冬的山让我多了几分伤感,笑了笑自己的善感,继续在山的回忆中漂泊。
初入中学时,那位温和的班主任曾在一次谈话中说我是那种类似古代隐士一般的,我的性格更适合隐居于深山中,如果不改,不利于我的发展。当时不明白她为何会这么认为,因为不觉所以不改,所以对山的趋向越来越影响我,直到如今被这对山的强烈感情而惊吓到时,我才终于明白,我是这样的,我改不了了。
可,社会,社会的竞争的确不允许这情愫的疯长,但我仍改不了。于是我在社会中生活,却又一心向着大山,成了与世无争、不思进取的人;于是我一面抱着自知不可能实现的“隐居”梦,一面又毫无顾忌地毁了爸爸与自己的梦。或许他的梦不会因此破灭,可我的梦却真切地,连同自己的心一起被刺伤了。但与山之间的情却总切不断,总是折磨着我。
纵然如此爱,可不能得,痛苦。于是自我安慰,虽然我的心是属于山的,可我的身体却畏惧她的陡峭的下坡路,害怕其间的河流、石桥,包括那黑魆魆的老屋,这让我惭愧,也成了我背叛了山,而没有资格与其亲密相处的罪证和理由了。罢了,即使我真的不属于山,只要那山上的美景一直都在,我有机会重回山中,哪怕只是片刻,也足够了。
山里的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
山里的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
我的心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
在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中,山代表了数种迥然不同的人文符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向往田园生活的人们喜爱山的真实写照。山,在人们心中一直充满着诗情画意。宋代画家郭熙对山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概括:“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无论是春夏秋冬,总然是美好的。青山如果加上绿水的点缀,便是远离烦嚣的另一处人间仙境。高山流水,如果伴有瑶琴知音,又该是怎样一种赛似神仙的生活?因为山的魅力,消极避世者总期待“种得春风二顷田,远离红尘万丈波”的生活,虽然只是纯美的想象,但它却承载者数千年无数名人墨客沉重的心灵寄托。
但是,山对于政治骚客却是一种“行路难”的禁锢和羁绊。“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横遭贬谪,山水重重,意味着政治前途的黯淡和施展抱负理想的落空。“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政治骚客对自己的政治前景和人生际遇不满,万重之山自然变成了郁结和发泄的对象。青山,也变成了无数失意的政客埋骨他乡的荒冢。晚唐着名宰相李德裕当国六年,可谓勋业卓着,后牛、李两党争斗,牛党当权,李德裕被排挤,连遭贬黜,直至贬为崖州司户。其诗句“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正应验了他的命运,崖州青山最终成为了他葬身之所。忠魂埋骨青山之中,可悲,可叹!
而山对于山里人,却是一个很神秘的名词。神秘,是因为山里人对山本能的敬畏。山很深邃,山里人读不懂。最直观的,他们知道山里有野兽,人类的力量无法抗拒;他们知道山很大,迷失山林可能一辈子都出不来;他们知道山很无私,赐予他们土地和食物。山里人畏惧山的力量,同时依赖山的恩赐,山里人甚至相信山里有神仙,主宰着山里人世世代代的命运。山里人很俗,不懂山的美,俗到“终南阴岭秀”和“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景对于他们只是虚设和浪费。山里人也不一定喜欢山,山路十八弯、山路的泥泞和山区的贫瘠让他们困窘难堪。有的走出了大山,可是落叶归根注定是他们的命运,山里人对山,冥冥之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
山,让有的人付与千年的深情却可望不可即,让有的人害怕被围困而避之千里,又让有的人因为畏惧和感恩而在宁静中世代守望!山,你是一个很难定义的名词!
山,我想谁都见过。但是你观察过山吗/我想你没有。再问你,你的童年是在山上渡过的吗?我想你这位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也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也是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不过我童年生活的地方旁边的那座山却让我永生难忘,因为我把我童年的一部分让山保存着,每当我看到山,童年的美景便一一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说的这座山叫西山,由于它位于烟台城中心的西边,便起名为西山。它没有黄山那么千奇百怪,也没有泰山那么雄伟;它没有桂林那么秀丽,也没有华山那么壮观。但我一直爱着它,因为……修建在山上直插云霄的烈士墓吸引着来烟台游玩的人们。每年清明节那天,成千上万的人们胸带白花,来“看望”他们。人们对烈士的尊敬好象打动了山,要不然山中的溪水为何突然变得如此清澈?大树的树阴下为何感到如此凉爽?风吹来时带来的水珠洒在脸上,好像连山也为烈士哭了。这时,不懂事的我便会说:“山也会哭,爸爸妈妈说只有生物才会哭是假的!”这时,父母只是笑着摇摇头。
山是爱美的,在我记忆中,山的“衣服”在四季的变化中悄悄地跟着变了……
春天到了,我站在山顶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嫩绿的刚抽出来的柳丝,让远处的人们误以为有仙女在载歌载舞。此时,路旁的松树也不甘下风,将一些枯叶送给大地后,那嫩绿的,软软的针叶不知何时从松树的树杆里长了出来,在为以后的美景做准备。小草也从刚解冻的小溪中得到滋润,悄悄地破土而出,为那含苞欲放的花儿做着点缀。这时,由于满山都是绿的,我便笑着对父母说:“山是会穿衣服的,而且它最喜欢绿色!”父母便会笑着说:“是吗?你看看夏天的山吧。”
夏天到了,我又一次来到了山顶,此时的景色大有改变。那嫩绿的柳丝已经触到地上了,而松树则将松针变得又硬用绿,松果缓缓滴着松油,我想它可能想为人们多做几个琥珀吧。而远处的景色更加迷人;青青的草地上,有许多不同颜色的花朵,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张绿地毯上锈着朵朵花儿。走近一看,才知道那里的花儿,都是平时不起眼的野花,而温室里的那亭亭玉立的“高贵”的花儿,我怎么看都不如这自然的美。就在这时,我一脸茫然,山也会换衣服。小溪里的笑声把我从沉思里叫醒,只见父母好像明白了我的疑惑,便队我说:“你再看看秋天和冬天吧。”
从此,我更加仔细地观察了秋天和冬天,哪怕每一个细节我都不肯放过。秋天,山穿的是金色的衣服,冬天则是一片雪白。这时,我像发现了新世纪最大的发现似的,郑重其事的对父母说:“我知道了,山有四套衣服,每个季节换一次,不过一件穿3个月,它太爱干净了吧!”此时,我搞得父母哭笑不得,而我却像个胜利者一样,笑着说:“父母被我难倒了!”
山是大方的。我记得一片松树后有许多山枣树。这些树当时是没有人管的,这可好了我们这帮“小鬼”们,每天上完幼儿园(那时我才5、6岁),由父母接送回家的时候,我便约上朋友,让父母先回家(由于我识路,而且烟台治安很好,所以父母可以放心)我则和朋友们去摘山枣。山枣树有很多刺,但是我们根本不怕:较小的树枝被我们想办法折断了,而较粗的我们就只好小心翼翼地将山枣摘下来,不一会儿,衣袋、裤袋都装满了,我们才依依不舍的分开。回到家里,父母看到我不小心被划伤的手,心疼地说:“哎呀!以后不要再去了,想吃我可以去买呀!”“不要!劳动最光荣,我要自己做,而切山枣树上的刺是山爷爷给我们勇敢的孩子的挑战目标!”我喊到。此时,父母看着我,好像明白了什么……
山是爱孩子们的。春天,山上的空地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去处,蝴蝶、燕子状的风筝在空中舞着自己的风采;夏天山又用它那凉爽的溪水,让孩子们尽情畅游;秋天,山上一片金黄,缓缓落下的树叶,更为正座山添上了诗情画意;冬天,雪为山送上了新衣,而山却毫不在乎的让孩子们在它的新衣服上“胡作非为”——打雪仗、堆雪人,一片愉快的景象。“山真好!”当时的我只能发出这种感叹。
山是伟大的。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了好几个防空洞,正在我不解之时,父母对我说:没解放之前,外国人的飞机整天在我们祖国的领土上空盘旋,山无怨无悔地让人们躲在她温暖的怀抱中,自己却抵抗着敌机的狂轰滥炸……终于,人们抗过了危险期。正是山,她保住了附近几十万人的生命!她,从此,成为了烟台人心目中的英雄。人们没有忘记山的恩情,人们规定了法律——那座上的一草一花一木都被保护着,而后人也不会为了钱财而伤害山。听到这里……小小的我心中此时也极不平静……
渐渐的,我长大了,童年的天真离我而去,渐渐变成熟了。但我敢说,假如我能再次回到那善解人意、爱美、大方、爱孩子、伟大的山的怀抱,我仍会回到天真的时代,因为,山保存着我的童年……
青山多情,把夕阳拥抱,夕阳呢?谁知道只有青山想知道,夕阳把那冷漠的霞光照向它,总是匆匆地离去,把夕阳留到天明。
漫漫长夜,青山独自面对风雨,夕阳却躲到不知名的角落,青山在沉默中黯伤,夕阳在新人中微笑,不!青山不是旧人,青山独多情。
尽管时间的摧残,青山仍等待,夕阳却依旧不肯到来。青山在岁月中煎熬,夕阳在高空中嗔笑,不!青山不是空谷,青山独。
还有那白昼,谁能肯定不比夜更长?夜可能让青山在疲倦中睡去,但白昼的光芒能让青山不睁开眼吗?夜的静不会惊扰它,但昼却喧哗无度。
时间的多少转动才等到夕阳啊!尚且夕阳却不守信,倘若遇到阴雨天呢?为什么夕阳有时却需要乌云或是晦暗来掩饰自己,青山却恐看不到它。不!夕阳那是它本该有的规律,而青山是在千千万万的角落中去找寻,但却远得遥不可及。
青山真任性,夕阳却无情。但为什么夕阳把那魅惑青山的斜照透射,是夕阳的无知讥笑吗?青山应该拒绝的,但夕阳被青山装在心里,它只知道夕阳的美,不懂夕阳的藐视。
谁可以告诉青山,怎样才可以不让它伤心?那怕不是夕阳,但谁又不敢肯定,青山只听夕阳的话呢?那怕是它的厌语,胜过高洁圣贤的道理。
世上有多少的语言描写这类的情况啊!青山都成了不爱江山而要美人的白痴了。想世间有多少痴男怨女,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步入后尘呢?有多少英雄成了败类啊!
会有语言唤醒青山吗?会是会的,除非把青山岁月中积累的沧桑除去,把曾经的美好定为永恒,那样青山不是现在的了,还必须回到过去,抹掉现实痛苦的记忆。
时间在青山中为什么这么不值得珍惜呢?不!它不是不珍惜时间,它有时把时间珍惜的叹马上就过去,是怕死后的无形,它总是在时间中漫步,在思想中逃遁,它只是不相信现实,竟会引来这么多愁苦。
曾经的点点滴滴谁会玩味?青山沉默,夕阳现实。不是青山不相信未来,是青山惋惜,它怕连过去都失去,但现实不等待,是青山缠绵多情,是它把情看得太重,但夕阳却向往罗曼蒂克,但爱情有几分真实呢?
有多少虚假这样诞生啊!多少有情人彼此分离?多少丑恶延续?改头换面的人有几个呢?那晨钟暮鼓,会敲响几个人的心扉?是青山的执着,是夕阳的自恋。
这是个残缺不全的世界,尽管青山,仍无青山,只剩残照独自静待,
苍天或许已死,或是被封冻,要不这痛苦的天依然持续。
夕阳的琵琶,为什么没有弹起来?难道在浔阳的江头已成绝响了吗?
山爱夕阳时,是心魂颤微的悸动,会有风光旖旎,但不会带去忧伤。是溯回的千年,会有曾经的相识,但不会否定历史,是情愫的堆垒,但不会相随永远,是半身的前缘,但不会随缘。
万里悲秋风,连着谁的丝线,秋风更无情,不会知音晓,更不会告诉谁相识,只会割破长夜,天地山川,又怎么会鱼传尺素,鸿雁递书,黄狗捎信,红叶寄情?
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谁复在。万花丛林赋予了青山,是春晓道破的润泽,但百花齐放,不会是多久的亲睐,也不值得珍惜,虽夕阳天天到来,但不会太久,而且只有晴朗尚可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青山的坚定,扫荡了多少残花落瓣,有时青山都会随着流水,在岭南岭北的沟壑中打转,曾经的繁华在逝水流年中无踪。
虽九死其犹未悔,沉默的岂止青山,纵横的忧酸血泪埋没了多少韵事。那山脚下的小草,是多么的值得称赞,那小草的灵动千年前不就这样吗?有多少人的眼泪哺育它们到今天,没有小草,青山又怎么那么蓊郁。
青山横北郭,环绕的还有流水,流水像一面镜子,把它的一切朗照,那倒影的婆娑,才真实的把它当做情人一样关怀,它就是不理会,要不环绕的总是它的影子呢?它也无动于衷的屹立不动。
泪眼问花花不语,鸟只嘤嘤,燕仅呢喃,鱼只嘟哦,牛只哞哞,一切都死寂般幽静。谁会相信花草虫鱼懂得情怨别离,那让你沉默般的爆发啊,惊扰耳停眼息带来的幽。
山重水复疑无路,窥探,疑,或许真的无路,这青山的路荒芜了,青山在证明什么,有多少足迹从它身边走过,会有谁理会呢?至今不见一人,青山难耐寂寞啊,是夕阳把百草种在山的心田吗,夕阳的拒绝可真无情,那温暖的霞光照在夕阳的设计中,青山惨哦。
愁云惨淡万里凝,青山太矮,非人力所能及,不能和云彩倾诉衷肠,白云也无奈,刚刚升腾也要远离,谁懂得这般孤寂,看过了人比黄花瘦的脸庞,但却悟不到千年的禅坐,斗转星移,谁守护到老,天涯海角,谁与日同辉,地老天荒,继续着谁的谎言。
怅惘千年一洒泪,哭活不了的忧伤,谁的冠冕堂皇流淌,青山不在,夕阳将老,天涯角落何处寻,自叹人生不定无归遥,月迷津渡难解堤人多少,烟涛微茫,风雪飘摇,咏絮才情挂枝翘,金簪深埋几多知晓。
夕阳的美好,会归到谁的梦乡,世之变幻而深远,非一美所邂逅,时鸡血残红穿过谁的瞳光,山之美在光,一排排青山染红的味道变成佳肴,人生五味完全变了味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谁把分离说的太早,论世间物美风华地灵而无穷也,收罗而吐纳的尽是夕阳,因尚不得不明世间物美中不足古来有之,若是非然,则美艳娇丑令有论述。
小桥流水人家,有几个游子,在独自奔天涯,既世与吾违,何苦虚荣名利,吮血肠断,夕阳流泪,青山涕泣,终不如找个意中人相随天涯。
杜鹃啼血,想唤醒这片春光,流水潺湲,碰撞天籁的簌响,悲风惭面,慕生歆羡的目光,香榭楼台,天公助兴,蛟龙腾渊,只为捧场。
时光荏苒,悲恸岁月不长。花繁似锦,趁早折枝,落花齐坠,莫哀空枝折。昙花一现,谁懂的悲哀,六朝堤柳,无情的丰茂,冷袖藏风,悱恻的暗动。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事物本是与之和谐的,觥筹天地,涌现生机的生灵。交相辉映,自然的山水画。随意泼墨,浪荡人世的情怀。仰天大笑,呼啸的长风经久不绝。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山川河流路出何区?竟顿挫有致,炊烟稀墟,迷失谁的双眼,桑田万转,会有几畦翡绿。路漫漫,心悠悠,通向这四通八达的路何择之?
数声和月,向晚的青石板初露苔痕,是雨后的荡涤吗?和着牧马人走向草原啊!川蜀路,崎岖蜿蜒难走,那草原是多么的醉人啊!阙远而空旷袤大,萦绕在我梦里。
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暮色四合,神鸦社鼓,江枫渔火,惊动谁的摇船,双桨推动,推开谁的拥抱,缓缓孤舟,载着几个渔人,舟揽系笛,谁懂的消遣,影姿绰约,描着谁的风度,两岸矗立,撑着谁的青山,露重晓寒,沾染谁的嫁衣。
蝙蝠飞度,谁给的权力,星辰闪烁,划破那片长空。月上柳梢,是多久的出现。蝙蝠惊破了沉寂了吗?月光及星辉驱策人的前行吗?晚风会惊起一阵狂澜吗?
谁的眼能一直睁着,这一切的静催人入眠,青山哭肿了双眼,在绝望中安于沉寂,夕阳仍在,照在天的那头。
这该死的,说不清的纷乱占据了整个心,有谁能夺去他那颗心,让他在渺远中不曾相识。这该死的,现实的道具一样都不能缺少,谁能知道自然的美在哪里呢?
慢慢的柔和在夜里笼罩,流动的空气时时改变,酣梦。不想醒。醒后,惘然。携卷的暖流烘托出秋的韵味,把这南方的风光泄露。
仅供参考望采纳
1、喜欢在学校里乱晃期待和你一不小心的邂逅,喜欢在睡前听一遍你唱的歌,我喜欢你很喜欢你。
2、第一次邂逅,涐便沉醉在沵那温柔的眼眸里。
3、如果五百次的回眸换来此生的邂逅,我愿意用千万个等待换你真心的拥抱。
4、所有我脑海中能想到的美丽的邂逅,全部在这个盛夏上演。
5、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6、遇万般人得一人足够,在多美好,邂逅都要彼此一段距离。
7、那一刻,舟行水上,落花无言,岁月如此静好,只等待一次三生三世的回眸,一番痛彻轮回的邂逅。
8、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能邂逅一份如童话般美丽的缘分,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在何时何地始终有那么两个人在彼此等待着寻觅着。
9、邂逅是缘,分离是必然,我不招人想,因为我只给自己定义为过客而已。
10、尘封的记忆,残留着邂逅的美丽。
11、不经意间回想起曾经走过的路,邂逅的事,遗忘的人,都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
12、触手可及的距离,遥远到朦胧的迷离,仿佛上一世温柔的邂逅。
13、忘记一个人,也许需要一辈子。邂逅一个人,却只需一个瞬间。在年华老去之前,还有许多人,为之等候,许多故事,为之停留。
14、遇见山便能邂逅水,知道,遇见风便能邂逅雨,也知道遇见你,从此,红尘不孤,岁月不寂,一笔念落,醉了烟火情长。
15、我们无时无刻不经历着遇见与错过,邂逅怎样的故事,遗失怎样的美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会与你相伴到老!
16、我知道,如果说出口,会是一场美好的邂逅,可我也懂,含苞待放的花最美,所以,就有了期待。
17、也正是因为有了思念,才有了久别重逢的欢畅,才有了意外邂逅的惊喜,才有了亲友相聚时的举杯庆贺。
18、或许在经年之后,喝着一杯相思的酒,迷茫在离别的渡口,不知度过了多少春秋,可这场美丽的邂逅,却始终魂牵梦绕在心头。
19、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些人与之邂逅,转身忘记;有些人与之擦肩,必然回首。
20、经年后,喝着一杯相思的酒,迷茫在离别的渡口,不知度过了多少春秋,可那场美丽的邂逅,却始终魂牵梦绕在心头。
21、有的邂逅只是普通的经历,有的相遇却是热烈的感情,我相信我们的认识是相遇,而不是邂逅。
22、我们的邂逅很美,我们的相爱很真,我们的心意彼此了解,我们在一起走的路会很长,让我轻轻牵起你的手,那就是一辈子!
23、世的情缘,穿越了时空,与你美丽邂逅;一生的等待,湮没了尘埃,与你心手相牵。我的目光,跨越了地平线;你的身影,烙印在我心间。爱你一生不变!
24、邂逅一首好词,如同春之墓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
25、记忆是一种相聚的方式,放下是一种自由的形式。不必悲伤,不必忧愁,邂逅的回忆都是美好的故事。
26、段美丽的邂逅,有时是时间的问题,两个人得在对的时间遇到对方。
27、邂逅的瞬间,我站在你的面前,只是个陌生人。
28、我始终相信这世上不会有人孤单太久,只要肯往前走,怀着满腔的温柔,总有绕指的情长,成就一场邂逅。
29、在茫茫人海,一次偶然的邂逅,竟让你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我的世界,蔓延在每一个寂静的夜。
30、其实邂逅本事就是一个浪漫的故事,有了开始,过程,如果还想要结局,自己都会觉得太贪婪。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便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上古记录伯牙和钟子期的一段百十来字典故成了人物、地点、情节俱全的话本小说。伯牙和钟子期这段佳话广为流传,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们那种相交相知的知音之情。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写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以绝琴明志,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而那种令后人无限向往的友谊和心情,大概只有两人心中最为深刻。
《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诗经·王风·黍离》中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通常我们希望当自己欲有所表时,总有一个人会明白我们的心思,理解我们的心情,甚至“解读”出来。往往会称这样的人为知己,而那种遇到知音的心情, 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高峰体验”。无论怎么讲述、怎么描摹、怎么用文字传递,旁人总只能无限向往,而无所经历便无所体验,更无法理解那种极限的畅快。
而第一次体会到这种心情时,是在前不久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 那种心情时无与伦比的、心潮澎湃的,如同大海在明月下随着夜风波涛起伏般。 当我读完序言时,除了激动,还有无数种复杂的心情,无以言表,只是越发觉得读这样的一本书是虽畅快的一件事。 世事有千万种,而于我,唯此书不可或缺。
要说起遇见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大概只能用缘分形容。和多数写文的人相比,我大概是读书最少的,也是最不喜读书的,文学相关的名家名作,也不过一两本。在遇到《诗论》之前,从未读过与“诗”相关的书籍,哪怕是一本名家的诗集。也是因为素来写“诗歌”,所以在旁人看来,至少也是个“文化人”,读过不少名诗和其他名作,也了解不少名家。
但是,事实恰巧相反。无论我怎么强调自己“才疏学浅”,别人都道你是谦虚。后来,我也真正去读些书,以不至于徒有虚名。
打儿时记事起,不大喜欢读书。别人读书的时候,我大多用来坐在凳子上,或是走在林子里,看看大自然的风景。随着长大,越发觉得大自然本事就有着丰富的知识,甚至越发觉得天工如此巧妙,有太多美到震撼心灵的事物,那些是人类永远无法企及的。 面对自然中存在的诸多的灵动之美,而自己却由衷地想把它呈现出来,传递给那些对此无所关注的人, 也渐渐地萌发了对诗歌的热爱。
正如德国的荷尔德林所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朱光潜先生说: 文学到了一定境界便是诗 。而诗的本身又是一种美学,它的格律、形式、意象、意境,处处都充满着美。而它本身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我对其越发敬佩,这也是我邂逅《诗论》一书必不可少的基础。
在《诗论》一书附录《给以为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中提到:“ 许多新诗人的毛病在不求玩味生活经验,不肯耐辛苦摸索路径,而只看报章杂志上一些新诗,揣摩它们,模仿它们! ”可是,一味地自我探索,而不看借鉴前人的经验,或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那么这样的探索是成长很慢的,亦或是摸索出来的经验大多已被前人总结过,这样的结果是费神费力。但反过来说, 自我探索和学习前人的经验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经历了五年“摸索”的我,若说大有长进,倒是言之过早;若说闭门造车,倒也不足为过;但总论得失,是积累了经验,认识了不足,同时也从自然事物中汲取了很多道理。
当我合上《诗论》时,欲说相遇很晚,但是转念另想,若是在早些年见到这本书,我是极大可能不会像现在这般,把它视为珍宝,也不会像如今被书中的话句句戳中心底。先前积累的那些过程使得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极为深刻的体会。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读其他的书,只是在读; 而唯独这本书,是我在读它,它也在读我,解我心中的疑惑。
要说这疑惑来自何处,正是源于写作的瓶颈期,可以说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这种疑惑是身边理工友们无法从文学角度解答的。正如一个文学家和一个数学家,他们的喜好不同是很正常的。这一点你可以从泰戈尔和爱因斯坦1930年的谈话录中可以看出,即便他们最核心的思想是和谐的,但是他们理解事物并进行表述的方式是有着极大不同的。
而在陈平原《写给网络时代的读书人》中也提到, 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还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社会,你还在追求个人的板块,你还有不满足,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当时的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以及“疑山疑水”的迷茫踏进了图书馆,进门的第一排书架就是关于诗学的理论著作,可以说种类、版本颇多。但唯独只有两个的《诗论》吸引我的注意,还是极为方便携带的开本,再看封面作者,朱光潜先生,由衷地敬意和喜欢,随即便借来了。一同借来的还有其他多个版本的现代诗学相关著作。那天下午看过后,自觉有很多要勾画的重点和笔记要做,便立即买了一本。同时期借来的几本都不及《诗论》让人感觉通透,其中对诸多地方有着深刻的体悟。
书中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值得很多写新诗的朋友一读。若说新诗容易做,多数朋友认为 “新诗无格律拘束,又无长短限制,一阵心血来潮,让情感‘自然流露’,就可以凑成一首。” 其实,不然。 “诗是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与最精妙的语言”, 这两种精妙绝非容易得来的。每一种文体下的作品都希望得到传播,而诗也不例外,做到雅俗共赏,也绝非易事。
有些作者是极喜欢做新诗的,这样说并非由反对之意,他们当中多是一些心血来潮,做一些称为感情“自然流露”或是一些“泄气式”的抒情诗,而对于这些作品不敢加以评价。除此之外, 这些新诗群体中的有些人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没有耐性去做“冷板凳”,也鲜有人去耗费大量精力和辛苦在诗的两种“精妙”上摸索路径。
无论是否作诗,即便是喜好读诗的人,也不妨读一读这则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而那些写诗的朋友,如果没有耐性去读完整本书,倒可以选择先读一读此文。 如果你有过一定的摸索和积累,那文中的内容可以使你有更深刻的体悟;但,如果你是初写新诗的朋友,那朱光潜先生的这则文也可以为你做些指引,使你免走一些弯路。
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被视为 中国现代诗的第一块里程碑 ,其内容涉及诗的起源,诗与散文、画、音乐,诗的境界、情感与语言文字,诗的节奏与声韵,以及中国诗的发展,在内容的阐述上, 他的态度是辩证的、探索的、是力求创新的。 而一本经得起沉淀和打磨的好书,值得也需要反复精度。
遇见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于我而言, 是一次邂逅,在一个机缘最合的时候,亦师亦友,更可以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经历一定积累后的相遇,不是相见恨晚,而是恰逢此时,正如我们常形容爱情的一词——势均力敌,这样的巧合是弥足珍贵的。如若不是我先前长时间的“摸索”与瓶颈时期的诉求,那便不会有这样一次浪漫的邂逅, 这种的浪漫是超越所有爱情的,更令人心动和向往。
好比,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正如那句千古绝唱“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如果说一次人生最浪漫的艳遇,那便是正值对诗歌痴迷疑惑时遇见这本书——《诗论》 。自那之后,我常想, 能拥有一本能直抵内心深处的书,即便是无一人可做知己,那已不再是什么遗憾。
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点击阅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